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成群结队的燕子辞别北方向南归去,大雁也向南方飞翔。想起夫君客游在外常常愁断肠。诗句写少妇见北地燕鹄南翔而触景生情,进而思念客游他乡的丈夫。首句既是实写眼前所见的深秋景象:万里晴空,归燕逝去,大雁远走高飞,到处是一派凄凉的景致。同时也暗含寓意:鹄燕尚且知南返,而浪迹天涯的丈夫却渺无归期。人竟不如禽鸟!两句诗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注鹄(hú),大雁。君,您,指丈夫。客游,客居异地。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古诗句出处:魏·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念君客游思断肠。推荐。爱诗词网。《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原诗出处,译文,注释成群结队的燕子辞别北方向南归去,大雁也向南方飞翔。想起夫君客游在外常常愁断肠。诗句写少妇见北地燕鹄南翔而触景生情,进而思念客游他乡的丈夫。首句既是实写眼前所见的深秋景象:万里晴空,归燕逝去,大雁远走高飞,到处是一派凄凉的景致。同时也暗含寓意:鹄燕尚且知南返,而浪迹天涯的丈夫却渺无归期。人竟不如禽鸟!两句诗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注鹄(hú),大雁。君,您,指丈夫。客游,客居异地。《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古诗句出处:魏·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尽,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辞序。推荐。爱诗词网。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尽,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①,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②,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③,恨晨光之熹微④。乃瞻衡宇⑤,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⑦。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⑧,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⑨,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乎矣!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⑩。登东皋以舒啸(11),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注释】①归去来:归去的意思。兮,语气词。②以心为形役:把心当成了形体的役使。意思是说:为了避免身受饥寒,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做官。③征夫:路上的行人。④熹(xī)微:天色微明。⑤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形容居处简陋。⑥眄(miǎn):斜视,这里是浏览之意。⑦容膝:只能容下膝盖,形容房屋很小。⑧翳(yì)翳:昏暗的样子。⑨窈(yǎo)窕(tiǎo):幽深曲折。⑩耘(yún)耔(zǐ):除草培土。(11)皋(gāo):水边高地,山岗。【鉴赏】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由于家境贫困,在亲友鼓励、叔父引荐之下,出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陶渊明决定自行去职,临行前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分为“序”和“辞”两部分。“序”的部分说明家贫出仕、辞官归田和撰写本文的前因后果,“辞”的部分抒写自己归田的决心和归田后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和真挚赞美。“辞”的部分分为四段。首先是对辞官归隐的反思,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喜爱田园生活,不忍心看到田地荒芜;二是自己以前为了温饱,才勉强做官;三是觉悟到过去做官是错误的,如今归隐才是正确的。接着,描述归途中的心情,“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景色怡然,恬淡自适。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还嫌天亮得太晚了。设想刚刚抵达家中,便看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派欣喜的景象,使他感受到田园之乐。虽然园里的小路已经荒芜,但是松树和菊花还和以前一样。坐在家中,可以自斟自饮,欣赏庭院的树木,可以涉足园中,享受清静悠闲的乐趣。接下来,作者想象归隐之后生活会给他带来的乐趣:可以与尘世相隔离,可以与亲朋好友叙旧谈心,可以抚琴读书,忘却尘世的一切烦恼。最后,作者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慨,明确表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人生态度,既不想奔走求富贵,也不愿服药求长生。并以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作结,“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想象在良辰美景,独来独往,躬耕农桑,啸吟东岗,赋诗清溪的生活,表达了作者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思想情怀。此文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意境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者创造了闲适的生活环境,多从具体生动的日常事物中取材,例如饮酒、涉园、观景、弹琴、读书、耕作、赋诗等等,自然亲切,引人入胜。文章句式灵活,骈中带散,骈散结合。绝大多数是四字句,但也有三字句“胡不归”“已乎矣”,也有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行文自然流畅,富有音节美。此文对后世影响较大。文中表现出陶渊明鄙弃官位,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一心向往田园,亲近自然,乐于劳动,独善其身,乐天知命的思想情怀,使他成为后世隐士的楷模。其写作艺术也让人称道。北宋散文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而已。”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两晋文章,此真杰然者。”作者:汪平秀知识来源: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80-182页.
《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以纪事体裁叙述明代历史的重要史籍。清初谷应泰编撰。顺治十三年(1656),谷氏任浙江学政佥事,延揽学者张岱、陆圻、徐倬等人,搜集史料,编撰而成。最早的刻本为顺治十五年谷氏所刻的筑益堂本。其后翻刻者甚多,以江西局本和广雅局本为最通行,近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校点本,除原书80卷及补遗6卷外,更收入清初海盐彭孙贻所作的《明朝纪事本末补编》5卷(每目为1卷,即《秘书告成》、《科举开设》、《西人封贡》、《西南群蛮》、《宦官贤奸》),其性质为补谷氏书之未备,内容虽不甚重要,亦略有可取。又清末江都倪车田撰《续明史纪事本末》18卷,记载南明之事(亦以一篇为一卷,始于《南部兵事》,终于《自成遗乱》,其性质为谷氏书的续编),因南明之事已入清史阶段,且其书取材无特殊之处,故校点本未予收入。北京图书馆有南陵徐仁山旧藏《明史纪事本末》,朱墨校注,可称善本。
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学政佥事等职,一生好学勤著,除本书外,其主要著作皆收入《筑益堂集》。
明史纪事本末。推荐。爱诗词网。《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以纪事体裁叙述明代历史的重要史籍。清初谷应泰编撰。顺治十三年(1656),谷氏任浙江学政佥事,延揽学者张岱、陆圻、徐倬等人,搜集史料,编撰而成。最早的刻本为顺治十五年谷氏所刻的筑益堂本。其后翻刻者甚多,以江西局本和广雅局本为最通行,近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校点本,除原书80卷及补遗6卷外,更收入清初海盐彭孙贻所作的《明朝纪事本末补编》5卷(每目为1卷,即《秘书告成》、《科举开设》、《西人封贡》、《西南群蛮》、《宦官贤奸》),其性质为补谷氏书之未备,内容虽不甚重要,亦略有可取。又清末江都倪车田撰《续明史纪事本末》18卷,记载南明之事(亦以一篇为一卷,始于《南部兵事》,终于《自成遗乱》,其性质为谷氏书的续编),因南明之事已入清史阶段,且其书取材无特殊之处,故校点本未予收入。北京图书馆有南陵徐仁山旧藏《明史纪事本末》,朱墨校注,可称善本。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学政佥事等职,一生好学勤著,除本书外,其主要著作皆收入《筑益堂集》。《明史纪事本末》系仿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系统地记载明代近3百年的重要史事,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明太祖朱元璋起兵,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进取北京。全书80卷,以一卷系一事,故卷帙大小不一,详略悬殊。以广雅本为例,其中篇幅较多的,如卷16燕王起兵,卷66东林党议,卷71魏忠贤乱政,卷72崇祯治乱,卷75中原群盗;篇幅较少的,如卷19开设贵州,卷23平山东盗,卷70平徐鸿儒,卷76郑芝龙受抚等。《明史纪事本末》除《亲征漠北》、《俺答封贡》两卷外,每卷后均有附论,写法仿《晋书》的“论”、“赞”,用骈体文,多数为谷氏自己所作,间或有直接引用他人之论。如卷56《李福达之狱》即用高岱论,卷66《东林党议》用倪元路论,卷68《三案》之“梃击”、“移宫”二案用夏允彝论。《明史纪事本末》成书于清代官修《明史》前八十多年,无正史为据,广泛采用野史和杂记传说。所记成祖设立三卫,进军漠北以及沿海倭寇,议复河套等事,其中史实较《明史》详细而又颇有出入,可以相互参证。该书较以前纪事本末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的史料来源不是脱胎于某一部书,而是集众书之长。《明史纪事本末》关于晚明与清室相关之事,略而不载。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通行本内缺《辽东兵端》、《熊王功罪》、《插汉寇边》、《毛师东江》、《锦宁战守》、《东兵入口》六篇,拜经楼有旧钞本。”清初厉行文字之禁,谷氏成书后,曾被指控,其缺少晚明之事当为受政治影响后之改版,而非由于谷氏撰作的疏漏,吴氏拜经楼所藏旧钞本(后归陆氏皕宋楼,清末售与日本静嘉堂文库),经傅以礼借钞得一本(今存浙江图书馆),他于光绪三年孟冬写有跋文,称原书“不分卷,亦无序目,撰人名截去。”又称“是书体例全仿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只篇末无论为小异耳。观卷中附注有详《流寇之乱》、《崇祯治乱》等话,此两篇为谷书中子目,疑此书亦出其手,初为一书,后以事关昭代龙兴,恐有嫌讳,授梓时始别而出之。”傅氏乃改题为《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定为6卷。《四库提要》引邵廷采《思复堂集明遗民传》之说,谓谷氏书原为张岱所辑的《石匮藏书》,谷氏以五百金购之;又称其多取谈迁所作,后论则杭诸生陆圻所作。古代官僚著书多有幕宾为之操笔,谷氏之书内容充实,组织亦甚为精密,似非一人在公余之暇所能胜任。但该书编纂得当,首尾一致,其中应有谷氏一定的功劳,不可便认为是袭取他人之作;若以《国榷》与《明史纪事本末》相较,所载崇祯时期多有相同,这是由于崇祯朝无实录,在史料来源方面似有一定承袭关系,但采用同一史料并非等同于代作。又张岱《与周戬伯书》说:“幸逢谷霖苍文宗,欲作《明史纪事本末》,广收十七年邸报,充栋汗牛,弟于其中簸扬淘汰,聊成本纪,并传崇祯朝名世诸臣,计有数十余卷,悉送文几,祈著丹铅,以终厥役。”据此则张岱所协助者以崇祯部分为主,更非谷应泰出于巨金相购。谷应泰编撰《明史纪事本末》是以封建士大夫的立场总结明王朝的统治经验。书中对于农民起义的记载,不仅一律诬蔑为“盗贼”,并多用丑化的写法,如诬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是“志乐狗盗,所至焚荡屠夷”。而对于效忠君王的人物都作正面肯定,甚至不惜采用伪史记载。如燕兵进入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自焚身死。但当时曾有建文帝未死,潜服出逃的传说,后来便有许多伪史乘机而作,其中最有系统者和万历年间所写《致身录》,记随建文出亡者凡22人。当时稍具历史知识者,无不指出其伪,论证十分明确,沈德符《野获编》、许元溥《吴乘窃笔》均指出系后人伪造的种种明证,“与逊国仕宦从亡,风影无涉”。而谷氏全用《致身录》之说,并作论云:“疑一龙之未出,摈众蛇而不载。”他相信这些伪史记载,并为那些“忠君”的人叫屈,这是十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但《明史纪事本末》以简明的文笔,系统地概括了明朝一代的史实,仍应值得肯定。如关于农民起义,从前期的山东唐赛儿、浙闽矿工、郧阳流民,和中期的河北、蜀中、江西,以及末年的全国性起义,都有专篇作比较集中的记载;又如修治运河、防御倭寇、宦官弄权以及矿税为害等,也都有专篇论述,这就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侠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流溢着奇光异彩的小说。全篇没有头尾完整、交待详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于人物的一二奇行异事,写得虚虚实实、闪闪烁烁。小说写家境贫困,以书画为生计赡养老母的顾生,与其母常周济不知从何而来、对门而居的老妪少女,甚至老妪病逝后代为安葬。女则知恩图报,为其生子,但又不肯嫁与顾生。其女行踪诡异,剑术超群,曾以匕首掷杀纠缠顾生并侵犯自己的白狐娈童,最后提仇人头来与顾告别,自言是司马官之女,为报籍家之仇,隐姓埋名三年之久。小说极写此女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森严的社会,一个年轻女子,不怕抛头露面,不避男女之嫌,而又冷若冰霜;受顾家母子周济,不拒亦不谢,然又入顾家代母操作,为顾母洗创敷药,俨然如妇。尤其是她为报顾生养母送终之德,怜顾贫不能成婚,为之生子的异行,乃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之尤,济贫助人的侠义之极。篇名题为“侠女”,作品突出侠女的侠义之行,充分表现出作者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气和尊崇女性的民主意识。
这篇小说从思想到艺术明显地受到司马迁史传文学的影响。《史记·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瞻,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写郭解“急人之难,免雠于更。“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对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的高尚品格给予热烈赞扬。《刺客列传》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聂政、荆轲等五名刺客勇敢抗暴、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热情歌颂他们自我牺牲,以报知己者的侠义精神。作者于篇末赞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侠女》写侠女为报顾生孝养其母,以身相报,为其延一线之续,以成彼之孝的侠行,又写其以一孤弱女子,独力抗暴报仇的异行,明显可以见出是兼采游侠之同情贫苦百姓,“专趋人之急”,“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与刺客的勇敢抗暴和自我牺牲、以报知己的侠义精神。甚至司马迁借句践之语惋惜荆轲“不讲刺剑之术”而失败,《侠女》就大写侠女剑术之神异而大功告成。《侠女》在艺术表现上也继承了《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不重故事情节的首尾联贯、完整铺写,而注重人物奇行异事的描绘,以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特点,重在以为人作妇生子的异行来表现侠女的侠义性格。如将三篇作品对照看,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见出这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的承继关系。
聊斋志异之侠女。推荐。爱诗词网。《侠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流溢着奇光异彩的小说。全篇没有头尾完整、交待详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于人物的一二奇行异事,写得虚虚实实、闪闪烁烁。小说写家境贫困,以书画为生计赡养老母的顾生,与其母常周济不知从何而来、对门而居的老妪少女,甚至老妪病逝后代为安葬。女则知恩图报,为其生子,但又不肯嫁与顾生。其女行踪诡异,剑术超群,曾以匕首掷杀纠缠顾生并侵犯自己的白狐娈童,最后提仇人头来与顾告别,自言是司马官之女,为报籍家之仇,隐姓埋名三年之久。小说极写此女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森严的社会,一个年轻女子,不怕抛头露面,不避男女之嫌,而又冷若冰霜;受顾家母子周济,不拒亦不谢,然又入顾家代母操作,为顾母洗创敷药,俨然如妇。尤其是她为报顾生养母送终之德,怜顾贫不能成婚,为之生子的异行,乃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之尤,济贫助人的侠义之极。篇名题为“侠女”,作品突出侠女的侠义之行,充分表现出作者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气和尊崇女性的民主意识。这篇小说从思想到艺术明显地受到司马迁史传文学的影响。《史记·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瞻,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写郭解“急人之难,免雠于更。“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对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的高尚品格给予热烈赞扬。《刺客列传》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聂政、荆轲等五名刺客勇敢抗暴、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热情歌颂他们自我牺牲,以报知己者的侠义精神。作者于篇末赞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侠女》写侠女为报顾生孝养其母,以身相报,为其延一线之续,以成彼之孝的侠行,又写其以一孤弱女子,独力抗暴报仇的异行,明显可以见出是兼采游侠之同情贫苦百姓,“专趋人之急”,“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与刺客的勇敢抗暴和自我牺牲、以报知己的侠义精神。甚至司马迁借句践之语惋惜荆轲“不讲刺剑之术”而失败,《侠女》就大写侠女剑术之神异而大功告成。《侠女》在艺术表现上也继承了《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不重故事情节的首尾联贯、完整铺写,而注重人物奇行异事的描绘,以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特点,重在以为人作妇生子的异行来表现侠女的侠义性格。如将三篇作品对照看,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见出这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的承继关系。为了塑造好这位卓尔不群的侠女形象,作者在现实描绘上涂抹了一层神异色彩。侠女与顾生母子的互相帮助完全是现实的街邻交往,侠女以身相报、为其生子延嗣的细节描写虽为异行,却也极为生活化。而侠女的来无影去无踪,以匕首掷杀白狐,以革囊提仇人头,甚而知顾生“福薄无寿,此儿可光门闾”,最后“女一闪如电,瞥尔间遂不复见”。以上种种描写,倍增侠女神异,这种把现实神幻化的艺术手法,使得人物灵光四射,异采夺目,使其侠行义胆更加光彩过人。这种把现实神异化的艺术手法,还起到了把现实的内容虚化的作用,如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似真似幻。如小说实写侠女灭狐:“女以匕首望空抛掷,戛然有声,灿若长虹;俄一物堕地作响。生急烛之,则一白狐,身首异处矣。”而对其报仇之大事,则只用笑提仇人头来与顾生告别这样的侧面描写,即虚写来表现。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正如但明伦所评:“报仇是本文正面,剑术是报仇实迹,正面难写,而实迹又不可不写。乃于此处借狐以写匕首之神异。后之杀仇取头,只用虚写便足。”说明虚写(侧面描写、概略说明)避免了难写的实事,而又达到、甚至超过了实写(正面描写、直接具体的描绘)的艺术效果。试想如果在一短篇小说中大段大段地铺叙侠女报仇过程,反而会令人感到冗长平淡,不如仅用极少的笔墨写她用匕首击杀白狐,后只点出她取回仇人之头这样的虚实结合的写法来得强烈集中、凝炼含蓄,使侠女性格特征的表现更为深刻有力。这种把现实神异化,对侠女虚虚实实的描写,使得侠女是人似仙,如真似幻,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王渔洋回末评)。小说还采用这种写法,实写详写侠女与顾生母子的交往,以突出她以身相报的侠义行为,虚写略写她的来历、行踪、报仇经过,“只一句两句,正不知包却几许事情,省却几许笔墨”(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的虚写)。一方面倍增侠女的神异,一方面以简省的笔墨反映了更为广泛复杂的情节内容,增加了作品内容的容量,同时又使作品结构紧凑、集中、精炼,充分显示出蒲翁对于短篇小说谋篇布局的精湛造诣。悬念是小说引人入胜的重要因素,设置悬念是小说结构艺术的重要手段。《侠女》善设悬念,将侠女行动诡秘、身份来历不明、剑术高超神异写得闪烁迷离,使人频生疑窦,悬想不已,直到最后侠女挟人头而至,慷慨陈词,才使人释疑。紧接着又境界翻新,写侠女“一闪如电,瞥尔间遂不复见”,给读者留下悬想的无穷天地,比之一般小说篇末释疑即止,匠心独运,结构巧妙,艺术魅力更大,显示出作者营构短篇的过人功力。
【诗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意思】名声岂能是因文章而显著?做官老了,理应退休。【赏析】岂:难道。著:显著。我的声名,难道是想借文章而显著吗?我的官职,是该随我的老病而退休了。作者表示自己胸怀坦荡,并不把世俗名利放在心上。【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鉴赏】肃宗乾元元年关内大旱,杜甫举家迁移到成都,后由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推荐,任官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便乘舟东下,途经渝州(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此诗约作于永泰元年(765)。前半首写旅夜情景。微风轻轻地吹拂着两岸细草,月夜中一只桅杆高高的孤舟停泊着。这里的“细草”、“孤舟”已不仅仅是实景,而是寄托着杜甫当时凄凉的心境。接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平野上空星星闪烁,如直垂大地,使平野更呈开阔;波涛汹涌中托出一轮明月,大江在激流中浩荡东去,好一派雄浑开阔的气象。象一首乐曲,开头是轻盈中微呈幽怨,接着奏出了阔远、悠扬的旋律,使读者进入到一个辽阔的境界。抑和扬,近景和远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晚景色。然而诗人写阔大的景色,只是用来衬托他当时孤寂的心态。和他在《江汉》中所写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样,也是用开阔的景象来反衬他孤单无告的心境。诗的下半首是抒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个人的名声卓著,难道是由于他文章写得好?年老多病,做官应是退休了。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对此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从深层来理解它。杜甫满怀经邦致世的抱负,但无法施展。所以,这两句诗实际上是杜甫内心深处的慨叹。也是在《江汉》中诗人写道:“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明明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满怀抱负的诗人,最后只落得象飘零在天地间的沙鸥一样,孤单无依。这正是杜甫当时生活、思想的写照。杜诗在语言的锤炼方面工力甚深,自称是“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一字一句有出人意外的神妙之处。如本诗中的“名岂文章著”的“岂”,就有多种意义:一是谦虚之词,似说世上的名实并不相符;二是说自己的名难道真是由于文章,这是徒有虚名而已;第三,也包含有认为自己的诗文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声。所以就一“岂”字蕴含深广,耐人寻味。又如一向为人称颂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一“垂”字,更显出平野之阔,用一“涌”字,则展示出一片银色月光随波而荡漾的生动景象。这是杜诗语言的精工、独到之处。
名岂文章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意思】名声岂能是因文章而显著?做官老了,理应退休。【赏析】岂:难道。著:显著。我的声名,难道是想借文章而显著吗?我的官职,是该随我的老病而退休了。作者表示自己胸怀坦荡,并不把世俗名利放在心上。【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鉴赏】肃宗乾元元年关内大旱,杜甫举家迁移到成都,后由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推荐,任官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便乘舟东下,途经渝州(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此诗约作于永泰元年(765)。前半首写旅夜情景。微风轻轻地吹拂着两岸细草,月夜中一只桅杆高高的孤舟停泊着。这里的“细草”、“孤舟”已不仅仅是实景,而是寄托着杜甫当时凄凉的心境。接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平野上空星星闪烁,如直垂大地,使平野更呈开阔;波涛汹涌中托出一轮明月,大江在激流中浩荡东去,好一派雄浑开阔的气象。象一首乐曲,开头是轻盈中微呈幽怨,接着奏出了阔远、悠扬的旋律,使读者进入到一个辽阔的境界。抑和扬,近景和远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晚景色。然而诗人写阔大的景色,只是用来衬托他当时孤寂的心态。和他在《江汉》中所写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样,也是用开阔的景象来反衬他孤单无告的心境。诗的下半首是抒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个人的名声卓著,难道是由于他文章写得好?年老多病,做官应是退休了。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对此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从深层来理解它。杜甫满怀经邦致世的抱负,但无法施展。所以,这两句诗实际上是杜甫内心深处的慨叹。也是在《江汉》中诗人写道:“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明明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满怀抱负的诗人,最后只落得象飘零在天地间的沙鸥一样,孤单无依。这正是杜甫当时生活、思想的写照。杜诗在语言的锤炼方面工力甚深,自称是“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一字一句有出人意外的神妙之处。如本诗中的“名岂文章著”的“岂”,就有多种意义:一是谦虚之词,似说世上的名实并不相符;二是说自己的名难道真是由于文章,这是徒有虚名而已;第三,也包含有认为自己的诗文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声。所以就一“岂”字蕴含深广,耐人寻味。又如一向为人称颂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一“垂”字,更显出平野之阔,用一“涌”字,则展示出一片银色月光随波而荡漾的生动景象。这是杜诗语言的精工、独到之处。
【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意思】桑叶落尽,一片萧瑟,蝉儿鸣叫,那么凄凉。这就是八月通往边塞路上的景象。荒凉、冷落、肃杀。注:萧关,关名。【鉴赏】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知了在叫,桑树林因已落叶而显得空旷,正是秋季八月,走在通往萧关的道路上。语出唐·王昌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用来描写北国仲秋时节的风光。◇我们结伴去山海关。一路上看不尽的风光景色,很像王昌龄写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自然另有幽燕的情调。(《杨朔散文选》)【全诗】《塞下曲四首(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注释】①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萧关:古关塞名。为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③幽并:古幽州和并州的并称。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游侠:古称重义轻生仗义助人之人为游侠。紫骝:紫燕和骝马,皆古良马。这里泛指骏马。【全诗赏析】这是一首赞美幽燕豪士而告诫莫学游侠儿的边塞诗。此诗一、二句点出边塞季节和地点,描写边塞景色:八月深秋,空阔桑林,知了鸣噪;萧关道上,天高气爽。三、四句描写边塞气候、景色的变化:出塞之后再入塞,气候变得寒冷,关塞内外,处处黄沙,丛丛芦草。此二句极写边塞的萧疏、苍凉、寒冷。五、六句写征人守边报国的精神。自古以来,幽燕多豪杰之士,他们守卫边疆,骁勇善战,常年伴黄沙,一直到老。这是诗人对戍边者的赞扬,也表示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此二句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意思切近,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最后二句说,不要学习游侠儿,自恃勇武,在众人面前,矜夸自己的“紫骝”宝马。此劝诫游侠少年之言,尤为实在而真诚。此诗前四句写景,突出边塞荒寒冷落;后四句通过“幽并客”与“游侠儿”的比较,表现了诗人的非战情绪。
蝉鸣空桑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意思】桑叶落尽,一片萧瑟,蝉儿鸣叫,那么凄凉。这就是八月通往边塞路上的景象。荒凉、冷落、肃杀。注:萧关,关名。【鉴赏】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知了在叫,桑树林因已落叶而显得空旷,正是秋季八月,走在通往萧关的道路上。语出唐·王昌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用来描写北国仲秋时节的风光。◇我们结伴去山海关。一路上看不尽的风光景色,很像王昌龄写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自然另有幽燕的情调。(《杨朔散文选》)【全诗】《塞下曲四首(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注释】①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萧关:古关塞名。为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③幽并:古幽州和并州的并称。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游侠:古称重义轻生仗义助人之人为游侠。紫骝:紫燕和骝马,皆古良马。这里泛指骏马。【全诗赏析】这是一首赞美幽燕豪士而告诫莫学游侠儿的边塞诗。此诗一、二句点出边塞季节和地点,描写边塞景色:八月深秋,空阔桑林,知了鸣噪;萧关道上,天高气爽。三、四句描写边塞气候、景色的变化:出塞之后再入塞,气候变得寒冷,关塞内外,处处黄沙,丛丛芦草。此二句极写边塞的萧疏、苍凉、寒冷。五、六句写征人守边报国的精神。自古以来,幽燕多豪杰之士,他们守卫边疆,骁勇善战,常年伴黄沙,一直到老。这是诗人对戍边者的赞扬,也表示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此二句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意思切近,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最后二句说,不要学习游侠儿,自恃勇武,在众人面前,矜夸自己的“紫骝”宝马。此劝诫游侠少年之言,尤为实在而真诚。此诗前四句写景,突出边塞荒寒冷落;后四句通过“幽并客”与“游侠儿”的比较,表现了诗人的非战情绪。
【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出处】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意思】在家乡蜀地曾时常听到那子规鸟的哀鸣,现今到宣城又频频见到杜鹃花,令人念及家乡的子规鸟。想起子规的悲啼,叫一声令人肠断一回,我在这阳春三月天情不自禁又思念起故乡三巴。此诗结构,对法别致,语言清浅生动,如谚如谣,寓情于景。“一”、“三”的复沓运用,真实地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注:子规,即杜鹃鸟。其鸣凄恻。宣城,在安徽南部。三巴,此指四川。【全诗】《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鉴赏】
李白二十五岁出蜀后,至老也没有再回故乡。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他流露思乡情绪。乡土之思即使偶尔闪现在诗中,也是非常轻微的。不过,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满怀信心与期待的,这使他的诗风旷放而飘逸。然而长期漂泊,屡屡受挫,人老年衰,壮志难酬,一向乐观的诗人也难免会情绪低落,乡思也会涌上他的心头。这首诗应该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姹紫嫣红的暮春三月,杜鹃花花团锦簇,满山遍崖,灿然若火。想当年,诗人在家乡的时候,每每看到杜鹃花盛开,就会听到阵阵的杜鹃鸟声。提起杜鹃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从而激起思乡之情。古代蜀中之帝杜宇,又称望帝,自以为德薄,不愿意窃据帝位,为避位而出走,死后精魂化为杜鹃鸟,每到暮春时分,就啼叫起来,没完没了,似乎在呼喊着“不如归去”。看着宣城艳丽的杜鹃花,诗人耳旁顿时响起了杜鹃鸟凄恻动人的啼叫声,好像在提醒他也“不如归去”。但诗人又怎能这样空手而归呢?当年意气风发,仰天大笑出门而去,自以为功名俯拾可取,唾手可得,谁知一再受挫,一事无成。看着眼前的朵朵杜鹃花,想着家乡亲人的苦苦期待,诗人又怎能不愁肠寸断呢?诗的前两句,巧用花、鸟、地名,形成自然的对仗,以空间的延伸和时间的延续,真实地再现了诗人乡思涌动的过程。“杜鹃”一语双关,诗人借花写鸟,借鸟抒情。由眼前的实景,写到记忆中的虚景,思绪由安徽宣城而飞越千里回到蜀国的故乡,环环相扣,虚实相生,远近结合。三、四两句巧用数字,进一步渲染浓重的思乡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颇能引起游子的共鸣。
蜀国曾闻子规鸟。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出处】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意思】在家乡蜀地曾时常听到那子规鸟的哀鸣,现今到宣城又频频见到杜鹃花,令人念及家乡的子规鸟。想起子规的悲啼,叫一声令人肠断一回,我在这阳春三月天情不自禁又思念起故乡三巴。此诗结构,对法别致,语言清浅生动,如谚如谣,寓情于景。“一”、“三”的复沓运用,真实地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注:子规,即杜鹃鸟。其鸣凄恻。宣城,在安徽南部。三巴,此指四川。【全诗】《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鉴赏】李白二十五岁出蜀后,至老也没有再回故乡。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他流露思乡情绪。乡土之思即使偶尔闪现在诗中,也是非常轻微的。不过,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满怀信心与期待的,这使他的诗风旷放而飘逸。然而长期漂泊,屡屡受挫,人老年衰,壮志难酬,一向乐观的诗人也难免会情绪低落,乡思也会涌上他的心头。这首诗应该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姹紫嫣红的暮春三月,杜鹃花花团锦簇,满山遍崖,灿然若火。想当年,诗人在家乡的时候,每每看到杜鹃花盛开,就会听到阵阵的杜鹃鸟声。提起杜鹃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从而激起思乡之情。古代蜀中之帝杜宇,又称望帝,自以为德薄,不愿意窃据帝位,为避位而出走,死后精魂化为杜鹃鸟,每到暮春时分,就啼叫起来,没完没了,似乎在呼喊着“不如归去”。看着宣城艳丽的杜鹃花,诗人耳旁顿时响起了杜鹃鸟凄恻动人的啼叫声,好像在提醒他也“不如归去”。但诗人又怎能这样空手而归呢?当年意气风发,仰天大笑出门而去,自以为功名俯拾可取,唾手可得,谁知一再受挫,一事无成。看着眼前的朵朵杜鹃花,想着家乡亲人的苦苦期待,诗人又怎能不愁肠寸断呢?诗的前两句,巧用花、鸟、地名,形成自然的对仗,以空间的延伸和时间的延续,真实地再现了诗人乡思涌动的过程。“杜鹃”一语双关,诗人借花写鸟,借鸟抒情。由眼前的实景,写到记忆中的虚景,思绪由安徽宣城而飞越千里回到蜀国的故乡,环环相扣,虚实相生,远近结合。三、四两句巧用数字,进一步渲染浓重的思乡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颇能引起游子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