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蒿里行

曹操 蒿里行朗读

蒿里行

【题解】

《蒿里行》和《薤露行》一样,也是古时的挽歌,指的是人死之后,魂魄会归于蒿里。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各军,征讨董卓。董卓挟持献帝及官员百姓迁移长安后,自己带兵留守洛阳,和关东各路兵马对抗。关东各路兵马各怀心事,大多持观望态度,联军内部争权夺利、相互厮杀,百姓苦不堪言。这首《蒿里行》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和社会现实。

【原文】

关东有义士①,兴兵讨群凶②。初期会盟津③,乃心在咸阳④。军合力不齐⑤,踌躇而雁行⑥。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⑦。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⑧!(《乐府诗集》卷二十七)

【注释】

①关东有义士: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指关东讨伐董卓的将领。

②讨群凶:征讨董卓及他的党羽。

③初期会盟津:初期,最初的期望。盟津:孟津,今河南孟县一带,据说是武王伐纣时和各路诸侯会合的地方。

④乃心在咸阳:乃心,他们的心。咸阳:代指长安。

⑤不齐:不一致,不统一,不齐心。

⑥雁行:飞雁成行,代指各路兵马持观望态度,谁也不愿意主动出击。

⑦嗣还自相戕(qiāng):嗣还,不久。相戕:互相残杀。

⑧断:《宋书·乐志》中“断”又作“绝”。

【精要简介】

本篇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各州起兵到征讨袁术,前后经历了将近十年。当然,这十年中发生的事情太多,作者只截取了其中几种,如征伐董卓,袁绍、袁术兄弟等比较有代表性的事情进行描述,以小看大,概述了那个时期的局面。

这首诗的前十句主要写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后六句则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表达了诗人的关切之情。写作角度客观,语言平实,将残忍的现实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震撼。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唐·白居易

()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1)

()

【诗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听说你要来看我,我一直在盼望着你的到来,西楼望月亮已圆缺好几次了。言盼望好几个月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赠诗。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今属安徽)刺史。在滁州任上,诗友李儋托人问候。韦应物写了此诗寄赠之。是时,朝政紊乱,藩镇嚣狂,国衰民贫,诗人深为忧虑。这年冬,京都长安为叛逆朱泚所占,德宗逃往奉先,直到次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打探消息。写此诗时,探者未回,诗人十分忧愁。此诗真实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见出其有志难伸的无奈心境。首联起笔写“花里逢君别”,勾起往事而回忆,又以“花开已一年”比衬,显出光阴之迅疾,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之感。颔联之“世事”暗指朱泚叛乱,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茫茫”“黯黯”,两个叠词写透了国事的不堪设想和诗人心情的沉重无奈,诗人为国家与个人前途而忧虑,真是一筹莫展,百般无奈,只觉前途一片茫茫,无所作为。颈联采用对比写法,出句“多疾病”写归隐田里的理由,对句写自己一贯勤于政事,忠于职守,见百姓流离逃亡,内心惭愧,岂能一走了事?这就写出了诗人仕隐的矛盾苦闷心情。对此联,范仲淹曾叹为“仁者之言”,朱熹赞之“贤矣”,黄彻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䂬溪诗话》)这些评论,赞美了韦应物的思想品格,在那个时代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典型性,遂成名句。尾联对友人之问候和慰勉,流露出感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真实动人,表现了诗人较高的思想境界。

()

【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出处】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意思】诚然知道夫妻永别的遗憾人人都会有,但这发生在一起经历过贫贱生活的夫妻之间,更显得事事悲哀。恨:遗憾。【鉴赏】尽管实实在在地知道生离死别的遗憾是人人都会有的,但作为贫贱时期同苦难共忧患的夫妻来说,一旦天人永隔,想到以往的事情就更加悲哀难耐。《遣悲怀》三首均是元稹写给已逝妻子的悼亡诗。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二人婚后的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却一直贤惠持家,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贫贱夫妻百事哀”较“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情感更进一层,突出夫妻二人共“贫贱”的特殊性,强调自身不同于一般世人丧偶的沉痛心情。“贫贱夫妻百事哀”句,在后世渐渐脱离原诗意旨,常用来形容夫妻的生活贫困,两人经常为了琐事争吵,感觉事事不如意,最终导致感情不和谐的状况。【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贫苦或患难夫妻生死相隔,哀痛万分。[例]晚年柯灵多病,她鞍前马后,侍侯于左右,两人相依为命。病重中的柯灵,自知不久于人世,“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为行将出版的文集题词,他想写“献给风雨同舟五十五年的妻子”,憾昏睡而去未能如愿。(张昌华《俯仰柯灵》)二、用以形容贫贱夫妇难有顺心高兴的事。[例]在临睡前的一刹那里,隐约听见那男孩子的父母在小声争吵着什么,似乎是为了钱,也难怪,早在遥远的唐朝就有人说过了: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李修文《捆绑上天堂》)【举例】哀: 哀愁。指贫穷低贱的夫妻没有经济基础,做什么事情都发愁。唐·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二:“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例〕不待桂儿说下去,童立本打断她的话继续说道:“常言道,~,其实可哀之事,何止百件。千件万件都有啊,桂儿,着实难为你了。”(熊召政《张居正》二卷二三回)︱~,当一生的基本生活需要都没有保障的时候,我不知家庭幸福的青鸟,可以栖息在哪枝无果的树上做巢。婚姻里沉淀着那么多的柴米酱醋盐,每一件都与金钱息息相关。(毕淑敏《家庭幸福预报》)︱想来果然是“~”。记得怡和与嫂嫂没调上海时,也常吵得要离婚什么的。等住回老房子,尤其工资和爸爸的收入伙着开销,以后也就没听过两人高嗓门说话过。(陈若曦《纸婚》)【全诗】《遣悲怀三首·其二》.[唐].元稹.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全诗赏析1】《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并非说这三首诗就是悼亡诗的最高成就,无出其右者,他主要还是说这三首诗蕴含相当丰富,少有能超出它的内容范围的。这一点我们稍作分析即可明白。如果说第一首写作者为妻子的生前悲哀,第二首则写为妻子的逝去而伤怀。你活着时候的玩笑话,今天都变成了现实;你的衣裳送给了别人,眼看完了;你的针线活还保存着,从未忍打开。因为想着旧情而怜爱你的婢仆,也曾在梦中给你送去钱财。夫妻死别之恨人人都有,而贫贱夫妻诀别更令人悲哀。生前戏言,固然可乐,一旦变成现实,乃是真正可悲。人去物留,作者睹物思人,悲哀会时时袭来。为了忘却,摆脱思念的痛苦,作者把妻子的衣服送人,把针线封存,但却适得其反,成了更易触动情怀的更痛苦的纪念。夫妻间的深情随着一方的逝去积淀下来,转移为对婢仆的爱怜,化为给妻子送钱财的梦境,而这正是悲痛的另一种形式的排遣。末两句象聚光镜似的把人世间普遍存在的感情聚拢为一个焦点:妻子身后无事不叫人悲哀。这既点明了上面所举事例的含义,又把上一首诗延续下来的丧妻之悲向深沉推进一层。

【全诗赏析2】

()

【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意思】贬谪到岭外,同家人的音信便已中断,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了一个春天。岭外:即岭南,五岭以外或以南的地方,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参见“五岭皆炎热”条注。音书:音信。【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远离亲人,久无音讯。[例]但家中有部电话,它缩地有方,千里之遥刹那间可成咫尺,就不必像古人那样叹息“岭外音书绝,经冬复之春”了。(李元洛《一勺灵泉》)【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全诗鉴赏】这首诗是写久居在外的人即将回家时的感受。本诗又传李频作。从本诗的地名和表达的心情来看,比较符合宋之问的情况。宋之问因为攀附张易之曾贬岭南。本诗可能为他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时途径汉江所作。“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主要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前一句写空间上的隔绝,后一句写时间上的隔绝。而作者传达的感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绝的叠加。这自然加强了自己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困居贬所,无依无靠,孤苦零丁的情态也历历可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描写自己快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感受。写得既别出心裁,却也在情理之中。本来常年在贬所生活,现在终于回来了,应该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家乡亲人的情况,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却道出了不同寻常之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这很符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情。作者贬居岭南好多年,而且音书俱绝,他在想经历了这么久的年月,家乡的亲人们是否还依然健在,有没因为自己的贬谪而受到牵连。正如杜甫所写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感受。前两句为后两句的原因,后两句更曲折地表达了前两句的感情。宋之问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王翃)金昌绪余杭(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仅录诗一首。【点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追叙岭南的情况。在荒远的岭南与家人断绝了音讯,而且经冬历春,度过了漫长的时间,表现了诗人在贬居之地的苦闷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断”字写出了诗人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是抒情名句,准确的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心情。因为诗人被贬岭外,与家人音讯隔绝,既时刻思念家人,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遭到不幸,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这种“情怯”、“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就越加明显。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渡过汉江后的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抒写真切,富于情致,耐人咀嚼。

()

张岱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