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十六]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鉴赏〕 周礼规定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春秋时代大国军队一般分为上、中、下(或中、左、右)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因此三军是大国全部军队的总称。孔子在这里强调最坚定的信念和最顽强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个人伟大的精神力量胜过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一场倾全国之力的你死我活的残酷战争中,要取全副武装的三军卫护的敌人主帅,谈何容易!然而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的队伍能够在敌人军心动摇之际,直捣中军,捕获主帅。与凶猛无比的战斗力量相比,一介匹夫似乎如草芥一般,微不足道,可是如果他怀有崇高的信仰,养成钢铁意志,那么他在任何一种不可一世的强大敌人面前,都能藐视他们气势汹汹的淫威,绝不会屈服,绝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巨川激流以雷霆万钧之力冲击,砥石巍然屹立;海潮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发威,磐石岿然不动。齐庄公六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太史伯、仲兄弟两人不顾弑君之权臣崔杼的威胁,秉笔直书其罪行,相继赴死,其弟季面对凶残敌人,毫不畏惧,前仆后继,终于以其凛然不可犯的气势迫使崔杼收起屠刀。其兄弟三人虽然都是文弱书生,但忠于史实的决心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改变。南宋末年孤臣文天祥,现代革命家瞿秋白、方志敏身陷敌手之后,在酷刑拷打的威逼和高官厚禄的引诱之下,矢志不移,坚贞不屈,敌人终于黔驴技穷,无计可施。历史上无数志士豪杰以自己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诠释、印证了孔子这一不朽名言的真理性。
实际上这句名言是孔子自己的人生和品格的写照。他自己的坚强意志从未在强权面前低头。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他作为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参加齐鲁两国君主在夹谷(今山东省莱芜市南)的盟会,齐国企图凭借其大国之实力劫持鲁君,但是孔子维护鲁国尊严的意志在刀光剑影中没有丝毫退缩,他义正词严,怒斥齐君的卑劣行径,粉碎了齐国的图谋。后来无论是在鲁国的朝廷中,还是在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君权贵们的凌逼、中伤、冷落,还是武夫强人的威胁、围困、断粮,孔子坚持实现仁道的志向从未有任何的减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是孔子自己心志的表白。
孔子这句话是对体现道义的精神力量的颂歌,它指出了个人意志的不可侵犯,宣布了个人意志对于压制自己的外部凶恶势力的无上威权,据此可以判定,西方某些浅薄的汉学家提出的所谓儒家没有意志自由的观念的观点,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
增强意志力有助于张扬个性,维护人格尊严,发扬精神的能动作用。孔子对个人的志向和意志的推崇是由其思想体系的基本逻辑决定的。孔子具有博爱精神的仁道政治、社会理想极其崇高,然而孔子深切地意识到它们既同政治现状和社会现实、又同人性的阴暗面完全不相容的,因此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可是,他又认为:“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样,他就大力强调志向、意志的作用。
这句名言的修辞手段非常高明。作者把看似极为强大的三军之帅同力量似乎非常弱小的个人之志加以对比,指出前者可夺,反而是后者不可夺,这种截然相反的强烈的对比手法非常有力地突出、烘托了个人的志向和意志胜过世间最强大的物质力量的崇高地位,自古以来它激励和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百折不挠,坚守理想信念。
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推荐。爱诗词网。[九·二十六]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鉴赏〕 周礼规定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春秋时代大国军队一般分为上、中、下(或中、左、右)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因此三军是大国全部军队的总称。孔子在这里强调最坚定的信念和最顽强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个人伟大的精神力量胜过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一场倾全国之力的你死我活的残酷战争中,要取全副武装的三军卫护的敌人主帅,谈何容易!然而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的队伍能够在敌人军心动摇之际,直捣中军,捕获主帅。与凶猛无比的战斗力量相比,一介匹夫似乎如草芥一般,微不足道,可是如果他怀有崇高的信仰,养成钢铁意志,那么他在任何一种不可一世的强大敌人面前,都能藐视他们气势汹汹的淫威,绝不会屈服,绝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巨川激流以雷霆万钧之力冲击,砥石巍然屹立;海潮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发威,磐石岿然不动。齐庄公六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太史伯、仲兄弟两人不顾弑君之权臣崔杼的威胁,秉笔直书其罪行,相继赴死,其弟季面对凶残敌人,毫不畏惧,前仆后继,终于以其凛然不可犯的气势迫使崔杼收起屠刀。其兄弟三人虽然都是文弱书生,但忠于史实的决心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改变。南宋末年孤臣文天祥,现代革命家瞿秋白、方志敏身陷敌手之后,在酷刑拷打的威逼和高官厚禄的引诱之下,矢志不移,坚贞不屈,敌人终于黔驴技穷,无计可施。历史上无数志士豪杰以自己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诠释、印证了孔子这一不朽名言的真理性。实际上这句名言是孔子自己的人生和品格的写照。他自己的坚强意志从未在强权面前低头。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他作为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参加齐鲁两国君主在夹谷(今山东省莱芜市南)的盟会,齐国企图凭借其大国之实力劫持鲁君,但是孔子维护鲁国尊严的意志在刀光剑影中没有丝毫退缩,他义正词严,怒斥齐君的卑劣行径,粉碎了齐国的图谋。后来无论是在鲁国的朝廷中,还是在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君权贵们的凌逼、中伤、冷落,还是武夫强人的威胁、围困、断粮,孔子坚持实现仁道的志向从未有任何的减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是孔子自己心志的表白。孔子这句话是对体现道义的精神力量的颂歌,它指出了个人意志的不可侵犯,宣布了个人意志对于压制自己的外部凶恶势力的无上威权,据此可以判定,西方某些浅薄的汉学家提出的所谓儒家没有意志自由的观念的观点,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增强意志力有助于张扬个性,维护人格尊严,发扬精神的能动作用。孔子对个人的志向和意志的推崇是由其思想体系的基本逻辑决定的。孔子具有博爱精神的仁道政治、社会理想极其崇高,然而孔子深切地意识到它们既同政治现状和社会现实、又同人性的阴暗面完全不相容的,因此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可是,他又认为:“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样,他就大力强调志向、意志的作用。这句名言的修辞手段非常高明。作者把看似极为强大的三军之帅同力量似乎非常弱小的个人之志加以对比,指出前者可夺,反而是后者不可夺,这种截然相反的强烈的对比手法非常有力地突出、烘托了个人的志向和意志胜过世间最强大的物质力量的崇高地位,自古以来它激励和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百折不挠,坚守理想信念。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个最大的冤案。明朝建立后,皇权与相权矛盾,使朱元璋深感不安。1380年,朱元璋便以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借此大兴党狱,大肆屠杀功臣宿将。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杀韩国公李善长等,毒死刘基,先后株连被杀3万余人,前后持续达10年之久,史称“胡党大狱”。“胡党”而受牵连致死者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静宁侯叶昇等,1公、21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废除丞相后,其事有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蓝玉案是朱元璋时又一次大杀功臣的冤案。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杀蓝玉,死1公、13侯、2伯,因蓝玉案被杀的人数达2万人,史称“蓝党大狱”。该案与胡惟庸狱合称为“胡蓝之狱”。胡蓝党案前后达14年之久,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杀了5万人之多。经过“胡蓝之狱”明朝功臣宿将已被杀戮殆尽。由于杀人过多,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对以后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不利影响。
胡蓝之狱。推荐。爱诗词网。“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个最大的冤案。明朝建立后,皇权与相权矛盾,使朱元璋深感不安。1380年,朱元璋便以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借此大兴党狱,大肆屠杀功臣宿将。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杀韩国公李善长等,毒死刘基,先后株连被杀3万余人,前后持续达10年之久,史称“胡党大狱”。“胡党”而受牵连致死者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静宁侯叶昇等,1公、21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废除丞相后,其事有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蓝玉案是朱元璋时又一次大杀功臣的冤案。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杀蓝玉,死1公、13侯、2伯,因蓝玉案被杀的人数达2万人,史称“蓝党大狱”。该案与胡惟庸狱合称为“胡蓝之狱”。胡蓝党案前后达14年之久,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杀了5万人之多。经过“胡蓝之狱”明朝功臣宿将已被杀戮殆尽。由于杀人过多,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对以后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不利影响。
浑沌之死。推荐。爱诗词网。《庄子》南海之帝为倏②,北海之帝为忽③,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④相与⑤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⑥。倏与忽谋⑦报浑沌之德⑧,曰:“人皆有七窍⑨,以视、听、食、息⑩,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11)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注释】①选自《庄子·应帝王》。浑沌:天地未开辟前模糊一团的状态,文中指中央之帝。②〔倏(shū)〕极快地。这里是南海之帝的名字。③〔忽〕短暂的。这里是北海之帝的名字。④〔时〕常常。⑤〔相与〕相会,在一起。⑥〔甚善〕非常和善。⑦〔谋〕商量。⑧〔德〕恩情。⑨〔七窍〕眼、耳、口、鼻七个孔。⑩〔息〕呼吸。(11)〔日〕每天。【译文】南海的大帝叫倏,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大帝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约在浑沌住处见面,浑沌对待二人非常和善。倏与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善待之情,说:“人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用来看、听、吃、呼吸,单单浑沌没有,我们尝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于是每天凿一个孔,凿了七天浑沌就死了。字数:458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45页.
破匈奴。推荐。爱诗词网。(节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②。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③,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④!”匈奴每人,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⑤。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⑥,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⑦。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⑧,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⑨。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⑩,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11),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12),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译文】李牧是赵国北部边防的优秀将领,经常驻防在代和雁门两郡,以防备匈奴入侵。并因实际需要,可以自行任命地方和军中官吏,所收得的租税都纳入李牧军中的办事机构,作为养兵的经费。每天宰杀好几头牛供给军士食用,军士们练习射击、骑马,小心把守着警报台,多多地派遣侦察敌情的人员,优厚地对待战斗人员。发出约束命令:“匈奴一旦侵入边境来抢夺,我们应立即把人马物资收拾起来,退入堡垒中固守。如有人胆敢去捕捉匈奴就处斩。”每当匈奴侵入,烽火台就报警,全部人马都迅即进入堡垒,不敢出战。这样过了好几年,军队也没有什么损失。然而,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即便是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帅太胆小了。赵王责怪李牧不出兵应战,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很气愤,将李牧召回,用其他人代替为将。之后一年多,每次匈奴来犯,都出兵与匈奴作战。出兵应战,屡次战败,伤亡损失很多,使得赵国的边民不能耕田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做边将,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便强行派遣李牧带兵守边,李牧说:“大王你必定要用我,那就要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做,才能接受你的命令。”赵王允许了他的要求。李牧到了边关,像从前一样约束官兵。好几年来,匈奴都没有从赵国得到什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得到许多赏赐而不使用他们,他们都愿意为国一战。于是,李牧便为作战,挑选出合格的战车一千三百辆;挑选出合格的骑兵一万三千人;挑选出曾获过百金之赏的勇士五万名;能拉硬弓的善射之兵十万名,并把这些入选的人、马、车辆全部组织起来,进行作战训练。然后,在边境大肆放牧,放牧的百姓遍布边境的田野。匈奴人用少量的人马侵入抢劫,李牧假装打不赢而败走,并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的君主听到这一消息后,便大举领兵来入侵赵的边境。李牧多用奇特的战阵,向敌左右两面包抄攻击,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多万骑兵。灭掉了襜褴族,打败了东胡族,降服了林胡族,单于败逃远奔。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匈奴不敢靠近赵国的边境城邑。【鉴赏】本文记叙了赵国良将李牧保卫边疆,大破匈奴的战绩。歌颂了李牧不急功,不近利,不逞匹夫之勇,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惜触怒赵王而罢将丢官,一切以战事为重,一切以护边为重的爱国精神。塑造了貌似“不敢战”,实则英勇善战,貌似“怯弱”,实则大智大勇,匈奴“小入”则“佯北不胜”,匈奴“大人”则“大破大胜”,善为奇谋,独具风采的良将形象。通篇用“赋”的手法,轻描淡写,平实道来,然淡中有浓,平中有奇。平实的陈述与李牧“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的丰功伟绩,形成强烈的反差,鲜明地托出一代良将的形象,可谓以平凡显神奇,以淡泊寄至味。文章还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李牧“不敢战”,匈奴“以李牧为怯”;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也因此责备李牧,并“使他人代将”。一抑再抑,李牧之“无能”似乎已登峰造极。但结果是,代他为将之人,以匹夫之勇“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这与李牧原来守边时的“数岁,亦不亡失”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李牧以“不战”为战的策略的英明,这是一扬。最后,赵王不得不再请李牧“将兵”,李牧仍按“如前”之“故约”带兵,抗击匈奴。果然,“匈奴数岁无所得”,这是二扬。最后,李牧训练精兵,布杀阵,诱敌深入,待匈奴“大率众来入”之时,“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这是三扬。这种以“怯”写勇,以“抑”写“扬”,以“不敢战”写“大破之”的手法,使李牧的形象特别突出,独具异采。同时,以李牧的赫赫战功说明他不是真“怯”,而是一种麻痹敌人的奇谋,有力地呼应了开篇的“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使文章首尾完整,浑然一体。
【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1】打开窗户,面对谷场和菜园,我们端起酒杯,谈论着庄稼。轩:窗户。场圃:打谷场和菜园。把:持。桑麻:桑树和麻类植物。古代常以桑麻代指庄稼、农事。【意思2】轩:这里指窗户。场圃:打禾场和菜园。句意:打开窗户,面对着打禾场和菜园。边饮酒边谈着农家生活。写出了田家留饮的美好情境和宾主之间的淳真友谊。【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人们面对田园,闲话农事或家常的情景。[例]农闲时,连两家的大人都常常端着饭碗串门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说田事艰辛,嘱病要早防,喜孩儿渐老成。(张常信《老屋》)【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首二句几如脱口而出,然而正是这种有几分质拙的诗句,与要表现的田家之风正相契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村庄被绿树青山层层环抱,多么静谧、纯净的所在,这里没有闹市的繁杂;唯有自然的赐予,入身其中,人的心境都被净化了。绿树、青山,其色彩给人的感受是清新、爽朗、富于朝气的,这时自然之色,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诗人是带着一种轻松、畅快的心情赴约的。推开窗子,农家的谷场、菜圃,是近在目前的景致,在这种纯朴、亲切、飘逸着泥土芳香的环境中,怎么可能还有官场的杂念,“把酒话桑麻”才是最恰切的话题。如果说诗人刚步入“故人庄”便被这里清新的气息净化的话,那么现在简直要与这纯朴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于是,与主人相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有趣的是,诗篇开首点明应邀而至,而在这结尾处则是主动相约,变化之间,这次田家之行的惬意、宾主之间的投机,等等等等,还在话下吗?孟浩然的诗虽以清淡著称,但清淡中往往都隐透着一种悲凉,这首诗却毫无惆怅,唯有舒展,这也许正是田庄的魅力所致吧!
开轩面场圃。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1】打开窗户,面对谷场和菜园,我们端起酒杯,谈论着庄稼。轩:窗户。场圃:打谷场和菜园。把:持。桑麻:桑树和麻类植物。古代常以桑麻代指庄稼、农事。【意思2】轩:这里指窗户。场圃:打禾场和菜园。句意:打开窗户,面对着打禾场和菜园。边饮酒边谈着农家生活。写出了田家留饮的美好情境和宾主之间的淳真友谊。【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人们面对田园,闲话农事或家常的情景。[例]农闲时,连两家的大人都常常端着饭碗串门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说田事艰辛,嘱病要早防,喜孩儿渐老成。(张常信《老屋》)【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首二句几如脱口而出,然而正是这种有几分质拙的诗句,与要表现的田家之风正相契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村庄被绿树青山层层环抱,多么静谧、纯净的所在,这里没有闹市的繁杂;唯有自然的赐予,入身其中,人的心境都被净化了。绿树、青山,其色彩给人的感受是清新、爽朗、富于朝气的,这时自然之色,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诗人是带着一种轻松、畅快的心情赴约的。推开窗子,农家的谷场、菜圃,是近在目前的景致,在这种纯朴、亲切、飘逸着泥土芳香的环境中,怎么可能还有官场的杂念,“把酒话桑麻”才是最恰切的话题。如果说诗人刚步入“故人庄”便被这里清新的气息净化的话,那么现在简直要与这纯朴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于是,与主人相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有趣的是,诗篇开首点明应邀而至,而在这结尾处则是主动相约,变化之间,这次田家之行的惬意、宾主之间的投机,等等等等,还在话下吗?孟浩然的诗虽以清淡著称,但清淡中往往都隐透着一种悲凉,这首诗却毫无惆怅,唯有舒展,这也许正是田庄的魅力所致吧!
如意君传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第一快活奇书》,又名《无恨天》。七十二回。题“泽州陈天池先生著”。陈天池,字香泉,泽州(今山西晋城一带)人。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
如意君传。推荐。爱诗词网。如意君传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第一快活奇书》,又名《无恨天》。七十二回。题“泽州陈天池先生著”。陈天池,字香泉,泽州(今山西晋城一带)人。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现存主要版本有撷华书局排印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文记书店排印本。明弘治年间,恰值太上老君生辰,普天下诸神都到玄圃为老君祝寿。大士身边的金童、玉女,见三教之神混在一处,颇为滑稽,因相对一笑,应劫降落凡尘。玉女生为孝宗皇帝的女儿;金童生在龙图学士田友三家,取名文泉。文泉生来聪慧异常,连孝宗皇帝都有所听闻,让友三带他上朝,赐给项圈,誉为神童。有一次随父上朝,内侍报说有熊入城,皇上因问主何吉凶。文泉回答说熊兆火灾,果然应验。有一次出朝,来到琉璃河边,见马贩子赶着一群马,文泉叫父亲买下其中一匹,果然是匹千里驹。友三见文泉既聪慧又有志气,因此请了个文武全才的先生来教他。十二岁之时,便成了个饱学之士,州试乡试,获春秋文武四冠。入京赴考,又钦点文武状元,除文华殿侍读,招为驸马。而公主则正是那位应劫降落凡尘的玉女。不久,孝宗皇帝驾崩,太子接位,是为正德。江南发生了科举舞弊案,正德皇帝派文泉夫妇前往处理。文泉在江南举行复试,妥善地处理了这件大事,然后携公主游览西湖,夫妇于湖上吟诗联句,十分快乐。皇上在京师正委派工部侍郎成汝勋,选择了山西平阳府一处地方,动工兴建馆甥城。府第建成,豪华壮丽,汝勋被授为王府长史。正好驸马、公主也从江南回京复命。皇上大喜,又命太监刘瑾点选年少宫女十数人,作为驸马的侍媵,刑部侍郎卢兴邦之女文鸾、户部郎中王亮之女彩凤都在选。皇上又封文泉为如意君,于是文武百官,护送驸马迁往新居。霸州府有刘六、刘七,从弘治时便造反作乱,此时势力更盛。打听得驸马、公主归省,想攻打馆甥城。春官院辅宾王守仁探知消息,将计就计,诱敌深入,擒刘七及其部将赵风子、齐彦名,把刘六围困在绝流谷中。恰好驸马夫妇省亲归来,一起攻绝流谷。刘六的部下杀刘六来降。所俘均解往京师。驸马在归途中又截获刘瑾给刘六的密信,于是面奏皇上,将刘瑾铲除,刘瑾的家产全部赐给了如意君。朝觐归来,如意君将父母迎至宫内奉养。不久,公主又生了一子,如意君乃在永安招募游民,垦荒采茶,关厢起市;又回到家乡,将皇上所赐刘瑾家产赈济乡邻。忽报西域有贼寇犯境,皇上令如意君领军出征。贼中有女将曰翡翠娘者,武艺高强,容貌出众,常败天朝军将。如意君经多次战斗,终于将其擒获,奏凯回朝。皇上将翡翠娘赐给如意君,又封他为王,从此,天下太平,四夷咸服。公主还为如意君收了美女绛仙,纳了四个美姬。如意君则将府中年岁较大的宫女放出,嫁给侍卫为妻。如意君乃与众美人悠游宴乐,长枕大被,尽享人间艳福。如意君已入中年了,因思急流勇退,于是五上奏章,辞隐林泉。后来,他的妹妹做了皇后,他入京朝贺,又送父母至山东兄长处奉养,因此登泰山,谒孔庙,与衍圣公联姻。归途中,剪除恶宦熊家父子三人后,又表彰了孝妇。这时,大雨成灾,黄河泛滥,如意君乃陈治河之策,堵塞缺口,拯救难民。以后又为僧尼择配,替学究伸冤,训诲族众,整饬家风……田家诸媛得配,鸾凤齐鸣。如意君的儿子也多中了进士,在朝为官,而且都能为君分忧,为民操劳:或输粮贱粜,或为民平冤;或为皇上督军浙闽,或于后方陈筹海条规,因之大破海贼。而如意君则于暗中考核儿子们的政绩、官声。最后众子归省,共祝冈陵。
【诗句】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出处】唐·张泌《寄人二首·其一》【意思】暮春时节,落英纷纷,一片凄清。只有春庭上空的明月,默默多情,撒着淡淡的月光,为那些离人照着地上的片片落红。诗人用移情的手法,将离人之哀情转嫁于空中月,更见离人别离之苦。【鉴赏1】只有那庭前的春月最多情,仍然为充满离情的我,照映着一地的落花。这两句诗是描写怀念意中人,并怨叹意中人的冷漠无情。【鉴赏2】最是多情的只有那天上的明月,还为离别的人照亮了庭院里的落花。诗人梦里来到昔日与情人约会的地方,看到明月照落花,不禁触景生情,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昔日盛开的花虽已凋落,但明月却一如既往地照耀着,不离不弃。多情的只有明月,而你却如此薄情,自从离别后就杳无音讯。明月的痴情与诗人思念之人的薄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愈发激起诗人对思念之人的埋怨以及欲见心上人而不得的失落之感。诗人通过明月多情来反衬伊人无情,进一步抒发自己对伊人的思念、埋怨,语言含蓄委婉,比直抒胸臆更为动人。另外,旧时明月照旧时花,而旧时的人儿却不再,更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之感。【全诗】《寄人二首·其一》.[唐].张泌.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作者小传】张泌,生卒年不详。一作张佖,字子澄,淮南(今江苏扬州)人。南唐后主时登进士第,授句容尉。曾上书后主,言为政之要,词甚激切。召为监察御史。历考功员外郎、内史舍人。曾知贡举。事迹散见《徐公文集》、马令《南唐书》卷五、《江南别录》、《十国春秋》卷二五等。其诗多为七言近体,调高才逸,诗风婉丽,时有佳句。今存诗一卷。【解题】此诗作年不详。原诗有二首,此为其一。相传张泌早年与邻女相爱,后经年不相见,却常于梦中相遇,泌乃作此二诗寄之。此诗中写别后相思之情。首句写入梦,次句写梦境,三、四两句写醒后情景,明月为离人而照落花,多情之至。全诗极写相思,感情真挚,却含蓄蕴藉,委转动人。【注释】①依依:依恋貌。谢家:借指所寄女子之家。②此句写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绕。小廊回环,曲阑斜出,暗示相见在深隐处。【题解】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作者以诗代信,以诗传情,希望能重温旧情。【鉴赏】张泌的《寄人》共两首,本诗为其第一首,这是一首有名的追忆爱情的诗。据清人李良年的《词坛纪事》记载,诗人少年时曾与邻女浣衣相爱,“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写绝句云云”。指的就是这首诗。少年时代的感情是纯真的、深切的,有时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别梦依依到谢家”,诗人从别后做梦,因为恋恋不舍,便梦见自己轻轻款款地来到自己所爱的人家里写起(这里“谢家”是借用东晋才女谢道韫之姓代称自己心爱的人的家),接着写到梦中在情人家里的所见:“小廊回合曲阑斜”,即回环的走廊,曲折的阑干。梦得并不是很特别,但很有深情。如弗洛伊德所说,梦是愿望的达成。诗人在千里之外的他乡做梦,他最甜美的愿望是什么呢?他梦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人的家里,并且重新看见了当年的走廊、亭榭和阑干。但诗人在这里就打住了,没有再往下说。其实很明白,他到了自己恋爱甚至定情的地方,所以往日的相偎相依、山盟海誓又重现于眼前。无疑,他最大的愿望是见到自己的爱人,与她软语温存,与她长相厮守。但他的梦是不是做完了,是不是达成了他的最大愿望呢?从后句推测,作者大概在梦中快要实现他的愿望时醒了。因为后两句很清楚,诗人已回到了现实中,梦已经在给他一种甜美的感受的同时残酷地消失了。满院的落花在明月的映照下美丽而凄冷,正如作者的美好而没有结果的感情一样。这是作者笔下的少年时代的感情在他现实人生中的映照,是无望的,也是凄美的。【鉴赏】
此诗主要抒写别后相思,但是又不寻常写出,而是俱托梦境表现。诗的一开篇就直接以梦境起。“别梦依依到谢家”,意思是说诗人梦见自己回到了心中思念的那位女子之家。“谢家”,原指东晋才女谢道韫的家,此处则借为诗人所思念女子的家。一个“别”字,点明相思和产生此梦的原因。因为分别不能相见,所以相思至深;相思至深却又不得纾解,只好梦中寻之,以求相聚。这一句不但把诗人的相思之情渲染得深重缠绵,而且还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其内心微妙复杂、千回百转的心理感受。大概诗人以前曾在这位女子的家中住过,或是共同赏玩嬉游过,所以对其家中的情况非常了解。此次梦中重游旧地,看到迂回曲折的小院走廊和栏杆,一切都那么熟悉,以往的美好记忆顿时涌上诗人的心头。再想到马上就能与朝思暮想的人儿见面了,内心更是激动不已。然而,这一次他却大大地失望了。他寻遍旧时二人共游的场所,却始终不见女子的身影。诗人本是因为相思不得相见,所以寄托于梦中相聚,以诉衷肠,而今却连梦中也难寻所爱之人,这又该是一种怎样的难堪啊!以上两句一扬一抑,先出以一种期待的心情,然后再叙写希望落空,从而将诗人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更加哀怨动人。诗人刻意进入梦境寻找心爱的女子,但是却没有见到,不免要怨恨起她的无情了。相较之下,倒是那多情的月亮,怜惜他的一片心意,仍旧为这位怨恨离别的人照着落花。“只有”二字,表现出诗人的遗憾,言外之意就是希望这位女子能够和自己再次联系。此诗含蓄委婉、意味深厚,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虽写相思,却不直接正面描写,而是借助梦境侧面表现。既写梦境,却又不写相见的情形,而是以不得相见强调相思的痛苦。不仅如此,诗人还刻意隐去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典型景物的烘托,营造一种缠绵悱恻的氛围,表达出一种深沉委婉的感情。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出处】唐·张泌《寄人二首·其一》【意思】暮春时节,落英纷纷,一片凄清。只有春庭上空的明月,默默多情,撒着淡淡的月光,为那些离人照着地上的片片落红。诗人用移情的手法,将离人之哀情转嫁于空中月,更见离人别离之苦。【鉴赏1】只有那庭前的春月最多情,仍然为充满离情的我,照映着一地的落花。这两句诗是描写怀念意中人,并怨叹意中人的冷漠无情。【鉴赏2】最是多情的只有那天上的明月,还为离别的人照亮了庭院里的落花。诗人梦里来到昔日与情人约会的地方,看到明月照落花,不禁触景生情,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昔日盛开的花虽已凋落,但明月却一如既往地照耀着,不离不弃。多情的只有明月,而你却如此薄情,自从离别后就杳无音讯。明月的痴情与诗人思念之人的薄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愈发激起诗人对思念之人的埋怨以及欲见心上人而不得的失落之感。诗人通过明月多情来反衬伊人无情,进一步抒发自己对伊人的思念、埋怨,语言含蓄委婉,比直抒胸臆更为动人。另外,旧时明月照旧时花,而旧时的人儿却不再,更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之感。【全诗】《寄人二首·其一》.[唐].张泌.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作者小传】张泌,生卒年不详。一作张佖,字子澄,淮南(今江苏扬州)人。南唐后主时登进士第,授句容尉。曾上书后主,言为政之要,词甚激切。召为监察御史。历考功员外郎、内史舍人。曾知贡举。事迹散见《徐公文集》、马令《南唐书》卷五、《江南别录》、《十国春秋》卷二五等。其诗多为七言近体,调高才逸,诗风婉丽,时有佳句。今存诗一卷。【解题】此诗作年不详。原诗有二首,此为其一。相传张泌早年与邻女相爱,后经年不相见,却常于梦中相遇,泌乃作此二诗寄之。此诗中写别后相思之情。首句写入梦,次句写梦境,三、四两句写醒后情景,明月为离人而照落花,多情之至。全诗极写相思,感情真挚,却含蓄蕴藉,委转动人。【注释】①依依:依恋貌。谢家:借指所寄女子之家。②此句写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绕。小廊回环,曲阑斜出,暗示相见在深隐处。【题解】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作者以诗代信,以诗传情,希望能重温旧情。【鉴赏】张泌的《寄人》共两首,本诗为其第一首,这是一首有名的追忆爱情的诗。据清人李良年的《词坛纪事》记载,诗人少年时曾与邻女浣衣相爱,“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写绝句云云”。指的就是这首诗。少年时代的感情是纯真的、深切的,有时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别梦依依到谢家”,诗人从别后做梦,因为恋恋不舍,便梦见自己轻轻款款地来到自己所爱的人家里写起(这里“谢家”是借用东晋才女谢道韫之姓代称自己心爱的人的家),接着写到梦中在情人家里的所见:“小廊回合曲阑斜”,即回环的走廊,曲折的阑干。梦得并不是很特别,但很有深情。如弗洛伊德所说,梦是愿望的达成。诗人在千里之外的他乡做梦,他最甜美的愿望是什么呢?他梦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人的家里,并且重新看见了当年的走廊、亭榭和阑干。但诗人在这里就打住了,没有再往下说。其实很明白,他到了自己恋爱甚至定情的地方,所以往日的相偎相依、山盟海誓又重现于眼前。无疑,他最大的愿望是见到自己的爱人,与她软语温存,与她长相厮守。但他的梦是不是做完了,是不是达成了他的最大愿望呢?从后句推测,作者大概在梦中快要实现他的愿望时醒了。因为后两句很清楚,诗人已回到了现实中,梦已经在给他一种甜美的感受的同时残酷地消失了。满院的落花在明月的映照下美丽而凄冷,正如作者的美好而没有结果的感情一样。这是作者笔下的少年时代的感情在他现实人生中的映照,是无望的,也是凄美的。【鉴赏】此诗主要抒写别后相思,但是又不寻常写出,而是俱托梦境表现。诗的一开篇就直接以梦境起。“别梦依依到谢家”,意思是说诗人梦见自己回到了心中思念的那位女子之家。“谢家”,原指东晋才女谢道韫的家,此处则借为诗人所思念女子的家。一个“别”字,点明相思和产生此梦的原因。因为分别不能相见,所以相思至深;相思至深却又不得纾解,只好梦中寻之,以求相聚。这一句不但把诗人的相思之情渲染得深重缠绵,而且还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其内心微妙复杂、千回百转的心理感受。大概诗人以前曾在这位女子的家中住过,或是共同赏玩嬉游过,所以对其家中的情况非常了解。此次梦中重游旧地,看到迂回曲折的小院走廊和栏杆,一切都那么熟悉,以往的美好记忆顿时涌上诗人的心头。再想到马上就能与朝思暮想的人儿见面了,内心更是激动不已。然而,这一次他却大大地失望了。他寻遍旧时二人共游的场所,却始终不见女子的身影。诗人本是因为相思不得相见,所以寄托于梦中相聚,以诉衷肠,而今却连梦中也难寻所爱之人,这又该是一种怎样的难堪啊!以上两句一扬一抑,先出以一种期待的心情,然后再叙写希望落空,从而将诗人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更加哀怨动人。诗人刻意进入梦境寻找心爱的女子,但是却没有见到,不免要怨恨起她的无情了。相较之下,倒是那多情的月亮,怜惜他的一片心意,仍旧为这位怨恨离别的人照着落花。“只有”二字,表现出诗人的遗憾,言外之意就是希望这位女子能够和自己再次联系。此诗含蓄委婉、意味深厚,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虽写相思,却不直接正面描写,而是借助梦境侧面表现。既写梦境,却又不写相见的情形,而是以不得相见强调相思的痛苦。不仅如此,诗人还刻意隐去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典型景物的烘托,营造一种缠绵悱恻的氛围,表达出一种深沉委婉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