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纤

阿纤朗读

阿纤是清代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阿纤》的女主人公。

阿纤是个“窈窕秀弱,风致嫣然”的十六七岁的少女。有个叫奚山的商人,一次深夜遇雨,无处投宿,被阿纤的父亲邀到家中歇宿。闲谈中,得知阿纤待字闺中,奚山便为弟弟三郎攀亲。不久,阿纤便来到奚家,与三郎完婚。

阿纤性情温和,“寡言少怒”,跟人谈话总是面带微笑。又很能吃苦耐劳,“昼夜绩织无停晷”,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博得了全家人的喜爱。她来了三四年,奚家变得富裕起来,三郎也上了学。

可是,平静、和睦的家庭生活,却因一件偶然的传闻发生了变故。一次奚山经商外出,旅途投宿处正好是过去阿纤家的邻居。他忘了阿纤曾经通过三郎对他的嘱托,无意中谈起几年前曾经在隔壁古家(阿纤家的姓)过夜的事,于是从邻居的话里了解到阿纤可能是狐妖之女的消息。从此奚山和家里人就对阿纤起了疑心,并暗暗为三郎担忧。而三郎仍像从前一样对阿纤“笃爱如常”。日子一久,阿纤对家里人的猜疑和议论有所察觉。刚直、自尊的阿纤虽然对三郎情深意笃,但她不甘忍受别人在背后戳她的脊梁骨,义正词严地向三郎表示:“请赐离婚书,听君自择良偶”,免得“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与其遭遗弃被赶出家门,不如主动离开。然而她毕竟对三郎是有感情的,她作这番表示是不得已的,所以她伤心地哭了。表现了她既重感情,又要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矛盾心情。虽经三郎一再诚恳的劝慰,使她暂时平静下来,但由于奚山始终放心不下,天天找“善扑之猫”来试探阿纤,“女虽不惧,然蹙蹙不快”。阿纤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心里闷闷不乐。终于在一天晚上,她找了个借口辞别三郎与老母出走。阿纤的离去,使三郎思念不已,“中心营营,寝食都废”。而他的父兄却“皆以为幸”。几年后,奚家生活越过越贫困,大家这才又都想念起阿纤来。一次三郎的叔弟因事外出住在表戚家,“夜闻邻哭甚哀”,一打听,原来是自己的嫂嫂阿纤。见面后,阿纤“诉其悲苦,忆怆悲怀”,倾吐了自己遭遇的不幸和对丈夫的情思。并且凄怆地表示:“如欲复还,当与大兄分炊;不然,行乳药求死耳!”既盼望夫妻团圆,又要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否则宁可殉情而死。显示了阿纤刚烈、自尊的性格和对爱情的忠贞。她对“屋主谢监生”“阴欲图致为妾”的拒绝,也说明了她对三郎的眷念和自尊自强的心志。

阿纤与三郎终于夫妻重逢。她帮助丈夫重振家业,施展出神奇的本领,“不数年,家中大富”。阿纤虽不能容忍奚山当初对她的“置之不以人齿”的非议,坚持要跟他“分炊”“析居”,但对生活“苦贫”的奚山,却慷慨解囊,经常送钱送粮,给予周济,“习以为常”。这使弟弟三郎感到宽慰和高兴,称赞妻子“不念旧恶”。阿纤却说:“他也是出于爱护弟弟之心啊,况且不是你哥哥,我哪有缘结识你三郎呢?”充分表现了她的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和宽厚大度。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

()

【诗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夜阑人静,梦里重温了年轻时的欢乐生活。于是便哭泣起来,泪水冲淡了胭脂,在脸上凝成了纵乱的痕迹。梦中回忆,空垂悲泪。是对往日韶华虚度的追悔,也有对现实艰难处境的哀愤。“红阑干”逼真地再现了琵琶女哭后的状态。注:少年事,年轻时欢乐的生活。阑干,纵横貌。形容泪流的样子。【鉴赏】夜深的时候,忽然在梦中回想起少年时代的许多往事,忍不住泪流满面,把脸上的红色胭脂都弄得凌乱模糊了。阑干:在这里指的是脸上的脂粉被泪水沾湿,顺着泪水流下,仿佛是一排排的阑干。过去的欢乐往事,突然在梦中涌上心头,抚今追昔,感叹身世飘零,只觉满心凄楚,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

宋·沈括

板印

()

《战国策》

秦王

()

【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处】唐·杜甫《赠花卿》。【意思】这样好听的曲子只应该天上才有,人间能听得到几回?【鉴赏】像这样美妙动听的曲子,应该只有天上才有,人间能里能够听到几回呢?花卿:是一名歌妓,作者以这两句诗赞美她歌声的美妙悦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时常用来赞美他人歌声的悦耳动听,或是演奏得神妙动人。【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歌曲、乐曲或其他音响悦耳动听,美妙绝伦。[例1]周信芳与梅兰芳合演《二堂舍子》(《宝莲灯》剧中的一折)。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江晓《“麒老牌”——京剧革新家周信芳》)[例2]“交响石壁”,不知迷恋了多少游客如醉如痴地在那里侧耳静听。它左无声,右无音,唯有走到那一米宽凹进去的金黄色花纹跟前,才会交响齐鸣,琴弦悠扬,宛转动听,令人惊叹叫绝。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曾国操《令人叫绝的交响石壁》)二、用以比喻奇怪罕闻的话语论调。[例]面对现今的“人民公仆”的所作所为,再向我们百姓提什么“焦裕禄精神”,听起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魏助增《这“烦”有理》)【全诗】《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①花卿:花敬定,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生活豪奢,号跋扈将军。②锦城:锦官城,指成都。纷纷:杂乱貌。《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③江:锦江。【鉴赏1】

这是一首讽刺跋扈武将花敬定的诗,揭露了他骄横豪奢的生活。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感宫中乐曲流传蜀中而作此诗。杨慎《升庵诗话》云:“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二人之言是可取的。首句采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描绘了管弦乐交错融会,达到了柔和美妙的境界。次句采用同样的手法,描写那宴会厅中悠扬婉转的音流,飞出雕花镂窗,荡漾在锦江之上,飘浮在白云之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极有情趣。此二句实写,下二句转入虚写。“天上”,使人想到仙界,也使人想到帝王的九重宫阙。这美妙的音乐本来自宫中,却在“人间”能够听到,在跋扈将军花敬定的府上能够听到。这里运用双关语,言外有二层意思:“天上”的音乐怎么会流传蜀中?这不是安史之乱造成梨园子弟流落四方的结果吗?“天上”的音乐“人间”众生怎么能享受?花敬定竟然恣意享受“天上”仙乐,岂非僭越大不敬吗?此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乃婉转含蓄之讽诗也。仇兆鳌云:“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王昌龄)无以过之。”亦可见此诗之高妙也。【鉴赏2】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四月,梓州剌史段子璋反叛,攻占了锦城并自称梁王。在平定叛乱的战斗中,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表现非常勇猛。但胜利回来后,他恃功自傲,整天饮酒作乐。还僭用天子音乐,不可一世。崔光远因此被罢官。杜甫这时也在蜀,所以作了这首似谀实讽的诗,赠给花敬定。锦官城中天天丝管交奏,乐声繁复悠扬。这一定是您在庆祝平定段子璋的胜利。听啊,那美妙动人的音乐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一半随江风在锦江上荡漾,一半冉冉升入云霄。唉,这样美妙无比的曲子只应该在天上才有啊,这人世间又能耳闻几回呢?【鉴赏3】这首诗似褒实贬,采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赞扬花的得胜归来,鼓乐升平,实际上却讽刺了花的骄恣奢靡。首联告诉我们花敬定平叛回来后的所作所为,但并不直接描述他如何的寻欢作乐,而是通过丝管之声的不绝于耳来表现他的骄奢无度。尾联表面看是在赞美花卿堂上丝管的非凡、乐曲的美妙,实际上是在暗示花不应该享用天子的礼乐。尾联将乐曲的美好赞誉到了极度,寓讽于谀,其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思考】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花敬定的。花的骄奢淫逸是多方面的,为什么诗人只选取音乐这个角度来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