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西川才子》原文|译文|赏析
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①。
语倾三峡水②,目视十行书③。
胆量魁西蜀④,文章贯太虚⑤。
百家并诸子⑥,一览更无余。
【释词】
①疏:粗。张松“生得额钁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形体容貌粗陋,不俊气。
②语倾:说话如倒出来。三峡水:比喻话语滔滔不绝。
③十行书:一目十行,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资性聪明,一目十行俱下。”
④魁:第一名:《宋史·章衡传》:“卿为仁宗朝魁甲”。
⑤太虚:天空。陆机《驾言出北阙行》:“求仙鲜克仙,太虚不可凌。”
⑥百家:指学术上的各种流派。《汉书·艺文志》载诸子有一百八十九家,以成数言,称为百家。诸子: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著作。
【赏析】
张松是推动《三国演义》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小说家用生花妙笔描绘了张松的机敏聪明、博学多才、胆量过人。连曹操手下的才子杨修也不得不感叹:“真天下奇才也!”
当时盘踞汉中的张鲁,常思侵犯西川。益州牧刘璋为解除西川之忧,与众官商议对策。别驾张松自告奋勇,携带“金珠锦绮”,前往许都,欲结连曹操,兴兵攻打张鲁,以解西川之危。不料曹操睨傲得志,未给西川使者张松礼遇。而张松也不卑躬谄媚,以聪颖过人,不辱使命。他一出场,其外在的形貌与内在的气质就形成强烈的反差。“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他长得头像个钁头,塌鼻子,露牙齿,容貌丑陋,身材矮小。曹操看他长得猥琐,先是“五分不喜”,后又因他言语冲撞,于是“拂袖而去”。张松对曹操以貌取人,傲慢待人,毫无自惭形秽的卑怯感,反而以直言相抗,维护使臣的尊严。当曹操属下责难他“汝为使命,何不知礼,一味冲撞?幸得丞相看汝远来之面,不见罪责”。他反唇相讥,笑曰:“吾川中无谄佞之人也。”表现出一副清高的姿态,不肯屈就,不失人格。
张松的清高立刻引起曹操属下的诘难,忽然阶下一人大喝曰:“汝川中不会谄佞,吾中原岂有谄佞者乎?”此人乃才子杨修,是个舌辩之士,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张松也有心难之。于是二人一问一答,相互诘难,口似悬河,舌如利刃,不分上下。张松乘机抓住杨修在曹操属下才高位卑的境况,攻击杨修心中内在的隐痛:“‘久闻公世代簪缨,何不立于庙堂,辅佐天子,乃区区作相府门下一吏乎?’杨修闻言,满面羞惭,强颜而笑。”当杨修把曹操仿《孙子十三篇》而作的未传世的《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本欲想玄耀一下曹操的文才,哪知张松过目成诵,看了一遍后大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说着,从头至尾,背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把这位“博学能言,智识过人”的杨修折服得五体投地。因此诗中称诵张松“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
杨修将张松过目成诵《孟德新书》一书告之曹操,曹操立刻“令扯碎其书烧之”。并约好来日教练场上让张松见见“军容之盛”。第二天,教练场上雄兵列阵,“盔甲鲜明,衣袍灿烂;金鼓震天,戈矛耀日;四方八面,各分队伍;旌旗飏彩,人马腾空”。作为西蜀的使节张松不亢不卑,“斜目视之”,略带蔑视之意。曹操不得不“唤松指而示曰:‘汝川中曾见此英雄人物否?’松曰:‘吾蜀中不曾见此兵革,但以仁义治人。’操变色视之,松全无惧意”。曹操的文治武功全不在张松的眼里,曹操本欲夸耀,反倒落个没趣,承受不了这种冷漠的曹操被激怒,对张松说:“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张松也不示弱,当面揭其短,亮其丑:“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张松说完几乎遭杀。小说用“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的诗句来赞美他。
张松以其机敏、才智、清高,显示了他的胆识。小说家正是通过张松的胆识,作为一个叙事视角,来透视曹操和刘备的各自心态,以及与此心态相连的待人态度和战略得失。这才是张松其人在叙事结构中的价值。因此小说家在这个过场人物身上不惜笔墨,设置了两首诗,强化其形象的社会意义。当我们读完这首诗,细细地品味之余,不难发现张松的清高,有不失人格的正直,有不辱使命的外交姿态,还有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心理倾向,似乎都有点“吃软不吃硬”的怪脾气。你架子摆得越高,他愈不买你的账;你愈讲价钱,他愈抬高价格;相反,你若敬他一尺,他就会敬你一丈。特别是有才的人,更是如此,何况像张松“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这样的西川奇才!
目视十行书。推荐。爱诗词网。三国诗词《西川才子》原文|译文|赏析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①。语倾三峡水②,目视十行书③。胆量魁西蜀④,文章贯太虚⑤。百家并诸子⑥,一览更无余。【释词】①疏:粗。张松“生得额钁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形体容貌粗陋,不俊气。②语倾:说话如倒出来。三峡水:比喻话语滔滔不绝。③十行书:一目十行,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资性聪明,一目十行俱下。”④魁:第一名:《宋史·章衡传》:“卿为仁宗朝魁甲”。⑤太虚:天空。陆机《驾言出北阙行》:“求仙鲜克仙,太虚不可凌。”⑥百家:指学术上的各种流派。《汉书·艺文志》载诸子有一百八十九家,以成数言,称为百家。诸子: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著作。【赏析】张松是推动《三国演义》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小说家用生花妙笔描绘了张松的机敏聪明、博学多才、胆量过人。连曹操手下的才子杨修也不得不感叹:“真天下奇才也!”当时盘踞汉中的张鲁,常思侵犯西川。益州牧刘璋为解除西川之忧,与众官商议对策。别驾张松自告奋勇,携带“金珠锦绮”,前往许都,欲结连曹操,兴兵攻打张鲁,以解西川之危。不料曹操睨傲得志,未给西川使者张松礼遇。而张松也不卑躬谄媚,以聪颖过人,不辱使命。他一出场,其外在的形貌与内在的气质就形成强烈的反差。“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他长得头像个钁头,塌鼻子,露牙齿,容貌丑陋,身材矮小。曹操看他长得猥琐,先是“五分不喜”,后又因他言语冲撞,于是“拂袖而去”。张松对曹操以貌取人,傲慢待人,毫无自惭形秽的卑怯感,反而以直言相抗,维护使臣的尊严。当曹操属下责难他“汝为使命,何不知礼,一味冲撞?幸得丞相看汝远来之面,不见罪责”。他反唇相讥,笑曰:“吾川中无谄佞之人也。”表现出一副清高的姿态,不肯屈就,不失人格。张松的清高立刻引起曹操属下的诘难,忽然阶下一人大喝曰:“汝川中不会谄佞,吾中原岂有谄佞者乎?”此人乃才子杨修,是个舌辩之士,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张松也有心难之。于是二人一问一答,相互诘难,口似悬河,舌如利刃,不分上下。张松乘机抓住杨修在曹操属下才高位卑的境况,攻击杨修心中内在的隐痛:“‘久闻公世代簪缨,何不立于庙堂,辅佐天子,乃区区作相府门下一吏乎?’杨修闻言,满面羞惭,强颜而笑。”当杨修把曹操仿《孙子十三篇》而作的未传世的《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本欲想玄耀一下曹操的文才,哪知张松过目成诵,看了一遍后大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说着,从头至尾,背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把这位“博学能言,智识过人”的杨修折服得五体投地。因此诗中称诵张松“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杨修将张松过目成诵《孟德新书》一书告之曹操,曹操立刻“令扯碎其书烧之”。并约好来日教练场上让张松见见“军容之盛”。第二天,教练场上雄兵列阵,“盔甲鲜明,衣袍灿烂;金鼓震天,戈矛耀日;四方八面,各分队伍;旌旗飏彩,人马腾空”。作为西蜀的使节张松不亢不卑,“斜目视之”,略带蔑视之意。曹操不得不“唤松指而示曰:‘汝川中曾见此英雄人物否?’松曰:‘吾蜀中不曾见此兵革,但以仁义治人。’操变色视之,松全无惧意”。曹操的文治武功全不在张松的眼里,曹操本欲夸耀,反倒落个没趣,承受不了这种冷漠的曹操被激怒,对张松说:“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张松也不示弱,当面揭其短,亮其丑:“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张松说完几乎遭杀。小说用“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的诗句来赞美他。张松以其机敏、才智、清高,显示了他的胆识。小说家正是通过张松的胆识,作为一个叙事视角,来透视曹操和刘备的各自心态,以及与此心态相连的待人态度和战略得失。这才是张松其人在叙事结构中的价值。因此小说家在这个过场人物身上不惜笔墨,设置了两首诗,强化其形象的社会意义。当我们读完这首诗,细细地品味之余,不难发现张松的清高,有不失人格的正直,有不辱使命的外交姿态,还有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心理倾向,似乎都有点“吃软不吃硬”的怪脾气。你架子摆得越高,他愈不买你的账;你愈讲价钱,他愈抬高价格;相反,你若敬他一尺,他就会敬你一丈。特别是有才的人,更是如此,何况像张松“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这样的西川奇才!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此诗写送别宴席上的情景及诗人的心绪。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自信的精神。【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系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云“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诗作于离开长安之时,有系于开元十八、九年(730—731),言是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所作;有系于天宝三载(744),谓是赐金放还时作。参照《梁园吟》、《梁甫吟》二诗,与此结尾如出一辙,故以前说为允。诗从高堂华宴写起,可能是饯筵的场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本于《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它展示的是如同《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那样的盛宴,然而接下来却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兴和食欲。“停杯”尤其“投著”这个动作,表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悲愤和失落,“拔剑击柱”这一动作,更增加了这种感觉。“心茫然”也就是失落感的表现。于是诗的前四句就有一个场面陡转的变化。
玉盘珍羞直万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此诗写送别宴席上的情景及诗人的心绪。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自信的精神。【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系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云“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诗作于离开长安之时,有系于开元十八、九年(730—731),言是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所作;有系于天宝三载(744),谓是赐金放还时作。参照《梁园吟》、《梁甫吟》二诗,与此结尾如出一辙,故以前说为允。诗从高堂华宴写起,可能是饯筵的场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本于《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它展示的是如同《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那样的盛宴,然而接下来却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兴和食欲。“停杯”尤其“投著”这个动作,表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悲愤和失落,“拔剑击柱”这一动作,更增加了这种感觉。“心茫然”也就是失落感的表现。于是诗的前四句就有一个场面陡转的变化。
“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个最大的冤案。明朝建立后,皇权与相权矛盾,使朱元璋深感不安。1380年,朱元璋便以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借此大兴党狱,大肆屠杀功臣宿将。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杀韩国公李善长等,毒死刘基,先后株连被杀3万余人,前后持续达10年之久,史称“胡党大狱”。“胡党”而受牵连致死者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静宁侯叶昇等,1公、21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废除丞相后,其事有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蓝玉案是朱元璋时又一次大杀功臣的冤案。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杀蓝玉,死1公、13侯、2伯,因蓝玉案被杀的人数达2万人,史称“蓝党大狱”。该案与胡惟庸狱合称为“胡蓝之狱”。胡蓝党案前后达14年之久,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杀了5万人之多。经过“胡蓝之狱”明朝功臣宿将已被杀戮殆尽。由于杀人过多,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对以后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不利影响。
胡蓝之狱。推荐。爱诗词网。“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个最大的冤案。明朝建立后,皇权与相权矛盾,使朱元璋深感不安。1380年,朱元璋便以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借此大兴党狱,大肆屠杀功臣宿将。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杀韩国公李善长等,毒死刘基,先后株连被杀3万余人,前后持续达10年之久,史称“胡党大狱”。“胡党”而受牵连致死者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静宁侯叶昇等,1公、21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废除丞相后,其事有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蓝玉案是朱元璋时又一次大杀功臣的冤案。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杀蓝玉,死1公、13侯、2伯,因蓝玉案被杀的人数达2万人,史称“蓝党大狱”。该案与胡惟庸狱合称为“胡蓝之狱”。胡蓝党案前后达14年之久,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杀了5万人之多。经过“胡蓝之狱”明朝功臣宿将已被杀戮殆尽。由于杀人过多,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对以后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不利影响。
【诗句】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出处】唐·卢纶《晚次鄂州》。【意思】安史之乱使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漂泊。国难乡思已使诗人两鬓如霜,时值萧瑟的寒秋,心境就更加悲凉。所以虽然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回千里迢迢的故乡,此时此刻在秋风落叶中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注: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全诗】《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释】①二句意谓汉阳城在晴朗气候下已远远望见,但估计孤舟还需要一天的航程。汉阳: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北部,汉水之北,水北曰阳。②二句写舟行情景极为传神,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铨释云:“三句言浪平舟隐,估客高眠。凡在湍急处行舟,篙橹声终日不绝。惟江上扬帆,但闻船唇啮浪,吞吐作声,四无人语,水窗倚枕,不觉寐之酣也。四句言野岸维舟,夜静闻舟人相唤,加缆扣舷,众声杂作,不问而知为夜潮来矣。诵此二句,宛若身在江船容与之中。”估客:商人。舟人:船家。③二句意谓经过三湘之时,忧愁得鬓发花白,正逢萧瑟的秋色,离家万里,对着明月,思归之心更切。三湘:泛指今湖南境内。④二句意谓家乡的产业都已被战争摧毁殆尽,哪里再能忍受得了江上又有战争的声音!旧业:家产。江上鼓鼙声: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李璘镇江陵,以为天下大乱,惟南方富裕,宜据金陵,保有江南,如东晋故事,于是擅自率水兵东下。此句当即指此事。【鉴赏】此诗系作者有感于安史之乱而作,是一首“伤乱之诗”。前三联从漂泊异乡、衰鬓、归心诸方面暗诉战乱之苦;末联从旧业荡尽,鼓鼙不息等方面抒写伤乱之情,点明主题。据此,似觉前面金圣叹、赵臣瑷之说,尚未探明诗的主意;喻守真之说,则又面面俱到,亦未将主意突出。此诗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联在写法上的以情烘景,再以景染情。浪静、潮生,皆由“估客昼眠”、“舟人夜语”托出;而诗人之情怀,又由“浪静”、“潮生”触发而起。它不仅是景语,且有情在,情景之交融实难分开。这与一般诗词或以情烘景,或以景染情不一样,显得更有情致。所以,此联向为名句,颇得人所喜爱。
旧业已随征战尽。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出处】唐·卢纶《晚次鄂州》。【意思】安史之乱使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漂泊。国难乡思已使诗人两鬓如霜,时值萧瑟的寒秋,心境就更加悲凉。所以虽然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回千里迢迢的故乡,此时此刻在秋风落叶中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注: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全诗】《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释】①二句意谓汉阳城在晴朗气候下已远远望见,但估计孤舟还需要一天的航程。汉阳: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北部,汉水之北,水北曰阳。②二句写舟行情景极为传神,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铨释云:“三句言浪平舟隐,估客高眠。凡在湍急处行舟,篙橹声终日不绝。惟江上扬帆,但闻船唇啮浪,吞吐作声,四无人语,水窗倚枕,不觉寐之酣也。四句言野岸维舟,夜静闻舟人相唤,加缆扣舷,众声杂作,不问而知为夜潮来矣。诵此二句,宛若身在江船容与之中。”估客:商人。舟人:船家。③二句意谓经过三湘之时,忧愁得鬓发花白,正逢萧瑟的秋色,离家万里,对着明月,思归之心更切。三湘:泛指今湖南境内。④二句意谓家乡的产业都已被战争摧毁殆尽,哪里再能忍受得了江上又有战争的声音!旧业:家产。江上鼓鼙声: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李璘镇江陵,以为天下大乱,惟南方富裕,宜据金陵,保有江南,如东晋故事,于是擅自率水兵东下。此句当即指此事。【鉴赏】此诗系作者有感于安史之乱而作,是一首“伤乱之诗”。前三联从漂泊异乡、衰鬓、归心诸方面暗诉战乱之苦;末联从旧业荡尽,鼓鼙不息等方面抒写伤乱之情,点明主题。据此,似觉前面金圣叹、赵臣瑷之说,尚未探明诗的主意;喻守真之说,则又面面俱到,亦未将主意突出。此诗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联在写法上的以情烘景,再以景染情。浪静、潮生,皆由“估客昼眠”、“舟人夜语”托出;而诗人之情怀,又由“浪静”、“潮生”触发而起。它不仅是景语,且有情在,情景之交融实难分开。这与一般诗词或以情烘景,或以景染情不一样,显得更有情致。所以,此联向为名句,颇得人所喜爱。
诗歌。郭沫若著。写于1919年末。诗歌为抗议日本新闻界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学生的诬蔑而作。诗人以热情的呼喊、愤激的反语,赞颂了古往今来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的“匪徒们”,对他们三呼万岁!充分体现了向旧传统、旧制度勇猛挑战的叛逆精神。其中对“实行共产主义的列宁”的歌颂,更显示了诗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的朦胧向往。
匪徒颂。推荐。爱诗词网。诗歌。郭沫若著。写于1919年末。诗歌为抗议日本新闻界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学生的诬蔑而作。诗人以热情的呼喊、愤激的反语,赞颂了古往今来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的“匪徒们”,对他们三呼万岁!充分体现了向旧传统、旧制度勇猛挑战的叛逆精神。其中对“实行共产主义的列宁”的歌颂,更显示了诗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的朦胧向往。
念奴娇·昆仑。推荐。爱诗词网。毛泽东诗词《念奴娇·昆仑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一九三五年十月横空出世②,莽昆仑③,阅尽人间春色④。飞起玉龙三百万⑤,(原注)搅得周天寒彻⑥。夏日消溶,江河横溢⑦,人或为鱼鳖⑧。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⑨?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⑩,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作者原注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注释】①昆仑,山脉名。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入青海境内。长约2500公里,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其东段分三支伸展。其南支向东延伸后与岷山相接,故岷山亦可算是昆仑山的一条支脉。②横空出世,谓昆仑山横亘于天空,高出于地面。③莽昆仑,谓昆仑山气势浑莽。④阅尽人间春色,谓昆仑山亘古如斯,看尽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兴衰变化。⑤玉龙,喻指雪山。旧题唐代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曰:“岘山一夜玉龙寒。”⑥周天,《后汉书》卷二十九《郡国志》南朝梁时刘昭注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绕天一圈曰“周天”。这里犹言“满天”。彻,透。以上二句是说,昆仑山脉中雪岭冰峰崛起无数,致使天宇为之寒透。⑦江河,特指长江和黄河。长江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黄河源于巴颜喀拉山各姿各雅山麓的卡日曲,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都是昆仑山脉的分支。⑧或,有的(人)。为鱼鳖,指淹死。《左传·昭公元年》载刘定公语曰:“微禹,吾其鱼乎!”(如果没有大禹治水,我们恐怕都变成鱼了吧!)《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载刘林说光武帝刘秀曰:“赤眉今在河东,但决水灌之,百万之众可使为鱼。”《水经注》卷一○《漳水》曰:“(武强)邑沦为湖,县长及吏咸为鱼矣。”南朝梁时刘峻《辨命论》曰:“历阳之都,化为鱼鳖。”以上三句是说,昆仑山上的冰雪在夏季消溶,每每使江河泛滥成灾,于人为害。⑨千秋,千年,指从古到今。功罪,功绩与罪过。与,为。评说,评论。以上二句是说,对于昆仑山的历史功过,有谁评论过呢?意即从来没有人为之评说。⑩安得,如何能够。这是以问句的语气表示愿望。倚天抽宝剑,正常语序是“抽倚天宝剑”,因调谐音律而倒文。旧题战国楚宋玉《大言赋》曰:“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唐代李白《大猎赋》曰:“于是擢倚天之剑。”又《临江王节士歌》曰:“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倚天,夸言其剑之长。倚,靠。把汝,将你。汝,称昆仑。裁,横断。遗,赠送。欧,欧洲。美,美洲。东国,东方诸国,指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环球同此凉热,合上文串解,是说愿将昆仑一裁为三,均分给欧、美、亚各洲,使全世界的气候一样冷暖适宜。意即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共产主义大同的理想,让整个人类都能够过上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的和平幸福的生活。前人,指北宋仁宗时的华州(今陕西华县一带)士人张元。张元其人负气倜傥,有纵横家之才,因宋朝西北边区的军政长官未予擢用,他乃投奔西夏(当时割据今宁夏一带的党项族地方政权)。夏人倚仗他为谋主,与宋王朝交兵十余年。见宋代洪迈《容斋三笔》卷一一《记张元事》条。战罢二句,张元咏雪诗句。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四《宋朝杂记》上引宋代蔡絛《西清诗话》载此二句为“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宋魏庆之《诗人玉篇》卷一○《知音》引《西清诗话》,“满空飞”作“满天飞”。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一《记诗》及《容斋三笔》均引作“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唯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四所引字句与毛泽东自注全同。“当年”四句,《西游记》中写道,孙悟空保护唐僧到西天去取经,中途有火焰山挡住去路。经过三番与铁扇公主、牛魔王斗勇斗智,终于借得了铁扇公主的宝物芭蕉扇,扇灭了火焰,从而得以越过此山继续前行。【赏析】艺术家都具有相当丰富的审美情感,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毛泽东是一位审美情感极为丰富的诗词艺术家。在他那非凡的长途跋涉的人生岁月中,不乏登名山、涉大川、观沧海的经历,因而也以艺术家的审美情怀去拥抱和吟咏祖国壮丽的山川湖海,留下了不少佳作名篇。人们也不难发现,毛泽东以山水为题的诗词作品,有许多并非寻常的登临即景之作,往往是托物言志,或者是借题发挥,所谓山者、水者,有时只是借以抒发豪壮情怀的一种媒触、一个象征而已。这在中国诗词创作史上虽然并非一种仅有的现象,但对于毛泽东而言,却表现了他的一种突出的艺术个性。《念奴娇·昆仑》则可作为这种艺术个性的代表作。“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欣赏者只有让自己同作者一样,遗世独立,雄踞天外,用吞吐日月的胸襟、睥睨宇宙的视野去拥抱和审视,才能“艺术地掌握”这座大山。空间——它凌空横亘,超绝人寰。时间——它尽览人世春秋炎凉,不知其何时生、何时灭。空间的无比广阔,时间的无比旷远,这就是词作者所感受的并且要让读词人感受的昆仑山。这样一座赫赫在目的大山,如何不使人感到生野、粗犷呢?着一“莽”字,恰可表达这座大山所具有的崇高之美。时空范围的旷远、形体的粗犷与力量,正是构成自然物崇高之美的重要因素。应当说,开篇几句,十分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乍见赫赫有名的昆仑山时产生的包含着惊诧、景仰、亢奋与自豪等情愫的审美感受,是对审美对象巨大的时空存在及其自然形式较为直接、单纯的审美反应。这几句极见笔力的描写,比起古人“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大雅·崧高》)之类的名句来,有过之而无不及。“飞起玉龙三百万”,出自前人名句“战罢玉龙三百万”。改“战罢”为“飞起”,对于原句而言,是化颓势为勃起,对于状写对象而言,则有如九转金丹,着令莽莽群山,飞升九天作群龙舞。这一神奇想象,本由群山逶迤,雪白如玉生发出来,因而随之而来的“搅得周天寒彻”,与其说是想象,不如说是扣住雪山写实,是以艺术语言揭示昆仑山对自然气候的影响。至此,作者对于昆仑颇有“高山仰止”意味的崇高美感顿然因“周天寒彻”而冷静下来,并且老实不客气地着一“搅”字,显示了情思的转折与变化。“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还是在写昆仑,写昆仑积雪遇夏消溶,写昆仑可使长江黄河暴涨成灾,写昆仑可使人葬身鱼腹。这几句,循着“周天寒彻”而来,情思冷峻,挟着几分寒意,笔触由高山而江河,而人世生活,诉说了昆仑对人类的危害。须知,这是在1935年夏天。作者是肩负着抗日救亡、民族民主革命的沉重的历史使命,转战二万余里之后爬上岷山支脉,才得以眺望昆仑山的尊容的。当他的目光投向人世生活时,他怎么可能将自己的诗情、笔触流连于昆仑山自然形式的赏玩、描摹呢?怎么能不诉说昆仑对他的同胞的危害并且联想起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蹂躏呢?又怎么能不由此而引发对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现实及其未来前途的深沉思考呢?“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是一位历史巨人发出的深沉的喟叹。天地悠悠,世事悠悠,情也悠悠。这千秋功罪,又当如何评说?作者毕竟是一位驾驭思想感情和艺术语言的巨匠。他将已经在自然与历史的时空无限中伸展开来的情思,急速地收束起来,如同经过了一场“核聚变”反应,然后以雷震长空的气势发出了断喝:“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深沉炽烈的历史与现实的忧愤,是被昆仑“搅”动起来的。而今,还是借昆仑来喷发。这时,昆仑已经不是词人吟咏的对象,更不是词人进行审美鉴赏的对象。它只是词人聊可借以倾泻他那久积于胸的壮志豪情的区区一物。词人抓住了昆仑的“高”与“雪”,借题发挥。他是在向昆仑断喝,更是在向人世间一切不平与冷酷断喝,向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的帝国主义者、反动派断喝。警告他们不要倚势凌人,不要危害人类。这一声断喝,呼出了人类的尊严,呼出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呼出了时代主人的心声。断喝与呼告似乎还不足以抒发作者的壮志豪情。强烈的情感驱动着想象的翅膀,幻化出一种石破天惊的旷世奇想:“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是一位顶天立地、雄视古今的历史巨人。他挥动的倚天宝剑,与其说是复仇之剑,不如说是理想之剑。这时的昆仑所幻化的“搅”天玉龙,既非鉴赏的对象,也非仇杀的对象,而只是他用以一试理想之剑,借以分寄旷世豪情的媒介之物。正因为如此,在他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裁为三截”的昆仑,“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如此分赠的,决不是被他仇杀的“恶龙”的血淋淋的首尾鳞甲,而是“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豪情壮志、崇高理想。毛泽东曾对《念奴娇·昆仑》这首词作过一段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作品是如何表现“反对帝国主义”的主题思想的呢?这一主题思想存在于全词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存在于同这艺术境界水乳交融的情感倾向之中。首先,作者在“艺术地掌握”了时空范围极为旷远、外在形体极为粗犷的作为自然之物的昆仑山之后,由昆仑山积雪消溶、危害人类而自然地联想到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苦难的历史与现实,从而引发了他对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胸中积愤,他怒而断喝,这就是一种包含着反对帝国主义的情感倾向的艺术表露。这一表露如果说难于为人所明察,那么,第二,作者挥动倚天宝剑,将“太平世界”的理想分赠世界各国人民,热情期盼“环球同此凉热”,就十分清晰地表达了对于帝国主义欺凌弱小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鄙视、否定和崇高的超越。作者所期盼与呼唤的“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就是他正在为之奋斗的未来。这未来要成为现实,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这未来一旦成为现实,也就不再有帝国主义。第三,很显然,为了表达这一主题思想,作者运用了联想、想象、比拟、象征、托物言志、借题发挥等多种具体的表现技巧。其中最奇妙的是词的下阕,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挥倚天宝剑,寄旷世豪情,将剑裁昆仑的恢宏意象,与反对帝国主义、寄托崇高理想巧妙地交错复叠在一起,使得主题思想含而不露而又充盈环宇。况周颐《蕙风词话》曾说:“名手作词,题中应有之义,不妨三数语说尽。自余悉以发抒襟抱。”用这段话来评论《念奴娇·昆仑》这首词及其作者的艺术个性,是很贴切的。文章作者:陈敦源
【诗句】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意思1】只有那门前镜湖里的水,春风吹来水波荡漾,仍同往日一样。写出了久别家乡的无限慨叹。【意思2】回到久别的家乡,除了眼前春风吹起的镜湖水波未改之外,往昔的人事都已变化殆尽了。对此,鬓发斑白的诗人怎能不慨叹:物是人非,世事沧桑!诗句朴实无华,毫无雕饰。“唯有”一词把其余一切改观的现实都概括了,可谓含蕴至极。【提示】镜湖,在诗人的家乡绍兴。诗人少小离家,老年回到故乡,不禁感慨万分:只有门前这镜湖水,仍象过去那样,在春风吹拂下泛起碧波,丝毫没有变样。诗句写景兼议论,以湖波不改来反衬人世变化之大,寓有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无穷感慨。【全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二》.[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全诗鉴赏】第二首诗中,这种回乡的兴奋感变成了一种深沉的思考。我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近来所经历的人与事,销磨了人的精神,也销磨了我的志向。贺知章因辞官求道而归乡,本身就是一种对时局的态度。唐玄宗的统治以天宝初年为界,此前是励精图治,此后则穷奢极欲,造成安史之乱的局面。天宝初年李林甫为相,唐朝廷政局开始走下坡路。作为一位久经宦海风波的老人,贺知章见机知微,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离开唐朝廷的中心长安,回到故里。贺知章的故居在镜湖之旁(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此时他独立于镜湖之旁,不禁兴起世事苍茫之感:只有这门前的镜湖之水,在春风的吹拂下,还呈现出旧时的波澜。言下之意,湖虽还是旧湖,但世事已非。作者的心境也不可避免地变了。随着心境的变迁,整诗的意趣也进入一种低徊深沉的感慨之中。这两首诗不做作,不假修饰,因为贺知章当时已经是久经世事的老人,他也无须再刻意修饰了。但他用他深邃的人生智慧沉淀出这两首已趋化境的诗歌,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千百年来它们一直为人所喜爱和传诵。
唯有门前镜湖水。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意思1】只有那门前镜湖里的水,春风吹来水波荡漾,仍同往日一样。写出了久别家乡的无限慨叹。【意思2】回到久别的家乡,除了眼前春风吹起的镜湖水波未改之外,往昔的人事都已变化殆尽了。对此,鬓发斑白的诗人怎能不慨叹:物是人非,世事沧桑!诗句朴实无华,毫无雕饰。“唯有”一词把其余一切改观的现实都概括了,可谓含蕴至极。【提示】镜湖,在诗人的家乡绍兴。诗人少小离家,老年回到故乡,不禁感慨万分:只有门前这镜湖水,仍象过去那样,在春风吹拂下泛起碧波,丝毫没有变样。诗句写景兼议论,以湖波不改来反衬人世变化之大,寓有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无穷感慨。【全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二》.[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全诗鉴赏】第二首诗中,这种回乡的兴奋感变成了一种深沉的思考。我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近来所经历的人与事,销磨了人的精神,也销磨了我的志向。贺知章因辞官求道而归乡,本身就是一种对时局的态度。唐玄宗的统治以天宝初年为界,此前是励精图治,此后则穷奢极欲,造成安史之乱的局面。天宝初年李林甫为相,唐朝廷政局开始走下坡路。作为一位久经宦海风波的老人,贺知章见机知微,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离开唐朝廷的中心长安,回到故里。贺知章的故居在镜湖之旁(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此时他独立于镜湖之旁,不禁兴起世事苍茫之感:只有这门前的镜湖之水,在春风的吹拂下,还呈现出旧时的波澜。言下之意,湖虽还是旧湖,但世事已非。作者的心境也不可避免地变了。随着心境的变迁,整诗的意趣也进入一种低徊深沉的感慨之中。这两首诗不做作,不假修饰,因为贺知章当时已经是久经世事的老人,他也无须再刻意修饰了。但他用他深邃的人生智慧沉淀出这两首已趋化境的诗歌,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千百年来它们一直为人所喜爱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