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苏轼

花影苏轼朗读

苏轼《七言诗·花影》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苏轼

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原诗今译】

花影儿一重一重地映上了楼阁亭台,

我几次呼叫童子扫呀扫呀都扫不开。

太阳下山了,也匆匆地带走了花影,

那升起的明月呀却重重迭迭送了来。

【鉴赏提示】

苏轼作为一位政治家时,在当时新旧两党的政治斗争中,基本属于旧党,因此在新党当权的时候,就难免境遇不好,事实上他也屡次遭到了贬谪。他虽生性旷达,有时也难免因为思想认识的不同和对这种遭遇的不满,在作诗的时候流露出对新党政令及新党人物的不满情绪。据此情况,所以注解《千家诗》的王相认为这是一首讽喻诗,表达的是“伤小人在位而不能去之之意”,又分析说,“重重”句“以比小人在高位也”,“扫不开”,是说“虽有直臣攻之不去也”,“刚被”句是说“太阳落则花影全无,犹神宗崩时而熙丰小人(指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死后的变法派人物)俱贬谪也”,“却教”句是说“明月升而花影复来,言宣仁(指宋哲宗)崩而小人复夤缘以进也”。这是很有见地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本诗的寓意,也能进一步由此认识苏轼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态度及思想情绪,如此它的意义就应该更大更深了。

不过我们也可以不管这个讽喻意义而把它作为一首写景抒情诗来欣赏,因为它字面上的确是纯粹写景抒情的。在这个意义上,本诗可说是诗人通过描述大自然中花影的微妙变化,表述了一种饶有兴味的人生意趣。

“重重迭迭上瑶台”:重重迭迭,指花影斑驳迭映。瑶台,传说中仙人的居所,此指建筑精美的楼台。花影重迭,说明花很多;重迭的花影映上了精美的楼台,见出春意甚浓。但诗人意在花影并且是从花影入手写的,所以春意虽浓,而尤见清雅。因此更能引起人的情致,使人随之而进入诗意的氛围。

“几度呼童扫不开”:这一句诗表现了诗人一种戏谑、幽默的情趣。花影明明是不能扫除去的,诗人却故意要叫来童子扫上一次又一次。这明明知道却要一再发生的错觉和行为,看似“认真”,实使人感到释然之后,妙趣横生。

太阳下山了,阳光隐去了,花影自然消失,如同被收拾起来而离去一般。这时似乎是“疑无路”了,不会有趣了,要让人兴尚未尽而唯有扫兴回去了。可是初升的明月又使它清影重现,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呵!变化初有,意趣再生,更使人留连忘返。

花影白日而现,味则浓厚;月夜重出,意则清馨。日夜之换,其变随之。这样,是花影于昼于夜各得其趣,可谓意趣无穷了。

这首诗无论从讽喻义或写景述趣义上来说,都是好诗。就讽喻而言,其讽政事却无一字及之,纯以自然天成之物喻之,妙合无间,不见一丝痕迹,可谓老辣;就写景述趣而言,事虽小而意趣盎然,墨不多却变化层出,尤以语言的自然随口令人叫绝,这些都反映了诗人观察事物的独特和细腻以及驾轻就熟的艺术创造才华,诚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了。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点击进入: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原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它最初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第一期,后由作者编入《坟》。

()

【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杨贵妃回头转眼一笑,便生出百种媚态,皇宫里面所有的妃嫔与她相比都黯然失色。回眸(móu):回头转眼看。六宫:妃嫔们的住处。粉黛:妇女的化妆品,代称妇女。【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姿色出众,千娇百媚,相形之下,其他女子黯然失色。[例]有一个女孩名叫喜巧,她的美貌无法形容。借用古人之词,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赵大河《隐蔽手记》)二、用以比喻人或事物十分出色,同类者相形见绌。[例]北欧国家的水果,号称从世界各地选最好的运来,说实话,货架上的李子,我连正眼都不想瞧一下。家乡的大水李那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彭匈《家乡果品》)

()

摘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这个人性情怪僻偏颇,为吟出美妙的诗句常常入了迷,造语如果不能打动读者,到死也不会罢休的。

()

点击进入:孙犁《采蒲台的苇》原文

文章贵在出奇制胜,孙犁的《采蒲台的苇》便如此。初读它,感觉真是有点矛盾。一方面,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文字质朴,明白如话;歌颂抗日军民英勇无畏的主题,也并不新鲜。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确实被打动了、感染了,要不,何以那随处都是的苇,那“倒在冰上”、“血冻结了”的“他”,宛如挺立在眼前?何以那“沙着嗓子”喊出的“没有!没有!”会轰响在耳畔?于是,我们蓦然想起了古人说过的“看似寻常最奇崛”,饶有兴趣地寻觅其艺术魅力的奥秘。

()

点击:林斤澜《春风》原文

古往今来,描写春风的名篇佳作不可胜数。林斤澜知难而为,也写春风,能在文学史上站住脚吗?读完全文,疑虑顿消,拍案叫绝:它有独特的风采,既能吸引读者,也无愧于古人。

()

典源出处《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Ying)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