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战国策·颤斶说齐宣王贵士(齐策四)》原文鉴赏
齐宣王见颜斶曰①:“斶前②!”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③,王前为趋士④。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⑤,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⑥!’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注释】①颜斶(chu,音触):齐国隐士。②前:进。③慕势:趋炎附势。④趋士:接近士人。趋:急走。⑤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谥惠,食采邑于柳下。垄:墓。樵采,打柴。⑥镒:古衡名,一镒二十两。
【今译】齐宣王接见颜斶时,说道:“颜斶,过来!”颜斶也说:“大王,过来!”齐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官员都道:“大王是君主,你颜斶是臣子。大王说‘颜斶,过来’,你颜斶也说‘大王,过来’,这能行吗?”颜斶答道:“我颜斶过去是趋炎附势,而大王过来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颜斶趋炎附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齐宣王发火道:“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答道:“士尊贵,王并不尊贵!”齐宣王道:“你有根据吗?”颜斶道:“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下命令道:‘有谁敢到距柳下惠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还有一道命令道:‘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王的脑袋,竟然连一个死了的士的坟墓都不如啊。”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①,而建千石钟、万石簴②,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③;辩知并进④,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不备具⑤,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者鄙野⑥,监门闾里⑦;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⑧,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⑨,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⑩。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11)?稍稍诛灭(12),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13),以喜其为名者(14),必以骄奢为行(15)。据慢骄奢(16),则凶必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17),无德而望其福者约(18),无功而受其禄者辱(19),祸必握(20)。故曰;‘矜功不立(21),虚愿不至(22)。’此皆幸乐其名华(23),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24),舜有七友(25),禹有五丞(26),汤有三辅(27)。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28),不愧下学(29)。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30),形之君也(31);无端者(32),事之本也(33)。’夫上见其原(34),下通其流(35),至圣明学(36),何不吉之有哉(37)?《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38)?’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39)?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注释】①千乘之地:犹千乘之国。千乘:千辆战车。②石:一石一百二十斤。钟:乐器。簴(ju,音巨):悬钟之架。③仁义:仁人义士。役处:听从使唤、安排。④辩知:辩士、智者。知,同智。⑤本句一本作“求万物无不备具”。⑥鄙:僻远之邑。野,郊外。⑦监门:守门者。闾里,二十五户称一闻或一里。闻里皆有巷,巷口有门,设一卒看守。⑧大禹之时:指禹会诸侯于深山之时。⑨德厚:注重仁义道德。⑩南面称寡者:即君王。南面,古以面南为尊位。二十四,此夸大言之,齐宣王时称王者仅九国。(11)得失之策:指贵士为称孤道寡的得策,轻士为诸侯削灭的失策。(12)稍稍:渐渐。诛灭:指诸侯受诛被灭事。(13)未得其实:不务实际。(14)喜其为名:只好虚名。(15)骄奢:骄傲奢侈。行:行为。(16)据慢:倨傲。据,同倨。(17)削:削地。(18)约:困穷。(19)辱:蒙受侮辱。(20)握:通渥。多。(21)矜功,好大喜功。立,建功立业。(22)愿:空想。至:达到目的。(23)华:一本无此学。(24)九佐:指舜、契、禹、后稷、夔、倕、伯夷、皋陶、益。(25)七友:指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秦不虚、灵甫。(26)五丞:指益、稷、皋陶、垂、契。(27)三辅:指谊伯、仲伯、咎单。按上述九佐、七友、五丞、三辅诸人名,均系后人所记。(28)亟(qi,音气):屡。(29)下学:犹下问。(30)无形:未具形象。(31)君:主。(32)无端:未见端绪。(33)本:根本。(34)原:本源。(35)流:流变。(36)明学:懂得为学之道。(37)不吉:不祥之事。(38)是:此。(39)下人:居于人下。
【今译】左右官员都说:“颜斶,过来!颜斶,过来!大王拥有千乘之国,并且修造了千石重的大钟,万石重的钟架。普天之下仁义的士人都前来听从使唤和安排,辩客才子没有不争先恐后地前来出谋划策的,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是应有尽有,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如今那些士人之中高一点儿的不过是平民,_一无所有地住在乡间农舍,低一点儿的则在荒郊僻野替人家看守里巷。士人真是太卑贱了!”颜斶回道:“不对!我听说古代大禹那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为什么呢?因为大禹所注重的仁义之道,由于尊重士人而得到了贯彻。所以出身乡间的舜,能从荒郊僻野而登上天子的宝座。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这个时代,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不正是政策得失的关键吗?那些逐渐被诛杀消灭的诸侯,待到国破家亡的时候,即使想替人去看管里巷的大门,又哪里能办得到呢!因此,《易传》上不是说了吗:‘身居高位而不务实事,只喜欢空名的人,他的行为必定傲慢骄奢。如果傲慢骄奢,就会招来祸患。’所以不务实事而只好虚名的会地削国弱,不施仁德而奢望有福的会困乏窘迫,没有功勋而享受禄位的会自找屈辱,这样,祸患必然无穷。所以说:‘好大喜功,不能立业;专靠空想,难达目的。’这都是些喜好虚名、华而不实的人。所以尧有九位助手,舜有七位诤友,禹有五位丞相,汤有三位参谋,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不以经常请教别人为羞耻,不为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所以修养成德高望重、闻名后世的,就是尧、舜、禹、汤、周文王这些人。因此说:‘无形,是有形的主宰;无端,是事物的根本。’上察事物的本源,下晓事物的流变,最圣明的人通晓于此,哪里会碰到不利呢!《老子》言道:‘即使尊贵,也定然以低贱为根本;即使崇高,也必然以卑下为基础。因而侯王自称孤、寡、不谷,就是以贱为本的缘故吧。’孤、寡,本来指地位很低的困穷卑贱之人,而侯王却用来称呼自己,这难道不是甘居人下、尊重士人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委任周公旦,世世代代称他们为明主,因此,士人尊贵是显而易见的。”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①。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霭。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③,食必太牢④,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⑤。”颜斯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也,然太璞不完⑥。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面,非不得尊遂也⑧,然而形神不全。斯愿得归,晚食以当肉⑨,安步以当车⑩,无罪以当贵(11),清静贞正以自虞(12)。制言者(13),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以备矣(14),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曰:“斶知足矣,归反璞(15),则终生不辱也。”
【注释】①病:诟病。②细人:小人。指不明贵士之道者。③游:交往。④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称太牢。⑤丽都:华美。⑥太璞:内蕴玉的石块。⑦推选:推举擢拔。禄,得到禄位。⑧尊遂:尊贵显达。⑨晚食:迟一点儿进餐。⑩安步:安闲地步行。(11)无罪:平安无事。(12)贞正:纯正。虞:同娱,乐。(13)制言者:命我言说的。制:控。(14)要道:重要的道理。备:完。(15)归反璞:反璞归真,指颜斶仍旧归家隐居。
【今译】齐宣王道:“哎!君子怎么能任人欺侮啊!寡人是自讨没趣呀!如今听了您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弟子。而且,如果颜先生和寡人交往,那么饮食必有三牲之肉,出门必有代步之车,您夫人子女个个会衣着鲜艳华丽。”颜斶辞谢道:“玉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便会凿破璞玉;宝贵倒还宝贵,然而失去了璞玉的原貌。士生于僻野荒郊,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然而士人的外在风貌与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日晚点儿吃饭,滋味正同吃肉一样;徐行慢步,足以当作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逊色多少。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尽忠直言的,是我颜斶。现在重要的意见,我都已陈述完毕,望您让我归去,安然走回自己的老家。”说罢,拜了两拜,告别而去。大家议论道:“颜斶为人知足,返璞归真,他一生都不会招致屈辱。”
【集评】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笔之犀利,如刺客一寸之匕,所掷必中要害,血濡缕,即立死。”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起得唐突,收得超忽。后段‘形神不全’四字,说尽富贵利达人,良可悲也。战国士气,卑污极矣,得此可以一回狂澜。”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贫贱者骄人耳,胸中有此句,故自毫气未除,然已非樊笼中物矣。”
【总案】本文阐述了“士贵,王者不贵”的思想。它与孟子“民贵君轻”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贵士,就是重视贤才,就是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这种思想不仅在战国时代有进步作用,而且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文章着力刻画的颜斶是一个刚直不阿、洁身自好的士人形象。开篇通过颜与齐王的对峙突现了他不肯趋炎附势的性格:齐王命令颜斶“斶前”,他也针锋相对地回敬“王前”;齐王左右责备他不懂礼节,他振振有辞道:“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齐王忿然追问是王贵还是士贵,颜毫不含糊地回说“士贵”、“王者不贵”,并以秦攻齐时所下的两条命令论述士比王贵的观点,驳得齐王哑口无言。接下去颜引证古今贵士成名、轻士削败的事实,以及《易传》、《老子》论述贵贱高下的名言,批驳了王贵士贱的谬说,终于使齐王俯首而“愿请受为弟子”。颜的“尽忠直言”,并不是希冀干禄求名,而是为了伸张士贵的要道,因此,荣华富贵的诱惑无法改变他返璞归真的志向,最后,他辞别了齐王,仍旧回到乡间,去过他“清净贞正”的布衣生涯。一场唇枪舌剑,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古代士人形象。
战国策齐策四。推荐。爱诗词网。《先秦散文·战国策·颤斶说齐宣王贵士(齐策四)》原文鉴赏齐宣王见颜斶曰①:“斶前②!”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③,王前为趋士④。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⑤,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⑥!’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注释】①颜斶(chu,音触):齐国隐士。②前:进。③慕势:趋炎附势。④趋士:接近士人。趋:急走。⑤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谥惠,食采邑于柳下。垄:墓。樵采,打柴。⑥镒:古衡名,一镒二十两。【今译】齐宣王接见颜斶时,说道:“颜斶,过来!”颜斶也说:“大王,过来!”齐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官员都道:“大王是君主,你颜斶是臣子。大王说‘颜斶,过来’,你颜斶也说‘大王,过来’,这能行吗?”颜斶答道:“我颜斶过去是趋炎附势,而大王过来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颜斶趋炎附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齐宣王发火道:“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答道:“士尊贵,王并不尊贵!”齐宣王道:“你有根据吗?”颜斶道:“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下命令道:‘有谁敢到距柳下惠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还有一道命令道:‘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王的脑袋,竟然连一个死了的士的坟墓都不如啊。”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①,而建千石钟、万石簴②,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③;辩知并进④,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不备具⑤,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者鄙野⑥,监门闾里⑦;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⑧,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⑨,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⑩。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11)?稍稍诛灭(12),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13),以喜其为名者(14),必以骄奢为行(15)。据慢骄奢(16),则凶必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17),无德而望其福者约(18),无功而受其禄者辱(19),祸必握(20)。故曰;‘矜功不立(21),虚愿不至(22)。’此皆幸乐其名华(23),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24),舜有七友(25),禹有五丞(26),汤有三辅(27)。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28),不愧下学(29)。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30),形之君也(31);无端者(32),事之本也(33)。’夫上见其原(34),下通其流(35),至圣明学(36),何不吉之有哉(37)?《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38)?’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39)?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注释】①千乘之地:犹千乘之国。千乘:千辆战车。②石:一石一百二十斤。钟:乐器。簴(ju,音巨):悬钟之架。③仁义:仁人义士。役处:听从使唤、安排。④辩知:辩士、智者。知,同智。⑤本句一本作“求万物无不备具”。⑥鄙:僻远之邑。野,郊外。⑦监门:守门者。闾里,二十五户称一闻或一里。闻里皆有巷,巷口有门,设一卒看守。⑧大禹之时:指禹会诸侯于深山之时。⑨德厚:注重仁义道德。⑩南面称寡者:即君王。南面,古以面南为尊位。二十四,此夸大言之,齐宣王时称王者仅九国。(11)得失之策:指贵士为称孤道寡的得策,轻士为诸侯削灭的失策。(12)稍稍:渐渐。诛灭:指诸侯受诛被灭事。(13)未得其实:不务实际。(14)喜其为名:只好虚名。(15)骄奢:骄傲奢侈。行:行为。(16)据慢:倨傲。据,同倨。(17)削:削地。(18)约:困穷。(19)辱:蒙受侮辱。(20)握:通渥。多。(21)矜功,好大喜功。立,建功立业。(22)愿:空想。至:达到目的。(23)华:一本无此学。(24)九佐:指舜、契、禹、后稷、夔、倕、伯夷、皋陶、益。(25)七友:指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秦不虚、灵甫。(26)五丞:指益、稷、皋陶、垂、契。(27)三辅:指谊伯、仲伯、咎单。按上述九佐、七友、五丞、三辅诸人名,均系后人所记。(28)亟(qi,音气):屡。(29)下学:犹下问。(30)无形:未具形象。(31)君:主。(32)无端:未见端绪。(33)本:根本。(34)原:本源。(35)流:流变。(36)明学:懂得为学之道。(37)不吉:不祥之事。(38)是:此。(39)下人:居于人下。【今译】左右官员都说:“颜斶,过来!颜斶,过来!大王拥有千乘之国,并且修造了千石重的大钟,万石重的钟架。普天之下仁义的士人都前来听从使唤和安排,辩客才子没有不争先恐后地前来出谋划策的,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是应有尽有,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如今那些士人之中高一点儿的不过是平民,_一无所有地住在乡间农舍,低一点儿的则在荒郊僻野替人家看守里巷。士人真是太卑贱了!”颜斶回道:“不对!我听说古代大禹那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为什么呢?因为大禹所注重的仁义之道,由于尊重士人而得到了贯彻。所以出身乡间的舜,能从荒郊僻野而登上天子的宝座。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这个时代,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不正是政策得失的关键吗?那些逐渐被诛杀消灭的诸侯,待到国破家亡的时候,即使想替人去看管里巷的大门,又哪里能办得到呢!因此,《易传》上不是说了吗:‘身居高位而不务实事,只喜欢空名的人,他的行为必定傲慢骄奢。如果傲慢骄奢,就会招来祸患。’所以不务实事而只好虚名的会地削国弱,不施仁德而奢望有福的会困乏窘迫,没有功勋而享受禄位的会自找屈辱,这样,祸患必然无穷。所以说:‘好大喜功,不能立业;专靠空想,难达目的。’这都是些喜好虚名、华而不实的人。所以尧有九位助手,舜有七位诤友,禹有五位丞相,汤有三位参谋,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不以经常请教别人为羞耻,不为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所以修养成德高望重、闻名后世的,就是尧、舜、禹、汤、周文王这些人。因此说:‘无形,是有形的主宰;无端,是事物的根本。’上察事物的本源,下晓事物的流变,最圣明的人通晓于此,哪里会碰到不利呢!《老子》言道:‘即使尊贵,也定然以低贱为根本;即使崇高,也必然以卑下为基础。因而侯王自称孤、寡、不谷,就是以贱为本的缘故吧。’孤、寡,本来指地位很低的困穷卑贱之人,而侯王却用来称呼自己,这难道不是甘居人下、尊重士人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委任周公旦,世世代代称他们为明主,因此,士人尊贵是显而易见的。”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①。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霭。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③,食必太牢④,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⑤。”颜斯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也,然太璞不完⑥。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面,非不得尊遂也⑧,然而形神不全。斯愿得归,晚食以当肉⑨,安步以当车⑩,无罪以当贵(11),清静贞正以自虞(12)。制言者(13),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以备矣(14),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曰:“斶知足矣,归反璞(15),则终生不辱也。”【注释】①病:诟病。②细人:小人。指不明贵士之道者。③游:交往。④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称太牢。⑤丽都:华美。⑥太璞:内蕴玉的石块。⑦推选:推举擢拔。禄,得到禄位。⑧尊遂:尊贵显达。⑨晚食:迟一点儿进餐。⑩安步:安闲地步行。(11)无罪:平安无事。(12)贞正:纯正。虞:同娱,乐。(13)制言者:命我言说的。制:控。(14)要道:重要的道理。备:完。(15)归反璞:反璞归真,指颜斶仍旧归家隐居。【今译】齐宣王道:“哎!君子怎么能任人欺侮啊!寡人是自讨没趣呀!如今听了您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弟子。而且,如果颜先生和寡人交往,那么饮食必有三牲之肉,出门必有代步之车,您夫人子女个个会衣着鲜艳华丽。”颜斶辞谢道:“玉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便会凿破璞玉;宝贵倒还宝贵,然而失去了璞玉的原貌。士生于僻野荒郊,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然而士人的外在风貌与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日晚点儿吃饭,滋味正同吃肉一样;徐行慢步,足以当作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逊色多少。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尽忠直言的,是我颜斶。现在重要的意见,我都已陈述完毕,望您让我归去,安然走回自己的老家。”说罢,拜了两拜,告别而去。大家议论道:“颜斶为人知足,返璞归真,他一生都不会招致屈辱。”【集评】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笔之犀利,如刺客一寸之匕,所掷必中要害,血濡缕,即立死。”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起得唐突,收得超忽。后段‘形神不全’四字,说尽富贵利达人,良可悲也。战国士气,卑污极矣,得此可以一回狂澜。”清·张星徽《国策评林》:“贫贱者骄人耳,胸中有此句,故自毫气未除,然已非樊笼中物矣。”【总案】本文阐述了“士贵,王者不贵”的思想。它与孟子“民贵君轻”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贵士,就是重视贤才,就是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这种思想不仅在战国时代有进步作用,而且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文章着力刻画的颜斶是一个刚直不阿、洁身自好的士人形象。开篇通过颜与齐王的对峙突现了他不肯趋炎附势的性格:齐王命令颜斶“斶前”,他也针锋相对地回敬“王前”;齐王左右责备他不懂礼节,他振振有辞道:“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齐王忿然追问是王贵还是士贵,颜毫不含糊地回说“士贵”、“王者不贵”,并以秦攻齐时所下的两条命令论述士比王贵的观点,驳得齐王哑口无言。接下去颜引证古今贵士成名、轻士削败的事实,以及《易传》、《老子》论述贵贱高下的名言,批驳了王贵士贱的谬说,终于使齐王俯首而“愿请受为弟子”。颜的“尽忠直言”,并不是希冀干禄求名,而是为了伸张士贵的要道,因此,荣华富贵的诱惑无法改变他返璞归真的志向,最后,他辞别了齐王,仍旧回到乡间,去过他“清净贞正”的布衣生涯。一场唇枪舌剑,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古代士人形象。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
纪信诈帝。推荐。爱诗词网。【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例句】郦寄卖友,纪信诈帝。(李瀚《蒙求》9962)这里举纪信冒充刘邦以掩护刘邦脱逃事作为提供学童学习典故之一则。
东望都门信马归。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君臣相顾泪成行,沿着京城的方向信马由疆。
【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处】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意思】〈名〉平羌(qiāng),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头上,月影映入平羌江中,又随江水流去。【全诗】《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③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自四川庐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④发:出发。⑤清溪:即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⑥渝州:指重庆。【解题】此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时李白离蜀途中乘舟东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李白一生爱明月,对峨眉山月爱之尤深,晚年还写有《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此诗四句嵌入五地名,竟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诗境明朗,音韵流畅,为唐人七绝所仅见。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评云:“此是太白佳境”,谓前二句明写月映清江之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乐事,玲珑剔透,古今目为绝唱。【鉴赏】《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自家乡经峨眉、渝州出蜀,途中寄给友人的绝句。苏轼曾写过一首《送人守嘉州》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东坡是懂得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意的,所以说“请君见月时登楼”,这是告诉友人张嘉州,如果看到月亮,就请登上高楼眺望,思念远方的我,我也在月下思念着你。“月”是解说李白诗的关键。诗的前两句,诗人着意创造一个优美静谧的诗歌意境。“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散发着清辉的秋月,嵌在深蓝的夜空里,月光将雄伟秀丽的峨眉山峰的身影,倒映在澄静的平羌江水上,意境中有人在。原来,李白和友人昔日曾在峨眉山赏月,两人共同品评月夜的美景,友情也就在宁静清秀的意境中得以交融、得以发展、得以净化。诗的后两句,仍然从月夜着笔。诗人今夜从清溪出发,向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进发,准备到渝州去。“夜发”,是在月夜发舟。当行舟来到小三峡时,诗人睹月而感发兴会,眼前的蜀山蜀水,触发他脑海中浮现出昔日与朋友在峨眉山下、平羌江畔共同赏月的情景。尽管地点变了,故人又不在身边,而诗的意境中孕含着深挚的友情,怎能不令诗人深深地怀念旧友呢?于是,诗人无可奈何地发出“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感叹,含情凄婉,抒写出他对朋友的恳挚的情感。“月”是贯串全诗诗意的重要诗歌意象,在全诗中成为感情发展的纽带和艺术想象的媒介。这首诗,连用了五个地名。如果是一般诗人,将五个地名写入仅有二十八字的一首小诗里,容易造成堆垛的毛病。但是,李白精心组织,“天巧浑成,毫无痕迹”(《唐诗选脉会通》载金献之语)。前两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点出昔日赏月的地点,而“峨眉山月”,“平羌江水”,又成为被描写的景物,是构成优美静谧诗歌意境不可缺少的意象;中间两个地名清溪、三峡,点出月夜行舟的所在地,这里的山水胜景,与峨眉山、平羌江有相似之处,所以能引起诗人的联想。因此,这里的地名就成为表达诗思、创造意境的要素,不再是累赘之物。
思君不见下渝州。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处】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意思】〈名〉平羌(qiāng),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头上,月影映入平羌江中,又随江水流去。【全诗】《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③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自四川庐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④发:出发。⑤清溪:即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⑥渝州:指重庆。【解题】此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时李白离蜀途中乘舟东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李白一生爱明月,对峨眉山月爱之尤深,晚年还写有《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此诗四句嵌入五地名,竟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诗境明朗,音韵流畅,为唐人七绝所仅见。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评云:“此是太白佳境”,谓前二句明写月映清江之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乐事,玲珑剔透,古今目为绝唱。【鉴赏】《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自家乡经峨眉、渝州出蜀,途中寄给友人的绝句。苏轼曾写过一首《送人守嘉州》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东坡是懂得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意的,所以说“请君见月时登楼”,这是告诉友人张嘉州,如果看到月亮,就请登上高楼眺望,思念远方的我,我也在月下思念着你。“月”是解说李白诗的关键。诗的前两句,诗人着意创造一个优美静谧的诗歌意境。“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散发着清辉的秋月,嵌在深蓝的夜空里,月光将雄伟秀丽的峨眉山峰的身影,倒映在澄静的平羌江水上,意境中有人在。原来,李白和友人昔日曾在峨眉山赏月,两人共同品评月夜的美景,友情也就在宁静清秀的意境中得以交融、得以发展、得以净化。诗的后两句,仍然从月夜着笔。诗人今夜从清溪出发,向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进发,准备到渝州去。“夜发”,是在月夜发舟。当行舟来到小三峡时,诗人睹月而感发兴会,眼前的蜀山蜀水,触发他脑海中浮现出昔日与朋友在峨眉山下、平羌江畔共同赏月的情景。尽管地点变了,故人又不在身边,而诗的意境中孕含着深挚的友情,怎能不令诗人深深地怀念旧友呢?于是,诗人无可奈何地发出“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感叹,含情凄婉,抒写出他对朋友的恳挚的情感。“月”是贯串全诗诗意的重要诗歌意象,在全诗中成为感情发展的纽带和艺术想象的媒介。这首诗,连用了五个地名。如果是一般诗人,将五个地名写入仅有二十八字的一首小诗里,容易造成堆垛的毛病。但是,李白精心组织,“天巧浑成,毫无痕迹”(《唐诗选脉会通》载金献之语)。前两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点出昔日赏月的地点,而“峨眉山月”,“平羌江水”,又成为被描写的景物,是构成优美静谧诗歌意境不可缺少的意象;中间两个地名清溪、三峡,点出月夜行舟的所在地,这里的山水胜景,与峨眉山、平羌江有相似之处,所以能引起诗人的联想。因此,这里的地名就成为表达诗思、创造意境的要素,不再是累赘之物。
【诗句】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出处】唐·王维《洛阳女儿行》。【翻译】谁来怜爱貌美如玉的西施,她出身贫贱,在那江头独自漂洗棉纱。越女:指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贫贱时曾在江边浣纱,后被越王勾践选中献给吴王夫差。颜:容颜。浣(huàn):洗。【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女子貌美,出身贫苦,无人怜爱。[例]有道是古诗说得好: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只因为一个贫字,那千古佳人西施不也曾做过江头浣纱女!但我看小香艳却比西施有志得多!(苗长水《秋雨之艳》)【全诗】《洛阳女儿行》[唐]·王维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谁怜越女颜如玉。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出处】唐·王维《洛阳女儿行》。【翻译】谁来怜爱貌美如玉的西施,她出身贫贱,在那江头独自漂洗棉纱。越女:指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贫贱时曾在江边浣纱,后被越王勾践选中献给吴王夫差。颜:容颜。浣(huàn):洗。【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女子貌美,出身贫苦,无人怜爱。[例]有道是古诗说得好: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只因为一个贫字,那千古佳人西施不也曾做过江头浣纱女!但我看小香艳却比西施有志得多!(苗长水《秋雨之艳》)【全诗】《洛阳女儿行》[唐]·王维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诗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意思】名声岂能是因文章而显著?做官老了,理应退休。【赏析】岂:难道。著:显著。我的声名,难道是想借文章而显著吗?我的官职,是该随我的老病而退休了。作者表示自己胸怀坦荡,并不把世俗名利放在心上。【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鉴赏】肃宗乾元元年关内大旱,杜甫举家迁移到成都,后由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推荐,任官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便乘舟东下,途经渝州(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此诗约作于永泰元年(765)。前半首写旅夜情景。微风轻轻地吹拂着两岸细草,月夜中一只桅杆高高的孤舟停泊着。这里的“细草”、“孤舟”已不仅仅是实景,而是寄托着杜甫当时凄凉的心境。接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平野上空星星闪烁,如直垂大地,使平野更呈开阔;波涛汹涌中托出一轮明月,大江在激流中浩荡东去,好一派雄浑开阔的气象。象一首乐曲,开头是轻盈中微呈幽怨,接着奏出了阔远、悠扬的旋律,使读者进入到一个辽阔的境界。抑和扬,近景和远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晚景色。然而诗人写阔大的景色,只是用来衬托他当时孤寂的心态。和他在《江汉》中所写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样,也是用开阔的景象来反衬他孤单无告的心境。诗的下半首是抒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个人的名声卓著,难道是由于他文章写得好?年老多病,做官应是退休了。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对此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从深层来理解它。杜甫满怀经邦致世的抱负,但无法施展。所以,这两句诗实际上是杜甫内心深处的慨叹。也是在《江汉》中诗人写道:“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明明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满怀抱负的诗人,最后只落得象飘零在天地间的沙鸥一样,孤单无依。这正是杜甫当时生活、思想的写照。杜诗在语言的锤炼方面工力甚深,自称是“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一字一句有出人意外的神妙之处。如本诗中的“名岂文章著”的“岂”,就有多种意义:一是谦虚之词,似说世上的名实并不相符;二是说自己的名难道真是由于文章,这是徒有虚名而已;第三,也包含有认为自己的诗文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声。所以就一“岂”字蕴含深广,耐人寻味。又如一向为人称颂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一“垂”字,更显出平野之阔,用一“涌”字,则展示出一片银色月光随波而荡漾的生动景象。这是杜诗语言的精工、独到之处。
名岂文章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意思】名声岂能是因文章而显著?做官老了,理应退休。【赏析】岂:难道。著:显著。我的声名,难道是想借文章而显著吗?我的官职,是该随我的老病而退休了。作者表示自己胸怀坦荡,并不把世俗名利放在心上。【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鉴赏】肃宗乾元元年关内大旱,杜甫举家迁移到成都,后由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推荐,任官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便乘舟东下,途经渝州(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此诗约作于永泰元年(765)。前半首写旅夜情景。微风轻轻地吹拂着两岸细草,月夜中一只桅杆高高的孤舟停泊着。这里的“细草”、“孤舟”已不仅仅是实景,而是寄托着杜甫当时凄凉的心境。接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平野上空星星闪烁,如直垂大地,使平野更呈开阔;波涛汹涌中托出一轮明月,大江在激流中浩荡东去,好一派雄浑开阔的气象。象一首乐曲,开头是轻盈中微呈幽怨,接着奏出了阔远、悠扬的旋律,使读者进入到一个辽阔的境界。抑和扬,近景和远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晚景色。然而诗人写阔大的景色,只是用来衬托他当时孤寂的心态。和他在《江汉》中所写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样,也是用开阔的景象来反衬他孤单无告的心境。诗的下半首是抒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个人的名声卓著,难道是由于他文章写得好?年老多病,做官应是退休了。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对此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从深层来理解它。杜甫满怀经邦致世的抱负,但无法施展。所以,这两句诗实际上是杜甫内心深处的慨叹。也是在《江汉》中诗人写道:“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明明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满怀抱负的诗人,最后只落得象飘零在天地间的沙鸥一样,孤单无依。这正是杜甫当时生活、思想的写照。杜诗在语言的锤炼方面工力甚深,自称是“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一字一句有出人意外的神妙之处。如本诗中的“名岂文章著”的“岂”,就有多种意义:一是谦虚之词,似说世上的名实并不相符;二是说自己的名难道真是由于文章,这是徒有虚名而已;第三,也包含有认为自己的诗文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声。所以就一“岂”字蕴含深广,耐人寻味。又如一向为人称颂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一“垂”字,更显出平野之阔,用一“涌”字,则展示出一片银色月光随波而荡漾的生动景象。这是杜诗语言的精工、独到之处。
【诗句】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出处】唐·温庭筠《瑶瑟怨》。【意思】月照银床竹簟冰凉寻梦不成,碧天明净如水白云纤柔轻盈。凄厉的雁声渐远向潇湘飞去,皎月空照华丽楼阁分外朗明。【全诗】《瑶瑟怨》.[唐].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解题】瑶瑟,为玉镶的华美之瑟。瑟声悲怨,古诗中多用来抒写女子哀怨之情。这首诗所描写的也是一个女子与丈夫分别不能团聚的哀怨。【注释】①瑶瑟:瑟的美称,为拨弦乐器。②冰簟:喻竹席之凉。银床:指月光照射床上,也写出凉意,此时应可酣眠入梦。③潇湘:河流名,今湖南省内。十二楼:《汉书·郊祀志下》“五城十二楼”注引应邵的话说,昆仑山上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之处。这里借用其名以称诗中的妇女所居住的楼。【全诗鉴赏】《汉书·郊祀志》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古诗中,瑟声哀怨常和别离之悲相联。诗题即暗示本诗所写的是女人别离的悲怨之情。首句正面写女主人公。“梦不成”值得细品。聚会渺茫无期,只得寄情思于梦幻。然而一觉醒来,才发觉连梦中之幽会也未曾有过,伴随自己的,只有那浸透着秋夜寂寞凉意的冰簟银床而已。次句暂且放下女主人公情思,宕开一笔去写景,一幅清冷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夜沉沉,长空澄碧,冷月似水,浮云如纱。此一景致,不仅衬托出女主人公轻柔姣媚之态,而且烘托出她清冷孤寂的无限愁绪。前两句是从视觉角度着笔,第三句则是从听觉角度写景。朦胧月色中,高飞碧空的大雁肉眼难见,只是在听到雁叫声时才注意到。秋夜寂寂,月色凄清,雁叫声更平添凄凉气氛。雁可传书,雁声南去,不用说,此时此刻女主人公的满腔思绪也被牵引到良人羁留的潇湘边。末句又回到视觉角度写景,只画明月笼罩中的“十二楼”。因为相传十二楼乃仙人之居所,诗人借以形容楼阁华丽,楼中主人柔美皎洁。“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妙极,面对明月,人会勾起团圆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高楼,真是“何事长向别时圆”,“玉户帘中卷不去”呀!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外,全是景物描写,就像几个组合巧妙的特写镜头,渲染出一种和女主人公相思别离之哀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也许它只能给读者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意象却将长留脑际。
十二楼中月自明。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出处】唐·温庭筠《瑶瑟怨》。【意思】月照银床竹簟冰凉寻梦不成,碧天明净如水白云纤柔轻盈。凄厉的雁声渐远向潇湘飞去,皎月空照华丽楼阁分外朗明。【全诗】《瑶瑟怨》.[唐].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解题】瑶瑟,为玉镶的华美之瑟。瑟声悲怨,古诗中多用来抒写女子哀怨之情。这首诗所描写的也是一个女子与丈夫分别不能团聚的哀怨。【注释】①瑶瑟:瑟的美称,为拨弦乐器。②冰簟:喻竹席之凉。银床:指月光照射床上,也写出凉意,此时应可酣眠入梦。③潇湘:河流名,今湖南省内。十二楼:《汉书·郊祀志下》“五城十二楼”注引应邵的话说,昆仑山上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之处。这里借用其名以称诗中的妇女所居住的楼。【全诗鉴赏】《汉书·郊祀志》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古诗中,瑟声哀怨常和别离之悲相联。诗题即暗示本诗所写的是女人别离的悲怨之情。首句正面写女主人公。“梦不成”值得细品。聚会渺茫无期,只得寄情思于梦幻。然而一觉醒来,才发觉连梦中之幽会也未曾有过,伴随自己的,只有那浸透着秋夜寂寞凉意的冰簟银床而已。次句暂且放下女主人公情思,宕开一笔去写景,一幅清冷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夜沉沉,长空澄碧,冷月似水,浮云如纱。此一景致,不仅衬托出女主人公轻柔姣媚之态,而且烘托出她清冷孤寂的无限愁绪。前两句是从视觉角度着笔,第三句则是从听觉角度写景。朦胧月色中,高飞碧空的大雁肉眼难见,只是在听到雁叫声时才注意到。秋夜寂寂,月色凄清,雁叫声更平添凄凉气氛。雁可传书,雁声南去,不用说,此时此刻女主人公的满腔思绪也被牵引到良人羁留的潇湘边。末句又回到视觉角度写景,只画明月笼罩中的“十二楼”。因为相传十二楼乃仙人之居所,诗人借以形容楼阁华丽,楼中主人柔美皎洁。“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妙极,面对明月,人会勾起团圆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高楼,真是“何事长向别时圆”,“玉户帘中卷不去”呀!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外,全是景物描写,就像几个组合巧妙的特写镜头,渲染出一种和女主人公相思别离之哀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也许它只能给读者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意象却将长留脑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