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作《钟晓阳·停车暂借问》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钟晓阳,女,1963年出生于广州,5个月时便随父母定居香港。她在香港长大,受的是香港贵族式女校教育,圣玛利诺书院毕业,1981年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读文科。钟晓阳的父亲是印尼华侨,母亲是东北沈阳人,俩人都是医生,开了两家诊所。钟晓阳从小爱好文学,她15岁开始写作,诗词、散文、小说均见才华。1979年获香港第六届青年文学奖新诗及小说初级组第二名;1981年获香港第八届青年文学奖散文高级组第一名、香港第二届中文文学奖散文高级组第一名,也于同年发表了她的成名作《停车暂借问》,一举震惊港台文坛,成为当时台湾十大畅销书之一。她的著作还有《流年》、《细说》、《爱妻》、《走过》等。
内容概要《停车暂借问》又名《赵宁静的传奇》,共分三部分,是女主人公赵宁静的爱情三部曲。第一部,《妾住长城外》:1944年。奉天。赵宁静在躲空袭时,被一个年轻人撞倒,他有着一双黑森森,幽燐燐的大眼睛。许是长年与日本人接触培养出来的直觉,她猜他是日本人。赵家发源自抚顺县的三家子,在当地是响当当的豪门富户,而且世代书香,每年赵宁静都要跟随家人从奉天回乡过秋冬。中秋节那天午后,有一帮日本官僚到赵家投宿,宁静一眼就看见了那双黑黝黝的眼睛,当下一愕,似惊似喜。经介绍知道那男孩叫吉田千重,是南满医科大学的学生,只见他喜悦不外露,可是整个人是在喜悦里。月亮升起来了,光晕凝脂,钟情得只照三家子一村,宁静手里也有月亮,一路细细碎碎筛着浅黄月光,衬得两个人影分外清晰。第二天千重未和家人出去打猎,他们又一起开心地挖萝卜、烤黄豆,村人看出千重是日本人,警告宁静“当心才好”。他们的心绪全都破坏了。千重临行前问宁静什么时候再见她,宁静决定再也不要见他了。赵家的院子积雪盈尺,云白的雪铺在树桠权上、屋檐上、梯阶上,好像不知有多少思凡的云,下来惹红尘的。宁静懒懒地歪在炕上,忽听得窗上卟的一响,她揭起窗户一看竟是千重,他专从奉天赶来,为的只是看她一眼。宁静回奉天后,常与千重会面,这事终于被她父亲赵云涛知道了,一句话“你不要忘记平顶山的浩劫”。让宁静不由得打个冷颤。千重每天攀墙头扔石子,宁静多半面窗而坐,凝神看那石子落在玻璃上,每落一粒,心里就绞痛一下。抗战胜利了,奉天庶民仇情敌恨涨到沸点,见一个日本人就杀一个。夜晚千重冒死前来告别,他的眼泪漫湿了宁静的肩膀,像她自己在流血。千重问宁静,恨不恨他的国家,宁静愕然。千重叹一口气,动身要走。宁静稳稳地说:“如果将来我不恨你的国家,那是因为你。”第二部,停车暂借问:1946年初夏,赵宁静过世妈妈的表哥突然带着儿子林爽然拜访赵家,他们父子在抚顺开了一家绸缎庄,由儿子林爽然经管。从此,林爽然经常因接洽事情频繁到沈阳,他和宁静总是成双结对一块去看电影逛街吃小吃下棋。渐渐地姨奶奶口有微词,宁静一气之下独自回到乡下,赵家成了宁静和爽然的伊甸园。中秋节晚上,爽然未来,宁静忍受不了月亮的玉玉寒意,于是突升一念,去抚顺。赵家在抚顺也有一处房子,宁静一到便上街去找旗胜绸缎庄,只见林爽然正和一个披过肩长发的女孩笑聊着,原来她就是爽然的未婚妻陈素云小姐。爽然常常闲闲地荡呀荡就荡到宁静那儿,绝口不提家人和素云,在宁静面前他总是无知无邪笑得豁豁亮亮。元宵节逛夜市回来,宁静发起高烧,爽然连夜把她送到沈阳医院,负责宁静的大夫熊应生对她很殷勤。宁静一出院就不顾父亲反对,簪星插月的再次回到抚顺,她完全陶醉于和爽然在一起的这种欲仙欲死的日子里。父亲住院的消息又把宁静召回沈阳,主治她父亲病的大夫仍是熊应生。熊大夫向宁静求婚,宁静搪塞支吾了过去,熊应生就转怒于林爽然。熊应生有一表弟在爽然的绸缎庄掌管财务,这几天正因为还不上他挪用的几千块大洋的公款急得抓耳挠腮,于是熊应生为他出了条恶计,火烧绸缎庄,把帐本毁掉,一走了之。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爽然来找宁静,一句话也不说,只郁郁的闷着头自顾自地走。宁静一气之下,离了他跑回去了。宁静知道了绸缎庄失火的事,急忙去找爽然,碰到素云,可素云嘴里的爽然和她知道的竟不是同一个人,她顿时觉得自己和爽然辗转一场,竟连知心都不是。爽然再次来找宁静时,宁静已同熊应生订了婚。一次偶然的机会,宁静得知了旗胜绸缎庄失火的真相,她悔恨交加。从爽然母亲那里宁静知道爽然已去美国留学,素云并未同行,林爽然本来是准备向宁静求婚的。第三部,却遗枕函泪:十五年后,在香港。已成了熊太太的宁静与林爽然邂逅相遇,这正是宁静所梦想的一天,为了守着对面这个人,她坚拒给熊家生子,以至熊应生决意纳妾。但林爽然却好像没有什么了,他在美国念的是工商管理,现在中环的一间贸易行任职。他明显的老了,孤独一人,生活邋遢。宁静自从见了爽然,天天夜归,她要挑起应生的反感,让他提出离婚,她好索取赡养费。她对爽然的殷勤、细心,还替他换了一间向阳的房子,她要重新燃起爽然的热情,把失去的再补回来。爽然知道宁静的心意,但劝她不要做傻事,他不希望宁静陪着他一起沉,他担心自己有病,会早死。一天爽然告诉宁静他要出差去美国,约她晚上出去吃饭。他们一起从街上回到爽然屋里,宁静为他打点行装,最后还装了一个热水袋在他的被窝里,告辞时,爽然不胜依恋,于是宁静就留了下来。爽然为他们总算是一夜夫妻了感到满足,而宁静想的是还要和他永远夫妻。宁静的早出晚归终于激怒了熊应生,他提出了离婚的要求,这正中宁静下怀。次日一大早宁静收拾了一些必需品到爽然家去,一室阳光,蓝天无极。她高兴地为他们未来的日子计划着,这时邮差送来了爽然的挂号信,里面只有寥寥数语,说他不回来了,叫她不必等他。宁静一阵晕眩,痛哭失声,她痴痴地望着窗外,他存心临走时跟她一夜夫妻,报答了她。他到底承认了她是他今生的妻子,那么还有什么好要求的。
作品鉴赏《停车暂借问》的第一部《妾住长城外》于1981年同时连载在台北《三三集刊》、《自由日报》,以及香港《大拇指月刊》;第二部《停车暂借问》于1982年连载于台北《联合报副刊》、《世界日报》,以及香港《时报》;同年《联合报副刊》、《世界日报》又连载了第三部《却遗枕函泪》。钟晓明发表这部长篇小说时只有十七八岁,可以说豆蔻年华便名噪港台。她的早慧才气竟使人担心,怕她是个早夭的天才,由此可见她给人们的震撼力是多么的强烈。为写这部长篇,钟晓阳曾随妈妈由香港特回东北,实地体验故事发生地沈阳抚顺的风土民情。不过这部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现实主义,它写实的逼真和典型,而在于它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活化出的境界,在于它写意的空灵和神韵,以写意而传达出的纯而又纯的感情。我们不必惊奇以钟晓阳的年纪凭什么去掌握40年代动乱中的一段爱情,钟晓阳的得天之幸是“有仙缘在中国诗词的养育里呵护长大”。读《停》这部小说让人有一种画中人走下来,活起来了的感觉,作者把中国古典诗词所表现的闺情,一阕长短句所勾勒出的仕女图,变成了有血有肉可感可触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赵静宁不由会让我们想起李清照笔下的那个闺中人:“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齅”。作者秉承了我国历代才女诉闺情的传统,把一个万古不变的主题作得仍是曲折尽人意,精力弥满,赋情独深。《停》化得了一种深静的词境,表现了一种高贵的单纯,这种纯而静的境界正是我国闺秀派才女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之处。从我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来看,这种境界往往是通过“隔”来造成的。比如闺墙、庭院、帘幕、明月、黑夜、风雨等,都是造成“隔”的条件和因素,以此取得隔帘看月,隔水看花的效果。《停》深得“隔”的美感作用,其景致大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槐叶密密轻轻庇荫着的两扇狮头铜环红漆大门,犹如古典诗词中的闺墙,把女主人公藏于一块幽闭绝尘的小天地。明月下幽淡的小景,黑夜笼罩中的灯光街市,白雪覆盖着的河套树木,犹如帘幕遮掩下的中国画堂,在静默里吐露光辉,由静而见深。当然,高贵的单纯和深静的境界仅仅靠外部物质条件造成“隔”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的“空”,需要精神的淡泊,脱尽尘滓的心襟去点化这些景致,赋予它们以灵气。所谓“空”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因而精神的淡泊是“空”的基本条件,就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来说,又往往是与“闲”联系在一起的。赵宁静的三段恋情所以写得那样冰清玉洁,脱尽尘滓与这是分不开的。像古典诗词中的闺中人,大观园中的女儿们一样,赵宁静的生活迥绝尘世,看书、下棋、填词、玩耍……闲而严静。她的爱情完全发乎情,与功利名禄毫无沾滞。她的第一个情人,尽管是敌对的日本人,但他们一见钟情,完全是天性使然,显示了超凡的生命对政治、国家、民族等一切人间藩蓠的否定。而反过来,最终超凡的爱情并未能战胜这人世的障碍,生命境界的广大不仅有爱,也包含着政治、国家、民族这些因素,生命的深处隐藏着最深的矛盾和复杂的纠纷,也正是这种矛盾和纠纷显示了生命的充实和它的悲剧。赵宁静的第二次恋爱也全与世事无干,她如一个避风港,或者就是天性的象征,所以尽管赵爽然世务缠身,但只要与宁静在一起,他就会脱尽尘滓,飘然若仙,他们的爱情世界是从尘世超升出的一个亚当与夏娃的伊甸园。然而爱情也是同样的矛盾和复杂,它需要超凡入圣,也离不开同甘共苦的相伴和知心,所以当宁静一旦意识到现实中的赵爽然竟是一个她不认识的与她无干的人时,就“捣心捣肺的不甘”,他们的伊甸园也就崩溃了。在小说第三部,赵宁静和赵爽然尽管都历尽沧桑,赵宁静对赵爽然仍是一往情深,但她炽热的幻想敌不过赵爽然为她务实的考虑,赵爽然最终忍痛牺牲自己,也牺牲了赵宁静的重圆爱情之梦。赵宁静的魅力在于她的空灵和纯情,正像“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一样,她一像大人那样去考虑问题,就要受到命运的酷刑和玩弄,不知这是否是处于入世边缘年龄的作者的预感?抑或担忧?也许是悲叹和无奈。《停》成功地把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技巧引入小说领域,它的情节发展多是由情景交融的场景连缀而成,以如此长的篇幅,始终贯穿着诗情画意,弥漫着空灵的意境,在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抒情小说中无疑又是一枝令人惊叹的奇葩。
停车暂借问。推荐。爱诗词网。文学名作《钟晓阳·停车暂借问》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钟晓阳,女,1963年出生于广州,5个月时便随父母定居香港。她在香港长大,受的是香港贵族式女校教育,圣玛利诺书院毕业,1981年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读文科。钟晓阳的父亲是印尼华侨,母亲是东北沈阳人,俩人都是医生,开了两家诊所。钟晓阳从小爱好文学,她15岁开始写作,诗词、散文、小说均见才华。1979年获香港第六届青年文学奖新诗及小说初级组第二名;1981年获香港第八届青年文学奖散文高级组第一名、香港第二届中文文学奖散文高级组第一名,也于同年发表了她的成名作《停车暂借问》,一举震惊港台文坛,成为当时台湾十大畅销书之一。她的著作还有《流年》、《细说》、《爱妻》、《走过》等。内容概要《停车暂借问》又名《赵宁静的传奇》,共分三部分,是女主人公赵宁静的爱情三部曲。第一部,《妾住长城外》:1944年。奉天。赵宁静在躲空袭时,被一个年轻人撞倒,他有着一双黑森森,幽燐燐的大眼睛。许是长年与日本人接触培养出来的直觉,她猜他是日本人。赵家发源自抚顺县的三家子,在当地是响当当的豪门富户,而且世代书香,每年赵宁静都要跟随家人从奉天回乡过秋冬。中秋节那天午后,有一帮日本官僚到赵家投宿,宁静一眼就看见了那双黑黝黝的眼睛,当下一愕,似惊似喜。经介绍知道那男孩叫吉田千重,是南满医科大学的学生,只见他喜悦不外露,可是整个人是在喜悦里。月亮升起来了,光晕凝脂,钟情得只照三家子一村,宁静手里也有月亮,一路细细碎碎筛着浅黄月光,衬得两个人影分外清晰。第二天千重未和家人出去打猎,他们又一起开心地挖萝卜、烤黄豆,村人看出千重是日本人,警告宁静“当心才好”。他们的心绪全都破坏了。千重临行前问宁静什么时候再见她,宁静决定再也不要见他了。赵家的院子积雪盈尺,云白的雪铺在树桠权上、屋檐上、梯阶上,好像不知有多少思凡的云,下来惹红尘的。宁静懒懒地歪在炕上,忽听得窗上卟的一响,她揭起窗户一看竟是千重,他专从奉天赶来,为的只是看她一眼。宁静回奉天后,常与千重会面,这事终于被她父亲赵云涛知道了,一句话“你不要忘记平顶山的浩劫”。让宁静不由得打个冷颤。千重每天攀墙头扔石子,宁静多半面窗而坐,凝神看那石子落在玻璃上,每落一粒,心里就绞痛一下。抗战胜利了,奉天庶民仇情敌恨涨到沸点,见一个日本人就杀一个。夜晚千重冒死前来告别,他的眼泪漫湿了宁静的肩膀,像她自己在流血。千重问宁静,恨不恨他的国家,宁静愕然。千重叹一口气,动身要走。宁静稳稳地说:“如果将来我不恨你的国家,那是因为你。”第二部,停车暂借问:1946年初夏,赵宁静过世妈妈的表哥突然带着儿子林爽然拜访赵家,他们父子在抚顺开了一家绸缎庄,由儿子林爽然经管。从此,林爽然经常因接洽事情频繁到沈阳,他和宁静总是成双结对一块去看电影逛街吃小吃下棋。渐渐地姨奶奶口有微词,宁静一气之下独自回到乡下,赵家成了宁静和爽然的伊甸园。中秋节晚上,爽然未来,宁静忍受不了月亮的玉玉寒意,于是突升一念,去抚顺。赵家在抚顺也有一处房子,宁静一到便上街去找旗胜绸缎庄,只见林爽然正和一个披过肩长发的女孩笑聊着,原来她就是爽然的未婚妻陈素云小姐。爽然常常闲闲地荡呀荡就荡到宁静那儿,绝口不提家人和素云,在宁静面前他总是无知无邪笑得豁豁亮亮。元宵节逛夜市回来,宁静发起高烧,爽然连夜把她送到沈阳医院,负责宁静的大夫熊应生对她很殷勤。宁静一出院就不顾父亲反对,簪星插月的再次回到抚顺,她完全陶醉于和爽然在一起的这种欲仙欲死的日子里。父亲住院的消息又把宁静召回沈阳,主治她父亲病的大夫仍是熊应生。熊大夫向宁静求婚,宁静搪塞支吾了过去,熊应生就转怒于林爽然。熊应生有一表弟在爽然的绸缎庄掌管财务,这几天正因为还不上他挪用的几千块大洋的公款急得抓耳挠腮,于是熊应生为他出了条恶计,火烧绸缎庄,把帐本毁掉,一走了之。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爽然来找宁静,一句话也不说,只郁郁的闷着头自顾自地走。宁静一气之下,离了他跑回去了。宁静知道了绸缎庄失火的事,急忙去找爽然,碰到素云,可素云嘴里的爽然和她知道的竟不是同一个人,她顿时觉得自己和爽然辗转一场,竟连知心都不是。爽然再次来找宁静时,宁静已同熊应生订了婚。一次偶然的机会,宁静得知了旗胜绸缎庄失火的真相,她悔恨交加。从爽然母亲那里宁静知道爽然已去美国留学,素云并未同行,林爽然本来是准备向宁静求婚的。第三部,却遗枕函泪:十五年后,在香港。已成了熊太太的宁静与林爽然邂逅相遇,这正是宁静所梦想的一天,为了守着对面这个人,她坚拒给熊家生子,以至熊应生决意纳妾。但林爽然却好像没有什么了,他在美国念的是工商管理,现在中环的一间贸易行任职。他明显的老了,孤独一人,生活邋遢。宁静自从见了爽然,天天夜归,她要挑起应生的反感,让他提出离婚,她好索取赡养费。她对爽然的殷勤、细心,还替他换了一间向阳的房子,她要重新燃起爽然的热情,把失去的再补回来。爽然知道宁静的心意,但劝她不要做傻事,他不希望宁静陪着他一起沉,他担心自己有病,会早死。一天爽然告诉宁静他要出差去美国,约她晚上出去吃饭。他们一起从街上回到爽然屋里,宁静为他打点行装,最后还装了一个热水袋在他的被窝里,告辞时,爽然不胜依恋,于是宁静就留了下来。爽然为他们总算是一夜夫妻了感到满足,而宁静想的是还要和他永远夫妻。宁静的早出晚归终于激怒了熊应生,他提出了离婚的要求,这正中宁静下怀。次日一大早宁静收拾了一些必需品到爽然家去,一室阳光,蓝天无极。她高兴地为他们未来的日子计划着,这时邮差送来了爽然的挂号信,里面只有寥寥数语,说他不回来了,叫她不必等他。宁静一阵晕眩,痛哭失声,她痴痴地望着窗外,他存心临走时跟她一夜夫妻,报答了她。他到底承认了她是他今生的妻子,那么还有什么好要求的。作品鉴赏《停车暂借问》的第一部《妾住长城外》于1981年同时连载在台北《三三集刊》、《自由日报》,以及香港《大拇指月刊》;第二部《停车暂借问》于1982年连载于台北《联合报副刊》、《世界日报》,以及香港《时报》;同年《联合报副刊》、《世界日报》又连载了第三部《却遗枕函泪》。钟晓明发表这部长篇小说时只有十七八岁,可以说豆蔻年华便名噪港台。她的早慧才气竟使人担心,怕她是个早夭的天才,由此可见她给人们的震撼力是多么的强烈。为写这部长篇,钟晓阳曾随妈妈由香港特回东北,实地体验故事发生地沈阳抚顺的风土民情。不过这部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现实主义,它写实的逼真和典型,而在于它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活化出的境界,在于它写意的空灵和神韵,以写意而传达出的纯而又纯的感情。我们不必惊奇以钟晓阳的年纪凭什么去掌握40年代动乱中的一段爱情,钟晓阳的得天之幸是“有仙缘在中国诗词的养育里呵护长大”。读《停》这部小说让人有一种画中人走下来,活起来了的感觉,作者把中国古典诗词所表现的闺情,一阕长短句所勾勒出的仕女图,变成了有血有肉可感可触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赵静宁不由会让我们想起李清照笔下的那个闺中人:“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齅”。作者秉承了我国历代才女诉闺情的传统,把一个万古不变的主题作得仍是曲折尽人意,精力弥满,赋情独深。《停》化得了一种深静的词境,表现了一种高贵的单纯,这种纯而静的境界正是我国闺秀派才女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之处。从我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来看,这种境界往往是通过“隔”来造成的。比如闺墙、庭院、帘幕、明月、黑夜、风雨等,都是造成“隔”的条件和因素,以此取得隔帘看月,隔水看花的效果。《停》深得“隔”的美感作用,其景致大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槐叶密密轻轻庇荫着的两扇狮头铜环红漆大门,犹如古典诗词中的闺墙,把女主人公藏于一块幽闭绝尘的小天地。明月下幽淡的小景,黑夜笼罩中的灯光街市,白雪覆盖着的河套树木,犹如帘幕遮掩下的中国画堂,在静默里吐露光辉,由静而见深。当然,高贵的单纯和深静的境界仅仅靠外部物质条件造成“隔”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的“空”,需要精神的淡泊,脱尽尘滓的心襟去点化这些景致,赋予它们以灵气。所谓“空”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因而精神的淡泊是“空”的基本条件,就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来说,又往往是与“闲”联系在一起的。赵宁静的三段恋情所以写得那样冰清玉洁,脱尽尘滓与这是分不开的。像古典诗词中的闺中人,大观园中的女儿们一样,赵宁静的生活迥绝尘世,看书、下棋、填词、玩耍……闲而严静。她的爱情完全发乎情,与功利名禄毫无沾滞。她的第一个情人,尽管是敌对的日本人,但他们一见钟情,完全是天性使然,显示了超凡的生命对政治、国家、民族等一切人间藩蓠的否定。而反过来,最终超凡的爱情并未能战胜这人世的障碍,生命境界的广大不仅有爱,也包含着政治、国家、民族这些因素,生命的深处隐藏着最深的矛盾和复杂的纠纷,也正是这种矛盾和纠纷显示了生命的充实和它的悲剧。赵宁静的第二次恋爱也全与世事无干,她如一个避风港,或者就是天性的象征,所以尽管赵爽然世务缠身,但只要与宁静在一起,他就会脱尽尘滓,飘然若仙,他们的爱情世界是从尘世超升出的一个亚当与夏娃的伊甸园。然而爱情也是同样的矛盾和复杂,它需要超凡入圣,也离不开同甘共苦的相伴和知心,所以当宁静一旦意识到现实中的赵爽然竟是一个她不认识的与她无干的人时,就“捣心捣肺的不甘”,他们的伊甸园也就崩溃了。在小说第三部,赵宁静和赵爽然尽管都历尽沧桑,赵宁静对赵爽然仍是一往情深,但她炽热的幻想敌不过赵爽然为她务实的考虑,赵爽然最终忍痛牺牲自己,也牺牲了赵宁静的重圆爱情之梦。赵宁静的魅力在于她的空灵和纯情,正像“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一样,她一像大人那样去考虑问题,就要受到命运的酷刑和玩弄,不知这是否是处于入世边缘年龄的作者的预感?抑或担忧?也许是悲叹和无奈。《停》成功地把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技巧引入小说领域,它的情节发展多是由情景交融的场景连缀而成,以如此长的篇幅,始终贯穿着诗情画意,弥漫着空灵的意境,在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抒情小说中无疑又是一枝令人惊叹的奇葩。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推荐。爱诗词网。始为布衣时,贫无行[2],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3],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4]。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5],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6],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7],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8]。”于是信孰视之[9],俯出下,蒲伏[10]。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段意】写韩信早年穷困潦倒的三件事。一是从人寄食,在南昌亭长家住久,为亭长妻所厌,怒而离去。二是在城下垂钓,得漂母分食,方免饥馁。三是被淮阴屠中少年欺侮,从其胯下爬过,为市人讥笑。字数:378注释[1]淮阴:秦县名,故城在今江苏清江东南。[2]行(xing):德行,善行。全句谓韩信贫穷,又没有好德行,故下句说不得推选为吏。可知自战国以来,即有乡里推选有德行者为吏之法。[3]治生商贾(gu):倒装句,即以商贾之道治生。商贾:商人的统称。[4]蓐(ru)食:在床上吃饭。蓐:草垫子。[5]母:古代对年长妇女的尊称。漂:漂洗。[6]王孙:古代对贵族子弟的通称,也用作对青年人的尊称,相当于叫“公子”。[7]若:你。[8]袴:通“胯”。[9]孰:通“熟”。[10]蒲伏:同“匍匐”,俯伏在地上。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前出师表。推荐。爱诗词网。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②,引喻失义③,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④,俱为一体,陟罚臧否⑤,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⑥,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⑦,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⑧,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⑩,猥自枉屈(1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1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13),深入不毛(14)。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15),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6)。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17),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注释】①先帝:指刘备。崩殂(cú):死。古代帝王死亡称“崩”,或“殂”。②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③引喻失义:言谈不合大义,指说话不合宜。引,称引。喻,譬喻。④宫中:宫廷内,指内臣。府中:丞相府,指朝官。⑤陟(zhì):提升。臧(zāng):善,引申为赞扬。否(pǐ):恶,引申为批评。⑥有司:主管部门或官吏。⑦愚:对自己的谦称。⑧淑:和善。均:公平。⑨桓:汉桓帝。灵:汉灵帝。是东汉末期两个极昏庸的皇帝。⑩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11)猥:谦词,卑下。枉屈:枉驾、屈尊。(12)夙夜:日夜。(13)泸:即金沙江。(14)不毛:指荒凉之地。毛,草木。(15)驽钝:比喻才能低劣。(16)旧都:指两汉都城长安与洛阳。(17)咨诹(zōu):询问。【鉴赏】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准备兴兵北伐,征伐曹魏。行前,他深感国事正当安危存亡之际,而后主刘禅却在醉生梦死之中,颇有后顾之忧,于是上表,表达自己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志向,并劝诫后主应采纳忠言,亲贤远佞,就是这篇《前出师表》。文章从当前的天下形势谈起,劝诫刘禅要接纳忠谏,严明赏罚,广开言路,任用贤良。接着,向刘禅举荐关于宫中、军中之事所应咨询的大臣,劝诫刘禅记住东汉倾颓的教训,亲贤臣远小人。然后,追叙先帝刘备对自己的殊遇,自陈出师图报的愿望。最后,请求刘禅责成自己北伐,劝诫刘禅自己思考谋划国家大事,采纳忠谏。全文围绕君子、小人展开论述,亲贤臣、远小人是全文的宗旨,中间正反对比直接谈论这一中心,而其余话题——开言路纳忠谏,平刑赏明法治,宫中府中一视同仁,感知遇之恩,愿出师图报,看似离题,实际上却无不与这一主旨相关。此文采用拉近距离,反复叮咛的方式,与刘禅促膝晤谈。清代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十七评论道:“伊尹频称先王,武乡频引先帝,具圣贤气象,兼骨肉恩情。似老家人出外,丁宁幼主人,言言声泪兼并。而一时外攘内顾,双管并下,于事则主行师,于情而主居守,平侧自见也。”有人批评它“过于叮咛周至”,但宋人苏轼说它“简而且尽,真而不肆”,明人归有光说它“沛然从肺腑中流出,不期文而自文”。清代刘熙载分析道:“文有仰视,有俯视,有平视。仰视者,其言恭;俯视者,其言慈;平视者,其言直。”(《艺概·文概》)诸葛亮被后主刘禅尊为仲父,故此表的视角为俯视与平视,语言极慈极直。此文与屈原的《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此文以散文的形式,语言朴实,与《离骚》以诗歌的形式,瑰伟奇丽,幽隐诡幻,文字华美不同,但是二者在抒发忠贞为国之情上并无二致。两者都是一字一句从肺腑中流出,感情真挚、饱满,爱国忠君,可歌可泣,同样为文章胜境。此文刻画了诸葛亮受恩感激,忠心耿耿,励精图治,公正贤明的性格,其爱国忠君、忧国忘身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代爱国志士、仁人君子。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歌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爱国志士文天祥歌唱“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正气歌》),可见此文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作者:汪平秀知识来源: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66-168页.
【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出处】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意思】诚然知道夫妻永别的遗憾人人都会有,但这发生在一起经历过贫贱生活的夫妻之间,更显得事事悲哀。恨:遗憾。【鉴赏】尽管实实在在地知道生离死别的遗憾是人人都会有的,但作为贫贱时期同苦难共忧患的夫妻来说,一旦天人永隔,想到以往的事情就更加悲哀难耐。《遣悲怀》三首均是元稹写给已逝妻子的悼亡诗。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二人婚后的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却一直贤惠持家,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贫贱夫妻百事哀”较“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情感更进一层,突出夫妻二人共“贫贱”的特殊性,强调自身不同于一般世人丧偶的沉痛心情。“贫贱夫妻百事哀”句,在后世渐渐脱离原诗意旨,常用来形容夫妻的生活贫困,两人经常为了琐事争吵,感觉事事不如意,最终导致感情不和谐的状况。【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贫苦或患难夫妻生死相隔,哀痛万分。[例]晚年柯灵多病,她鞍前马后,侍侯于左右,两人相依为命。病重中的柯灵,自知不久于人世,“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为行将出版的文集题词,他想写“献给风雨同舟五十五年的妻子”,憾昏睡而去未能如愿。(张昌华《俯仰柯灵》)二、用以形容贫贱夫妇难有顺心高兴的事。[例]在临睡前的一刹那里,隐约听见那男孩子的父母在小声争吵着什么,似乎是为了钱,也难怪,早在遥远的唐朝就有人说过了: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李修文《捆绑上天堂》)【举例】哀: 哀愁。指贫穷低贱的夫妻没有经济基础,做什么事情都发愁。唐·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二:“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例〕不待桂儿说下去,童立本打断她的话继续说道:“常言道,~,其实可哀之事,何止百件。千件万件都有啊,桂儿,着实难为你了。”(熊召政《张居正》二卷二三回)︱~,当一生的基本生活需要都没有保障的时候,我不知家庭幸福的青鸟,可以栖息在哪枝无果的树上做巢。婚姻里沉淀着那么多的柴米酱醋盐,每一件都与金钱息息相关。(毕淑敏《家庭幸福预报》)︱想来果然是“~”。记得怡和与嫂嫂没调上海时,也常吵得要离婚什么的。等住回老房子,尤其工资和爸爸的收入伙着开销,以后也就没听过两人高嗓门说话过。(陈若曦《纸婚》)【全诗】《遣悲怀三首·其二》.[唐].元稹.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全诗赏析1】《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并非说这三首诗就是悼亡诗的最高成就,无出其右者,他主要还是说这三首诗蕴含相当丰富,少有能超出它的内容范围的。这一点我们稍作分析即可明白。如果说第一首写作者为妻子的生前悲哀,第二首则写为妻子的逝去而伤怀。你活着时候的玩笑话,今天都变成了现实;你的衣裳送给了别人,眼看完了;你的针线活还保存着,从未忍打开。因为想着旧情而怜爱你的婢仆,也曾在梦中给你送去钱财。夫妻死别之恨人人都有,而贫贱夫妻诀别更令人悲哀。生前戏言,固然可乐,一旦变成现实,乃是真正可悲。人去物留,作者睹物思人,悲哀会时时袭来。为了忘却,摆脱思念的痛苦,作者把妻子的衣服送人,把针线封存,但却适得其反,成了更易触动情怀的更痛苦的纪念。夫妻间的深情随着一方的逝去积淀下来,转移为对婢仆的爱怜,化为给妻子送钱财的梦境,而这正是悲痛的另一种形式的排遣。末两句象聚光镜似的把人世间普遍存在的感情聚拢为一个焦点:妻子身后无事不叫人悲哀。这既点明了上面所举事例的含义,又把上一首诗延续下来的丧妻之悲向深沉推进一层。
【全诗赏析2】
诚知此恨人人有。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出处】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意思】诚然知道夫妻永别的遗憾人人都会有,但这发生在一起经历过贫贱生活的夫妻之间,更显得事事悲哀。恨:遗憾。【鉴赏】尽管实实在在地知道生离死别的遗憾是人人都会有的,但作为贫贱时期同苦难共忧患的夫妻来说,一旦天人永隔,想到以往的事情就更加悲哀难耐。《遣悲怀》三首均是元稹写给已逝妻子的悼亡诗。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二人婚后的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却一直贤惠持家,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贫贱夫妻百事哀”较“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情感更进一层,突出夫妻二人共“贫贱”的特殊性,强调自身不同于一般世人丧偶的沉痛心情。“贫贱夫妻百事哀”句,在后世渐渐脱离原诗意旨,常用来形容夫妻的生活贫困,两人经常为了琐事争吵,感觉事事不如意,最终导致感情不和谐的状况。【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贫苦或患难夫妻生死相隔,哀痛万分。[例]晚年柯灵多病,她鞍前马后,侍侯于左右,两人相依为命。病重中的柯灵,自知不久于人世,“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为行将出版的文集题词,他想写“献给风雨同舟五十五年的妻子”,憾昏睡而去未能如愿。(张昌华《俯仰柯灵》)二、用以形容贫贱夫妇难有顺心高兴的事。[例]在临睡前的一刹那里,隐约听见那男孩子的父母在小声争吵着什么,似乎是为了钱,也难怪,早在遥远的唐朝就有人说过了: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李修文《捆绑上天堂》)【举例】哀: 哀愁。指贫穷低贱的夫妻没有经济基础,做什么事情都发愁。唐·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二:“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例〕不待桂儿说下去,童立本打断她的话继续说道:“常言道,~,其实可哀之事,何止百件。千件万件都有啊,桂儿,着实难为你了。”(熊召政《张居正》二卷二三回)︱~,当一生的基本生活需要都没有保障的时候,我不知家庭幸福的青鸟,可以栖息在哪枝无果的树上做巢。婚姻里沉淀着那么多的柴米酱醋盐,每一件都与金钱息息相关。(毕淑敏《家庭幸福预报》)︱想来果然是“~”。记得怡和与嫂嫂没调上海时,也常吵得要离婚什么的。等住回老房子,尤其工资和爸爸的收入伙着开销,以后也就没听过两人高嗓门说话过。(陈若曦《纸婚》)【全诗】《遣悲怀三首·其二》.[唐].元稹.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全诗赏析1】《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并非说这三首诗就是悼亡诗的最高成就,无出其右者,他主要还是说这三首诗蕴含相当丰富,少有能超出它的内容范围的。这一点我们稍作分析即可明白。如果说第一首写作者为妻子的生前悲哀,第二首则写为妻子的逝去而伤怀。你活着时候的玩笑话,今天都变成了现实;你的衣裳送给了别人,眼看完了;你的针线活还保存着,从未忍打开。因为想着旧情而怜爱你的婢仆,也曾在梦中给你送去钱财。夫妻死别之恨人人都有,而贫贱夫妻诀别更令人悲哀。生前戏言,固然可乐,一旦变成现实,乃是真正可悲。人去物留,作者睹物思人,悲哀会时时袭来。为了忘却,摆脱思念的痛苦,作者把妻子的衣服送人,把针线封存,但却适得其反,成了更易触动情怀的更痛苦的纪念。夫妻间的深情随着一方的逝去积淀下来,转移为对婢仆的爱怜,化为给妻子送钱财的梦境,而这正是悲痛的另一种形式的排遣。末两句象聚光镜似的把人世间普遍存在的感情聚拢为一个焦点:妻子身后无事不叫人悲哀。这既点明了上面所举事例的含义,又把上一首诗延续下来的丧妻之悲向深沉推进一层。【全诗赏析2】该诗是第二首,承接第一首,叙述爱妻亡后的孤独生活。“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首联看似语气平淡,却蕴藏着大量信息。当日夫妻嬉戏之时,不免有谁先死谁后死的玩笑话,妻子笑着说要先死,这样她就不会孤单了,因为在她死时丈夫会陪着她。没想到的是,当年的玩笑话现在竟然一语成谶,全都应验了。死者已矣,惟留下生者饱受孤独的忧伤。为了排遣忧伤,诗人将妻子当年的衣物全部施舍给别人,当年做过的针线全部封存,以免睹物伤人。然而这样做只能是自欺欺人。每次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便不禁引起自己的哀思。也曾想在睡梦中能够给妻子送纸钱,以弥补当年她缺衣少钱的缺憾。可惜这些都已于事无补了。现在我终于明白,夫妻生离死别,是人生常恨之事,而更可恨可悲的是,贫贱夫妻的生离死别,那才是真真正正深切的悲哀啊。因为对于贫贱夫妻来说,生时已是艰难万分,整日里为生活奔波,等到有朝一日有钱了,却斯人已去,无法真正享受到了。【全诗赏析】
拔剑四顾。推荐。爱诗词网。宋词典故·拔剑四顾【出典】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见《全唐诗》卷一六二)【释义】李白用“拔剑四顾心茫然”诗句表现他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后世用为典实。【例句】而今谁复荐相如,拔剑茫然四顾。(石孝友《西江月》[歌彻秋娘金缕]2037)这里的“拔剑茫然四顾”是变换李白原诗语句,用以抒写因无知音举荐,因此不能为朝廷所用的苦闷。
【诗句】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出处】唐·张祜《题金陵渡》。【意思】我伫立在金陵渡口,一座依着青山的小楼头。这一夜啊,心里涨满了客旅的忧愁。潮水退落了,斜月在夜江里飘浮。遥望隔岸,两三点灯火忽明忽灭,象天上的星星闪烁不休。呵,那里可是惹人遐思的——古渡瓜洲!【注释】瓜洲:镇名,在今扬州市南,隔江与镇江市相望。句意:落潮的大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对岸三两星火,那就是瓜洲。【全诗】《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题解】金陵渡即长江南岸镇江渡口,与北岸瓜洲相对。唐人习惯于称镇江为金陵。如唐赵璘《因话录》谓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宋王楙《野客丛书》引唐张氏《行役记》,谓甘露寺在金陵山上。二书所谓金陵皆指镇江。这首《题金陵渡》是作者的名作,写夜泊金陵渡,眺望江北瓜洲镇情景,境界清美宁静,极空灵之致。【作者】张祜,唐代诗人,生平见前《纵游淮南》诗。【注释】①金陵渡原有依山而建的驿楼。②斜月:西斜的落月。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③瓜洲:在今江苏江都的江滨。地当运河口岸,斜对镇江。【鉴赏】这首诗抒写的是诗人旅夜愁怀,是张祜漫游江南时写在渡口小楼的题壁诗。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愁。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沉,江上寒潮初落。诗人在朦胧的西斜的月光中,观赏潮落之景。用一“斜”字,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为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的“一宿”呼应,写出诗人满怀羁愁、夜不能寐的情形。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上,显得格外明亮。诗人用“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妙的夜江图。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迹,显得那么浑成自然。这首诗的境界也清美之至、宁静之极,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情景如在眼前。此诗末句为传神之笔。若无“两三星火”,此诗近无可读处。然此处着“两三星火”,意境宕开。
金陵津渡小山楼。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出处】唐·张祜《题金陵渡》。【意思】我伫立在金陵渡口,一座依着青山的小楼头。这一夜啊,心里涨满了客旅的忧愁。潮水退落了,斜月在夜江里飘浮。遥望隔岸,两三点灯火忽明忽灭,象天上的星星闪烁不休。呵,那里可是惹人遐思的——古渡瓜洲!【注释】瓜洲:镇名,在今扬州市南,隔江与镇江市相望。句意:落潮的大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对岸三两星火,那就是瓜洲。【全诗】《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题解】金陵渡即长江南岸镇江渡口,与北岸瓜洲相对。唐人习惯于称镇江为金陵。如唐赵璘《因话录》谓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宋王楙《野客丛书》引唐张氏《行役记》,谓甘露寺在金陵山上。二书所谓金陵皆指镇江。这首《题金陵渡》是作者的名作,写夜泊金陵渡,眺望江北瓜洲镇情景,境界清美宁静,极空灵之致。【作者】张祜,唐代诗人,生平见前《纵游淮南》诗。【注释】①金陵渡原有依山而建的驿楼。②斜月:西斜的落月。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③瓜洲:在今江苏江都的江滨。地当运河口岸,斜对镇江。【鉴赏】这首诗抒写的是诗人旅夜愁怀,是张祜漫游江南时写在渡口小楼的题壁诗。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愁。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沉,江上寒潮初落。诗人在朦胧的西斜的月光中,观赏潮落之景。用一“斜”字,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为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的“一宿”呼应,写出诗人满怀羁愁、夜不能寐的情形。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上,显得格外明亮。诗人用“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妙的夜江图。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迹,显得那么浑成自然。这首诗的境界也清美之至、宁静之极,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情景如在眼前。此诗末句为传神之笔。若无“两三星火”,此诗近无可读处。然此处着“两三星火”,意境宕开。
【诗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出处】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译注】千山万壑树木参天,到处响起杜鹃的叫声。壑:山谷,一说此指山岭。两句互文见义,很有气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耳目应接不暇之状。诗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写山林风光,读来使人恍若置身其间。【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林树木参天,处处鸟鸣的景象。[例]累了,枕一堆落叶,赏“万壑树参天”,听“千山响杜鹃”,览“两边山木合”,品“终日子规啼”,一种亘古永恒博大精深之血液在大自然的生命体里涌流,循环往复,荣枯交替,四季如歌。(杨秀平《大森林,一首亘古的歌》)【全诗】《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赏析】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赠别佳作。诗的立意不在惜别,而是劝勉;不是由眼前景物写起,而是由遥写李使君即将赴任之梓州写起,描绘其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风土人情,气韵生动,使人神往,劝勉友人勤政爱民,寄于厚望,写得有声有色,别开生面。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
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由逆笔写起,大气磅礴:千山万壑,处处是参天大树,杜鹃的啼鸣。后世诗评家誉之为律诗发端的范例。颔联则又由细处承接:“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一夜大雨后,山间溪泉百道,由山下远望,如同挂在树梢上一般。写得雄奇秀美,清新鲜活,堪称千古绝唱。正如清冒春荣评这二联四句所云:“而一气赴之,尤为龙腾虎跃之笔。”(《葚原诗说》)王士禛亦云,此二联“兴来神往,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古夫于亭杂录》)。
万壑树参天。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出处】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译注】千山万壑树木参天,到处响起杜鹃的叫声。壑:山谷,一说此指山岭。两句互文见义,很有气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耳目应接不暇之状。诗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写山林风光,读来使人恍若置身其间。【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林树木参天,处处鸟鸣的景象。[例]累了,枕一堆落叶,赏“万壑树参天”,听“千山响杜鹃”,览“两边山木合”,品“终日子规啼”,一种亘古永恒博大精深之血液在大自然的生命体里涌流,循环往复,荣枯交替,四季如歌。(杨秀平《大森林,一首亘古的歌》)【全诗】《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赏析】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赠别佳作。诗的立意不在惜别,而是劝勉;不是由眼前景物写起,而是由遥写李使君即将赴任之梓州写起,描绘其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风土人情,气韵生动,使人神往,劝勉友人勤政爱民,寄于厚望,写得有声有色,别开生面。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由逆笔写起,大气磅礴:千山万壑,处处是参天大树,杜鹃的啼鸣。后世诗评家誉之为律诗发端的范例。颔联则又由细处承接:“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一夜大雨后,山间溪泉百道,由山下远望,如同挂在树梢上一般。写得雄奇秀美,清新鲜活,堪称千古绝唱。正如清冒春荣评这二联四句所云:“而一气赴之,尤为龙腾虎跃之笔。”(《葚原诗说》)王士禛亦云,此二联“兴来神往,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古夫于亭杂录》)。颈联写梓州民风。那里用橦(tong)木花织布,生产山芋,妇女按时向官府交布,农民又常为芋田发生诉讼。使君执政后常会遇到这些职事,选材十分贴切。尾联则用历史上治蜀的典故,进行劝勉。据《汉书·循吏传》载,“文翁”是汉景帝时的郡太守,曾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诗寓劝勉于典故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写得委宛含蓄,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