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朗读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文|注释|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①,门泊东吴万里船②。

注释

①窗含:在窗口里嵌着,实指从窗口望出所见的景物。西岭:指岷山,其山顶积雪长年不化,故诗人有所谓“千秋雪”云云。

②东吴:原指三国时代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市)的孙氏政权,后也用以泛指今长江以南的江浙地区。万里船:杜甫草堂东面不远的锦江上有一座“万里桥”,古时由成都东下江浙都从这里上船。三国时诸葛亮送费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万里桥即由此得名,万里船也由此出典。

赏析

在杜甫六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除了青少年时代,大概就只有在成都草堂期间,才获得过一段短暂安宁的生活。安史之乱后期,杜甫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蜀中,在朋友的帮助下营建了草堂,结果没过多久又碰上蜀中叛乱,杜甫避乱去了梓州等地,直到代宗应宝二年(763),叛乱平定,安史之乱也终于结束,杜甫才回到成都草堂。此时的杜甫心情应该是愉悦的。当生机盎然的春天来到的时候,草堂周围的一切也都变得美不胜收。杜甫以他出色的诗人之笔,记录下了这一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这和他称赞王维“诗中有画”是差不多的意思,都是指诗歌有生动的画面感,从这两句来看,确实如此。首先在于颜色词的使用。画面感是一种视觉效果,人的眼睛最先感受到的往往是颜色。这两句所呈现出来的颜色:黄、翠、白、青,形成了非常明媚的视觉效果。唐代很多著名诗人都是描写颜色的高手。例如同样擅长营造画面感的诗人王维,有同样是描写白鹭和黄鹂的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这联诗的特点在于,不仅有“白”与“黄”的不同颜色的对照,还有“绿”的明暗色调的对照:“漠漠水田”是阳光照耀下的明亮的绿,“阴阴夏木”则是浓郁到发暗的绿。同样形成明暗对照的还有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句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黄色成为幽草深树当中的一点亮色,分外醒目。杜甫的这两句则全是亮色,用“翠柳”、“青天”来映衬黄鹂、白鹭。“翠柳”说明不是刚长出鹅黄嫩柳的初春,而是春意已浓;但是柳树不同于可以“翠叶藏莺”的梧桐槐柏之类,它的袅袅垂下的枝条不会遮掩黄鹂的身影,所以诗人看得很清楚:“翠柳”上有“两个”黄鹂。黄绿相衬,颜色明艳。“白鹭”的背景则是“青天”。“青天”是碧蓝的天。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也是以“白鹭”衬“青天”。这“白鹭”其实只是一个洲名,诗人眼前所见不一定真有白鹭,不过文字的妙处就在于它引导我们想象,我们在想象中会有一种下意识的颜色感,这又是绘画这样的视觉艺术所不及的了。不过在杜甫诗里,却是描绘了真实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形成一派明媚的画面感。

但杜甫这首诗同样有绘画所不能表现的,一是声音,二是过程。黄鹂又名黄莺,不仅颜色灿烂,叫声亦清脆圆润,很受诗人青睐。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杨基《天平山中》)。杜甫自己的《绝句漫兴》诗也说:“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而《绝句》诗中的这“两个黄鹂”,不仅和下句的“一行白鹭”形成工整的数的对仗,由此形成画面上近景和远景疏密相间的和谐布局,更会引发我们关于声音的美好想象:这两只可爱的黄鹂,是在啾啾合唱,还是呢喃对唱呢?这啼鸣形成了宁静美好中勃发的生机,令人愉悦。且正是因为声音的吸引,才引发人对于树上黄鹂的关注,进而抬头,又发现了正飞向天空的一行白鹭。绘画具有“瞬间呈示”的特征,也就是说,它表现的是一个静止、凝固的画面,诗歌则可以表现过程,尽管从黄鹂的“鸣”,到白鹭的“上”,在观者的眼中只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但是诗意也恰恰由这过程而萌发并渐渐浓郁。后来中唐的诗人刘禹锡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晴朗的碧空中一只飞鹤排云而上,诗人的眼光追随着它一路向上,他的诗情便也由此勃发。这两句正写出了由“过程”而产生的诗情诗意。杜甫的《绝句》也是如此。

前人早已指出这首诗具有“一句一绝”的特点,就是每句分写一种景物,这在杜甫诗中并不仅见,如另一首五言《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也是“一句一绝”的特点。因为两联都是对仗,曾被人讥笑为“儿童之属对”(叶梦得《石林诗话》)。这首七言《绝句》同样两联都是对仗,却一向颇受好评,关键正在于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个“含”字,说明屋内有人正从窗户看向屋外,窗户成了一个取景框,也成了视点所在的地方,它将全诗勾连起来,不再是像“迟日江山丽”那样的散点透视,而是有着内在的连贯性。屋内的人先是听到了黄鹂的啼鸣,看到了窗外柳树上的两只黄鹂,又追随着白鹭的视线看向青天,再看向青天以外的西岭之雪。所谓青天以外,是因西岭本不在视线范围之内。西岭指岷山,在成都西面,与草堂远隔百里。诗人虽不能亲眼看见,却由视线所及,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延伸开去,目及百里,思接千载,似乎一直看到了西岭上千秋不化的积雪。而下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又将视线从极远拉至极近。“万里”一词,既与“千秋”形成精整的对仗,又涵义丰富。它既是用典,也是实写。杜甫草堂东面不远的锦江上有一座“万里桥”,古时由成都东下江浙都从这里上船。三国时诸葛亮送费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万里桥即由此得名,“万里船”也由此出典。与“西岭”对仗的“东吴”一词,唤起关于历史的时间记忆,同时也呼应着“万里”,再次将诗人的视线由眼前推向遥远的江南空间。

诗人的眼睛透过窗户,从低往高,从柳树上的黄鹂看向碧空中的白鹭,又从西往东,从西岭上的积雪看向即将开往东吴的客船。从眼前所见到心中想象,从实景写到虚景,营造了气象开阔的一派美景。但是诗人仅仅是在描摹景物吗?或仅仅是表达赏景的喜悦吗?并非如此。晴空万里,春光明媚,黄鹂欢唱,白鹭高飞,确实是让人心旷神怡的美景,但杜甫的过人之处在于,不仅仅陶醉于眼前所见的美景,更由实入虚,由现实勾连历史,从而使明媚的春景具有了沉静而令人涵咏的意蕴。那西岭之上千秋不化的积雪,静静矗立,任世间风云变幻;那从万里桥开往东吴的客船,则见证了安史之乱的种种动荡,它的重新起航,意味着动荡终于结束,航道重新开通,无疑,诗人的心里是充满喜悦的,更是充满期待的。在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中,成都草堂时期可谓是难得的安宁平和的时期,但在诗人心中,草堂只是暂时的栖身之所,却从来不是终老之乡,他的回乡之念从未断过,居留于此,只是由于好友严武的挽留,而后来严武一死,杜甫便动身东下了。所以这首作于草堂的诗,当诗人看到东下的客船时,他便不仅仅是在写客船,而是既有关于国家安宁的欣悦,也有关于归乡的热切渴盼。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群英会蒋干中计

罗贯中

()

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

【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出处】唐·杜牧《金谷园》。【意思】繁盛的往事追逐着芳香的尘埃,消散一空,流水潺潺,春草萋迷,已没有丁点儿尘事的萍踪。夕阳西下,东风传来啼鸟的幽怨,如泣如诉,满树落花凄然飘坠,犹似当年坠楼人的倩影。【全诗】《金谷园》.[唐].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赏析】金谷园是西晋石崇豪华的私人别墅,位于洛阳附近,唐时成为游览胜地。开成元年(836),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游览这一古迹时写下这首绝句,伤春感昔,借景抒怀。“繁华事散逐香尘”,首句点出感昔的主旨,同时为全诗定下了苍凉的基调。相传石崇曾“屑沉水之香,如粉末,布象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珍珠”(《拾遗记》)。从此可窥见金谷豪奢之一斑。种种繁华都随着香尘事去而化为过眼云烟,一去不返了。“流水无情草自春”。用自然之景进一步渲染“繁华事散”。金谷水哪管人世沧桑,依旧无情地流淌着;草木更不解人之悲怆,反而长得茂盛异常,呈现出满园春色。一个“自”字,寄寓诗人多少感慨。这虽是化用“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的诗意,但加上“流水无情”,使语言更加凝重。这情景已够使人伤怀的了,这时偏又传来令人痛楚之声。“日暮东风怨啼鸟”,使伤感又笼罩上一层凄怆的帷幕。日薄西山,残阳如血,园鸟悲鸣,如怨如慕,闻之惊心。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从反面衬托,以“空”字示人之悲;杜牧则从正面落墨,以“怨”字显人之痛,异曲同工。诗人边游边想,金谷一些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件件在脑中闪现。正在这触目皆愁、入耳皆伤之际,想到绿珠,突然瞥见落花,立即水到渠成地咏出结句。“落花犹似坠楼人”。石崇有妓名叫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绿珠坠楼而死。绿珠坠楼是金谷的主要逸事,她之坠楼又是石崇繁华事散的生动体现。诗人瞥见落花,想到如花之人,又从花之落幻化出人之坠,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花落耶?人坠耶?浑然莫辨。现实中的花落成为意念中的人坠,真是想落天外,妙趣天成。绿珠的命运不也就像眼前的落花吗?结句是全篇的高潮,是作者伤春感昔的凝聚点。此句囊括了前三句的主要内容,是繁华事散逐香尘的体现,是流水无情草自春的见证人,日暮是她命运象征,啼鸣难道不是为她悲鸣?还能引起人们无穷遐想,花依然在落,绿珠坠落之事现实中也在不断重演。繁花有尽,红颜命薄,才人运蹇,事虽殊途,理则同归。“犹似”之中既含花落之伤,又蕴对绿珠之同情,更深寓自己牢落不偶的感伤,收到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作者善于捕捉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赤壁》以二乔的命运虚拟孙曹之霸业,此则以绿珠坠楼,实喻金谷的兴亡,一虚一实,风骚各逞。徐凝也写有《金谷园》诗,说“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把绿珠看成祸水实属偏见,与此诗比起来,立意自有高下。

()

【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意思】好雨知道农时和节令,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乃:即,就。发生:指下雨。【鉴赏】原诗中的红湿处:指落花处。花重:花因雨水而加重。锦官城:即成都。春雨对农作物很重要,所以俗话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诗人称春雨为好雨,说它“润物细无声”,表明他的农本思想。后人多引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诗,表达朋友之间相救助的感激之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雨水的及时或表达由此产生的欢喜心情。[例]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场春雨,真好像知道时节,知道我们的大好时节,它来得正是时候。(袁鹰《春雨》)二、用以比喻切合时宜,可应急需的事物或人物。[例1]这是一张二百元的汇票,正是刘海粟所盼望的,怎能不高兴呢。他舒展秀眉,念出了一句唐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姜滇《美在斯》)[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巧姑多么“巧”啊,在旅客最需要援助时,她都“恰巧”出现在面前。(赵致真《陈巧姑》)【应用】好雨仿佛知道节令,一到春天万物生长需要雨水滋润时就开始降落;伴随着和风悄然进入夜境,无声无息地细细滋润着万物。语出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借某种契机出现了大好形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科学的春天里,潇潇春雨也滋润了千万群众的心田。(王声《一个外科医生的春夏秋冬》,《芳草》1982年第11期)○也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文学艺术的新阶段已经到来。(阎纲《文坛徜徉录》)【全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释】好雨:指春雨。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野径:田野的道路。俱:全,都。江船:江面上的渔船。独:独自,只有。晓:早晨。红湿处:树头上的花红润一片。红,花。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鉴赏】在众多写雨特别是写春雨的诗作中,杜甫的这首小诗堪称上品。首联便将那春雨写活:“知时节”,仿佛通了人情,懂得时序节令,偏待春日才如甘露般洒落大地,鲜脱脱充满灵性,怎不惹人喜爱。诗人不由得开篇便赞道:“好雨”。颔联承首联,写春雨之好。其来也,不急不骤,缓缓夜间而降,不张不扬,悄悄滋润万物。春雨与夏日暴雨,秋季淫雨不同,她平和、细密、轻柔,生怕惊动了正萌动、正滋生中的生灵的梦。“潜”和“细”,极准确传神地描摹出春雨的特征,足见老杜遣字之精当。同时又可看出诗人对这场细润万物的夜雨是如何地关注,他凝神细听着,更确切地说是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着大自然极细切的无声的语言。在这不眠之夜,诗人的喜悦之情由衷地流溢着,与这“知时节”的春雨交融相通了。颔联读来如春雨浸润心脾,令人沉醉于一派温和、宁静、细腻、绵密的氛围之中。仇兆鳌所评极是:“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听之犹不足,忍不住转而视之。颈联所现野外小径至云天一片黑沉沉。春雨虽细微,一个“俱”字,显出了这场雨的力量,涵盖上下,充盈天地,浓重、厚实。这是一幅满目皆黑的泼墨图。但却不阴森,不压抑。画者往往称:从一种基调中“跳”出一点颜色,于满纸重墨里空出一片“飞白”,使一纸皆活,满目透亮。老杜深谙此理,独具匠心地以“火独明”点化“云俱黑”,那黑暗、巨大、浓重、静止的雨幕中,闪烁一点明亮、渺小、轻盈、跳动的灯火,形成强烈的对比,又融为和谐的一体。是诗乎?画乎?诗人近于彻夜未眠,喜之极迸发出迫不及待兴奋不已的想象:今夜悄然而至的春雨,将为明日锦官城(今四川成都)送来一个怎样的清晨?“晓看红湿处”,看晨光中团团簇簇带雨的红花,“红”与上联“黑”对举,拂去夜幕,豁然明亮、绚烂、艳丽,与诗人“喜雨”的欢快心情正相吻合。春雨不摧花落,濡湿了花瓣重重,一个“重”字绝妙,把那湿漉漉的雨后花朵沉甸甸微微低垂的娇态刻划得维妙维肖。题为“喜雨”,却无一处正面写喜,“然喜意都从罅缝里逆透”(浦起龙语)。那是因为一场春雨虽极平常,一旦滋养万物、点化生命,便与人心之喜怒哀乐相通了。而诗人以其心灵映射万象,代自然立言,仿佛自己已化为那春雨,没有了自我,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观在此已渗透浑成,喜悦之情无可遏制,自然流溢。“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王船山语),所言便是此诗所达之神化境界。春雨有灵,当感激杜子,将其一瞬之降临化为艺境中之永恒。

()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

(节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