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的最有价值的重要著作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只发表一部分,1932年在苏联第一次用德文全文发表。1845年春,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再度会晤时,在欧洲已经可以感受到革命形势的临近,新的迫切的斗争任务正摆在他们面前。西欧无产阶级已经开始组织起来,各国相继出现了各种工人团体、共产主义组织。但是,这些团体还受到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的严重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在工人运动中还没有什么地位。因此,清除各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运动的影响,用科学的世界观来武装无产阶级,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他们深入到工人运动中去,同有组织的工人建立广泛的联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倡导下,1846年初创立了联络、组织西欧各国工人团体的机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与此同时,他们还加紧了理论的批判和创造工作。从1845年9月至1846年夏初,他们共同合作,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内容十分丰富,它由三大部分所组成:《费尔巴哈》(包括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叙述),《莱比锡宗教会议》(批判黑格尔左派分子布鲁诺·鲍威尔和麦克斯·施蒂纳等人的观点)以及《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及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卡尔·格律恩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前提的探讨和对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时,特别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具体地考察了历史活动的诸基本因素。他们提出,历史的第一个因素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因而也就是为了创造历史,人们需要有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历史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就是说,必须进行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历史的第三个因素,也即经常影响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是人口的增殖。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关系。这种关系“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于是家庭关系便成为从属关系了。历史的这三个活动或三个因素,既不是彼此孤立,也不是先后相继的。它们是同一历史活动的三个方面。只要历史继续发展,就应把这三个方面视为统一整体,并把它们看成历史的最基本因素。由以上三个方面,派生出历史的第四个“因素”,即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同以上三个因素一样,也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以上四个因素就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此基础上揭露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对立的实质,从而宣告了长期统治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破产。2.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既没有停留在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般描述”,也没有满足于对唯心主义历史观“一般批判”,而是从一般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在具体分析和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和阐发了构成整个崭新历史观的许多原理,诸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原理;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原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的原理,等等。3.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在第一章中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他们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完全脱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前提,否定了生产实践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从而把人的情感、意向、动机视为历史的动力。由于费尔巴哈根本不理解革命实践对社会历史、对人的认识的决定意义,因此他不得不诉诸直观。费尔巴哈还从直观唯物主义所固有的关于单个人的抽象观点出发,对社会生活做了人本主义的解释,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导致唯心主义历史观。4.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深刻地批判了麦·施蒂纳的利己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历史观。施蒂纳从“自我意识”出发,进一步把它变成唯一的、绝无仅有的自我,变成单个的主体,即“唯一者”。在他看来,国家、权力之所以存在,只是由于“我”对自身的不尊重。施蒂纳的历史观是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最突出的具体体现,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它的揭露等于解剖了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从而完成了对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哲学的批判。5.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开展了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1845-1847年在德国广泛流行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他们企图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来阐明英国和法国的社会主义文献的思想,但这些思想对他们来说都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他们将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概念作为他们的武器,提出“德国的理论应当同法国的实践结合起来,必须实现共产主义,以便实现人道。”也就是用“普通的爱的兄弟合作”,去代替现实的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划清了他们同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原则界限。它表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小资产阶级思想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推荐。爱诗词网。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的最有价值的重要著作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只发表一部分,1932年在苏联第一次用德文全文发表。1845年春,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再度会晤时,在欧洲已经可以感受到革命形势的临近,新的迫切的斗争任务正摆在他们面前。西欧无产阶级已经开始组织起来,各国相继出现了各种工人团体、共产主义组织。但是,这些团体还受到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的严重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在工人运动中还没有什么地位。因此,清除各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运动的影响,用科学的世界观来武装无产阶级,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他们深入到工人运动中去,同有组织的工人建立广泛的联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倡导下,1846年初创立了联络、组织西欧各国工人团体的机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与此同时,他们还加紧了理论的批判和创造工作。从1845年9月至1846年夏初,他们共同合作,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内容十分丰富,它由三大部分所组成:《费尔巴哈》(包括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叙述),《莱比锡宗教会议》(批判黑格尔左派分子布鲁诺·鲍威尔和麦克斯·施蒂纳等人的观点)以及《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及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卡尔·格律恩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前提的探讨和对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时,特别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具体地考察了历史活动的诸基本因素。他们提出,历史的第一个因素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因而也就是为了创造历史,人们需要有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历史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就是说,必须进行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历史的第三个因素,也即经常影响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是人口的增殖。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关系。这种关系“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于是家庭关系便成为从属关系了。历史的这三个活动或三个因素,既不是彼此孤立,也不是先后相继的。它们是同一历史活动的三个方面。只要历史继续发展,就应把这三个方面视为统一整体,并把它们看成历史的最基本因素。由以上三个方面,派生出历史的第四个“因素”,即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同以上三个因素一样,也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以上四个因素就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此基础上揭露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对立的实质,从而宣告了长期统治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破产。2.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既没有停留在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般描述”,也没有满足于对唯心主义历史观“一般批判”,而是从一般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在具体分析和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和阐发了构成整个崭新历史观的许多原理,诸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原理;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原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的原理,等等。3.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在第一章中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他们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完全脱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前提,否定了生产实践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从而把人的情感、意向、动机视为历史的动力。由于费尔巴哈根本不理解革命实践对社会历史、对人的认识的决定意义,因此他不得不诉诸直观。费尔巴哈还从直观唯物主义所固有的关于单个人的抽象观点出发,对社会生活做了人本主义的解释,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导致唯心主义历史观。4.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深刻地批判了麦·施蒂纳的利己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历史观。施蒂纳从“自我意识”出发,进一步把它变成唯一的、绝无仅有的自我,变成单个的主体,即“唯一者”。在他看来,国家、权力之所以存在,只是由于“我”对自身的不尊重。施蒂纳的历史观是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最突出的具体体现,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它的揭露等于解剖了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从而完成了对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哲学的批判。5.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开展了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1845-1847年在德国广泛流行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他们企图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来阐明英国和法国的社会主义文献的思想,但这些思想对他们来说都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他们将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概念作为他们的武器,提出“德国的理论应当同法国的实践结合起来,必须实现共产主义,以便实现人道。”也就是用“普通的爱的兄弟合作”,去代替现实的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划清了他们同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原则界限。它表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小资产阶级思想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昭阳趣史。推荐。爱诗词网。昭阳趣史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扉页书影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正文书影明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全称《赵飞燕昭阳趣史》。二卷六十六目。题“古杭艳艳生编,古杭情痴生批”,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后期。现存主要版本有明墨庄主人刊本,藏荷兰莱敦大学汉学院图书馆;明抄本,四卷四十八则,藏英国国家图书馆。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明抄本;199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明清艳情小说”删节排印明抄本;1994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墨庄主人刊本。海外有座松果山,山顶洞中住着一个长生不老的九尾雌狐,自称“悟真王”,聚集数千小狐,静心修养千余年未成正果,欲得男子真阳,遂变作一个标致妇人下山而来。松果山西首有座青丘山,山凹中紫衣道观内住着一个成精的燕子,自称“紫衣真人”,性极好淫,在此修炼五百余年,欲采妇人真阴,化身男子乘风而起来到十字路口,遇见雌狐变化的妇人。燕精将妇人领回道观,两人情意绸缪,翻云覆雨,燕精不敌妖狐法术,被吸去元阳。燕精外出采仙草滋补,企图吃了再战,狐精却趁机逃回本洞。燕精归来大怒,率众燕子到松果山讨战,狐精显神通,放出一阵怪风,刮得燕精与众燕子身不由己,跌落被缚。正值北极佑圣真君上天朝见玉帝,路经此山,见两精交战,命邓天君将两精收缚,驾起云头,上南天门奏请玉帝发落。玉帝怜两精修炼数百年,不忍诛杀,又因两精欲念未除,判去凡间再转一世,权为万民主母,并为姐妹骨肉。此时为汉元帝永光元年,江都有个舍人之子冯万金,聪明伶俐,俊雅标致,十六七岁死了父亲,终日唱曲游戏,品竹弹丝无所不通,被江都中尉赵曼看中,留在府中应承。赵曼爱万金,行住不离,万金能自由出入内宅。赵曼夫人姑苏主见万金丰韵嫣然,遣婢翠钿约万金楼台相会,二人搂抱上床,颠鸾倒凤意兴猖狂。赵曼只与万金戏耍,姑苏主时常唤万金取乐,不觉怀孕。姑苏主装病,回娘家一胎生下两个女儿,分娩时红光满室,嘱万金抱去抚养,万金乃娶一寡妇为妻养两女。大女儿取名宜主,小女儿取名合德,长到十五岁,宜主举止翩然,轻盈如飞,人称飞燕,原来是燕精转世;合德肌肤润泽,丰姿俊雅,娴于音律,工于诗赋,乃九尾狐精投胎。万金夫妇生活贫窘,相继去世,临死时留下遗言,可去赵府投靠亲生母姑苏主。无奈姑苏主也已亡故,姐妹俩只好做些针黹过活,后转辗到长安卖草鞋度日。市内一风流后生专好打鸟,绰号“射鸟儿”,悦姐妹俩姿色,见其无依,欲娶姐妹俩为妻。寒冬腊月,姐妹俩饥寒难忍,射鸟儿送来酒菜探望。三人吃得微醉,射鸟儿兴发,与飞燕、合德尽情欢合。事为光棍王二所知,伙同赖皮张三,欲于夜间强奸飞燕姐妹,被挑水钱五听见,立即报与飞燕姐妹。正值射鸟儿下乡讨租,钱五带姐妹俩去金媒婆家避难,在节度使赵临府中赁一空房住下。飞燕、合德绣一幅美人图,由金媒婆送与赵临夫妇观看,甚喜,召见二女,收为义女,改姓为赵。射鸟儿回来欲托媒求娶,却难以相见。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插图书影飞燕、合德在赵府学习歌舞,飞燕尽心学习,半年后已学得十分精妙。汉成帝即位后,耽于酒色,常到赵临府中宴会。一日,汉成帝驾临赵府,赵临唤飞燕歌舞,成帝见了不觉神魂飘荡,赵临趁机将飞燕献于成帝。成帝大喜,封飞燕为婕妤,临幸后更加恩宠。许皇后妒忌,赐毒酒给飞燕,飞燕疑惧,让宫女喝,宫女倒地而死。成帝大怒,将许皇后贬为庶人,册立飞燕为皇后。承先司脔者樊嫕与飞燕是姑表姊妹,知飞燕家事,因向成帝进合德,成帝封合德为婕妤,更加宠幸。飞燕受冷落,樊嫕定计将射鸟儿偷引入宫,与飞燕重叙旧情,二人恣意行乐,被合德觉察。此后飞燕、合德常背着成帝与射鸟儿等人淫乐。侍郎庆安世年方十五,风流俊雅,善于鼓琴,成帝赐其金牌,出入宫中无禁,朝夕与飞燕淫纵。樊嫕到民间寻十四五个后生,进宫供飞燕淫乐,飞燕设高台与众少年大肆淫乱,其状亵秽难述。一次成帝突然驾临飞燕处,飞燕慌张出迎,成帝发现形迹可疑,又闻壁中有咳嗽声,心疑其事,遂怫然不悦而去,飞燕满脸羞惭。合德为飞燕求情,成帝怒息,查出壁中之人乃宿卫陈崇之子陈元,杀之。合德告知飞燕,飞燕将众少年护送出宫,只留射鸟儿一人在宫,快快不乐。又与宫人燕赤凤淫乐,被合德撞见,合德爱赤凤,亦召来受用。成帝窥合德浴,兴动,恣意欢娱。飞燕也浴,成帝观之索然无兴,拂袖而去。飞燕无奈,与射鸟儿共浴淫戏。飞燕纵欲无度,终是无子。合德装病,成帝临幸飞燕,飞燕诈称有孕。十月后,从宫外找来婴儿,装盒进宫冒充太子,然闷死盒内。又派人另找,至朝门时婴儿在盒内啼哭,只得送还原主。飞燕谎称堕胎,婴儿死去。后庭宫女朱氏生下一子,乃成帝私种,被合德当殿击死。射鸟儿长期在宫,恐有杀身之祸,再三告辞,飞燕虽不舍,无奈只得着樊嫕护送出宫。后径往佛牛山出家为僧。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插图书影成帝沉溺于酒色,精力衰惫,遂各处遍访奇方。一方士进献春恤胶丹药,成帝服后,与合德交合,果精神倍增。一次,成帝与合德共眠,合德图自己快乐,私将丹药七粒与成帝服用,成帝便昏昏不能自持,精出如泉,精尽而死。定陶王即位,是为哀帝,册封飞燕为皇太后,令合德速白成帝病状。合德自知难免于死,大哭一场,呕血而死。哀帝在位六年,太子平帝嗣位,贬飞燕为孝成皇后,又废为庶人,飞燕自知事不可已,用白绫帕一方自缢于北宫。合德、飞燕死后,魂归上天,玉帝罚合德贬为巨鼋,受千载水寒之苦;罚飞燕化为猛虎,到佛牛山把射鸟儿吃了,再受千载饥饿之苦。成帝乃如意真人转世,死后归位,思量旧日恩情,向玉帝求情,乃罚两精在真人院内受戒三百余年,再行超脱。两精乃化女身,道家打扮,朝夕修心炼性,欲图正果,后来不知所终。
【诗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出处】唐·李商隐《为有》。【意思】没想到嫁了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得去早朝,害得我独守闺房。金龟:唐武则天时,三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上用金线绣有龟形。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有异曲同工之妙。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绮思妙笔,固《香屑集》中佳选也。”【全诗】《为有》.[唐].李商隐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注释】①云屏:用云母石做的屏风。凤城:指京师。②金龟婿:佩有金龟袋的夫婿。《新唐书》:“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衾(qin):被子。【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借描述宦家夫妇的怨情,抒发自己受党争挤压而痛苦不堪的诗。大中四年(850),令狐绹任宰相,五年夏秋之交,诗人之妻王氏病故。这期间,他的处境尤为艰难。其妻病故前他写了此诗,反映了这一期间的痛苦心情。前二句言,寒冬已过,云屏之内,暖香融融,娇媚少妇,与丈夫两情缱绻,最怕春宵苦短。这正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之意。一个“怕”字暗示了少妇留连枕衾、爱恋丈夫的深情;也造成一种悬念,引人思考,她为什么“怕春宵”?原来是嫁给做高官的夫婿,辜负香暖衾枕,要去上早朝。此无端抱怨,是“闺人满志之时,乃转怨金阙之晓钟,破锦帷之同梦”(俞陛云《诗境浅说》)也。前二句,道出了妻之苦亦夫之苦,妻之怨亦夫之怨。此诗蕴藉含蓄,另有言外之意。清冯浩于篇末批云“言外有刺”(《玉溪生诗集笺注》)。屈复云:“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玉溪生诗意》)李商隐才高落魄,是因为陷入党争之急流漩涡,屡遭牛党之攻讦排挤,沉沦下僚终身坎廪,备受污辱,岂无悔恨、怨愤、痛苦之情乎?喻守真云:“此诗神韵,全在‘为有’与‘无端’四字,有这样的娇妻当然可爱,没来由作了金龟婿,却又可恨,一种闺房之乐,两口怨情,全在这四字曲曲道出。”(《唐诗三百首详析》)此诗与王昌龄之《闺怨》意同,重在一“悔”字,但《闺怨》用语,未有《为有》尖刻、华艳也。
无端嫁得金龟婿。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出处】唐·李商隐《为有》。【意思】没想到嫁了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得去早朝,害得我独守闺房。金龟:唐武则天时,三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上用金线绣有龟形。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有异曲同工之妙。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绮思妙笔,固《香屑集》中佳选也。”【全诗】《为有》.[唐].李商隐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注释】①云屏:用云母石做的屏风。凤城:指京师。②金龟婿:佩有金龟袋的夫婿。《新唐书》:“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衾(qin):被子。【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借描述宦家夫妇的怨情,抒发自己受党争挤压而痛苦不堪的诗。大中四年(850),令狐绹任宰相,五年夏秋之交,诗人之妻王氏病故。这期间,他的处境尤为艰难。其妻病故前他写了此诗,反映了这一期间的痛苦心情。前二句言,寒冬已过,云屏之内,暖香融融,娇媚少妇,与丈夫两情缱绻,最怕春宵苦短。这正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之意。一个“怕”字暗示了少妇留连枕衾、爱恋丈夫的深情;也造成一种悬念,引人思考,她为什么“怕春宵”?原来是嫁给做高官的夫婿,辜负香暖衾枕,要去上早朝。此无端抱怨,是“闺人满志之时,乃转怨金阙之晓钟,破锦帷之同梦”(俞陛云《诗境浅说》)也。前二句,道出了妻之苦亦夫之苦,妻之怨亦夫之怨。此诗蕴藉含蓄,另有言外之意。清冯浩于篇末批云“言外有刺”(《玉溪生诗集笺注》)。屈复云:“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玉溪生诗意》)李商隐才高落魄,是因为陷入党争之急流漩涡,屡遭牛党之攻讦排挤,沉沦下僚终身坎廪,备受污辱,岂无悔恨、怨愤、痛苦之情乎?喻守真云:“此诗神韵,全在‘为有’与‘无端’四字,有这样的娇妻当然可爱,没来由作了金龟婿,却又可恨,一种闺房之乐,两口怨情,全在这四字曲曲道出。”(《唐诗三百首详析》)此诗与王昌龄之《闺怨》意同,重在一“悔”字,但《闺怨》用语,未有《为有》尖刻、华艳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推荐。爱诗词网。项脊轩①,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②,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③,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④,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⑤,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⑥,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⑦,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⑧,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⑨?”比去⑩,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11),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12)。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1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14):“蜀清守丹穴(15),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16),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17),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埳井之蛙何异(18)?”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9)。【注释】①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房名。归氏远祖曾居住江苏太仓项脊泾,故取以名轩。另有一说,形容房小,如在项背之间。②渗漉(lù):渗漏。③栏楯(shǔn):栏杆。竖的叫栏,横的叫楯。④偃仰:俯仰。啸歌:大声吟唱。⑤异爨(cuàn):各起炉灶做饭,意即分家过日子。⑥逾:穿过。庖(páo):厨房。⑦先大母:去世的祖母。⑧中闺:妇女居住的内室,此指母亲的住房。⑨大类:很像。⑩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11)象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着的长方形手板,用象牙制成。(12)太常公:指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字仲昭,曾任太常寺卿(掌管祭祀礼乐的官员)。(13)扃(jiōng):关。牖(yǒu):窗户。(14)项脊生:归有光的自称。(15)蜀清:秦时巴蜀(今四川省)一位名叫清的寡妇。她祖先发现一个出产朱砂的矿穴,几代人连续开采,获得巨利,清以财自卫,别人不敢侵犯。秦始皇为她筑“女怀清台”,以示表彰。丹穴:出产朱砂的矿穴。(16)方:当,正在。昧昧:不明,指没有名望。隅(yú):角落。(17)扬眉瞬目:形容得意、高兴的情状,神采飞扬。瞬,眨眼。(18)埳:同“坎”。(19)亭亭:高高挺立的样子。盖:伞。【鉴赏】归有光善于以平淡自然的笔墨来记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运用追叙、回忆、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等方式,以“小”见“大”。《项脊轩志》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犹如一幅淡墨的中国山水画,呈现出清新淡雅的意境。作者以项脊轩为中心,通过项脊轩周围环境的变化,写了三代人的往事:祖母的探望、母亲的关心和妻子的到来与逝世,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第一段写项脊轩经过修葺和美化后,变得幽雅可爱,作者在轩中读书,自得其乐。这是以“喜”起头,反衬了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的可悲,因而引出对往事的追怀。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叙父辈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七零八落,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境所在。第二层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起作者母亲与祖母的遗事,抒发了作者怀念亲人的凄恻之情。这段着重从“悲”上立意。第三段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但足见项脊轩命运之坎坷。这是“悲”的内容进一步补充。最后补记一段,写项脊轩后来又发生的变化,重点追叙与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发了沉痛的悼亡之情,进一步增添了悲凉的气息。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因为以项脊轩作为纽带,又贯串着悲、喜的感情变化,所以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项脊轩成了作者“以物言志”的最好选择。在作者心目中,项脊轩是美好亲情的象征。作者所选取的日常小场景,或喜或悲,都归于一种平淡的感情。现代学者钱基博《明代散文》说:“此意境人人所有,此笔妙人人所无,而所以成震川之文,开韩、柳、欧、苏未辟之境。”此说揭示了归有光散文的创新和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作者:李升瑶,汤克勤知识来源: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00-403页.
溪上遇雨。推荐。爱诗词网。崔道融《溪上遇雨》唐山水诗鉴赏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溪上遇雨》有二首,此选一。从诗题看,诗人是在溪上遇雨;从诗中描述的情景看,是写夏日骤雨。明白这两点,读这首小诗便会生出许多曲折的情趣来。“坐看”两句写诗人安坐溪边,远看乌云翻滚,骤雨如注,溪边却晴朗依旧。诗人显然是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在十分安闲、从容地观赏远山大雨似瀑的景致。但好景不长,“忽惊”二字道出了诗人不曾料到乌云挟雨的极快速度,瞬间,大雨已从头上倾盆而下,而片刻前还大雨喷洒的前山,此刻却被夕阳的红光,照得璀璨夺目。这首小诗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一次遇雨的遭遇,意趣盎然。诗人用“衔”、“喷洒”几个字,把雨拟人化了,似乎夏雨在和诗人开着玩笑,故意调皮地与人周旋。一会儿彼雨此晴,转瞬又此雨彼晴。既写出了夏雨说下便下、要停即停的特点,也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用词尖新、活泼,形象鲜明,画面变幻,情绪跌宕。有过同样经历的人会觉得诗人是深得夏日雨趣的。
【诗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出处】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译注】明天分别后,我们就被华山阻隔,今后各自在世上会怎样,你我都将茫然不知。山岳:西岳华山或指大山。世事: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鉴赏】今日难得相聚,彼此是何等的欢欣喜悦!明日又将离别,一南一北,隔着无数山岳;对于世事的变化无常,彼此都感到困惑茫然。好友久别重逢,把酒欢笑;但是马上又要分手,想到此去一别,彼此未来的际遇难测,内心有说不尽的依恋与伤痛。【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分别时感到双方别后将前程难料或难得再见。[例]送我到黄瓦衔,临歧分手,我念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结尾两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暗示他后会恐无期矣。(流沙河《锯齿啮痕录》)二、用以形容分别后彼此再不见面或再无音讯。[例]从此,我再也没和这家人见面,也不了解她们嗣后的任何消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舒《间谍夫人在上海》)【全诗】《赠卫八处士》.[唐].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出处】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译注】明天分别后,我们就被华山阻隔,今后各自在世上会怎样,你我都将茫然不知。山岳:西岳华山或指大山。世事: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鉴赏】今日难得相聚,彼此是何等的欢欣喜悦!明日又将离别,一南一北,隔着无数山岳;对于世事的变化无常,彼此都感到困惑茫然。好友久别重逢,把酒欢笑;但是马上又要分手,想到此去一别,彼此未来的际遇难测,内心有说不尽的依恋与伤痛。【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分别时感到双方别后将前程难料或难得再见。[例]送我到黄瓦衔,临歧分手,我念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结尾两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暗示他后会恐无期矣。(流沙河《锯齿啮痕录》)二、用以形容分别后彼此再不见面或再无音讯。[例]从此,我再也没和这家人见面,也不了解她们嗣后的任何消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舒《间谍夫人在上海》)【全诗】《赠卫八处士》.[唐].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宋词典故·千里命驾
【出典】《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南朝梁·刘孝标注:“《晋阳秋》曰:‘安字中悌,东平人,冀州刺史招之第二子。志量开旷,有拔俗风气。’干宝《晋记》曰:‘初,安之交康也,其相思则率尔命驾。’”《晋书》卷四九《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
千里命驾。推荐。爱诗词网。宋词典故·千里命驾【出典】《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南朝梁·刘孝标注:“《晋阳秋》曰:‘安字中悌,东平人,冀州刺史招之第二子。志量开旷,有拔俗风气。’干宝《晋记》曰:‘初,安之交康也,其相思则率尔命驾。’”《晋书》卷四九《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释义】三国时,魏名士吕安与嵇康友善,每当想念对方,便不远千里动身前往看望。后世常用此事作为思友、访友的典故。【例句】①千里故人驾,不怕物情猜。(李纲《水调歌头·同德久诸季小饮,出示所作,即席答之》902)这里用本典叙写同友人聚会。②安得如云长翮,命驾不须千里,上下逐君游。(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韵》1049)这里以“千里命驾”典为衬托,表现渴望会见远方友人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