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注释】
选自《老子》五十八章。
倚:依靠,依赖。
伏:埋伏,潜伏。
【赏析】
老子谈说祸、福对立双方的互转相化。他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灾祸里依存着福气,福气里潜伏着灾祸。
老子认为,祸福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倚伏的关系。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祸福互为因果。例如“塞翁失马”的故事:塞翁丢了马,后来马失而复还,还带回一匹马,是福;后来,儿子骑马摔坏了腿,这个福又变成了祸。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所以,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充满辩证思想,揭示出了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道理。
当然,矛盾的相互转化是有一定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其转化是不可能发生或实现的。上述“塞翁失马”的故事中,塞翁的儿子去骑马,或是事先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或是骑术不高明,摔下马来,就是福祸转化的条件。
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在《则阳》篇里,有相同的论述:“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此外,历代名家关于祸福转化的表述亦不少,《战国策·楚策四》有“祸与福相贯,生与亡为邻”,《荀子·大略》有“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汉代《淮南子·人间训》有“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等等,也都是从老子的祸福观中演化而来。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推荐。爱诗词网。【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注释】选自《老子》五十八章。倚:依靠,依赖。伏:埋伏,潜伏。【赏析】老子谈说祸、福对立双方的互转相化。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灾祸里依存着福气,福气里潜伏着灾祸。老子认为,祸福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倚伏的关系。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祸福互为因果。例如“塞翁失马”的故事:塞翁丢了马,后来马失而复还,还带回一匹马,是福;后来,儿子骑马摔坏了腿,这个福又变成了祸。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所以,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充满辩证思想,揭示出了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道理。当然,矛盾的相互转化是有一定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其转化是不可能发生或实现的。上述“塞翁失马”的故事中,塞翁的儿子去骑马,或是事先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或是骑术不高明,摔下马来,就是福祸转化的条件。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在《则阳》篇里,有相同的论述:“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此外,历代名家关于祸福转化的表述亦不少,《战国策·楚策四》有“祸与福相贯,生与亡为邻”,《荀子·大略》有“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汉代《淮南子·人间训》有“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等等,也都是从老子的祸福观中演化而来。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树红树碧高低影。推荐。爱诗词网。“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詩句出處:《題福唐觀二首》;是唐朝詩人杜光庭的作品。盤空躡翠到山巔,竹殿雲樓勢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舊碑文滅不知年。八州物象通簷外,萬裡煙霞在目前。自是人間輕舉地,何須蓬島訪真仙。曾隨雲水此山遊,行盡層峰更上樓。九月登臨須有意,七年岐路亦堪愁。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暫熟爐香不須去,佇陪天仗入神州。《題福唐觀二首》唐朝詩人杜光庭的作品。【註釋】:樹:①樹木。《禮記·祭義》:“樹木以時伐焉。”(以時:按時,適時。)②種植。《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折我樹杞。”(杞:一種樹。)③培養人才。《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吾聞子善樹人。”④豎立;建立。《後漢書·桓彬傳》:“乃共樹碑而頌焉。”⑤量詞。《齊民要術·序》:“種柑橘千樹。”⑥門屏風。《禮記·郊特牲》:“臺門而旅樹。”紅:①本義為淺紅;桃紅;粉紅。後泛指紅色。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鬧:濃盛。)②花的代稱。張先《天仙子》:“明日落紅應滿徑。”③通“工(gōng)”。指婦女所做的紡織、刺繡等工作。《漢書·酈食其傳》:“農夫釋耒(lěi),紅女下機。”(釋:放下。耒:農具名。)樹:①樹木。《禮記·祭義》:“樹木以時伐焉。”(以時:按時,適時。)②種植。《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折我樹杞。”(杞:一種樹。)③培養人才。《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吾聞子善樹人。”④豎立;建立。《後漢書·桓彬傳》:“乃共樹碑而頌焉。”⑤量詞。《齊民要術·序》:“種柑橘千樹。”⑥門屏風。《禮記·郊特牲》:“臺門而旅樹。”碧:①青綠色的玉石。《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②青綠色。宋·范仲淹《嶽陽樓記》:“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高: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低:①矮,與“高”相對。庾信《對宴齊使》:“沙迥(jiǒng)雁飛低。”(迥:遠。)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②泛指在一般水準之下。白居易《傷友》:“雖雲志氣在,豈免顏色低。”(顏色:臉色。)司空圖《歌者十二首》之二:“一聲初壓管弦低。”③下垂。謝胱《遊敬亭山》:“樛枝聳復低。”(樛:通“糾”。)煙:(一)①物質燃燒時產生的氣狀物。《國語·魯語上》:“既其葬也,焚,煙徹於上。”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墟裡上孤煙。”②泛指雲氣、霧靄等煙狀之物。陳子昂《春日登金華觀》:“山川亂雲日,樓榭入煙霄。”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③煙熏所積的灰。可制墨。簡文帝《與湘東王書》:“煙墨不言,受其驅染。”晁貫之《墨經·松》:“墨取廬山松煙。”代指墨。庾肩吾《謝賚銅硯筆格啟》:“煙磨青石。”(二)yīn[煙煴]1.古人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班固《東都賦》:“降煙煴,調元氣。”2.為陰陽二氣和合的樣子。張衡《思玄賦》:“天地煙煴,百卉含葩。”3.雲煙彌漫的樣子。江淹《別賦》:“襲青氣之煙煴。”淡:①不濃。《老子》第三十五章:“淡乎其無味。”②微弱;不強。楊萬裡《過百傢渡》詩:“一晴一雨路幹濕,半淡半濃山疊重。”③顏色淺。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錄·圖畫》:“其不設色者,曰水墨,以墨筆為濃淡之烘染者也。”④平淡;冷淡。《後漢書·張衡傳》:“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⑤清淡;沒意思;沒興味。《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如醴。”[淡淡]1.顏色淺。杜甫《行次鹽亭》詩:“雲溪花淡淡。”2.隱隱約約的樣子。《列子·湯問》:“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識其狀。”(莫識:莫有人認識。)3.水波動的樣子。潘嶽《金谷集作》詩:“綠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煙:(一)①物質燃燒時產生的氣狀物。《國語·魯語上》:“既其葬也,焚,煙徹於上。”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墟裡上孤煙。”②泛指雲氣、霧靄等煙狀之物。陳子昂《春日登金華觀》:“山川亂雲日,樓榭入煙霄。”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③煙熏所積的灰。可制墨。簡文帝《與湘東王書》:“煙墨不言,受其驅染。”晁貫之《墨經·松》:“墨取廬山松煙。”代指墨。庾肩吾《謝賚銅硯筆格啟》:“煙磨青石。”(二)yīn[煙煴]1.古人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班固《東都賦》:“降煙煴,調元氣。”2.為陰陽二氣和合的樣子。張衡《思玄賦》:“天地煙煴,百卉含葩。”3.雲煙彌漫的樣子。江淹《別賦》:“襲青氣之煙煴。”近:①距離短。陶淵明《桃花源記》:“忘路之遠近。”《列子·仲尼》:“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②歷時短。張居正《與薊遼總督》:“近屢得渠稟帖,極為感奮。”(渠:他的。)③接近;靠近。李商隱《樂遊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張居正《聞警》:“初聞鐵騎近神州,殺氣遙傳薊(jì)北秋。”(薊:地名,今北京市西南。)張先啟《對菊》:“種菊叢叢傍石根,凌晨坐臥近黃昏。”④親近的人。《韓非子·難言》:“昵近習親。”⑤淺近;淺顯。何景明《與李空同論詩書》:“辭艱者意反近,意苦者辭反常。”(常:尋常。)⑥相似。張儼《默記·述佐》:“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也。”(蜀相:指諸葛亮。)⑦副詞。大概;恐怕。《三國志·魏書·華佗傳》:“此近難濟,恒事攻治,可延歲月。”(濟:成功。恒:經常。事:從事。)秋:①谷物成熟。《禮記·月令》:“(孟夏之月)麥秋至。”②秋天的莊稼。趙汝鐩《耕織嘆》:“香穗垂頭秋登場。”③秋季,農歷七至九月。李紳《憫農二首》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④一年的時間段。《史記·梁惠王世傢》:“千秋萬歲後將傳於王。”⑤時刻;時候。《宋史·宗澤傳》:“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⑥喻白色。陸遊《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⑦形容飛的樣子。《漢書·禮樂志》:“飛龍秋,遊上天。”也作“秋秋”。《荀子·解蔽》:“鳳凰秋秋。”
【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意思】好雨知道农时和节令,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乃:即,就。发生:指下雨。【鉴赏】原诗中的红湿处:指落花处。花重:花因雨水而加重。锦官城:即成都。春雨对农作物很重要,所以俗话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诗人称春雨为好雨,说它“润物细无声”,表明他的农本思想。后人多引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诗,表达朋友之间相救助的感激之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雨水的及时或表达由此产生的欢喜心情。[例]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场春雨,真好像知道时节,知道我们的大好时节,它来得正是时候。(袁鹰《春雨》)二、用以比喻切合时宜,可应急需的事物或人物。[例1]这是一张二百元的汇票,正是刘海粟所盼望的,怎能不高兴呢。他舒展秀眉,念出了一句唐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姜滇《美在斯》)[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巧姑多么“巧”啊,在旅客最需要援助时,她都“恰巧”出现在面前。(赵致真《陈巧姑》)【应用】好雨仿佛知道节令,一到春天万物生长需要雨水滋润时就开始降落;伴随着和风悄然进入夜境,无声无息地细细滋润着万物。语出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借某种契机出现了大好形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科学的春天里,潇潇春雨也滋润了千万群众的心田。(王声《一个外科医生的春夏秋冬》,《芳草》1982年第11期)○也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文学艺术的新阶段已经到来。(阎纲《文坛徜徉录》)【全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释】好雨:指春雨。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野径:田野的道路。俱:全,都。江船:江面上的渔船。独:独自,只有。晓:早晨。红湿处:树头上的花红润一片。红,花。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鉴赏】在众多写雨特别是写春雨的诗作中,杜甫的这首小诗堪称上品。首联便将那春雨写活:“知时节”,仿佛通了人情,懂得时序节令,偏待春日才如甘露般洒落大地,鲜脱脱充满灵性,怎不惹人喜爱。诗人不由得开篇便赞道:“好雨”。颔联承首联,写春雨之好。其来也,不急不骤,缓缓夜间而降,不张不扬,悄悄滋润万物。春雨与夏日暴雨,秋季淫雨不同,她平和、细密、轻柔,生怕惊动了正萌动、正滋生中的生灵的梦。“潜”和“细”,极准确传神地描摹出春雨的特征,足见老杜遣字之精当。同时又可看出诗人对这场细润万物的夜雨是如何地关注,他凝神细听着,更确切地说是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着大自然极细切的无声的语言。在这不眠之夜,诗人的喜悦之情由衷地流溢着,与这“知时节”的春雨交融相通了。颔联读来如春雨浸润心脾,令人沉醉于一派温和、宁静、细腻、绵密的氛围之中。仇兆鳌所评极是:“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听之犹不足,忍不住转而视之。颈联所现野外小径至云天一片黑沉沉。春雨虽细微,一个“俱”字,显出了这场雨的力量,涵盖上下,充盈天地,浓重、厚实。这是一幅满目皆黑的泼墨图。但却不阴森,不压抑。画者往往称:从一种基调中“跳”出一点颜色,于满纸重墨里空出一片“飞白”,使一纸皆活,满目透亮。老杜深谙此理,独具匠心地以“火独明”点化“云俱黑”,那黑暗、巨大、浓重、静止的雨幕中,闪烁一点明亮、渺小、轻盈、跳动的灯火,形成强烈的对比,又融为和谐的一体。是诗乎?画乎?诗人近于彻夜未眠,喜之极迸发出迫不及待兴奋不已的想象:今夜悄然而至的春雨,将为明日锦官城(今四川成都)送来一个怎样的清晨?“晓看红湿处”,看晨光中团团簇簇带雨的红花,“红”与上联“黑”对举,拂去夜幕,豁然明亮、绚烂、艳丽,与诗人“喜雨”的欢快心情正相吻合。春雨不摧花落,濡湿了花瓣重重,一个“重”字绝妙,把那湿漉漉的雨后花朵沉甸甸微微低垂的娇态刻划得维妙维肖。题为“喜雨”,却无一处正面写喜,“然喜意都从罅缝里逆透”(浦起龙语)。那是因为一场春雨虽极平常,一旦滋养万物、点化生命,便与人心之喜怒哀乐相通了。而诗人以其心灵映射万象,代自然立言,仿佛自己已化为那春雨,没有了自我,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观在此已渗透浑成,喜悦之情无可遏制,自然流溢。“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王船山语),所言便是此诗所达之神化境界。春雨有灵,当感激杜子,将其一瞬之降临化为艺境中之永恒。
什么当春乃发生。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意思】好雨知道农时和节令,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乃:即,就。发生:指下雨。【鉴赏】原诗中的红湿处:指落花处。花重:花因雨水而加重。锦官城:即成都。春雨对农作物很重要,所以俗话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诗人称春雨为好雨,说它“润物细无声”,表明他的农本思想。后人多引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诗,表达朋友之间相救助的感激之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雨水的及时或表达由此产生的欢喜心情。[例]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场春雨,真好像知道时节,知道我们的大好时节,它来得正是时候。(袁鹰《春雨》)二、用以比喻切合时宜,可应急需的事物或人物。[例1]这是一张二百元的汇票,正是刘海粟所盼望的,怎能不高兴呢。他舒展秀眉,念出了一句唐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姜滇《美在斯》)[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巧姑多么“巧”啊,在旅客最需要援助时,她都“恰巧”出现在面前。(赵致真《陈巧姑》)【应用】好雨仿佛知道节令,一到春天万物生长需要雨水滋润时就开始降落;伴随着和风悄然进入夜境,无声无息地细细滋润着万物。语出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借某种契机出现了大好形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科学的春天里,潇潇春雨也滋润了千万群众的心田。(王声《一个外科医生的春夏秋冬》,《芳草》1982年第11期)○也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文学艺术的新阶段已经到来。(阎纲《文坛徜徉录》)【全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释】好雨:指春雨。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野径:田野的道路。俱:全,都。江船:江面上的渔船。独:独自,只有。晓:早晨。红湿处:树头上的花红润一片。红,花。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鉴赏】在众多写雨特别是写春雨的诗作中,杜甫的这首小诗堪称上品。首联便将那春雨写活:“知时节”,仿佛通了人情,懂得时序节令,偏待春日才如甘露般洒落大地,鲜脱脱充满灵性,怎不惹人喜爱。诗人不由得开篇便赞道:“好雨”。颔联承首联,写春雨之好。其来也,不急不骤,缓缓夜间而降,不张不扬,悄悄滋润万物。春雨与夏日暴雨,秋季淫雨不同,她平和、细密、轻柔,生怕惊动了正萌动、正滋生中的生灵的梦。“潜”和“细”,极准确传神地描摹出春雨的特征,足见老杜遣字之精当。同时又可看出诗人对这场细润万物的夜雨是如何地关注,他凝神细听着,更确切地说是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着大自然极细切的无声的语言。在这不眠之夜,诗人的喜悦之情由衷地流溢着,与这“知时节”的春雨交融相通了。颔联读来如春雨浸润心脾,令人沉醉于一派温和、宁静、细腻、绵密的氛围之中。仇兆鳌所评极是:“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听之犹不足,忍不住转而视之。颈联所现野外小径至云天一片黑沉沉。春雨虽细微,一个“俱”字,显出了这场雨的力量,涵盖上下,充盈天地,浓重、厚实。这是一幅满目皆黑的泼墨图。但却不阴森,不压抑。画者往往称:从一种基调中“跳”出一点颜色,于满纸重墨里空出一片“飞白”,使一纸皆活,满目透亮。老杜深谙此理,独具匠心地以“火独明”点化“云俱黑”,那黑暗、巨大、浓重、静止的雨幕中,闪烁一点明亮、渺小、轻盈、跳动的灯火,形成强烈的对比,又融为和谐的一体。是诗乎?画乎?诗人近于彻夜未眠,喜之极迸发出迫不及待兴奋不已的想象:今夜悄然而至的春雨,将为明日锦官城(今四川成都)送来一个怎样的清晨?“晓看红湿处”,看晨光中团团簇簇带雨的红花,“红”与上联“黑”对举,拂去夜幕,豁然明亮、绚烂、艳丽,与诗人“喜雨”的欢快心情正相吻合。春雨不摧花落,濡湿了花瓣重重,一个“重”字绝妙,把那湿漉漉的雨后花朵沉甸甸微微低垂的娇态刻划得维妙维肖。题为“喜雨”,却无一处正面写喜,“然喜意都从罅缝里逆透”(浦起龙语)。那是因为一场春雨虽极平常,一旦滋养万物、点化生命,便与人心之喜怒哀乐相通了。而诗人以其心灵映射万象,代自然立言,仿佛自己已化为那春雨,没有了自我,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观在此已渗透浑成,喜悦之情无可遏制,自然流溢。“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王船山语),所言便是此诗所达之神化境界。春雨有灵,当感激杜子,将其一瞬之降临化为艺境中之永恒。
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推荐。爱诗词网。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1);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2)。而浮生若梦(3),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4),良有以也(5)。况阳春(6)召我以烟景(7),大块(8)假我以文章(9)。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10)俊秀,皆为惠连(11)。吾人咏歌,独惭康乐(1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13)以坐花(14),飞羽觞而醉月(15)。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16)。〔注释〕(1)逆旅:旅店。(2)过客:过路的客人。(3)浮生:人生如浮云不定。(4)秉:持、拿。(5)良:确实。(6)阳春:暖和的春天。(7)烟景:象烟气朦胧的景色。(8)大块:指天地。(9)文章:绵绣交织。(10)群季:诸弟。(11)惠连:刘宋时深受谢灵运赏识的族弟谢惠连,十岁能作诗文。时人与灵运并称“大小谢”。(12)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13)琼筵:华美的筵宴。(14)坐花:在花丛中开宴。(15)羽觞:爵杯,古代酒器。醉月:醉于月光下。(16)罚依金谷酒数:晋代石崇常在其家金谷园中饮宴,座上赋诗,不成者罚酒三杯。《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鉴赏〕这是一篇散文小品,却洋溢着诗情画意,象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家弦户诵,脍炙人口;明代的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流传至今。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文。记事文,一般要包含六个要索:who(什么人)、when(什么时候)、where(什么地方)、what(干什么)、how(怎样干的)、why(为什么那样干)。其中都有w,简称六个w。题目中回答了四个w: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园;干什么?宴饮。这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泄露了主题,使人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又怎么能引人入胜呢?然而一读全文,就立刻被那强烈的艺术魅力所吸引,陶醉于美的享受。原因在于:在文章中,作者结合剩下的两个w,对已见于题目中的四个w作了进一步的、独特的回答,从而展现了情景交融、景美情浓的艺术天地。全文是以议论开头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古文观止》的编者说这是“点‘夜’字”。即回答了一个w:“什么时候”。“点‘夜’字”,这固然是对的,但不仅如此,更重要的还在于回答了另一个w:“为什么”。白天满可以“宴”,为什么要“夜”宴呢?就因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所以要及时行乐,连夜间都不肯放过。及时行乐的思想在我们看来是消极的,但在封建社会的某些知识分子和达官贵人那里却是普遍存在的。《古诗十九首》有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有云:“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作者在行文上的巧妙之处,就表现在他不去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夜”宴,只说明“古人秉烛夜游”的原因,而自己“夜”宴的原因,已和盘托出,无烦词费。“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是万口传诵的名句。《古文观止》的编者说它“点‘春’字”,即与第一段“点‘夜’字”结合,照应题目,回答了一个w:“什么时候”。这当然不算错,但也不仅如此。它用一个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况”承接第一段,进一步回答“为什么”。“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应该“夜”宴;更何况这是春季的“夜”,“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她的“文章”献给我,岂容辜负!因而更应该“夜”宴。而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由于那的确是佳句。第一、只用几个字就体现了春景的特色。春天的阳光,暖烘烘,红艳艳,多么惹人喜爱!“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春天地气上升,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都披绡戴绵,分外迷人。那当然不是绡、绵,而是弥漫于空气之中的袅袅轻烟。“景”前着一“烟”字,就展现了这独特的画面。此后,“阳春烟景”,就和作者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所创造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人们喜爱的语言,一经运用,立刻唤起对春天美景的无限联想。至于把天地间的森罗万象叫做“文章”,也能给人以文采炳焕,赏心悦目的感受。第二、这两个句子还把审美客体拟人化。那“阳春”是有情的,她拿美丽的烟景召唤我;那“大块”(天地)也是有情的,她把绚烂的文章献给我。既然如此,我这个审美主体又岂能无情!自然与审美客体互相拥抱,融合无间了。“会桃李之芳园”以下是全文的主体,兼包六个w,而着重写“怎样干的”。这一点很重要。试想,春夜与诸从弟“会桃李之芳园”,如果是为了饯别,那就会出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场面,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象,未免大败人意。如今幸而并非如此。“会桃李之芳园”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为了“序天伦之乐事”。这一句,既与第一阶段“为欢几何”里的“欢”字相照应,又赋予它以特定的具体内容。这不是别的什么“欢”,而是“序天伦之乐事”的“欢”。看样子,作者与从弟们分别很久了。不但相会了,而且相会于流芳溢彩的桃李园中,阳春既召我以烟景,大块又假我以文章,此时此地,“序天伦之乐事”,真是百倍的欢乐!当然,“天伦之乐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序”法。那么,作者和他的诸弟们是什么样的人呢?“群季(诸弟)俊秀,皆为惠连”。以谢惠连比他的从弟,他自己呢,那不用说就相当于谢灵运。“吾人(我自己)咏歌,独惭康乐”,不过是自谦罢了。人物如此俊秀,谈吐自然不凡。接下去的“幽赏未已,高谈转清”,虽似双线并行,实则前者是宾,后者是主。“赏”的对象,那就是前面所写的“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和“桃李芳园”;“谈”的内容,主要是“天伦之乐事”,但也可以包括“赏”的对象。“赏”的对象那么优美,所以“赏”是“幽赏”。“谈”的内容那么欢乐,所以“谈”是“高谈”。在这里,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高潮。“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两句,集中写“春夜宴桃李园”,这是那欢乐的高潮涌起的最高浪头。“月”乃春夜之月,“花”乃桃李之花。兄弟相会,花月交辉,幽赏高谈,其乐无穷,于是继之以开筵饮宴。“飞羽觞”一句,实在写得好!《汉书·外戚传》引班倢伃赋云:“酌羽觞兮销忧。”颜师古注采用孟康的解释:“羽觞,爵也,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爵,是酒器的名称;而在古代,爵字又与雀字相通,这种称为爵的酒器,正作雀的形状,有头、尾、羽翼。因为有羽翼,所以又叫羽觞。班倢伃一个人借酒浇愁,“觞”虽有“羽”,却只能“酌”,不能“飞”。李白生动地用了一个“飞”字,就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痛饮固然可以表现狂欢,但光痛饮,就不够“雅”。于是以“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结束了全篇。《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这是相当中肯的。开头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引出夜宴,在今天看来,思想境界当然不高。但在李白那里,却是有其社会原因的。当时政治黑暗,他怀有“安黎元”、“济苍生”的壮志,却到处碰壁,无法实现,因而常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慨,哪里有什么欢乐!此其一。更重要的是:开头一段,不过是为了引出下文;而那个“欢”字,又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况”字以下,写景如画,充满着春天的生机;叙事如见,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是崇高的,格调是明朗的。熟读全文,并不会滋生“浮生若梦”的消极情绪,却能于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提高精神境界,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结尾的“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用的是石崇《金谷诗序》(《全晋文》卷三三)的典故(石崇宴客金谷园,赋诗不成者罚酒三觞)。这篇序,从体裁和题材上看,也与《金谷诗序》相似。而《金谷诗序》却说什么“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悲凉。李白的这篇作品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这是难能可贵的。与古人的同类作品相比,说它别开生面、或“开拓了新的领域”,不算过分。字数:3386作者:霍松林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697-701页.
【诗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意思】漆黑的夜晚宿雁惊起高飞,敌人悄悄地逃跑。这首诗写雪夜追敌,显示了将士的果敢、善战和环境的艰苦。单(chan)于: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此指敌军统帅【全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鉴赏】一、二句点明敌军战败溃退,趁着黑夜逃跑的具体时间和情景。“雁飞高”,从侧面写敌人逃跑,因其惊起了栖息的雁群而飞向高空。这个“遁”字,把他们逃跑时的狼狈相勾勒得十分形象。同时,也是诗人有意地将敌人比作惊飞的雁群,用以表示蔑视之意。三、四句歌颂这场伏击战的指挥者的胆识与韬略。将军一声令下,率领轻骑追歼敌人,刹时间,大雪迎风扑面,将士们手中的弓刀上落满了一层雪花。其实,诗中所写仅是战斗的开始,并非是战争的高潮。而诗人却抓住一刹那间最富于表现力的“特写镜头”,加以集中概括,把当时的战争氛围突出地表现了出来。那种更激烈、更壮观的厮杀场景,却留在人们的联想之中。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确实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赏析】这一首是写将军雪夜围敌、乘胜追击的情景。由于指挥英明,将士奋勇,已将敌人团团围住,迫使敌人企图突围逃跑。月黑之夜,惊醒了栖睡的雁群,夜雁高飞的现象引起了将军的警觉,果断作出决定,单于要遁逃,立即派轻骑追击。就在乘胜追敌中,天下大雪,纷纷扬扬的白雪落满了出征将士的弓和刀。这是一幅多么雄壮的雪夜歼敌图景啊!必胜信心,顽强战斗,豪情满怀,沉雄气韵,边塞壮士保家卫国的飞扬神采跃然眼前。
单于夜遁逃。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意思】漆黑的夜晚宿雁惊起高飞,敌人悄悄地逃跑。这首诗写雪夜追敌,显示了将士的果敢、善战和环境的艰苦。单(chan)于: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此指敌军统帅【全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鉴赏】一、二句点明敌军战败溃退,趁着黑夜逃跑的具体时间和情景。“雁飞高”,从侧面写敌人逃跑,因其惊起了栖息的雁群而飞向高空。这个“遁”字,把他们逃跑时的狼狈相勾勒得十分形象。同时,也是诗人有意地将敌人比作惊飞的雁群,用以表示蔑视之意。三、四句歌颂这场伏击战的指挥者的胆识与韬略。将军一声令下,率领轻骑追歼敌人,刹时间,大雪迎风扑面,将士们手中的弓刀上落满了一层雪花。其实,诗中所写仅是战斗的开始,并非是战争的高潮。而诗人却抓住一刹那间最富于表现力的“特写镜头”,加以集中概括,把当时的战争氛围突出地表现了出来。那种更激烈、更壮观的厮杀场景,却留在人们的联想之中。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确实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赏析】这一首是写将军雪夜围敌、乘胜追击的情景。由于指挥英明,将士奋勇,已将敌人团团围住,迫使敌人企图突围逃跑。月黑之夜,惊醒了栖睡的雁群,夜雁高飞的现象引起了将军的警觉,果断作出决定,单于要遁逃,立即派轻骑追击。就在乘胜追敌中,天下大雪,纷纷扬扬的白雪落满了出征将士的弓和刀。这是一幅多么雄壮的雪夜歼敌图景啊!必胜信心,顽强战斗,豪情满怀,沉雄气韵,边塞壮士保家卫国的飞扬神采跃然眼前。
【诗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出处】唐·杜牧《秋夕》【意思】冰凉如水的月光照在宫门的石阶上,宫女斜卧在临窗的床上,凝望着天空中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采用白描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锁于深宫的少女们那无言的怨情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提示】夜色笼罩,寒意袭人,皇宫中的石阶象水一样冰冷;宫女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诗句写一位失意宫女长夜不寐,仰望星星,满腹心事。牵牛织女的故事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因而感到无比孤独和凄凉。【鉴赏】在夜色的笼罩下,皇宫的阶梯就如流水一般透亮清凉,宫女坐在台阶上静静地看着天空中隔着银河相望的织女星和牵牛星。这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深宫女子寂寞无聊的情态。“凉如水”三字,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本该是睡觉之时,宫女却还坐在地上看星星。“织女星”和“牵牛星”只能在七夕才能见一面,它们既是爱情的象征,又是离别的象征。宫女有感于此,想起了自己独处深宫的寂寥与无助。她望着星星想了什么?诗人没有说。以宫女痴痴凝望的情态结尾,意蕴悠长,耐人寻味。【全诗】《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全诗赏析】杜牧诗以拗峭险侧的风格著称于晚唐诗坛,而《秋夕》却是典型的清婉平丽之作,代表了他的另一种诗风。诗人巧妙地选取了一个宫女秋夜乘凉的情景,含蓄地反映出她们宫中生活的寂寞、无聊与苦闷。短短四句二十八字,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展示了封建帝王后宫的一个侧面:乳白色的蜡烛在秋夜里发出寒光,冷冷地映照着绘画的屏风,一个孤单的宫女正挥动着轻巧的团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夜深了,皇宫里的石阶上,夜色清凉如水,可她仍无睡意,依然坐在石阶上,仰望着天河两旁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对这个封建帝王的后宫,首先是涂抹上冷色,无论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还是天阶上的夜色,都会给人们带来丝丝寒意。“凉如水”三字,又使这种冷色更推进了一层。然而在这种冷色之上,诗人一反常理,没有赋于黯淡的色彩,而是尽力表现其亮度。如银的烛光、如水的夜色、绘画的屏风以及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无一不具光泽。在这清凉而明丽的夜色之中,人们应当尽情地赏玩,心情轻松、畅快。可诗人并没有写这些,而是独具匠心地选取了宫女的两个动作。其一是拿着轻巧的团扇去扑打流萤。诗中的小扇语义双关。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词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而杜牧诗中的“轻罗小扇”也正象征着宫女被遗弃的命运。正因如此,在秋夜中,月光下,这个宫女无事可做,伴随她的是连绵不断的寂寞和无聊,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松与快乐,只好以扑打流萤消磨时光。诗的绝妙处更在宫女的第二种动态:“坐看牵牛织女星。”诗人以准确、含蓄的笔墨,揭示出宫女的内心世界。织女嫁于牵牛,每年七夕可以相会。这个宫女久久地仰望着这对默默含情的牛郎、织女星,对他们的真挚爱情非常向往。然而她那不幸的身世又注定了美好的愿望一个一个破灭,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望着天上那一对情人。诗人通过这一动态描写,不露痕迹地表达了深闭宫廷的宫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含蓄而有韵致。这个宫女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寂寞、无聊、孤独、凄凉等等交织在一起,她有希望,然而更多的是失望以至绝望。这与清凉而明丽的夜色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夜有冷色,也有亮度,而人仅有冷色,绝无亮度,夜色的清丽正好反衬出宫女内心的灰暗。诗的极为成功之处也正是将那深深的哀怨融化于这清丽的夜色之中,并激发无数读者的同情与思索。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谓“远韵远神”,正是对这首诗的最恰当的评语。
坐看牵牛织女星。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出处】唐·杜牧《秋夕》【意思】冰凉如水的月光照在宫门的石阶上,宫女斜卧在临窗的床上,凝望着天空中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采用白描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锁于深宫的少女们那无言的怨情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提示】夜色笼罩,寒意袭人,皇宫中的石阶象水一样冰冷;宫女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诗句写一位失意宫女长夜不寐,仰望星星,满腹心事。牵牛织女的故事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因而感到无比孤独和凄凉。【鉴赏】在夜色的笼罩下,皇宫的阶梯就如流水一般透亮清凉,宫女坐在台阶上静静地看着天空中隔着银河相望的织女星和牵牛星。这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深宫女子寂寞无聊的情态。“凉如水”三字,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本该是睡觉之时,宫女却还坐在地上看星星。“织女星”和“牵牛星”只能在七夕才能见一面,它们既是爱情的象征,又是离别的象征。宫女有感于此,想起了自己独处深宫的寂寥与无助。她望着星星想了什么?诗人没有说。以宫女痴痴凝望的情态结尾,意蕴悠长,耐人寻味。【全诗】《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全诗赏析】杜牧诗以拗峭险侧的风格著称于晚唐诗坛,而《秋夕》却是典型的清婉平丽之作,代表了他的另一种诗风。诗人巧妙地选取了一个宫女秋夜乘凉的情景,含蓄地反映出她们宫中生活的寂寞、无聊与苦闷。短短四句二十八字,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展示了封建帝王后宫的一个侧面:乳白色的蜡烛在秋夜里发出寒光,冷冷地映照着绘画的屏风,一个孤单的宫女正挥动着轻巧的团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夜深了,皇宫里的石阶上,夜色清凉如水,可她仍无睡意,依然坐在石阶上,仰望着天河两旁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对这个封建帝王的后宫,首先是涂抹上冷色,无论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还是天阶上的夜色,都会给人们带来丝丝寒意。“凉如水”三字,又使这种冷色更推进了一层。然而在这种冷色之上,诗人一反常理,没有赋于黯淡的色彩,而是尽力表现其亮度。如银的烛光、如水的夜色、绘画的屏风以及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无一不具光泽。在这清凉而明丽的夜色之中,人们应当尽情地赏玩,心情轻松、畅快。可诗人并没有写这些,而是独具匠心地选取了宫女的两个动作。其一是拿着轻巧的团扇去扑打流萤。诗中的小扇语义双关。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词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而杜牧诗中的“轻罗小扇”也正象征着宫女被遗弃的命运。正因如此,在秋夜中,月光下,这个宫女无事可做,伴随她的是连绵不断的寂寞和无聊,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松与快乐,只好以扑打流萤消磨时光。诗的绝妙处更在宫女的第二种动态:“坐看牵牛织女星。”诗人以准确、含蓄的笔墨,揭示出宫女的内心世界。织女嫁于牵牛,每年七夕可以相会。这个宫女久久地仰望着这对默默含情的牛郎、织女星,对他们的真挚爱情非常向往。然而她那不幸的身世又注定了美好的愿望一个一个破灭,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望着天上那一对情人。诗人通过这一动态描写,不露痕迹地表达了深闭宫廷的宫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含蓄而有韵致。这个宫女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寂寞、无聊、孤独、凄凉等等交织在一起,她有希望,然而更多的是失望以至绝望。这与清凉而明丽的夜色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夜有冷色,也有亮度,而人仅有冷色,绝无亮度,夜色的清丽正好反衬出宫女内心的灰暗。诗的极为成功之处也正是将那深深的哀怨融化于这清丽的夜色之中,并激发无数读者的同情与思索。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谓“远韵远神”,正是对这首诗的最恰当的评语。
【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鉴赏】昨夜星光璀璨,凉风习习,我们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设宴欢会。这是诗人在追忆昨日聚会之景。首句点明聚会时间,两个“昨夜”,回环往复、节奏舒缓;“画楼西畔桂堂东”句点明聚会地点。但诗人并没有直写,而是借用宴会地点旁边的精美的画楼和桂木厅堂来说明。在这样风光旖旎的夜晚,诗人经历了怎样动人的故事,没有直言,而是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全诗赏析】李商隐于文宗开成四年(839),任秘书省校书郎,故诗中有“走马兰台”之语。为了应官差,“听鼓”就得上班,身不由主,故叹“类转蓬”。诗中写的“送钩”、“射覆”都是酒席上的游戏。晋代周处《风土记》:“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分为二曹以校胜负。……一钩藏在数人手中,曹人当射知所在”,《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曹”,队、组的意思。“射”,猜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这首诗的诗眼。它成为千古名句,流播至今。这两句不仅典雅工丽,和全诗契合无间,而且含蕴之理,带有普遍性,能激起广泛的共鸣。彩凤双飞,常用来比喻美满的爱情,“无翼”,则爱情受阻。灵犀,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它的中心有一条贯通的白线(实为角质),以此形象容心理感应,两心相印,两情相通。“身无”、“心有”,“谓身不能至,而心则可通也”(寥文炳《唐诗鼓吹注解》)使人联想到主客观的矛盾,愿望与条件的关系。这首诗原意在写与王茂元家妓的关系,而“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名句,今人已视为人们之间的心心相印。只要是知己的,则所想往往不谋而合。这也就将其移植到交友之道上来了。
画楼西畔桂堂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鉴赏】昨夜星光璀璨,凉风习习,我们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设宴欢会。这是诗人在追忆昨日聚会之景。首句点明聚会时间,两个“昨夜”,回环往复、节奏舒缓;“画楼西畔桂堂东”句点明聚会地点。但诗人并没有直写,而是借用宴会地点旁边的精美的画楼和桂木厅堂来说明。在这样风光旖旎的夜晚,诗人经历了怎样动人的故事,没有直言,而是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全诗赏析】李商隐于文宗开成四年(839),任秘书省校书郎,故诗中有“走马兰台”之语。为了应官差,“听鼓”就得上班,身不由主,故叹“类转蓬”。诗中写的“送钩”、“射覆”都是酒席上的游戏。晋代周处《风土记》:“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分为二曹以校胜负。……一钩藏在数人手中,曹人当射知所在”,《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曹”,队、组的意思。“射”,猜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这首诗的诗眼。它成为千古名句,流播至今。这两句不仅典雅工丽,和全诗契合无间,而且含蕴之理,带有普遍性,能激起广泛的共鸣。彩凤双飞,常用来比喻美满的爱情,“无翼”,则爱情受阻。灵犀,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它的中心有一条贯通的白线(实为角质),以此形象容心理感应,两心相印,两情相通。“身无”、“心有”,“谓身不能至,而心则可通也”(寥文炳《唐诗鼓吹注解》)使人联想到主客观的矛盾,愿望与条件的关系。这首诗原意在写与王茂元家妓的关系,而“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名句,今人已视为人们之间的心心相印。只要是知己的,则所想往往不谋而合。这也就将其移植到交友之道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