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施教骊姬

优施教骊姬朗读

《先秦散文·国语·优施教骊姬谮申生》原文鉴赏

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不殁,君其若之何?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夫岂惠于民而不惠于其父乎?”骊姬曰:“妾亦惧矣。吾闻之外之人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故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苟利众而百姓和,岂能惮君?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彼将恶始而美终,以晚盖者也。凡民利生,杀君而厚利众,众孰沮之?杀亲无恶于人,人孰去之?苟交利而得宠,志行而众悦,欲其甚矣,孰不惑焉?虽欲爱君,惑不释也。今夫以君为纣,若纣有良子,而先丧纣,无章其恶而厚其败。钧之死也,无必假手于武王,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吾岂知纣之善否哉?君欲勿恤,其可乎?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公惧曰:“若何而可?”骊姬曰:“君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释君。且君其图之,自桓叔以来,孰能爱亲?唯无亲,故能兼翼。”公曰:“不可与政。我以武与威,是以临诸侯。未殁而亡政,不可谓武,有子而弗胜,不可谓威。我授之政,诸侯必绝;能绝于我,必能害我。失政而害国,不可忍也。尔勿忧,吾将图之。”

骊姬曰:“以皋落狄之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君之仓廪固不实,又恐削封疆。君盍使之伐狄,以观其果于众也,与众之信辑睦焉。若不胜狄,虽济其罪,可也;若胜狄,则善用众矣,求必益广,乃可厚图也。且夫胜狄,诸侯惊惧,吾边鄙不儆,仓廪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又知可否,其利多矣。君其图之!”公说。是故使申生伐东山,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仆人赞闻之,曰:“太子殆哉!君赐之奇,奇生怪,怪生无常,无常不立。使之出征,先以观之,故告之以离心,而示之以坚忍之权(11),则必恶其心而害其身矣。恶其心,必内险之;害其身,必外危之。危自中起,难哉!且是衣也,狂夫阻之衣也(12)。其言曰:‘尽敌而反。’虽尽敌,其若内谗何!”申生胜狄而反,谗言作于中。君子曰(13):“知微。”

【注释】①强:暴力。②未终命:未终王命。③况:更加。④沮:破坏。⑤钧:同“均”。⑥桓叔:献公的祖父。⑦翼:地名,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原为晋国的都城。兼翼,晋昭侯与桓叔以及他们的子孙为争夺翼,多次互相杀戮,最后晋献公得到了翼。⑧皋落狄:是东山的外族人。苛:扰。⑨偏裻(du笃):衣缝偏在一边。⑩仆人:官名。赞:人名。(11)坚忍:指金玦。(12)狂夫:方相氏,官名,是周代掌管驱疫的。(13)君子:作者自称。

【今译】优施叫骊姬半夜时哭着对晋献公说:“我听说申生非常好仁而且又很倔强,非常宽惠而且对百姓慈和,这都是有目的而做的。如今他说您被我迷惑,一定会使国家混乱,可能借口为了国家的缘故要对您施加暴力。您仍是国君还没死去,您如何对待这事呢?何不杀了我,不要因为一个小妾而使百姓变乱。”晋献公说:“哪能爱百姓却不爱自己的父亲呢?”骊姬说:“我也怕这样。我从外面的人那儿听说:讲仁爱和为国家不同。讲仁爱的人,把爱亲人叫做仁;为国家的人,把对国家有利叫做仁。所以统治百姓的人不顾私亲,以众人为亲人。假如对众人有利而且能同百姓和睦相处,哪还能怕国君呢?由于众人的缘故不敢爱自己的亲人,众人会更加拥护他,他将以做坏事开始而以做好事终结,用后来的善举掩盖从前的恶行。人都是指望着对他们有利的条件以求生存,杀死国君而对众人有很大的好处,众人谁会破坏这事呢?杀死自己的亲人而对别人没坏处,哪个人会离开他呢?假如相互有利而且能得欢心,自己的目的达到了而众人又高兴,这是最顺心的事了,谁能不被这种事所迷惑呢?虽然想要爱君,也解脱不了这种迷惑。如今假设把您比作商纣王,如果商纣王有一个好儿子,而纣又早死了,就不会那么大张旗鼓地谴责他的罪行,渲染他的败亡了。同样是死,就不需要借武王之手杀死他,而且他的后代也会不断地祭祀他直到现在,我们又哪能得知商纣王的好坏呢?您想不担心,怎么可能呢?假如等到大难临头再担心,又怎么来得及呢?”晋献公害怕地说:“怎么办才好呢?”骊姬说:“您何不自称年老而把政权交给他。他得到了政权而按着他想做的去做,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大概就能放过您。而且您好好想想,从桓叔到现在,谁能爱自己的亲人呢?正因为不爱亲人,所以才能兼并了翼。”晋献公说:“不能给他政权,我依仗武力和权威,所以才能统率诸侯。人没死就失去了政权,不能说是武,不能胜过自己的儿子,不能说是威。我把政权交给他,诸侯必定和我断绝联系;能和我断绝联系,一定就能伤害我。失去政权而危害国家,这是不能容忍的。你不必忧患,我将想办法处理这事。”

骊姬说:“由于皋落狄的人每天骚扰我国边境,使我们哪天也不能在田野中牧马,您的粮仓本来就不充实,恐怕又要削减固有的国土。您何不派申生去征伐皋落狄,以观察他与众人的关系到底怎样,看一看民众是否确实与申生和睦。如果他没有战胜皋落狄,即使以此作为他的罪过,也是可以的;如果他战胜了皋落狄,就说明他善于任用众人,他的要求一定会越来越多,就应该更深一步地想办法对付他。再说战胜了皋落狄,会使诸侯震惊害怕,我国的边境没有了兵儆的威胁,粮仓充实,四邻服从,边境之内定定,您从中得益,又知道了申生到底如何,这么做好处太多了,您赶快拿主意吧。”晋献公很高兴,所以就派申生去讨伐皋落狄,给他穿衣缝偏在一边的衣服,给他佩戴用金做成的玦。仆人赞听说了这件事,说:“太子危险了啊!国君赐给他稀奇的东西,稀奇之中会生出怪异,怪异会产生反复无常的事,反复无常就会使他不能被立为君主。派他出征,是要先观察他,所以用偏缝之衣告诉他离心,用金子制成的玦示意他诀别,这就是讨厌他的心志而要伤害他的身体。讨厌他的心志,一定在内心里谋划着如何使他陷入危险的境地;伤害他的身体,一定使他在外面临于危难。危险从宫中出现,难以避免啊!而且这种偏缝之衣,穿之前要请驱疫的官诅咒,诅咒的话说:‘彻底消灭敌人而返回来。’即使彻底消灭了敌人,怎么能对付得了来自宫中的谗言呢!”申生战胜皋落狄回来,谗言在宫中出现。君子说:“仆人赞知道幽深精微的道理。”

【集评】清·储欣评《国语选》:“劫之以其所必不从,况之以其所不得不信。毒哉优也!恨不生拔其舌。”

民国·秦同培《国语评注读本》:“上两段记骊姬之言,说得假仁假义,描写毒妇情态何等亲切。中段献公对答之辞,虽言之近理,不知适中其奸。末幅仆人赞之言,识见极敏锐。收笔以‘知微’两字称之,亦轻灵,亦深刻,反映上文,无限精彩。”

【总案】语言是一种艺术,谗言也有谗言的艺术。优施教授的骊姬,不愧为谗言大师。首先,她选择了最佳时机,“夜半”正是她与晋献公情意缠绵之际。其次,她恰当地应用了进谗的方式,以眼泪来引起怜爱和信任。骊姬也熟练而精湛地运用了进谗的方法,她的目的是要借晋献公之手除掉申生,所以先要使晋献公憎恶申生,因此她处处从晋献公的利益上说话。她紧紧抓住晋献公自以为“武”、“威”,又深宠于她的心理,编造了申生诋毁献公的话,并以“杀我”这个夺晋献公之爱的主意进行挑唆,并故意激怒他。接着她不厌其烦地对晋献公阐明“长民者无亲”的道理,并以纣王与晋献公本身一反一正的事例加以证明,来打动晋献公之心。此后,骊姬又以反语暗示献公,用激将法使晋献公终于下定了除掉申生的决心。骊姬在巧妙地将自己的意志移植给晋献公之后,趁机说出了早已谋划好的处置申生之法,派申生去征讨外族人,以寻其罪。为了使晋献公能够接受,她动之以利,因为“其利多矣”,晋献公必然要接受。正因如此,虽然从地位上看,献公是君,骊姬是妃,献公具有绝对权威,但是骊姬却以如簧之舌,使晋献公对她的话由似信非信,到被打动,直至深信不疑,玩献公于股掌之上,取得了实际意义上的支配地位。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节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

()
()

《战国策》

秦王

()

【诗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司马:官名。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唐代属文官八、九品,品服用青色。比喻极度悲伤。【例】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三折:“淋漓襟袖啼红泪,比~更湿。”‖她经不起打击,遇事总是~。【全诗赏析】《琵琶行》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琵琶女。诗中描写她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演奏家,因此整个诗中的思想感情,都是围绕着音乐的演奏来表现的。音乐是人物出场的引子,是倾诉衷肠的手段,又是引起另一失意者沦落之感的媒介。因此,整个诗的情节安排和进展,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感情的表露,都是结合着和伴随着铮铮然的乐曲进行的。浓烈的音乐气氛,对音乐的生动描写,是该诗艺术上的突出特色。从构思上说,它的情节安排和进展,环环相扣,紧密相接。全诗从诗人“浔阳江头夜送客”发端,在秋风萧瑟的送别场面中,作者特别点出了“举酒欲饮无管弦”的遗憾。这既暗示了主人乃是一个深嗜音乐者,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垫。“忽闻水上琵琶声”,在“千呼万唤”的殷勤召唤下,琵琶女出场了。诗人正面描写了她弹奏乐曲的情景,用诗的语言来形容繁音促节的乐声,用乐声的疾徐起伏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她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琵琶女的乐声和凄苦的自诉深深地打动了诗人,而诗人的同情和诉说竟又反转来激起了琵琶女更为凄苦、激荡的感情。而白居易的泪湿青衫,不单是由于他的多情,更主要的还在于诗人心中有忧国忧民的政治苦闷,这种感情比起任何单纯的个人不幸来说,更为深沉、激越。《琵琶行》的高度艺术技巧,还突出地表现在作者熟练地驾驭语言的能力上,尤其是在对音乐的描绘上。为了把无形的、动人的乐声传达给读者,诗人运用了许多新鲜、贴切的比喻来形容乐曲的声响和急缓不定的音乐旋律,从而令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特别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语,既形容了声响的轻重交错,又给人一种清脆圆润、和谐悦耳之感。除了对乐声的直接描摹,诗中还着意描写了演奏者的情态、动作,以及听乐者的感受,从而表现了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传达了乐曲的感情。而这又是直接为表现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平服务的。

()

[上]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

【诗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茅草飞过江去,洒满郊野,有的在高耸的大树颠上牵挂,有的在低洼的水塘中浮漂。【全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鉴赏】公元七五九年,杜甫辗转流浪至成都,于浣花溪边觅得一块荒地,在友人的鼎力帮助下建造了一座茅屋,这便是后来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杜甫草堂,惜乎草堂并不坚固,竟毁于公元七六一年八月的一场风雨。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那场彻夜难眠的风雨中产生的。全诗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八月秋高风怒号”至“下者飘转沉塘坳”),着力写茅屋为秋风所破之情景。首句着一“怒”字,将物拟人,极言风势之猛,风力之大。接着,诗人又下了两个表现力极强的动词“卷”、“飞”,赋予风以强烈的动感。揽读之下,顿觉天风海雨,直逼而来。“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即刻意造情:一种焦灼难耐却又无可奈何之情于此曲曲透出。第二层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至“归来倚杖自叹息”)通过对顽童抢草情状的描述,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孤守困境的忧叹。“公然”二字极为传神,生动描画出“顽童”“抱茅入竹”的调皮情态。从结构上看,这一层次则为全诗收梢处的感情升华埋下了伏笔。第三层次(“俄顷风定云墨色”至“长夜沾湿何由彻”)具体表现了诗人于雨夜中忧愁难眠的苦况。风定云黑,黯夜将至。诗人的愁情苦绪随着时间的推移益加强烈:那“冷似铁”的“布衾”已不足以御寒,且被“未断绝”的雨水所浸透。诗人的困窘可知,由此所能发的愁绪可知。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叹息,而是将风雨飘摇的茅屋与战乱频仍、哀鸿遍野的国家联系起来,将对苦境的忧叹转为对天明的企盼:“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两句由近及远,寄慨遥深,并自然地完成了向最后一个层次的过渡。第四层次以直抒胸臆的方式,集中表达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至此,诗人超越了一己的痛苦,将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读着这样的结句,一个忧国忧民、苦身利人的伟人形象便矗立在我们面前!从艺术上看,这首诗注重描写、叙述与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风格质朴,举凡这些,都大大增强了诗情的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