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得到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名句解读
(1)格物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辨事物,尽事物之理。
(2)致知
“致知”就是求得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人的心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是被尘埃遮蔽住了,所以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故“物格而后知至”。
(3)诚意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无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故“知至而后意诚”。
(4)正心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宁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5)修身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故“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6)齐家
“齐家”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故“家齐而后国治”。
(7)治国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故“国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又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大治。《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纲领,在它的指导下,后代儒家无不致力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进而实现对家国天下的关怀,即“内圣”与“外王”之道。
经典故事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名家。在他30余年繁忙的翰苑和戎马生涯中,不忘亲人、敦睦亲情,先后写了近1500封家书,内容涉及修身、诫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为学、从政、治军诸多方面。仅一部家书就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耕读传家是曾国藩齐家的基本理念。曾国藩对“读”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读是学习做人的途径,通过学习圣贤教诲,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道德。即使不读书,不识字的人,也要学习做人的道理。曾国藩在写给诸弟的信中谆谆教导:“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官气。”在这封信的最后,曾国藩强调耕读传家“至要至要,千嘱万嘱”。他在写这封信的前10天,经历了靖港之败和投水自杀,在成败生死之际,依然不忘对家人坚守耕读传家之道的教诲,可见他对耕读传家的珍视和苦心。更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将齐家读书与做官分隔开来,这也是他的一贯主张。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为明理之君子。”在曾国藩看来,能使家族延续久远的,不是官位和财产,而是家风和品格。
曾国藩出身于贫寒农家,对儿时生活的艰辛刻骨铭心,所以对勤俭的理解更为直观、深刻,他一生奉行勤俭自律。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可也,略丰亦可,大丰则我不敢也。”曾国藩一生平步青云,封侯拜相,官俸优厚,物质条件应当是丰裕的。难能可贵的是他做到了“富贵不能淫”,抵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守得住道德底线。曾国藩一生戒惧“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特别是当了大官之后更是诚惶诚恐,最怕子侄后辈染上骄、奢、逸的毛病。
曾国藩十分看重孝悌在齐家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家书》中反复强调,只有孝悌,才能使家庭和睦、兴旺发达。在致诸弟信中说:“凡一家之中,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曾国藩不仅言传,经常禀报商议家事,恳请兄弟子侄尽孝尽责,而且十分注意身教,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家人。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极为恭敬孝顺,经常为自己不能亲身孝敬长辈而内疚惭愧。当母亲病故时,他更是哀痛不已,深深自责。曾国藩对弟妹可谓关怀备至,真正达到了“长兄如父”的要求。《家书》最精华部分在“与弟书”及“训子书”。一般而言,关心子女容易,关心兄弟姐妹难。因为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兄弟姐妹则会自立门户,渐行渐远。曾国藩写给诸弟的信中充满兄弟之情,读之令人感动,不仅体现其望弟成才的苦心,而且体现其崇高的道德风范。曾国藩作为儿子,忠孝两全,堪称楷模;作为兄长,教导勤勉,金针度弟;作为父亲,率先垂范,严格要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推荐。爱诗词网。名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得到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名句解读(1)格物“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辨事物,尽事物之理。(2)致知“致知”就是求得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人的心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是被尘埃遮蔽住了,所以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故“物格而后知至”。(3)诚意“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无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故“知至而后意诚”。(4)正心“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宁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5)修身“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故“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6)齐家“齐家”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故“家齐而后国治”。(7)治国“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故“国治而后天下平”。(8)平天下“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又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大治。《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纲领,在它的指导下,后代儒家无不致力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进而实现对家国天下的关怀,即“内圣”与“外王”之道。经典故事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名家。在他30余年繁忙的翰苑和戎马生涯中,不忘亲人、敦睦亲情,先后写了近1500封家书,内容涉及修身、诫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为学、从政、治军诸多方面。仅一部家书就足以使他名垂千古。耕读传家是曾国藩齐家的基本理念。曾国藩对“读”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读是学习做人的途径,通过学习圣贤教诲,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道德。即使不读书,不识字的人,也要学习做人的道理。曾国藩在写给诸弟的信中谆谆教导:“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官气。”在这封信的最后,曾国藩强调耕读传家“至要至要,千嘱万嘱”。他在写这封信的前10天,经历了靖港之败和投水自杀,在成败生死之际,依然不忘对家人坚守耕读传家之道的教诲,可见他对耕读传家的珍视和苦心。更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将齐家读书与做官分隔开来,这也是他的一贯主张。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为明理之君子。”在曾国藩看来,能使家族延续久远的,不是官位和财产,而是家风和品格。曾国藩出身于贫寒农家,对儿时生活的艰辛刻骨铭心,所以对勤俭的理解更为直观、深刻,他一生奉行勤俭自律。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可也,略丰亦可,大丰则我不敢也。”曾国藩一生平步青云,封侯拜相,官俸优厚,物质条件应当是丰裕的。难能可贵的是他做到了“富贵不能淫”,抵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守得住道德底线。曾国藩一生戒惧“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特别是当了大官之后更是诚惶诚恐,最怕子侄后辈染上骄、奢、逸的毛病。曾国藩十分看重孝悌在齐家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家书》中反复强调,只有孝悌,才能使家庭和睦、兴旺发达。在致诸弟信中说:“凡一家之中,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曾国藩不仅言传,经常禀报商议家事,恳请兄弟子侄尽孝尽责,而且十分注意身教,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家人。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极为恭敬孝顺,经常为自己不能亲身孝敬长辈而内疚惭愧。当母亲病故时,他更是哀痛不已,深深自责。曾国藩对弟妹可谓关怀备至,真正达到了“长兄如父”的要求。《家书》最精华部分在“与弟书”及“训子书”。一般而言,关心子女容易,关心兄弟姐妹难。因为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兄弟姐妹则会自立门户,渐行渐远。曾国藩写给诸弟的信中充满兄弟之情,读之令人感动,不仅体现其望弟成才的苦心,而且体现其崇高的道德风范。曾国藩作为儿子,忠孝两全,堪称楷模;作为兄长,教导勤勉,金针度弟;作为父亲,率先垂范,严格要求。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山高路远沟深。推荐。爱诗词网。毛泽东诗词《六言诗①·给彭德怀同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一九三五年十月山高路远坑深②,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③!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一九四七年八月一日《战友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注释】①六言诗,诗体名。全篇都是六字句,故称。始于汉代。后来也有古体、近体之分。本篇不拘平仄,属于古体。②“山高”句,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为组织这次战斗而草拟的电报中,论及吴起镇一带的地形特点,有“山高路远沟深”之句。这里就用电报中的语句,稍改一字。坑,指沟壑。陕甘根据地地处黄土高原,村与村之间往往隔着一条条深沟,有的深达几十米,长达几十里,彼此鸡犬之声相闻,但要往来,则需爬上爬下,曲折迂回,甚至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③彭大将军,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大革命时期,曾在北伐军中任营长、团长。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中毅然于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7月领导平江起义,创建了红五军,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参加过井冈山的斗争、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历任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团总指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员、红军前敌总指挥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司令、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协助朱德率军挺进敌后,开辟了华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率所部解放了大西北。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当选为党的第六届至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因反对党的“左”倾错误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和组织处理。“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政治迫害,于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病逝。他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深受人民的爱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赏析】1935年10月,自中央红军主力进入西北高原后,敌“中央军”毛炳文部和宁夏马鸿逵、马鸿宾以及东北军的骑兵部队一直尾追不舍。10月19日,当红军进入陕北吴起镇时,毛泽东提出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要把“尾巴”切掉。当日,毛泽东电召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来吴起镇商行动方针”。彭德怀20日赶到吴起镇后,毛泽东即与他筹划退敌之计,并决定由彭德怀指挥作战。经策划,红军准备在吴起镇西北面的头道川、二道川一带山上设伏。10月21日,敌马鸿宾部35师骑兵团进入二道川,即遭红军猛烈袭击而溃败;而敌白凤翔率领的东北骑兵师刚进入头道川,也陷入重围。这一仗红军消灭敌军1个骑兵团,击溃2个骑兵团,俘虏敌官兵700余人,使敌骑再也不敢轻易追击红军,从而远离陕北革命根据地。战斗的当天上午,毛泽东本来在安全地点,由于非常关心作战情况,下午四五点钟,带了警卫员和通讯班到指挥位置。警卫班陪着毛主席直到阵地,毛泽东不断用望远镜观察情况,又用心倾听枪声的方向,直到枪声稀落,估计敌人远逃后才回驻地。赢得这场恶战后,毛泽东激动不已,他握着彭德怀的手,爽朗地笑着说:“步兵追骑兵,只有我们红军才能创造出来的奇迹啊!”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下了这首六言诗以赞彭德怀。毛泽东的这首诗,廿四字,刻画了一位英勇无敌的大将军形象。与汉高祖刘邦廿三字的《大风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颇有些他曾熟读的《三国演义》中张飞收缰勒马、在长坂桥喝退百万曹兵的雄风。“横刀立马”当然只是一个艺术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因彭德怀指挥作战时并未骑在马上,而是隐藏在壕沟里。他使用的枪也不是短距离格斗的大刀长矛一类的古代兵器,而是能够较远距离射击的近代武器“盒子炮”。但该句确实刻画了一个挺身拒敌、勇猛无比的彭大将军形象。征战场上,彭德怀见到这首诗后,将诗的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并把原诗送还了毛泽东。遗憾的是,这首诗的原稿并未存留下来。但该诗不胫而走。12年后,它非正式地发表于1947年8月1日的《战友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后来又以来信的方式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57年4月号。这首诗正式收编入《毛泽东诗词选》是在1986年。该选集由长期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主持编辑,中央文献研究室的编辑人员根据多方可靠史料,证实毛泽东创作这首六言军旅诗的基本情节确凿无误后,便首次将之收入其中,并增加题目为“给彭德怀同志”。该选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自此,这首流传数十年诗作正式入集。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集》,亦将它编入其中。但是,《彭德怀自述》中所记录的毛泽东这首诗却是这样的:“山高路远沟深,骑兵任你纵横。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样,毛泽东赞彭德怀的六言诗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收录在《毛泽东诗词集》中、在军中久已流传的版本,一个是1962年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凭记忆写出的版本。这首六言诗的两个版本大体相同,但在字词使用上有很大差异,有一句完全不一致,总共24字竟有8字不同,如果加上位置的改动可说有10字不同。出于对彭德怀回忆的尊重,以王焰为组长的《彭德怀传》编写组在《彭德怀传》中引述这首诗时,采用的是彭德怀凭记忆写出的版本。彭德怀凭记忆写出的版本,其优越之处在于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它鲜明地反映出,毛泽东把陕北的地形地貌恰当地描绘出来了,把红军伏击敌骑兵大获全胜的意境展现出来了,把彭德怀的英勇形象刻画出来了。“山高路远坑深”,此句确实是当地地貌的真实写照。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曾描写红军过六盘山后在白杨城出发的情景:“一出城就要过沟,队伍集结在东门外,等待下沟。……队伍继续下沟,一直下到三四十丈的沟底,才又上行二三里路,离开了沟。”“过完了这道沟,又上了山,接着又过了三道深沟,直到半夜才到达杨家园子,已经走了百多里路。我们夜行军的经验是丰富的,但是黑夜过深沟的经验以前还没有过。沟越深,越阴暗,看不清道路,而路又很窄,稍不注意,就很危险。”确实,由于水土流失,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吴起镇一带多是高山深沟险壑。只是红军在越过陕甘宁三省交界的老爷山后往东走时,地势逐渐低落,正是谓“山高路远坑深”。依据《彭德怀自述》的版本来分析,“骑兵任你纵横”,是谓看你们这些骑兵还能横行几时。“纵横”,强横无忌、奔行无阻之意,是写敌骑气焰嚣张。该句体现了毛泽东及所率领的红军将士志在歼敌、胜利在握的从容镇定和对骄横之敌骑的藐视。“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与古时战场的勇猛战将重叠在一起,令人景仰。然而,也有人认为存在毛泽东在1947年对这首诗的重书版本。1979年,黄克诚在《人民日报》撰文悼念彭德怀时,其中提到毛泽东在1947年曾经重新书写赞彭德怀的六言诗。他说:“毛主席对彭老总的出色指挥和辉煌战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沙家店战役胜利后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毛主席乘兴即席挥笔,为彭老总重新书写了他在长征路上热情赞扬彭老总的诗篇: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但黄克诚所说毛泽东重书该诗并非他所亲见,因为1947年8月他远在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时,这篇悼念文章如果不是黄克诚亲自起草,代起草人就有可能将有关信息写到文章中去。假若毛泽东1947年重新书写赞彭德怀的六言诗实有其事,彭德怀在回忆中应该会忆及的。但他没有忆及。而毛泽东在1947年曾重书六言诗的说法得到了一些毛泽东诗词研究者的赞同。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魏艾民先生在《哪家报纸最先刊用“彭大将军”这首诗》一文中披露了这样一些信息:曾在《解放军报》担任过重要职务、并任《彭德怀传》编写组组长的王焰,在1990年曾对他说:“‘彭大将军’那首诗,出自毛泽东之手,有了更多的直接证据。后来,看到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录,记述了1947年8月我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地区歼灭敌整编36师后,毛泽东再录此诗的经过。”王焰还说,1947年《战友报》发表的此诗全文,是“毛泽东从整个革命战争的长期性着眼”,“路远坑深”“使这首诗具有更深刻的意境”。“彭总回忆第二句‘骑兵任你纵横’和第三句‘谁敢横枪立马’,看来他的回忆是不准确的。”但是,这里存在两个矛盾:第一,如果毛泽东是在1947年8月19日“沙家店大捷”后重书的此诗,那么刊于1947年8月1日《战友报》的诗就不是来源于毛泽东重书的这首,而确实是从流传中搜集到的“在长征中所作的”诗。第二,当年毛泽东身边的卫士李银桥在回忆录中忆及1947年沙家店大捷后,毛泽东并非重书六言诗,只是书写两句:“毛泽东很是兴奋,挥毫给彭德怀写了12个大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但书写地点不是在“军事会议”上,而是在梁家岔住地。凑巧的是,毛泽东书写的这12个字与伍修权回忆1935年的情况相同:“毛主席曾经写了一首词,赞扬彭德怀同志道:‘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所以,毛泽东1947年是否重书六言诗尚无确证。再者,收录在《毛泽东诗词集》中的版本,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不经意地改变了,以至说法前后矛盾。比如,1935年10月毛泽东给彭德怀拟写的一份电报中有‘山高路远沟深’句,但这类电报并未在《毛泽东军事文集》中见到。由上可以推断,1947年《战友报》首次发表的传抄本可能就与彭德怀的回忆本同源,它并未由毛泽东重新书写过。如果作一比较,彭德怀忆写的诗可信度和艺术性更高,况且彭德怀是当事人,也是最后一句诗的修改人,采信彭德怀忆写的版本更可靠些。当然,“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也不失其壮美。它可以理解为彭德怀在军中当大任,指挥红军一路远征,突破敌军重重包围,战胜一路险阻。这位将军横刀立马,有万夫不当之勇,使敌闻风丧胆,令人钦佩之至,根本让人想不到一路纵横无阻的红军,是从江西出发的八万大军变成的七千之众!文章作者:胡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