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儿报

麟儿报朗读

《麟儿报》简介|鉴赏

清代白话中篇世情小说,四卷十六回。原刊本全称《新编绣像簇新小说麟儿报》,日本宝历甲戌《舶载书目》著录本题“天花藏秘本”,《新编绣像批评小说麟儿报》,嘉庆年间的集古居刊本改名《葛仙翁全传》,文字亦有改动。各本均未署作者,原刊本卷首有序,序署“时康熙壬子孟秋月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壬子为康熙十一年(1672),序的语气似自序,其构思与风格亦与天花藏主人的其他作品相类,大体可定此书出自天花藏主人手。天花藏主人,清顺、康间小说家,写有小说多种。本书现存版本除前列数种外,尚有宝文堂,啸花轩、鳣飞堂、经国堂、丹桂堂等刊本和醉园藏板本,另有春风文艺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校点本。

书叙明朝湖广孝感县乡民廉小村,以磨豆腐为生,为人诚朴善良,曾于雪天救济一贫寒老者,老者为幻形玩雪之葛仙翁,感其心善,指引择吉地葬母。次年廉妻生子,名廉清,自幼聪敏,得致仕的幸尚书赏识,接至家中读书,并以女昭华许之。数年之后,廉清诗文俱精,遂不以读书为意,且不屑考童生,期在一鸣惊人。小姐知之,私加规劝,并以环佩相赠。他受感动,埋头苦读,适逢乡试,他先于宗师大收时连作七篇,得其青睐,亲送入场,一举考中解元。幸夫人本嫌廉清贫贱,在其弟宁无知的说动下,背着尚书,将小姐改许贝公子,尚书得知,怒打媒人,逐下聘者。小姐为逃婚男扮出走,遇御史毛羽,同船进京,并佯与其女小燕结缡。正当她谋划返乡时,毛羽被人诬陷下狱,恰廉清得中状元,私访中察得陷害者,让当局差人捉拿,毛羽遂得昭雪。得知廉清奉旨归娶,她即与毛小姐赶回湖广,向其父说明原委,先使状元与毛小姐拜堂,次日与己谐花烛。婚后三人同返京师。廉清后登相位,廉小村夫妇后无疾而终。

《麟儿报》有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相近的情节和模式,才子佳人互相钟情,家长嫌贫爱富,女儿矢志不移,势利小人从中破坏,历尽磨难而后团圆。又有其不同之处,其主旨不在于肯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而是宣扬因果报应,劝善惩恶:廉小村因其行善,得葛仙翁指点风水宝地,妻年五十而获麟儿廉清,廉清连中三元,因之改换门庭,自己做封君,坐享荣华富贵;毛羽因让出风水好地,并带赶考被阻城外的廉清入城,遭诬陷时便得到已中状元的廉清为之辩诬,独生女儿与廉清结合而成诰命夫人;幸尚书慧眼识人,提拔廉清于困顿之时,而其夫人与妻弟则嫌贫爱富,害得女儿出走,宁无知自己也流浪受苦,终因尚书作主,其夫人悔过,才得状元快婿,其家亦得女婿扶持。前者为神仙感善而有意赐福,报以麟儿;后二者由此规定,虽非有意,但作者正借此体现报应之巧。就此基本倾向论,积极意义不多,稍可肯定的歌颂廉小村的诚朴善良和嘲讽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也为这一基调淹没。

本书亦同天花藏主人的其他作品,语言晓畅简洁,情节曲折生动,但曲折的情节均服务于宣扬因果报应。书中还注意运用对比映衬,幸尚书父女与幸夫人姐弟是一组,二者的矛盾不只显示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又推动情节的发展。廉清与贝公子又是一组,同类小说多有揭示无贝之才与有贝之财的不同,此则更具体化,廉清穷有志气,一鸣惊人,后来坐拥双美,贝公子倚仗财势,贪图享受,想娶美女而得旧相好的媒婆。两相对比,一边是赞慕,一边是嘲讽。至于对毛小姐、幸小姐婚事的渲染和回京见毛羽的描写,从人物塑造来说,是为表现幸小姐的贤德,从艺术上讲,是为追求喜剧效果,实际却显得庸俗,效果并不佳。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庄子》

南海之帝为倏

()

【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沉重而单调的声声戍边更鼓,天边孤雁凄楚而悲凉的鸣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秋夜显得更加冷落寂寥。战事频繁,道路堵塞,阻断人行。白露节的夜晚,遥望空中明月,不禁思念舍弟。古诗中见月思人是常见的题材,而诗人独辟新径,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于景中,本是普天同月,却偏要说家乡月明,足见乡情的深沉【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赏析】阅读下文,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诗。2.从诗中____和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_____[题解]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答案:诗圣律第2题。考查对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把握。本题承第1题“诗史”。答案:从以下五句中写出两句: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第3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答案: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

[上]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1)

()

【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此地一别,你将孤单一人踏上万里征途。孤蓬:蓬草,又名飞蓬,常随风飘转,古时候常用蓬散萍飘形容离散。这里亦比喻独自远行的友人。【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分别后某人将远行或四处漂泊。[例]孔祥灿没想到那次与孔德成南京分手竟真的成了“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至今整整52年了。(程贯珠《圣裔的回忆》)【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这是一首写别情的五言律诗,诗人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他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写李白和友人出城门后,因情意绵绵,不忍就此离别,便并肩缓辔,行了一程又一程。诗人回首望时,只见城的北面横亘着青翠的山峦,城的东面闪着波光的护城河环绕在城外。这两句诗对仗工丽,“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映衬,富有色彩感。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离别在即,诗人不禁感慨良深。此地一别,友人便会象蓬草那样四处飘转,未知何时才可再相逢。唐朝埋没人才的情况亦很严重,友人此行后境况如何,尚难预测,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挚友前程的关切,一往情深渗透在字里行间。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诗对仗很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李白有许多送别诗,常用“浮云”、“落日”暗示离别之情,如“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送裴大泽诗》,又如“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灞陵行送别》)。诗人以“浮云”、“落日”作喻,写尽了人世间的“游子意”和“故人情”,堪称绝唱。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诗和颔联的两句诗相比,都不拘泥于对仗,而注重于内心真情实感的抒发。友人离去了,挥手之间,有多少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班马”,载人离去之马。“萧萧班马鸣”一解友人已离去很远,然而还可听到“萧萧”马嘶之声。《唐律消夏录》在此句下批释道:“尚闻马嘶,荡一句。”另解以马嘶暗示班马之不忍离去。两位好友过从甚密,连他们的坐骑都厮磨生情了,马会人意,不忍和同伴分离,马尤如此,更何况人。这两句诗写别情有新意,诗中有画。这首诗情景交融,自然美与人情美得到了和谐统一。景物描写句对仗工丽,“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缤纷的色彩,鲜明的形象,令人耳目为之一新。颔联和尾联四句诗直抒旨畅,不拘泥于格律,表现了深沉而悠长的情调。

()

【诗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译注】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全诗】《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渭河流域农村农家薄暮景致。面对农家安闲的生活,诗人顿生羡慕之情。全诗共十句,用笔似信手拈来,却形象之极,读来眼前如一段电影画面在徐徐滑过。“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用的是一组远景镜头对这幅农家晚归图刻画了一个总的背景。温暖的夕阳笼罩着小小的村庄,仿佛给小村披上了一层暖暖的柔纱,远远地可以看见有人赶着牛羊归来,隐入小巷深处。镜头慢慢地推近,便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望着远方,等着放牧的孙儿归来。接着镜头平移,我们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抽穗,而蚕儿成眠桑叶已经稀疏。这时,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鸡的啼叫,田埂上,农夫们扛着锄头回来了,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说着絮絮闲话。而不远处,一位诗人正看着他们,惆怅地摇头感慨。诗人为何会油然而生惆怅之心呢?这得联系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王维早年在政治上接近张九龄,倾向进步,但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后,王维深感在政治上无依无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信步来到田野,看到这样一幅农家晚归图,看到农家的生活是如此安然闲逸,而自己在仕途上却是坎坷波折,身心俱疲,不由得又陡生羡慕之心,退隐之念。《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反复复地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巧妙地化用《式微》篇名入诗,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念,表现含蓄但又蕴味深远。全诗前八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以“式微”暗扣第二句“穷巷牛羊归”的“归”字,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