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绿柳夹岸,溪水在浓荫下悄悄地流淌。红梅遍地,山丘在梅影里静静地隐卧。诗句描绘齐安院的优美环境。诗人用浓重的色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艳丽的风景画:绿柳红梅,寺院隐翳其间,色彩俏艳,意境幽美。“重重”、“处处”两组叠词,写尽了柳之繁、梅之多,涂深了画面的颜色。“水”和“山”的复沓运用既加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又使柳梅之景得以铺展延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古诗句出处:宋·王安石《庾申游齐安院》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推荐。爱诗词网。《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原诗出处,译文,注释绿柳夹岸,溪水在浓荫下悄悄地流淌。红梅遍地,山丘在梅影里静静地隐卧。诗句描绘齐安院的优美环境。诗人用浓重的色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艳丽的风景画:绿柳红梅,寺院隐翳其间,色彩俏艳,意境幽美。“重重”、“处处”两组叠词,写尽了柳之繁、梅之多,涂深了画面的颜色。“水”和“山”的复沓运用既加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又使柳梅之景得以铺展延伸。《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古诗句出处:宋·王安石《庾申游齐安院》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浪史。推荐。爱诗词网。浪史清啸风轩藏版本《浪史》扉页书影日本素白纸抄本《浪史》正文书影明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又名《巧姻缘》、《浪史奇观》、《梅梦缘》、《湖山外史》。四十回。题“风月轩又玄子著”,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万历中后期。现存主要版本有日本素白纸抄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日本奚疑斋抄本,藏大连图书馆;清啸风轩藏版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日本千叶掬香、吴晓铃;清光绪木活字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清末京报房活字本;民国红豆书屋“玲珑本聚珍小丛书”排印本;民国上海书局排印本;1926年铅印小本,藏南京图书馆。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上海书局排印本,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日本素白纸抄本。元朝至治年间,浙江钱塘有位秀才,名叫梅素先,字彦卿,惯爱风月,人称“浪子”。其父因得罪当朝铁木御史,罢官还乡,不久夫妻双亡,只留下浪子及一个继女俊卿,相依度日。一日清明,浪子带男宠陆珠出游,偶遇王监生娘子李文妃,美若天仙,浪子顿时神散魂飞。次日,请来待诏张婆子,贿银五两,托她设计与文妃通情。恰文妃也有此意,遂遣丫环春娇用钱买通后门的赵大娘,令浪子匿藏赵家,趁王监生外出之际,两人幽会偷情,狂欢整夜。两月后,浪子再至赵家探讯,适逢王监生在家,遂留宿赵家,与守寡的赵大娘苟合,并诱奸其女妙娘。浪子时常在外厮混,其妹俊卿独守空房,十分寂寞,见陆珠相貌英俊,芳心暗动;而陆对美貌的俊卿也早萌异心,于是,趁中秋夜浪子外出之机,两人私通。文妃曾经说起有个表姐潘素秋,姿容绝世,守寡在家,浪子暗记于心。后他体虚成病,只好留家调养。文妃便日夜缠住丈夫不放,未及二月,王监生即一命呜呼。浪子身体稍一复原,立刻就派陆珠四处去寻访潘素秋。访着后,他来到潘隔壁的钱婆婆家,许以一百两银子,请她从中串通。钱婆早知潘素秋年方青春,难耐寂寞,便设法引动潘的欲火。果然不出所料,潘素秋听取了钱婆的巧言,允与浪子私通。素秋与浪子欢合,伤耗了身子,后奄奄成病而亡。浪子离家后,陆珠和俊卿亦日日交欢。浪子归家后,经陆珠安排,表兄妹两人将错就错,成就一夜风流事。浪子重与文妃幽会,又以巨款疏通王姓家族关节,将其娶回家中,终日和陆珠、文妃三人一床同欢,呼陆珠为“闰哥”。是时,妙娘已嫁富商,赵大娘则病死。一日,淮西濠州司农铁木朵鲁来书相请,浪子依依告别文妃,收拾起程。文妃在家与陆珠白日纵欲于荷花池,致使陆珠受了风寒,不久病死。浪子至铁木家,相见甚欢,摆酒痛饮,铁木朵鲁命自己的娘子安哥作陪,浪子与安哥一见钟情,眉目传情,互赠诗词。浪子先与安哥的丫环樱桃、文如、春莺通奸,后再与安哥宣淫。铁木朵鲁却不恼怒,原来他已看破红尘,正准备辟谷入山,修炼黄老之术,竟把万贯家财以及娘子安哥都送给浪子。浪子喜出望外,择日返家将文妃接来同乐,途中驻舟,他登岸散步,惊遇《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郑恒夫妇,崔氏苦陈冤情。自此,浪子和文妃、安哥以及众多侍妾丫环,轮番作乐,淫欲无休。两年之后,浪子中了进士,却不听选官,在家中与娇妻美妾,无日不饮,无日不乐,逍遥快活,人称“地仙”。忽有一天,浪子想到物极必反,今日之荣华富贵,终有尽期,遂作归隐之计,率全家遁入深山,遇一仙翁,竟然就是铁木朵鲁。在其点化下,浪子也开始修炼道术,自号“石湖山主”,后举家皆成正果。
以道佐人主者。推荐。爱诗词网。以道佐人主者①,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②。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③。善有果而已④,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⑤,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⑥,是谓不道⑦,不道早已⑧。【注释】①以:用。佐:辅助。人主:君主。②还:报应。③凶年:灾荒年。④有果:取得成功。⑤伐:夸耀。⑥壮:强盛。老:衰败。⑦不道:不合乎“道”。⑧已,死亡,衰亡。【今译】用道辅助君主的人,不依靠兵力称霸天下,用兵一定会遭到报应。军队所到之处,将会满目荒凉;大战过后,必有荒年。善用兵者只求成功,不敢以攻占国家而称强。胜利了不矜持,胜利了不夸耀,成功了不骄横,取得成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实现的,胜了不能逞强。事物兴盛了必定要走向衰亡,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道”的东西,不会长久。【集评】明·徐学谟《老子解》:“此章以用兵喻求道,惟主柔之为得也。”【总案】由于春秋战国之际,战争十分频繁,所以老子、孟子、墨子都有反战的要求。但是老子的反战与孟子、墨子又不尽相同。老子反战是因为战争本是“凶器”,其事好还,战争过后,不论胜负同样要遭到损失,但他在不得已情况之下还是要战的,并且要取得胜利(有果)。正因如此,《老子》一书中多次提到战争,并且将战争之术同治国之法、处世之法统一起来,为治国者提供胜利的法宝。难怪有人称《老子》一书是一部兵书(唐·玉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刘义庆·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采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石崇与王恺争豪。推荐。爱诗词网。·刘义庆·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采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选自《世说新语》〕●●这篇小说写的是西晋两个达官贵人争豪斗富的故事,作者采取的表现手法是正衬。石崇,字季伦,曾任荆州太守,以劫掠客商而成富豪。仕晋累迁至侍中。骄纵无忌,奢侈残暴。王恺(kai),字君夫,皇亲,官至后军将军,当时的富豪之一。石、王同属一种类型的人物。小说描述事件的着眼点是故事,而故事的跌宕起伏则离不开戏剧化的设计。此文以简炼的语言捕捉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通过描述人物的动作、神情、口吻,来显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小说主要是写石崇,却先从写王恺入手。先写王恺是皇亲,晋武帝常常帮助他,曾经把一个二尺来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那珊瑚树枝条繁茂,高下疏密有致,世上很少有能和它相比的。当王恺把这件珍奇宝物拿给石崇看时,石崇却“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这实在是个戏剧性很强的情节,既突出地表现了石崇的骄纵成性,又使故事顿生波澜。对此一击,王恺自然很惋惜,又以为是石崇嫉妒自己的宝物,因而说话的声音和脸色都十分严厉。但是,又是出乎意料。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就还给你。”于是叫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树全部取来,其中“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采溢目者六七枚”,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终于“惘然自失”。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对比所产生的“反差”效果。它有助于渲染气氛,突出人物性格,突出题旨。应当指出的是,小说的编写者对类似石、王争豪的描写,其目的并不是揭露士族的丑闻,甚至有或多或少的欣赏态度,但毕竟在客观上为后世留下了魏晋士族思想和生活的实录。纵观历史,晋代国力并不强,国家并不强,但是那些豪门贵族在利用权势,巧取豪夺,搜刮盘剥,穷奢极侈上却表现得特别集中而充分。《晋书·石崇传》上记载了石崇与王恺更多的争豪斗富的情况,如:“恺以澳釜(用麦芽糖水洗锅),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屏幕)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无论是史书上的记载,还是《世说新语》中的描述,我们看到的是贵族豪门的凶残和冷酷,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封建社会和政治的黑暗和腐朽。现实性是微型小说的生命力所在。《世说新语》值得鉴赏的意义也在于此。
溪上遇雨。推荐。爱诗词网。崔道融《溪上遇雨》唐山水诗鉴赏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溪上遇雨》有二首,此选一。从诗题看,诗人是在溪上遇雨;从诗中描述的情景看,是写夏日骤雨。明白这两点,读这首小诗便会生出许多曲折的情趣来。“坐看”两句写诗人安坐溪边,远看乌云翻滚,骤雨如注,溪边却晴朗依旧。诗人显然是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在十分安闲、从容地观赏远山大雨似瀑的景致。但好景不长,“忽惊”二字道出了诗人不曾料到乌云挟雨的极快速度,瞬间,大雨已从头上倾盆而下,而片刻前还大雨喷洒的前山,此刻却被夕阳的红光,照得璀璨夺目。这首小诗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一次遇雨的遭遇,意趣盎然。诗人用“衔”、“喷洒”几个字,把雨拟人化了,似乎夏雨在和诗人开着玩笑,故意调皮地与人周旋。一会儿彼雨此晴,转瞬又此雨彼晴。既写出了夏雨说下便下、要停即停的特点,也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用词尖新、活泼,形象鲜明,画面变幻,情绪跌宕。有过同样经历的人会觉得诗人是深得夏日雨趣的。
【诗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出处】唐·李白《春思》【译注】罗帷,丝织的帐子。这是思妇在向春风发问:我与你春风素不相识,你为何要进入我的闺房?表现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鉴赏】原诗中的燕:古时燕国地方,今河北、辽宁一带。诗中用“燕草”来喻指那个秦妇所思念的丈夫,他很可能是从军到燕地去戍守边防。秦:指古时秦国地方,今陕西一带。怀归:思念家乡的父母妻儿。罗帷:丝织的帷幕。古时人家堂前所挂的帷幕。这首诗写一个秦地妇女怀念远行的丈夫,感情真挚动人。末两句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语意天真巧妙。望风怀想,倍增思妇怀念征夫的情怀。现今人们引用此两句诗,或从字面上来取义,表示对于意外的幸福感到惊喜。【全诗】《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释1】①燕草二句:意谓我心如秦桑,思君日久;君心若燕草,相思才萌。燕北地气寒冷,生草迟,当秦地桑绿枝低的时候,燕草方生。此处是借眼前景物作兴。燕,丈夫戍边处。秦,妻子居处。②断肠:这里指喜极而泣。【注释2】①春思:春日之思。“春”字语带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也喻指男女双方的爱情。②燕草:燕地的春草。宋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故见春草而思归。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乃唐王朝东北边境。③秦:今陕西一带。④罗帏:质地轻软的丝织罗帏。卢照邻《长安古意》:“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翻译】燕草碧如丝,燕地寒野草细如青丝,秦桑低绿枝。三秦暖桑树低垂绿枝。当君怀归日,当良人及春怀归之日,是妾断肠时。却是妾柔肠寸断之时。春风不相识,春风吹闺房却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怎么能轻率进入罗帏?【题解】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中描写一位留居秦中的少妇,面对明媚的春光,思念远在边塞的丈夫,流露出少妇忠贞的情感。【赏析】这是一首热烈而又温柔的古相思曲。诗歌开始即以燕草、秦桑起兴,通过对燕、秦两地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描绘,表现思妇天涯此时浓厚的相思之情。“燕草如碧丝”是思妇对丈夫服役地境况的虚想;这一虚想本身就包含着思妇的一片深情。试想,在古代,交通、气象均不发达,如果没有一千次、一万次对燕地冷暖的密切关注,没有“万户捣衣声”的秋夜唤起的刻骨相思,没有“一夜絮征袍”的针眼织进的绵密深情,何以有燕草状如碧丝的准确推想?紧承首句,作者的笔触突然又从远到近,从“燕草”转到“秦桑”,不仅突出了所思的遥遥不可期突出了思妇春思的凄苦,而且“燕草”、“秦桑”的场景转换,也使这首叙写春愁闺怨的诗作铅华去尽,走出了闺房、庭院的狭小天地,在空间上拓宽了诗歌抒情的深度厚度,显示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独特风格。另外,选取“秦桑”这一与古代妇女劳作密切相关的典型景物,也显得别具匠心。时当暮春或初夏,这时候绿肥红瘦,正是落花季节,桑叶肥硕,已使绿枝不胜重负。由此我们不难想起《诗经·氓》中以桑之荣枯比弃妇容颜、际遇变迁,浮沉的著名比喻。杜牧有一首《叹花诗》云:“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然,这是写一位晚归者的追悔与懊恼,而“秦桑低绿枝”则是望归者的自况与感伤,暗寓着备受冷落的思妇的深切期盼。两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有了前面比兴句的铺垫,第三、四句的抒情便显得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可谓痛极之语。天涯同时,而景物两异,正是“天长路远思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的煎熬,使少妇颇尝“摧心肝”的痛苦,于是情不自禁,作哀怨语。绝少温柔敦厚,言情大胆率直。五、六句是前面所抒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少妇思夫,肝肠寸断,于是眼前的一切都为之黯然失色。“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在古典诗词中常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然而少妇对此却颇不领情,反而怨其多事,撩人情思。春风化雨,复苏万物,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少妇嫉妒不已,懊恼不已,而且,长期的空闺独守生活,使少妇不愿面对这姹紫嫣红的季节,孤寂、幽黯的心灵无法承认、接受眼前世界的大红大绿,故而发出“春风不相识”的慨叹。敦煌曲子词《鹊踏技》“叵耐灵鹊多漫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与此可谓异曲同工,都是痴人痴语,无理而妙,表现了思妇的失望和哀伤情绪。李白曾作诗《寄内》:“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颇能体察、理解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在李白集中,这种描写“太常妻”们寂寞生活的作品占有不少分量,显示了一代诗人既豪放不羁又儿女情长的丰富精神世界。
春风不相识。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出处】唐·李白《春思》【译注】罗帷,丝织的帐子。这是思妇在向春风发问:我与你春风素不相识,你为何要进入我的闺房?表现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鉴赏】原诗中的燕:古时燕国地方,今河北、辽宁一带。诗中用“燕草”来喻指那个秦妇所思念的丈夫,他很可能是从军到燕地去戍守边防。秦:指古时秦国地方,今陕西一带。怀归:思念家乡的父母妻儿。罗帷:丝织的帷幕。古时人家堂前所挂的帷幕。这首诗写一个秦地妇女怀念远行的丈夫,感情真挚动人。末两句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语意天真巧妙。望风怀想,倍增思妇怀念征夫的情怀。现今人们引用此两句诗,或从字面上来取义,表示对于意外的幸福感到惊喜。【全诗】《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释1】①燕草二句:意谓我心如秦桑,思君日久;君心若燕草,相思才萌。燕北地气寒冷,生草迟,当秦地桑绿枝低的时候,燕草方生。此处是借眼前景物作兴。燕,丈夫戍边处。秦,妻子居处。②断肠:这里指喜极而泣。【注释2】①春思:春日之思。“春”字语带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也喻指男女双方的爱情。②燕草:燕地的春草。宋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故见春草而思归。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乃唐王朝东北边境。③秦:今陕西一带。④罗帏:质地轻软的丝织罗帏。卢照邻《长安古意》:“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翻译】燕草碧如丝,燕地寒野草细如青丝,秦桑低绿枝。三秦暖桑树低垂绿枝。当君怀归日,当良人及春怀归之日,是妾断肠时。却是妾柔肠寸断之时。春风不相识,春风吹闺房却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怎么能轻率进入罗帏?【题解】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中描写一位留居秦中的少妇,面对明媚的春光,思念远在边塞的丈夫,流露出少妇忠贞的情感。【赏析】这是一首热烈而又温柔的古相思曲。诗歌开始即以燕草、秦桑起兴,通过对燕、秦两地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描绘,表现思妇天涯此时浓厚的相思之情。“燕草如碧丝”是思妇对丈夫服役地境况的虚想;这一虚想本身就包含着思妇的一片深情。试想,在古代,交通、气象均不发达,如果没有一千次、一万次对燕地冷暖的密切关注,没有“万户捣衣声”的秋夜唤起的刻骨相思,没有“一夜絮征袍”的针眼织进的绵密深情,何以有燕草状如碧丝的准确推想?紧承首句,作者的笔触突然又从远到近,从“燕草”转到“秦桑”,不仅突出了所思的遥遥不可期突出了思妇春思的凄苦,而且“燕草”、“秦桑”的场景转换,也使这首叙写春愁闺怨的诗作铅华去尽,走出了闺房、庭院的狭小天地,在空间上拓宽了诗歌抒情的深度厚度,显示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独特风格。另外,选取“秦桑”这一与古代妇女劳作密切相关的典型景物,也显得别具匠心。时当暮春或初夏,这时候绿肥红瘦,正是落花季节,桑叶肥硕,已使绿枝不胜重负。由此我们不难想起《诗经·氓》中以桑之荣枯比弃妇容颜、际遇变迁,浮沉的著名比喻。杜牧有一首《叹花诗》云:“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然,这是写一位晚归者的追悔与懊恼,而“秦桑低绿枝”则是望归者的自况与感伤,暗寓着备受冷落的思妇的深切期盼。两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有了前面比兴句的铺垫,第三、四句的抒情便显得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可谓痛极之语。天涯同时,而景物两异,正是“天长路远思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的煎熬,使少妇颇尝“摧心肝”的痛苦,于是情不自禁,作哀怨语。绝少温柔敦厚,言情大胆率直。五、六句是前面所抒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少妇思夫,肝肠寸断,于是眼前的一切都为之黯然失色。“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在古典诗词中常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然而少妇对此却颇不领情,反而怨其多事,撩人情思。春风化雨,复苏万物,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少妇嫉妒不已,懊恼不已,而且,长期的空闺独守生活,使少妇不愿面对这姹紫嫣红的季节,孤寂、幽黯的心灵无法承认、接受眼前世界的大红大绿,故而发出“春风不相识”的慨叹。敦煌曲子词《鹊踏技》“叵耐灵鹊多漫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与此可谓异曲同工,都是痴人痴语,无理而妙,表现了思妇的失望和哀伤情绪。李白曾作诗《寄内》:“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颇能体察、理解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在李白集中,这种描写“太常妻”们寂寞生活的作品占有不少分量,显示了一代诗人既豪放不羁又儿女情长的丰富精神世界。
【诗句】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出处】唐·张祜《题金陵渡》。【意思】我伫立在金陵渡口,一座依着青山的小楼头。这一夜啊,心里涨满了客旅的忧愁。潮水退落了,斜月在夜江里飘浮。遥望隔岸,两三点灯火忽明忽灭,象天上的星星闪烁不休。呵,那里可是惹人遐思的——古渡瓜洲!【注释】瓜洲:镇名,在今扬州市南,隔江与镇江市相望。句意:落潮的大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对岸三两星火,那就是瓜洲。【全诗】《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题解】金陵渡即长江南岸镇江渡口,与北岸瓜洲相对。唐人习惯于称镇江为金陵。如唐赵璘《因话录》谓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宋王楙《野客丛书》引唐张氏《行役记》,谓甘露寺在金陵山上。二书所谓金陵皆指镇江。这首《题金陵渡》是作者的名作,写夜泊金陵渡,眺望江北瓜洲镇情景,境界清美宁静,极空灵之致。【作者】张祜,唐代诗人,生平见前《纵游淮南》诗。【注释】①金陵渡原有依山而建的驿楼。②斜月:西斜的落月。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③瓜洲:在今江苏江都的江滨。地当运河口岸,斜对镇江。【鉴赏】这首诗抒写的是诗人旅夜愁怀,是张祜漫游江南时写在渡口小楼的题壁诗。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愁。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沉,江上寒潮初落。诗人在朦胧的西斜的月光中,观赏潮落之景。用一“斜”字,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为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的“一宿”呼应,写出诗人满怀羁愁、夜不能寐的情形。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上,显得格外明亮。诗人用“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妙的夜江图。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迹,显得那么浑成自然。这首诗的境界也清美之至、宁静之极,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情景如在眼前。此诗末句为传神之笔。若无“两三星火”,此诗近无可读处。然此处着“两三星火”,意境宕开。
金陵津渡小山楼。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出处】唐·张祜《题金陵渡》。【意思】我伫立在金陵渡口,一座依着青山的小楼头。这一夜啊,心里涨满了客旅的忧愁。潮水退落了,斜月在夜江里飘浮。遥望隔岸,两三点灯火忽明忽灭,象天上的星星闪烁不休。呵,那里可是惹人遐思的——古渡瓜洲!【注释】瓜洲:镇名,在今扬州市南,隔江与镇江市相望。句意:落潮的大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对岸三两星火,那就是瓜洲。【全诗】《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题解】金陵渡即长江南岸镇江渡口,与北岸瓜洲相对。唐人习惯于称镇江为金陵。如唐赵璘《因话录》谓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宋王楙《野客丛书》引唐张氏《行役记》,谓甘露寺在金陵山上。二书所谓金陵皆指镇江。这首《题金陵渡》是作者的名作,写夜泊金陵渡,眺望江北瓜洲镇情景,境界清美宁静,极空灵之致。【作者】张祜,唐代诗人,生平见前《纵游淮南》诗。【注释】①金陵渡原有依山而建的驿楼。②斜月:西斜的落月。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③瓜洲:在今江苏江都的江滨。地当运河口岸,斜对镇江。【鉴赏】这首诗抒写的是诗人旅夜愁怀,是张祜漫游江南时写在渡口小楼的题壁诗。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愁。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沉,江上寒潮初落。诗人在朦胧的西斜的月光中,观赏潮落之景。用一“斜”字,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为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的“一宿”呼应,写出诗人满怀羁愁、夜不能寐的情形。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上,显得格外明亮。诗人用“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妙的夜江图。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迹,显得那么浑成自然。这首诗的境界也清美之至、宁静之极,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情景如在眼前。此诗末句为传神之笔。若无“两三星火”,此诗近无可读处。然此处着“两三星火”,意境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