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三十四]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鉴赏〕 在平时待人接物中人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怎样对待怨恨自己或有恩德于自己的人,然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很容易为自己一种盲目的感情所支配,作出不当的反应,孔子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讲述自己的看法。
人活在世上,难免要遭人怨恨。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发生龃龉,有龃龉就会产生怨恨。因自己的错误言行而遭人怨恨,这是十分自然的事,然而自己的做法一时不为人们所理解也会招致怨恨。不仅如此,自己对他人的好没有达到对方预期的程度,也会招来怨恨。此外,对有些人来说,自己对某人没有任何恶意,但是如果客观上成为此人升迁、致富的障碍,也会引起他的怨恨。甚至由于不同的传统、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一个人也会成为恶毒的怨恨的无辜受害者。这样,如何对待怨恨自己的人就成为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问题。
在怎样对待怨恨的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做法,一种是以德报怨,这种做法最早是由老子提出的,他说:“报怨以德。”(《老子·六十三章》)这与基督教主张被人打了左脸以后,就把右脸也送上去让他打的说法有点相似。孔子明确反对这种做法,表现了儒家与道家、基督教传统的明显区别。
显然,以德报怨的做法容易形成逆来顺受的人格。表面上看来,以德报怨是表现了宽容、厚道的道德行为,然而不分是非善恶,一般地要求以德报怨,很可能伤害到一个人的人格和尊严。正像我们前面所指出的,产生怨恨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因此不加具体分析,要求一律以德报怨,对于受害者来说,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矛盾、缓和关系的紧张,而且很可能会助长对方不健康的情绪和思想,从而纵容恶的滋长。
孔子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提出要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能让不仁的人影响自己(同上)。孔子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是讲原则的,对于错误倾向他从来不主张妥协、调和或退让。既然这样,他自然是要坚决反对以德报怨的提法了。而且,如果对于怨恨你的人也以德相报,那么怎样才能报答对你有恩德的人呢?这样做不是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怨恨自己的人与对自己有德的人了吗?不是把这两种人同样看待了吗?也就是说你不是亏待了有德的人,而纵容了怨恨你的人了吗?
对于怨恨的另外一种做法是报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是自古至今许多人采取的办法。他们完全被偏见、厌恶、怨恨甚至仇恨的心理所控制,思想感情陷入了盲目的状态,以至于对他人合情合理的指责和抱怨也会异常恼怒。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常常作出一些非理性的举动,这些事例我们屡见不鲜。这种态度在孔子这句名言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但显然也是孔子所反对的。因为他相信和为贵,提倡以礼让治国,明确指出:“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
针对这两种态度,孔子根据中庸之道的精神提出一种正确的做法,就是他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所谓“直”就是正直,要求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对待怨恨。这就意味着对待怨恨不能被一种厌恶、仇视的心态所左右,要冷静、理智地分析对方是由于什么原因产生怨恨情绪。如果是自己的过错引起的,就不能怕丢面子,而必须向对方道歉,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双方都有责任,就应当对己严,对人宽,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如果内省无疚,过错全在对方,则应当心平气和地讲清道理,以求得对方的理解;当然,对于恶意的挑衅和放肆的侵凌,也应当义正词严地指出对方的不是。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以直报怨”的本义。
孔子特别强调要“以德报德”,这值得每一个人永远铭记在心。由于各种各样的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譬如有的是因为长期在受宠爱的环境中生活,不知世事的艰难,人情的浇薄,有的是因为占据着特殊的社会地位,手中握有大权,有的是因为自私,自我中心,或是贪婪,许多人对于别人的恩德麻木不仁,视为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享用,不思如何报答,更有甚者,忘恩负义,以恶报德。不知以德报德是精神不成熟的表现,终究要招致怨恨,甚至被人疏远或抛弃,而那些恩将仇报者则是衣冠禽兽,为人类所不齿。因此,人们要把孔子这句名言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在自己的一生中做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推荐。爱诗词网。[十四·三十四]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鉴赏〕 在平时待人接物中人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怎样对待怨恨自己或有恩德于自己的人,然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很容易为自己一种盲目的感情所支配,作出不当的反应,孔子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讲述自己的看法。人活在世上,难免要遭人怨恨。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发生龃龉,有龃龉就会产生怨恨。因自己的错误言行而遭人怨恨,这是十分自然的事,然而自己的做法一时不为人们所理解也会招致怨恨。不仅如此,自己对他人的好没有达到对方预期的程度,也会招来怨恨。此外,对有些人来说,自己对某人没有任何恶意,但是如果客观上成为此人升迁、致富的障碍,也会引起他的怨恨。甚至由于不同的传统、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一个人也会成为恶毒的怨恨的无辜受害者。这样,如何对待怨恨自己的人就成为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问题。在怎样对待怨恨的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做法,一种是以德报怨,这种做法最早是由老子提出的,他说:“报怨以德。”(《老子·六十三章》)这与基督教主张被人打了左脸以后,就把右脸也送上去让他打的说法有点相似。孔子明确反对这种做法,表现了儒家与道家、基督教传统的明显区别。显然,以德报怨的做法容易形成逆来顺受的人格。表面上看来,以德报怨是表现了宽容、厚道的道德行为,然而不分是非善恶,一般地要求以德报怨,很可能伤害到一个人的人格和尊严。正像我们前面所指出的,产生怨恨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因此不加具体分析,要求一律以德报怨,对于受害者来说,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矛盾、缓和关系的紧张,而且很可能会助长对方不健康的情绪和思想,从而纵容恶的滋长。孔子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提出要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能让不仁的人影响自己(同上)。孔子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是讲原则的,对于错误倾向他从来不主张妥协、调和或退让。既然这样,他自然是要坚决反对以德报怨的提法了。而且,如果对于怨恨你的人也以德相报,那么怎样才能报答对你有恩德的人呢?这样做不是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怨恨自己的人与对自己有德的人了吗?不是把这两种人同样看待了吗?也就是说你不是亏待了有德的人,而纵容了怨恨你的人了吗?对于怨恨的另外一种做法是报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是自古至今许多人采取的办法。他们完全被偏见、厌恶、怨恨甚至仇恨的心理所控制,思想感情陷入了盲目的状态,以至于对他人合情合理的指责和抱怨也会异常恼怒。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常常作出一些非理性的举动,这些事例我们屡见不鲜。这种态度在孔子这句名言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但显然也是孔子所反对的。因为他相信和为贵,提倡以礼让治国,明确指出:“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针对这两种态度,孔子根据中庸之道的精神提出一种正确的做法,就是他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所谓“直”就是正直,要求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对待怨恨。这就意味着对待怨恨不能被一种厌恶、仇视的心态所左右,要冷静、理智地分析对方是由于什么原因产生怨恨情绪。如果是自己的过错引起的,就不能怕丢面子,而必须向对方道歉,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双方都有责任,就应当对己严,对人宽,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如果内省无疚,过错全在对方,则应当心平气和地讲清道理,以求得对方的理解;当然,对于恶意的挑衅和放肆的侵凌,也应当义正词严地指出对方的不是。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以直报怨”的本义。孔子特别强调要“以德报德”,这值得每一个人永远铭记在心。由于各种各样的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譬如有的是因为长期在受宠爱的环境中生活,不知世事的艰难,人情的浇薄,有的是因为占据着特殊的社会地位,手中握有大权,有的是因为自私,自我中心,或是贪婪,许多人对于别人的恩德麻木不仁,视为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享用,不思如何报答,更有甚者,忘恩负义,以恶报德。不知以德报德是精神不成熟的表现,终究要招致怨恨,甚至被人疏远或抛弃,而那些恩将仇报者则是衣冠禽兽,为人类所不齿。因此,人们要把孔子这句名言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在自己的一生中做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瓯北诗话》
本书为清代赵翼(号瓯北)所撰的诗话,12卷。前10卷评论唐、宋、元、明、清10家,计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各一卷,陆游二卷(附年谱),元好问、高启合一卷,吴伟业、查慎行各一卷。后2卷是续诗话,论韦应物、杜牧、王安石、黄庭坚诸人诗及诗格诗体。赵翼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他的诗论,观点极为鲜明,即反对“荣古虐今”,力主“争新”、“独创”。他的论诗绝句:“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汉唐?”这与另几首都表现了一定的发展观点和追求创造的精神。再就本书的体制看,把他同一朝代的吴伟业、查慎行与李、杜相提并论,这是相当胆大的,与崇尚汉唐、“劝人不读唐以后书”的复古派迥然不同。他评诗,内容与形式并重,要这两方面都能创新才能成家。他既反对一味摹倣古人,认为这不过是“拾人牙后”、“抱柱守株”的“优孟”而已;同时也反对那些只在词句上“争难斗险、使人骇目”的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元、白的诗触景生情,用眼前语、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因而较胜于韩、孟,“世徒以‘轻、俗’訾之,此不知诗者也!”也批评了那些把黄庭坚捧在苏轼之上,以及说苏轼超过陆游的人,因为陆游的诗具有丰富的爱国内容,而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写诗往往回避现实。苏、黄的优劣表现在写作方法上,苏随物赋形、信笔挥洒的熟练技巧,较之黄庭坚的“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是略胜一筹的。他批评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可说是一针见血的高论。但作者囿于时代局限,书中不免有一些封建糟粕,有待于读者的扬弃。霍松林、胡主佑根据寿考堂、湛贻堂等《瓯北全集》本作了校点,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1981年再版。
瓯北诗话。推荐。爱诗词网。《瓯北诗话》本书为清代赵翼(号瓯北)所撰的诗话,12卷。前10卷评论唐、宋、元、明、清10家,计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各一卷,陆游二卷(附年谱),元好问、高启合一卷,吴伟业、查慎行各一卷。后2卷是续诗话,论韦应物、杜牧、王安石、黄庭坚诸人诗及诗格诗体。赵翼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他的诗论,观点极为鲜明,即反对“荣古虐今”,力主“争新”、“独创”。他的论诗绝句:“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汉唐?”这与另几首都表现了一定的发展观点和追求创造的精神。再就本书的体制看,把他同一朝代的吴伟业、查慎行与李、杜相提并论,这是相当胆大的,与崇尚汉唐、“劝人不读唐以后书”的复古派迥然不同。他评诗,内容与形式并重,要这两方面都能创新才能成家。他既反对一味摹倣古人,认为这不过是“拾人牙后”、“抱柱守株”的“优孟”而已;同时也反对那些只在词句上“争难斗险、使人骇目”的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元、白的诗触景生情,用眼前语、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因而较胜于韩、孟,“世徒以‘轻、俗’訾之,此不知诗者也!”也批评了那些把黄庭坚捧在苏轼之上,以及说苏轼超过陆游的人,因为陆游的诗具有丰富的爱国内容,而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写诗往往回避现实。苏、黄的优劣表现在写作方法上,苏随物赋形、信笔挥洒的熟练技巧,较之黄庭坚的“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是略胜一筹的。他批评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可说是一针见血的高论。但作者囿于时代局限,书中不免有一些封建糟粕,有待于读者的扬弃。霍松林、胡主佑根据寿考堂、湛贻堂等《瓯北全集》本作了校点,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1981年再版。
【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出处】唐·柳宗元《江雪》。【意思1】群山中,不见一只飞鸟的影子:众多的小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的踪迹。千、万:虚指,形容其多。【意思2】巍巍群山中,见不到飞鸟的影子;条条小路上,找不见一个行人的脚印。两句诗写大雪时的空疏冷寂景象。【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空寂的景象。[例]而他们的工作也并不轻松,要从几十公里之外购菜、运粮、运煤,特别冬季一来临,道路难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邹荻帆《玉门秋色赋》)二、用以形容不见人烟,不见鸟兽的荒芜景象。[例]他们有种到了天涯海角被纷繁喧嚣的世界抛弃了的感觉,这里荒芜得惨无人道,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么一种凄凉景观。(李能《天边那群兵》)【全诗】《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①绝:尽。这里是绝迹的意思。人踪:人的足迹。②蓑(suo梭):蓑衣。用棕丝或莎草、稻草编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全诗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诗人外贬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期间。自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以后,唐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张变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作为曾积极参与革新运动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势力打击的对象,他被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永州,虽名为“司马”,却实为“囚犯”,政治上无人过问,生活上亦充满艰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过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间,唐代社会由于贼臣当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使他倍感压抑和苦闷,为了反抗,也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创作了一批山水诗歌,寄寓和披露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江雪》一诗便是他这一时期、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全诗只有四句,20个字,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幅寥廓、壮观而又凄清、冷寂的画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在写远景。举目四望,远处那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竟无一只飞鸟出现;辽阔原野上那纵横交错的小径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真是万籁俱寂!怎么会是这样呢?原来诗人描写的是一个严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整个自然界,也覆盖了千山和万径,致使人踪、鸟影皆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是写近景。它紧承前面两句,本来四野茫茫,一片银装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飞鸟,也见不到一个行人的脚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世界里,人们忽然发现,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着一叶渔舟,上坐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风冒雪,在那里执杆垂钓呢。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画面啊!多么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他在这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的天气里在钓什么啊。原来他正在独自钓“雪”。这首诗似乎纯是写景,四句诗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构成了一幅渔翁独钓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妙绝人间。但人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处于风雪之中而全然无畏,一杆独钓的老翁,尽管自然环境是如此险恶,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态安祥,难道由他的身上还不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吗。在这个“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的身上,寄托着诗人仕途失意后的苦闷与孤独,也表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诗人生活的理想。现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虽不能有所作为,但也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乎诗人便塑造了一个在飞雪之中执杆垂钓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样的高洁,伟岸而与众不同,是那样的洒脱,超然而置身尘外,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寻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出处】唐·柳宗元《江雪》。【意思1】群山中,不见一只飞鸟的影子:众多的小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的踪迹。千、万:虚指,形容其多。【意思2】巍巍群山中,见不到飞鸟的影子;条条小路上,找不见一个行人的脚印。两句诗写大雪时的空疏冷寂景象。【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空寂的景象。[例]而他们的工作也并不轻松,要从几十公里之外购菜、运粮、运煤,特别冬季一来临,道路难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邹荻帆《玉门秋色赋》)二、用以形容不见人烟,不见鸟兽的荒芜景象。[例]他们有种到了天涯海角被纷繁喧嚣的世界抛弃了的感觉,这里荒芜得惨无人道,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么一种凄凉景观。(李能《天边那群兵》)【全诗】《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①绝:尽。这里是绝迹的意思。人踪:人的足迹。②蓑(suo梭):蓑衣。用棕丝或莎草、稻草编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全诗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诗人外贬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期间。自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以后,唐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张变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作为曾积极参与革新运动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势力打击的对象,他被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永州,虽名为“司马”,却实为“囚犯”,政治上无人过问,生活上亦充满艰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过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间,唐代社会由于贼臣当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使他倍感压抑和苦闷,为了反抗,也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创作了一批山水诗歌,寄寓和披露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江雪》一诗便是他这一时期、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全诗只有四句,20个字,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幅寥廓、壮观而又凄清、冷寂的画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在写远景。举目四望,远处那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竟无一只飞鸟出现;辽阔原野上那纵横交错的小径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真是万籁俱寂!怎么会是这样呢?原来诗人描写的是一个严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整个自然界,也覆盖了千山和万径,致使人踪、鸟影皆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是写近景。它紧承前面两句,本来四野茫茫,一片银装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飞鸟,也见不到一个行人的脚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世界里,人们忽然发现,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着一叶渔舟,上坐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风冒雪,在那里执杆垂钓呢。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画面啊!多么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他在这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的天气里在钓什么啊。原来他正在独自钓“雪”。这首诗似乎纯是写景,四句诗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构成了一幅渔翁独钓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妙绝人间。但人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处于风雪之中而全然无畏,一杆独钓的老翁,尽管自然环境是如此险恶,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态安祥,难道由他的身上还不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吗。在这个“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的身上,寄托着诗人仕途失意后的苦闷与孤独,也表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诗人生活的理想。现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虽不能有所作为,但也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乎诗人便塑造了一个在飞雪之中执杆垂钓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样的高洁,伟岸而与众不同,是那样的洒脱,超然而置身尘外,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寻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古来圣贤皆寂寞。推荐。爱诗词网。【出处】唐·李白《将进酒》【译注】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孤独寂寞,只有饮酒的人能留名后世。【用法例释】一、常用以劝人喝酒,或为嗜酒者、失意者、玩世不恭者等用以自嘲自慰。[例1]白居易被深深地感动了:“十九弟,感谢你的纯厚之心。‘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走,进舱去,我们举杯对饮,开怀畅谈。”(许桂林、高正文《琵琶行》)[例2]酒在我脑子里总是跟洒脱、旷达、绝俗、自卑、自损却又带几分壮烈气氛联系在一起的(从“我醉欲眠君且去”的气氛到“醉卧沙场君莫笑”的境界,又返回“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史论),从而引起我的寄情、认同、钦羡,乃至崇拜。(朔望《小酒人语》)二、前一句用以说明才德出众者特立独行,往往不能为世人所理解、包容。[例]“古来贤者皆寂寞”。一种尼采式的浓重、怪异的孤独感,浸透在鲁迅的个性心理中,贯串于他的一生,使他挣脱宥于绝大多数人的从众意识,对生命和宇宙进行更高层次的独立思考。(张梦阳《梦寻鲁迅》)三、前一句用以比喻成就事业者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奋斗历程。[例]古来圣贤皆寂寞,那些创造出辉煌成就为历代人们所瞩目所敬仰的人,往往在年轻乃至年少的时候,就与寂寞结伴而行,心无旁骛孜孜以求终成大器。(尹璐《想起了罗兰》)
【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出处】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意思】诚然知道夫妻永别的遗憾人人都会有,但这发生在一起经历过贫贱生活的夫妻之间,更显得事事悲哀。恨:遗憾。【鉴赏】尽管实实在在地知道生离死别的遗憾是人人都会有的,但作为贫贱时期同苦难共忧患的夫妻来说,一旦天人永隔,想到以往的事情就更加悲哀难耐。《遣悲怀》三首均是元稹写给已逝妻子的悼亡诗。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二人婚后的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却一直贤惠持家,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贫贱夫妻百事哀”较“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情感更进一层,突出夫妻二人共“贫贱”的特殊性,强调自身不同于一般世人丧偶的沉痛心情。“贫贱夫妻百事哀”句,在后世渐渐脱离原诗意旨,常用来形容夫妻的生活贫困,两人经常为了琐事争吵,感觉事事不如意,最终导致感情不和谐的状况。【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贫苦或患难夫妻生死相隔,哀痛万分。[例]晚年柯灵多病,她鞍前马后,侍侯于左右,两人相依为命。病重中的柯灵,自知不久于人世,“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为行将出版的文集题词,他想写“献给风雨同舟五十五年的妻子”,憾昏睡而去未能如愿。(张昌华《俯仰柯灵》)二、用以形容贫贱夫妇难有顺心高兴的事。[例]在临睡前的一刹那里,隐约听见那男孩子的父母在小声争吵着什么,似乎是为了钱,也难怪,早在遥远的唐朝就有人说过了: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李修文《捆绑上天堂》)【举例】哀: 哀愁。指贫穷低贱的夫妻没有经济基础,做什么事情都发愁。唐·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二:“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例〕不待桂儿说下去,童立本打断她的话继续说道:“常言道,~,其实可哀之事,何止百件。千件万件都有啊,桂儿,着实难为你了。”(熊召政《张居正》二卷二三回)︱~,当一生的基本生活需要都没有保障的时候,我不知家庭幸福的青鸟,可以栖息在哪枝无果的树上做巢。婚姻里沉淀着那么多的柴米酱醋盐,每一件都与金钱息息相关。(毕淑敏《家庭幸福预报》)︱想来果然是“~”。记得怡和与嫂嫂没调上海时,也常吵得要离婚什么的。等住回老房子,尤其工资和爸爸的收入伙着开销,以后也就没听过两人高嗓门说话过。(陈若曦《纸婚》)【全诗】《遣悲怀三首·其二》.[唐].元稹.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全诗赏析1】《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并非说这三首诗就是悼亡诗的最高成就,无出其右者,他主要还是说这三首诗蕴含相当丰富,少有能超出它的内容范围的。这一点我们稍作分析即可明白。如果说第一首写作者为妻子的生前悲哀,第二首则写为妻子的逝去而伤怀。你活着时候的玩笑话,今天都变成了现实;你的衣裳送给了别人,眼看完了;你的针线活还保存着,从未忍打开。因为想着旧情而怜爱你的婢仆,也曾在梦中给你送去钱财。夫妻死别之恨人人都有,而贫贱夫妻诀别更令人悲哀。生前戏言,固然可乐,一旦变成现实,乃是真正可悲。人去物留,作者睹物思人,悲哀会时时袭来。为了忘却,摆脱思念的痛苦,作者把妻子的衣服送人,把针线封存,但却适得其反,成了更易触动情怀的更痛苦的纪念。夫妻间的深情随着一方的逝去积淀下来,转移为对婢仆的爱怜,化为给妻子送钱财的梦境,而这正是悲痛的另一种形式的排遣。末两句象聚光镜似的把人世间普遍存在的感情聚拢为一个焦点:妻子身后无事不叫人悲哀。这既点明了上面所举事例的含义,又把上一首诗延续下来的丧妻之悲向深沉推进一层。
【全诗赏析2】
诚知此恨人人有。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出处】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意思】诚然知道夫妻永别的遗憾人人都会有,但这发生在一起经历过贫贱生活的夫妻之间,更显得事事悲哀。恨:遗憾。【鉴赏】尽管实实在在地知道生离死别的遗憾是人人都会有的,但作为贫贱时期同苦难共忧患的夫妻来说,一旦天人永隔,想到以往的事情就更加悲哀难耐。《遣悲怀》三首均是元稹写给已逝妻子的悼亡诗。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二人婚后的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却一直贤惠持家,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贫贱夫妻百事哀”较“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情感更进一层,突出夫妻二人共“贫贱”的特殊性,强调自身不同于一般世人丧偶的沉痛心情。“贫贱夫妻百事哀”句,在后世渐渐脱离原诗意旨,常用来形容夫妻的生活贫困,两人经常为了琐事争吵,感觉事事不如意,最终导致感情不和谐的状况。【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贫苦或患难夫妻生死相隔,哀痛万分。[例]晚年柯灵多病,她鞍前马后,侍侯于左右,两人相依为命。病重中的柯灵,自知不久于人世,“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为行将出版的文集题词,他想写“献给风雨同舟五十五年的妻子”,憾昏睡而去未能如愿。(张昌华《俯仰柯灵》)二、用以形容贫贱夫妇难有顺心高兴的事。[例]在临睡前的一刹那里,隐约听见那男孩子的父母在小声争吵着什么,似乎是为了钱,也难怪,早在遥远的唐朝就有人说过了: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李修文《捆绑上天堂》)【举例】哀: 哀愁。指贫穷低贱的夫妻没有经济基础,做什么事情都发愁。唐·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二:“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例〕不待桂儿说下去,童立本打断她的话继续说道:“常言道,~,其实可哀之事,何止百件。千件万件都有啊,桂儿,着实难为你了。”(熊召政《张居正》二卷二三回)︱~,当一生的基本生活需要都没有保障的时候,我不知家庭幸福的青鸟,可以栖息在哪枝无果的树上做巢。婚姻里沉淀着那么多的柴米酱醋盐,每一件都与金钱息息相关。(毕淑敏《家庭幸福预报》)︱想来果然是“~”。记得怡和与嫂嫂没调上海时,也常吵得要离婚什么的。等住回老房子,尤其工资和爸爸的收入伙着开销,以后也就没听过两人高嗓门说话过。(陈若曦《纸婚》)【全诗】《遣悲怀三首·其二》.[唐].元稹.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全诗赏析1】《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并非说这三首诗就是悼亡诗的最高成就,无出其右者,他主要还是说这三首诗蕴含相当丰富,少有能超出它的内容范围的。这一点我们稍作分析即可明白。如果说第一首写作者为妻子的生前悲哀,第二首则写为妻子的逝去而伤怀。你活着时候的玩笑话,今天都变成了现实;你的衣裳送给了别人,眼看完了;你的针线活还保存着,从未忍打开。因为想着旧情而怜爱你的婢仆,也曾在梦中给你送去钱财。夫妻死别之恨人人都有,而贫贱夫妻诀别更令人悲哀。生前戏言,固然可乐,一旦变成现实,乃是真正可悲。人去物留,作者睹物思人,悲哀会时时袭来。为了忘却,摆脱思念的痛苦,作者把妻子的衣服送人,把针线封存,但却适得其反,成了更易触动情怀的更痛苦的纪念。夫妻间的深情随着一方的逝去积淀下来,转移为对婢仆的爱怜,化为给妻子送钱财的梦境,而这正是悲痛的另一种形式的排遣。末两句象聚光镜似的把人世间普遍存在的感情聚拢为一个焦点:妻子身后无事不叫人悲哀。这既点明了上面所举事例的含义,又把上一首诗延续下来的丧妻之悲向深沉推进一层。【全诗赏析2】该诗是第二首,承接第一首,叙述爱妻亡后的孤独生活。“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首联看似语气平淡,却蕴藏着大量信息。当日夫妻嬉戏之时,不免有谁先死谁后死的玩笑话,妻子笑着说要先死,这样她就不会孤单了,因为在她死时丈夫会陪着她。没想到的是,当年的玩笑话现在竟然一语成谶,全都应验了。死者已矣,惟留下生者饱受孤独的忧伤。为了排遣忧伤,诗人将妻子当年的衣物全部施舍给别人,当年做过的针线全部封存,以免睹物伤人。然而这样做只能是自欺欺人。每次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便不禁引起自己的哀思。也曾想在睡梦中能够给妻子送纸钱,以弥补当年她缺衣少钱的缺憾。可惜这些都已于事无补了。现在我终于明白,夫妻生离死别,是人生常恨之事,而更可恨可悲的是,贫贱夫妻的生离死别,那才是真真正正深切的悲哀啊。因为对于贫贱夫妻来说,生时已是艰难万分,整日里为生活奔波,等到有朝一日有钱了,却斯人已去,无法真正享受到了。【全诗赏析】
【诗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出处】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译注】明天分别后,我们就被华山阻隔,今后各自在世上会怎样,你我都将茫然不知。山岳:西岳华山或指大山。世事: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鉴赏】今日难得相聚,彼此是何等的欢欣喜悦!明日又将离别,一南一北,隔着无数山岳;对于世事的变化无常,彼此都感到困惑茫然。好友久别重逢,把酒欢笑;但是马上又要分手,想到此去一别,彼此未来的际遇难测,内心有说不尽的依恋与伤痛。【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分别时感到双方别后将前程难料或难得再见。[例]送我到黄瓦衔,临歧分手,我念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结尾两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暗示他后会恐无期矣。(流沙河《锯齿啮痕录》)二、用以形容分别后彼此再不见面或再无音讯。[例]从此,我再也没和这家人见面,也不了解她们嗣后的任何消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舒《间谍夫人在上海》)【全诗】《赠卫八处士》.[唐].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出处】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译注】明天分别后,我们就被华山阻隔,今后各自在世上会怎样,你我都将茫然不知。山岳:西岳华山或指大山。世事: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鉴赏】今日难得相聚,彼此是何等的欢欣喜悦!明日又将离别,一南一北,隔着无数山岳;对于世事的变化无常,彼此都感到困惑茫然。好友久别重逢,把酒欢笑;但是马上又要分手,想到此去一别,彼此未来的际遇难测,内心有说不尽的依恋与伤痛。【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分别时感到双方别后将前程难料或难得再见。[例]送我到黄瓦衔,临歧分手,我念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结尾两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暗示他后会恐无期矣。(流沙河《锯齿啮痕录》)二、用以形容分别后彼此再不见面或再无音讯。[例]从此,我再也没和这家人见面,也不了解她们嗣后的任何消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舒《间谍夫人在上海》)【全诗】《赠卫八处士》.[唐].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诗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出处】唐·杜牧《秋夕》【意思】冰凉如水的月光照在宫门的石阶上,宫女斜卧在临窗的床上,凝望着天空中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采用白描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锁于深宫的少女们那无言的怨情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提示】夜色笼罩,寒意袭人,皇宫中的石阶象水一样冰冷;宫女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诗句写一位失意宫女长夜不寐,仰望星星,满腹心事。牵牛织女的故事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因而感到无比孤独和凄凉。【鉴赏】在夜色的笼罩下,皇宫的阶梯就如流水一般透亮清凉,宫女坐在台阶上静静地看着天空中隔着银河相望的织女星和牵牛星。这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深宫女子寂寞无聊的情态。“凉如水”三字,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本该是睡觉之时,宫女却还坐在地上看星星。“织女星”和“牵牛星”只能在七夕才能见一面,它们既是爱情的象征,又是离别的象征。宫女有感于此,想起了自己独处深宫的寂寥与无助。她望着星星想了什么?诗人没有说。以宫女痴痴凝望的情态结尾,意蕴悠长,耐人寻味。【全诗】《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全诗赏析】杜牧诗以拗峭险侧的风格著称于晚唐诗坛,而《秋夕》却是典型的清婉平丽之作,代表了他的另一种诗风。诗人巧妙地选取了一个宫女秋夜乘凉的情景,含蓄地反映出她们宫中生活的寂寞、无聊与苦闷。短短四句二十八字,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展示了封建帝王后宫的一个侧面:乳白色的蜡烛在秋夜里发出寒光,冷冷地映照着绘画的屏风,一个孤单的宫女正挥动着轻巧的团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夜深了,皇宫里的石阶上,夜色清凉如水,可她仍无睡意,依然坐在石阶上,仰望着天河两旁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对这个封建帝王的后宫,首先是涂抹上冷色,无论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还是天阶上的夜色,都会给人们带来丝丝寒意。“凉如水”三字,又使这种冷色更推进了一层。然而在这种冷色之上,诗人一反常理,没有赋于黯淡的色彩,而是尽力表现其亮度。如银的烛光、如水的夜色、绘画的屏风以及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无一不具光泽。在这清凉而明丽的夜色之中,人们应当尽情地赏玩,心情轻松、畅快。可诗人并没有写这些,而是独具匠心地选取了宫女的两个动作。其一是拿着轻巧的团扇去扑打流萤。诗中的小扇语义双关。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词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而杜牧诗中的“轻罗小扇”也正象征着宫女被遗弃的命运。正因如此,在秋夜中,月光下,这个宫女无事可做,伴随她的是连绵不断的寂寞和无聊,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松与快乐,只好以扑打流萤消磨时光。诗的绝妙处更在宫女的第二种动态:“坐看牵牛织女星。”诗人以准确、含蓄的笔墨,揭示出宫女的内心世界。织女嫁于牵牛,每年七夕可以相会。这个宫女久久地仰望着这对默默含情的牛郎、织女星,对他们的真挚爱情非常向往。然而她那不幸的身世又注定了美好的愿望一个一个破灭,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望着天上那一对情人。诗人通过这一动态描写,不露痕迹地表达了深闭宫廷的宫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含蓄而有韵致。这个宫女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寂寞、无聊、孤独、凄凉等等交织在一起,她有希望,然而更多的是失望以至绝望。这与清凉而明丽的夜色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夜有冷色,也有亮度,而人仅有冷色,绝无亮度,夜色的清丽正好反衬出宫女内心的灰暗。诗的极为成功之处也正是将那深深的哀怨融化于这清丽的夜色之中,并激发无数读者的同情与思索。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谓“远韵远神”,正是对这首诗的最恰当的评语。
坐看牵牛织女星。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出处】唐·杜牧《秋夕》【意思】冰凉如水的月光照在宫门的石阶上,宫女斜卧在临窗的床上,凝望着天空中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采用白描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锁于深宫的少女们那无言的怨情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提示】夜色笼罩,寒意袭人,皇宫中的石阶象水一样冰冷;宫女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诗句写一位失意宫女长夜不寐,仰望星星,满腹心事。牵牛织女的故事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因而感到无比孤独和凄凉。【鉴赏】在夜色的笼罩下,皇宫的阶梯就如流水一般透亮清凉,宫女坐在台阶上静静地看着天空中隔着银河相望的织女星和牵牛星。这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深宫女子寂寞无聊的情态。“凉如水”三字,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本该是睡觉之时,宫女却还坐在地上看星星。“织女星”和“牵牛星”只能在七夕才能见一面,它们既是爱情的象征,又是离别的象征。宫女有感于此,想起了自己独处深宫的寂寥与无助。她望着星星想了什么?诗人没有说。以宫女痴痴凝望的情态结尾,意蕴悠长,耐人寻味。【全诗】《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全诗赏析】杜牧诗以拗峭险侧的风格著称于晚唐诗坛,而《秋夕》却是典型的清婉平丽之作,代表了他的另一种诗风。诗人巧妙地选取了一个宫女秋夜乘凉的情景,含蓄地反映出她们宫中生活的寂寞、无聊与苦闷。短短四句二十八字,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展示了封建帝王后宫的一个侧面:乳白色的蜡烛在秋夜里发出寒光,冷冷地映照着绘画的屏风,一个孤单的宫女正挥动着轻巧的团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夜深了,皇宫里的石阶上,夜色清凉如水,可她仍无睡意,依然坐在石阶上,仰望着天河两旁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对这个封建帝王的后宫,首先是涂抹上冷色,无论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还是天阶上的夜色,都会给人们带来丝丝寒意。“凉如水”三字,又使这种冷色更推进了一层。然而在这种冷色之上,诗人一反常理,没有赋于黯淡的色彩,而是尽力表现其亮度。如银的烛光、如水的夜色、绘画的屏风以及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无一不具光泽。在这清凉而明丽的夜色之中,人们应当尽情地赏玩,心情轻松、畅快。可诗人并没有写这些,而是独具匠心地选取了宫女的两个动作。其一是拿着轻巧的团扇去扑打流萤。诗中的小扇语义双关。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词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而杜牧诗中的“轻罗小扇”也正象征着宫女被遗弃的命运。正因如此,在秋夜中,月光下,这个宫女无事可做,伴随她的是连绵不断的寂寞和无聊,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松与快乐,只好以扑打流萤消磨时光。诗的绝妙处更在宫女的第二种动态:“坐看牵牛织女星。”诗人以准确、含蓄的笔墨,揭示出宫女的内心世界。织女嫁于牵牛,每年七夕可以相会。这个宫女久久地仰望着这对默默含情的牛郎、织女星,对他们的真挚爱情非常向往。然而她那不幸的身世又注定了美好的愿望一个一个破灭,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望着天上那一对情人。诗人通过这一动态描写,不露痕迹地表达了深闭宫廷的宫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含蓄而有韵致。这个宫女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寂寞、无聊、孤独、凄凉等等交织在一起,她有希望,然而更多的是失望以至绝望。这与清凉而明丽的夜色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夜有冷色,也有亮度,而人仅有冷色,绝无亮度,夜色的清丽正好反衬出宫女内心的灰暗。诗的极为成功之处也正是将那深深的哀怨融化于这清丽的夜色之中,并激发无数读者的同情与思索。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谓“远韵远神”,正是对这首诗的最恰当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