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解释:月光照耀山林一片秋色,青翠山峦多么安谧幽静。
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
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
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皎皎白林秋。推荐。爱诗词网。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解释:月光照耀山林一片秋色,青翠山峦多么安谧幽静。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唐朝陈子昂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千岩万转路不定。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各种神迹,除了可以正面地为宗教起张扬宣传作用,以利于它的弘传之外,还可以从反面起警戒威慑作用,以杜绝内部的背离倾向,恐吓异端。上天会以某种方式惩戒人类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即有灾异之说。“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汉书·宣帝纪》)。一旦遭遇,连统治者也要公开下罪己诏,调整政策,以“上顺天心,下安百姓”。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文学作品中描写神谴的故事便特别多。这里所说的神谴,主要是针对佛教内部的错误,从细行不端到僧人破戒都算。对于犯规的行为,僧团自有惩戒,而冥冥中来自神明的责罚,则似乎强制力更大。有故事说,一个叫释僧远的和尚生性疏诞,唯酒肉是好。终于有一夜,他梦见圣者告诫他:“再继续放荡下去,你难道还敢对着镜子照自己的模样吗?”次日他取水照面,但觉眼角处有些暗淡,伸手一摸,不料眉毛竟被抹掉了。至此他方知荒弃戒律,后果严重。于是痛下决心,一改常习,反形易性,严奉律仪。一年以后,圣者入梦表扬了他。不久他面部滋润,眉毛又长了出来。这类故事总要有一些惊人之点;唯其惊人,才可望收警戒之效。下边这个故事更为委曲婉转,因此也更著名。
有一天,某寺院举行斋会,来人很多。一个贫女正好路过此地,便带着两个幼子和一只狗入门乞食。由于身无分文,她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施给寺院,以表心意。看到午斋要等很久,她说还要他往,希望提前用斋。寺主答应了,让小僧给她端来三份饭食。她说不够,要求给狗一份,寺主也勉强答应了。她又说腹中还有一个胎儿,应该也给他一点吃的。寺主忍耐不住,喝斥道:“你这贪得无厌的女人,没有出生的胎儿难道也要饭吃?快快走吧!”贫女受辱,顿时离地升天,变做文殊菩萨;孩子亦随之化为善才和于阗王;狗成了狮子。同时五彩祥云满天,一时蔚为壮观。为告诫世人,文殊在空中留下一偈:“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我超三界,却被阿师嫌。”然后隐化而去。众人顶礼膜拜,嘘唏感叹,唯有寺主自恨无眼,睹面不识真圣。从此该地方风气淳厚,再也没有以贫富取人的事情发生。
神谴。推荐。爱诗词网。各种神迹,除了可以正面地为宗教起张扬宣传作用,以利于它的弘传之外,还可以从反面起警戒威慑作用,以杜绝内部的背离倾向,恐吓异端。上天会以某种方式惩戒人类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即有灾异之说。“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汉书·宣帝纪》)。一旦遭遇,连统治者也要公开下罪己诏,调整政策,以“上顺天心,下安百姓”。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文学作品中描写神谴的故事便特别多。这里所说的神谴,主要是针对佛教内部的错误,从细行不端到僧人破戒都算。对于犯规的行为,僧团自有惩戒,而冥冥中来自神明的责罚,则似乎强制力更大。有故事说,一个叫释僧远的和尚生性疏诞,唯酒肉是好。终于有一夜,他梦见圣者告诫他:“再继续放荡下去,你难道还敢对着镜子照自己的模样吗?”次日他取水照面,但觉眼角处有些暗淡,伸手一摸,不料眉毛竟被抹掉了。至此他方知荒弃戒律,后果严重。于是痛下决心,一改常习,反形易性,严奉律仪。一年以后,圣者入梦表扬了他。不久他面部滋润,眉毛又长了出来。这类故事总要有一些惊人之点;唯其惊人,才可望收警戒之效。下边这个故事更为委曲婉转,因此也更著名。有一天,某寺院举行斋会,来人很多。一个贫女正好路过此地,便带着两个幼子和一只狗入门乞食。由于身无分文,她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施给寺院,以表心意。看到午斋要等很久,她说还要他往,希望提前用斋。寺主答应了,让小僧给她端来三份饭食。她说不够,要求给狗一份,寺主也勉强答应了。她又说腹中还有一个胎儿,应该也给他一点吃的。寺主忍耐不住,喝斥道:“你这贪得无厌的女人,没有出生的胎儿难道也要饭吃?快快走吧!”贫女受辱,顿时离地升天,变做文殊菩萨;孩子亦随之化为善才和于阗王;狗成了狮子。同时五彩祥云满天,一时蔚为壮观。为告诫世人,文殊在空中留下一偈:“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我超三界,却被阿师嫌。”然后隐化而去。众人顶礼膜拜,嘘唏感叹,唯有寺主自恨无眼,睹面不识真圣。从此该地方风气淳厚,再也没有以贫富取人的事情发生。怠慢俗人尚且受到如此的警示,轻侮佛教,自然要有更加严重的惩戒。在这方面,法敏不敬佛经的故事可作一例:唐贞观年间,金陵栖玄寺住着高僧道琼。他善诵《法华经》,由于声韵清雅,别人都很爱听。某夏,道琼端坐诵经至深夜,法敏裸身而卧,躺在一旁。忽然,他从床上跌到地下,同时左搪右挡,哎哟求饶,继而满地翻滚,似乎有人揍他。如此折腾了一夜,直至他鼻青脸肿,面目全非。过后他承认是露体仰卧,不敬《法华》,被神鬼嗔怪,打了一顿。经过此番责打,他的行为真地检点起来。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前出师表。推荐。爱诗词网。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②,引喻失义③,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④,俱为一体,陟罚臧否⑤,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⑥,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⑦,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⑧,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⑩,猥自枉屈(1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1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13),深入不毛(14)。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15),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6)。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17),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注释】①先帝:指刘备。崩殂(cú):死。古代帝王死亡称“崩”,或“殂”。②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③引喻失义:言谈不合大义,指说话不合宜。引,称引。喻,譬喻。④宫中:宫廷内,指内臣。府中:丞相府,指朝官。⑤陟(zhì):提升。臧(zāng):善,引申为赞扬。否(pǐ):恶,引申为批评。⑥有司:主管部门或官吏。⑦愚:对自己的谦称。⑧淑:和善。均:公平。⑨桓:汉桓帝。灵:汉灵帝。是东汉末期两个极昏庸的皇帝。⑩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11)猥:谦词,卑下。枉屈:枉驾、屈尊。(12)夙夜:日夜。(13)泸:即金沙江。(14)不毛:指荒凉之地。毛,草木。(15)驽钝:比喻才能低劣。(16)旧都:指两汉都城长安与洛阳。(17)咨诹(zōu):询问。【鉴赏】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准备兴兵北伐,征伐曹魏。行前,他深感国事正当安危存亡之际,而后主刘禅却在醉生梦死之中,颇有后顾之忧,于是上表,表达自己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志向,并劝诫后主应采纳忠言,亲贤远佞,就是这篇《前出师表》。文章从当前的天下形势谈起,劝诫刘禅要接纳忠谏,严明赏罚,广开言路,任用贤良。接着,向刘禅举荐关于宫中、军中之事所应咨询的大臣,劝诫刘禅记住东汉倾颓的教训,亲贤臣远小人。然后,追叙先帝刘备对自己的殊遇,自陈出师图报的愿望。最后,请求刘禅责成自己北伐,劝诫刘禅自己思考谋划国家大事,采纳忠谏。全文围绕君子、小人展开论述,亲贤臣、远小人是全文的宗旨,中间正反对比直接谈论这一中心,而其余话题——开言路纳忠谏,平刑赏明法治,宫中府中一视同仁,感知遇之恩,愿出师图报,看似离题,实际上却无不与这一主旨相关。此文采用拉近距离,反复叮咛的方式,与刘禅促膝晤谈。清代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十七评论道:“伊尹频称先王,武乡频引先帝,具圣贤气象,兼骨肉恩情。似老家人出外,丁宁幼主人,言言声泪兼并。而一时外攘内顾,双管并下,于事则主行师,于情而主居守,平侧自见也。”有人批评它“过于叮咛周至”,但宋人苏轼说它“简而且尽,真而不肆”,明人归有光说它“沛然从肺腑中流出,不期文而自文”。清代刘熙载分析道:“文有仰视,有俯视,有平视。仰视者,其言恭;俯视者,其言慈;平视者,其言直。”(《艺概·文概》)诸葛亮被后主刘禅尊为仲父,故此表的视角为俯视与平视,语言极慈极直。此文与屈原的《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此文以散文的形式,语言朴实,与《离骚》以诗歌的形式,瑰伟奇丽,幽隐诡幻,文字华美不同,但是二者在抒发忠贞为国之情上并无二致。两者都是一字一句从肺腑中流出,感情真挚、饱满,爱国忠君,可歌可泣,同样为文章胜境。此文刻画了诸葛亮受恩感激,忠心耿耿,励精图治,公正贤明的性格,其爱国忠君、忧国忘身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代爱国志士、仁人君子。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歌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爱国志士文天祥歌唱“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正气歌》),可见此文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作者:汪平秀知识来源: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66-168页.
【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意思】一道残阳铺映在江中,江水一半色碧如玉,另一半色红如血。瑟瑟:原指一种碧色宝石,这里指未被夕阳照到的水面的颜色。【鉴赏】一道残阳平铺水面,半江如同碧玉,半江闪烁着耀眼的红光。“铺”写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江面照过来。“铺”字又显得平缓,状摹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适之感。“瑟瑟”、“红”也是当时江面实景的逼真写照。在夕阳的照射下,江面受光的部分显现“红色”,没受光的部分呈现出晶莹的深碧色。诗人抓住了傍晚时,在晚霞的映照下,江上的瞬息景象,摄下了千古称道的暮江图景。注:瑟瑟,绿宝石般的碧色。【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夕阳下江河水面斑斓的景色。[例]夕阳像一把火染红了西山的晚霞,湖水也一半是红一半是蓝。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周静《我爱家乡的水库》)【全诗】《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①残阳:夕阳。②此句意谓夕阳照射江面,江水一半是碧色,一半是红色。此与戎昱《采莲曲》“日落半江阴”意同。瑟瑟:碧色。白居易《出府归吾庐》诗“嵩碧伊瑟瑟”,亦为碧色。③可怜:可爱。【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2]可怜九月初三夜,[3]露似真珠月似弓。[1]长庆二年,白居易为避开朝廷中的党争风波,请求外任,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这首诗大约写于赴任途中。白居易把它编为“杂律诗”。这类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真率而自然地表现内心的情思。这是首绝句。[2]瑟瑟:原为一种碧色美玉,这里借以形容残阳照射不到的一半江面呈现碧绿色。[3]怜:爱。初三夜:正是新月初升之时。这首绝句随口吟成,抒发了诗人当时远离政治漩涡的轻松愉快的心境。诗人描写了夕阳初下和新月初升两个画面。前两句写残阳落照的清秋江面:斜阳贴近地平线在半个江面铺展开红彤彤的光彩,与斜阳照不到的蓝宝石一样的半个江面相衬,色彩鲜明而光艳。后两句写天上新月、地下露珠,弯月皎洁而明亮,露珠圆润而晶莹,上下映照,整个天地无边明净,闪耀着光辉,欣悦与赞美之辞,脱口而出。作者寓情于景,捕捉住景色中最突出的特征,用精巧的比喻,为大自然敷彩着色,创造了明丽、清新又优美、宁静的意境。【鉴赏】这首诗,有如一幅印象派绘画,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敏锐地把握住景物的光色变化,使画面处处闪动着奇妙的光点,使人清晰地感觉到天光变化给自然景物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效果。“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两句描绘日暮时分的秋江印象,极为传神。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日暮时分的江景最为动人。这时平缓的江流或衔落日,或映馀晖,静谧柔和中杂糅着壮丽与悲凉,往往有一种使人净化、使人震撼、使人陶醉的美。故而南朝齐代诗人谢朓即吟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句,白居易诗将如绮之霞与如练之江联系起来,诗中最有表现力的“诗眼”“铺”字,在诗法上将余霞与江水叠映在一起;在字意上准确地刻画出落日余光平射水面时的景象。因为夕阳平射水面,才不会照澈江水而是在江面镀一层红光。说“残阳铺水”,会使人感到残阳好似一匹柔软、光亮的红绸,在江面上微微地起伏、漂动。诗歌不仅捕捉到日暮时江面上的光色,而且体现出秋江特点。“半江瑟瑟”即与清秋九月的时日相应合。因为秋天雨季已过,潦尽水清,支流夹带泥沙减少;此时江水清碧,如琼如玉,用“瑟瑟”来形容,最为恰切。据明代大学者杨升庵的考证,“瑟瑟”本是宝石名称,因其色碧,故以瑟瑟影指碧色。诗中“瑟瑟”与“红”对举,自然是写江水颜色之青碧。但在读者的潜意识中,会不自觉地用瑟瑟宝石之石质去体味江水之水质,因而对秋江之清澄更增加几分爱重。“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出了诗人刹那间对江水的一种感觉和印象。因为江水在流动,日光在变化,江面颜色不会机械地分割成红绿两半,或许近处天光下澈,江水呈碧色,远处余晖平铺,江水呈红色;或许微浪迎光处是红色,背光处是碧色。然而只有用“半江瑟瑟半江红”这种大面积的色块对比,才能充分表现出江面上的光色效果。欣赏这样的诗句,或许如久居伦敦的人看到画布上紫色的伦敦雾一样,在诧异、震撼之余才会深深感到其色彩的力度和艺术的真实。“可怜九月初三夜”是转关之句,它贯通首尾,说明诗人从日落到月出,一直在江边流连。因此才有“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夜景印象。“怜”即“怜爱”、“喜爱”。全诗通篇写景,惟“可怜”二字带出感情,而这两个情字却为全诗景语注入诗人的主观色彩。溥露如珠,弦月似弓,并不是多么非凡的景致,也不是多么新奇的比喻,在白居易之前的诗文中即有类似的语词。南朝齐王融《风赋》曰“韵珠露之参差”、陈后主《三善殿夕望山灯诗》曰“涸浦如珠露,雕树似花钿。”隋明馀庆《军行》曰“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然而作者将自己的主观印象强化、明确化,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组合和表现,便使人感到这一道残阳、半江红碧、如珠秋露、似弓新月都是诗人一己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这感觉完全是属于诗人自己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才“丽绝韵绝,令人神往”(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历久弥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这首诗是白居易长庆元年(821)在长安任中书舍人时所作,所写当是长安城外曲江的景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意思】一道残阳铺映在江中,江水一半色碧如玉,另一半色红如血。瑟瑟:原指一种碧色宝石,这里指未被夕阳照到的水面的颜色。【鉴赏】一道残阳平铺水面,半江如同碧玉,半江闪烁着耀眼的红光。“铺”写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江面照过来。“铺”字又显得平缓,状摹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适之感。“瑟瑟”、“红”也是当时江面实景的逼真写照。在夕阳的照射下,江面受光的部分显现“红色”,没受光的部分呈现出晶莹的深碧色。诗人抓住了傍晚时,在晚霞的映照下,江上的瞬息景象,摄下了千古称道的暮江图景。注:瑟瑟,绿宝石般的碧色。【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夕阳下江河水面斑斓的景色。[例]夕阳像一把火染红了西山的晚霞,湖水也一半是红一半是蓝。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周静《我爱家乡的水库》)【全诗】《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①残阳:夕阳。②此句意谓夕阳照射江面,江水一半是碧色,一半是红色。此与戎昱《采莲曲》“日落半江阴”意同。瑟瑟:碧色。白居易《出府归吾庐》诗“嵩碧伊瑟瑟”,亦为碧色。③可怜:可爱。【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2]可怜九月初三夜,[3]露似真珠月似弓。[1]长庆二年,白居易为避开朝廷中的党争风波,请求外任,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这首诗大约写于赴任途中。白居易把它编为“杂律诗”。这类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真率而自然地表现内心的情思。这是首绝句。[2]瑟瑟:原为一种碧色美玉,这里借以形容残阳照射不到的一半江面呈现碧绿色。[3]怜:爱。初三夜:正是新月初升之时。这首绝句随口吟成,抒发了诗人当时远离政治漩涡的轻松愉快的心境。诗人描写了夕阳初下和新月初升两个画面。前两句写残阳落照的清秋江面:斜阳贴近地平线在半个江面铺展开红彤彤的光彩,与斜阳照不到的蓝宝石一样的半个江面相衬,色彩鲜明而光艳。后两句写天上新月、地下露珠,弯月皎洁而明亮,露珠圆润而晶莹,上下映照,整个天地无边明净,闪耀着光辉,欣悦与赞美之辞,脱口而出。作者寓情于景,捕捉住景色中最突出的特征,用精巧的比喻,为大自然敷彩着色,创造了明丽、清新又优美、宁静的意境。【鉴赏】这首诗,有如一幅印象派绘画,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敏锐地把握住景物的光色变化,使画面处处闪动着奇妙的光点,使人清晰地感觉到天光变化给自然景物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效果。“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两句描绘日暮时分的秋江印象,极为传神。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日暮时分的江景最为动人。这时平缓的江流或衔落日,或映馀晖,静谧柔和中杂糅着壮丽与悲凉,往往有一种使人净化、使人震撼、使人陶醉的美。故而南朝齐代诗人谢朓即吟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句,白居易诗将如绮之霞与如练之江联系起来,诗中最有表现力的“诗眼”“铺”字,在诗法上将余霞与江水叠映在一起;在字意上准确地刻画出落日余光平射水面时的景象。因为夕阳平射水面,才不会照澈江水而是在江面镀一层红光。说“残阳铺水”,会使人感到残阳好似一匹柔软、光亮的红绸,在江面上微微地起伏、漂动。诗歌不仅捕捉到日暮时江面上的光色,而且体现出秋江特点。“半江瑟瑟”即与清秋九月的时日相应合。因为秋天雨季已过,潦尽水清,支流夹带泥沙减少;此时江水清碧,如琼如玉,用“瑟瑟”来形容,最为恰切。据明代大学者杨升庵的考证,“瑟瑟”本是宝石名称,因其色碧,故以瑟瑟影指碧色。诗中“瑟瑟”与“红”对举,自然是写江水颜色之青碧。但在读者的潜意识中,会不自觉地用瑟瑟宝石之石质去体味江水之水质,因而对秋江之清澄更增加几分爱重。“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出了诗人刹那间对江水的一种感觉和印象。因为江水在流动,日光在变化,江面颜色不会机械地分割成红绿两半,或许近处天光下澈,江水呈碧色,远处余晖平铺,江水呈红色;或许微浪迎光处是红色,背光处是碧色。然而只有用“半江瑟瑟半江红”这种大面积的色块对比,才能充分表现出江面上的光色效果。欣赏这样的诗句,或许如久居伦敦的人看到画布上紫色的伦敦雾一样,在诧异、震撼之余才会深深感到其色彩的力度和艺术的真实。“可怜九月初三夜”是转关之句,它贯通首尾,说明诗人从日落到月出,一直在江边流连。因此才有“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夜景印象。“怜”即“怜爱”、“喜爱”。全诗通篇写景,惟“可怜”二字带出感情,而这两个情字却为全诗景语注入诗人的主观色彩。溥露如珠,弦月似弓,并不是多么非凡的景致,也不是多么新奇的比喻,在白居易之前的诗文中即有类似的语词。南朝齐王融《风赋》曰“韵珠露之参差”、陈后主《三善殿夕望山灯诗》曰“涸浦如珠露,雕树似花钿。”隋明馀庆《军行》曰“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然而作者将自己的主观印象强化、明确化,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组合和表现,便使人感到这一道残阳、半江红碧、如珠秋露、似弓新月都是诗人一己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这感觉完全是属于诗人自己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才“丽绝韵绝,令人神往”(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历久弥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这首诗是白居易长庆元年(821)在长安任中书舍人时所作,所写当是长安城外曲江的景色。
唐睢不辱使命。推荐。爱诗词网。《战国策》秦王②使人谓安陵君③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④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⑤,以大易小,甚善;虽然⑥,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⑧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⑨,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⑩?”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11)五百里哉?”秦王怫然(12)怒,谓唐雎曰:“公(13)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14)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15),以头抢地尔(16)。”唐雎曰:“此庸夫(17)之怒也,非士(18)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19)也,彗星袭月(20);聂政之刺韩傀(21)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22)也,仓(23)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24)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25),长跪而谢之(26)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27)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注释】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唐雎(jū)不辱使命,意思是:唐雎没有辱没国君交给他出使秦国的任务。唐雎,也作“唐且”。②〔秦王〕赢(yíng)政,即秦始皇。③〔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国是当时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庸。魏襄王时封其弟为安陵君。④〔易〕交换。⑤〔加惠〕赐予恩惠,给以好处。加,施。⑥〔虽然〕虽是这样。⑦〔说〕通“悦”,高兴。⑧〔错意〕置意,放在心上。错,通“措”。⑨〔请广于君〕请求给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⑩〔与〕通“欤”,表示询问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吗”。(11)〔直〕通“特”,仅,只。(12)〔怫(fú)然〕勃然大怒的样子。(13)〔公〕您。对人的客气称呼。(14)〔布衣〕普通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15)〔徒跣(xiǎn)〕光着脚。(16)〔尔〕这里同“耳”。相当于“而已”、“罢了”。(17)〔庸夫〕平庸无能的人。(18)〔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19)〔专诸之刺王僚〕专诸,春秋时代吴国人。王僚是吴国的国君。公子光想杀僚自立,就派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里,借献鱼为名,刺杀了他。(20)〔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本是自然现象。这里把这些现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是旧时代的迷信说法。(21)〔聂政之刺韩傀〕聂政,战国时代齐国人。韩傀(一名侠累)是韩国的国相,韩国的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就派聂政把韩傀刺杀了。(22)〔要(yāo)离之刺庆忌〕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僚以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把他杀了。(23)〔仓〕通“苍”。(24)〔休祲(jìn)〕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25)〔色挠(náo)〕脸上显出沮丧的样子。挠,屈服。(26)〔长跪而谢之〕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耸身挺腰,身体看去比坐着长了一些,所以叫长跪。谢,即道歉的意思。之,指代唐雎。(27)〔谕〕通“喻”,明白,懂得。【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拿五百里的地方来换你们的安陵,安陵君你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地方来换小的地方,这种美意确是很好;虽然如此,但我是继承先王的封地,希望始终守着它,不敢拿去交换。”秦王很不高兴。为此,安陵君就派唐雎出使到秦国去。秦王对唐雎说:“我拿五百里的地方,来换你们的安陵,可安陵君不答应我,这是为什么?再说,我秦国灭亡了韩国、魏国,而你安陵君能够凭着五十里地存在着,这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你们的主意呵。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而安陵君居然拒绝我,这不是瞧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儿继承了封地,并守护着它,您纵使拿一千里地方他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有五百里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听说过帝王发怒的情形么?”唐雎回答说:“我没听说过。”秦王说:“帝王一发怒,就会倒下百万尸首,流血千里。”唐雎说:“大王听说过老百姓发怒的情形么?”秦王说:“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脱掉鞋子,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您这是说庸人发怒,不是说勇士发怒。你瞧,专诸刺杀王僚,彗星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一道白虹横贯太阳;要离刺杀庆忌,老鹰扑击在宫殿上。这三位先生,都是老百姓当中的勇士。他们心里的忿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吉凶的征兆,现在再加上我,将有四个人了。如果勇士真的发了怒,那么死的将会是两个人,流血只在五步之内,使天下的人都穿白戴孝,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着,他就拔了剑起立上前。秦王脸上显露出沮丧的样子,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请坐!何必闹到这个地步!我现在明白了: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只有五十里地的安陵国倒能够存在,就因为有了先生您啊!”字数:2306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23-226页.
古来圣贤皆寂寞。推荐。爱诗词网。【出处】唐·李白《将进酒》【译注】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孤独寂寞,只有饮酒的人能留名后世。【用法例释】一、常用以劝人喝酒,或为嗜酒者、失意者、玩世不恭者等用以自嘲自慰。[例1]白居易被深深地感动了:“十九弟,感谢你的纯厚之心。‘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走,进舱去,我们举杯对饮,开怀畅谈。”(许桂林、高正文《琵琶行》)[例2]酒在我脑子里总是跟洒脱、旷达、绝俗、自卑、自损却又带几分壮烈气氛联系在一起的(从“我醉欲眠君且去”的气氛到“醉卧沙场君莫笑”的境界,又返回“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史论),从而引起我的寄情、认同、钦羡,乃至崇拜。(朔望《小酒人语》)二、前一句用以说明才德出众者特立独行,往往不能为世人所理解、包容。[例]“古来贤者皆寂寞”。一种尼采式的浓重、怪异的孤独感,浸透在鲁迅的个性心理中,贯串于他的一生,使他挣脱宥于绝大多数人的从众意识,对生命和宇宙进行更高层次的独立思考。(张梦阳《梦寻鲁迅》)三、前一句用以比喻成就事业者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奋斗历程。[例]古来圣贤皆寂寞,那些创造出辉煌成就为历代人们所瞩目所敬仰的人,往往在年轻乃至年少的时候,就与寂寞结伴而行,心无旁骛孜孜以求终成大器。(尹璐《想起了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