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姬

李姬朗读

散文赋《李姬传》原文与翻译、赏析

[清]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11),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12)。初,皖人阮大铖者(13),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14),屏居金陵(15),为清议所斥(16)。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17),持之力(18)。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19),乃假所善王将军(20),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21)?”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22)。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23),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24),安事阮公(25)!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26)

未几,侯生下第(27)。姬置酒桃叶渡(28),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29),中郎学不补行(30),今《琵琶》所传词固妄(31),然尝昵董卓(32),不可掩也(33)。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34),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35),以金三百锾(36),邀姬一见。姬固却之(37)。开府惭且怒,且有中以伤姬。姬叹曰:“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问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38),是妾卖公子矣(39)!”卒不往(40)

〔注释〕

①本篇选自侯方域《壮悔堂文集》。李姬,名香,又称香君。②李贞丽,字淡如,秦淮名妓,李香之假母。③博,赌博。④阳羡,今江苏宜兴。陈贞慧(公元1604年—1656年),字定生,江苏宜兴人。复社重要成员。崇祯时,阮大铖谋复用,贞慧与复社成员吴应箕等草《留都防乱揭贴》,给以揭露和抨击。南明弘光朝,阮大铖任兵部尚书,借故陷害贞慧。下狱,旋得释。明亡,隐居不出。⑤张溥(公元1602年—1641年),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元年组织复社,“以嗣东林”;四年成进士,故尊称学士。夏允彝,字彝仲,江苏松江人(今属上海市),夏完淳之父。崇祯进士,组织几社,与复社相呼应。明亡,投水死。因他曾在吏部做过官,故称夏吏部。⑥风调,风韵格调。皎爽,磊落开朗。不群,不同流俗。⑦吴人周如松,艺名苏昆生,原籍河南固始,寄居江南无锡,故称“吴人”。明末清初著名昆曲艺人。玉茗堂四传奇,指明戏曲家汤显祖“玉茗堂四梦”,亦称“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作品。⑧琵琶词,即《琵琶记》,元末高明作。⑨不轻发,不轻易歌唱。⑩雪苑,即“雪满梁苑”之意。梁苑,指西汉时梁孝王兴建的东苑,在河南商丘县东。侯方域是商丘人,别号雪苑。(11)己卯,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12)偿,酬谢、回敬。(13)皖人阮大铖,字集之,号圆海,安徽怀宁(今安庆)人。明万历进士,天启时依附太监魏忠贤。崇祯时,名列逆案,被废为民,避居南京。弘光时,任兵部尚书,与马士英勾结,专翻逆案,陷害正人。后降清兵,从攻福建暴死。(14)阿附,阿谀投靠。阮大铖曾拜魏忠贤为义父。魏忠贤,原名进忠,河北肃宁人。少无赖,自阉入宫为太监。天启时,与熹宗乳媪客氏勾结,迁至司礼秉笔太监,结党专权,横行无忌,残害忠良,杀戮人民。崇祯即位,魏忠贤被贬,自杀。城旦,秦汉时徒刑名,罚作苦工,白日防寇,夜间筑城。这里指阮大铖因依附魏忠贤,被废为民,受到惩罚。(15)屏居,避人而居。(16)清议,社会公正的舆论。(17)贵池吴应箕,字次尾,安徽贵池人,复社重要成员。明亡,在贵池起兵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18)持之力,坚持而不放。(19)解,调解。(20)假,请托。(21)盍,何不。叩,询问。(22)屏人,命旁人回避。(23)铮铮,刚直的样子。(24)世望,世家望族。(25)安事阮公,怎么能够替阮大铖办事。(26)不复通,不再来往。(27)下第,考试不中。侯方域曾应“南闱”乡试(江南乡试),落第。(28)桃叶渡,地名,在今秦淮河和青溪合流处。桃叶,晋代王献之爱妾名。传说王献之曾在此处送桃叶过河,后人因称为桃叶渡。(29)雅,平素。中郎,指东汉蔡邕,字伯喈。著名学者,妙解音律。董卓专权,邕被迫官左中郎将,故称中郎。(30)学不补行,意即学问虽好,而不能弥补其品行的缺点。董卓被诛,邕为之感叹,为王允所恶,下狱死。“学不补行”,即为此。(31)固妄,固然不真实。《琵琶记》写蔡伯喈入京登第,赘于牛丞相府,抛弃父母和妻子赵五娘,父母终于饿死,赵五娘千里寻夫等,与历史上蔡邕(伯喈)的事迹不符。(32)昵,亲近。(33)掩,掩饰、遮盖。(34)未可期,未可订相见之期。(35)开府田仰,明清时代,各省巡抚称开府。田仰,是马士英的亲戚,弘光时奉命巡抚淮扬。(36)锾(huan环),古时以六两为锾。三百锾,即指三百金。(37)固却,坚决拒绝。(38)利,贪。(39)卖公子,有负于公子。(40)卒,终。

〔分析〕

时至晚明,政治愈趋黑暗腐朽,皇帝昏聩,阉党专权,残害忠良,东林、复社、几社相继起而对抗,斗争激烈,清流之士与阉党余孽的斗争一直延续至南明覆亡。京城北京而外,留都金陵也是政治斗争中心,风波所及亦间或影响到秦淮河边的歌楼妓馆。本传主人公歌妓李香君即因与复社文士过从甚密而潜移默化,亦能明辨是非,区分贤否,表现出可贵的政治品质,因而成为古典文学中一个新女性形象。作者侯方域,河南商丘人,祖、父、叔均居要职,因与东林关系密切而备受阉党迫害。方域于崇祯十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二十二岁而倜傥多才,结交少年名士陈贞慧、吴应箕并加入复社,文采风流,令人瞩目,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并称金陵四君子。因复社领袖张溥介绍而认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二人情爱甚笃,后值甲申国变,悲欢离合而富传奇色彩,故后世孔尚任敷演出传奇大戏《桃花扇》。方域以古文名世,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三大家。本文即是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艺术上有以下突出成就:

一、选材精审,形象鲜明。凡为人物作传,成功与否首在选材。人物事迹何止千百?本传才五百余字,而人物形象却极鲜明,主要在选材精审,重点写了进言、饯别、却聘三件事,却充分表现了李姬的目光敏锐,是非分明,深知大义,立场坚贞,不愧为巾帼之杰。

阉党余孽阮大铖在金陵招摇撞骗,蒙蔽了一些人,还企图混入复社行政治投机,被复社名士陈贞慧、吴应箕发觉,遂联合一批正人君子发出《留都防乱公揭》,揭露阮的罪行和阴谋,阮吓得不敢出门,就想利用曾与侯父同事朝中的关系让侯从中调解,于是通过门人“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先行拉拢。李姬从“王将军贫,非结客者”的矛盾现象中敏感到其中必有“微妙”,及时提醒公子“盍叩之”,果然弄清真相。面对大是大非,李姬即向侯生进言:一、陈君“有高义”,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公子岂可“以阮公负至交”?二、公子父辈都是东林清流为世所仰,今公子岂可“事阮公”?三、“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总之是提醒侯生以名节自重,勿坏自己家声,这是从政治上对侯生的最大爱护。侯生欣然接受,及时与“王将军”断绝交游而不至失足。

“未几,侯生下第”,李姬饯别。侯生离去,实因拒绝阮大铖拉拢,阮恼羞成怒,伺机报复。时左良玉军次襄阳,谣传将统兵东下趋金陵“就食”,都人洶洶,方域以左为其父旧时部将,依“熊尚书”意驰书止之,而阮乘机诬侯与左勾通,将作内应以取南京,实欲置方域于死地,幸杨龙友及时通告,方域乃避往宜兴陈贞慧家。从此“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临别赠言,语重情长,而见识超卓。她认为“琵琶”所传中郎事“固妄”,但中郎“尝昵董卓,不可掩也”,一否定,一肯定,自有见地。李姬憾其名节有亏,故断其“学不补行”,堪称高见。现特地给公子歌琵琶词,一是以此“尤工”而难得一“发”的妙歌赠公子,以示爱情之真挚,一是借中郎事以戒公子,“愿终自爱”,用意颇深。

“侯生去后”又选记了“却聘”一事。去后半年即值国变,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多尔袞入京师,而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拥福王在南京即位,把持弘光小朝廷,阮乘机对东林、复社党人大肆报复,“必至杀尽天下以酬其宿所不快”。李姬亦在不免。于是有马士英亲戚、淮阳巡抚田仰“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李姬以一风尘女子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断然拒绝,田“惭且怒”并“中伤姬”。文章着重记“姬叹曰”的几句话,其意有三:一、田与阮实为一丘之貉;二、当以励于公子者自励;三、宁死不负公子。“卒不往”,态度决绝。

上三事都是写李姬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的表现,随着时局的恶化,她本身也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但她始终与侯生以高风亮节共勉,如霜中金菊,雪中红梅,铮铮硬骨,令人肃然起敬。她爱侯生,不止于贵公子的年轻风流、多才多情,更在他是复社正人君子而可敬可爱可亲,他们的爱情有坚实的政治基础,从而有别于以往的才子佳子。

二、虚实结合,前后照应。文章重点写上述三事,是实写,三事依时间为序,以“来金陵”、“未几”、“去后”呼应,绾结严密。而首段是对李姬的一般介绍,为虚写,三事为点,此为面,又前后照应。写贞丽亦所以虚写李姬。李姬的“侠而慧”、“皎爽不群”、“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均在后三事中一一印证。如此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交相辉映,绰约多姿,文章亦显得结构严谨。

三、文辞洗练,详略得当。全文五百来字,共四段,无一多余笔墨,通篇叙事,均极洗练可爱。三事为详,而前因后果亦多删落,其中又主要记言,亦精简扼要,层次分明,能以言传神,成功地借鉴了小说手法。文章略处尤见惜墨如金,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李姬者,名香”,只作五字介绍;“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才十四字,有事,有人,人且传神;“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写二人诗歌相酬,一往情深,两句而尽;“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快怏,因辞去,不复通”,落落短句,字字珠玑,内有侯生赞许、绝交方式、对方反应、最后结果,堪称言简意赅;而“卒不往”三字戛然收结全文,尤似金声玉振!

本传文辞美,文章美,主人公更美,李姬形象,卓立千古,只是贵公子侯生顺治八年应河南乡试中式副榜,或有违李姬“学不补行”之戒,可能还说明李姬有所预见预感,则尤为难能可贵,而侯生次年即筑“壮悔堂”并以名文集,不知能获李姬谅解否?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僧尼孽海

明刊本《僧尼孽海》正文书影

()

【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意思】好雨知道农时和节令,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乃:即,就。发生:指下雨。【鉴赏】原诗中的红湿处:指落花处。花重:花因雨水而加重。锦官城:即成都。春雨对农作物很重要,所以俗话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诗人称春雨为好雨,说它“润物细无声”,表明他的农本思想。后人多引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诗,表达朋友之间相救助的感激之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雨水的及时或表达由此产生的欢喜心情。[例]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场春雨,真好像知道时节,知道我们的大好时节,它来得正是时候。(袁鹰《春雨》)二、用以比喻切合时宜,可应急需的事物或人物。[例1]这是一张二百元的汇票,正是刘海粟所盼望的,怎能不高兴呢。他舒展秀眉,念出了一句唐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姜滇《美在斯》)[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巧姑多么“巧”啊,在旅客最需要援助时,她都“恰巧”出现在面前。(赵致真《陈巧姑》)【应用】好雨仿佛知道节令,一到春天万物生长需要雨水滋润时就开始降落;伴随着和风悄然进入夜境,无声无息地细细滋润着万物。语出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借某种契机出现了大好形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科学的春天里,潇潇春雨也滋润了千万群众的心田。(王声《一个外科医生的春夏秋冬》,《芳草》1982年第11期)○也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文学艺术的新阶段已经到来。(阎纲《文坛徜徉录》)【全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释】好雨:指春雨。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野径:田野的道路。俱:全,都。江船:江面上的渔船。独:独自,只有。晓:早晨。红湿处:树头上的花红润一片。红,花。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鉴赏】在众多写雨特别是写春雨的诗作中,杜甫的这首小诗堪称上品。首联便将那春雨写活:“知时节”,仿佛通了人情,懂得时序节令,偏待春日才如甘露般洒落大地,鲜脱脱充满灵性,怎不惹人喜爱。诗人不由得开篇便赞道:“好雨”。颔联承首联,写春雨之好。其来也,不急不骤,缓缓夜间而降,不张不扬,悄悄滋润万物。春雨与夏日暴雨,秋季淫雨不同,她平和、细密、轻柔,生怕惊动了正萌动、正滋生中的生灵的梦。“潜”和“细”,极准确传神地描摹出春雨的特征,足见老杜遣字之精当。同时又可看出诗人对这场细润万物的夜雨是如何地关注,他凝神细听着,更确切地说是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着大自然极细切的无声的语言。在这不眠之夜,诗人的喜悦之情由衷地流溢着,与这“知时节”的春雨交融相通了。颔联读来如春雨浸润心脾,令人沉醉于一派温和、宁静、细腻、绵密的氛围之中。仇兆鳌所评极是:“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听之犹不足,忍不住转而视之。颈联所现野外小径至云天一片黑沉沉。春雨虽细微,一个“俱”字,显出了这场雨的力量,涵盖上下,充盈天地,浓重、厚实。这是一幅满目皆黑的泼墨图。但却不阴森,不压抑。画者往往称:从一种基调中“跳”出一点颜色,于满纸重墨里空出一片“飞白”,使一纸皆活,满目透亮。老杜深谙此理,独具匠心地以“火独明”点化“云俱黑”,那黑暗、巨大、浓重、静止的雨幕中,闪烁一点明亮、渺小、轻盈、跳动的灯火,形成强烈的对比,又融为和谐的一体。是诗乎?画乎?诗人近于彻夜未眠,喜之极迸发出迫不及待兴奋不已的想象:今夜悄然而至的春雨,将为明日锦官城(今四川成都)送来一个怎样的清晨?“晓看红湿处”,看晨光中团团簇簇带雨的红花,“红”与上联“黑”对举,拂去夜幕,豁然明亮、绚烂、艳丽,与诗人“喜雨”的欢快心情正相吻合。春雨不摧花落,濡湿了花瓣重重,一个“重”字绝妙,把那湿漉漉的雨后花朵沉甸甸微微低垂的娇态刻划得维妙维肖。题为“喜雨”,却无一处正面写喜,“然喜意都从罅缝里逆透”(浦起龙语)。那是因为一场春雨虽极平常,一旦滋养万物、点化生命,便与人心之喜怒哀乐相通了。而诗人以其心灵映射万象,代自然立言,仿佛自己已化为那春雨,没有了自我,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观在此已渗透浑成,喜悦之情无可遏制,自然流溢。“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王船山语),所言便是此诗所达之神化境界。春雨有灵,当感激杜子,将其一瞬之降临化为艺境中之永恒。

()

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

()

【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出处】唐·柳宗元《江雪》。【意思1】群山中,不见一只飞鸟的影子:众多的小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的踪迹。千、万:虚指,形容其多。【意思2】巍巍群山中,见不到飞鸟的影子;条条小路上,找不见一个行人的脚印。两句诗写大雪时的空疏冷寂景象。【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空寂的景象。[例]而他们的工作也并不轻松,要从几十公里之外购菜、运粮、运煤,特别冬季一来临,道路难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邹荻帆《玉门秋色赋》)二、用以形容不见人烟,不见鸟兽的荒芜景象。[例]他们有种到了天涯海角被纷繁喧嚣的世界抛弃了的感觉,这里荒芜得惨无人道,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么一种凄凉景观。(李能《天边那群兵》)【全诗】《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①绝:尽。这里是绝迹的意思。人踪:人的足迹。②蓑(suo梭):蓑衣。用棕丝或莎草、稻草编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全诗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诗人外贬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期间。自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以后,唐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张变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作为曾积极参与革新运动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势力打击的对象,他被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永州,虽名为“司马”,却实为“囚犯”,政治上无人过问,生活上亦充满艰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过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间,唐代社会由于贼臣当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使他倍感压抑和苦闷,为了反抗,也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创作了一批山水诗歌,寄寓和披露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江雪》一诗便是他这一时期、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全诗只有四句,20个字,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幅寥廓、壮观而又凄清、冷寂的画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在写远景。举目四望,远处那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竟无一只飞鸟出现;辽阔原野上那纵横交错的小径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真是万籁俱寂!怎么会是这样呢?原来诗人描写的是一个严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整个自然界,也覆盖了千山和万径,致使人踪、鸟影皆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是写近景。它紧承前面两句,本来四野茫茫,一片银装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飞鸟,也见不到一个行人的脚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世界里,人们忽然发现,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着一叶渔舟,上坐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风冒雪,在那里执杆垂钓呢。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画面啊!多么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他在这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的天气里在钓什么啊。原来他正在独自钓“雪”。这首诗似乎纯是写景,四句诗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构成了一幅渔翁独钓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妙绝人间。但人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处于风雪之中而全然无畏,一杆独钓的老翁,尽管自然环境是如此险恶,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态安祥,难道由他的身上还不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吗。在这个“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的身上,寄托着诗人仕途失意后的苦闷与孤独,也表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诗人生活的理想。现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虽不能有所作为,但也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乎诗人便塑造了一个在飞雪之中执杆垂钓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样的高洁,伟岸而与众不同,是那样的洒脱,超然而置身尘外,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寻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

【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出处】唐·杜牧《赤壁》【意思】唉!如果周郎当时没有东风之便【全诗】《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①赤壁:三国时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②销:销蚀。将:拿起。③东风两句:意为周瑜破曹全靠火攻,没有东风,火攻则败,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将不会形成。铜雀,台名,二乔,乔家两姐妹。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锁二乔,意指吴国灭亡。【全诗赏析】此诗咏史,作于会昌四年(844)黄州任上。长江上有赤壁多处,三国鏖兵之赤壁本在湖北蒲圻,而此诗所咏为黄州赤壁,当时亦传为火烧曹公处,诗人未予深究也无须深究。后苏东坡沿袭了这一附会,世又称东坡赤壁。前二是一个引子,它抛开了以山河形胜开端的老套,而从一片铁戟写起;而这一片出土的废铁与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相联系,磨洗去时间的斑斑锈迹,便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这样一个见微知著的开端,在构思上非常新颖巧妙。后二作史论,是全诗的精义所在。这不是抽象议论,而是假设推出的可能产生的形象画面:如果不是东风为周郎提供机遇,那么曹公就会打败吴国而掳走二乔,曹公呜呼之后,还会出现“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宫怨情景。宋人许彦周冒失地批评此诗“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穷书生)不识好恶。”殊不知两句之意实在此不在彼,特蕴藉言之,增人感慨。其好处一在以形象代抽象,一在见微知著。两句意味,或谓是“对周瑜的嘲讽”,即“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意。周郎何可嘲讽,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为曹公惋惜。曹操是赤壁一战的失败者,他和杜牧一样注过《孙子》,深谙兵法,就个人才略而言,不在周郎之下,岂能以一战之成败论英雄?对读《题乌江亭》:“胜败从来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以成败论英雄,机遇是十分重要的,这两个观念在杜牧是有着切身体会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他,深知“东风不与周郎便”是个什么味道。在诗中为历史人物翻案,内容的深曲严肃与形式的风流妩媚结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所谓独持峭拗,雄姿英发。

()

【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处】唐·王维《山居秋暝》。【译注】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洗衣服的村女们回来了;荷叶左右晃动,打鱼的小船穿过荷丛,顺水而下。浣:洗。莲:荷。上下句均为因果倒装的句式,这样更增加了诗的真实性和韵味,富有音乐美。意境清新,对仗工整,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林中喧声闹语,行人欢步;水上草叶纷披,舟船穿行。亦用以形容乡村安宁祥和的生活情景。[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今天的李坑可能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场景了……水乡的诗意也许只在我们这些看客浮光掠影的匆匆行走中才得以洋溢,而这里的年青一代,也许仅仅是为了将来不用尽日泡在水中用力摔打着衣服,不用终日播种捕鱼,纷纷离开了这里,到外面去寻找他们眼里更精彩的一切去了。(袖袖《乡关何处——婺源记游》)【鉴赏】竹林中听得一阵喧闹之声,那是浣纱的女子成群结队地归去。看那池塘中莲花微微一颤,是晚归的渔舟悄然而下。诗句描绘了日暮时分人们陆续离开山中的情景。诗人并没有直接看到他人的离去,而是调动各种感官展开联想:先是听觉捕捉到了竹林中的喧闹声,便明白这是浣纱女结伴归去;再是视觉觉察到池塘中莲花的轻轻颤动,便想到这是渔舟在池塘里渐渐飘远。这种别具匠心的写法,使得诗人和其他人不但没有照面,反而像是隔了一层无形的屏障。读来令人感到其他人的活动不仅没有对山中的宁静产生破坏,反而凸显了山中傍晚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平和。【全诗】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赏析】诗歌。作者王维。选自《王右丞集》。王维晚年信奉佛教,在蓝田辋川别墅过着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这首诗描写了初秋傍晚雨后山村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山居隐逸生活的喜悦之情。本诗的写作特色在于景物描绘。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常是“以画法为诗法”的。他精心选取了最富特征的几个镜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运用朴实无华的素描笔法突出地表现,形成了明净的意境,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中动词的对举,也别具情韵。此诗被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十分中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