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出自哪里,《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什么意思,《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原文出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赏析。
【出处】清·秋瑾《对酒》
【鉴赏】秋瑾崇尚古代的英豪侠士,自小就喜欢骑马、击剑,自号鉴湖女侠。有英武男儿的刚烈性格,立志献身革命事业。1904年,她二十八岁,只身东渡日本留学,其间,参加光复会和同盟会,决心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在日本购得一把倭刀,佩在身上。1905年回国后与好友吴尧瑛相会,乘酒兴拔刀起舞。“不惜千金买宝刀”:豪侠壮士的兵器就是宝刀,哪怕花再大的代价买下来也不觉得可惜。“貂裘换酒也堪豪”:用名贵的裘衣去换酒喝,是一种豪壮的举动,用千金买宝刀,同样是一种豪举。最后两句:“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是说她满腔热血为拯救祖国危亡而洒出,化作碧海波涛的豪情壮举。
一代女豪侠,为革命献身,年仅三十一岁。柳亚子先生曾作“吊鉴湖秋女士”诗四首,高度赞扬她为了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壮烈豪情。其一:“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碧知摧残酬祖国,怒涛呜咽怨钱塘。于祠岳庙中间路,留取荒坟葬女郎。”
【原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一腔热血勤珍重。推荐。爱诗词网。《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出自哪里,《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什么意思,《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原文出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赏析。【出处】清·秋瑾《对酒》【鉴赏】秋瑾崇尚古代的英豪侠士,自小就喜欢骑马、击剑,自号鉴湖女侠。有英武男儿的刚烈性格,立志献身革命事业。1904年,她二十八岁,只身东渡日本留学,其间,参加光复会和同盟会,决心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在日本购得一把倭刀,佩在身上。1905年回国后与好友吴尧瑛相会,乘酒兴拔刀起舞。“不惜千金买宝刀”:豪侠壮士的兵器就是宝刀,哪怕花再大的代价买下来也不觉得可惜。“貂裘换酒也堪豪”:用名贵的裘衣去换酒喝,是一种豪壮的举动,用千金买宝刀,同样是一种豪举。最后两句:“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是说她满腔热血为拯救祖国危亡而洒出,化作碧海波涛的豪情壮举。一代女豪侠,为革命献身,年仅三十一岁。柳亚子先生曾作“吊鉴湖秋女士”诗四首,高度赞扬她为了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壮烈豪情。其一:“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碧知摧残酬祖国,怒涛呜咽怨钱塘。于祠岳庙中间路,留取荒坟葬女郎。”【原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破匈奴。推荐。爱诗词网。(节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②。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③,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④!”匈奴每人,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⑤。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⑥,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⑦。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⑧,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⑨。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⑩,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11),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12),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译文】李牧是赵国北部边防的优秀将领,经常驻防在代和雁门两郡,以防备匈奴入侵。并因实际需要,可以自行任命地方和军中官吏,所收得的租税都纳入李牧军中的办事机构,作为养兵的经费。每天宰杀好几头牛供给军士食用,军士们练习射击、骑马,小心把守着警报台,多多地派遣侦察敌情的人员,优厚地对待战斗人员。发出约束命令:“匈奴一旦侵入边境来抢夺,我们应立即把人马物资收拾起来,退入堡垒中固守。如有人胆敢去捕捉匈奴就处斩。”每当匈奴侵入,烽火台就报警,全部人马都迅即进入堡垒,不敢出战。这样过了好几年,军队也没有什么损失。然而,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即便是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帅太胆小了。赵王责怪李牧不出兵应战,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很气愤,将李牧召回,用其他人代替为将。之后一年多,每次匈奴来犯,都出兵与匈奴作战。出兵应战,屡次战败,伤亡损失很多,使得赵国的边民不能耕田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做边将,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便强行派遣李牧带兵守边,李牧说:“大王你必定要用我,那就要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做,才能接受你的命令。”赵王允许了他的要求。李牧到了边关,像从前一样约束官兵。好几年来,匈奴都没有从赵国得到什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得到许多赏赐而不使用他们,他们都愿意为国一战。于是,李牧便为作战,挑选出合格的战车一千三百辆;挑选出合格的骑兵一万三千人;挑选出曾获过百金之赏的勇士五万名;能拉硬弓的善射之兵十万名,并把这些入选的人、马、车辆全部组织起来,进行作战训练。然后,在边境大肆放牧,放牧的百姓遍布边境的田野。匈奴人用少量的人马侵入抢劫,李牧假装打不赢而败走,并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的君主听到这一消息后,便大举领兵来入侵赵的边境。李牧多用奇特的战阵,向敌左右两面包抄攻击,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多万骑兵。灭掉了襜褴族,打败了东胡族,降服了林胡族,单于败逃远奔。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匈奴不敢靠近赵国的边境城邑。【鉴赏】本文记叙了赵国良将李牧保卫边疆,大破匈奴的战绩。歌颂了李牧不急功,不近利,不逞匹夫之勇,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惜触怒赵王而罢将丢官,一切以战事为重,一切以护边为重的爱国精神。塑造了貌似“不敢战”,实则英勇善战,貌似“怯弱”,实则大智大勇,匈奴“小入”则“佯北不胜”,匈奴“大人”则“大破大胜”,善为奇谋,独具风采的良将形象。通篇用“赋”的手法,轻描淡写,平实道来,然淡中有浓,平中有奇。平实的陈述与李牧“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的丰功伟绩,形成强烈的反差,鲜明地托出一代良将的形象,可谓以平凡显神奇,以淡泊寄至味。文章还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李牧“不敢战”,匈奴“以李牧为怯”;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也因此责备李牧,并“使他人代将”。一抑再抑,李牧之“无能”似乎已登峰造极。但结果是,代他为将之人,以匹夫之勇“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这与李牧原来守边时的“数岁,亦不亡失”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李牧以“不战”为战的策略的英明,这是一扬。最后,赵王不得不再请李牧“将兵”,李牧仍按“如前”之“故约”带兵,抗击匈奴。果然,“匈奴数岁无所得”,这是二扬。最后,李牧训练精兵,布杀阵,诱敌深入,待匈奴“大率众来入”之时,“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这是三扬。这种以“怯”写勇,以“抑”写“扬”,以“不敢战”写“大破之”的手法,使李牧的形象特别突出,独具异采。同时,以李牧的赫赫战功说明他不是真“怯”,而是一种麻痹敌人的奇谋,有力地呼应了开篇的“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使文章首尾完整,浑然一体。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①长征:长途出征。②还:回来。③但使:假如。④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前?—前119),以英勇善战著称,先后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匈奴人数年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⑤教:让,使。⑥胡马:胡人骑兵。⑦阴山: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间缺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译】秦汉时的明月呵,照耀着绵延的边关。万里之遥的征程呵,征人未归还。如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呵,骄横的敌军就无法越过阴山。【赏析】《出塞》,属汉乐府《横吹曲》,多写边塞生活。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明代诗评家王世贞说:“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艺苑卮言》)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征人未还”是所议之题,第三、四句申明其故——所将非其人,层次清楚,观点鲜明,似乎没有不可解的地方。但是,为什么会给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此诗语涉议论而不落言筌。试细绎之:发端“秦时明月汉时关”,语甚奇,“诂训不得”(黄叔灿《唐诗笺注》)。明月关山,是写边情的传统意象,汉乐府《横吹曲》即以“关山月”为边塞诗题。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王维“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月映关山,已成为边思的具象。奇就奇在王昌龄在“明月”和“关”之前又加上了“秦”,“汉”这样的时间限制词。明月长存,何代无月?以“秦时”限制“明月”,不合理;关塞秦时已有,以“汉时”限制“关”,也不合史实。语意反常,其实合理。明月,属于空间范畴,而月生月落,亘古如斯,它常常引起人们历史的反思,故曰“秦时”。关塞,虽然秦时已有,但汉代国势最盛,声威远播。征人在边事频仍,久戍难归的时候,面对雄关险隘,怎能不缅怀汉代将领的御敌多方,边烽自熄?故曰“汉时关”。这里复用“时”字,使空间有了历史的深厚感,还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戍率,绵恨千年的,决非一人一事的深广之悲。这种悲思,也只有汉关秦月这庄严、肃穆、广漠、绵邈的时空范畴才能表现,包容。只此一句,“发兴高远”,已将万里长征未还之征人的情状写尽。三、四句申明其故,却从怀念汉代良将落笔。龙城,汉代匈奴大会祭天处。卫青曾大破匈奴于龙城;飞将,匈奴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这里合用卫青、李广事借指扬威敌境的名将。诗人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设想出发,推证其结果将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表设想之词,可见这只是诗人心中所希冀,当前现实中所无的事。而因所将非其人,故使边烽未息,铁衣久戍,空闺长守的结果不言可知。诗人不正写万里征人未还之苦,而用汉关秦月的艺术境界来表述,其情自丰赡;诗人不正面申明边帅无能是师劳力竭,久戍难归之由,而用缅怀良将的抒情语气来表现,其意尤深婉。意在言外,见智见仁,咀嚼无尽,所以王士贞认为它在“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方面是一流的诗作。【鉴赏】这首诗从哲理的角度来分析,要着重看最后两句,意思是:假如汉代的李广将军还活着,定不让胡人越过汉代的天然屏障阴山,进入中原大地骚扰百姓。诗人借古讽今,表现他对唐王朝不能任用得力将领平定边患、巩固边防的愤慨,即疾恨将领的能力太差了。这个事实说明能将得不到重用,那就无法制止外族的侵略。诗人呼唤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来镇守卢龙城,不正显示了有能力才见其用吗?汉和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统一富强的大帝国,它们有许多相象的地方,因此唐代诗人习惯上都以汉代的人和事来比喻或影射唐代的人和事。诗开头的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指出:建筑关塞,防备胡人入侵,是从秦、汉时代开始的。这样写法乃互文见义。意思是:从秦、汉起,月亮已经照射着防备胡人的关塞了。它暗示着自秦、汉以来抵御异族的战争从未止息,把上下一千年的整个边塞形势作了总的概括。明月曾经照过统一中国的秦朝和强盛当世的汉朝,如今又照在干戈频仍的唐朝,而关塞在秦、汉时代就是抗拒北方强敌入侵的屏障,如今还是抵御异族来犯的依托!由此可知,自秦、汉起烽燧不熄,边境的战争绵延不尽,如今镇守边关的将士依然在莽莽黄沙的土地上沐浴着硝烟,长期不能返回家乡。“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写的战争旷日持久,将士久戍的痛苦。诗人指责当时将领的无能,实际上是讽谏唐王朝要善用人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尽忠为国的“龙城飞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热情。【思考题】1.唐人诗中都有哪篇提到汉将李广?其意何在?试着比较分析一下。2.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现将他《从军行》一首录下,试作解释、分析、比较。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王昌龄。推荐。爱诗词网。《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①长征:长途出征。②还:回来。③但使:假如。④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前?—前119),以英勇善战著称,先后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匈奴人数年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⑤教:让,使。⑥胡马:胡人骑兵。⑦阴山: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间缺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译】秦汉时的明月呵,照耀着绵延的边关。万里之遥的征程呵,征人未归还。如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呵,骄横的敌军就无法越过阴山。【赏析】《出塞》,属汉乐府《横吹曲》,多写边塞生活。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明代诗评家王世贞说:“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艺苑卮言》)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征人未还”是所议之题,第三、四句申明其故——所将非其人,层次清楚,观点鲜明,似乎没有不可解的地方。但是,为什么会给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此诗语涉议论而不落言筌。试细绎之:发端“秦时明月汉时关”,语甚奇,“诂训不得”(黄叔灿《唐诗笺注》)。明月关山,是写边情的传统意象,汉乐府《横吹曲》即以“关山月”为边塞诗题。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王维“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月映关山,已成为边思的具象。奇就奇在王昌龄在“明月”和“关”之前又加上了“秦”,“汉”这样的时间限制词。明月长存,何代无月?以“秦时”限制“明月”,不合理;关塞秦时已有,以“汉时”限制“关”,也不合史实。语意反常,其实合理。明月,属于空间范畴,而月生月落,亘古如斯,它常常引起人们历史的反思,故曰“秦时”。关塞,虽然秦时已有,但汉代国势最盛,声威远播。征人在边事频仍,久戍难归的时候,面对雄关险隘,怎能不缅怀汉代将领的御敌多方,边烽自熄?故曰“汉时关”。这里复用“时”字,使空间有了历史的深厚感,还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戍率,绵恨千年的,决非一人一事的深广之悲。这种悲思,也只有汉关秦月这庄严、肃穆、广漠、绵邈的时空范畴才能表现,包容。只此一句,“发兴高远”,已将万里长征未还之征人的情状写尽。三、四句申明其故,却从怀念汉代良将落笔。龙城,汉代匈奴大会祭天处。卫青曾大破匈奴于龙城;飞将,匈奴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这里合用卫青、李广事借指扬威敌境的名将。诗人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设想出发,推证其结果将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表设想之词,可见这只是诗人心中所希冀,当前现实中所无的事。而因所将非其人,故使边烽未息,铁衣久戍,空闺长守的结果不言可知。诗人不正写万里征人未还之苦,而用汉关秦月的艺术境界来表述,其情自丰赡;诗人不正面申明边帅无能是师劳力竭,久戍难归之由,而用缅怀良将的抒情语气来表现,其意尤深婉。意在言外,见智见仁,咀嚼无尽,所以王士贞认为它在“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方面是一流的诗作。【鉴赏】这首诗从哲理的角度来分析,要着重看最后两句,意思是:假如汉代的李广将军还活着,定不让胡人越过汉代的天然屏障阴山,进入中原大地骚扰百姓。诗人借古讽今,表现他对唐王朝不能任用得力将领平定边患、巩固边防的愤慨,即疾恨将领的能力太差了。这个事实说明能将得不到重用,那就无法制止外族的侵略。诗人呼唤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来镇守卢龙城,不正显示了有能力才见其用吗?汉和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统一富强的大帝国,它们有许多相象的地方,因此唐代诗人习惯上都以汉代的人和事来比喻或影射唐代的人和事。诗开头的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指出:建筑关塞,防备胡人入侵,是从秦、汉时代开始的。这样写法乃互文见义。意思是:从秦、汉起,月亮已经照射着防备胡人的关塞了。它暗示着自秦、汉以来抵御异族的战争从未止息,把上下一千年的整个边塞形势作了总的概括。明月曾经照过统一中国的秦朝和强盛当世的汉朝,如今又照在干戈频仍的唐朝,而关塞在秦、汉时代就是抗拒北方强敌入侵的屏障,如今还是抵御异族来犯的依托!由此可知,自秦、汉起烽燧不熄,边境的战争绵延不尽,如今镇守边关的将士依然在莽莽黄沙的土地上沐浴着硝烟,长期不能返回家乡。“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写的战争旷日持久,将士久戍的痛苦。诗人指责当时将领的无能,实际上是讽谏唐王朝要善用人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尽忠为国的“龙城飞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热情。【思考题】1.唐人诗中都有哪篇提到汉将李广?其意何在?试着比较分析一下。2.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现将他《从军行》一首录下,试作解释、分析、比较。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徐中舒主编。从1985年起由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陆续出版,1990年出齐。《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全书共8卷册。此书是汉字楷书的汇编,共计收到单字56000左右。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注意汲取今人的新成果,注意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到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在学音方面,它对所收列的楷书单字尽可能地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律。在字义方面,不仅注意收到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还适当地收录了复音词中的词素义。此书的体例特点是:(一)收到楷书单字,并根据存字、存音、存源的原则在单字下的收少数复词。(二)收字以历代辞书为依据,并从古今著作中增收部分单字。(三)释文和现代例证用简化字,其余用繁体字。(四)单字按照与《汉语大词典》共同商定的200部分部排列,部首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同笔画的部首按一(横)、丨(竖)、丿(撇)、(点)、乙(折)5种笔形顺序排列。同部首的单字排列也按照这种顺序。(五)有古文字的单字,在字头后面选列阐明形音义关系的需要,酌附字形解说。(六)多音多义字,用(一)(二)(三)……分列音项;同一音项下有几个区别意义的反切,用……分列;一个音项下统率的义项,用①②③……分项,一个义项中需要分述的用1、2、3……表明;如需再分层次用a、b、c……标示。(七)注音分现代音、中古音、上古音三段。现代音用汉语拼音方案标准。中古音以《广弱》、《集韵》的反切为主要依据,并标明声韵调。上古音只标韵部,以近人考订的30部为准。(八)释义力求准确全面。多义字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排列。(九)引证(包括书证和例证)标明书名、篇名或卷次。(十)有些名物字附插图、以助释义。
汉语大字典。推荐。爱诗词网。《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徐中舒主编。从1985年起由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陆续出版,1990年出齐。《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全书共8卷册。此书是汉字楷书的汇编,共计收到单字56000左右。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注意汲取今人的新成果,注意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到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在学音方面,它对所收列的楷书单字尽可能地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律。在字义方面,不仅注意收到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还适当地收录了复音词中的词素义。此书的体例特点是:(一)收到楷书单字,并根据存字、存音、存源的原则在单字下的收少数复词。(二)收字以历代辞书为依据,并从古今著作中增收部分单字。(三)释文和现代例证用简化字,其余用繁体字。(四)单字按照与《汉语大词典》共同商定的200部分部排列,部首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同笔画的部首按一(横)、丨(竖)、丿(撇)、(点)、乙(折)5种笔形顺序排列。同部首的单字排列也按照这种顺序。(五)有古文字的单字,在字头后面选列阐明形音义关系的需要,酌附字形解说。(六)多音多义字,用(一)(二)(三)……分列音项;同一音项下有几个区别意义的反切,用……分列;一个音项下统率的义项,用①②③……分项,一个义项中需要分述的用1、2、3……表明;如需再分层次用a、b、c……标示。(七)注音分现代音、中古音、上古音三段。现代音用汉语拼音方案标准。中古音以《广弱》、《集韵》的反切为主要依据,并标明声韵调。上古音只标韵部,以近人考订的30部为准。(八)释义力求准确全面。多义字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排列。(九)引证(包括书证和例证)标明书名、篇名或卷次。(十)有些名物字附插图、以助释义。此书是一部完备而谨严的大型汉语字书。其各分卷均附该卷部首检字表,末卷附总检字表。
【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怎么能低着眉头,弯着腰去侍奉权贵,这样做绝不能使我开心欢笑。摧眉:低下眉头,一说低头。折腰:弯腰。事:侍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鄙于卑躬屈膝,不媚权贵的高贵品行。[例]唐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别人去攀附,找靠山,见了皇帝背朝天,他偏要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鄙弃权势,保持自我。(王维友《贱骨头、软骨头、硬骨头》)【鉴赏】原诗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两句大意是说,最好是到名山求仙。骑白鹿以遨游的典故,出自《楚辞·哀时命》:“浮云雾而人冥兮,骑白鹿而容与。”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出职,赋归去来。”这是李白这两句诗的出典。李白不得志于当时,遂有出世之想。不为权贵摧眉折腰,表明李白有一副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鼓舞了后人坚毅的独立人格。做人要有抱负,不随世浮沉,不做随风倒的墙头草。一般有气节的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清高自守,不向权贵低头。【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赏析】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作者人生最得意辉煌的长安经历之后。诗以梦境为线索,写了游天姥山遇见仙人的美妙过程;当梦醒回到现实后,诗人表达了人生万事如流水的虚无思想,最后又以高傲不屈的人格精神振起,预示了他将寻求“开心”的人生未来。此诗起笔飘忽,结尾豪放,梦境奇特,描写精彩,将本来没有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神仙洞天一节令人叫绝。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与作者的性情有关,更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生实践有关。由此解读此诗时应注意另一个关键,人生经历的现实其实是作者创作想象的基础,不然就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样愤激的话语,因此这是一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诗篇。此外还要注意,李白固然天才纵横,但他并非不读书。他的有些诗通篇用典,足见其博学功夫。此诗写得浪漫,对前人典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屈原的《离骚》中飞腾上天的景象描写,不正是启发此诗的来源?诗中那些“兮”字,难道不是骚体的痕迹?因此,天空尽管绚烂奇妙,还须立地想去,没有地,何来天?诗如此,学习如此,人生如此。
使我不得开心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怎么能低着眉头,弯着腰去侍奉权贵,这样做绝不能使我开心欢笑。摧眉:低下眉头,一说低头。折腰:弯腰。事:侍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鄙于卑躬屈膝,不媚权贵的高贵品行。[例]唐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别人去攀附,找靠山,见了皇帝背朝天,他偏要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鄙弃权势,保持自我。(王维友《贱骨头、软骨头、硬骨头》)【鉴赏】原诗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两句大意是说,最好是到名山求仙。骑白鹿以遨游的典故,出自《楚辞·哀时命》:“浮云雾而人冥兮,骑白鹿而容与。”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出职,赋归去来。”这是李白这两句诗的出典。李白不得志于当时,遂有出世之想。不为权贵摧眉折腰,表明李白有一副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鼓舞了后人坚毅的独立人格。做人要有抱负,不随世浮沉,不做随风倒的墙头草。一般有气节的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清高自守,不向权贵低头。【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赏析】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作者人生最得意辉煌的长安经历之后。诗以梦境为线索,写了游天姥山遇见仙人的美妙过程;当梦醒回到现实后,诗人表达了人生万事如流水的虚无思想,最后又以高傲不屈的人格精神振起,预示了他将寻求“开心”的人生未来。此诗起笔飘忽,结尾豪放,梦境奇特,描写精彩,将本来没有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神仙洞天一节令人叫绝。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与作者的性情有关,更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生实践有关。由此解读此诗时应注意另一个关键,人生经历的现实其实是作者创作想象的基础,不然就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样愤激的话语,因此这是一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诗篇。此外还要注意,李白固然天才纵横,但他并非不读书。他的有些诗通篇用典,足见其博学功夫。此诗写得浪漫,对前人典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屈原的《离骚》中飞腾上天的景象描写,不正是启发此诗的来源?诗中那些“兮”字,难道不是骚体的痕迹?因此,天空尽管绚烂奇妙,还须立地想去,没有地,何来天?诗如此,学习如此,人生如此。
【名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与译文]彩笺,用来题诗或写信的彩色精美信笺。尺素,书写用的白色生绢,长约尺许,故称尺素。这里“彩笺”、“尺素”都是书信的代称。兼提二者,是表示寄情达意的殷切。两句的意思是,我想寄信给你诉说内心的思念和愁苦,可是你一去杳无音讯,而天地是这样的广阔,谁知你如今究竟在哪里呢?这两句词,表达了居家的思妇望远怀人而又难通音问的惆怅情绪,造语工巧,文字秀美。
欲寄彩笺兼尺素。推荐。爱诗词网。【名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注释与译文]彩笺,用来题诗或写信的彩色精美信笺。尺素,书写用的白色生绢,长约尺许,故称尺素。这里“彩笺”、“尺素”都是书信的代称。兼提二者,是表示寄情达意的殷切。两句的意思是,我想寄信给你诉说内心的思念和愁苦,可是你一去杳无音讯,而天地是这样的广阔,谁知你如今究竟在哪里呢?这两句词,表达了居家的思妇望远怀人而又难通音问的惆怅情绪,造语工巧,文字秀美。参考文献(宋)晏殊《蝶恋花》
【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沉重而单调的声声戍边更鼓,天边孤雁凄楚而悲凉的鸣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秋夜显得更加冷落寂寥。战事频繁,道路堵塞,阻断人行。白露节的夜晚,遥望空中明月,不禁思念舍弟。古诗中见月思人是常见的题材,而诗人独辟新径,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于景中,本是普天同月,却偏要说家乡月明,足见乡情的深沉【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赏析】阅读下文,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诗。2.从诗中____和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_____[题解]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答案:诗圣律第2题。考查对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把握。本题承第1题“诗史”。答案:从以下五句中写出两句: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第3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答案: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边秋一雁声。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沉重而单调的声声戍边更鼓,天边孤雁凄楚而悲凉的鸣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秋夜显得更加冷落寂寥。战事频繁,道路堵塞,阻断人行。白露节的夜晚,遥望空中明月,不禁思念舍弟。古诗中见月思人是常见的题材,而诗人独辟新径,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于景中,本是普天同月,却偏要说家乡月明,足见乡情的深沉【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赏析】阅读下文,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诗。2.从诗中____和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_____[题解]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答案:诗圣律第2题。考查对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把握。本题承第1题“诗史”。答案:从以下五句中写出两句: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第3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答案: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