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传

蔡邕传朗读

蔡邕传

【题解】

蔡邕是东汉着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为人孝顺,博学多才,妙操音律。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本传详细叙述了蔡邕所处的末世动荡、道废仁出的环境和艰难坎坷的一生。蔡邕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蔡邕着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知名。

【原文】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1]人也。六世祖勋,好黄老,平帝时为郿[2]令。王莽初,授以厌戎连率[3]。勋对印绶仰天叹曰:“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孙之赐,况可事二姓哉?”遂携将家属,逃入深山,与鲍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父棱,亦有清白行,谥曰贞定公。

邕性笃孝,母常(尝)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4]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答客难》及杨雄、班固、崔驷之徒设疑以自通[5],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6],作《释诲》以戒厉[7]云尔。

【注释】

[1]陈留圉:在今河南杞县南。

[2]郿:在今陕西眉县。

[3]厌戎连率:王莽改陇西郡曰厌戎郡,守曰连率。

[4]妙操:擅长。

[5]自通:自我排遣。

[6]韪其是而矫其非:肯定其中正确的立场,纠正其错误的观点。

[7]戒厉:告诫,勉励。

【译文】

蔡邕,字伯喈,他是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他的六世祖蔡勋,爱好黄老学术,汉平帝时任他为郿县的县令。王莽初年,被任命为厌戎郡连率(即陇西郡太守)。蔡勋面对着印绶仰天长叹说:“我本来在汉朝为官,死了也不能失去正道。往昔的时候曾子不接受季孙氏的赏赐,何况是侍奉异姓朝廷呢?”于是就携带着家属,逃进深山,和鲍宣、卓茂等人一样不在新朝为官。父亲蔡棱,也有清白的操行,谥号为贞定公。

蔡邕生性极为孝顺,母亲久病卧床三年,蔡邕假如不是因为夏冬节令变换,一直连衣襟和腰带也不曾松解一下,七十多天也没有躺下睡过觉。母亲去世后,就在坟墓旁搭建草舍住下,或动或静都严格按照礼法。草舍旁边出现温驯的兔子,又有不同根的树枝干连生在一起,远近的人们感到新奇,很多人都前来观看。他和叔父堂弟住在一起,三代之间都没有分家剖产,乡亲们都很敬重这种义举。他年轻时就博学多才,尊奉太傅胡广为师。喜好辞章、数术和天文,并擅长弹奏美妙的音乐。

桓帝的时候,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专断政权、为所欲为,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请皇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蔡邕并遣送他进京。蔡邕迫不得已,走到偃师县的时候,便推托自己有病又回到了家中。他闲居在家赏玩古物,不喜欢与世人交往。有感于东方朔的《答客难》以及杨雄、班固、崔驷这一类人在文章中的自问自答,于是思考文中不同人物的言论,肯定其中正确的立场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着述《释诲》一文来警戒和勉励自己。

【原文】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8],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册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9]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初,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趋)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憙(喜)陈方俗闾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10]。又市贾小民,为宣陵孝子者,复数十人,悉除为郎中、太子舍人。时频有雷霆疾风,伤树拔木,地震、陨雹、蝗虫之害。又鲜卑犯境,役赋及民。六年七月,制书引咎,诰群臣各陈政要所当施行。邕上封事曰……

书奏,帝乃亲迎气北郊,及行辟雍[11]之礼。又诏宣陵孝子为舍人者,悉改为丞尉焉。光和元年,遂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诸生皆敕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

【注释】

[8]穿凿:犹牵强附会,将无关之事硬扯在一起牵强解释。

[9]摹写:照原作誊写或临摹。

[10]不次之位:按规制不当得的位子。

[11]辟雍:当时的太学称辟雍。

【译文】

……建宁三年(170),蔡邕被召到司徒桥玄府,桥玄对他很敬重。后来出府外补为河平(平阿)县县长。又被征召担任郎中,在东观校勘图书。后来又晋升为议郎。蔡邕因为经籍距离圣人的年代久远,文字有很多都有错误纰漏,而浅陋的儒士牵强附会,迷惑贻误后世的读书人,在熹平四年,便和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奏请矫正修正《六经》中的错误文字。灵帝批准这项请求,蔡邕于是亲自用朱砂将经文书写在石碑上,让石工雕刻好树立在太学门外。这时后辈的儒者和学生,都将碑刻上的经文用做典范。在石碑刚刚树起的时候,前来观瞻和临摹的人,所乘坐的车子每天有一千多辆,塞满了周围的大街小巷。

起初,灵帝好学,自己着述《皇羲篇》五十章,并由此邀请众儒生中善于创作文章和辞赋的人。本来颇有些出于研究经学而招集的意思,后来那些擅长书信文辞和善写古篆的人,都加以招纳,于是所招纳的有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等人,又招揽很多品行不端、趋附权势之类的小人,一并集中在鸿都门下。这些人喜欢向皇帝陈说些地方风俗和市井里巷的琐碎小事,皇帝非常喜欢这些,都将这些人予以破格提拔。同时市井里的小人,也就是替桓帝的宣陵守护的人,又有数十人,都升为郎中、太子舍人。当时频频发生电击雷劈、烈风猛刮,折断树干、拔起树根等异常天象,又连连爆发地震、冰雹、蝗虫等自然灾害。此外鲜卑人不断进犯边境,民众的劳役和赋税加重。六年(177)七月,皇帝颁发制令承认过失,并告诫群臣要各自陈述应当施行的政治要领。蔡邕于是呈交密封的奏章说……

奏本呈上之后,灵帝于是亲自到北郊举行迎冬的祭祀,又到太学主持尊老乡饮的酒礼。又下诏命令所有为宣陵守护而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的人,一律改为丞尉。光和元年,又设立了鸿都门学校,在校内绘制孔子和72弟子画像。所有学员都由皇帝敕令地方州郡和三公府署举荐和征召,其中有的出任刺史、太守,有的在朝担任尚书、侍中,甚至有的受封为侯被赐爵位,但有识有德之士都耻于与他们同流合污。

【原文】

时妖异数见,人相惊扰。其年七月,诏召邕与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华、太史令单飏诣金商门,引入崇德殿,使中常侍曹节、王甫就问灾异及消改变故所宜施行。邕悉心以对,事在五行、天文志。又特诏问曰:“比灾变互生,未知厥咎[12],朝廷焦心,载怀恐惧。每访群公卿士,庶闻忠言,而各存括囊,莫肯尽心。以邕经学深奥,故密特稽问[13],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勿有依违,自生疑讳。具对经术,以皁囊[14]封上。”

邕对曰:“臣伏惟陛下圣德允明,深悼灾咎,褒臣末学,特垂访及,非臣蝼蚁所能堪副。斯诚输写肝胆出命之秋,岂可以顾患避害,使陛下不闻至戒哉!臣伏思诸异,皆亡国之怪也。天于大汉,殷勤[15]不已,故屡出袄变[16],以当谴责,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

“今灾眚[17]之发,不于它所,远则门垣,近在寺署,其为监戒,可谓至切。霓堕鸡化,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赵娆,贵重天下,生则赀(资)藏侔于天府,死则丘墓踰(逾)于园陵,两子受封,兄弟典郡;续以永乐门史霍玉,依阻城社,又为奸邪。今者道路纷纷,复云有程大人者,察其风声,将为国患。宜高为堤防,明设禁令,深惟赵、霍,以为至戒。

“今圣意勤勤,思明邪正。而闻太尉张颢,为玉所进;光禄勋姓璋,有名贪浊;又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并叨时幸,荣富优足。宜念小人在位之咎,退思引身避贤之福。伏见廷尉郭禧,纯厚老成;光禄大夫桥玄,聪达方直;故太尉刘宠,忠实守正:并宜为谋主,数见访问。夫宰相大臣,君之四体,委任责成,优劣已分,不宜听纳小吏,雕琢大臣也。

“又尚方工技之作,鸿都篇赋之文,可且消息[18],以示惟忧。诗云:‘畏天之怒,不敢戏豫。’天戒诚不可戏也。宰府孝廉,士之高选。近者以辟召不慎,切责三公,而今并以小文超取选举,开请托之门,违明王之典,众心不厌,莫之敢言。臣愿陛下忍而绝之,思惟万机,以答天望。圣朝既自约厉,左右近臣亦宜从化。人自抑损,以塞咎戒,则天道亏满,鬼神福谦矣。

“臣以愚赣,感激忘身,敢触忌讳,手书具对。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祸。愿寝臣表,无使尽忠之吏,受怨奸仇。”章奏,帝览而叹息,因起更衣,曹节于后窃视之,悉宣语左右,事遂漏露。其为邕所裁黜者,皆侧目思报。

【注释】

[12]厥咎:后果,报应。

[13]稽问:卜问。

[14]皁囊:黑绸口袋。

[15]殷勤:情意深厚。

[16]祆变:指反常、怪异的现象。

[17]灾眚(shěng):灾害。眚:眼睛生翳。

[18]消息:取消,停歇。

【译文】

当时各种反常怪异的现象多次出现,人人受惊被扰。这年七月,皇帝下令召集蔡邕和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仪郎张华、太史令单飏等人到金商门,又引导进入崇德殿中,随后派遣中常侍曹节、王甫前去询问灾害等异常情形以及为消除这些灾难所应采取的措施。蔡邕都尽心尽力的做了回答,具体事项记述在《五行志》《天文志》里。皇帝又下特别诏令询问说:“近来灾难不断发生,不知究竟犯有什么过错,朝廷为此极为焦虑,而人人又深怀恐惧。每每询问各位公卿大臣,希望听到忠正的言论,但人人都闭口不言,不肯尽心陈说。因为蔡邕经学精深莫测,所以单独秘密地卜问,你应该陈述政治上的得失,指明行政上的要领,不要模棱两可,闪烁其词,自造疑虑忌讳。再详细地按照经学逐一回答后,再用黑囊密封呈上。”

蔡邕回奏说:“为臣俯伏思量陛下您圣德诚实而清明,深深为灾祸而心存哀念,并褒奖为臣肤浅的学识,特地来询问诸事,这些不是像为臣之类如蝼蛄和蚂蚁一样的卑微之人所能够胜任的。现在确实是倾吐真心、献出生命的时候,怎么能顾虑祸患、躲避灾害,而使陛下听不到最恳切的告诫呢!为臣俯伏思量各种灾害,都是亡国的乱象啊。上天对于大汉王朝,仍然是情意深厚、叮咛绵绵,因此才屡屡降下反常征象,以此来进行告诫和申斥,是想让君王有所觉悟,改变危险局势而使国家安定下来。

“现如今灾祸发生,并不在其他的地方,远的地方只在宫门附近,近的地方就在宫内的衙署,它们都是为了鉴察往事、警戒将来,可以说最为痛彻的了。霓虹下落、雌鸡化雄,都是妇女干预政事所引来的征象。在此之前,皇帝的乳母赵娆,尊贵而骄纵于天下,生前储藏的财富可和国家的府库相比,死后坟墓比皇家的陵墓还要气派,两个儿子受封,兄弟们也都担任州郡长官;接着又有永乐门卫霍玉,依靠皇威做靠山,再次干出为非作歹的事情来。现在路人又纷纷传言,又说出了一位程大人,察看传播出来的消息,又将成为国家的祸害。应该筑高防范的堤坝,严明设立禁令,并深思赵娆、霍玉的祸害,以此作为最恳切的告诫。

“现如今陛下的意旨恳切至诚,极想辨明人臣的奸邪与正直。但听说太尉张颢,为霍玉所引荐;光禄勋姓璋,是有名的贪婪浊乱之人;再如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都得到皇上的宠爱,而享受极为优厚的奢华富贵。应该想到小人在位时的灾害,而退归思过、引退让贤也是这些人的福分。为臣认为廷尉郭禧,为人纯朴敦厚、练达持重;光禄大夫桥玄,聪明通达、端正耿直;前任太尉刘宠,忠诚可靠、恪守正道。这些人都应成为皇帝的智囊人物,要经常探望于他们。宰相大臣,如同君王肢体一样,委任并指定他们办成具体的政事,那么他们的高下好坏就已分明清楚,不应该再听信小吏的意见,苛求陷害这些大臣。

“再者,尚方署工艺人所做的工巧器物,鸿都门所作的诗词文赋,可暂且减削或者停止,以此来表示深思忧虑。《诗经》上说:‘敬畏上天发怒,不敢嬉戏安逸。’上天给予的警戒确实不是儿戏啊。宰相府署里的孝廉,应该是士人中高标准选出的官吏。可是近来因为荐举不够慎重严格,便严厉谴责三公府署,而现在都只凭低俗粗略的文字获得越级推选,开了以私事相托的大门,违背了英明帝王的选人法则,众人之心如果不信服,那么便没有人胆敢说实话了。为臣希望陛下下定决心来杜绝此类弊端,全部心力用到繁多的政务上来,以此来酬谢上天的期望。圣上既然自我严格要求,左右近臣也应该能紧随相仿。人人都自我谦虚恭卑,以此来抵补罪过,那么天象便由亏缺变为圆满,鬼神也使谦虚者得福了。

“为臣因为愚蠢而刚直,出于感动奋发而置生死于度外,所以才敢于触及他人所顾忌之事,亲笔书写、详细地回答。当然,君臣之间如果不能保密,那么君主就有泄漏密言的惩戒,而臣下也会有杀身的祸患。希望陛下将为臣的表奏压下,不要让竭尽忠诚的官吏,因此而招致怨恨、干犯仇敌。”奏本呈上之后,皇帝阅读之后感慨良多,由于起身去换衣,趁这个空当,曹节偷看了奏本,便将内容悉数传给他身边的亲信,于是机密之事便泄露了出来。那些被蔡邕所裁革黜退之人,都斜眼憎恨,寻思着机会报复。

【原文】

初,邕与司徒刘郃素不相平[19],叔父卫尉质又与将作大匠杨球有隙。球即中常侍程璜女夫也,璜遂使人飞章言邕、质数以私事请托于郃,郃不听,邕含隐切,志欲相中[20]。于是诏下尚书,召邕诘状。

邕上书自陈[21]曰:“臣被召,问以大鸿胪刘郃前为济阴太守,臣属吏张宛长休百日,郃为司隶,又托河内郡吏李奇为州书佐,及营护故河南尹羊陟、侍御史胡毋班,郃不为用致怨之状。臣征营怖悸,肝胆涂地,不知死命所在。窃自寻案,实属宛、奇,不及陟、班。凡休假小吏,非结恨之本。与陟姻家,岂敢申助私党?如臣父子欲相伤陷,当明言台阁,具陈恨状所缘。内无寸事,而谤书外发,宜以臣对与郃参验。臣得以学问特蒙褒异,执事秘馆,操管御前,姓名貌状,微简圣心。今年七月,召诣金商门,问以灾异,赍诏申旨,诱臣使言。臣实愚赣,唯识忠尽,出命忘躯,不顾后害,遂讥刺公卿,内及宠臣。实欲以上对圣问,救消灾异,规为陛下建康宁之计。陛下不念忠臣直言,宜加掩蔽,诽谤卒至,便用疑怪。尽心之吏,岂得容哉?诏书每下,百官各上封事,欲以改政思谴,除凶致吉,而言者不蒙延纳之福,旋被陷破之祸。

今皆杜口结舌,以臣为戒,谁敢为陛下尽忠孝乎?臣季父质,连见拔擢,位在上列。臣被蒙恩渥,数见访逮。言事者因此欲陷臣父子,破臣门户,非复发纠奸伏,补益国家者也。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有余荣,恐陛下于此不复闻至言矣。臣之愚冗,职当咎患,但前者所对,质不及闻,而衰老白首,横见引逮,随臣摧没,并人坑埳,诚冤诚痛。臣一人牢狱,当为楚毒所迫,趣以饮章[22],辞情何缘复闻?死期垂至,冒昧自陈。愿身当辜戮,匄[23]质不并坐,则身死之日,更生之年也。惟陛下加餐,为万姓自爱。”

于是下邕、质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帝亦更思其章,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24],不得以赦令除。杨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居五原安阳县。

【注释】

[19]平:媾和,和好。

[20]女夫:女婿。

[21]自陈:自我陈述,自我辩白。

[22]趣以饮章:追问匿名奏章里的罪名。

[23]匄(gài):通“乞”,乞求。

[24]髡钳:给犯人剃掉头发,戴上项圈。朔方:朔方郡在今内蒙古河套地区。

【译文】

当初,蔡邕和司徒刘郃一向不和,叔父卫尉蔡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隔阂。阳球就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程璜于是派人向朝廷迅急呈交奏章说蔡邕、蔡质叔侄屡因私事请刘郃帮忙,刘郃没有理睬,蔡邕心怀怨恨,发誓要中伤刘郃。于是皇帝下诏书给尚书处理,尚书便传唤蔡邕前来追问事状。

蔡邕上书自我辩白说:“为臣被传唤,追问大鸿胪刘郃在此之前担任济阴太守的时候,为臣的属吏张宛请了一百多天长假,刘郃担任司隶的时候,又请托河内郡吏员李奇任州文书佐吏,以及袒护原河南尹羊陟、侍御史胡毋班,刘郃都没有任用因而招致了怨恨等情形。臣为此惶恐不安而惊惧不已,即使肝胆涂地也不知死罪在哪里。暗自寻思整个案件,其实由张宛和李奇的事件所引发,与羊陟、胡毋班没有任何关系。大凡小吏休假等等问题,根本就构不成结怨的原因。

“为臣与羊陟家虽有姻亲关系,怎么胆敢对自己的私人关系表加以援助呢?如果为臣父子想中伤陷害对方,应当明白告诉台阁大臣,详细陈述所谓怨恨对方的缘由。内心里没有一寸的事实,却公开地呈交诽谤他人的奏书,朝廷应该将为臣的申辩和涉及刘郃的事件进行验核。为臣依赖学问特别蒙受皇帝的褒奖,在秘阁任职侍奉,在皇帝跟前草拟文件事宜,为臣的姓名和长相,为君王稍稍留意便能有所检验。

“今年七月,皇帝将为臣召唤到金商门,问起灾害等异常情形,并持诏申述皇帝的意旨,引诱为臣言说政事。为臣确实愚蠢而刚直,只知竭尽忠心,效献生命而将生死置之度外,没有顾及后患,于是便出现了所谓‘嘲笑讽刺公卿大臣,以及宫内皇帝身边的宠臣’的情形。其实是想恭敬地回答圣上的询问,挽救和消除灾害等异常现象,为陛下谋划建立安乐而太平的大计。陛下不考虑忠臣耿直的实话,应该加以保密,诋毁急速而来,便也因此而感到诧异了。竭尽忠心的官吏,还有容身之地吗?诏书每次下达,群臣各自呈交密封的奏章,想以此来革除弊政和思虑如何免于上天的责罚,除去凶邪来招致吉利,但进谏的人臣不能蒙受引进接纳的福运,随即遭受家破人亡的祸害。

现如今人人都闭口不言,将为臣的遭遇作为一种警诫,谁还敢为陛下尽忠呢?为臣的叔父蔡质,连连受到提拔,官位居于上等之列。为臣蒙受的恩遇也很优厚,多次受到陛下降意问询。议论政事之人因此想陷害为臣父子二人,使为臣家门破败,这并不是揭发隐伏的坏人,使国家获得益处了。为臣已经46岁,孤孤单单一个人,如果能够托寄名姓于忠臣之列,死了也能留下荣耀,只是恐怕陛下从此再也听不到耿直的进言了。为臣愚钝无能,正处于祸患之中,只是前面的回奏,蔡质并不知情,他已经是身体衰老、白发苍苍之人了,却横遭株连而被捕,因为为臣而经受挫折蒙受羞辱,也一并被推进了陷坑之中,实在冤枉、实在痛心啊。为臣一旦进入牢狱,肯定要被酷刑所逼迫,追问匿名奏章里的罪名,为臣的辩白供词陛下又怎么能听到呢?为臣的死期快要到了,便鲁莽无知地为自己辩白一番,希望自身一人担受刑戮。乞求不要让蔡质连坐,那么为臣死去的那一天,也就是为臣再生的时候了。希望陛下您努力工作,为天下民众自加珍重。”

于是蔡邕、蔡质被投入洛阳监狱,被判决以奉行公事的名义抒泄仇恨和怨愤,商议陷害朝廷大臣,犯有大不敬之罪,以弃市罪处死。判决上奏朝廷,中常侍吕强怜悯蔡邕根本无罪,请求宽宥,皇帝也想到蔡邕奏章中辩白的情形,下诏减免死罪一等,让他和家属一起剃去头发、颈套铁圈然后流放到朔方郡,不得因为遇到大赦令而获得解除。杨球派遣刺客在路途中追杀蔡邕,而刺客被蔡邕的义气所感动,都没有替杨球行刺。杨球又贿赂当地主管官员想毒杀蔡邕,但被贿赂的官员反而将其中的实情告知蔡邕,所以每次都能幸免于死。最后被安置在五原郡安阳县。

【原文】

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着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及宥[25]邕还本郡。邕自徙及归,凡九月焉。将就还路,五原太守王智饯之。酒酣,智起舞属[26]邕,邕不为报。智者,中常侍王甫弟也,素贵骄,惭于宾客,诟邕曰:“徒敢轻我!”邕拂衣而去。智衔之,密告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内宠恶之。邕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二年,在吴。

吴人有烧桐以爨[27]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僖!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28]。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29],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30]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注释】

[25]宥:赦免。

[26]属(zhǔ):劝。

[27]爨(cuàn):烧火做饭。

[28]怃(wǔ)然:惊愕貌。一作“怪”解。

[29]耸然:惊惧貌。耸:通“悚”。

[30]莞(wǎn)然:微笑的样子。

【译文】

蔡邕以前在东观任职的时候,和卢植、韩说等人着述并进一步充实《后汉记》,正遇到触罪流放而离散,来不及完成,于是便上书自我陈述,奏明他着述的《汉记》十志的内容,分类排列相关篇目,附缀在奏章的后面。皇帝欣赏他才能超群,正好遇上第二年朝廷大赦,便趁机赦免了蔡邕并让他回到所在的郡县。蔡邕从流放到还乡,一共经历九个月。在他将要踏上回乡的路途时,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饯行。饮酒尽兴的时候,王智起身而舞并向蔡邕劝酒,蔡邕却没有酬答。王智这人,就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向来恃贵骄纵惯了,感到在宾客面前羞愧难当,便大骂蔡邕说:“刑徒之人胆敢轻视我!”蔡邕挥衣扫袖而去。王智心藏怨恨,向朝廷密告蔡邕在囚禁流放期间满腹怨恨,毁谤并讥刺朝廷。宫内的宠臣也对蔡邕满腹仇恨。蔡邕考虑到终究难以免祸,便逃亡他乡,隐居在吴郡、会稽一带。他往来各地,依靠泰山的羊氏家族,前后累积12年之久,都隐居在吴地。

吴郡人有户人家烧桐木做饭,蔡邕听到火中木材发出的爆裂声,便断定是上好的木材,于是求来制成一把琴,果然琴音优美,而琴尾还有烧焦的痕迹,所以当时人们就取名叫“焦尾琴”了。当初,蔡邕在陈留郡的时候,有位邻居办置了酒水饭菜邀请他,等到他前往这家时,酒已经喝得很畅快了。这家有个宾客在屏风里弹琴,蔡邕来到门口试着静听了一会,说:“嘻!用乐音来招引我而暗藏杀机,为什么啊?”于是就回去了。传话之人对主人说:“蔡先生刚才来过,到门口又回去了。”蔡邕向来受乡亲们敬重,主人便急忙追去询问其中的缘故,蔡邕将详情告诉了他,在场的人们都一片惊愕。弹琴之人说:“我刚才拨动琴弦的时候,看见螳螂正盯着一只鸣叫的蝉虫,这只蝉虫正要飞走但还没有飞动的时候,螳螂的身体正一前一后跃跃欲试。我的心里一阵惊惧,唯恐螳螂失去这稍纵即逝的时机,这难道就是暗藏杀机而表现在琴声里吗?”蔡邕微微一笑地说:“这就足以抵得上真正的杀机了。”

【原文】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31],每集燕[32],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佷用[33],邕恨其言少从,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34],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邕乃止。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磾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着,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搢[35]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注释】

[31]遇待:待遇。

[32]集燕:举行宴会。

[33]佷(hěn)用:刚愎自用。佷:本“很”,违背,不顺从。

[34]遂非:坚持错误做法。

④心精:心神专一。

[35]搢(jìn):古人所佩的饰带。

【译文】

中平六年(189),灵帝驾崩,董卓担任司空之职,听说蔡邕名望很高,前去征召他。蔡邕声称有病没有应征。董卓极为恼怒,责骂道:“我有能力将人灭族,蔡邕竟然如此傲慢,我让你很快遭到灾祸。”又严厉告诫州郡官员推举蔡邕到他的司空府,蔡邕迫不得已,来到司空府,董卓任命他为代理祭酒,很受敬重。因为官吏考绩优等而被推荐,补官侍御史,又转任持书御史,随后又升任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中台、宪台、外台三个重要官署。后升任巴郡太守,仍留在京城担任侍中。

董卓敬重蔡邕的才学,给他的待遇非常优厚,每次饮宴,总是让蔡邕弹琴助兴,而蔡邕也每每有省察匡正补益之意。然而董卓多刚愎自用,蔡邕对董卓很少采纳他的意见而深为遗憾,便对他的堂弟蔡谷说:“董公性情倔强固执而坚持错误的做法,最终难成大事啊。我想向东逃奔到兖州去,如果路途遥远难以抵达,暂且逃避到崤山以东地区以等待时机,你看怎么样?”蔡谷说:“您的相貌异于常人,每次外出观看您的人们都围聚成群。用这种方式来隐藏自身,不是很困难吗?”蔡邕这才打消了躲避的念头。

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入座宴饮,蔡邕于很不经意之中谈到了董卓而叹惜,神情也有些激动。王允勃然大怒,怒斥蔡邕说:“董卓是国家罪大恶极的贼人,几乎推翻了汉室。您作为王室的大臣,应该同怀愤怒,而您却不忘他的私人恩情,忘却了关系存亡安危的大事!现在上天诛灭此等有罪之人,您却反而为他伤悼哀痛,莫非要和他共同谋逆作乱吗?”于是立即拘捕蔡邕交付廷尉去治罪。蔡邕上书表示谢罪,请求刺面砍脚,继续修完汉史。士大夫很多人都因怜悯而多方营救他,但都未能达到好的效果。太尉马日磾乘马疾行前去对王允说:“蔡伯喈是当代的杰出人才,很了解汉朝的史事,应当让他继续修完后汉史,使之成为一代重要的典籍。况且他一向以忠孝着称,而所谓的判罪又没有正当的理由,诛杀他恐怕会让人失望吧?”

王允说:“当年汉武皇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诽谤朝廷的史着,流传到后世。当今国运中道衰落,帝位不能稳固,绝不可让奸邪谄上的臣子在幼年皇帝身边记录史事。既无益于君王高尚德操的培养,又让我们这些人遭受他的诋毁和非议。”马日磾回来后对人说:“王公可能不会长存于人世吧?道德完美之人,是国家的纪纲;史鉴着作的着述,是国家典章的需要。毁灭纪纲、废弃典则,这样的人还能长久吗!”蔡邕最终还是死在狱中。王允悔悟,想止息事态却已经来不及了。蔡邕死年61岁。士大夫和学者们没有谁不流泪的。北海郡郑玄听到这一噩耗叹息说:“汉代的史记大事,再找谁去整理呢!”兖州、陈留郡等地都绘制蔡邕画像来称颂他。

【原文】

其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后史。适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乱,湮没多不存。所着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艺》、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

论曰:意气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极[36]之运,有生所共深悲也。当伯喈抱钳扭[37],徙幽裔[38],仰日月而不见照烛,临风尘而不得经过,其意岂及语平日幸全人哉!及解刑衣,窜欧越,潜舟江壑,不知其远,捷步深林,尚苦不密,但愿白首旧丘,归骸先垄,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辟书先下,分明枉结,信宿三迁。匡导既申[39],狂僭屡革[40],资同人之先号[41],得北叟[42]之后福。属其庆者,夫岂无怀?君子断刑,尚或为之不举,况国宪仓卒,虑不先图,矜情变容,而罚同邪党?执政乃追怨子长谤书流后,放此为戮,未或闻之典刑。赞曰:邕实慕静,心精辞绮。斥言金商[43],南徂北徙。籍梁怀董,名浇身毁。

【注释】

[36]流极:流,极,皆放也;流放。有生:生人。

[37]钳扭:束颈缚手的刑具。

[38]幽裔:幽州的边陲远僻之地。

[39]匡导既申:申述匡正和教导的治国之义。

[40]狂僭屡革:谓董卓放荡骄恣的行为革除。

[41]同人之先号:民众还未能如愿时之号啕痛哭。

[42]北叟:塞上的老叟。语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3]金商:金商门。

【译文】

他编撰汇集的汉代史料里,还没有见到编录成册的续后汉史书。当时刚刚写成了《灵纪》及十志,又补写了42篇列传,因为李傕的叛乱,这些文稿大都散失没有完整保存下来。他所着述的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艺》、祝文、章表、书记等,共104篇,流传于世。

史官评论说:意气的感发,是士人所不能忘怀的事情了;遭遇流放的命运,是生人同感悲哀的事情了。当蔡伯喈身受刑具、束颈缚手的时候,流放到僻远的地方,仰望日月而日月无光,迎着风尘而无法躲避,此时他的思想状况哪里还会像平常那样说话并希望能够保全自身呢!等到脱下囚服,逃窜到吴越一带,偷偷地乘船来到深山溪涧,不知道自己的远近,在秘密的森林里拐弯抹角地穿行,尚且为森林不繁密而苦恼,只希望死在自己的故土,将尸骸葬到祖先的墓地,都难以实现。而董卓一旦进入朝廷,征召的文书先行下达,显然是屈尊与他结交,三天之内使他三次升迁。蔡伯喈在申述匡正和教导董卓的治国之义之后,董氏放荡骄恣的僭乱行为便屡屡被革除,就像民众号啕痛哭的时候给予他们帮助,就像塞上老翁一样获得晚年的幸福。蒙受了他人的恩遇,哪能不怀念他的恩情呢?君子在囚犯判刑的时候,尚且因此而撤除美食、偃息声乐,何况国家的法制出现非常变故的时候,忧虑祸患不事先谋取计策,为什么却强词夺理地改变人之常情,处罚起来就如同对待邪恶的党徒?掌权之人竟然追忆怨恨子长所谓诽谤朝廷的史着流传后世,并仿效这一点作为惩罚的依据,但并没有见到有关刑罚上的记述。赞曰:蔡邕确实是向慕虚静,心神专一而文辞绮丽。直言指责金商门之过,南下逃窜而北上流徙。马融依靠梁冀,蔡邕心怀董卓,美名不再敦厚而自身遭到诋毁。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尽,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

()

【诗句】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出处】唐.李端《听筝》【意思】在华美的房舍前,她用洁白的手拔弄着筝弦;【全诗】《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注释】①金粟柱:上有金色小点花纹的筝柱,柱为架弦的码子,木制,桥形,立在筝的面板上,一柱架一弦,定弦时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弹奏时则将弦的振动传导至音箱,使声音得到美化和增强。②素手:洁白的手。玉房:闺房的美称。③二句意谓为了得到周郎的眷顾,故意常常拨错弦。《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吴国名将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就回头向那人望一眼示意,当时人说:“曲有误,周郎顾。”二句化用此典。【鉴赏】咏弹筝女郎诗。唐代李端作:“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金粟:形容筝的弦轴(俗称柱)精美华贵。玉房:对筝的安枕(俗称横木)的美称,此处代指筝。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窈窕淑女,纤纤玉手,拨弄着筝弦。为了能得到意中人的眷顾,她常常成心地拂错筝弦。末两句诗人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吴国的周瑜,英俊潇洒,在24岁时即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且精通音律,人们美称之为周郎。周瑜喜欢听琴,每当他听到别人弹琴曲调有误时都会回过头去看上弹琴者一眼,故人们议之曰“曲有误,周郎顾”,后人又给他一个“顾曲周郎”的雅称。诗人细腻地写出了弹筝女郎的心理,通过她们“时时”拨错筝弦这一细节,巧妙地表现了她们对意中人无限爱恋的情意,筝也成了她们传达爱情的中介物。【鉴赏导示】清人徐增分析这首诗时说:“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何故知得恁细。”这一精辟见解可供鉴赏时参考。

【鉴赏】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琴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琴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

【诗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听说你要来看我,我一直在盼望着你的到来,西楼望月亮已圆缺好几次了。言盼望好几个月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赠诗。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今属安徽)刺史。在滁州任上,诗友李儋托人问候。韦应物写了此诗寄赠之。是时,朝政紊乱,藩镇嚣狂,国衰民贫,诗人深为忧虑。这年冬,京都长安为叛逆朱泚所占,德宗逃往奉先,直到次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打探消息。写此诗时,探者未回,诗人十分忧愁。此诗真实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见出其有志难伸的无奈心境。首联起笔写“花里逢君别”,勾起往事而回忆,又以“花开已一年”比衬,显出光阴之迅疾,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之感。颔联之“世事”暗指朱泚叛乱,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茫茫”“黯黯”,两个叠词写透了国事的不堪设想和诗人心情的沉重无奈,诗人为国家与个人前途而忧虑,真是一筹莫展,百般无奈,只觉前途一片茫茫,无所作为。颈联采用对比写法,出句“多疾病”写归隐田里的理由,对句写自己一贯勤于政事,忠于职守,见百姓流离逃亡,内心惭愧,岂能一走了事?这就写出了诗人仕隐的矛盾苦闷心情。对此联,范仲淹曾叹为“仁者之言”,朱熹赞之“贤矣”,黄彻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䂬溪诗话》)这些评论,赞美了韦应物的思想品格,在那个时代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典型性,遂成名句。尾联对友人之问候和慰勉,流露出感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真实动人,表现了诗人较高的思想境界。

()

【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处】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意思】〈名〉平羌(qiāng),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头上,月影映入平羌江中,又随江水流去。【全诗】《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③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自四川庐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④发:出发。⑤清溪:即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⑥渝州:指重庆。【解题】此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时李白离蜀途中乘舟东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李白一生爱明月,对峨眉山月爱之尤深,晚年还写有《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此诗四句嵌入五地名,竟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诗境明朗,音韵流畅,为唐人七绝所仅见。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评云:“此是太白佳境”,谓前二句明写月映清江之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乐事,玲珑剔透,古今目为绝唱。【鉴赏】《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自家乡经峨眉、渝州出蜀,途中寄给友人的绝句。苏轼曾写过一首《送人守嘉州》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东坡是懂得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意的,所以说“请君见月时登楼”,这是告诉友人张嘉州,如果看到月亮,就请登上高楼眺望,思念远方的我,我也在月下思念着你。“月”是解说李白诗的关键。诗的前两句,诗人着意创造一个优美静谧的诗歌意境。“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散发着清辉的秋月,嵌在深蓝的夜空里,月光将雄伟秀丽的峨眉山峰的身影,倒映在澄静的平羌江水上,意境中有人在。原来,李白和友人昔日曾在峨眉山赏月,两人共同品评月夜的美景,友情也就在宁静清秀的意境中得以交融、得以发展、得以净化。诗的后两句,仍然从月夜着笔。诗人今夜从清溪出发,向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进发,准备到渝州去。“夜发”,是在月夜发舟。当行舟来到小三峡时,诗人睹月而感发兴会,眼前的蜀山蜀水,触发他脑海中浮现出昔日与朋友在峨眉山下、平羌江畔共同赏月的情景。尽管地点变了,故人又不在身边,而诗的意境中孕含着深挚的友情,怎能不令诗人深深地怀念旧友呢?于是,诗人无可奈何地发出“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感叹,含情凄婉,抒写出他对朋友的恳挚的情感。“月”是贯串全诗诗意的重要诗歌意象,在全诗中成为感情发展的纽带和艺术想象的媒介。这首诗,连用了五个地名。如果是一般诗人,将五个地名写入仅有二十八字的一首小诗里,容易造成堆垛的毛病。但是,李白精心组织,“天巧浑成,毫无痕迹”(《唐诗选脉会通》载金献之语)。前两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点出昔日赏月的地点,而“峨眉山月”,“平羌江水”,又成为被描写的景物,是构成优美静谧诗歌意境不可缺少的意象;中间两个地名清溪、三峡,点出月夜行舟的所在地,这里的山水胜景,与峨眉山、平羌江有相似之处,所以能引起诗人的联想。因此,这里的地名就成为表达诗思、创造意境的要素,不再是累赘之物。

()

【诗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出处】唐·王维《终南山》。【译注】白云四处缭绕,回头望去,合成一片;青青的山雾迷迷蒙蒙,走到跟前又看不见了。青霭(ǎi):山上青青的雾气。【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白云飘绕,雾气氤氲的景色。[例]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鉴赏】回头望去,山中那飘忽不定的白色云朵和青色雾霭仿佛连成一片,不露丝毫的缝隙。然而走近它们直至置身其中,倏忽间却似乎都已散尽,不留任何痕迹。诗句互文见义,从诗人自身的动作与视角出发,极写云雾的灵动与飘逸:回头看时四望如一,待到想要与之亲近,却又消失得了无踪迹。面对可望而不可即的飘摇云气,让人觉得此刻仿佛不是诗人在山间行走,而是山岚在相互追逐嬉闹,不时与诗人擦肩而过。而这种神秘而朦胧的感受又使得终南山的无边景致在云霭的缭绕中显得更加明丽多姿,引人入胜。【全诗】《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全诗鉴赏】这是诗人一首十分著名的写景名篇,在唐诗中描写山水景色气象之大,莫过此篇。诗的前三联直接写终南山景色。首联描写山之高大:“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太乙,又称太一、太白,终南山的主峰,在眉县南,佛坪北。这里代指终南山。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横亘八百余里。诗人站在山上,抬头看,说它“近天都”,言其高;远望山的尽头“连海隅”,言其远。看似夸张,实是诗人亲眼所见所感。颔联写近景,写诗人的感同身受。“回望”与“入看”交互为用,诗人置身白云缭绕的山中,回头望,分向两旁的白云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继续前行,雾霭又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即。十个字极写山峰高峻,烟云变幻,移步换形,极富含蕴。如清张谦宜所云:“看山得三昧,尽此十字中。”(《斋诗谈》)颈联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山势之状尽收眼底。由于山间之阳光的强弱有无的变化,显现出千岩万壑的千姿万态,可谓尺幅具万里之势。“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前二句承“近天都”写山之高,后二句承“接海隅”写山之大,极尽山势变幻之妙,“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沈德潜语),凡登山之人,此乃人人所见之景,却道不出,而由王维笔端画出。末联写见山远而人寡,诗人运用笔断而意连的国画技法,点缀出一个振衣千仞的人物与一个淳朴的樵子的对话,进行点染,使整篇境界全出。从而使前三联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升华为人与大自然相融合的妙境。正如沈德潜所云:“今玩其语言”,“非寻常写景可比”,“手笔不在杜陵下”(《唐诗别裁集》)。

()

(汉)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