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烟传*》简介|鉴赏
传奇小说。又名《非烟传》,《步非烟传》。唐皇甫枚撰。本为《三水小牍》中一篇,曾以单篇另行于世。《绿窗女史》、《说郛》、《唐人说荟》、《唐代丛书》、《龙威秘书》、《艺苑捃华》、《丛书集成初编》均题《非烟传》一卷。明刻《虞初志》卷六题皇甫枚撰,但篇末云李垣为手记。今人程毅中疑原作者为李垣。今录以备考。
《飞烟传》是唐人传奇中的杰作。它通过河南府功曹参军武功业的爱妾步飞烟与书生赵象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对人性的野蛮摧残,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极端不合理性。妇女婚姻问题,在唐传奇中是个重要题材。《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柳毅传》的作者,都以不同的妇女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个社会问题。《三水小牍》的作者在众多的名家杰构面前,独辟蹊径,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全力塑造了步飞烟这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典型,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的明珠。
《飞烟传》艺术上的成功,集中地表现在飞烟性格的塑造上。随着故事的演进,女主人公的性格按照生活的逻辑不断向前发展,读者也就在感受到主人公愈来愈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同时,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在作品的开始,飞烟给人的印象是:“容止纤丽,若不胜绮罗。善秦声,好文墨,尤工击瓯,其韵与丝竹合”,是一个聪慧伶俐的少妇。她生活在富贵人家,深得主人的宠爱。从表面上看,她的处境不坏,似乎是幸福的。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难言的苦衷。那就是“为媒妁所欺,遂匹合于琐类”的不幸婚姻。紧接着,年轻貌美多才的男主人公赵象登场了。赵象在无意之中窥见飞烟,立刻为飞烟的美貌所倾倒,既而买通飞烟家老媪,向女主人公表达了他的爱慕之情。在听到门媪转达的话语后,飞烟是“含笑凝睇而不答”。此处作者十分准确地把握了女主人公在这特定环境中的复杂心理,传神地描摹出在这复杂心理趋使下的言谈举止。她不同于纯洁多情的崔莺莺第一次见到张生时的极度羞涩,也迥异于霍小玉初逢李益时的兴奋。“含笑”是写她的欣悦,但又“凝睇而不答”,写出了她的深沉与稳重。飞烟不是一个水性杨花的轻薄女子,她在听到赵象向她表达这种“非法”爱情时产生的这种态度,是与她不幸婚姻有着密切联系的。可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有夫之妇,尽管她不满自己被人欺骗而促成的婚姻,尽管她非常喜爱赵公子的“大好才貌”,鄙视自己丈夫的“粗悍”,她并没有马上做出果断决绝的行动。虽然她给赵象写了回信,而且在信中也流露了对赵象的好感与爱慕,但这毕竟是一种含蓄的、节制的、更侧重于精神上的爱情。她在对赵象表示好感的同时,更多的是抱怨自己“此生薄福,不得当之”。在收到赵象的第二封信后,飞烟病了。飞烟的病,正是她思想激烈斗争的表现。“近来赢得伤春病,柳弱花欹怯晓风。”她在给赵象的诗中,把自己比作初春的弱柳欹花,虽然喜爱春天的到来,但又害怕大自然的无情风雨。对于飞烟来说,是忠于自己不爱的丈夫,还是接受赵象的爱情,这是一场感情和理智的斗争,是一场承认残酷的现实还是追求美好理想的斗争。作者的高明,在于真实地细腻地写出了处于进退两难中的女主人公的苦闷,如果不描写飞烟的这种思想斗争,而是让其象霍小玉与李益那样无所顾忌,一拍即合的话,那她的性格就是游离于那个特定环境之外的,她的性格的形成就缺乏历史的、社会的依据。在承认自己不幸命运和争取美好理想两者之间,飞烟终于摒弃了前者,选择了后者。在收到赵象充满关怀与温情的第三封信后,飞烟感情的波澜完全冲决了封建礼教的堤防,深深叹息道:“丈夫之志,妇女之情,心契魄交,视远如近也。”这里,飞烟所珍重的是心契魄交的“情”,这正是她爱情的基础,结合的准则。虽然她清楚地意识到这种结合将带来危险,但仍坚定地表示:“犹望天从素恳,神假微机,一拜清光,就殒无恨。”此时,飞烟的叛逆性格已升华到一个新的阶段。可是,在那个社会条件下,飞烟与赵象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性的。女奴的告密,看上去虽属偶然,其实正是这种悲剧性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武功业抓到飞烟与赵象来往的证据后,勃然大怒,把飞烟“缚之大柱,鞭楚血流”,但飞烟毫不屈服,在临死之前,她毫无遗憾地说道:“生得相亲,死亦何恨”,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为之献身的无所畏惧之情。如果说作者在故事的前半部重点展现的是飞烟聪慧、热情和对爱情向往追求的个性特征,那么在后半部则是浓墨重彩地渲染她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前者是一种“不胜罗绮”的阴柔之美,后者则是一种悲壮的阳刚之美。从阴柔之美到阳刚之美,正是飞烟性格发展的一个过程,作者注意到飞烟性格上的前后差异,而又在故事的演进中把这二者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给人以血肉丰满的立体感。
杜光庭《虬髯客传》中的女主人公红拂,原是大司空杨素家的歌伎,后偶然之中见到李靖,识其英雄之才,于是与之私奔。在“私奔”这一情节上,红拂与飞烟颇为相似。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追求美好婚姻的善良愿望和不屈服命运的叛逆精神。但红拂后来夫贵妻荣,成为宰相夫人;飞烟却事败身亡,成为屈死之鬼。前者以大团圆的喜剧形式结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后者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以飞烟含恨殉情而告终。如果我们把这二者放到那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去考察,就不难意识到,红拂的幸福结局充满了偶然性和理想化的色彩,而飞烟这个艺术形象则是遵循生活的必然逻辑和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来塑造的,它更具有真实性。正因如此,它也就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更强烈的批判精神。
飞烟传。推荐。爱诗词网。《飞烟传*》简介|鉴赏传奇小说。又名《非烟传》,《步非烟传》。唐皇甫枚撰。本为《三水小牍》中一篇,曾以单篇另行于世。《绿窗女史》、《说郛》、《唐人说荟》、《唐代丛书》、《龙威秘书》、《艺苑捃华》、《丛书集成初编》均题《非烟传》一卷。明刻《虞初志》卷六题皇甫枚撰,但篇末云李垣为手记。今人程毅中疑原作者为李垣。今录以备考。《飞烟传》是唐人传奇中的杰作。它通过河南府功曹参军武功业的爱妾步飞烟与书生赵象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对人性的野蛮摧残,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极端不合理性。妇女婚姻问题,在唐传奇中是个重要题材。《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柳毅传》的作者,都以不同的妇女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个社会问题。《三水小牍》的作者在众多的名家杰构面前,独辟蹊径,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全力塑造了步飞烟这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典型,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的明珠。《飞烟传》艺术上的成功,集中地表现在飞烟性格的塑造上。随着故事的演进,女主人公的性格按照生活的逻辑不断向前发展,读者也就在感受到主人公愈来愈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同时,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在作品的开始,飞烟给人的印象是:“容止纤丽,若不胜绮罗。善秦声,好文墨,尤工击瓯,其韵与丝竹合”,是一个聪慧伶俐的少妇。她生活在富贵人家,深得主人的宠爱。从表面上看,她的处境不坏,似乎是幸福的。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难言的苦衷。那就是“为媒妁所欺,遂匹合于琐类”的不幸婚姻。紧接着,年轻貌美多才的男主人公赵象登场了。赵象在无意之中窥见飞烟,立刻为飞烟的美貌所倾倒,既而买通飞烟家老媪,向女主人公表达了他的爱慕之情。在听到门媪转达的话语后,飞烟是“含笑凝睇而不答”。此处作者十分准确地把握了女主人公在这特定环境中的复杂心理,传神地描摹出在这复杂心理趋使下的言谈举止。她不同于纯洁多情的崔莺莺第一次见到张生时的极度羞涩,也迥异于霍小玉初逢李益时的兴奋。“含笑”是写她的欣悦,但又“凝睇而不答”,写出了她的深沉与稳重。飞烟不是一个水性杨花的轻薄女子,她在听到赵象向她表达这种“非法”爱情时产生的这种态度,是与她不幸婚姻有着密切联系的。可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有夫之妇,尽管她不满自己被人欺骗而促成的婚姻,尽管她非常喜爱赵公子的“大好才貌”,鄙视自己丈夫的“粗悍”,她并没有马上做出果断决绝的行动。虽然她给赵象写了回信,而且在信中也流露了对赵象的好感与爱慕,但这毕竟是一种含蓄的、节制的、更侧重于精神上的爱情。她在对赵象表示好感的同时,更多的是抱怨自己“此生薄福,不得当之”。在收到赵象的第二封信后,飞烟病了。飞烟的病,正是她思想激烈斗争的表现。“近来赢得伤春病,柳弱花欹怯晓风。”她在给赵象的诗中,把自己比作初春的弱柳欹花,虽然喜爱春天的到来,但又害怕大自然的无情风雨。对于飞烟来说,是忠于自己不爱的丈夫,还是接受赵象的爱情,这是一场感情和理智的斗争,是一场承认残酷的现实还是追求美好理想的斗争。作者的高明,在于真实地细腻地写出了处于进退两难中的女主人公的苦闷,如果不描写飞烟的这种思想斗争,而是让其象霍小玉与李益那样无所顾忌,一拍即合的话,那她的性格就是游离于那个特定环境之外的,她的性格的形成就缺乏历史的、社会的依据。在承认自己不幸命运和争取美好理想两者之间,飞烟终于摒弃了前者,选择了后者。在收到赵象充满关怀与温情的第三封信后,飞烟感情的波澜完全冲决了封建礼教的堤防,深深叹息道:“丈夫之志,妇女之情,心契魄交,视远如近也。”这里,飞烟所珍重的是心契魄交的“情”,这正是她爱情的基础,结合的准则。虽然她清楚地意识到这种结合将带来危险,但仍坚定地表示:“犹望天从素恳,神假微机,一拜清光,就殒无恨。”此时,飞烟的叛逆性格已升华到一个新的阶段。可是,在那个社会条件下,飞烟与赵象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性的。女奴的告密,看上去虽属偶然,其实正是这种悲剧性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武功业抓到飞烟与赵象来往的证据后,勃然大怒,把飞烟“缚之大柱,鞭楚血流”,但飞烟毫不屈服,在临死之前,她毫无遗憾地说道:“生得相亲,死亦何恨”,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为之献身的无所畏惧之情。如果说作者在故事的前半部重点展现的是飞烟聪慧、热情和对爱情向往追求的个性特征,那么在后半部则是浓墨重彩地渲染她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前者是一种“不胜罗绮”的阴柔之美,后者则是一种悲壮的阳刚之美。从阴柔之美到阳刚之美,正是飞烟性格发展的一个过程,作者注意到飞烟性格上的前后差异,而又在故事的演进中把这二者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给人以血肉丰满的立体感。杜光庭《虬髯客传》中的女主人公红拂,原是大司空杨素家的歌伎,后偶然之中见到李靖,识其英雄之才,于是与之私奔。在“私奔”这一情节上,红拂与飞烟颇为相似。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追求美好婚姻的善良愿望和不屈服命运的叛逆精神。但红拂后来夫贵妻荣,成为宰相夫人;飞烟却事败身亡,成为屈死之鬼。前者以大团圆的喜剧形式结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后者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以飞烟含恨殉情而告终。如果我们把这二者放到那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去考察,就不难意识到,红拂的幸福结局充满了偶然性和理想化的色彩,而飞烟这个艺术形象则是遵循生活的必然逻辑和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来塑造的,它更具有真实性。正因如此,它也就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更强烈的批判精神。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瓯北诗话》
本书为清代赵翼(号瓯北)所撰的诗话,12卷。前10卷评论唐、宋、元、明、清10家,计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各一卷,陆游二卷(附年谱),元好问、高启合一卷,吴伟业、查慎行各一卷。后2卷是续诗话,论韦应物、杜牧、王安石、黄庭坚诸人诗及诗格诗体。赵翼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他的诗论,观点极为鲜明,即反对“荣古虐今”,力主“争新”、“独创”。他的论诗绝句:“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汉唐?”这与另几首都表现了一定的发展观点和追求创造的精神。再就本书的体制看,把他同一朝代的吴伟业、查慎行与李、杜相提并论,这是相当胆大的,与崇尚汉唐、“劝人不读唐以后书”的复古派迥然不同。他评诗,内容与形式并重,要这两方面都能创新才能成家。他既反对一味摹倣古人,认为这不过是“拾人牙后”、“抱柱守株”的“优孟”而已;同时也反对那些只在词句上“争难斗险、使人骇目”的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元、白的诗触景生情,用眼前语、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因而较胜于韩、孟,“世徒以‘轻、俗’訾之,此不知诗者也!”也批评了那些把黄庭坚捧在苏轼之上,以及说苏轼超过陆游的人,因为陆游的诗具有丰富的爱国内容,而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写诗往往回避现实。苏、黄的优劣表现在写作方法上,苏随物赋形、信笔挥洒的熟练技巧,较之黄庭坚的“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是略胜一筹的。他批评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可说是一针见血的高论。但作者囿于时代局限,书中不免有一些封建糟粕,有待于读者的扬弃。霍松林、胡主佑根据寿考堂、湛贻堂等《瓯北全集》本作了校点,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1981年再版。
瓯北诗话。推荐。爱诗词网。《瓯北诗话》本书为清代赵翼(号瓯北)所撰的诗话,12卷。前10卷评论唐、宋、元、明、清10家,计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各一卷,陆游二卷(附年谱),元好问、高启合一卷,吴伟业、查慎行各一卷。后2卷是续诗话,论韦应物、杜牧、王安石、黄庭坚诸人诗及诗格诗体。赵翼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他的诗论,观点极为鲜明,即反对“荣古虐今”,力主“争新”、“独创”。他的论诗绝句:“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汉唐?”这与另几首都表现了一定的发展观点和追求创造的精神。再就本书的体制看,把他同一朝代的吴伟业、查慎行与李、杜相提并论,这是相当胆大的,与崇尚汉唐、“劝人不读唐以后书”的复古派迥然不同。他评诗,内容与形式并重,要这两方面都能创新才能成家。他既反对一味摹倣古人,认为这不过是“拾人牙后”、“抱柱守株”的“优孟”而已;同时也反对那些只在词句上“争难斗险、使人骇目”的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元、白的诗触景生情,用眼前语、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因而较胜于韩、孟,“世徒以‘轻、俗’訾之,此不知诗者也!”也批评了那些把黄庭坚捧在苏轼之上,以及说苏轼超过陆游的人,因为陆游的诗具有丰富的爱国内容,而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写诗往往回避现实。苏、黄的优劣表现在写作方法上,苏随物赋形、信笔挥洒的熟练技巧,较之黄庭坚的“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是略胜一筹的。他批评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可说是一针见血的高论。但作者囿于时代局限,书中不免有一些封建糟粕,有待于读者的扬弃。霍松林、胡主佑根据寿考堂、湛贻堂等《瓯北全集》本作了校点,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1981年再版。
浑沌之死。推荐。爱诗词网。《庄子》南海之帝为倏②,北海之帝为忽③,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④相与⑤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⑥。倏与忽谋⑦报浑沌之德⑧,曰:“人皆有七窍⑨,以视、听、食、息⑩,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11)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注释】①选自《庄子·应帝王》。浑沌:天地未开辟前模糊一团的状态,文中指中央之帝。②〔倏(shū)〕极快地。这里是南海之帝的名字。③〔忽〕短暂的。这里是北海之帝的名字。④〔时〕常常。⑤〔相与〕相会,在一起。⑥〔甚善〕非常和善。⑦〔谋〕商量。⑧〔德〕恩情。⑨〔七窍〕眼、耳、口、鼻七个孔。⑩〔息〕呼吸。(11)〔日〕每天。【译文】南海的大帝叫倏,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大帝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约在浑沌住处见面,浑沌对待二人非常和善。倏与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善待之情,说:“人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用来看、听、吃、呼吸,单单浑沌没有,我们尝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于是每天凿一个孔,凿了七天浑沌就死了。字数:458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45页.
【诗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意思】名声岂能是因文章而显著?做官老了,理应退休。【赏析】岂:难道。著:显著。我的声名,难道是想借文章而显著吗?我的官职,是该随我的老病而退休了。作者表示自己胸怀坦荡,并不把世俗名利放在心上。【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鉴赏】肃宗乾元元年关内大旱,杜甫举家迁移到成都,后由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推荐,任官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便乘舟东下,途经渝州(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此诗约作于永泰元年(765)。前半首写旅夜情景。微风轻轻地吹拂着两岸细草,月夜中一只桅杆高高的孤舟停泊着。这里的“细草”、“孤舟”已不仅仅是实景,而是寄托着杜甫当时凄凉的心境。接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平野上空星星闪烁,如直垂大地,使平野更呈开阔;波涛汹涌中托出一轮明月,大江在激流中浩荡东去,好一派雄浑开阔的气象。象一首乐曲,开头是轻盈中微呈幽怨,接着奏出了阔远、悠扬的旋律,使读者进入到一个辽阔的境界。抑和扬,近景和远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晚景色。然而诗人写阔大的景色,只是用来衬托他当时孤寂的心态。和他在《江汉》中所写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样,也是用开阔的景象来反衬他孤单无告的心境。诗的下半首是抒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个人的名声卓著,难道是由于他文章写得好?年老多病,做官应是退休了。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对此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从深层来理解它。杜甫满怀经邦致世的抱负,但无法施展。所以,这两句诗实际上是杜甫内心深处的慨叹。也是在《江汉》中诗人写道:“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明明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满怀抱负的诗人,最后只落得象飘零在天地间的沙鸥一样,孤单无依。这正是杜甫当时生活、思想的写照。杜诗在语言的锤炼方面工力甚深,自称是“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一字一句有出人意外的神妙之处。如本诗中的“名岂文章著”的“岂”,就有多种意义:一是谦虚之词,似说世上的名实并不相符;二是说自己的名难道真是由于文章,这是徒有虚名而已;第三,也包含有认为自己的诗文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声。所以就一“岂”字蕴含深广,耐人寻味。又如一向为人称颂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一“垂”字,更显出平野之阔,用一“涌”字,则展示出一片银色月光随波而荡漾的生动景象。这是杜诗语言的精工、独到之处。
名岂文章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意思】名声岂能是因文章而显著?做官老了,理应退休。【赏析】岂:难道。著:显著。我的声名,难道是想借文章而显著吗?我的官职,是该随我的老病而退休了。作者表示自己胸怀坦荡,并不把世俗名利放在心上。【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鉴赏】肃宗乾元元年关内大旱,杜甫举家迁移到成都,后由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推荐,任官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便乘舟东下,途经渝州(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此诗约作于永泰元年(765)。前半首写旅夜情景。微风轻轻地吹拂着两岸细草,月夜中一只桅杆高高的孤舟停泊着。这里的“细草”、“孤舟”已不仅仅是实景,而是寄托着杜甫当时凄凉的心境。接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平野上空星星闪烁,如直垂大地,使平野更呈开阔;波涛汹涌中托出一轮明月,大江在激流中浩荡东去,好一派雄浑开阔的气象。象一首乐曲,开头是轻盈中微呈幽怨,接着奏出了阔远、悠扬的旋律,使读者进入到一个辽阔的境界。抑和扬,近景和远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晚景色。然而诗人写阔大的景色,只是用来衬托他当时孤寂的心态。和他在《江汉》中所写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样,也是用开阔的景象来反衬他孤单无告的心境。诗的下半首是抒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个人的名声卓著,难道是由于他文章写得好?年老多病,做官应是退休了。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对此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从深层来理解它。杜甫满怀经邦致世的抱负,但无法施展。所以,这两句诗实际上是杜甫内心深处的慨叹。也是在《江汉》中诗人写道:“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明明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满怀抱负的诗人,最后只落得象飘零在天地间的沙鸥一样,孤单无依。这正是杜甫当时生活、思想的写照。杜诗在语言的锤炼方面工力甚深,自称是“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一字一句有出人意外的神妙之处。如本诗中的“名岂文章著”的“岂”,就有多种意义:一是谦虚之词,似说世上的名实并不相符;二是说自己的名难道真是由于文章,这是徒有虚名而已;第三,也包含有认为自己的诗文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声。所以就一“岂”字蕴含深广,耐人寻味。又如一向为人称颂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一“垂”字,更显出平野之阔,用一“涌”字,则展示出一片银色月光随波而荡漾的生动景象。这是杜诗语言的精工、独到之处。
【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意思】你们这些人的身躯与名声都消失了,却无碍于王、杨、卢、骆的作品像万古长流的江河那样永垂后世。尔曹:你们。不废:无伤,无碍。江河万古流:作者把“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作品比做长流的江河。【鉴赏】原诗中有王、杨、卢、骆:指初唐的四个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说称“初唐四杰”。当时体:指初唐时的文体。轻薄:肤浅的人。哂:讥笑。尔曹:你们这一伙人,指讥笑四诗人的人们。原诗意思是:王、杨、卢、骆四位诗人的文体是当时的风尚,某些轻薄的人写文章讥笑他们,谍谍不休。你们这些讥笑别人的人早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而四位诗人的诗,却像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一样,流传久远,绝不因为你们的诽谤而受到什么影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两句诗,今天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某些人的反对无碍于文学艺术家(亦可指思想家、科学家等)及其作品流芳后世。[例1]鲁迅也好,曹雪芹也罢,不因学者的誉词而增辉,也弗以恶人的诋毁而失色。古人所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真是绝妙的诗句,证之于群丑诋毁鲁迅,不亦可乎?(孙郁《棒喝时代: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保护鲁迅精神》)[例2]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反孔子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孔子依然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儒家的圣人。今后再有什么风云变幻,也不会改变这种局势。杜甫有两句诗很深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周桂钿《儒学与当代中国政治》)二、用以比喻无论反对者怎么样,都阻碍不了人或事物的发展或社会的前进。[例]幸而真理总是客观存在的,姚文痞的棍子虽然逞威于一时,到头来毕竟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梦想打尽天下的姚棍子,只是打倒了自己,而且连棍子也一起被人们丢到垃圾桶里去了。(冯英子《杂家何在》)【英文翻译】Butyourbodiesandsoulswillfallintodecay.Whiletheirfamewilllastastheriverflowsforever.(译者未知)Butyouwillperishwithyourcriticism,whileTheirfamewilllastjustastheriverflowsfore'er.(译者未知)【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导读入境】所选的这一首是论初唐四杰的。初唐诗文虽尚未摆脱六朝藻绘积习,但由于四杰的改革创新而起到继往开来、始畅唐风的作用。本篇以四杰为例说明,评论作家,不应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体现了作者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王杨卢骆一反当时宫廷淫靡之诗风,形成了初唐诗风的体制风格,而时人讥笑、批评“四杰”轻薄为文者至今仍未停止。其实,你们这些评论者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生命的消失,名字也就消失了。而四子的作品有如江河不息,万古常流,永远为后人传诵。【赏析1】这首论诗绝句肯定了四子的文学成就,对讥笑四子“轻薄为文”者予以辛辣的嘲讽,强调四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他们这些人所望尘莫及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世代传颂,历经千古而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它寓意深刻,具有丰富的哲里内涵。它意在指出:评价诗文的体制风格,要看它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如何。同时它使人领悟到: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新风尚或许不能尽善尽美,但因它代表了时代的发展,因而将得到世人的肯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启发人们要大胆探索,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发奋有为,对人类、对社会有所贡献。指出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或自以为是,贫图一己之利的浅薄之徒必将遭到历史的无情唾弃。也许时间能冲淡记忆,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要发展,社会要前进,那些促进历史发展,反映人们呼声,为广大人民众所欢迎的新文学、新风尚、新思想才可有长久的生命力。
【赏析2】第二首谈对初唐四杰的评价问题。如何评价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作家,在当时有严重的分歧。有如后来新旧《唐书》所反映的:《新唐书·文苑传序》赞扬四杰“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霸”;《旧唐书·文苑传上》则贬低说“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藻浅露”。杜甫既反对对四杰采取轻率否定的态度,也不同意夸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他首先提出四杰的创作是“当时体”,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体风格,指初唐四杰还没有完全摆脱相沿五百年之久的六朝浮艳诗风。当时许多人认识不到作家的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风尚的影响,因而无休止地哂笑四杰的文体轻浮。杜甫认为四杰的作品从内容上突破宫体诗的束缚,以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真实的思想感情,在唐诗发展中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所以后两句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指那些哂笑四杰的人,他们将湮没无闻,他们的哂笑也不能阻止四杰的创作如江河长久流传。【思考题】“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在赞颂四杰的文学成就,它证明了一个什么真理?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意思】你们这些人的身躯与名声都消失了,却无碍于王、杨、卢、骆的作品像万古长流的江河那样永垂后世。尔曹:你们。不废:无伤,无碍。江河万古流:作者把“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作品比做长流的江河。【鉴赏】原诗中有王、杨、卢、骆:指初唐的四个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说称“初唐四杰”。当时体:指初唐时的文体。轻薄:肤浅的人。哂:讥笑。尔曹:你们这一伙人,指讥笑四诗人的人们。原诗意思是:王、杨、卢、骆四位诗人的文体是当时的风尚,某些轻薄的人写文章讥笑他们,谍谍不休。你们这些讥笑别人的人早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而四位诗人的诗,却像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一样,流传久远,绝不因为你们的诽谤而受到什么影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两句诗,今天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某些人的反对无碍于文学艺术家(亦可指思想家、科学家等)及其作品流芳后世。[例1]鲁迅也好,曹雪芹也罢,不因学者的誉词而增辉,也弗以恶人的诋毁而失色。古人所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真是绝妙的诗句,证之于群丑诋毁鲁迅,不亦可乎?(孙郁《棒喝时代: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保护鲁迅精神》)[例2]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反孔子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孔子依然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儒家的圣人。今后再有什么风云变幻,也不会改变这种局势。杜甫有两句诗很深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周桂钿《儒学与当代中国政治》)二、用以比喻无论反对者怎么样,都阻碍不了人或事物的发展或社会的前进。[例]幸而真理总是客观存在的,姚文痞的棍子虽然逞威于一时,到头来毕竟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梦想打尽天下的姚棍子,只是打倒了自己,而且连棍子也一起被人们丢到垃圾桶里去了。(冯英子《杂家何在》)【英文翻译】Butyourbodiesandsoulswillfallintodecay.Whiletheirfamewilllastastheriverflowsforever.(译者未知)Butyouwillperishwithyourcriticism,whileTheirfamewilllastjustastheriverflowsfore'er.(译者未知)【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导读入境】所选的这一首是论初唐四杰的。初唐诗文虽尚未摆脱六朝藻绘积习,但由于四杰的改革创新而起到继往开来、始畅唐风的作用。本篇以四杰为例说明,评论作家,不应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体现了作者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王杨卢骆一反当时宫廷淫靡之诗风,形成了初唐诗风的体制风格,而时人讥笑、批评“四杰”轻薄为文者至今仍未停止。其实,你们这些评论者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生命的消失,名字也就消失了。而四子的作品有如江河不息,万古常流,永远为后人传诵。【赏析1】这首论诗绝句肯定了四子的文学成就,对讥笑四子“轻薄为文”者予以辛辣的嘲讽,强调四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他们这些人所望尘莫及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世代传颂,历经千古而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它寓意深刻,具有丰富的哲里内涵。它意在指出:评价诗文的体制风格,要看它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如何。同时它使人领悟到: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新风尚或许不能尽善尽美,但因它代表了时代的发展,因而将得到世人的肯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启发人们要大胆探索,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发奋有为,对人类、对社会有所贡献。指出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或自以为是,贫图一己之利的浅薄之徒必将遭到历史的无情唾弃。也许时间能冲淡记忆,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要发展,社会要前进,那些促进历史发展,反映人们呼声,为广大人民众所欢迎的新文学、新风尚、新思想才可有长久的生命力。【赏析2】第二首谈对初唐四杰的评价问题。如何评价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作家,在当时有严重的分歧。有如后来新旧《唐书》所反映的:《新唐书·文苑传序》赞扬四杰“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霸”;《旧唐书·文苑传上》则贬低说“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藻浅露”。杜甫既反对对四杰采取轻率否定的态度,也不同意夸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他首先提出四杰的创作是“当时体”,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体风格,指初唐四杰还没有完全摆脱相沿五百年之久的六朝浮艳诗风。当时许多人认识不到作家的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风尚的影响,因而无休止地哂笑四杰的文体轻浮。杜甫认为四杰的作品从内容上突破宫体诗的束缚,以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真实的思想感情,在唐诗发展中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所以后两句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指那些哂笑四杰的人,他们将湮没无闻,他们的哂笑也不能阻止四杰的创作如江河长久流传。【思考题】“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在赞颂四杰的文学成就,它证明了一个什么真理?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拔剑四顾。推荐。爱诗词网。宋词典故·拔剑四顾【出典】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见《全唐诗》卷一六二)【释义】李白用“拔剑四顾心茫然”诗句表现他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后世用为典实。【例句】而今谁复荐相如,拔剑茫然四顾。(石孝友《西江月》[歌彻秋娘金缕]2037)这里的“拔剑茫然四顾”是变换李白原诗语句,用以抒写因无知音举荐,因此不能为朝廷所用的苦闷。
【诗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将士们不肯前进毫无办法,要求处死杨玉环这一祸水红颜【鉴赏】六军行至马嵬坡时,不再继续前进,要求处死杨玉环这一祸水红颜。唐玄宗无可奈何,欲救贵妃而不得,只好赐其自尽,以慰六军之心。此处描写的是马嵬兵变这一历史事件。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叛军直捣长安,唐玄宗被迫逃离四川,行至今陕西马嵬驿时,发生了马嵬兵变。“六军”,是指护拥唐明皇离京至蜀的军队。宛转,同“婉转”。指杨贵妃楚楚动人的情态;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后成美女的代称,此处指杨贵妃。在整个故事中,贵妃之死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俩天人永隔,其爱情成为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后文唐玄宗追忆贵妃、二人仙境重聚、长生殿起誓等事情的发生也因此而引出。
宛转蛾眉马前死。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将士们不肯前进毫无办法,要求处死杨玉环这一祸水红颜【鉴赏】六军行至马嵬坡时,不再继续前进,要求处死杨玉环这一祸水红颜。唐玄宗无可奈何,欲救贵妃而不得,只好赐其自尽,以慰六军之心。此处描写的是马嵬兵变这一历史事件。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叛军直捣长安,唐玄宗被迫逃离四川,行至今陕西马嵬驿时,发生了马嵬兵变。“六军”,是指护拥唐明皇离京至蜀的军队。宛转,同“婉转”。指杨贵妃楚楚动人的情态;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后成美女的代称,此处指杨贵妃。在整个故事中,贵妃之死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俩天人永隔,其爱情成为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后文唐玄宗追忆贵妃、二人仙境重聚、长生殿起誓等事情的发生也因此而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