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作《陆文夫·小巷深处》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陆文夫1928年3月23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长江边上一个名叫四圩的小村庄。6岁随家人迁居靖江县夹港。夹港这个与上海相连的水陆码头汇集了社会上三教九流的人物,给童年陆文夫以深刻影响,并且体现在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中。1944年16岁时患伤寒病到苏州探亲休养,从此与苏州结下不解之缘。病愈后回泰兴在杨陋学塾读初中。17岁初中毕业,考取有名的苏州中学回到苏州。读高中期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决定投身革命。1948年冬冒险穿过国民党封锁线去苏北解放区,准备打游击,却被分配到华中大学干部训练班学习。不久国民党全面崩溃,他随军南下,在新华社苏州支社当采访员,开始了8年的记者生活,广泛接触了社会生活,萌发了创作冲动。1955年初在《文艺月报》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荣誉》。1956年发表《小巷深处》,引起很大反响。次年调入新成立的江苏省文联专业创作组,不久因与高晓声、方之等创办《探求者》受到错误批判,被贬回苏州,在机床厂当工人。1960年一度回南京搞创作,不久又变成批判对象,回到苏州在纱厂当机修工。“文革”期间备受冲击,1969年底全家下放到苏北射阳县农村劳动。“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重返文坛,创作了《献身》、《小贩世家》、《围墙》、《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在第四次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
内容概要苏州城的秋夜,昏黄的街灯把白杨树婆娑的树影投在石子路上。城东北角一条铺着石板的深深小巷里,一个窗口透出灯光。灯下,一位俊俏的姑娘坐在书桌前双手托着下巴默想。眼圈儿发暗,像是痛苦与折磨留下的印记。巷子里很少有人了解她,只是看到她白天出门上班,晚上读书。邮递员知道她名叫徐文霞,是纱厂工人。给她送信来,她接到信常常愁眉苦脸,有时甚至把信撕掉。现在她忧郁地坐在灯下,不由得回忆起屈辱的过去——秋雨淅沥的黄昏,寒风凛冽的冬夜,苏州城阊门外的旅馆旁边,妖艳的妓女幽灵似地游荡着,嗲声嗲气地拉客,哄笑声、叫骂声不绝。这群妓女中有徐文霞,那时她17岁,被老鸨称作“阿四妹”。……这些事情已过去很久,但她一想起来仍然心里发抖。1952年人民政府把妓女集中起来送进妇女生产教养院,治病、诉苦、学习生产技术。徐文霞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一年,连父母都不知道的她第一次享受到了做人的尊严。从教养院出来她进工厂当了女工,几次调动工作之后就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了。她勤奋、聪明而且美丽,小伙子们投来灼热的目光。但她害怕了。她怕那目光透过她的现在看到过去的恶魔,从而变为鄙视和冷漠。所以小伙子们的信使她为难:“谁能和做过妓女的人有真正的爱情?别尝这杯苦酒吧!”她孤独又寂寞,常在夜晚蒙着被子流泪,或者拼命读书……。但今晚,打开书本她却怎么也读不进去,大学毕业的技术员张俊的影子总是在她面前晃动:年轻的脸上放着光,常跑到她身边来,好像有什么事情,却又涨红了脸无声地走开。今天他要帮助她学习文化,她竟然满口答应,对青年男性设下的防线崩溃了。张俊纯真的眼睛使她心中充满幸福的幻想,但悲惨的往事又使她不寒而栗。她伏在书桌上抽泣起来……。秋天到冬天,徐文霞的生活充满了阳光。每天下班张俊都到她房里来,面对面给她上课,然后她写作业,他坐到另一张桌子上读自己的书。她担心他看书时间长闷坏了脑子,有时去搔他的后脑勺,有时递过去一个苹果。累了,他们手拉手在夜色笼罩的街头散步,踩着路上的梧桐叶,望着北寺塔高大的黑影。但有时夜里她梦见张俊指着她的鼻子大骂:“我把你当块白玉,原来你做过妓女!不要脸的东西!从此一刀两断!”她惊醒过来,浑身冷汗,泪水湿了枕头。初冬的一个早晨,徐文霞打扮得漂漂亮亮,挽着张俊的胳膊来到留园,漫步在幽静的小道上。在紫藤架下,张俊吐露了藏在心底的渴望:“文霞,我们结婚吧!在人生的道路上两个人携着手,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渡不过的大河!”徐文霞沉浸在幸福里,几乎掉下泪来。但走到一座土山下面,一个扁平脸的男人看到徐文霞,恭敬地说:“你好呀四妹,你还在苏州吗?”徐文霞和他打了个招呼,就慌乱地拉着张俊奔上山顶,浑身颤抖。张俊问是怎么回事,徐文霞回答说那是一个熟人,“四妹”是她的小名。然后借口天冷拉张俊出了留园。一天,徐文霞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没想到进来的是那天在留园遇到的扁平脸男人。这人名叫朱国魂,解放前是投机商,第一个占有了她,抱着她的身子残酷地蹂躏。现在看到他,徐文霞又厌恶又恐惧,觉得自己有把柄落在这个人手里。朱国魂已将她近来的生活、工作、恋爱情况打听清楚,以“解放前的那段交情”相要挟,借口摆小摊缺少本钱,诈走了徐文霞一个月的工资。徐文霞扑到床上失声痛哭。从此她面容消瘦,目光呆滞。有时张俊来晚一点,她也以为是朱国魂告了密。她怕声音,担心朱国魂又来纠缠。张俊的温暖使她平静下来,她开始准备结婚用的花布、绸料,在痛苦的生活里编织美好的梦。没想到有一天朱国魂径自闯进屋来,奸笑着讨喜酒吃,说上次借的钱已用完。徐文霞心中燃起了怒火:拼了吧!跟这个畜生!但看到装着结婚用品的衣箱,心又软下来,手抖抖地摸出20块钱。朱国魂得寸进尺,竟要在这里过夜。强压在心底的痛苦、屈辱和愤怒爆发了,徐文霞扑过去拼命,朱国魂溜出门去。徐文霞头发蓬乱,脸色发青,坚定地来到张俊宿舍,扑在张俊怀里,泪如泉涌……。她诉说了过去的一切,请求张俊忘掉她,并原谅她隐瞒了这么久,然后在心底里道一声“再见”,无声地退出门去。夜深了,冷月挂在天空,屋瓦凝起浓霜。张俊在铺着石板的小巷里徘徊,他无法把自己热恋的美丽善良的姑娘和妓女联在一起,痛苦噬咬着他的心。他咆哮了:“是谁在洁白的绫罗上染了一个斑?是谁在清澈的溪流中吐了一口痰?不能怪她啊!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一个柔弱的孤儿怎么能主宰自己?”不过想到将要伴随自己一生的姑娘曾经是妓女,他又踌躇了。但想起徐文霞给他的激励,想起徐文霞怀着那样一颗痛苦的心来爱他,他觉得自己很渺小,在世俗的闲言和传统观念面前成了败兵。他终于对着夜空发问:“和这样圣洁的姑娘在一起,会有什么玷污了你?”他转身跑到徐文霞门前,举起拳头拼命敲门。在古老美丽的苏州城的睡梦里,小巷深处的敲门声一阵紧似一阵……。
作品鉴赏小说创作于新中国成立不久。那时候大多数作家主要致力于描绘战争年代的斗争生活和英雄人物,或者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但初登文坛的陆文夫却有自己审视生活的独特眼光。他的《小巷深处》描绘了徐文霞这种惨遭旧社会蹂躏过而现在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的精神生活,因此强烈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轰动了文坛。小说的成功首先在于它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展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的美——这可以称作“人性美”。徐文霞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曾经有过屈辱的、不光彩的过去。但她对人、对生活充满爱心,向往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因为过去的耻辱,她不敢接受青年们的爱情,在与张俊相爱之后,又从心底感到愧疚。这胆怯和愧疚实质上是从反面证明了她的善良与纯洁。她追求美好、纯洁的事物,因此不愿让自己的耻辱去玷污别人。张俊也是一位纯洁、善良的青年。在得知自己热恋着的姑娘曾经做过妓女之后,他虽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犹豫和深刻的痛苦,但最终还是勇敢地去敲徐文霞的门。他失去了占有爱人贞操的权力,但他以得到爱人纯洁善良的心为自豪。他是以一个世俗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勇敢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因此具有崇高、悲壮的美。在展示主人公心灵美的时候,小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是与那个贪婪、无耻、外貌和心灵一样丑陋的朱国魂的对比。对主人公心灵美的展示一方面使作品具有了评价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意义,因为徐文霞做人的权力和尊严以及纯洁的爱情都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给她的。同时,这种展示又超越了对一般社会生活的评价,而深入到探索人性与道德的层次中去。因为张俊心灵的冲突本质上是现代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冲突。作品因此具有了更丰富的思想蕴含和永久的生命力。小说的成功还在于对主人公心灵世界复杂性和痛苦的情感历程的生动展示。写徐文霞,着重写屈辱的过去在其心灵上留下的严重创伤,这创伤具体体现为她爱情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既向往爱情又惧怕爱情,总想告别过去而又走不出历史的阴影,热恋着张俊同时又对张俊怀有深深的负罪感,而对邪恶的朱国魂,既愤怒、又屈辱,又胆怯。写张俊,既写他对徐文霞孩子一般真纯的爱,又写他在得知徐文霞做过妓女之后那种心理、感情上的种种矛盾和痛苦,以及矛盾、痛苦之后对世俗意识和传统观念的超越。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复杂性和痛苦的情感历程的生动展示,一方面使人物血肉丰满,更富于立体感,同时也使读者在对他们痛苦和矛盾的体察中加深对作品主题的感受。此外,对环境富于诗意的描绘和机智、含蓄的表达方式也增强了这篇小说的魅力。小说开头先写秋夜里的苏州城:古老的城市安静地躺在大运河的怀抱里,像银色河床中的一条睡莲,昏暗的街灯中的白杨树,秋风中婆娑的树影,……在描绘了这个大的背景之后,点出城东北角铺着石板的深深小巷里一个亮着灯光的窗口,以及桌前的姑娘。这种写法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凄清优美的情调,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主人公徐文霞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小说最后写到张俊在心灵上战胜传统观念之后决心继续爱徐文霞,没有写二人相会的场面,而是写到张俊举起手来敲小巷深处徐文霞的门的时候便嘎然而止。这种结尾含蓄而又意蕴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回味。
小巷深处。推荐。爱诗词网。文学名作《陆文夫·小巷深处》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陆文夫1928年3月23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长江边上一个名叫四圩的小村庄。6岁随家人迁居靖江县夹港。夹港这个与上海相连的水陆码头汇集了社会上三教九流的人物,给童年陆文夫以深刻影响,并且体现在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中。1944年16岁时患伤寒病到苏州探亲休养,从此与苏州结下不解之缘。病愈后回泰兴在杨陋学塾读初中。17岁初中毕业,考取有名的苏州中学回到苏州。读高中期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决定投身革命。1948年冬冒险穿过国民党封锁线去苏北解放区,准备打游击,却被分配到华中大学干部训练班学习。不久国民党全面崩溃,他随军南下,在新华社苏州支社当采访员,开始了8年的记者生活,广泛接触了社会生活,萌发了创作冲动。1955年初在《文艺月报》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荣誉》。1956年发表《小巷深处》,引起很大反响。次年调入新成立的江苏省文联专业创作组,不久因与高晓声、方之等创办《探求者》受到错误批判,被贬回苏州,在机床厂当工人。1960年一度回南京搞创作,不久又变成批判对象,回到苏州在纱厂当机修工。“文革”期间备受冲击,1969年底全家下放到苏北射阳县农村劳动。“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重返文坛,创作了《献身》、《小贩世家》、《围墙》、《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在第四次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内容概要苏州城的秋夜,昏黄的街灯把白杨树婆娑的树影投在石子路上。城东北角一条铺着石板的深深小巷里,一个窗口透出灯光。灯下,一位俊俏的姑娘坐在书桌前双手托着下巴默想。眼圈儿发暗,像是痛苦与折磨留下的印记。巷子里很少有人了解她,只是看到她白天出门上班,晚上读书。邮递员知道她名叫徐文霞,是纱厂工人。给她送信来,她接到信常常愁眉苦脸,有时甚至把信撕掉。现在她忧郁地坐在灯下,不由得回忆起屈辱的过去——秋雨淅沥的黄昏,寒风凛冽的冬夜,苏州城阊门外的旅馆旁边,妖艳的妓女幽灵似地游荡着,嗲声嗲气地拉客,哄笑声、叫骂声不绝。这群妓女中有徐文霞,那时她17岁,被老鸨称作“阿四妹”。……这些事情已过去很久,但她一想起来仍然心里发抖。1952年人民政府把妓女集中起来送进妇女生产教养院,治病、诉苦、学习生产技术。徐文霞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一年,连父母都不知道的她第一次享受到了做人的尊严。从教养院出来她进工厂当了女工,几次调动工作之后就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了。她勤奋、聪明而且美丽,小伙子们投来灼热的目光。但她害怕了。她怕那目光透过她的现在看到过去的恶魔,从而变为鄙视和冷漠。所以小伙子们的信使她为难:“谁能和做过妓女的人有真正的爱情?别尝这杯苦酒吧!”她孤独又寂寞,常在夜晚蒙着被子流泪,或者拼命读书……。但今晚,打开书本她却怎么也读不进去,大学毕业的技术员张俊的影子总是在她面前晃动:年轻的脸上放着光,常跑到她身边来,好像有什么事情,却又涨红了脸无声地走开。今天他要帮助她学习文化,她竟然满口答应,对青年男性设下的防线崩溃了。张俊纯真的眼睛使她心中充满幸福的幻想,但悲惨的往事又使她不寒而栗。她伏在书桌上抽泣起来……。秋天到冬天,徐文霞的生活充满了阳光。每天下班张俊都到她房里来,面对面给她上课,然后她写作业,他坐到另一张桌子上读自己的书。她担心他看书时间长闷坏了脑子,有时去搔他的后脑勺,有时递过去一个苹果。累了,他们手拉手在夜色笼罩的街头散步,踩着路上的梧桐叶,望着北寺塔高大的黑影。但有时夜里她梦见张俊指着她的鼻子大骂:“我把你当块白玉,原来你做过妓女!不要脸的东西!从此一刀两断!”她惊醒过来,浑身冷汗,泪水湿了枕头。初冬的一个早晨,徐文霞打扮得漂漂亮亮,挽着张俊的胳膊来到留园,漫步在幽静的小道上。在紫藤架下,张俊吐露了藏在心底的渴望:“文霞,我们结婚吧!在人生的道路上两个人携着手,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渡不过的大河!”徐文霞沉浸在幸福里,几乎掉下泪来。但走到一座土山下面,一个扁平脸的男人看到徐文霞,恭敬地说:“你好呀四妹,你还在苏州吗?”徐文霞和他打了个招呼,就慌乱地拉着张俊奔上山顶,浑身颤抖。张俊问是怎么回事,徐文霞回答说那是一个熟人,“四妹”是她的小名。然后借口天冷拉张俊出了留园。一天,徐文霞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没想到进来的是那天在留园遇到的扁平脸男人。这人名叫朱国魂,解放前是投机商,第一个占有了她,抱着她的身子残酷地蹂躏。现在看到他,徐文霞又厌恶又恐惧,觉得自己有把柄落在这个人手里。朱国魂已将她近来的生活、工作、恋爱情况打听清楚,以“解放前的那段交情”相要挟,借口摆小摊缺少本钱,诈走了徐文霞一个月的工资。徐文霞扑到床上失声痛哭。从此她面容消瘦,目光呆滞。有时张俊来晚一点,她也以为是朱国魂告了密。她怕声音,担心朱国魂又来纠缠。张俊的温暖使她平静下来,她开始准备结婚用的花布、绸料,在痛苦的生活里编织美好的梦。没想到有一天朱国魂径自闯进屋来,奸笑着讨喜酒吃,说上次借的钱已用完。徐文霞心中燃起了怒火:拼了吧!跟这个畜生!但看到装着结婚用品的衣箱,心又软下来,手抖抖地摸出20块钱。朱国魂得寸进尺,竟要在这里过夜。强压在心底的痛苦、屈辱和愤怒爆发了,徐文霞扑过去拼命,朱国魂溜出门去。徐文霞头发蓬乱,脸色发青,坚定地来到张俊宿舍,扑在张俊怀里,泪如泉涌……。她诉说了过去的一切,请求张俊忘掉她,并原谅她隐瞒了这么久,然后在心底里道一声“再见”,无声地退出门去。夜深了,冷月挂在天空,屋瓦凝起浓霜。张俊在铺着石板的小巷里徘徊,他无法把自己热恋的美丽善良的姑娘和妓女联在一起,痛苦噬咬着他的心。他咆哮了:“是谁在洁白的绫罗上染了一个斑?是谁在清澈的溪流中吐了一口痰?不能怪她啊!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一个柔弱的孤儿怎么能主宰自己?”不过想到将要伴随自己一生的姑娘曾经是妓女,他又踌躇了。但想起徐文霞给他的激励,想起徐文霞怀着那样一颗痛苦的心来爱他,他觉得自己很渺小,在世俗的闲言和传统观念面前成了败兵。他终于对着夜空发问:“和这样圣洁的姑娘在一起,会有什么玷污了你?”他转身跑到徐文霞门前,举起拳头拼命敲门。在古老美丽的苏州城的睡梦里,小巷深处的敲门声一阵紧似一阵……。作品鉴赏小说创作于新中国成立不久。那时候大多数作家主要致力于描绘战争年代的斗争生活和英雄人物,或者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但初登文坛的陆文夫却有自己审视生活的独特眼光。他的《小巷深处》描绘了徐文霞这种惨遭旧社会蹂躏过而现在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的精神生活,因此强烈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轰动了文坛。小说的成功首先在于它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展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的美——这可以称作“人性美”。徐文霞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曾经有过屈辱的、不光彩的过去。但她对人、对生活充满爱心,向往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因为过去的耻辱,她不敢接受青年们的爱情,在与张俊相爱之后,又从心底感到愧疚。这胆怯和愧疚实质上是从反面证明了她的善良与纯洁。她追求美好、纯洁的事物,因此不愿让自己的耻辱去玷污别人。张俊也是一位纯洁、善良的青年。在得知自己热恋着的姑娘曾经做过妓女之后,他虽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犹豫和深刻的痛苦,但最终还是勇敢地去敲徐文霞的门。他失去了占有爱人贞操的权力,但他以得到爱人纯洁善良的心为自豪。他是以一个世俗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勇敢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因此具有崇高、悲壮的美。在展示主人公心灵美的时候,小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是与那个贪婪、无耻、外貌和心灵一样丑陋的朱国魂的对比。对主人公心灵美的展示一方面使作品具有了评价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意义,因为徐文霞做人的权力和尊严以及纯洁的爱情都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给她的。同时,这种展示又超越了对一般社会生活的评价,而深入到探索人性与道德的层次中去。因为张俊心灵的冲突本质上是现代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冲突。作品因此具有了更丰富的思想蕴含和永久的生命力。小说的成功还在于对主人公心灵世界复杂性和痛苦的情感历程的生动展示。写徐文霞,着重写屈辱的过去在其心灵上留下的严重创伤,这创伤具体体现为她爱情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既向往爱情又惧怕爱情,总想告别过去而又走不出历史的阴影,热恋着张俊同时又对张俊怀有深深的负罪感,而对邪恶的朱国魂,既愤怒、又屈辱,又胆怯。写张俊,既写他对徐文霞孩子一般真纯的爱,又写他在得知徐文霞做过妓女之后那种心理、感情上的种种矛盾和痛苦,以及矛盾、痛苦之后对世俗意识和传统观念的超越。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复杂性和痛苦的情感历程的生动展示,一方面使人物血肉丰满,更富于立体感,同时也使读者在对他们痛苦和矛盾的体察中加深对作品主题的感受。此外,对环境富于诗意的描绘和机智、含蓄的表达方式也增强了这篇小说的魅力。小说开头先写秋夜里的苏州城:古老的城市安静地躺在大运河的怀抱里,像银色河床中的一条睡莲,昏暗的街灯中的白杨树,秋风中婆娑的树影,……在描绘了这个大的背景之后,点出城东北角铺着石板的深深小巷里一个亮着灯光的窗口,以及桌前的姑娘。这种写法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凄清优美的情调,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主人公徐文霞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小说最后写到张俊在心灵上战胜传统观念之后决心继续爱徐文霞,没有写二人相会的场面,而是写到张俊举起手来敲小巷深处徐文霞的门的时候便嘎然而止。这种结尾含蓄而又意蕴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回味。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白马湖之冬。推荐。爱诗词网。夏丏尊《白马湖之冬》原文《白马湖之冬》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夏丏尊先生的名篇。文中所写的白马湖,在浙江上虞县境内,是著名的春晖中学的所在地。1922年教育家经亨颐在白马湖畔创建了这所学校,并以“与时俱进”为校训,吸引了不少文化名人前来执教,夏丏尊、朱自清因此成为同事,蔡元培、俞平伯、叶圣陶等也先后应邀在此讲学或考察指导,使得这所位于乡村的中学竟获得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美誉,而白马湖也益发成了一块风水宝地。正如俞平伯所描述的:“春晖校址殊佳,四山拥翠,曲水环之。村居绝少,只十数家。”夏丏尊的住处“平屋”与丰子恺的“小杨柳屋”便相依在春晖园外不远处。《白马湖之冬》则是夏丏尊迁居上海后,对在白马湖春晖中学执教时的深情回顾。作者写白马湖的冬天,着眼于一个“风”字,因为在作者看来,“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有重要的因素”;再者,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于是作者主要抓住白马湖的风来写冬天。首先是那里的风多,“差不多日日有的”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那是日夜狂吼,一般要到数天才止。其后,作者又着眼于白马湖的风之大:“呼呼作响,好像虎吼”,除了用这种表示声音的词语生动地表现风的强劲外,作者又通过人的感受、反应,传神地写出风的刺骨、凛冽,“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因而全家人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这些描写使无形的风,有了形象,有了声势,白马湖冬天的特征也就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此外,作者还运用烘托的手法,写白马湖的人烟稀少,山脚下只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又写山野荒凉,“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这便使得严冬里的景物更是苍茫,“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暗,湖波泛深蓝色。”作者描绘并渲染了白马湖的整体环境和氛围,更烘托出当时当地“风”的凄厉与强劲,从而使白马湖之冬的意味更浓了。关于这一切,作者又写得如叙家常,娓娓道来,朴实无华而又极为醇厚。作者匠心独运,偏偏选择一年之中最萧索乏味,甚至有点凄厉可怕的白马湖的冬天来写景抒情,不仅角度新奇,并且作者又在其中领略和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情趣。虽然白马湖一到冬天,“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而且它无孔不入,即便“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它也会从椽缝中钻入。然而作者却在“松涛如吼,霜月当窗”时,“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有时“独自拨划着炉灰”,领悟到一种特别的情调,即作者所说的“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并且觉得自己犹如山水画中的人物,不由把读者带入类似“独钓寒江雪”的一种诗的境界,引人作种种幽妙的遐想。同时,又显示出作者在貌似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中感悟到人生的情味与意趣,难怪作者在移居上海后,仍在回味白马湖之冬的荒野与朔风,咀嚼那种萧瑟和寂寞,留恋其中的美感及诗意,把他对白马湖的怀念之情表现得十分真切而朴实,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处事泰然、平和达观的人生态度。
【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出处】唐·杜牧《金谷园》。【意思】繁盛的往事追逐着芳香的尘埃,消散一空,流水潺潺,春草萋迷,已没有丁点儿尘事的萍踪。夕阳西下,东风传来啼鸟的幽怨,如泣如诉,满树落花凄然飘坠,犹似当年坠楼人的倩影。【全诗】《金谷园》.[唐].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赏析】金谷园是西晋石崇豪华的私人别墅,位于洛阳附近,唐时成为游览胜地。开成元年(836),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游览这一古迹时写下这首绝句,伤春感昔,借景抒怀。“繁华事散逐香尘”,首句点出感昔的主旨,同时为全诗定下了苍凉的基调。相传石崇曾“屑沉水之香,如粉末,布象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珍珠”(《拾遗记》)。从此可窥见金谷豪奢之一斑。种种繁华都随着香尘事去而化为过眼云烟,一去不返了。“流水无情草自春”。用自然之景进一步渲染“繁华事散”。金谷水哪管人世沧桑,依旧无情地流淌着;草木更不解人之悲怆,反而长得茂盛异常,呈现出满园春色。一个“自”字,寄寓诗人多少感慨。这虽是化用“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的诗意,但加上“流水无情”,使语言更加凝重。这情景已够使人伤怀的了,这时偏又传来令人痛楚之声。“日暮东风怨啼鸟”,使伤感又笼罩上一层凄怆的帷幕。日薄西山,残阳如血,园鸟悲鸣,如怨如慕,闻之惊心。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从反面衬托,以“空”字示人之悲;杜牧则从正面落墨,以“怨”字显人之痛,异曲同工。诗人边游边想,金谷一些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件件在脑中闪现。正在这触目皆愁、入耳皆伤之际,想到绿珠,突然瞥见落花,立即水到渠成地咏出结句。“落花犹似坠楼人”。石崇有妓名叫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绿珠坠楼而死。绿珠坠楼是金谷的主要逸事,她之坠楼又是石崇繁华事散的生动体现。诗人瞥见落花,想到如花之人,又从花之落幻化出人之坠,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花落耶?人坠耶?浑然莫辨。现实中的花落成为意念中的人坠,真是想落天外,妙趣天成。绿珠的命运不也就像眼前的落花吗?结句是全篇的高潮,是作者伤春感昔的凝聚点。此句囊括了前三句的主要内容,是繁华事散逐香尘的体现,是流水无情草自春的见证人,日暮是她命运象征,啼鸣难道不是为她悲鸣?还能引起人们无穷遐想,花依然在落,绿珠坠落之事现实中也在不断重演。繁花有尽,红颜命薄,才人运蹇,事虽殊途,理则同归。“犹似”之中既含花落之伤,又蕴对绿珠之同情,更深寓自己牢落不偶的感伤,收到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作者善于捕捉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赤壁》以二乔的命运虚拟孙曹之霸业,此则以绿珠坠楼,实喻金谷的兴亡,一虚一实,风骚各逞。徐凝也写有《金谷园》诗,说“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把绿珠看成祸水实属偏见,与此诗比起来,立意自有高下。
繁华事散逐香尘。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出处】唐·杜牧《金谷园》。【意思】繁盛的往事追逐着芳香的尘埃,消散一空,流水潺潺,春草萋迷,已没有丁点儿尘事的萍踪。夕阳西下,东风传来啼鸟的幽怨,如泣如诉,满树落花凄然飘坠,犹似当年坠楼人的倩影。【全诗】《金谷园》.[唐].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赏析】金谷园是西晋石崇豪华的私人别墅,位于洛阳附近,唐时成为游览胜地。开成元年(836),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游览这一古迹时写下这首绝句,伤春感昔,借景抒怀。“繁华事散逐香尘”,首句点出感昔的主旨,同时为全诗定下了苍凉的基调。相传石崇曾“屑沉水之香,如粉末,布象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珍珠”(《拾遗记》)。从此可窥见金谷豪奢之一斑。种种繁华都随着香尘事去而化为过眼云烟,一去不返了。“流水无情草自春”。用自然之景进一步渲染“繁华事散”。金谷水哪管人世沧桑,依旧无情地流淌着;草木更不解人之悲怆,反而长得茂盛异常,呈现出满园春色。一个“自”字,寄寓诗人多少感慨。这虽是化用“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的诗意,但加上“流水无情”,使语言更加凝重。这情景已够使人伤怀的了,这时偏又传来令人痛楚之声。“日暮东风怨啼鸟”,使伤感又笼罩上一层凄怆的帷幕。日薄西山,残阳如血,园鸟悲鸣,如怨如慕,闻之惊心。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从反面衬托,以“空”字示人之悲;杜牧则从正面落墨,以“怨”字显人之痛,异曲同工。诗人边游边想,金谷一些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件件在脑中闪现。正在这触目皆愁、入耳皆伤之际,想到绿珠,突然瞥见落花,立即水到渠成地咏出结句。“落花犹似坠楼人”。石崇有妓名叫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绿珠坠楼而死。绿珠坠楼是金谷的主要逸事,她之坠楼又是石崇繁华事散的生动体现。诗人瞥见落花,想到如花之人,又从花之落幻化出人之坠,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花落耶?人坠耶?浑然莫辨。现实中的花落成为意念中的人坠,真是想落天外,妙趣天成。绿珠的命运不也就像眼前的落花吗?结句是全篇的高潮,是作者伤春感昔的凝聚点。此句囊括了前三句的主要内容,是繁华事散逐香尘的体现,是流水无情草自春的见证人,日暮是她命运象征,啼鸣难道不是为她悲鸣?还能引起人们无穷遐想,花依然在落,绿珠坠落之事现实中也在不断重演。繁花有尽,红颜命薄,才人运蹇,事虽殊途,理则同归。“犹似”之中既含花落之伤,又蕴对绿珠之同情,更深寓自己牢落不偶的感伤,收到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作者善于捕捉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赤壁》以二乔的命运虚拟孙曹之霸业,此则以绿珠坠楼,实喻金谷的兴亡,一虚一实,风骚各逞。徐凝也写有《金谷园》诗,说“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把绿珠看成祸水实属偏见,与此诗比起来,立意自有高下。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①长征:长途出征。②还:回来。③但使:假如。④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前?—前119),以英勇善战著称,先后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匈奴人数年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⑤教:让,使。⑥胡马:胡人骑兵。⑦阴山: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间缺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译】秦汉时的明月呵,照耀着绵延的边关。万里之遥的征程呵,征人未归还。如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呵,骄横的敌军就无法越过阴山。【赏析】《出塞》,属汉乐府《横吹曲》,多写边塞生活。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明代诗评家王世贞说:“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艺苑卮言》)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征人未还”是所议之题,第三、四句申明其故——所将非其人,层次清楚,观点鲜明,似乎没有不可解的地方。但是,为什么会给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此诗语涉议论而不落言筌。试细绎之:发端“秦时明月汉时关”,语甚奇,“诂训不得”(黄叔灿《唐诗笺注》)。明月关山,是写边情的传统意象,汉乐府《横吹曲》即以“关山月”为边塞诗题。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王维“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月映关山,已成为边思的具象。奇就奇在王昌龄在“明月”和“关”之前又加上了“秦”,“汉”这样的时间限制词。明月长存,何代无月?以“秦时”限制“明月”,不合理;关塞秦时已有,以“汉时”限制“关”,也不合史实。语意反常,其实合理。明月,属于空间范畴,而月生月落,亘古如斯,它常常引起人们历史的反思,故曰“秦时”。关塞,虽然秦时已有,但汉代国势最盛,声威远播。征人在边事频仍,久戍难归的时候,面对雄关险隘,怎能不缅怀汉代将领的御敌多方,边烽自熄?故曰“汉时关”。这里复用“时”字,使空间有了历史的深厚感,还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戍率,绵恨千年的,决非一人一事的深广之悲。这种悲思,也只有汉关秦月这庄严、肃穆、广漠、绵邈的时空范畴才能表现,包容。只此一句,“发兴高远”,已将万里长征未还之征人的情状写尽。三、四句申明其故,却从怀念汉代良将落笔。龙城,汉代匈奴大会祭天处。卫青曾大破匈奴于龙城;飞将,匈奴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这里合用卫青、李广事借指扬威敌境的名将。诗人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设想出发,推证其结果将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表设想之词,可见这只是诗人心中所希冀,当前现实中所无的事。而因所将非其人,故使边烽未息,铁衣久戍,空闺长守的结果不言可知。诗人不正写万里征人未还之苦,而用汉关秦月的艺术境界来表述,其情自丰赡;诗人不正面申明边帅无能是师劳力竭,久戍难归之由,而用缅怀良将的抒情语气来表现,其意尤深婉。意在言外,见智见仁,咀嚼无尽,所以王士贞认为它在“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方面是一流的诗作。【鉴赏】这首诗从哲理的角度来分析,要着重看最后两句,意思是:假如汉代的李广将军还活着,定不让胡人越过汉代的天然屏障阴山,进入中原大地骚扰百姓。诗人借古讽今,表现他对唐王朝不能任用得力将领平定边患、巩固边防的愤慨,即疾恨将领的能力太差了。这个事实说明能将得不到重用,那就无法制止外族的侵略。诗人呼唤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来镇守卢龙城,不正显示了有能力才见其用吗?汉和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统一富强的大帝国,它们有许多相象的地方,因此唐代诗人习惯上都以汉代的人和事来比喻或影射唐代的人和事。诗开头的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指出:建筑关塞,防备胡人入侵,是从秦、汉时代开始的。这样写法乃互文见义。意思是:从秦、汉起,月亮已经照射着防备胡人的关塞了。它暗示着自秦、汉以来抵御异族的战争从未止息,把上下一千年的整个边塞形势作了总的概括。明月曾经照过统一中国的秦朝和强盛当世的汉朝,如今又照在干戈频仍的唐朝,而关塞在秦、汉时代就是抗拒北方强敌入侵的屏障,如今还是抵御异族来犯的依托!由此可知,自秦、汉起烽燧不熄,边境的战争绵延不尽,如今镇守边关的将士依然在莽莽黄沙的土地上沐浴着硝烟,长期不能返回家乡。“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写的战争旷日持久,将士久戍的痛苦。诗人指责当时将领的无能,实际上是讽谏唐王朝要善用人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尽忠为国的“龙城飞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热情。【思考题】1.唐人诗中都有哪篇提到汉将李广?其意何在?试着比较分析一下。2.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现将他《从军行》一首录下,试作解释、分析、比较。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王昌龄。推荐。爱诗词网。《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①长征:长途出征。②还:回来。③但使:假如。④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前?—前119),以英勇善战著称,先后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匈奴人数年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⑤教:让,使。⑥胡马:胡人骑兵。⑦阴山: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间缺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译】秦汉时的明月呵,照耀着绵延的边关。万里之遥的征程呵,征人未归还。如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呵,骄横的敌军就无法越过阴山。【赏析】《出塞》,属汉乐府《横吹曲》,多写边塞生活。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明代诗评家王世贞说:“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艺苑卮言》)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征人未还”是所议之题,第三、四句申明其故——所将非其人,层次清楚,观点鲜明,似乎没有不可解的地方。但是,为什么会给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此诗语涉议论而不落言筌。试细绎之:发端“秦时明月汉时关”,语甚奇,“诂训不得”(黄叔灿《唐诗笺注》)。明月关山,是写边情的传统意象,汉乐府《横吹曲》即以“关山月”为边塞诗题。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王维“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月映关山,已成为边思的具象。奇就奇在王昌龄在“明月”和“关”之前又加上了“秦”,“汉”这样的时间限制词。明月长存,何代无月?以“秦时”限制“明月”,不合理;关塞秦时已有,以“汉时”限制“关”,也不合史实。语意反常,其实合理。明月,属于空间范畴,而月生月落,亘古如斯,它常常引起人们历史的反思,故曰“秦时”。关塞,虽然秦时已有,但汉代国势最盛,声威远播。征人在边事频仍,久戍难归的时候,面对雄关险隘,怎能不缅怀汉代将领的御敌多方,边烽自熄?故曰“汉时关”。这里复用“时”字,使空间有了历史的深厚感,还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戍率,绵恨千年的,决非一人一事的深广之悲。这种悲思,也只有汉关秦月这庄严、肃穆、广漠、绵邈的时空范畴才能表现,包容。只此一句,“发兴高远”,已将万里长征未还之征人的情状写尽。三、四句申明其故,却从怀念汉代良将落笔。龙城,汉代匈奴大会祭天处。卫青曾大破匈奴于龙城;飞将,匈奴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这里合用卫青、李广事借指扬威敌境的名将。诗人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设想出发,推证其结果将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表设想之词,可见这只是诗人心中所希冀,当前现实中所无的事。而因所将非其人,故使边烽未息,铁衣久戍,空闺长守的结果不言可知。诗人不正写万里征人未还之苦,而用汉关秦月的艺术境界来表述,其情自丰赡;诗人不正面申明边帅无能是师劳力竭,久戍难归之由,而用缅怀良将的抒情语气来表现,其意尤深婉。意在言外,见智见仁,咀嚼无尽,所以王士贞认为它在“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方面是一流的诗作。【鉴赏】这首诗从哲理的角度来分析,要着重看最后两句,意思是:假如汉代的李广将军还活着,定不让胡人越过汉代的天然屏障阴山,进入中原大地骚扰百姓。诗人借古讽今,表现他对唐王朝不能任用得力将领平定边患、巩固边防的愤慨,即疾恨将领的能力太差了。这个事实说明能将得不到重用,那就无法制止外族的侵略。诗人呼唤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来镇守卢龙城,不正显示了有能力才见其用吗?汉和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统一富强的大帝国,它们有许多相象的地方,因此唐代诗人习惯上都以汉代的人和事来比喻或影射唐代的人和事。诗开头的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指出:建筑关塞,防备胡人入侵,是从秦、汉时代开始的。这样写法乃互文见义。意思是:从秦、汉起,月亮已经照射着防备胡人的关塞了。它暗示着自秦、汉以来抵御异族的战争从未止息,把上下一千年的整个边塞形势作了总的概括。明月曾经照过统一中国的秦朝和强盛当世的汉朝,如今又照在干戈频仍的唐朝,而关塞在秦、汉时代就是抗拒北方强敌入侵的屏障,如今还是抵御异族来犯的依托!由此可知,自秦、汉起烽燧不熄,边境的战争绵延不尽,如今镇守边关的将士依然在莽莽黄沙的土地上沐浴着硝烟,长期不能返回家乡。“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写的战争旷日持久,将士久戍的痛苦。诗人指责当时将领的无能,实际上是讽谏唐王朝要善用人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尽忠为国的“龙城飞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热情。【思考题】1.唐人诗中都有哪篇提到汉将李广?其意何在?试着比较分析一下。2.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现将他《从军行》一首录下,试作解释、分析、比较。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1】打开窗户,面对谷场和菜园,我们端起酒杯,谈论着庄稼。轩:窗户。场圃:打谷场和菜园。把:持。桑麻:桑树和麻类植物。古代常以桑麻代指庄稼、农事。【意思2】轩:这里指窗户。场圃:打禾场和菜园。句意:打开窗户,面对着打禾场和菜园。边饮酒边谈着农家生活。写出了田家留饮的美好情境和宾主之间的淳真友谊。【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人们面对田园,闲话农事或家常的情景。[例]农闲时,连两家的大人都常常端着饭碗串门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说田事艰辛,嘱病要早防,喜孩儿渐老成。(张常信《老屋》)【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首二句几如脱口而出,然而正是这种有几分质拙的诗句,与要表现的田家之风正相契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村庄被绿树青山层层环抱,多么静谧、纯净的所在,这里没有闹市的繁杂;唯有自然的赐予,入身其中,人的心境都被净化了。绿树、青山,其色彩给人的感受是清新、爽朗、富于朝气的,这时自然之色,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诗人是带着一种轻松、畅快的心情赴约的。推开窗子,农家的谷场、菜圃,是近在目前的景致,在这种纯朴、亲切、飘逸着泥土芳香的环境中,怎么可能还有官场的杂念,“把酒话桑麻”才是最恰切的话题。如果说诗人刚步入“故人庄”便被这里清新的气息净化的话,那么现在简直要与这纯朴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于是,与主人相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有趣的是,诗篇开首点明应邀而至,而在这结尾处则是主动相约,变化之间,这次田家之行的惬意、宾主之间的投机,等等等等,还在话下吗?孟浩然的诗虽以清淡著称,但清淡中往往都隐透着一种悲凉,这首诗却毫无惆怅,唯有舒展,这也许正是田庄的魅力所致吧!
开轩面场圃。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1】打开窗户,面对谷场和菜园,我们端起酒杯,谈论着庄稼。轩:窗户。场圃:打谷场和菜园。把:持。桑麻:桑树和麻类植物。古代常以桑麻代指庄稼、农事。【意思2】轩:这里指窗户。场圃:打禾场和菜园。句意:打开窗户,面对着打禾场和菜园。边饮酒边谈着农家生活。写出了田家留饮的美好情境和宾主之间的淳真友谊。【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人们面对田园,闲话农事或家常的情景。[例]农闲时,连两家的大人都常常端着饭碗串门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说田事艰辛,嘱病要早防,喜孩儿渐老成。(张常信《老屋》)【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首二句几如脱口而出,然而正是这种有几分质拙的诗句,与要表现的田家之风正相契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村庄被绿树青山层层环抱,多么静谧、纯净的所在,这里没有闹市的繁杂;唯有自然的赐予,入身其中,人的心境都被净化了。绿树、青山,其色彩给人的感受是清新、爽朗、富于朝气的,这时自然之色,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诗人是带着一种轻松、畅快的心情赴约的。推开窗子,农家的谷场、菜圃,是近在目前的景致,在这种纯朴、亲切、飘逸着泥土芳香的环境中,怎么可能还有官场的杂念,“把酒话桑麻”才是最恰切的话题。如果说诗人刚步入“故人庄”便被这里清新的气息净化的话,那么现在简直要与这纯朴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于是,与主人相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有趣的是,诗篇开首点明应邀而至,而在这结尾处则是主动相约,变化之间,这次田家之行的惬意、宾主之间的投机,等等等等,还在话下吗?孟浩然的诗虽以清淡著称,但清淡中往往都隐透着一种悲凉,这首诗却毫无惆怅,唯有舒展,这也许正是田庄的魅力所致吧!
【诗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司马:官名。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唐代属文官八、九品,品服用青色。比喻极度悲伤。【例】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三折:“淋漓襟袖啼红泪,比~更湿。”‖她经不起打击,遇事总是~。【全诗赏析】《琵琶行》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琵琶女。诗中描写她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演奏家,因此整个诗中的思想感情,都是围绕着音乐的演奏来表现的。音乐是人物出场的引子,是倾诉衷肠的手段,又是引起另一失意者沦落之感的媒介。因此,整个诗的情节安排和进展,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感情的表露,都是结合着和伴随着铮铮然的乐曲进行的。浓烈的音乐气氛,对音乐的生动描写,是该诗艺术上的突出特色。从构思上说,它的情节安排和进展,环环相扣,紧密相接。全诗从诗人“浔阳江头夜送客”发端,在秋风萧瑟的送别场面中,作者特别点出了“举酒欲饮无管弦”的遗憾。这既暗示了主人乃是一个深嗜音乐者,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垫。“忽闻水上琵琶声”,在“千呼万唤”的殷勤召唤下,琵琶女出场了。诗人正面描写了她弹奏乐曲的情景,用诗的语言来形容繁音促节的乐声,用乐声的疾徐起伏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她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琵琶女的乐声和凄苦的自诉深深地打动了诗人,而诗人的同情和诉说竟又反转来激起了琵琶女更为凄苦、激荡的感情。而白居易的泪湿青衫,不单是由于他的多情,更主要的还在于诗人心中有忧国忧民的政治苦闷,这种感情比起任何单纯的个人不幸来说,更为深沉、激越。《琵琶行》的高度艺术技巧,还突出地表现在作者熟练地驾驭语言的能力上,尤其是在对音乐的描绘上。为了把无形的、动人的乐声传达给读者,诗人运用了许多新鲜、贴切的比喻来形容乐曲的声响和急缓不定的音乐旋律,从而令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特别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语,既形容了声响的轻重交错,又给人一种清脆圆润、和谐悦耳之感。除了对乐声的直接描摹,诗中还着意描写了演奏者的情态、动作,以及听乐者的感受,从而表现了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传达了乐曲的感情。而这又是直接为表现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平服务的。
座中泣下谁最多。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司马:官名。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唐代属文官八、九品,品服用青色。比喻极度悲伤。【例】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三折:“淋漓襟袖啼红泪,比~更湿。”‖她经不起打击,遇事总是~。【全诗赏析】《琵琶行》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琵琶女。诗中描写她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演奏家,因此整个诗中的思想感情,都是围绕着音乐的演奏来表现的。音乐是人物出场的引子,是倾诉衷肠的手段,又是引起另一失意者沦落之感的媒介。因此,整个诗的情节安排和进展,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感情的表露,都是结合着和伴随着铮铮然的乐曲进行的。浓烈的音乐气氛,对音乐的生动描写,是该诗艺术上的突出特色。从构思上说,它的情节安排和进展,环环相扣,紧密相接。全诗从诗人“浔阳江头夜送客”发端,在秋风萧瑟的送别场面中,作者特别点出了“举酒欲饮无管弦”的遗憾。这既暗示了主人乃是一个深嗜音乐者,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垫。“忽闻水上琵琶声”,在“千呼万唤”的殷勤召唤下,琵琶女出场了。诗人正面描写了她弹奏乐曲的情景,用诗的语言来形容繁音促节的乐声,用乐声的疾徐起伏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她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琵琶女的乐声和凄苦的自诉深深地打动了诗人,而诗人的同情和诉说竟又反转来激起了琵琶女更为凄苦、激荡的感情。而白居易的泪湿青衫,不单是由于他的多情,更主要的还在于诗人心中有忧国忧民的政治苦闷,这种感情比起任何单纯的个人不幸来说,更为深沉、激越。《琵琶行》的高度艺术技巧,还突出地表现在作者熟练地驾驭语言的能力上,尤其是在对音乐的描绘上。为了把无形的、动人的乐声传达给读者,诗人运用了许多新鲜、贴切的比喻来形容乐曲的声响和急缓不定的音乐旋律,从而令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特别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语,既形容了声响的轻重交错,又给人一种清脆圆润、和谐悦耳之感。除了对乐声的直接描摹,诗中还着意描写了演奏者的情态、动作,以及听乐者的感受,从而表现了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传达了乐曲的感情。而这又是直接为表现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平服务的。
【诗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出处】唐·李商隐《为有》。【意思】没想到嫁了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得去早朝,害得我独守闺房。金龟:唐武则天时,三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上用金线绣有龟形。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有异曲同工之妙。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绮思妙笔,固《香屑集》中佳选也。”【全诗】《为有》.[唐].李商隐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注释】①云屏:用云母石做的屏风。凤城:指京师。②金龟婿:佩有金龟袋的夫婿。《新唐书》:“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衾(qin):被子。【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借描述宦家夫妇的怨情,抒发自己受党争挤压而痛苦不堪的诗。大中四年(850),令狐绹任宰相,五年夏秋之交,诗人之妻王氏病故。这期间,他的处境尤为艰难。其妻病故前他写了此诗,反映了这一期间的痛苦心情。前二句言,寒冬已过,云屏之内,暖香融融,娇媚少妇,与丈夫两情缱绻,最怕春宵苦短。这正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之意。一个“怕”字暗示了少妇留连枕衾、爱恋丈夫的深情;也造成一种悬念,引人思考,她为什么“怕春宵”?原来是嫁给做高官的夫婿,辜负香暖衾枕,要去上早朝。此无端抱怨,是“闺人满志之时,乃转怨金阙之晓钟,破锦帷之同梦”(俞陛云《诗境浅说》)也。前二句,道出了妻之苦亦夫之苦,妻之怨亦夫之怨。此诗蕴藉含蓄,另有言外之意。清冯浩于篇末批云“言外有刺”(《玉溪生诗集笺注》)。屈复云:“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玉溪生诗意》)李商隐才高落魄,是因为陷入党争之急流漩涡,屡遭牛党之攻讦排挤,沉沦下僚终身坎廪,备受污辱,岂无悔恨、怨愤、痛苦之情乎?喻守真云:“此诗神韵,全在‘为有’与‘无端’四字,有这样的娇妻当然可爱,没来由作了金龟婿,却又可恨,一种闺房之乐,两口怨情,全在这四字曲曲道出。”(《唐诗三百首详析》)此诗与王昌龄之《闺怨》意同,重在一“悔”字,但《闺怨》用语,未有《为有》尖刻、华艳也。
无端嫁得金龟婿。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出处】唐·李商隐《为有》。【意思】没想到嫁了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得去早朝,害得我独守闺房。金龟:唐武则天时,三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上用金线绣有龟形。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有异曲同工之妙。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绮思妙笔,固《香屑集》中佳选也。”【全诗】《为有》.[唐].李商隐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注释】①云屏:用云母石做的屏风。凤城:指京师。②金龟婿:佩有金龟袋的夫婿。《新唐书》:“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衾(qin):被子。【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借描述宦家夫妇的怨情,抒发自己受党争挤压而痛苦不堪的诗。大中四年(850),令狐绹任宰相,五年夏秋之交,诗人之妻王氏病故。这期间,他的处境尤为艰难。其妻病故前他写了此诗,反映了这一期间的痛苦心情。前二句言,寒冬已过,云屏之内,暖香融融,娇媚少妇,与丈夫两情缱绻,最怕春宵苦短。这正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之意。一个“怕”字暗示了少妇留连枕衾、爱恋丈夫的深情;也造成一种悬念,引人思考,她为什么“怕春宵”?原来是嫁给做高官的夫婿,辜负香暖衾枕,要去上早朝。此无端抱怨,是“闺人满志之时,乃转怨金阙之晓钟,破锦帷之同梦”(俞陛云《诗境浅说》)也。前二句,道出了妻之苦亦夫之苦,妻之怨亦夫之怨。此诗蕴藉含蓄,另有言外之意。清冯浩于篇末批云“言外有刺”(《玉溪生诗集笺注》)。屈复云:“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玉溪生诗意》)李商隐才高落魄,是因为陷入党争之急流漩涡,屡遭牛党之攻讦排挤,沉沦下僚终身坎廪,备受污辱,岂无悔恨、怨愤、痛苦之情乎?喻守真云:“此诗神韵,全在‘为有’与‘无端’四字,有这样的娇妻当然可爱,没来由作了金龟婿,却又可恨,一种闺房之乐,两口怨情,全在这四字曲曲道出。”(《唐诗三百首详析》)此诗与王昌龄之《闺怨》意同,重在一“悔”字,但《闺怨》用语,未有《为有》尖刻、华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