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争篇

军争篇朗读

军争篇

曹操曰:两军争胜。

本篇主要论述了战争中敌我双方取胜的问题,要想取胜,必须要抢占先机、出其不意等。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曹操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为军陈。

将帅受命后,要动员民众,组织军队,选派将佐,编制严整,指挥有序,以此和敌军对阵。

交和而舍,

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此处指两军对阵的立营之法。《太平御览》中“旗”作“期”。

莫难于军争。

曹操曰:从始受命,至于交和,军争难也。

在两军对阵中,最困难的是如何抢占先机。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曹操曰:示以远,速其道里,先敌至也。

从敌人没有防备或防备虚弱的地方经过,躲开了敌军的牵制,能够较快地到达所争取的要地。曹操注,这样看似走了远路,却是能够迅速到达的“直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远也;后人发,先人至者,明于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

以迂为直,以利诱敌,虽然没有敌人出动的早,却能够比敌人先行到达战略要地,掌握先机。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曹操曰: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

争取先机,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是利还是不利,完全要看处置是否得当。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曹操曰:迟不及也。

带着全军装备去占领要地,会拖延时间,无法在敌人之前到达。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曹操曰:置辎重,则恐捐弃也。

如若把辎重丢下,轻装上阵,辎重就有可能损失。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

曹操曰:不得休息,罢也。

卷起盔甲,昼夜行军,只会让部队疲惫。

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罢者后,其法十一而至。

曹操曰:百里而争利,非也,三将军皆以为擒。

奔走一百里去争取利,是不可行的,因为部队过于疲累,十个人中也就有一个人可以到达,这样一来,三军的将领会被俘。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

曹操曰:蹶犹挫也。

上将军,先头部队的将领。若是奔走五十里去争利,那么先头部队的将领则会受挫,最后只有一半人马能够到达。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无死败也。

奔波三十里去争利,因为道路比较近,所以能有很多人可以到达。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

没有辎重,没有粮食,没有军用物资,军队很难作战和生存。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曹操曰:不知敌情谋者,不能结交也。

不了解各国的政治动向,就没办法制定出外交方针。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曹操曰:高而崇者为山,众树所聚者为林,坑堑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洳者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不先知军之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

设立陷阱,出奇制胜,用兵要奇异多变,如此才能够取得胜利。另外,还要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决定兵力的集中或分散。

故其疾如风,

曹操曰:击空虚也。

攻击敌人的空虚位置,要行动迅速,不要错失良机。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见利也。

无利不动,所以可以舒缓。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进攻时要如熊熊大火那般迅疾。

不动如山,

曹操曰:守也。

坚守时要如山岳一般,难以撼动。

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掠乡分众,

曹操曰:因敌而制胜也。

掠乡,掠夺乡邑的财务;分众,分配俘获的人众。指分配战利品,充实、加强自身。

廓地分利,

曹操曰:分敌利也。

廓地,指的是扩张领土或者分配土地。

悬权而动。

曹操曰:量敌而动也。

悬权,指的是权衡轻重、大小、利害,比较得失,然后再决定怎样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铎(duó);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民之耳目也。故三军可夺气,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军政》,古代的兵书,现已经失传。《左传》中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说。

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曹操曰:正正,齐也;堂堂,大也。

不拦截旗帜齐整的军队,不攻打阵容强大的敌军,因为这样的敌军是有防备的。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曹操曰:《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作战八原则:一,不要攻打占领山地的军队;二,不要正面进攻背靠高地的军队;三,不去追击佯装后退的军队;四,不要攻打敌军的精锐;五,不要因为小利而掉入敌军的陷阱;六,不要拦截退回本国的军队;七,包围敌人时,要给敌人留一个缺口;八,不要追击身处绝境的敌军。此问意为用兵一定要谨慎,减少或者是避免自己的损失。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2],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

(节自《陈丞相世家》)

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

(下艮上坤)

《谦》:亨。君子有终。

()

【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怎么能低着眉头,弯着腰去侍奉权贵,这样做绝不能使我开心欢笑。摧眉:低下眉头,一说低头。折腰:弯腰。事:侍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鄙于卑躬屈膝,不媚权贵的高贵品行。[例]唐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别人去攀附,找靠山,见了皇帝背朝天,他偏要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鄙弃权势,保持自我。(王维友《贱骨头、软骨头、硬骨头》)【鉴赏】原诗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两句大意是说,最好是到名山求仙。骑白鹿以遨游的典故,出自《楚辞·哀时命》:“浮云雾而人冥兮,骑白鹿而容与。”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出职,赋归去来。”这是李白这两句诗的出典。李白不得志于当时,遂有出世之想。不为权贵摧眉折腰,表明李白有一副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鼓舞了后人坚毅的独立人格。做人要有抱负,不随世浮沉,不做随风倒的墙头草。一般有气节的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清高自守,不向权贵低头。【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赏析】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作者人生最得意辉煌的长安经历之后。诗以梦境为线索,写了游天姥山遇见仙人的美妙过程;当梦醒回到现实后,诗人表达了人生万事如流水的虚无思想,最后又以高傲不屈的人格精神振起,预示了他将寻求“开心”的人生未来。此诗起笔飘忽,结尾豪放,梦境奇特,描写精彩,将本来没有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神仙洞天一节令人叫绝。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与作者的性情有关,更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生实践有关。由此解读此诗时应注意另一个关键,人生经历的现实其实是作者创作想象的基础,不然就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样愤激的话语,因此这是一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诗篇。此外还要注意,李白固然天才纵横,但他并非不读书。他的有些诗通篇用典,足见其博学功夫。此诗写得浪漫,对前人典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屈原的《离骚》中飞腾上天的景象描写,不正是启发此诗的来源?诗中那些“兮”字,难道不是骚体的痕迹?因此,天空尽管绚烂奇妙,还须立地想去,没有地,何来天?诗如此,学习如此,人生如此。

()

如意君传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第一快活奇书》,又名《无恨天》。七十二回。题“泽州陈天池先生著”。陈天池,字香泉,泽州(今山西晋城一带)人。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

()

【诗句】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出处】唐·温庭筠《瑶瑟怨》。【意思】月照银床竹簟冰凉寻梦不成,碧天明净如水白云纤柔轻盈。凄厉的雁声渐远向潇湘飞去,皎月空照华丽楼阁分外朗明。【全诗】《瑶瑟怨》.[唐].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解题】瑶瑟,为玉镶的华美之瑟。瑟声悲怨,古诗中多用来抒写女子哀怨之情。这首诗所描写的也是一个女子与丈夫分别不能团聚的哀怨。【注释】①瑶瑟:瑟的美称,为拨弦乐器。②冰簟:喻竹席之凉。银床:指月光照射床上,也写出凉意,此时应可酣眠入梦。③潇湘:河流名,今湖南省内。十二楼:《汉书·郊祀志下》“五城十二楼”注引应邵的话说,昆仑山上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之处。这里借用其名以称诗中的妇女所居住的楼。【全诗鉴赏】《汉书·郊祀志》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古诗中,瑟声哀怨常和别离之悲相联。诗题即暗示本诗所写的是女人别离的悲怨之情。首句正面写女主人公。“梦不成”值得细品。聚会渺茫无期,只得寄情思于梦幻。然而一觉醒来,才发觉连梦中之幽会也未曾有过,伴随自己的,只有那浸透着秋夜寂寞凉意的冰簟银床而已。次句暂且放下女主人公情思,宕开一笔去写景,一幅清冷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夜沉沉,长空澄碧,冷月似水,浮云如纱。此一景致,不仅衬托出女主人公轻柔姣媚之态,而且烘托出她清冷孤寂的无限愁绪。前两句是从视觉角度着笔,第三句则是从听觉角度写景。朦胧月色中,高飞碧空的大雁肉眼难见,只是在听到雁叫声时才注意到。秋夜寂寂,月色凄清,雁叫声更平添凄凉气氛。雁可传书,雁声南去,不用说,此时此刻女主人公的满腔思绪也被牵引到良人羁留的潇湘边。末句又回到视觉角度写景,只画明月笼罩中的“十二楼”。因为相传十二楼乃仙人之居所,诗人借以形容楼阁华丽,楼中主人柔美皎洁。“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妙极,面对明月,人会勾起团圆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高楼,真是“何事长向别时圆”,“玉户帘中卷不去”呀!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外,全是景物描写,就像几个组合巧妙的特写镜头,渲染出一种和女主人公相思别离之哀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也许它只能给读者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意象却将长留脑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