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七言诗·花影》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苏轼
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原诗今译】
花影儿一重一重地映上了楼阁亭台,
我几次呼叫童子扫呀扫呀都扫不开。
太阳下山了,也匆匆地带走了花影,
那升起的明月呀却重重迭迭送了来。
【鉴赏提示】
苏轼作为一位政治家时,在当时新旧两党的政治斗争中,基本属于旧党,因此在新党当权的时候,就难免境遇不好,事实上他也屡次遭到了贬谪。他虽生性旷达,有时也难免因为思想认识的不同和对这种遭遇的不满,在作诗的时候流露出对新党政令及新党人物的不满情绪。据此情况,所以注解《千家诗》的王相认为这是一首讽喻诗,表达的是“伤小人在位而不能去之之意”,又分析说,“重重”句“以比小人在高位也”,“扫不开”,是说“虽有直臣攻之不去也”,“刚被”句是说“太阳落则花影全无,犹神宗崩时而熙丰小人(指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死后的变法派人物)俱贬谪也”,“却教”句是说“明月升而花影复来,言宣仁(指宋哲宗)崩而小人复夤缘以进也”。这是很有见地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本诗的寓意,也能进一步由此认识苏轼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态度及思想情绪,如此它的意义就应该更大更深了。
不过我们也可以不管这个讽喻意义而把它作为一首写景抒情诗来欣赏,因为它字面上的确是纯粹写景抒情的。在这个意义上,本诗可说是诗人通过描述大自然中花影的微妙变化,表述了一种饶有兴味的人生意趣。
“重重迭迭上瑶台”:重重迭迭,指花影斑驳迭映。瑶台,传说中仙人的居所,此指建筑精美的楼台。花影重迭,说明花很多;重迭的花影映上了精美的楼台,见出春意甚浓。但诗人意在花影并且是从花影入手写的,所以春意虽浓,而尤见清雅。因此更能引起人的情致,使人随之而进入诗意的氛围。
“几度呼童扫不开”:这一句诗表现了诗人一种戏谑、幽默的情趣。花影明明是不能扫除去的,诗人却故意要叫来童子扫上一次又一次。这明明知道却要一再发生的错觉和行为,看似“认真”,实使人感到释然之后,妙趣横生。
太阳下山了,阳光隐去了,花影自然消失,如同被收拾起来而离去一般。这时似乎是“疑无路”了,不会有趣了,要让人兴尚未尽而唯有扫兴回去了。可是初升的明月又使它清影重现,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呵!变化初有,意趣再生,更使人留连忘返。
花影白日而现,味则浓厚;月夜重出,意则清馨。日夜之换,其变随之。这样,是花影于昼于夜各得其趣,可谓意趣无穷了。
这首诗无论从讽喻义或写景述趣义上来说,都是好诗。就讽喻而言,其讽政事却无一字及之,纯以自然天成之物喻之,妙合无间,不见一丝痕迹,可谓老辣;就写景述趣而言,事虽小而意趣盎然,墨不多却变化层出,尤以语言的自然随口令人叫绝,这些都反映了诗人观察事物的独特和细腻以及驾轻就熟的艺术创造才华,诚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了。
花影苏轼。推荐。爱诗词网。苏轼《七言诗·花影》原文|译文|注释|赏析苏轼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原诗今译】花影儿一重一重地映上了楼阁亭台,我几次呼叫童子扫呀扫呀都扫不开。太阳下山了,也匆匆地带走了花影,那升起的明月呀却重重迭迭送了来。【鉴赏提示】苏轼作为一位政治家时,在当时新旧两党的政治斗争中,基本属于旧党,因此在新党当权的时候,就难免境遇不好,事实上他也屡次遭到了贬谪。他虽生性旷达,有时也难免因为思想认识的不同和对这种遭遇的不满,在作诗的时候流露出对新党政令及新党人物的不满情绪。据此情况,所以注解《千家诗》的王相认为这是一首讽喻诗,表达的是“伤小人在位而不能去之之意”,又分析说,“重重”句“以比小人在高位也”,“扫不开”,是说“虽有直臣攻之不去也”,“刚被”句是说“太阳落则花影全无,犹神宗崩时而熙丰小人(指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死后的变法派人物)俱贬谪也”,“却教”句是说“明月升而花影复来,言宣仁(指宋哲宗)崩而小人复夤缘以进也”。这是很有见地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本诗的寓意,也能进一步由此认识苏轼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态度及思想情绪,如此它的意义就应该更大更深了。不过我们也可以不管这个讽喻意义而把它作为一首写景抒情诗来欣赏,因为它字面上的确是纯粹写景抒情的。在这个意义上,本诗可说是诗人通过描述大自然中花影的微妙变化,表述了一种饶有兴味的人生意趣。“重重迭迭上瑶台”:重重迭迭,指花影斑驳迭映。瑶台,传说中仙人的居所,此指建筑精美的楼台。花影重迭,说明花很多;重迭的花影映上了精美的楼台,见出春意甚浓。但诗人意在花影并且是从花影入手写的,所以春意虽浓,而尤见清雅。因此更能引起人的情致,使人随之而进入诗意的氛围。“几度呼童扫不开”:这一句诗表现了诗人一种戏谑、幽默的情趣。花影明明是不能扫除去的,诗人却故意要叫来童子扫上一次又一次。这明明知道却要一再发生的错觉和行为,看似“认真”,实使人感到释然之后,妙趣横生。太阳下山了,阳光隐去了,花影自然消失,如同被收拾起来而离去一般。这时似乎是“疑无路”了,不会有趣了,要让人兴尚未尽而唯有扫兴回去了。可是初升的明月又使它清影重现,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呵!变化初有,意趣再生,更使人留连忘返。花影白日而现,味则浓厚;月夜重出,意则清馨。日夜之换,其变随之。这样,是花影于昼于夜各得其趣,可谓意趣无穷了。这首诗无论从讽喻义或写景述趣义上来说,都是好诗。就讽喻而言,其讽政事却无一字及之,纯以自然天成之物喻之,妙合无间,不见一丝痕迹,可谓老辣;就写景述趣而言,事虽小而意趣盎然,墨不多却变化层出,尤以语言的自然随口令人叫绝,这些都反映了诗人观察事物的独特和细腻以及驾轻就熟的艺术创造才华,诚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了。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论雷峰塔的倒掉。推荐。爱诗词网。点击进入: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原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它最初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第一期,后由作者编入《坟》。鲁迅在这篇杂文里,表现了他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和敢于立异的反传统的美学观点。在鲁迅看来,矗立在杭州西湖边上的雷峰塔,是中国封建主义的象征。因此,它的倒掉,使鲁迅感到,“其欣喜为何如?”才引发出这篇与传统观点截然对立的文章来。这篇杂文可分四段。第一段从未倒的雷峰塔说起。“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这是点题。但已表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史上,似乎还不能找到第二位与鲁迅那样一反传统的审美趣味的文学家。从传统的审美趣味来看,风景区中的“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八景或十景不是好得很么?尤其是十景,给人以生活完美的感受,雷峰塔便是这样的西湖十景之一。而且不但景有十景,还移情于几乎衣食住行各方面,遂使“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至今“十全大补”的膏丸还能给病人以一种安全满足的功效。然而鲁迅偏偏反对这样一种传统的审美趣味。他管这叫做“十景病”。他诊断出了“十景病”的危害,说:“中国如十景病尚存,则不但卢梭他们似的疯子决不产生,并且也决不产生一个悲剧作家或喜剧作家或讽刺诗人”,其结果,“只是喜剧底人物或非喜剧非悲剧底人物,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一面各各带了十景病。”这就是说,“十景病”式的审美趣味麻痹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社会矛盾的感受,助长了“十全停滞生活”的延续。明乎此,我认为可以进一步领会本篇的题旨。然而鲁迅认为,雷峰塔的应该倒掉,还不仅在于它破破烂烂的外观,更主要是它象征着封建的幽灵。在民间故事中,雷峰塔是法海镇压白娘娘的地方,它象征着一种权势对自由心灵的无情摧残,为此,赢得了许多人的眼泪。既然白娘娘被镇压在雷峰塔下,这雷峰塔也便成为邪恶与恐怖的镇压机器,同情白娘娘的人们,向往自由的人们,希望雷峰塔的倒掉,可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鲁迅不过是这种自由心灵呼唤的代言人。所以,在本篇第二段中,作者说:“那时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虽然成年后鲁迅终于明白里边根本没有白蛇娘娘,但是,鲁迅说:“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这是因为,它既然是一种封建主义的象征,这象征就该被否定。第三段,“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这欣喜显然不是属于鲁迅一个人的。他证之以吴越山间海滨的民意,无不憎恨法海这种封建式的专制行为。可见,向往自由反对压迫的潜在意识在民间是普遍存在,他们不过借了寄寓于雷峰塔的一段神话传说来申诉自己的愿望,包括自己的不自由的心灵的宣泄。鲁迅这篇文章之所以有份量,博得普遍赞扬,正因为与民意息息相通。第四段,借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处理法海,以致迫使他逃到蟹壳里去避祸,成为“蟹和尚”,肯定伸张正义之举。因此,本文以一句民间的詈语“活该”作结。有斩钉截铁之势。本篇写得潇洒流利,语言十分有个性,间以民谚与文言,使文气跳荡多姿,形成一种雄健诙谐兼而有之的美感。
【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杨贵妃回头转眼一笑,便生出百种媚态,皇宫里面所有的妃嫔与她相比都黯然失色。回眸(móu):回头转眼看。六宫:妃嫔们的住处。粉黛:妇女的化妆品,代称妇女。【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姿色出众,千娇百媚,相形之下,其他女子黯然失色。[例]有一个女孩名叫喜巧,她的美貌无法形容。借用古人之词,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赵大河《隐蔽手记》)二、用以比喻人或事物十分出色,同类者相形见绌。[例]北欧国家的水果,号称从世界各地选最好的运来,说实话,货架上的李子,我连正眼都不想瞧一下。家乡的大水李那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彭匈《家乡果品》)
六宫粉黛无颜色。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杨贵妃回头转眼一笑,便生出百种媚态,皇宫里面所有的妃嫔与她相比都黯然失色。回眸(móu):回头转眼看。六宫:妃嫔们的住处。粉黛:妇女的化妆品,代称妇女。【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姿色出众,千娇百媚,相形之下,其他女子黯然失色。[例]有一个女孩名叫喜巧,她的美貌无法形容。借用古人之词,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赵大河《隐蔽手记》)二、用以比喻人或事物十分出色,同类者相形见绌。[例]北欧国家的水果,号称从世界各地选最好的运来,说实话,货架上的李子,我连正眼都不想瞧一下。家乡的大水李那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彭匈《家乡果品》)
为人性僻耽佳句。推荐。爱诗词网。摘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这个人性情怪僻偏颇,为吟出美妙的诗句常常入了迷,造语如果不能打动读者,到死也不会罢休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语出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性僻:性情怪僻偏颇。这里是自谦之词。耽:沉溺,入迷。佳句:妙句,出色的句子。惊人:打动人心。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这个人性情怪僻偏颇,为吟出美妙的诗句常常入了迷,造语如果不能打动读者,到死也不会罢休的。此诗大约作于761年,诗人面对锦江水势如海的壮阔景致一时拙于诗思,写出这开头两句。它表现出作者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说明诗人对佳句的苦心追求,“其警悟后学不浅”(朱瀚语)。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或只引后一句来说明创作上的苦心追求。例如①“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进行诗歌创作的原则,也是后世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座右铭。(摘自刘金树《语不惊人死不休》)②杜甫一生严谨创作,在熔字炼句上下过苦功夫。晚年他在草堂曾作诗一首记述自己的创作心得,其中最著名的警句即为“语不惊人死不休”。离开了这种矢志追求的强烈愿望和进取精神,任何灵感都会在松懈之中瓦解,任何天才也要在懒散之中泯灭。(摘自李嘉曾《“语不惊人死不休”——谈开展创造性思维的进攻原理》)③在这组七言律诗中,诗人不但寄寓了深广的忧思和复杂的情感,而且就结构的严谨、对仗的工整、语调的妥贴、音律的和谐诸方面,颇下了一番推敲提炼、精益求精的功夫。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无疑是写诗所必需的。(摘自田耒《浓妆淡抹贵相宜》)④“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篇文章在当年,无疑似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轩然大波。(摘自张家康《陈独秀与章士钊》)⑤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写诗自应追求新奇,奇到绝处,就有“惊人”的效果。(摘自党治国《语不惊人近正声》)
点击进入:孙犁《采蒲台的苇》原文
文章贵在出奇制胜,孙犁的《采蒲台的苇》便如此。初读它,感觉真是有点矛盾。一方面,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文字质朴,明白如话;歌颂抗日军民英勇无畏的主题,也并不新鲜。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确实被打动了、感染了,要不,何以那随处都是的苇,那“倒在冰上”、“血冻结了”的“他”,宛如挺立在眼前?何以那“沙着嗓子”喊出的“没有!没有!”会轰响在耳畔?于是,我们蓦然想起了古人说过的“看似寻常最奇崛”,饶有兴趣地寻觅其艺术魅力的奥秘。
采蒲台的苇。推荐。爱诗词网。点击进入:孙犁《采蒲台的苇》原文文章贵在出奇制胜,孙犁的《采蒲台的苇》便如此。初读它,感觉真是有点矛盾。一方面,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文字质朴,明白如话;歌颂抗日军民英勇无畏的主题,也并不新鲜。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确实被打动了、感染了,要不,何以那随处都是的苇,那“倒在冰上”、“血冻结了”的“他”,宛如挺立在眼前?何以那“沙着嗓子”喊出的“没有!没有!”会轰响在耳畔?于是,我们蓦然想起了古人说过的“看似寻常最奇崛”,饶有兴趣地寻觅其艺术魅力的奥秘。“艺术就是感情”(《罗丹艺术论》)这句话,是对艺术特征的一种概括。《采蒲台的苇》在根本上,是以炽热至真的感情征服人的。写景状物,叙事写人,无不如此。苇,本是“无情物”,但经过作者感情的投射,却变得那么通人性,有人情。作者到白洋淀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到处是苇”,但他既不写苇之茂盛状,也不写苇塘之浩荡貌,却从苇与人的关系上落笔:“人们依靠苇生活”,“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苇,是人的养育者,又是人形影相随的好朋友,引得读者也对它充满好感、亲切感。然后,作者介绍了苇也有若干品种,“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写的虽是苇的“性质”,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与人的品质的内在联系。作者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照样产生了赋人的色彩於苇的艺术效果,替本来并不熟悉苇的读者,减弱了陌生感。同时,四种用途的苇中,“有骨性”的正草,又为下文将出现的英雄气概作了情感上的预伏、铺垫。当写到苇的集中地时,作者便直接以拟人手法,使每一片苇塘,都染上了英雄的光辉。“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孙犁亲历了抗日战争,深切地理解苇与人的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关系,他在这里,饱蘸感情的浓汁写出了这种关系,也就使“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使苇具有感人的力量。文章转入叙事写人时,过渡句是“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名为写苇,实是写人了。“最好的苇”,显然指最坚强的人了。出色的白描,清楚地展示了作者的感情流程,牵动着读者的心,犹如身临其境。先是静的处理:妇女们默默地把“最后战斗流血”的危险接过去,把安全送给干部。作者几乎屏声息气地写着,敬佩的暖流在心里奔突。接着,是动的描写,主要是对话、声音。回答敌人的盘问,“他”一共只说了四句,都是否定句。十分明显,是拒绝回答。即使半边脖子被砍断,歪着头,他最后的一句,仍然是“没有”。四句回答,“简短有力”,凛然不屈,掷地有声。真的是“掷地有声”——因为紧跟着,所有的妇女都随之喊“没有!没有!”如回声般,齐心与“他”一起掩护着干部,反抗着兽行。“他”牺牲了,倒下去了,而悲壮的呼声“没有!没有!”却升腾起来,直冲云霄。作者的情感,此时已达到了沸点,他直抒胸臆,赞颂道:“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动情的歌颂,这至诚的希望,在今天,依然感人肺腑。文章以赤诚的心,点燃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点燃了民族的心。它,是永恒的。写得集中紧凑,是文章成功的又一因素。苇,作为歌颂立意的寓托物和行文的脉胳,贯串全文,地位显赫,几乎每一自然段都有苇出现。而苇,又因为被描写成品性通人,所以,处处皆苇,便处处皆人,便处处都有英雄气息。文章的对象,集中於人与苇,而所涉及的季节,又都在冬天:“我来的早”,是冬末;英雄壮举:发生在严冬。连牺牲的“他”,也刚“从苇塘打苇回来”。有如此集中的安排,短短的篇幅方能酿出浓烈的情味。文章十分朴实简洁,惜墨如金般的。这一方面暗合了苇的特点和普通民众的朴实,另一方面,也使短兵相接的场面,不致淹没在繁复的词藻中,反而“素以为绚兮”,有其自然天生、真挚可信的风采。
点击:林斤澜《春风》原文
古往今来,描写春风的名篇佳作不可胜数。林斤澜知难而为,也写春风,能在文学史上站住脚吗?读完全文,疑虑顿消,拍案叫绝:它有独特的风采,既能吸引读者,也无愧于古人。
春风林斤澜。推荐。爱诗词网。点击:林斤澜《春风》原文古往今来,描写春风的名篇佳作不可胜数。林斤澜知难而为,也写春风,能在文学史上站住脚吗?读完全文,疑虑顿消,拍案叫绝:它有独特的风采,既能吸引读者,也无愧于古人。文章构思巧妙:意在写春风,却并不急于单刀直入,而是从北方的春天落笔,徐徐渐入。对它的评价有三种:北京人的概括是“春脖子短”,春天是存在的,但就像短脖子一样不引人注目;南方来的人却觉得不只是不明显,简直是“有名无实”,似乎感觉不到春的存在;而最激烈的意见则根本不承认“有什么春天”,因为只见“起风”、“刮土”。作者没有被这些分歧很大的说法所左右,他的看法是:首先“还得承认是春天”;其次,也承认确实“不像南方的春天”;第三,他抓住了分歧的要点在“着重于春风”。至此,作者不仅通过比较南、北两方的人的不同感觉,敏感到这里面有文章可做,而且深知:文章的重点必须落在“春风”这个关键点上。所以把描写春风作为本篇结构的重点,而描写又和比较结合在一起。南方的春风,特点是轻柔(“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和绵密(“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那么,北方的春风呢?作者以其对描写对象的细致体察,品味其“细端末节的千差万殊”,咀嚼出其中独特的风味。北方春风遭遇的冬的抵抗,远比南方春风为烈。积雪“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即毫无融化的征状。这时,春风来了。大自然的风,本是无形、无声、无味的,“看不见”,捉摸不住。作者却通过自己的感官,把它形神兼备地刻划出来。既写听觉:“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撒拉撒拉”、“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又写触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也写视觉:“飞沙走石”,麦苗“返青”,山桃“鼓苞”、山民撒粪。于是,无形的春风,却让你充分地感觉到它的“无所不在”,也感受到它使“冰河开裂”、“病枝刮折”的巨大威力。这威力“捎带”着“粗暴”,强悍刚劲。唯有如此,才成其为北国的春风,要不,以南方春风的抚摸和体贴,怎能穿越草原、沙漠和山梁,又怎能破冰封、驱霜雪呢?两相比照,南、北春风的特点区别显著,而北方春风的形象更因拟人化而沾上了人情,就像“力大无穷的好汉”一样,使人“喜欢得不行”。因此,尽管“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但此时,却对江南的春天“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有了嫌弃之意,一腔深情化为:“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之赞叹。结尾简短,而又情意浓密,缕缕不绝。在不足千字的篇幅里,《春风》不仅活脱脱地描摹出北国春风的情状,也勾勒出南方春风的特点,实际上穷尽了祖国大地上春风的全貌,这不能不归功于比较手法的出色运用。虽然一详一略,但对比使各自的特征都鲜明凸现。在文章的结构谋篇中,比较手法也起了贯通的作用。从春天的比较,引出并深入到春风的比较,再收回到春天的比较,写景、抒情,回环流转起伏而又集中。林斤澜的文字功夫十分了得!朴素、凝炼、传神。譬如“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简直无辞可易。作者不仅注意语言的锤炼加工,而且注意创辞,以自然而新颖的语言,准确而生动地赋描写对象以新鲜气息,如“开化”,如“哄哄”呼啸,如“坚持着冰块……”作者还好使用象声的叠字、叠词来增添作品的韵味,产生亲临其境的强烈气氛。例子很多,无需赘列。文章受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影响十分明显,颇具古风色彩。句子的干净利落、长短交错和对偶的频频出现,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音乐美。不少句子,更是直接脱胎于古语。比如:“好不痛快人也”、“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而煞尾那句,马上就使人联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中的名句“能不忆江南”。炉火纯青的语言造诣,也是文章短小精悍的一个重要原因。
伊尹负鼎。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Ying)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释义用法伊尹为了求见商汤,去做汤妻有莘氏的家臣,背负鼎俎,从烹饪调和滋味入手来向汤阐说治国的道理,使汤达到王道。后用此典表示干时求荐,以得任用。用典形式【负鼎】唐·李白:“殷王期负鼎,汶水起垂竿。”【尹屈烹饪】宋·王安石:“说穷且版筑,尹屈唯烹饪。”【印从负鼎佩】唐·李正封:“印从负鼎佩,门为登坛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