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秋瑾

满江红秋瑾朗读

《秋瑾·满江红》原文赏析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的诗词常借时序节候的变化而有所兴发,而尤以秋辞为最多。这类作品多半不是一般的悲秋,往往有寄托。譬如,她笔下的秋菊,是自我性格的再现;她笔下的秋海棠有“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秋海棠》诗)的傲骨;而她那最著名的《绝命词》“秋雨秋风愁煞人”,则更是体现了词人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担忧的感慨情怀,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这首《满江红》也是从中秋节写起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夏之交,秋瑾的丈夫王廷钧捐官户部主事,秋瑾随之自湘潭迁居北京。开篇“小住京华”即指此事。平平四字,似了无波澜,然而下接“早又是、中秋佳节”一句,突兀地勾起一股不平之气,一种长期被压抑的无奈和厌倦之情通过“早又是”三字便完全突现了。这种情绪自何而来呢?原来是“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这里的花不是招蜂引蝶的姹紫嫣红,而是一片清一色的黄菊,它突出了秋天的肃杀景象,使四下里显得格外萧条和单调。以上四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感慨实即由此引发。以下便转而直抒胸臆。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之际的楚汉纷争是十分激烈的。它历时五年有余,最后以楚霸王垓下被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而告结束。“四面歌残终破楚”即借用项羽败亡的故事以古喻今,痛诉清廷腐败而招致帝国主义列强对我中华的蚕食瓜分,国家危亡无日。以下转而倾吐自身的苦闷。据今人郭延礼《秋瑾年谱简编》考定,词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十岁时出嫁,到迁居京师之日,恰为八年。又,在秋瑾与亲友的书信中,曾毫不隐讳地屡次提及她与王廷钧感情不睦。那么,“八年风味徒思浙”一句,很明显是指婚后八年来处于封建官宦家庭中所产生的种种不愉快、不舒畅的心情。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中说她“生平伉爽明决,意气自雄”。对于这样一个性情刚烈的女子来说,封建束缚给她带来的痛苦当然是不能忍受的。“徒思浙”便是指她只好凭借对故乡浙江的回忆来排遣时日。秋瑾容貌端庄俊秀,《墓表》中所谓“丰貌英美”。在封建社会,作为男子附庸的女性,容貌之美是为世俗所十分看重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美容也就成为封建社会套在妇女颈上的一条金锁链。秋瑾对此认识得很清楚。她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就曾把贵族女子比作带着金枷玉锁、缚着锦绳绣带的奴隶。上片末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云云表现了她对这种命运的抗争,是她向世俗观念的挑战。她不愿充当花瓶,不甘心作以柔顺取悦丈夫的“蛾眉”,而希望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殊未屑”三字正是她对自己那被时人企羡的现有地位的极大轻视。

在下片,词人以掷地有声的铿锵语言道出她的追求。生就为女子,这是秋瑾平生的一大憾事。当她自日本归国后,曾特地身着男装拍摄一张小照,上题“侠骨前生悔寄身”等诗句,表露出自己对今生寄身于女性的懊恨。“身不得,男儿列”两句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心情。这在女子地位低下的当时,是不足为怪的。值得称道的是,词人并未停止于怨,而是起来抗争。她此后的革命壮举,不但完全超越了一个封建女子的自我,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了整个时代,因为那是个“人心薄弱,不克自立,扶得东来西又倒”(秋瑾《中国女报发刊词》)的昏昧的时代!“心却比,男儿烈”六字,正是她决心改变时代风气,以巾帼之躯报效祖国的自我剖白。下面紧接“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二句,进一步表明心迹。前句指对自己的品性进行的认真剖析和反思,而“因人常热”则是反思后得出的结论。秋瑾《致琴文书》中曾言及自己“于时世而行古道,处冷地而举热肠”,可作为“因人常热”的注脚。从秋瑾的一生来看,她的确是个爱国家爱民族的热血英豪。此后一句“俗子胸襟谁识我”,词意陡然一换,激昂的情绪也随之急转直下,落到低谷。这里写的是她苦于知音难遇而痛感世上同调无人。“俗子”,泛指那些不理解自己的庸人,很可能也包括品格低下、庸俗的王廷钧在内。“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词人有感于历代英雄豪杰多半末路艰难而结局悲惨所发出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又是对自身前途的预测。在革命生涯中,她的确倍尝到英雄末路的各种磨难。这并非是命运的巧合,而恰恰说明她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献身精神,而这种精神早在她参加革命活动之前就早已扎根于心了。“莽红尘、何处觅知音”写的是现实的冷峻。以苍莽混浊的尘世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与知音无几这种数量上的微小相比较,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产生一种美好事物被无情吞噬的悲剧效果,使人得到一种悲壮美。最后,截取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句中的“青衫湿”三字,极写自我感受,知音难求所引起的巨大痛苦便以具体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了。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彷徨中的反思和探索。第二年,她便毅然冲破封建罗网,只身东渡日本了。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诗句】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

“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个最大的冤案。明朝建立后,皇权与相权矛盾,使朱元璋深感不安。1380年,朱元璋便以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借此大兴党狱,大肆屠杀功臣宿将。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杀韩国公李善长等,毒死刘基,先后株连被杀3万余人,前后持续达10年之久,史称“胡党大狱”。“胡党”而受牵连致死者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静宁侯叶昇等,1公、21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废除丞相后,其事有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蓝玉案是朱元璋时又一次大杀功臣的冤案。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杀蓝玉,死1公、13侯、2伯,因蓝玉案被杀的人数达2万人,史称“蓝党大狱”。该案与胡惟庸狱合称为“胡蓝之狱”。胡蓝党案前后达14年之久,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杀了5万人之多。经过“胡蓝之狱”明朝功臣宿将已被杀戮殆尽。由于杀人过多,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对以后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不利影响。

()

【诗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出处】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意思】休要问我这梁园旧日的宾客,我就是茂陵秋雨多病的相如。【全诗】《寄令狐郎中》.[唐].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全诗鉴赏】会昌五年(845)秋天,诗人因守母丧闲居洛阳,在收到旧友令狐綯的书信后,回赠了这一首诗,表现了感念故交旧恩、慨叹身世落寞之情。令狐綯是令狐楚的儿子,当年诗人受令狐楚赏识时,和令狐綯的关系也很好,开成二年进士及第也得力于令狐綯的帮助,后因诗人娶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两人疏远了。首句点明诗人和朋友分处两地。嵩山的云和秦川的树,分指自己所在的洛阳和令狐綯所在的长安,二人是各居一地,而且离别很久了。云、树常用作思念之情的寄托,含蓄而又贴切。该句既点明了作者与旧友久别离居的事实,又表现了他们遥望云树、相互思念的情景。词句优美,物象蕴藉,给人以深邃而悠远的想象。次句写令狐綯从远方寄来问候的书信。秋风渐起,秋雨潇潇,闲居在家,身染多病,凄凉孤寂而百无聊赖之际,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旧日好友的一纸书信,该在诗人心中激起多少温暖的涟漪。故人的殷殷情谊,诗人的欣慰、感念,都糅进了这貌似平淡的句子里。“迢迢”既照应前面的“嵩云秦树”,又写出了自己对旧友情谊的感激之情。三四两句化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写自己目前的境况,答复对方的关心。不要问当年梁孝王的宾客,现在仿佛茂陵秋雨中病废的司马相如。诗人自比梁园旧宾客,表明不忘当年知遇之恩;以秋雨中茂陵病相如自况,流露出深深的伤感、落寞和失意;“休问”,是感慨万千、欲说还休。全诗平淡中有隽永,失落中含真情。最后两句共用一个典故,将过去和朋友的关系、今日的凄清孤寂、接到旧友书信后的思绪万千融和在一起,可谓贴切而巧妙。

()

【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

()

论雅俗共赏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

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止啖糟饼二枚,即有酣状。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曰:“非也,食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便说饮酒,也妆些门面。”夫颔之。及出,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友诘之曰:“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的。”友笑曰:“仍是糟饼。”既归,而妻知,咎曰:“酒如何说熯?径云热饮。”夫曰:“已晓矣!”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友问曰:“尔吃几何?”伸指曰:“两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