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亲焦虑地坐在她的孩子身旁,她十分害怕孩子会死去。然而孩子的小脸蛋已经毫无血色,眼睛也闭起来了。他艰难地呼吸着,只是间或深深地吸一口气,似乎是在叹息。母亲望着小小的孩子,脸上更加担忧起来。这时外面传来敲门声,一个穷苦的老人走了进来。他身上裹着一件十分宽大,就像马毡一样的衣服,不过这也让人感到很温暖,况且他也十分需要这个。外面十分寒冷,所有的一切都覆上了冰雪,风猛烈地吹着,刺人的面孔。
这个老人冻得浑身发抖,而那个孩子暂时睡了过去,于是母亲走了过去,把一些啤酒倒进了火炉上的一个小罐子里,想让这个老人喝下去暖和一下。老人坐下来,摇着摇篮。母亲在他旁边的一张椅子上也坐下来,看着摇篮里那个几乎无法呼吸的病孩子,握着他的一只小手。
“你以为我想把他拉住,对吗?”她问,“上帝应当不会残忍地把他从我手中夺走的吧!”
这个老人,其实也就是死神,用一种奇怪的姿势点了点头,似乎在说“是”,又似乎在说“不是”。母亲垂下头,盯着地面,眼泪禁不住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她的头十分沉重,因为她三天三夜都不曾合上眼睛。现在她睡着了,但只睡着了片刻,就忽然惊醒过来,打了一个寒战。
“发生了什么事?”她问,同时向四周张望。那个老人已经不见了,她的孩子也不见了!老人带走了他!墙角里的一座老钟发出了“咝咝”的声音,只听“扑通”一声,那个铅做的老钟摆掉到了地上,钟也停止了活动。
这个可怜的母亲跑了出来,呼唤着她的孩子。
外面的雪地上坐着一个穿黑色长袍的女人。她说:“刚才和你一起坐在房间里的就是死神,我看见他抱着你的孩子匆匆跑走了。他跑得比风还快,凡是他拿走的东西,他永远也不会再还回来的!”
“请告诉我,他去了哪里?”母亲说,“请告诉我,我要去找他!”
“当然可以!”穿黑衣服的女人说,“不过在这之前,我想要听那些你对你的孩子唱过的歌。我十分喜欢那些歌,在很久以前我曾听过。我是‘夜之神’。在你唱的时候,我看到你在流泪。”
“我可以唱歌给你听,把所有的歌都唱给你听!”母亲说,“但请不要将我留下,我必须要赶上他,把我的孩子找回来。”
然而夜之神却坐在那里一声不响。母亲只得痛苦地扭着双手,流着眼泪唱歌。她唱了许多歌,但却流下了更多的眼泪,于是夜之神说:“请朝着右边的那个黑枞树林追吧,我看到死神抱着你的孩子往那里走了。”
路延伸到树林深处,和另一条路交叉起来,她不知道该走哪条路。旁边有一丛荆棘,没有长一片叶子,也没有开出一朵花。此时是寒冷的冬季,那些小枝上都挂着冰柱。
“你有没有看到死神抱着我的孩子从这里走过?”
“看到了。”荆棘丛说,“但是我在这里快要被冻死了,如果你能把我抱在你的胸前温暖一下,我就告诉你死神所走的方向。”
母亲只好把荆棘丛抱在了自己的胸前,紧紧地抱着,好让它能够温暖起来。荆棘在她的皮肤上刺了进去,血一滴一滴地流了出来。荆棘丛竟然慢慢长出了新鲜的绿叶,在这寒冷的冬夜,还开出了美丽的花,因为这可怜的母亲的心是如此温暖!于是荆棘丛将死神离去的方向告诉了她。
她紧接着到了一个大湖边。湖上既没有大船,也没有小舟,甚至没有足够的厚冰可以托住她。湖水很深,她无法涉水过去。但是如果她要找回她的孩子,就必须从这个湖经过。无奈之下,她只好蹲下来喝湖里的水,但这么多水,无论如何也是喝不完的。可怜的母亲只不过在期待着奇迹发生。
“听着,这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湖说,“我们来交换条件吧!我最大的爱好是收集珠子,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的眼睛这么明亮的珠子。如果你能够把眼睛哭出来送给我的话,我就送你到那个大温室里去。那是死神居住的地方,里面种植着花和树。每棵花、每棵树都是一个人的生命!”
“我答应你,为了我的孩子,我什么都能牺牲!”母亲哭着说。于是她哭得更加厉害,直到她的眼睛坠落到湖里去,变成了两颗最珍贵的珍珠。湖将她托在水面上,就仿佛坐在一个秋千架上似的。就这样,她很快到达对面的岸上了。这里有一幢奇怪的房子,有十多里宽。人们根本分不清楚这到底是一座有许多树林和洞口的大山,还是一幢木头房子。不过对于这可怜的母亲来说,她根本看不见它,因为她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眼睛。
“我该去哪里寻找抱走了我的孩子的死神呢?”她问。
“他还没有到达这里!”守坟墓的老太婆说道。她负责看守死神的温室。“你怎么会找到这里来?谁给予了你帮助?”
“是上帝在帮助我!”母亲说,“上帝如此仁慈,所以你应当也很仁慈。我应当在哪里找到我亲爱的孩子呢?”
“我不知道,”老太婆说,“你的眼睛看不见!今天晚上会有许多花和树凋谢,死神很快就会来到,将它们重新移植!你应当十分清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树,或是生命之花,这完全依赖他的安排。这些花和树跟别的植物完全一样,但它们拥有一颗跳动的心,就算是小孩子的心也会跳的。你快去寻找吧,或许你能听出自己孩子的心跳声。但如果我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你会给我什么报酬呢?”
“我已经没什么可以给你了,”悲伤的母亲说,“但是我可以为你做任何事,甚至走到世界的尽头去。”
“那对我没什么用处,”老太婆说,“不过你可以把你那一头美丽的头发给我。你应当知道,你的头发又黑又直,我十分喜欢!作为交换,我可以把我的白头发给你。”
“如果你只想要这些的话,”她说,“那么我完全答应你的要求!”
于是她把自己美丽的头发交给了老太婆,同时得到了她雪白的头发。
就这样,她们来到了死神的大温室里。这里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花和树。玻璃钟底下生长着美丽的风信子,大朵耐寒的牡丹花盛开着。在各式各样的水生植物中,有的十分新鲜,有的却已经半枯萎了,上面盘绕着水蛇,梗也被黑螃蟹紧紧钳着。那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棕榈树、栎树和梧桐树,以及芹菜花和麝香草。每棵树和每种花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棵都代表着一个人的生命。这些人都很好地活在世上,有的在中国,有的在格陵兰,遍布全世界。有些大树被栽在小花盆里,显得十分拥挤,几乎要把花盆胀破了。在肥沃的土地上,还有好几块地方种着许多娇弱的小花,一些青苔围绕在它们四周,人们细心地培养和照料它们。这个伤心的母亲停在那些最小的植物旁,然后弯下腰来,静静听着它们的心跳。在这么多花朵中,她能分辨出自己孩子的心跳声。
“找到了!”她叫着,接着就把手伸向一朵蓝色的早春花。这朵花的头垂向了一边,似乎是病了。
“请不要随便乱动!”老太婆说,“请你在这里等一会儿。当死神来到这里的时候,他应当随时都会来,请阻止他拔掉这棵花。你可以威胁他要把所有的植物都拔掉,这样一来他就会害怕。他需要对这些植物负责,如果他没有得到上帝的许可,任何人也不能拔掉它们。”
这时一阵冷风吹进房间里。这个母亲失去了双眼,因此她不知道这是死神来了。
“你怎么找到这里来的?”他说,“而且比我还来得早?”
“因为我是母亲呀!”她说。
死神把手伸向这朵娇柔的小花,可是这位母亲双手紧紧抱着它不放。同时她又非常担忧,生怕弄坏了它的花瓣。死神没有办法,只得朝着她的手吹,她感到寒冷刺骨,于是她的手变得毫无力气,垂了下来了。
“你是无法反抗我的!”死神说。
“但是上帝可以!”她说。
“我只不过执行他的命令而已!”死神说,“我是上帝的园丁,我把他所有的花和树都移植到天国中那个神奇的乐园中去。而它们会如何在那里生长和生活,我无法告诉你!”
“把我的孩子还给我吧!”母亲一面说,一面苦苦哀求。忽然,她双手抓住了旁边的两朵美丽的花,大声说道:“我要拔掉这里所有的花,因为我现在已经走投无路了!”
“不要动它们!”死神说,“你自称十分痛苦,然而你若拔掉它们,另一个母亲也会遭受同样的痛苦!”
“另一个母亲?”可怜的母亲说着,不禁松开了那两棵花。
“这是你的眼睛。”死神说,“我将它们从湖里捞了出来,它们现在变得十分明亮。我不知道它们是你的,现在拿回去吧,它们比以前更加明亮。那么请看一下你旁边的那个井底吧!我会把你想要拔掉的这两棵花的名字告诉你,这样你就会明白它们的未来,以及即将遭受的人间生活。最后你就会明白,你想要摧毁的究竟是什么。”
她望向井底,忽然感到十分愉快,因为她看见其中一个生命是那么幸福,它的四周充满愉快幸福的气氛。她又看向另一个生命,它简直就是忧愁和贫穷、痛苦和悲哀的化身。
“这两种命运都是上帝的安排!”死神说。
“它们之中谁是苦难,谁是幸福呢?”她问。
“我无法告诉你。”死神答道。“不过可以告诉你的是,这两朵花之中有一朵是你的孩子,你刚才看到的就是你自己亲生孩子的命运和未来。”
母亲惊恐地叫起来。
“这里面哪一朵是我的孩子呢?请告诉我吧!请救救我无辜的孩子吧!请帮助我的孩子脱离苦难吧!请您带他走吧!将他带到上帝身边去!请忘记我的哭泣,忘记我的恳求,至于我刚才所说所做的那些事,请原谅我吧!”
“我有些糊涂了!”死神说,“你是想要带你的孩子回去呢,还是让我带他到一个你无法找到的地方去呢?”
这时母亲扭着双手,跪了下来,开始向上帝祈祷:“您的意愿永远是正确的。请不要理会我所做的那些祈祷!请不要理会我!请不要理会我!”
接着,她便把头低低地垂了下来。
于是死神带着她的孩子朝着那个不知名的国度飞去了。
母亲的故事。推荐。爱诗词网。一个母亲焦虑地坐在她的孩子身旁,她十分害怕孩子会死去。然而孩子的小脸蛋已经毫无血色,眼睛也闭起来了。他艰难地呼吸着,只是间或深深地吸一口气,似乎是在叹息。母亲望着小小的孩子,脸上更加担忧起来。这时外面传来敲门声,一个穷苦的老人走了进来。他身上裹着一件十分宽大,就像马毡一样的衣服,不过这也让人感到很温暖,况且他也十分需要这个。外面十分寒冷,所有的一切都覆上了冰雪,风猛烈地吹着,刺人的面孔。这个老人冻得浑身发抖,而那个孩子暂时睡了过去,于是母亲走了过去,把一些啤酒倒进了火炉上的一个小罐子里,想让这个老人喝下去暖和一下。老人坐下来,摇着摇篮。母亲在他旁边的一张椅子上也坐下来,看着摇篮里那个几乎无法呼吸的病孩子,握着他的一只小手。“你以为我想把他拉住,对吗?”她问,“上帝应当不会残忍地把他从我手中夺走的吧!”这个老人,其实也就是死神,用一种奇怪的姿势点了点头,似乎在说“是”,又似乎在说“不是”。母亲垂下头,盯着地面,眼泪禁不住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她的头十分沉重,因为她三天三夜都不曾合上眼睛。现在她睡着了,但只睡着了片刻,就忽然惊醒过来,打了一个寒战。“发生了什么事?”她问,同时向四周张望。那个老人已经不见了,她的孩子也不见了!老人带走了他!墙角里的一座老钟发出了“咝咝”的声音,只听“扑通”一声,那个铅做的老钟摆掉到了地上,钟也停止了活动。这个可怜的母亲跑了出来,呼唤着她的孩子。外面的雪地上坐着一个穿黑色长袍的女人。她说:“刚才和你一起坐在房间里的就是死神,我看见他抱着你的孩子匆匆跑走了。他跑得比风还快,凡是他拿走的东西,他永远也不会再还回来的!”“请告诉我,他去了哪里?”母亲说,“请告诉我,我要去找他!”“当然可以!”穿黑衣服的女人说,“不过在这之前,我想要听那些你对你的孩子唱过的歌。我十分喜欢那些歌,在很久以前我曾听过。我是‘夜之神’。在你唱的时候,我看到你在流泪。”“我可以唱歌给你听,把所有的歌都唱给你听!”母亲说,“但请不要将我留下,我必须要赶上他,把我的孩子找回来。”然而夜之神却坐在那里一声不响。母亲只得痛苦地扭着双手,流着眼泪唱歌。她唱了许多歌,但却流下了更多的眼泪,于是夜之神说:“请朝着右边的那个黑枞树林追吧,我看到死神抱着你的孩子往那里走了。”路延伸到树林深处,和另一条路交叉起来,她不知道该走哪条路。旁边有一丛荆棘,没有长一片叶子,也没有开出一朵花。此时是寒冷的冬季,那些小枝上都挂着冰柱。“你有没有看到死神抱着我的孩子从这里走过?”“看到了。”荆棘丛说,“但是我在这里快要被冻死了,如果你能把我抱在你的胸前温暖一下,我就告诉你死神所走的方向。”母亲只好把荆棘丛抱在了自己的胸前,紧紧地抱着,好让它能够温暖起来。荆棘在她的皮肤上刺了进去,血一滴一滴地流了出来。荆棘丛竟然慢慢长出了新鲜的绿叶,在这寒冷的冬夜,还开出了美丽的花,因为这可怜的母亲的心是如此温暖!于是荆棘丛将死神离去的方向告诉了她。她紧接着到了一个大湖边。湖上既没有大船,也没有小舟,甚至没有足够的厚冰可以托住她。湖水很深,她无法涉水过去。但是如果她要找回她的孩子,就必须从这个湖经过。无奈之下,她只好蹲下来喝湖里的水,但这么多水,无论如何也是喝不完的。可怜的母亲只不过在期待着奇迹发生。“听着,这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湖说,“我们来交换条件吧!我最大的爱好是收集珠子,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的眼睛这么明亮的珠子。如果你能够把眼睛哭出来送给我的话,我就送你到那个大温室里去。那是死神居住的地方,里面种植着花和树。每棵花、每棵树都是一个人的生命!”“我答应你,为了我的孩子,我什么都能牺牲!”母亲哭着说。于是她哭得更加厉害,直到她的眼睛坠落到湖里去,变成了两颗最珍贵的珍珠。湖将她托在水面上,就仿佛坐在一个秋千架上似的。就这样,她很快到达对面的岸上了。这里有一幢奇怪的房子,有十多里宽。人们根本分不清楚这到底是一座有许多树林和洞口的大山,还是一幢木头房子。不过对于这可怜的母亲来说,她根本看不见它,因为她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眼睛。“我该去哪里寻找抱走了我的孩子的死神呢?”她问。“他还没有到达这里!”守坟墓的老太婆说道。她负责看守死神的温室。“你怎么会找到这里来?谁给予了你帮助?”“是上帝在帮助我!”母亲说,“上帝如此仁慈,所以你应当也很仁慈。我应当在哪里找到我亲爱的孩子呢?”“我不知道,”老太婆说,“你的眼睛看不见!今天晚上会有许多花和树凋谢,死神很快就会来到,将它们重新移植!你应当十分清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树,或是生命之花,这完全依赖他的安排。这些花和树跟别的植物完全一样,但它们拥有一颗跳动的心,就算是小孩子的心也会跳的。你快去寻找吧,或许你能听出自己孩子的心跳声。但如果我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你会给我什么报酬呢?”“我已经没什么可以给你了,”悲伤的母亲说,“但是我可以为你做任何事,甚至走到世界的尽头去。”“那对我没什么用处,”老太婆说,“不过你可以把你那一头美丽的头发给我。你应当知道,你的头发又黑又直,我十分喜欢!作为交换,我可以把我的白头发给你。”“如果你只想要这些的话,”她说,“那么我完全答应你的要求!”于是她把自己美丽的头发交给了老太婆,同时得到了她雪白的头发。就这样,她们来到了死神的大温室里。这里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花和树。玻璃钟底下生长着美丽的风信子,大朵耐寒的牡丹花盛开着。在各式各样的水生植物中,有的十分新鲜,有的却已经半枯萎了,上面盘绕着水蛇,梗也被黑螃蟹紧紧钳着。那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棕榈树、栎树和梧桐树,以及芹菜花和麝香草。每棵树和每种花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棵都代表着一个人的生命。这些人都很好地活在世上,有的在中国,有的在格陵兰,遍布全世界。有些大树被栽在小花盆里,显得十分拥挤,几乎要把花盆胀破了。在肥沃的土地上,还有好几块地方种着许多娇弱的小花,一些青苔围绕在它们四周,人们细心地培养和照料它们。这个伤心的母亲停在那些最小的植物旁,然后弯下腰来,静静听着它们的心跳。在这么多花朵中,她能分辨出自己孩子的心跳声。“找到了!”她叫着,接着就把手伸向一朵蓝色的早春花。这朵花的头垂向了一边,似乎是病了。“请不要随便乱动!”老太婆说,“请你在这里等一会儿。当死神来到这里的时候,他应当随时都会来,请阻止他拔掉这棵花。你可以威胁他要把所有的植物都拔掉,这样一来他就会害怕。他需要对这些植物负责,如果他没有得到上帝的许可,任何人也不能拔掉它们。”这时一阵冷风吹进房间里。这个母亲失去了双眼,因此她不知道这是死神来了。“你怎么找到这里来的?”他说,“而且比我还来得早?”“因为我是母亲呀!”她说。死神把手伸向这朵娇柔的小花,可是这位母亲双手紧紧抱着它不放。同时她又非常担忧,生怕弄坏了它的花瓣。死神没有办法,只得朝着她的手吹,她感到寒冷刺骨,于是她的手变得毫无力气,垂了下来了。“你是无法反抗我的!”死神说。“但是上帝可以!”她说。“我只不过执行他的命令而已!”死神说,“我是上帝的园丁,我把他所有的花和树都移植到天国中那个神奇的乐园中去。而它们会如何在那里生长和生活,我无法告诉你!”“把我的孩子还给我吧!”母亲一面说,一面苦苦哀求。忽然,她双手抓住了旁边的两朵美丽的花,大声说道:“我要拔掉这里所有的花,因为我现在已经走投无路了!”“不要动它们!”死神说,“你自称十分痛苦,然而你若拔掉它们,另一个母亲也会遭受同样的痛苦!”“另一个母亲?”可怜的母亲说着,不禁松开了那两棵花。“这是你的眼睛。”死神说,“我将它们从湖里捞了出来,它们现在变得十分明亮。我不知道它们是你的,现在拿回去吧,它们比以前更加明亮。那么请看一下你旁边的那个井底吧!我会把你想要拔掉的这两棵花的名字告诉你,这样你就会明白它们的未来,以及即将遭受的人间生活。最后你就会明白,你想要摧毁的究竟是什么。”她望向井底,忽然感到十分愉快,因为她看见其中一个生命是那么幸福,它的四周充满愉快幸福的气氛。她又看向另一个生命,它简直就是忧愁和贫穷、痛苦和悲哀的化身。“这两种命运都是上帝的安排!”死神说。“它们之中谁是苦难,谁是幸福呢?”她问。“我无法告诉你。”死神答道。“不过可以告诉你的是,这两朵花之中有一朵是你的孩子,你刚才看到的就是你自己亲生孩子的命运和未来。”母亲惊恐地叫起来。“这里面哪一朵是我的孩子呢?请告诉我吧!请救救我无辜的孩子吧!请帮助我的孩子脱离苦难吧!请您带他走吧!将他带到上帝身边去!请忘记我的哭泣,忘记我的恳求,至于我刚才所说所做的那些事,请原谅我吧!”“我有些糊涂了!”死神说,“你是想要带你的孩子回去呢,还是让我带他到一个你无法找到的地方去呢?”这时母亲扭着双手,跪了下来,开始向上帝祈祷:“您的意愿永远是正确的。请不要理会我所做的那些祈祷!请不要理会我!请不要理会我!”接着,她便把头低低地垂了下来。于是死神带着她的孩子朝着那个不知名的国度飞去了。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沈醉不知归路。推荐。爱诗词网。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选自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这是李清照回忆少女时代生活的一首词。她截取了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的一个片断——曾经有一次临晚乘醉尽兴忘归的泛舟。“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常”,“尝”的通假字,曾经的意思。词一开头先作交代,点出时间地点,然后以“沈醉”写人。至于为何而醉且沉?似乎应是饮酒而醉,但如果细读下文,看到主人公饱览初夏美景,留连忘返,则不妨可以说这种醉意也有几分是因这美好的景色而为之陶醉。“不知归路”四字,既承上“沈醉”而言,又引起下文的描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是进一步讲“不知归路”,其中“误入”两字照应前面的“沈醉”,因为“沈醉”方会“误入”,“藕花深处”四字则照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而进一步具体化。此句既说“兴尽”,又写“误入”,实际上还在写主人公余兴未尽、意犹未尽,所以虽说“兴尽”,但远远看到莲叶田田,闻到荷花飘香,却又身不由己,信舟划去。然而,当她划到藕花深处时,才发现此处已无路可通,从对景色的“沈醉”中顿然醒悟过来。作者早已就在前面交代了的“日暮”、“晚”的天气,此刻当已更晚,贪玩的少女这才不免有些吃惊,于是赶紧往回划。“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的“争”,就是争先恐后的意思,引申为“赶紧”,主人公赶紧划归,船桨击水,发出哗哗声响,把两岸沙滩上已经栖息的鸥鹭惊了起来,这也照应到前面,见出主人公确实归舟甚晚了。这就是李清照这首《如梦令》的全部内容。在这首词中,我们虽然看不到有多少现实的社会内容,但可以看到一个在封建社会中不受妇女礼教规范束缚的天真活泼的性格,看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李清照词中,有不少这样的笔墨,曾因此而被封建道学家们视为“毫无顾藉”,但在今天看来这正是可贵的地方。从词的创作的角度来看,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派主要把笔墨放在珠帘罗幕香闺佳人的描写上,天地狭窄。南唐至宋初词渐趋阔大,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能走向广阔的郊外,扩大视野,不作卿卿我我男女恩怨之声,而写自己对美好自由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情调显得健康,意境显得开阔,这是不容易的。李清照后期词因时代的动乱而更多地写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与她前期的词作就有这样良好的开端分不开的。这首词在艺术上采用白描的手法,不事雕饰,文辞清新,用笔轻灵,写得真切自然,已开始显露出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诗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出处】唐·李商隐《嫦娥》。【译注】室内,残烛的光亮渐渐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阴影,越发令人感到清冷。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寥落的晨星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的主人公。诗人借助环境氛围的渲染,表现了主人公孤清凄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全诗】《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释】1.云母:一种柔韧富于弹性的矿物,晶体透明,有类似珍珠的光泽。古代以其薄片装饰屏风、门扉等。烛影深:谓蜡烛越烧越短,幽暗的光影愈来愈大,暗示夜已很深。长河指银河。渐落:渐没,指银河向西移动,逐渐消失。2.嫦娥:古代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即传说中的月仙子。碧海青天:谓明月晚间从碧海升起,历青天而复入碧海。【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寓诗,幽美、窈渺而多义。或云悼亡,或云伤己之不遇,或云摹写女道士不能求偶的孤寂苦闷等等,此诗虽内涵多义,而无论其喻指对象为谁,也应该是一位与嫦娥生活处境类似的人物。前二句描绘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上句写室内,烛光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显得空寂清冷,她永夜独坐,内心能不感到黯淡孤寂?此句用冷屏残烛烘托其心境,尤为贴切。一个“深”字,更是道出了独坐之久,追忆之深。下句写室外,横空天河,渐渐西垂,将要消失;晓天的晨星,也慢慢隐没坠沉。此句用河落星沉暗示主人公永夜不眠,“渐”字状其时间流逝,“沉”字拟其低垂,既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也暗合其情怀的凄冷和心情的沉重。后二句写主人公面对一轮孤月的遐想。仰望明月,联想孤寂清冷的嫦娥,年年幽居月宫,夜夜面对无垠的碧海青天,无法排遣孤独郁闷之情,能不深深后悔偷吃不死之药吗?这里写嫦娥的处境心情也就是写主人公的处境心情,二者互为映衬,情味更为浓郁。此诗含蓄蕴藉,寄托深远,情调幽美。诗人在黑暗现实的困境中,为了在精神上摆脱世间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往往使自己陷于孤独的境地,不正是和月中嫦娥、入道女冠的处境心情类似么?无论是诗人抒发不得志的幽怨,还是写孀独女冠的孤凄,都与嫦娥高洁而孤寂的情景是灵犀相通的。诗中浓重的感伤之美最能引发清高文士的共鸣。此诗将嫦娥、女冠和诗人自己塑造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技巧高妙,唯李商隐能之。
长河渐落晓星沉。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出处】唐·李商隐《嫦娥》。【译注】室内,残烛的光亮渐渐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阴影,越发令人感到清冷。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寥落的晨星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的主人公。诗人借助环境氛围的渲染,表现了主人公孤清凄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全诗】《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释】1.云母:一种柔韧富于弹性的矿物,晶体透明,有类似珍珠的光泽。古代以其薄片装饰屏风、门扉等。烛影深:谓蜡烛越烧越短,幽暗的光影愈来愈大,暗示夜已很深。长河指银河。渐落:渐没,指银河向西移动,逐渐消失。2.嫦娥:古代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即传说中的月仙子。碧海青天:谓明月晚间从碧海升起,历青天而复入碧海。【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寓诗,幽美、窈渺而多义。或云悼亡,或云伤己之不遇,或云摹写女道士不能求偶的孤寂苦闷等等,此诗虽内涵多义,而无论其喻指对象为谁,也应该是一位与嫦娥生活处境类似的人物。前二句描绘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上句写室内,烛光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显得空寂清冷,她永夜独坐,内心能不感到黯淡孤寂?此句用冷屏残烛烘托其心境,尤为贴切。一个“深”字,更是道出了独坐之久,追忆之深。下句写室外,横空天河,渐渐西垂,将要消失;晓天的晨星,也慢慢隐没坠沉。此句用河落星沉暗示主人公永夜不眠,“渐”字状其时间流逝,“沉”字拟其低垂,既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也暗合其情怀的凄冷和心情的沉重。后二句写主人公面对一轮孤月的遐想。仰望明月,联想孤寂清冷的嫦娥,年年幽居月宫,夜夜面对无垠的碧海青天,无法排遣孤独郁闷之情,能不深深后悔偷吃不死之药吗?这里写嫦娥的处境心情也就是写主人公的处境心情,二者互为映衬,情味更为浓郁。此诗含蓄蕴藉,寄托深远,情调幽美。诗人在黑暗现实的困境中,为了在精神上摆脱世间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往往使自己陷于孤独的境地,不正是和月中嫦娥、入道女冠的处境心情类似么?无论是诗人抒发不得志的幽怨,还是写孀独女冠的孤凄,都与嫦娥高洁而孤寂的情景是灵犀相通的。诗中浓重的感伤之美最能引发清高文士的共鸣。此诗将嫦娥、女冠和诗人自己塑造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技巧高妙,唯李商隐能之。
【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出处】唐·柳宗元《江雪》。【意思1】群山中,不见一只飞鸟的影子:众多的小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的踪迹。千、万:虚指,形容其多。【意思2】巍巍群山中,见不到飞鸟的影子;条条小路上,找不见一个行人的脚印。两句诗写大雪时的空疏冷寂景象。【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空寂的景象。[例]而他们的工作也并不轻松,要从几十公里之外购菜、运粮、运煤,特别冬季一来临,道路难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邹荻帆《玉门秋色赋》)二、用以形容不见人烟,不见鸟兽的荒芜景象。[例]他们有种到了天涯海角被纷繁喧嚣的世界抛弃了的感觉,这里荒芜得惨无人道,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么一种凄凉景观。(李能《天边那群兵》)【全诗】《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①绝:尽。这里是绝迹的意思。人踪:人的足迹。②蓑(suo梭):蓑衣。用棕丝或莎草、稻草编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全诗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诗人外贬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期间。自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以后,唐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张变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作为曾积极参与革新运动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势力打击的对象,他被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永州,虽名为“司马”,却实为“囚犯”,政治上无人过问,生活上亦充满艰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过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间,唐代社会由于贼臣当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使他倍感压抑和苦闷,为了反抗,也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创作了一批山水诗歌,寄寓和披露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江雪》一诗便是他这一时期、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全诗只有四句,20个字,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幅寥廓、壮观而又凄清、冷寂的画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在写远景。举目四望,远处那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竟无一只飞鸟出现;辽阔原野上那纵横交错的小径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真是万籁俱寂!怎么会是这样呢?原来诗人描写的是一个严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整个自然界,也覆盖了千山和万径,致使人踪、鸟影皆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是写近景。它紧承前面两句,本来四野茫茫,一片银装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飞鸟,也见不到一个行人的脚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世界里,人们忽然发现,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着一叶渔舟,上坐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风冒雪,在那里执杆垂钓呢。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画面啊!多么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他在这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的天气里在钓什么啊。原来他正在独自钓“雪”。这首诗似乎纯是写景,四句诗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构成了一幅渔翁独钓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妙绝人间。但人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处于风雪之中而全然无畏,一杆独钓的老翁,尽管自然环境是如此险恶,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态安祥,难道由他的身上还不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吗。在这个“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的身上,寄托着诗人仕途失意后的苦闷与孤独,也表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诗人生活的理想。现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虽不能有所作为,但也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乎诗人便塑造了一个在飞雪之中执杆垂钓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样的高洁,伟岸而与众不同,是那样的洒脱,超然而置身尘外,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寻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出处】唐·柳宗元《江雪》。【意思1】群山中,不见一只飞鸟的影子:众多的小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的踪迹。千、万:虚指,形容其多。【意思2】巍巍群山中,见不到飞鸟的影子;条条小路上,找不见一个行人的脚印。两句诗写大雪时的空疏冷寂景象。【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空寂的景象。[例]而他们的工作也并不轻松,要从几十公里之外购菜、运粮、运煤,特别冬季一来临,道路难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邹荻帆《玉门秋色赋》)二、用以形容不见人烟,不见鸟兽的荒芜景象。[例]他们有种到了天涯海角被纷繁喧嚣的世界抛弃了的感觉,这里荒芜得惨无人道,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么一种凄凉景观。(李能《天边那群兵》)【全诗】《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①绝:尽。这里是绝迹的意思。人踪:人的足迹。②蓑(suo梭):蓑衣。用棕丝或莎草、稻草编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全诗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诗人外贬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期间。自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以后,唐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张变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作为曾积极参与革新运动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势力打击的对象,他被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永州,虽名为“司马”,却实为“囚犯”,政治上无人过问,生活上亦充满艰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过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间,唐代社会由于贼臣当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使他倍感压抑和苦闷,为了反抗,也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创作了一批山水诗歌,寄寓和披露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江雪》一诗便是他这一时期、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全诗只有四句,20个字,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幅寥廓、壮观而又凄清、冷寂的画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在写远景。举目四望,远处那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竟无一只飞鸟出现;辽阔原野上那纵横交错的小径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真是万籁俱寂!怎么会是这样呢?原来诗人描写的是一个严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整个自然界,也覆盖了千山和万径,致使人踪、鸟影皆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是写近景。它紧承前面两句,本来四野茫茫,一片银装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飞鸟,也见不到一个行人的脚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世界里,人们忽然发现,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着一叶渔舟,上坐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风冒雪,在那里执杆垂钓呢。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画面啊!多么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他在这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的天气里在钓什么啊。原来他正在独自钓“雪”。这首诗似乎纯是写景,四句诗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构成了一幅渔翁独钓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妙绝人间。但人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处于风雪之中而全然无畏,一杆独钓的老翁,尽管自然环境是如此险恶,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态安祥,难道由他的身上还不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吗。在这个“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的身上,寄托着诗人仕途失意后的苦闷与孤独,也表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诗人生活的理想。现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虽不能有所作为,但也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乎诗人便塑造了一个在飞雪之中执杆垂钓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样的高洁,伟岸而与众不同,是那样的洒脱,超然而置身尘外,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寻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诗句】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二【意思】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横暴风波的摧折,象芬芳的桂叶,却无月露的滋润让它飘香。【全诗】《无题二首》其二.[唐].李商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赏析】第二首,是对前一首的发展和补充,其基本规定情境与上一首相同,即都是从男子视角来写女子不如意的爱情生活,因此诗的内容大体仍由旁观者的体察描叙和设身处地的感叹两部分构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补写出前一首未能顾及的女主人公的居室环境。“莫愁堂”,含义有多层,既说明这是一间陈饰华美的闺房,又暗示女主人公长得像传说里著名的莫愁女那么美丽。而“重帏深下”则不但使屋内陈饰具体化,而且更直接显示出女主人公被拘于深闺、形同幽囚般的生活。“卧后清宵”云云,是说女主人公短暂的睡眠后(请别忘记,昨日深夜她还在缝帐子),在清晨早早醒来,只觉得时间过得那么缓慢,就像抽不完的长丝,使她痛感寂寞的时光难熬。这一联,上句是诗人对女主人公生活的设想和描绘,下句已不仅是客观描写,而加入了代女主人公抒慨的成分。这就为向颔联的过渡作好了准备。“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两句,性质与前联下句相似,是诗人充满感情的旁述,又是女主人公心底的慨叹。
风波不信菱枝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二【意思】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横暴风波的摧折,象芬芳的桂叶,却无月露的滋润让它飘香。【全诗】《无题二首》其二.[唐].李商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赏析】第二首,是对前一首的发展和补充,其基本规定情境与上一首相同,即都是从男子视角来写女子不如意的爱情生活,因此诗的内容大体仍由旁观者的体察描叙和设身处地的感叹两部分构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补写出前一首未能顾及的女主人公的居室环境。“莫愁堂”,含义有多层,既说明这是一间陈饰华美的闺房,又暗示女主人公长得像传说里著名的莫愁女那么美丽。而“重帏深下”则不但使屋内陈饰具体化,而且更直接显示出女主人公被拘于深闺、形同幽囚般的生活。“卧后清宵”云云,是说女主人公短暂的睡眠后(请别忘记,昨日深夜她还在缝帐子),在清晨早早醒来,只觉得时间过得那么缓慢,就像抽不完的长丝,使她痛感寂寞的时光难熬。这一联,上句是诗人对女主人公生活的设想和描绘,下句已不仅是客观描写,而加入了代女主人公抒慨的成分。这就为向颔联的过渡作好了准备。“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两句,性质与前联下句相似,是诗人充满感情的旁述,又是女主人公心底的慨叹。
【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处】唐·李白《静夜思》【注释】抬起头来,望见皓月当空明光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情意绵长长。后用来表达异乡游子对月怀人的深情。【鉴赏】明亮的月光照在我的床前,那白哲的光线使我误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霜;此时我抬头望那天边一轮皎洁的明月,不禁勾起思乡情怀而低下头来回想故乡的事事物物了。诗中借月光、地上霜、抬头、低头等将作者思乡愁绪的各种心理变化很自然地表露出来。【全诗】《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题】此诗作年不详。静夜思:李白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九○列入《新乐府辞》。其实李白此类诗仍保持旧题乐府的传统特质,与后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不同。诗中于朦胧飘忽中写出羁旅异乡之苦,在“举头”“低头”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曰:“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全诗语言平易,意境含蓄深远,成为千古思乡名曲。【鉴赏】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榜样。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像,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像,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关键词远客思乡之情耐人寻绎清新朴素明白如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
低头思故乡。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处】唐·李白《静夜思》【注释】抬起头来,望见皓月当空明光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情意绵长长。后用来表达异乡游子对月怀人的深情。【鉴赏】明亮的月光照在我的床前,那白哲的光线使我误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霜;此时我抬头望那天边一轮皎洁的明月,不禁勾起思乡情怀而低下头来回想故乡的事事物物了。诗中借月光、地上霜、抬头、低头等将作者思乡愁绪的各种心理变化很自然地表露出来。【全诗】《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题】此诗作年不详。静夜思:李白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九○列入《新乐府辞》。其实李白此类诗仍保持旧题乐府的传统特质,与后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不同。诗中于朦胧飘忽中写出羁旅异乡之苦,在“举头”“低头”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曰:“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全诗语言平易,意境含蓄深远,成为千古思乡名曲。【鉴赏】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榜样。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像,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像,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关键词远客思乡之情耐人寻绎清新朴素明白如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
【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处】唐·杜甫《偶题》。【意思】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事业,但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心里明白。文章:诗和文章。千古事: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寸心:内心。【意思2】寸心:内心。此联的意思是: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大事情,文章的优劣成败作者自己心里完全清楚。后用来说明文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的心态。【用法例释】用以说明写诗作文或创作其他作品,能够立身扬名,传之后世,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例1]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为是“千古事”,所以必须认真严肃,同时由于改得好或改得不好只有“寸心知”,所以写作品的人和改作品的人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善意的、平等的、互相切磋求教的态度和关系。(夏衍《生活·题材·创作》)[例2]他先后去崂山二十多次,爬了几十座主要的山头,常常从日出画到日落,共得画稿百余幅。《崂山写生画展》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纪宇《海之旋律》)
文章千古事。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处】唐·杜甫《偶题》。【意思】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事业,但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心里明白。文章:诗和文章。千古事: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寸心:内心。【意思2】寸心:内心。此联的意思是: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大事情,文章的优劣成败作者自己心里完全清楚。后用来说明文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的心态。【用法例释】用以说明写诗作文或创作其他作品,能够立身扬名,传之后世,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例1]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为是“千古事”,所以必须认真严肃,同时由于改得好或改得不好只有“寸心知”,所以写作品的人和改作品的人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善意的、平等的、互相切磋求教的态度和关系。(夏衍《生活·题材·创作》)[例2]他先后去崂山二十多次,爬了几十座主要的山头,常常从日出画到日落,共得画稿百余幅。《崂山写生画展》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纪宇《海之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