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
近体诗,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唐人称之为“新诗”或“新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之所以称之为格律诗,是因为这种诗体对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密的格式和规律的限制。近体诗在南朝齐梁时期就已出现,只是格律还不完整规范。“律诗”的名称是初唐才有的。当时沈约的《八咏》,被认为是最早接近五律的诗,梁简文帝萧纲的《乌夜啼》,用平声韵脚七言八句,但从格律来要求,还不算是七律,直到武则天时,七律才真正形成。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这些都是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规范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黏,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黏”。(2)多一韵到底的平声韵脚而少有仄声韵脚。(3)除首尾二联外,其他联必须对仗(绝句除外)。
每两句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所谓的“对”是指每联出句的第二、四、六字与对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否则称为“失对”;“黏”是指下联出句的第二、四、六字与上联对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同,否则称为“失黏”。律诗的平仄不依照定式,称为“拗体”,也称为“折腰体”。因此绝句与律诗格律相当严格,在音韵、声调、措辞、塑句上,近体诗可谓最精美的诗体。
根据字音和字调的高低长短、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种声调。古代的“入声”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代的“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果对应古代的平仄,前二者为平声,后两者为仄声,如“妈麻马骂”,前两字是平声,后两字是仄声。入声字的发音较为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的部分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但北方学习和掌握就较为困难了。
律诗的格律规范主要有以下几点:
平仄
律诗的格律,就是平仄交替的原则。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间隔开(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的平仄交替,五言情况也就了然于心。
律诗的格律和绝句一样,要求一句之中,节拍字平仄交错;句与句之间,第一、二句,第三、四句,第五、六句,第七、八句,平仄必须对立,第三、二句,第五、四句,第七、六句,平仄必须相黏。
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以及掌握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黏对格律。
在五言、七言句子中,除去韵脚可以是一个平声字外,开头或中间如果出现一个孤孤单单的平声字,就叫犯孤平。如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如果将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
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如果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即孤平拗救。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具体办法是将上述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虽然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韵律
律诗用韵的地方是在每一首诗的第一、二、四、六、八句的末一字,这五个韵脚要用同一个韵目。第一句可以不用韵(五言律诗的第一句一般不用韵,七言律诗的第一句大多用韵),不用韵的情况下,句末的字一般用仄声。如果第三、五、七句不用韵,末一字限定用仄声字。律诗又称“四韵诗”,这是因为第一句可以不用韵,只有第二、四、六、八句才必须用韵,并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许换韵。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把同韵同调的字归并成类,同类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即一个韵部,共206个韵部。唐人规定近韵可“同用”,南宋平水人刘渊把“同用”韵合起来,减为107韵,后人又减一韵,成106韵,这就是所谓的“平水韵”。
近体诗押韵的位置(韵脚)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句、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它们的首句既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必须一韵到底,且一般是押平声韵。
对仗
对仗也叫对偶,是指两句中词性和结构相同,平仄对立,除少数变格外,出句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律诗的句子要求两两成偶,成偶的两个句子叫偶句,偶句的两个句子除了平仄对仗外,用词即意义也要对仗。
绝句可对可不对,但律诗必须对,这也是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律诗由八句组成,每两句称一联:第一、第二句称为“首联”或“起联”,第三、第四句称为“颔联”,第五、第六句称为“颈联”(又称为“腹联”),第七、第八句称为“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和第五、六句必须要对仗。
律诗有多种对仗方式,常见的有工对、宽对、流水对、实字对、虚字对、假借对等。
工对是指词性、词类相同的词的对仗。古时把名词分为天文、地理、草木、花果、鸟兽、鱼虫、时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窗”、“门”相对,“西岭”、“东吴”相对,“千秋雪”、“万里船”相对,窗、门属器物类,西岭、东吴是地理类,千秋雪、万里船都是形容类的名词。
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是比较宽松的对仗。一联中,只要词性相同,便可对仗,不必拘泥同一门类。
流水对,也就是同一联中的上下句有相承关系,从形式看是对仗工整的两句话,但意思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像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
实字对是指诗句中的用字以实字为主,而且每句要有两个以上的名词或形容词、代名词的对仗方式。如:“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寇准《华山》),每句的五字,多为实字,句中的头、红日、首、白云都是名词,而红、白又是形容词。
与实字对相反,虚字对是诗中的用字以虚字、助词为主的对仗方式。如:“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王维《泛前陂》),介词“以”和助词“之”相对。
假借对是指字面对,词性也对,而意义不对的一种对仗,为达到对仗的目的,常常采用借字、借声、借义等词语方式。如:“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用“一”与“思”对,“一”是数词,“思”是动词,二者是不成对偶的,但“思归客”可以读成“四归客”,这样就成对了。
一、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近体诗(格律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全诗八句,第三、四句,第五、六句为对仗句。五言律诗的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为“尾联”。五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五言律诗的格式分为四种:平起不入韵式、平起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仄起入韵式。
1.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散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散句)
2.平起入韵式
只把平起不入韵式第一句句尾三字的“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其余各句不变: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散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拗句)
3.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散句)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4.仄起入韵式(首句押韵)
只要把仄起不入韵式尾三字的“平平仄”改为“仄平平”,其余七句不变。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散句)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对仗)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对仗)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散句)
二、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律诗)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七字,一般四韵。通常逢偶句押平声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所以又称“四韵诗”。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1.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散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散句)
2.首句平起仄收式
只要将平起入韵式第一句句尾三字的“仄平平”改为“平平仄”,其余各句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散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散句)
3.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散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散句)
4.首句仄起仄收式
只要将仄起入韵式第一句句尾三字的“仄仄平”改为“平仄仄”,其他各句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散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散句)
三、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因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所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简称五绝,是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此体源于汉魏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五言绝句的最大特色在于因小见大,以少胜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图画,传达出真切的意境。
绝句的四句具有“起、承、转、合”的关系。首句为起,写景叙事,要切合题旨;次句是承,要承首句之意;第三句是转,要转得生动、巧妙;第四句为合,结束全诗要有言外之意。因此绝句的佳句,往往出现在转合两句,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绝句的格律规范主要分为:
平仄
绝句第一句的平仄,具有一定的规则。五言诗句的节拍音是第二、四字和末一字,七言诗句的节拍音是第二、四、六字和末一字。节拍与平仄的规范是:每句的节拍处(不包括末一字),平仄要交错使用;第一、二句之间,第三、四句之间,句中的每个节拍(不包括末一字)用的平仄都要相对,不能相同;第二、三句之间,句中节拍的平、仄声字(不包括末一字)要相同。
韵律
绝句要求每首诗的第一、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必须是同一韵目的韵脚,而且都是平声,第一句也可以不用韵。如果用不同韵目的字作韵脚,就违反了格律,叫做“出韵”或“落韵”。七绝的第一句用韵较多,五绝第一句用不用韵可以视情况而定,但以不用韵居多。另外,在一首诗中,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格式
五言绝句分两种格式:平起式、仄起式。平起式又分为第一句用韵和第一句不用韵。平起式是第一个节拍(第二字)用平声字,仄起式则用仄声字。平起式第一个节拍如用韵就称为平起入韵式,第一节拍不用韵称为平起不入韵式;仄起式第一个节拍用韵称为仄起入韵式,第一个节拍不用韵称为仄起不入韵式。这种规律适用于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的句式为:
1.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平起入韵式
只把平起不入韵式第一句句尾的三字“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即可,其他三句不变。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4.仄起入韵式
只把仄起不入韵式第一句句尾的三字“平平仄”改为“仄平平”即可,其他三句不变。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四、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每句七字,除比五言绝句多出两字,格律与五言绝句同样。七言绝句的句式与五言绝句相同,分为平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仄起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四种,其中第一句入韵较多。
1.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不入韵式
只把平起入韵式第一句句尾三字的“仄平平”改为“平平仄”,其他三句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不入韵式
只把仄起入韵式第一句句尾的三字“仄仄平”改为“平仄仄”即可,其他三句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发展创新,自《诗经》开启了诗歌源头,每个时代的诗人们都开拓出了新的诗歌领域,诸如歌谣、乐府、杂言、七言、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诗歌体式。
本章旨在说明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的渊源与发展,以及这些诗体的形成、结构与特点。律体与绝句,虽然具有严格的限制,但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很多作品已达到至境,所以,对于这些文化瑰宝,作为现代人,我们必须详加研读,体味欣赏古人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并提高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诗歌是真情的流露和生活的写照,尽管辉煌的诗歌年代已经渐行渐远,但作为心灵财富的诗歌却可以穿越时空,给我们忙碌苦闷的心灵以抚慰,使我们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如果要更深入地研究诗学,需要参考更多的专业诗话、诗法、诗史等书。
近体诗。推荐。爱诗词网。近体诗近体诗,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唐人称之为“新诗”或“新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之所以称之为格律诗,是因为这种诗体对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密的格式和规律的限制。近体诗在南朝齐梁时期就已出现,只是格律还不完整规范。“律诗”的名称是初唐才有的。当时沈约的《八咏》,被认为是最早接近五律的诗,梁简文帝萧纲的《乌夜啼》,用平声韵脚七言八句,但从格律来要求,还不算是七律,直到武则天时,七律才真正形成。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这些都是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规范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黏,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黏”。(2)多一韵到底的平声韵脚而少有仄声韵脚。(3)除首尾二联外,其他联必须对仗(绝句除外)。每两句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所谓的“对”是指每联出句的第二、四、六字与对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否则称为“失对”;“黏”是指下联出句的第二、四、六字与上联对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同,否则称为“失黏”。律诗的平仄不依照定式,称为“拗体”,也称为“折腰体”。因此绝句与律诗格律相当严格,在音韵、声调、措辞、塑句上,近体诗可谓最精美的诗体。根据字音和字调的高低长短、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种声调。古代的“入声”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代的“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果对应古代的平仄,前二者为平声,后两者为仄声,如“妈麻马骂”,前两字是平声,后两字是仄声。入声字的发音较为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的部分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但北方学习和掌握就较为困难了。律诗的格律规范主要有以下几点:平仄律诗的格律,就是平仄交替的原则。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间隔开(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的平仄交替,五言情况也就了然于心。律诗的格律和绝句一样,要求一句之中,节拍字平仄交错;句与句之间,第一、二句,第三、四句,第五、六句,第七、八句,平仄必须对立,第三、二句,第五、四句,第七、六句,平仄必须相黏。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以及掌握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黏对格律。在五言、七言句子中,除去韵脚可以是一个平声字外,开头或中间如果出现一个孤孤单单的平声字,就叫犯孤平。如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如果将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如果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即孤平拗救。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具体办法是将上述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虽然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韵律律诗用韵的地方是在每一首诗的第一、二、四、六、八句的末一字,这五个韵脚要用同一个韵目。第一句可以不用韵(五言律诗的第一句一般不用韵,七言律诗的第一句大多用韵),不用韵的情况下,句末的字一般用仄声。如果第三、五、七句不用韵,末一字限定用仄声字。律诗又称“四韵诗”,这是因为第一句可以不用韵,只有第二、四、六、八句才必须用韵,并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许换韵。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把同韵同调的字归并成类,同类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即一个韵部,共206个韵部。唐人规定近韵可“同用”,南宋平水人刘渊把“同用”韵合起来,减为107韵,后人又减一韵,成106韵,这就是所谓的“平水韵”。近体诗押韵的位置(韵脚)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句、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它们的首句既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必须一韵到底,且一般是押平声韵。对仗对仗也叫对偶,是指两句中词性和结构相同,平仄对立,除少数变格外,出句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律诗的句子要求两两成偶,成偶的两个句子叫偶句,偶句的两个句子除了平仄对仗外,用词即意义也要对仗。绝句可对可不对,但律诗必须对,这也是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律诗由八句组成,每两句称一联:第一、第二句称为“首联”或“起联”,第三、第四句称为“颔联”,第五、第六句称为“颈联”(又称为“腹联”),第七、第八句称为“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和第五、六句必须要对仗。律诗有多种对仗方式,常见的有工对、宽对、流水对、实字对、虚字对、假借对等。工对是指词性、词类相同的词的对仗。古时把名词分为天文、地理、草木、花果、鸟兽、鱼虫、时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窗”、“门”相对,“西岭”、“东吴”相对,“千秋雪”、“万里船”相对,窗、门属器物类,西岭、东吴是地理类,千秋雪、万里船都是形容类的名词。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是比较宽松的对仗。一联中,只要词性相同,便可对仗,不必拘泥同一门类。流水对,也就是同一联中的上下句有相承关系,从形式看是对仗工整的两句话,但意思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像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实字对是指诗句中的用字以实字为主,而且每句要有两个以上的名词或形容词、代名词的对仗方式。如:“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寇准《华山》),每句的五字,多为实字,句中的头、红日、首、白云都是名词,而红、白又是形容词。与实字对相反,虚字对是诗中的用字以虚字、助词为主的对仗方式。如:“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王维《泛前陂》),介词“以”和助词“之”相对。假借对是指字面对,词性也对,而意义不对的一种对仗,为达到对仗的目的,常常采用借字、借声、借义等词语方式。如:“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用“一”与“思”对,“一”是数词,“思”是动词,二者是不成对偶的,但“思归客”可以读成“四归客”,这样就成对了。一、五言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近体诗(格律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全诗八句,第三、四句,第五、六句为对仗句。五言律诗的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为“尾联”。五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五言律诗的格式分为四种:平起不入韵式、平起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仄起入韵式。1.平起不入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散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对仗)(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对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散句)2.平起入韵式只把平起不入韵式第一句句尾三字的“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其余各句不变:(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散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对仗)(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对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句)3.仄起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散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对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对仗)(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4.仄起入韵式(首句押韵)只要把仄起不入韵式尾三字的“平平仄”改为“仄平平”,其余七句不变。(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散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对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对仗)(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散句)二、七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律诗)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七字,一般四韵。通常逢偶句押平声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所以又称“四韵诗”。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1.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散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对仗)(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散句)2.首句平起仄收式只要将平起入韵式第一句句尾三字的“仄平平”改为“平平仄”,其余各句不变。(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散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对仗)(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散句)3.首句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散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对仗)(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散句)4.首句仄起仄收式只要将仄起入韵式第一句句尾三字的“仄仄平”改为“平仄仄”,其他各句不变。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散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对仗)(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散句)三、五言绝句五言绝句,因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所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简称五绝,是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此体源于汉魏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五言绝句的最大特色在于因小见大,以少胜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图画,传达出真切的意境。绝句的四句具有“起、承、转、合”的关系。首句为起,写景叙事,要切合题旨;次句是承,要承首句之意;第三句是转,要转得生动、巧妙;第四句为合,结束全诗要有言外之意。因此绝句的佳句,往往出现在转合两句,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绝句的格律规范主要分为:平仄绝句第一句的平仄,具有一定的规则。五言诗句的节拍音是第二、四字和末一字,七言诗句的节拍音是第二、四、六字和末一字。节拍与平仄的规范是:每句的节拍处(不包括末一字),平仄要交错使用;第一、二句之间,第三、四句之间,句中的每个节拍(不包括末一字)用的平仄都要相对,不能相同;第二、三句之间,句中节拍的平、仄声字(不包括末一字)要相同。韵律绝句要求每首诗的第一、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必须是同一韵目的韵脚,而且都是平声,第一句也可以不用韵。如果用不同韵目的字作韵脚,就违反了格律,叫做“出韵”或“落韵”。七绝的第一句用韵较多,五绝第一句用不用韵可以视情况而定,但以不用韵居多。另外,在一首诗中,韵脚的字不能重复。格式五言绝句分两种格式:平起式、仄起式。平起式又分为第一句用韵和第一句不用韵。平起式是第一个节拍(第二字)用平声字,仄起式则用仄声字。平起式第一个节拍如用韵就称为平起入韵式,第一节拍不用韵称为平起不入韵式;仄起式第一个节拍用韵称为仄起入韵式,第一个节拍不用韵称为仄起不入韵式。这种规律适用于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的句式为:1.平起不入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起入韵式只把平起不入韵式第一句句尾的三字“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即可,其他三句不变。(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3.仄起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4.仄起入韵式只把仄起不入韵式第一句句尾的三字“平平仄”改为“仄平平”即可,其他三句不变。(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每句七字,除比五言绝句多出两字,格律与五言绝句同样。七言绝句的句式与五言绝句相同,分为平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仄起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四种,其中第一句入韵较多。1.平起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平起不入韵式只把平起入韵式第一句句尾三字的“仄平平”改为“平平仄”,其他三句不变。(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仄起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4.仄起不入韵式只把仄起入韵式第一句句尾的三字“仄仄平”改为“平仄仄”即可,其他三句不变。(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发展创新,自《诗经》开启了诗歌源头,每个时代的诗人们都开拓出了新的诗歌领域,诸如歌谣、乐府、杂言、七言、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诗歌体式。本章旨在说明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的渊源与发展,以及这些诗体的形成、结构与特点。律体与绝句,虽然具有严格的限制,但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很多作品已达到至境,所以,对于这些文化瑰宝,作为现代人,我们必须详加研读,体味欣赏古人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并提高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诗歌是真情的流露和生活的写照,尽管辉煌的诗歌年代已经渐行渐远,但作为心灵财富的诗歌却可以穿越时空,给我们忙碌苦闷的心灵以抚慰,使我们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如果要更深入地研究诗学,需要参考更多的专业诗话、诗法、诗史等书。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作者简介遇罗锦(1946—),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1966年文革开始,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受牵连,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1969年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年迁至北大荒落户,并在那里与当地一知青结婚。1979年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随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个冬天的童话》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头轻》。《一个冬天的童话》最早发表于《当代》杂志1980年第3期,先后被译为德、日、英、法四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强烈的感情讲述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悲惨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天看来,她的作品有时感情宣泄太直接,缺乏艺术的表达,文字也尚显粗糙,缺乏雕琢。
一个冬天的童话。推荐。爱诗词网。作者简介遇罗锦(1946—),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1966年文革开始,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受牵连,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1969年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年迁至北大荒落户,并在那里与当地一知青结婚。1979年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随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个冬天的童话》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头轻》。《一个冬天的童话》最早发表于《当代》杂志1980年第3期,先后被译为德、日、英、法四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强烈的感情讲述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悲惨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天看来,她的作品有时感情宣泄太直接,缺乏艺术的表达,文字也尚显粗糙,缺乏雕琢。内容概要文革像一场灾难突然降临,空气十分紧张。哥哥罗克把他的一本舍不得烧的日记交给我保管,我却把它丢了。接着,家被抄了,哥哥被押到工厂,母亲被剃光了头也被关押在厂里。我和两个弟弟无家可归。日记惹了祸,我也被拘留,判3年劳动教养。劳教的生活是灭绝人性的艰辛:在一块没有人烟的土地上,13个劳教人员每天都要进行强度很大的劳作,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每一个人都在互相盯梢、猜忌、打小报告,日记是没法记了。一个1957年的右派因为把日记藏在被子里被发现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而我把日记藏在炕洞里才幸免于难。就这样胆战心惊地捱过了一个又一个单调而又痛苦的日子。所幸哥哥罗克的来信给我慰藉和力量,赖以支撑着度过了3年的劳教生活。3年后我劳教期满回家探亲,一家人相见,恍若隔世。哥哥罗克还被关着,将受到公审。我们一家人都十分担心哥哥的安危。街道的小警察又故意刁难,春节前要赶我和两个弟弟离京,被分到河北临西县的一个小村里插队落户。没有办法我们只好离京,身上又没钱买票,只好扒车。我所到的那个村庄是河北的一个穷村,一天的工分才一毛三分钱,劳动也很艰苦。因为穷,村里有许多光棍。我到后,村里有很多人来给我提亲。这使我想起了在工艺美术学校时的一场夭折了的爱情。刚入学,我就对同班的一个男生产生了好感,但是那个男生却似乎根本没把我放在心上,从来不理我。他与全班的其他女生说话,却从不跟我说话。这使我暗暗认定他是喜欢我的,但只是不敢表露而已。这样过了四年,快毕业了,我终于忍耐不住,主动给那位男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几天以后,我收到回信,信中表示父母已认可,愿意与我恋爱。于是两个人埋在心里的种子终于在四年后发了芽,并且论及了婚嫁。可是,正当我们憧憬着未来、憧憬着新生活的时候,文革开始了,那男生家里也是大资本家,很快地,就与我失去了联系……过了不久,哥哥罗克被枪决的消息传来了犹若晴天霹雳。这使我万念俱灰。现在,我想得更多的不是有爱情的婚姻,而是有一个窝,一个立足点,把父母兄弟都接出来落户。要生存,物质第一,精神第二,马克思如是说。我开始寻找一个合适的落户点,经过母亲的一位邻居介绍,他的儿子赵国志在北大荒,那里很富裕,一天的工分值一块多,我决心只身去闯关东。我变卖了母亲给我的一条新裤子和其他一些杂物,带着出卖自己屈辱的钱只身去闯关东。但是要在北大荒落户的代价是必须在当地结婚。在举目无亲的土地上,我只好选择了赵国志,而赵国志也向我求婚了。这样,我终于把户口落在了东北,而且也把父亲与两个兄弟的户口迁到了东北。而母亲还在工作只好留在北京。我嫁给赵国志只是为了能在东北落户,并不爱赵国志。在新婚之夜,赵国志粗暴地凌辱了我,我只好抽剪刀以自卫,并从此洁身自守。谁料到只几分钟的肉体的接触却给我带来了一个耻辱的新生命。十月怀胎的艰辛与母爱的复苏又使我继续与赵国志一起生活。同时两人白手起家也是很不易的,即使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也认了,不愿再打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合该出事。哥哥罗克是我心中的偶像与神,偏偏有一个朋友出现了,他的出现打破了我的平静的生活。他就是维盈。他长得极像哥哥罗克。一个风雪之天,维盈和弟弟维力来拜访我,我们俩一见钟情,谈得十分投缘。他成了我倾诉心中的凄苦的好朋友。我不愿离开他。事情的发展有成三角感情之势。我有些敏感,可又以坚决维持与维盈朋友关系为由从容处之。去河上游放排的前夜,我去向维盈告别,长期压抑的感情终于奔放了出来,那一个月光之夜,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光明的月光之夜,也是一个昭示我不祥命运的月光之夜,维盈与我接吻了,维盈再也不是我的普通朋友了,我一向维持的平衡动摇了,处于感情的漩涡之中。我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终于下定决心,愿意舍弃自己心爱的孩子和来之不易的家而与维盈结合。赵国志抱着一线将来可能复婚的念头同意与我离婚了。可是维盈这时却退缩了。原来他的母亲坚决反对我们的结合。只是因为我已经结过婚,而且成分也不好。我对维盈很失望,也很怨恨也很想念,我失恋了。曾经有过的全部伤痛又在此时复活了,一起来折磨着我,我决心一死了之,可是哥哥的灵魂又一次拯救了我,他叫我要坚强地生活下去,要热爱生活,我带着经过一场台风袭击后恢复平静的村庄的心情又开始了漫漫的人生之旅……作品鉴赏冬天的童话,从题目上看似乎是要讲述一个在残酷的年代里发生的一个美丽的故事。待读完了才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童话,至多也只是一个破灭了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在不正常社会中一个人一个女人所走过的轨迹,是一篇控诉自己不平遭遇的檄文,是对自己破灭的爱情之梦的奠祭书。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死去的哥哥的怀念之作。社会的动乱,必然会使社会各组织解体、换移、重生、再组合,社会各成员便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多少家破,多少人亡,多少青春被毁,多少纯洁被伤害,于是当社会甫定之后,便会有许多长歌当哭,哀悼过去的作品产生。纵观中国文学史概莫如此。伤痕文学在1979年出现也极其自然,《一个冬天的童话》是这股潮流中的一支。作者以凄凉、愤懑的强烈感情,控诉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弱女子在那个时代里的真实经历,催人泪下。哥哥罗克由于日记等事被押,受到公审,被枪决了。母亲也被关押在厂里。父亲在1957年便被打成右派,在当时也受到监督。“我”和弟弟无家可归,到处流浪。不久,我(罗锦)也因为日记被拘留,判了三年劳教。好容易捱过了这三年非人的劳教生活,还没来得及与家人过一个团圆年,又被赶到河北的一个小村里插队落户。爱情夭折了,哥哥也死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罗锦只想有一个窝,为此,她千方百计地只身闯关东,想在北大荒找个落脚点,并把家人接来,以躲是非。为此,她以与她所不爱的赵国志结婚为代价得到了这些。新婚之夜便给她带来了一个孩子,她努力让自己适应这种婚姻,与赵国志一起生活。但是维盈的出现打乱了她的生活,当她决定舍弃孩子与维盈结合时,维盈却因家庭的阻力退缩了,罗锦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她想到了死,可她还是挺了过来……文章以真情动人,这是基本常识,可文章真正饱含感情者在文坛并不多见,更多的是虚情假意,要么是为赋新诗强说愁,要么抛开感情,以政治代之。伤痕文学之所以引起轰动效应全在一个“真”字。唯有“真”才能动人,唯有动人才有艺术生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成功也全在于一个“真”字。文章写于1974年遇罗克就义4周年前夕,在那样一个恐怖的年代里这是需要勇气的。同时,在本书的献词里作者说:“我用生命写出这些文字,献给我的哥哥遇罗克。”“某些文艺评论上或许写着:这是她——一个女孩子的遗作。”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作者长期的压抑在瞬间爆发的结果,是感情的肆意渲泄,是金圣叹所谓“怨毒以著书”。是饱含着强烈的真实的感情的作品。文章有了真情自然很好,但并不一定就是好文章了,对情感的毫无节制的使用,便有可能导致文章的失败,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小说也有这方面的毛病:比如对哥哥的怀念,对维盈的感情在文中多次出现,给人的感觉是在说谎或者是说谎的,强烈的情感反而显得不真实了。另外,本文的可取之处还在于它的组织故事的结构方式。文章讲述了我在那个时代的长长的一段经历,有劳教,有到河北插队,有去北大荒,要从头讲起来是很费劲的,作者采用了追忆的结构方式,一开始讲罗锦与维盈的相识,罗锦向维盈讲自己过去的经历,这样,就把长长的一段浓缩于一点上了。而且,随着追忆的讲述,罗锦与维盈的感情也发展到了不能分离的境界,使故事能够接着离婚开始讲述而不突兀。这种结构方式,出现在80年代初的文坛上,还是显得颇具匠心的。
昭阳趣史。推荐。爱诗词网。昭阳趣史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扉页书影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正文书影明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全称《赵飞燕昭阳趣史》。二卷六十六目。题“古杭艳艳生编,古杭情痴生批”,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后期。现存主要版本有明墨庄主人刊本,藏荷兰莱敦大学汉学院图书馆;明抄本,四卷四十八则,藏英国国家图书馆。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明抄本;199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明清艳情小说”删节排印明抄本;1994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墨庄主人刊本。海外有座松果山,山顶洞中住着一个长生不老的九尾雌狐,自称“悟真王”,聚集数千小狐,静心修养千余年未成正果,欲得男子真阳,遂变作一个标致妇人下山而来。松果山西首有座青丘山,山凹中紫衣道观内住着一个成精的燕子,自称“紫衣真人”,性极好淫,在此修炼五百余年,欲采妇人真阴,化身男子乘风而起来到十字路口,遇见雌狐变化的妇人。燕精将妇人领回道观,两人情意绸缪,翻云覆雨,燕精不敌妖狐法术,被吸去元阳。燕精外出采仙草滋补,企图吃了再战,狐精却趁机逃回本洞。燕精归来大怒,率众燕子到松果山讨战,狐精显神通,放出一阵怪风,刮得燕精与众燕子身不由己,跌落被缚。正值北极佑圣真君上天朝见玉帝,路经此山,见两精交战,命邓天君将两精收缚,驾起云头,上南天门奏请玉帝发落。玉帝怜两精修炼数百年,不忍诛杀,又因两精欲念未除,判去凡间再转一世,权为万民主母,并为姐妹骨肉。此时为汉元帝永光元年,江都有个舍人之子冯万金,聪明伶俐,俊雅标致,十六七岁死了父亲,终日唱曲游戏,品竹弹丝无所不通,被江都中尉赵曼看中,留在府中应承。赵曼爱万金,行住不离,万金能自由出入内宅。赵曼夫人姑苏主见万金丰韵嫣然,遣婢翠钿约万金楼台相会,二人搂抱上床,颠鸾倒凤意兴猖狂。赵曼只与万金戏耍,姑苏主时常唤万金取乐,不觉怀孕。姑苏主装病,回娘家一胎生下两个女儿,分娩时红光满室,嘱万金抱去抚养,万金乃娶一寡妇为妻养两女。大女儿取名宜主,小女儿取名合德,长到十五岁,宜主举止翩然,轻盈如飞,人称飞燕,原来是燕精转世;合德肌肤润泽,丰姿俊雅,娴于音律,工于诗赋,乃九尾狐精投胎。万金夫妇生活贫窘,相继去世,临死时留下遗言,可去赵府投靠亲生母姑苏主。无奈姑苏主也已亡故,姐妹俩只好做些针黹过活,后转辗到长安卖草鞋度日。市内一风流后生专好打鸟,绰号“射鸟儿”,悦姐妹俩姿色,见其无依,欲娶姐妹俩为妻。寒冬腊月,姐妹俩饥寒难忍,射鸟儿送来酒菜探望。三人吃得微醉,射鸟儿兴发,与飞燕、合德尽情欢合。事为光棍王二所知,伙同赖皮张三,欲于夜间强奸飞燕姐妹,被挑水钱五听见,立即报与飞燕姐妹。正值射鸟儿下乡讨租,钱五带姐妹俩去金媒婆家避难,在节度使赵临府中赁一空房住下。飞燕、合德绣一幅美人图,由金媒婆送与赵临夫妇观看,甚喜,召见二女,收为义女,改姓为赵。射鸟儿回来欲托媒求娶,却难以相见。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插图书影飞燕、合德在赵府学习歌舞,飞燕尽心学习,半年后已学得十分精妙。汉成帝即位后,耽于酒色,常到赵临府中宴会。一日,汉成帝驾临赵府,赵临唤飞燕歌舞,成帝见了不觉神魂飘荡,赵临趁机将飞燕献于成帝。成帝大喜,封飞燕为婕妤,临幸后更加恩宠。许皇后妒忌,赐毒酒给飞燕,飞燕疑惧,让宫女喝,宫女倒地而死。成帝大怒,将许皇后贬为庶人,册立飞燕为皇后。承先司脔者樊嫕与飞燕是姑表姊妹,知飞燕家事,因向成帝进合德,成帝封合德为婕妤,更加宠幸。飞燕受冷落,樊嫕定计将射鸟儿偷引入宫,与飞燕重叙旧情,二人恣意行乐,被合德觉察。此后飞燕、合德常背着成帝与射鸟儿等人淫乐。侍郎庆安世年方十五,风流俊雅,善于鼓琴,成帝赐其金牌,出入宫中无禁,朝夕与飞燕淫纵。樊嫕到民间寻十四五个后生,进宫供飞燕淫乐,飞燕设高台与众少年大肆淫乱,其状亵秽难述。一次成帝突然驾临飞燕处,飞燕慌张出迎,成帝发现形迹可疑,又闻壁中有咳嗽声,心疑其事,遂怫然不悦而去,飞燕满脸羞惭。合德为飞燕求情,成帝怒息,查出壁中之人乃宿卫陈崇之子陈元,杀之。合德告知飞燕,飞燕将众少年护送出宫,只留射鸟儿一人在宫,快快不乐。又与宫人燕赤凤淫乐,被合德撞见,合德爱赤凤,亦召来受用。成帝窥合德浴,兴动,恣意欢娱。飞燕也浴,成帝观之索然无兴,拂袖而去。飞燕无奈,与射鸟儿共浴淫戏。飞燕纵欲无度,终是无子。合德装病,成帝临幸飞燕,飞燕诈称有孕。十月后,从宫外找来婴儿,装盒进宫冒充太子,然闷死盒内。又派人另找,至朝门时婴儿在盒内啼哭,只得送还原主。飞燕谎称堕胎,婴儿死去。后庭宫女朱氏生下一子,乃成帝私种,被合德当殿击死。射鸟儿长期在宫,恐有杀身之祸,再三告辞,飞燕虽不舍,无奈只得着樊嫕护送出宫。后径往佛牛山出家为僧。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插图书影成帝沉溺于酒色,精力衰惫,遂各处遍访奇方。一方士进献春恤胶丹药,成帝服后,与合德交合,果精神倍增。一次,成帝与合德共眠,合德图自己快乐,私将丹药七粒与成帝服用,成帝便昏昏不能自持,精出如泉,精尽而死。定陶王即位,是为哀帝,册封飞燕为皇太后,令合德速白成帝病状。合德自知难免于死,大哭一场,呕血而死。哀帝在位六年,太子平帝嗣位,贬飞燕为孝成皇后,又废为庶人,飞燕自知事不可已,用白绫帕一方自缢于北宫。合德、飞燕死后,魂归上天,玉帝罚合德贬为巨鼋,受千载水寒之苦;罚飞燕化为猛虎,到佛牛山把射鸟儿吃了,再受千载饥饿之苦。成帝乃如意真人转世,死后归位,思量旧日恩情,向玉帝求情,乃罚两精在真人院内受戒三百余年,再行超脱。两精乃化女身,道家打扮,朝夕修心炼性,欲图正果,后来不知所终。
墓园挽歌。推荐。爱诗词网。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牛群在草原上迂回,吼声起落,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把整个世界留给了黄昏与我。苍茫的景色逐渐从眼前消退,一片肃穆的寂静盖遍了尘寰,只听见嗡嗡的甲虫转圈子纷飞,昏沉的铃声催眠着远处的羊栏。只听见常春藤披裹的塔顶底下一只阴郁的鸱枭向月亮诉苦,怪人家无端走近它秘密的住家,搅扰它这个悠久而僻静的领土。峥嵘的榆树底下,扁柏的荫里,草皮鼓起了许多零落的荒堆,各自在洞窟里永远放下了身体,小村里粗鄙的父老在那里安睡。香气四溢的晨风轻松的呼召,燕子从茅草棚子里吐出的呢喃,公鸡的尖喇叭,使山鸣谷应的猎号再不能唤醒他们在地下的长眠。在他们,熊熊的炉火不再会燃烧,忙碌的管家妇不再会赶她的夜活;孩子们不再会“牙牙”的报父亲来到,为一个亲吻爬到他膝上去争夺。往常是:他们一开镰就所向披靡,顽梗的泥板让他们犁出了垄沟;他们多么欢欣的赶牲口下地!他们一猛砍,树木就一棵棵低头!雄心别嘲讽他们实用的操劳,家常的欢乐、默默无闻的运命;豪华也不用带着轻蔑的冷笑来听讲穷人的又短又简的生平。门第的炫耀,有权有势的煊赫,凡是美和财富所能赋予的好处,前头都等待着不可避免的时刻:光荣的道路无非是引导到坟墓。骄傲人,你也不要怪这些人不行,怀念没有给这些坟建立纪念堂,没有让悠长的廊道、雕花的拱顶洋溢着洪亮的赞美歌,进行颂扬。栩栩的半身像、铭刻了事略的瓮碑,难道能恢复断气,促使还魂?荣誉的声音能激发沉默的死灰?谄媚能叫死神听软了耳根?也许这一块地方,尽管荒芜,就埋着曾经充满过灵焰的一颗心;一双手,本可以执掌到帝国的王笏或者出神入化的拨响了七弦琴。可是知识从不曾对他们展开它世代积累而琳琅满目的书卷;贫寒压制了他们高贵的襟怀,冻结了他们从灵府涌出的流泉。世界上多少晶莹皎洁的珠宝埋在幽暗而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上多少花吐艳而无人知晓,把芳香白白的散发给荒凉的空气。……远离了纷纭人世的勾心斗角,他们有清醒的愿望,从不学糊涂,顺着生活的清凉僻静的山坳,他们坚持了不声不响正路。……至于你,你关心这些陈死人,用这些诗句讲他们质朴的故事,假如在幽思的引领下,偶然有缘分,一位同道来问起你的身世——也许会有白头的乡下人对他说,“我们常常看见他,天还刚亮,就用匆忙的脚步把露水碰落,上那边高处的草地去会晤朝阳;“那边有一棵婆娑的山毛榉老树,树底上隆起的老根盘错在一起,他常常在那里懒躺过一个中午,悉心看旁边一道涓涓的小溪。“他转悠到林边,有时候笑里带嘲,念念有词,发他的奇谈怪议,有时候垂头丧气,像无依无靠,像忧心忡忡或者像情场失意。“有一天早上,在他惯去的山头,灌木丛、他那棵爱树下,我不见他出现;第二天早上,尽管我走下溪流,上草地,穿过树林,他还是不见。“第三天我们见到了送葬的行列,唱着挽歌,抬着他向坟场走去——请上前看那丛老荆棘底下的碑碣,(你是识字的)请念念这些诗句”:墓铭 这里边,高枕地膝,是一位青年,生平从不曾受知于富贵和名声;知识可没有轻视他生身的微贱,清愁把他标出来认作宠幸。他生性真挚,最乐于慷慨施惠,上苍也给了他同样慷慨的报酬:他给了坎坷全部的所有,一滴泪;从上苍全得了所求,一位朋友。别再想法子表彰他的功绩,也别再把他的弱点翻出了暗窖(它们同样在颤抖的希望①中休息),那就是他的天父和上帝的怀抱。(卞之琳译)注释:①“颤抖的希望”,是因为基督教义认为世界末日即最后审判日,届时死人都得从坟墓里起来接受审判。【赏析】托马斯·格雷是英国18世纪重要的“墓园派”诗人。格雷写诗,量少却质精。他最优秀的诗篇,往往表现出重沉思而不是行动、重个人冥想而不是大众狂欢的特征,语言优雅而较少雕琢,流畅却不显得松散,明晰却充满韵味。《墓园挽歌》正是这样一首诗歌。这首挽歌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哀悼他在伊顿公学时的好友理查德·威斯特。虽然中学毕业以后,格雷上了剑桥大学,威斯特去了牛津大学,两人并没有因此断了联系,而是书信往来不断。1642年,威斯特不幸去世,格雷备受打击,准备撰写挽歌,寄托哀思。这一写,便历经多年,直到1650年才完稿。纵观全诗,其内容明显超越了对具体个人的哀思,而是通过乡村墓地的描写,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权贵和虚荣的蔑视。诗歌语言中流露出一种难以排遣的感伤情怀,与当时英国社会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情感体验相呼应,体现了一代人的情绪。19世纪的作家斯温伯恩曾说,以悼亡诗而论,格雷的这首诗歌在今后的世世代代里将永远无可置疑地占据鳌头,就连对格雷存有偏见的约翰逊,也对该诗赞不绝口。可以说,《墓园挽歌》是英语诗歌中最有吸引力又最耐读的名篇之一。在诗歌开头三节,格雷首先进行设景:黄昏时分,牧人赶着牛群徐徐入村,农民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诗人孑然立于墓地。在这种“苍茫”、“肃穆”的背景之下,晚钟深沉而有力地回荡着、远处的铃声“昏沉”作响、不知名的甲虫“嗡嗡”地飞来飞去、阴郁的鸱枭“向月亮诉苦”……此情此景,此声此音,无不让人产生一种悲凉的感觉。尤其是第一句“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格雷巧妙地把夜的降临比作白天的死亡,点出了他在墓园冥思的下文。在紧接其后的四节诗歌里,格雷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描写墓园中沉睡着的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在世的时候,虽然“粗鄙”、清贫,却也过着田园式的纯朴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而如今,“香气四溢的晨风”的呼召、“燕子从茅草棚子里吐出”的呢喃、“公鸡的尖喇叭”以及“使山鸣谷应的猎号”都不能把他们从“荒堆”和“洞窟”里唤醒。他们长眠于此,默默无语。在随后四节诗歌里,格雷提出了死亡面前贫富均等的思想。权贵们虽然生前显赫,但“光荣的道路无非是引导到坟墓”,权力和财富并不能改变死神的意志。即使他们还要用“栩栩的半身像”、“铭刻了事略的瓮碑”夸耀自己的身份,也不可能带来丝毫的意义,因为这些身外的装饰并不能令他们“恢复断气,促使还魂”。死亡是众生同赴的归属,在死亡面前,权贵们不再有傲慢的资本,他们与那些生时勤俭朴实、死后墓地简陋的劳苦大众一起接受生命终止的宿命。在对权贵和虚荣进行谴责和嘲讽之后,格雷把同情的笔锋转向默默无闻的农民。他们没有投生到条件良好的家庭,被“贫寒”剥夺了学习和造就的机会,因而无法发挥才能、施展抱负。或许,正是在这些“粗鄙”的农民当中,有不亚于弥尔顿的诗歌天才,有强过汉普敦和克伦威尔的领袖人物,但现实的境况却压制了他们走向“光荣的道路”的可能。他们好似深埋在海底的“晶莹皎洁的珠宝”,或者在荒野上独自“吐艳”的花朵,遭命运无情地埋没。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相当不幸。然而,恰恰是这样的不幸,帮助他们“远离了纷纭人世的勾心斗角”,“坚持了不声不响正路”。他们没有“雄心”、“豪华”、“荣誉”、“谄媚”和“知识”,他们在“贫寒”中保留了自己的纯真本性。正所谓无权也无罪,地位低下,未尝不是一种福佑。在最后九节诗歌里,格雷对自己死后的情景展开了联想。有朝一日,偶然的缘分也许会将一位同样对往者心存感念的“幽思”之人引领到他的墓前。这位有心人可能会对他产生兴趣,向路过的“白头的乡下人”打听他的生平。于是,我们通过“白头的乡下人”的描述,看到了格雷平时的所作所为:他曾踏着“露水”去“会晤朝阳”,曾在午后“懒躺”在一棵“老根盘错”的山毛榉树下,也曾“转悠到林边”排遣自己的情感。他就像接下来的墓铭中概括的一样,远离尘世虚荣,“生性真挚”,“乐于慷慨施惠”,最后投入“天父和上帝的怀抱”。其中,“他给了坎坷全部的所有,一滴泪;/从上苍全得了所求,一位朋友”,刚好映衬了格雷感伤的情怀,以及与威斯特之间的友谊。全诗一共三十二节,每节由四行五音步抑扬格的诗句组成,押abab式的交韵,结构匀称,节奏齐整,韵脚严格,表现出古典主义的文雅气质。诗歌中不时出现的“雄心”、“豪华”、“荣誉”、“知识”之类的人格化抽象名词,也体现了古典主义作家们力图将具体事物扩展为普遍品质、表达“永恒真理”的用意。但在古典主义艺术的外衣之下,《墓园挽歌》传达的却是浪漫主义的情感,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时代纷乱状态的厌恶、对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渴望。正是从《墓园挽歌》开始,英国诗歌才逐渐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理性的优势地位被感情或感受所取代。(蔡海燕)
东望都门信马归。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君臣相顾泪成行,沿着京城的方向信马由疆。
【诗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出处】唐·杜甫《洗兵马》。【意思】怎么能找到一位壮士,挽来天河的水,洗干净铠甲和兵器,永不使用。天河:银河。【鉴赏】安得:怎么能够。挽:牵引;导引。天河:银河。甲兵:盔甲和兵器。此联的意思是:怎么能得到一位膂力过人的人,把银河里的水引下来,洗净兵器,永远不再动用!后用来表达一种制止战争、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用法例释】用以表达停止战争,实现永久和平的愿望。[例]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努力是为了实现杜甫诗中“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和平主义理想,寻求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高洪《中日友好有大局人间正道是沧桑》)
安得壮士挽天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出处】唐·杜甫《洗兵马》。【意思】怎么能找到一位壮士,挽来天河的水,洗干净铠甲和兵器,永不使用。天河:银河。【鉴赏】安得:怎么能够。挽:牵引;导引。天河:银河。甲兵:盔甲和兵器。此联的意思是:怎么能得到一位膂力过人的人,把银河里的水引下来,洗净兵器,永远不再动用!后用来表达一种制止战争、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用法例释】用以表达停止战争,实现永久和平的愿望。[例]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努力是为了实现杜甫诗中“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和平主义理想,寻求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高洪《中日友好有大局人间正道是沧桑》)
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推荐。爱诗词网。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1);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2)。而浮生若梦(3),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4),良有以也(5)。况阳春(6)召我以烟景(7),大块(8)假我以文章(9)。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10)俊秀,皆为惠连(11)。吾人咏歌,独惭康乐(1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13)以坐花(14),飞羽觞而醉月(15)。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16)。〔注释〕(1)逆旅:旅店。(2)过客:过路的客人。(3)浮生:人生如浮云不定。(4)秉:持、拿。(5)良:确实。(6)阳春:暖和的春天。(7)烟景:象烟气朦胧的景色。(8)大块:指天地。(9)文章:绵绣交织。(10)群季:诸弟。(11)惠连:刘宋时深受谢灵运赏识的族弟谢惠连,十岁能作诗文。时人与灵运并称“大小谢”。(12)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13)琼筵:华美的筵宴。(14)坐花:在花丛中开宴。(15)羽觞:爵杯,古代酒器。醉月:醉于月光下。(16)罚依金谷酒数:晋代石崇常在其家金谷园中饮宴,座上赋诗,不成者罚酒三杯。《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鉴赏〕这是一篇散文小品,却洋溢着诗情画意,象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家弦户诵,脍炙人口;明代的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流传至今。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文。记事文,一般要包含六个要索:who(什么人)、when(什么时候)、where(什么地方)、what(干什么)、how(怎样干的)、why(为什么那样干)。其中都有w,简称六个w。题目中回答了四个w: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园;干什么?宴饮。这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泄露了主题,使人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又怎么能引人入胜呢?然而一读全文,就立刻被那强烈的艺术魅力所吸引,陶醉于美的享受。原因在于:在文章中,作者结合剩下的两个w,对已见于题目中的四个w作了进一步的、独特的回答,从而展现了情景交融、景美情浓的艺术天地。全文是以议论开头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古文观止》的编者说这是“点‘夜’字”。即回答了一个w:“什么时候”。“点‘夜’字”,这固然是对的,但不仅如此,更重要的还在于回答了另一个w:“为什么”。白天满可以“宴”,为什么要“夜”宴呢?就因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所以要及时行乐,连夜间都不肯放过。及时行乐的思想在我们看来是消极的,但在封建社会的某些知识分子和达官贵人那里却是普遍存在的。《古诗十九首》有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有云:“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作者在行文上的巧妙之处,就表现在他不去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夜”宴,只说明“古人秉烛夜游”的原因,而自己“夜”宴的原因,已和盘托出,无烦词费。“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是万口传诵的名句。《古文观止》的编者说它“点‘春’字”,即与第一段“点‘夜’字”结合,照应题目,回答了一个w:“什么时候”。这当然不算错,但也不仅如此。它用一个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况”承接第一段,进一步回答“为什么”。“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应该“夜”宴;更何况这是春季的“夜”,“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她的“文章”献给我,岂容辜负!因而更应该“夜”宴。而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由于那的确是佳句。第一、只用几个字就体现了春景的特色。春天的阳光,暖烘烘,红艳艳,多么惹人喜爱!“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春天地气上升,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都披绡戴绵,分外迷人。那当然不是绡、绵,而是弥漫于空气之中的袅袅轻烟。“景”前着一“烟”字,就展现了这独特的画面。此后,“阳春烟景”,就和作者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所创造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人们喜爱的语言,一经运用,立刻唤起对春天美景的无限联想。至于把天地间的森罗万象叫做“文章”,也能给人以文采炳焕,赏心悦目的感受。第二、这两个句子还把审美客体拟人化。那“阳春”是有情的,她拿美丽的烟景召唤我;那“大块”(天地)也是有情的,她把绚烂的文章献给我。既然如此,我这个审美主体又岂能无情!自然与审美客体互相拥抱,融合无间了。“会桃李之芳园”以下是全文的主体,兼包六个w,而着重写“怎样干的”。这一点很重要。试想,春夜与诸从弟“会桃李之芳园”,如果是为了饯别,那就会出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场面,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象,未免大败人意。如今幸而并非如此。“会桃李之芳园”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为了“序天伦之乐事”。这一句,既与第一阶段“为欢几何”里的“欢”字相照应,又赋予它以特定的具体内容。这不是别的什么“欢”,而是“序天伦之乐事”的“欢”。看样子,作者与从弟们分别很久了。不但相会了,而且相会于流芳溢彩的桃李园中,阳春既召我以烟景,大块又假我以文章,此时此地,“序天伦之乐事”,真是百倍的欢乐!当然,“天伦之乐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序”法。那么,作者和他的诸弟们是什么样的人呢?“群季(诸弟)俊秀,皆为惠连”。以谢惠连比他的从弟,他自己呢,那不用说就相当于谢灵运。“吾人(我自己)咏歌,独惭康乐”,不过是自谦罢了。人物如此俊秀,谈吐自然不凡。接下去的“幽赏未已,高谈转清”,虽似双线并行,实则前者是宾,后者是主。“赏”的对象,那就是前面所写的“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和“桃李芳园”;“谈”的内容,主要是“天伦之乐事”,但也可以包括“赏”的对象。“赏”的对象那么优美,所以“赏”是“幽赏”。“谈”的内容那么欢乐,所以“谈”是“高谈”。在这里,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高潮。“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两句,集中写“春夜宴桃李园”,这是那欢乐的高潮涌起的最高浪头。“月”乃春夜之月,“花”乃桃李之花。兄弟相会,花月交辉,幽赏高谈,其乐无穷,于是继之以开筵饮宴。“飞羽觞”一句,实在写得好!《汉书·外戚传》引班倢伃赋云:“酌羽觞兮销忧。”颜师古注采用孟康的解释:“羽觞,爵也,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爵,是酒器的名称;而在古代,爵字又与雀字相通,这种称为爵的酒器,正作雀的形状,有头、尾、羽翼。因为有羽翼,所以又叫羽觞。班倢伃一个人借酒浇愁,“觞”虽有“羽”,却只能“酌”,不能“飞”。李白生动地用了一个“飞”字,就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痛饮固然可以表现狂欢,但光痛饮,就不够“雅”。于是以“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结束了全篇。《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这是相当中肯的。开头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引出夜宴,在今天看来,思想境界当然不高。但在李白那里,却是有其社会原因的。当时政治黑暗,他怀有“安黎元”、“济苍生”的壮志,却到处碰壁,无法实现,因而常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慨,哪里有什么欢乐!此其一。更重要的是:开头一段,不过是为了引出下文;而那个“欢”字,又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况”字以下,写景如画,充满着春天的生机;叙事如见,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是崇高的,格调是明朗的。熟读全文,并不会滋生“浮生若梦”的消极情绪,却能于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提高精神境界,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结尾的“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用的是石崇《金谷诗序》(《全晋文》卷三三)的典故(石崇宴客金谷园,赋诗不成者罚酒三觞)。这篇序,从体裁和题材上看,也与《金谷诗序》相似。而《金谷诗序》却说什么“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悲凉。李白的这篇作品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这是难能可贵的。与古人的同类作品相比,说它别开生面、或“开拓了新的领域”,不算过分。字数:3386作者:霍松林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697-7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