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朗读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卖瓜夸瓜,合情合理

自卖自夸是现身说法

自卖自夸体现自信

不知在世上,究竟有没有一个真的姓“王”,且又专门以卖瓜为生计的“老太婆”,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却是不知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几千年的一句俗语。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一听这句俗语,便大略知道是贬义。仔细想想,这其中不仅有“耗子爬秤杆——自称自”的贬义,尚有对商品经济、商品交换中重“自我吹捧”者的讥讽。考量其渊源,虽然很复杂,甚至要涉及“国学”一类的传统文化背景,但也是很有些意思的一件事情。

中国两千来年的封建社会,尤其是秦汉以后,无不以“重农抑商”为基本国策,即重农耕,轻商品流通。这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政策。旧时文人,无不以“耕读传家”为荣,以“锱铢较利”为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商贾以逐利为目标,自然是“小人”了。于是,在时兴“科举”的年代中,商贾及其后代,一般都被摒除在主流外,其“政治”地位与娼优相若了。汉时,财倾天下的卓王孙,反对其女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婚事,经济地位的不对称是其主因,社会地位的不对称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尽管以“读书人”之身份而经商并成功“挖掘”到一桶两桶金者大有人在,但多半是在政治上失意或政治避祸的产物,如范蠡之为“陶朱公”(相传,范蠡助越王勾践成霸业后,为避祸携西施乘扁舟出逃,后经商致富,世称“陶朱公”)。因此,几千年来,人们对牵涉到商品经济的议论,往往以“君子耻言利”的“高”姿态,以讥诮之语出之了。在这种情况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作为对商品交换中那种喜好自我宣传者的一种讥讽,也就毫不奇怪了。难怪近世之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才严重地束缚了中国向资本主义进步的步伐,使近代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逐渐落后于西方诸国,越来越如“九斤老太”看到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这种见解恐怕也不该斥之为荒谬无稽。

讥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者,往往赞成另一句俗语:“酒好不怕巷子深。”这恰恰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古时候社会生产力的极端低下。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产酒的量也就很低、很有限,只需要靠口耳相传,便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根本不愁销不出去。倘若某名酒的产量,如那称已“窖藏”二三十年的什么“家酒”“宴酒”的产量,能像今天一样数十、数百甚至成千上万倍地上升,不去什么“市视”“省视”乃至“央视”一类强势媒体中上个几千万、几个亿的“标王”广告,仅靠几个“贪那一杯”的粉丝口耳相传就够了么?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大力加强“宣传力度”,切实加大“宣传投入”,行么?

讥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另一个原因,缘于中国人历来提倡的自谦心理。“满招损,谦受益”是中国人的古训,是中国人行事的准则。这种谦虚有时几乎达到了虚伪的地步。相传,清末重臣李鸿章当年在域外请客“答谢”各界朋友时,一再自谦:请大家来吃的这顿饭菜,做得并不好。让不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西方人大惑不解,据说也使厨师“大为光火”——如此“反宣传”,岂不是要砸我的“买卖”?而西方之人,大都喜欢强调“我能”“我行”,爱说真话而甚少自谦,有时直率得近乎天真。当年在法国红极一时的拿破仑·波拿巴,不知在什么场合曾经讲过一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话,这句话传出来后,在西方很容易就被人们接受了。但此话传入中国后,却引起了不休的异议,至今似乎还没有定论,更没有形成共识。有不少人就争辩说:人人都想当元帅,岂不乱了套?想当元帅者是不是有“政治野心”,脑后长没长“反骨”?所以,很多人听到这个分析,当然也就觉得不敢不能不该乱想下去。又有人讲,实际上不可能人人都当元帅,为何要鼓励这句话之流行?有人甚至站在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鼓励人们甘做小草、甘为人梯,乐于为人作嫁,还是要提倡“人人都是一块砖,天南海北任人搬”为好,等等。

其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谬。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瓜好瓜甜,自己不夸,何人知道?自己不夸,别人一贬自会措手不及。自己不夸,难道能冀望于别人夸?从古至今,许多皇帝都喜欢将自己统治的时期称为“盛世”,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不也是自夸吗?上行下效,文武百官都吹嘘自己的德行,粉饰自己的政绩,报喜不报忧,这算不算“自卖自夸”呢?作为王婆一类小老百姓,仅为吹嘘自己的产品,仅有利己之目的,为何不该自夸,为何该受到别人的讥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岂有此理。

现代社会,酒好也怕巷子深。营销、媒体、广告……当这些现代推销方式进入人们生活的时候,某个巷子中还有什么好酒未被人认识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在各种五花八门的画面、音响、文案越做越好的广告的狂轰滥炸之下,真的、假的,或者真假成分各占多少“份额”的东西,早已使许多人皂白莫辨,有时真就应了《红楼梦》中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话。这时的王婆在卖瓜时,如不自夸,真的似乎也变成了假的;如不自夸,如何维护自己和公众的利益?最近媒体报道,许多老字号商标被别人恶意抢注,这更令“王婆”们的行为行之有据。看来,要让国人树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理念,树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理的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能是不符合实际的夸夸其谈,必须夸之有理,夸之有据。古人其实是深明此理的:乱夸一气地夸,终究是要吃大亏的。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也送行人老。”詩句出處:《虞美人》;是宋朝詩人晁補之的作品。
原桑飛盡霜空杳。霜夜愁難曉。油燈野店怯黃昏。窮途不減酒杯深。故人心。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

()

【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出处】唐·杜牧《赤壁》【意思】唉!如果周郎当时没有东风之便【全诗】《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①赤壁:三国时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②销:销蚀。将:拿起。③东风两句:意为周瑜破曹全靠火攻,没有东风,火攻则败,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将不会形成。铜雀,台名,二乔,乔家两姐妹。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锁二乔,意指吴国灭亡。【全诗赏析】此诗咏史,作于会昌四年(844)黄州任上。长江上有赤壁多处,三国鏖兵之赤壁本在湖北蒲圻,而此诗所咏为黄州赤壁,当时亦传为火烧曹公处,诗人未予深究也无须深究。后苏东坡沿袭了这一附会,世又称东坡赤壁。前二是一个引子,它抛开了以山河形胜开端的老套,而从一片铁戟写起;而这一片出土的废铁与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相联系,磨洗去时间的斑斑锈迹,便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这样一个见微知著的开端,在构思上非常新颖巧妙。后二作史论,是全诗的精义所在。这不是抽象议论,而是假设推出的可能产生的形象画面:如果不是东风为周郎提供机遇,那么曹公就会打败吴国而掳走二乔,曹公呜呼之后,还会出现“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宫怨情景。宋人许彦周冒失地批评此诗“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穷书生)不识好恶。”殊不知两句之意实在此不在彼,特蕴藉言之,增人感慨。其好处一在以形象代抽象,一在见微知著。两句意味,或谓是“对周瑜的嘲讽”,即“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意。周郎何可嘲讽,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为曹公惋惜。曹操是赤壁一战的失败者,他和杜牧一样注过《孙子》,深谙兵法,就个人才略而言,不在周郎之下,岂能以一战之成败论英雄?对读《题乌江亭》:“胜败从来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以成败论英雄,机遇是十分重要的,这两个观念在杜牧是有着切身体会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他,深知“东风不与周郎便”是个什么味道。在诗中为历史人物翻案,内容的深曲严肃与形式的风流妩媚结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所谓独持峭拗,雄姿英发。

()

如意君传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第一快活奇书》,又名《无恨天》。七十二回。题“泽州陈天池先生著”。陈天池,字香泉,泽州(今山西晋城一带)人。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

()

《大唐创业起居注》

记载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王朝过程中言行功业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唐温大雅撰。温大雅(约573—629),字彦弘,太原祁(今山祁县)人,以才辩知名,曾随李渊起兵,为李渊所看重,久掌机要,乃将所见所闻编撰成书,全书仅3卷,自隋大业十三年(617)五月始,至武德元年(618)五月止,共357日。上卷记李渊起兵至发引48天事;中卷记从太原进克长安126天事;下卷记李渊摄政至即帝位183天事,其间正是李渊从太原起兵到正式建唐称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史料极其重要,由于温氏长期参予机务,材料不但丰富翔实,而且可靠得多,且书著成于唐初,距玄武门之变尚有八、九年,所以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李渊及太子李建成在创建唐朝过程中的作用,可补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之不足,该书现存较早刊本,有明毛晋汲古阁《津逮秘书》刻本,胡震亨《秘册汇函》刻本,清张海鹏《学津讨原》刻本。光绪九年(1883),缪荃孙在京师收集到黄荛圃藏影宋钞本和章硕卿蓝格钞本,乃与《学津讨原》本互相校定,后刊入《藕香零拾》。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大唐创业起居注》,是以影印汲古阁《津逮秘书》本为工作本,参考毛刻原本。《藕香零拾》本,北京图书馆所藏清吴翌凤影宋钞本,藏园主人傅增湘批校之汲古阁本,互相校定而成。

()

张岱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癗(1)

()

典源出处《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qiao),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一作认)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