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伯来人的文献总汇和文学总集,是做为犹太教的经典编纂成书的。“约”的意思就是希伯来人祖先与神所订的约法,即希伯来人信仰唯一的上帝耶和华,耶和华赐福希伯来人。后来,基督教宣称耶稣降世,神与人又重新立了“约”,因此前者称“旧约”,后者称为“新约”。《旧约》收集了希伯来人从公元前十三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一千多年间形成的文化典籍,大约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间成书的。因为它是为着宗教的目的编辑起来的,所以整个《旧约》贯穿着犹太教的教义,即一神教观念,人类有罪的观念和期待救世主的观念。《旧约》共三十九卷,它囊括了希伯来人的宗教、哲学、历史、道德、法律和文学方面的著作。按照各卷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律法书,共五卷,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传说这五卷为先知摩西所作,故称“摩西五经”。五卷律法书的内容包括神话故事、英雄传说、“摩西十诫”和宗教法典。历史书,共十卷。最主要的有《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等。历史书的基本内容是记述了希伯来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生活情况;记述了以色列和犹太国家兴亡的历史;记述了英雄人物(如约书亚)、部落首领(如士师参孙)、宗教祭司(如撒母耳)、著名君王(如大卫、所罗门等)的生活业绩。先知书,共十五卷。最重要的为《以赛亚书》、《耶利米书》、《哈巴谷书》等。这些著作相传为先知所作,文章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揭露了贵族、祭司们的种种罪恶,指责他们造成了民族的灾难,号召人民坚信耶和华,复兴以色列。诗文集,共九卷。包括故事、小说、诗歌等各种形式的作品。故事有《路得记》,小说有《以斯帖记》、《但以理书》,剧诗有《约伯记》,哀歌有《耶利米哀歌》,哲理诗集有《传道书》、《箴言》,宗教诗集为《诗篇》,《雅歌》是以歌颂爱情为中心的抒情诗集。《旧约》不仅是希伯来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原文为希伯来文,公元前二八五至二四九年间,有七十名学者在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把它译成希腊文,称为《七十人译圣经》。四世纪末基督教会议决定将《旧约》与《新约》合在一起,称为《圣经》,定为基督教的神圣经典。公元四〇五年吉约姆等人把《圣经》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圣经》对欧洲文化和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常常被人相提并论,称为“二希”。《旧约》不仅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而且对于研究古代希伯来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
旧约。推荐。爱诗词网。古代希伯来人的文献总汇和文学总集,是做为犹太教的经典编纂成书的。“约”的意思就是希伯来人祖先与神所订的约法,即希伯来人信仰唯一的上帝耶和华,耶和华赐福希伯来人。后来,基督教宣称耶稣降世,神与人又重新立了“约”,因此前者称“旧约”,后者称为“新约”。《旧约》收集了希伯来人从公元前十三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一千多年间形成的文化典籍,大约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间成书的。因为它是为着宗教的目的编辑起来的,所以整个《旧约》贯穿着犹太教的教义,即一神教观念,人类有罪的观念和期待救世主的观念。《旧约》共三十九卷,它囊括了希伯来人的宗教、哲学、历史、道德、法律和文学方面的著作。按照各卷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律法书,共五卷,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传说这五卷为先知摩西所作,故称“摩西五经”。五卷律法书的内容包括神话故事、英雄传说、“摩西十诫”和宗教法典。历史书,共十卷。最主要的有《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等。历史书的基本内容是记述了希伯来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生活情况;记述了以色列和犹太国家兴亡的历史;记述了英雄人物(如约书亚)、部落首领(如士师参孙)、宗教祭司(如撒母耳)、著名君王(如大卫、所罗门等)的生活业绩。先知书,共十五卷。最重要的为《以赛亚书》、《耶利米书》、《哈巴谷书》等。这些著作相传为先知所作,文章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揭露了贵族、祭司们的种种罪恶,指责他们造成了民族的灾难,号召人民坚信耶和华,复兴以色列。诗文集,共九卷。包括故事、小说、诗歌等各种形式的作品。故事有《路得记》,小说有《以斯帖记》、《但以理书》,剧诗有《约伯记》,哀歌有《耶利米哀歌》,哲理诗集有《传道书》、《箴言》,宗教诗集为《诗篇》,《雅歌》是以歌颂爱情为中心的抒情诗集。《旧约》不仅是希伯来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原文为希伯来文,公元前二八五至二四九年间,有七十名学者在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把它译成希腊文,称为《七十人译圣经》。四世纪末基督教会议决定将《旧约》与《新约》合在一起,称为《圣经》,定为基督教的神圣经典。公元四〇五年吉约姆等人把《圣经》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圣经》对欧洲文化和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常常被人相提并论,称为“二希”。《旧约》不仅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而且对于研究古代希伯来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
不薄今人爱古人。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
【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意思】好雨知道农时和节令,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乃:即,就。发生:指下雨。【鉴赏】原诗中的红湿处:指落花处。花重:花因雨水而加重。锦官城:即成都。春雨对农作物很重要,所以俗话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诗人称春雨为好雨,说它“润物细无声”,表明他的农本思想。后人多引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诗,表达朋友之间相救助的感激之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雨水的及时或表达由此产生的欢喜心情。[例]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场春雨,真好像知道时节,知道我们的大好时节,它来得正是时候。(袁鹰《春雨》)二、用以比喻切合时宜,可应急需的事物或人物。[例1]这是一张二百元的汇票,正是刘海粟所盼望的,怎能不高兴呢。他舒展秀眉,念出了一句唐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姜滇《美在斯》)[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巧姑多么“巧”啊,在旅客最需要援助时,她都“恰巧”出现在面前。(赵致真《陈巧姑》)【应用】好雨仿佛知道节令,一到春天万物生长需要雨水滋润时就开始降落;伴随着和风悄然进入夜境,无声无息地细细滋润着万物。语出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借某种契机出现了大好形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科学的春天里,潇潇春雨也滋润了千万群众的心田。(王声《一个外科医生的春夏秋冬》,《芳草》1982年第11期)○也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文学艺术的新阶段已经到来。(阎纲《文坛徜徉录》)【全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释】好雨:指春雨。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野径:田野的道路。俱:全,都。江船:江面上的渔船。独:独自,只有。晓:早晨。红湿处:树头上的花红润一片。红,花。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鉴赏】在众多写雨特别是写春雨的诗作中,杜甫的这首小诗堪称上品。首联便将那春雨写活:“知时节”,仿佛通了人情,懂得时序节令,偏待春日才如甘露般洒落大地,鲜脱脱充满灵性,怎不惹人喜爱。诗人不由得开篇便赞道:“好雨”。颔联承首联,写春雨之好。其来也,不急不骤,缓缓夜间而降,不张不扬,悄悄滋润万物。春雨与夏日暴雨,秋季淫雨不同,她平和、细密、轻柔,生怕惊动了正萌动、正滋生中的生灵的梦。“潜”和“细”,极准确传神地描摹出春雨的特征,足见老杜遣字之精当。同时又可看出诗人对这场细润万物的夜雨是如何地关注,他凝神细听着,更确切地说是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着大自然极细切的无声的语言。在这不眠之夜,诗人的喜悦之情由衷地流溢着,与这“知时节”的春雨交融相通了。颔联读来如春雨浸润心脾,令人沉醉于一派温和、宁静、细腻、绵密的氛围之中。仇兆鳌所评极是:“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听之犹不足,忍不住转而视之。颈联所现野外小径至云天一片黑沉沉。春雨虽细微,一个“俱”字,显出了这场雨的力量,涵盖上下,充盈天地,浓重、厚实。这是一幅满目皆黑的泼墨图。但却不阴森,不压抑。画者往往称:从一种基调中“跳”出一点颜色,于满纸重墨里空出一片“飞白”,使一纸皆活,满目透亮。老杜深谙此理,独具匠心地以“火独明”点化“云俱黑”,那黑暗、巨大、浓重、静止的雨幕中,闪烁一点明亮、渺小、轻盈、跳动的灯火,形成强烈的对比,又融为和谐的一体。是诗乎?画乎?诗人近于彻夜未眠,喜之极迸发出迫不及待兴奋不已的想象:今夜悄然而至的春雨,将为明日锦官城(今四川成都)送来一个怎样的清晨?“晓看红湿处”,看晨光中团团簇簇带雨的红花,“红”与上联“黑”对举,拂去夜幕,豁然明亮、绚烂、艳丽,与诗人“喜雨”的欢快心情正相吻合。春雨不摧花落,濡湿了花瓣重重,一个“重”字绝妙,把那湿漉漉的雨后花朵沉甸甸微微低垂的娇态刻划得维妙维肖。题为“喜雨”,却无一处正面写喜,“然喜意都从罅缝里逆透”(浦起龙语)。那是因为一场春雨虽极平常,一旦滋养万物、点化生命,便与人心之喜怒哀乐相通了。而诗人以其心灵映射万象,代自然立言,仿佛自己已化为那春雨,没有了自我,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观在此已渗透浑成,喜悦之情无可遏制,自然流溢。“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王船山语),所言便是此诗所达之神化境界。春雨有灵,当感激杜子,将其一瞬之降临化为艺境中之永恒。
什么当春乃发生。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意思】好雨知道农时和节令,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乃:即,就。发生:指下雨。【鉴赏】原诗中的红湿处:指落花处。花重:花因雨水而加重。锦官城:即成都。春雨对农作物很重要,所以俗话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诗人称春雨为好雨,说它“润物细无声”,表明他的农本思想。后人多引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诗,表达朋友之间相救助的感激之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雨水的及时或表达由此产生的欢喜心情。[例]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场春雨,真好像知道时节,知道我们的大好时节,它来得正是时候。(袁鹰《春雨》)二、用以比喻切合时宜,可应急需的事物或人物。[例1]这是一张二百元的汇票,正是刘海粟所盼望的,怎能不高兴呢。他舒展秀眉,念出了一句唐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姜滇《美在斯》)[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巧姑多么“巧”啊,在旅客最需要援助时,她都“恰巧”出现在面前。(赵致真《陈巧姑》)【应用】好雨仿佛知道节令,一到春天万物生长需要雨水滋润时就开始降落;伴随着和风悄然进入夜境,无声无息地细细滋润着万物。语出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借某种契机出现了大好形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科学的春天里,潇潇春雨也滋润了千万群众的心田。(王声《一个外科医生的春夏秋冬》,《芳草》1982年第11期)○也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文学艺术的新阶段已经到来。(阎纲《文坛徜徉录》)【全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释】好雨:指春雨。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野径:田野的道路。俱:全,都。江船:江面上的渔船。独:独自,只有。晓:早晨。红湿处:树头上的花红润一片。红,花。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鉴赏】在众多写雨特别是写春雨的诗作中,杜甫的这首小诗堪称上品。首联便将那春雨写活:“知时节”,仿佛通了人情,懂得时序节令,偏待春日才如甘露般洒落大地,鲜脱脱充满灵性,怎不惹人喜爱。诗人不由得开篇便赞道:“好雨”。颔联承首联,写春雨之好。其来也,不急不骤,缓缓夜间而降,不张不扬,悄悄滋润万物。春雨与夏日暴雨,秋季淫雨不同,她平和、细密、轻柔,生怕惊动了正萌动、正滋生中的生灵的梦。“潜”和“细”,极准确传神地描摹出春雨的特征,足见老杜遣字之精当。同时又可看出诗人对这场细润万物的夜雨是如何地关注,他凝神细听着,更确切地说是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着大自然极细切的无声的语言。在这不眠之夜,诗人的喜悦之情由衷地流溢着,与这“知时节”的春雨交融相通了。颔联读来如春雨浸润心脾,令人沉醉于一派温和、宁静、细腻、绵密的氛围之中。仇兆鳌所评极是:“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听之犹不足,忍不住转而视之。颈联所现野外小径至云天一片黑沉沉。春雨虽细微,一个“俱”字,显出了这场雨的力量,涵盖上下,充盈天地,浓重、厚实。这是一幅满目皆黑的泼墨图。但却不阴森,不压抑。画者往往称:从一种基调中“跳”出一点颜色,于满纸重墨里空出一片“飞白”,使一纸皆活,满目透亮。老杜深谙此理,独具匠心地以“火独明”点化“云俱黑”,那黑暗、巨大、浓重、静止的雨幕中,闪烁一点明亮、渺小、轻盈、跳动的灯火,形成强烈的对比,又融为和谐的一体。是诗乎?画乎?诗人近于彻夜未眠,喜之极迸发出迫不及待兴奋不已的想象:今夜悄然而至的春雨,将为明日锦官城(今四川成都)送来一个怎样的清晨?“晓看红湿处”,看晨光中团团簇簇带雨的红花,“红”与上联“黑”对举,拂去夜幕,豁然明亮、绚烂、艳丽,与诗人“喜雨”的欢快心情正相吻合。春雨不摧花落,濡湿了花瓣重重,一个“重”字绝妙,把那湿漉漉的雨后花朵沉甸甸微微低垂的娇态刻划得维妙维肖。题为“喜雨”,却无一处正面写喜,“然喜意都从罅缝里逆透”(浦起龙语)。那是因为一场春雨虽极平常,一旦滋养万物、点化生命,便与人心之喜怒哀乐相通了。而诗人以其心灵映射万象,代自然立言,仿佛自己已化为那春雨,没有了自我,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观在此已渗透浑成,喜悦之情无可遏制,自然流溢。“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王船山语),所言便是此诗所达之神化境界。春雨有灵,当感激杜子,将其一瞬之降临化为艺境中之永恒。
也送行人老。推荐。爱诗词网。“也送行人老。”詩句出處:《虞美人》;是宋朝詩人晁補之的作品。原桑飛盡霜空杳。霜夜愁難曉。油燈野店怯黃昏。窮途不減酒杯深。故人心。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一般別語重千金。明年過我小園林。話如今。《虞美人》宋朝詩人晁補之的作品。【註釋】:也:①語氣詞。用在句末。1.表示判斷或肯定。《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2.表示疑問或反問。《論語·為政》:“子張問:‘十世可知也?’”②助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引起下文。《論語·雍也》:“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回:顏回。)③副詞。庾信《鏡賦》:“不能片時藏匣裡,暫出園中也自隨。”送:①送;送行。《荀子·禮論》:“賓出,主人拜送。”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臺東門送君去。”(輪臺:地名。)②目送。《左傳·桓公元年》:“目逆而送之。”(逆:迎。)③運送;傳送。《墨子·雜守》:“外宅粟米畜產財物諸可以佐城者,送入城中。”王安石《元日》:“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酒名。)④贈送。《儀禮·聘禮》:“賓再拜稽首送幣。”行:(一)①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贈衛八處士》:“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來。”③行輩;輩份。《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軍事編制。二十五人為行。揚雄《羽獵賦》:“各按行伍。”(伍:五人為伍。)(二)xíng①行走;兩腳交替前進。《列子·說符》:“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徑:路。)泛指運行;前進。《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引申為離開;離去。《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將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④疏通;疏導。《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⑤做;實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夫:語氣詞。)《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⑥行為。《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頌》:“行比伯夷。”《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陸遜陳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歐陽修《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特進:官名。)⑨古詩詩體之一。屬樂府詩類。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字體較楷書簡易,較草書規范,漢代以來即流行。陸遊《作字》:“書成半行草。”(11)副詞。將要。陶潛《歸去來兮辭》:“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行人:①出行或出征的人。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弓箭各在腰。”②外交使者。《左傳·襄公四年》:“韓獻子使~~子員問之。”老:①年歲大。《詩經·邶風·擊鼓》:“與子偕老。”(偕:一同。)《老子》第十八章:“民至老死不相往來。”②衰老。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廉頗老矣,尚能飯否?”③老年人。《戰國策·齊策》:“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特用於對資深長者的敬稱。《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遺一老。”(憖yìn:願)④老死;終老。死的諱稱。張溥《五人墓碑記》:“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⑤敬老,養老。《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⑥熟練,有經驗。歐陽修《為君難論》:“其父奢,趙之名將,老用於兵者也。”⑦對公卿大夫的總稱。《左傳·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請帥王賦。”也指大夫的傢臣《論語·憲問》:“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孟公綽:魯大夫。趙魏:都是晉國的世卿。)⑧告老;年老退休。《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祁奚:晉大夫。)⑨年久的;歷時久遠的。原來的(與“新”相對)。方苞《獄中雜記》:“而獄中為老監者四,監五室。”⑩陳舊的。歸有光《項脊軒志》:“百年老屋,塵泥滲漉。”(11)前綴。用於稱人、排列次序和某些動植物名。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前出师表。推荐。爱诗词网。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②,引喻失义③,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④,俱为一体,陟罚臧否⑤,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⑥,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⑦,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⑧,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⑩,猥自枉屈(1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1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13),深入不毛(14)。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15),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6)。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17),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注释】①先帝:指刘备。崩殂(cú):死。古代帝王死亡称“崩”,或“殂”。②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③引喻失义:言谈不合大义,指说话不合宜。引,称引。喻,譬喻。④宫中:宫廷内,指内臣。府中:丞相府,指朝官。⑤陟(zhì):提升。臧(zāng):善,引申为赞扬。否(pǐ):恶,引申为批评。⑥有司:主管部门或官吏。⑦愚:对自己的谦称。⑧淑:和善。均:公平。⑨桓:汉桓帝。灵:汉灵帝。是东汉末期两个极昏庸的皇帝。⑩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11)猥:谦词,卑下。枉屈:枉驾、屈尊。(12)夙夜:日夜。(13)泸:即金沙江。(14)不毛:指荒凉之地。毛,草木。(15)驽钝:比喻才能低劣。(16)旧都:指两汉都城长安与洛阳。(17)咨诹(zōu):询问。【鉴赏】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准备兴兵北伐,征伐曹魏。行前,他深感国事正当安危存亡之际,而后主刘禅却在醉生梦死之中,颇有后顾之忧,于是上表,表达自己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志向,并劝诫后主应采纳忠言,亲贤远佞,就是这篇《前出师表》。文章从当前的天下形势谈起,劝诫刘禅要接纳忠谏,严明赏罚,广开言路,任用贤良。接着,向刘禅举荐关于宫中、军中之事所应咨询的大臣,劝诫刘禅记住东汉倾颓的教训,亲贤臣远小人。然后,追叙先帝刘备对自己的殊遇,自陈出师图报的愿望。最后,请求刘禅责成自己北伐,劝诫刘禅自己思考谋划国家大事,采纳忠谏。全文围绕君子、小人展开论述,亲贤臣、远小人是全文的宗旨,中间正反对比直接谈论这一中心,而其余话题——开言路纳忠谏,平刑赏明法治,宫中府中一视同仁,感知遇之恩,愿出师图报,看似离题,实际上却无不与这一主旨相关。此文采用拉近距离,反复叮咛的方式,与刘禅促膝晤谈。清代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十七评论道:“伊尹频称先王,武乡频引先帝,具圣贤气象,兼骨肉恩情。似老家人出外,丁宁幼主人,言言声泪兼并。而一时外攘内顾,双管并下,于事则主行师,于情而主居守,平侧自见也。”有人批评它“过于叮咛周至”,但宋人苏轼说它“简而且尽,真而不肆”,明人归有光说它“沛然从肺腑中流出,不期文而自文”。清代刘熙载分析道:“文有仰视,有俯视,有平视。仰视者,其言恭;俯视者,其言慈;平视者,其言直。”(《艺概·文概》)诸葛亮被后主刘禅尊为仲父,故此表的视角为俯视与平视,语言极慈极直。此文与屈原的《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此文以散文的形式,语言朴实,与《离骚》以诗歌的形式,瑰伟奇丽,幽隐诡幻,文字华美不同,但是二者在抒发忠贞为国之情上并无二致。两者都是一字一句从肺腑中流出,感情真挚、饱满,爱国忠君,可歌可泣,同样为文章胜境。此文刻画了诸葛亮受恩感激,忠心耿耿,励精图治,公正贤明的性格,其爱国忠君、忧国忘身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代爱国志士、仁人君子。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歌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爱国志士文天祥歌唱“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正气歌》),可见此文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作者:汪平秀知识来源: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66-168页.
【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怎么能低着眉头,弯着腰去侍奉权贵,这样做绝不能使我开心欢笑。摧眉:低下眉头,一说低头。折腰:弯腰。事:侍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鄙于卑躬屈膝,不媚权贵的高贵品行。[例]唐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别人去攀附,找靠山,见了皇帝背朝天,他偏要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鄙弃权势,保持自我。(王维友《贱骨头、软骨头、硬骨头》)【鉴赏】原诗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两句大意是说,最好是到名山求仙。骑白鹿以遨游的典故,出自《楚辞·哀时命》:“浮云雾而人冥兮,骑白鹿而容与。”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出职,赋归去来。”这是李白这两句诗的出典。李白不得志于当时,遂有出世之想。不为权贵摧眉折腰,表明李白有一副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鼓舞了后人坚毅的独立人格。做人要有抱负,不随世浮沉,不做随风倒的墙头草。一般有气节的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清高自守,不向权贵低头。【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赏析】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作者人生最得意辉煌的长安经历之后。诗以梦境为线索,写了游天姥山遇见仙人的美妙过程;当梦醒回到现实后,诗人表达了人生万事如流水的虚无思想,最后又以高傲不屈的人格精神振起,预示了他将寻求“开心”的人生未来。此诗起笔飘忽,结尾豪放,梦境奇特,描写精彩,将本来没有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神仙洞天一节令人叫绝。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与作者的性情有关,更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生实践有关。由此解读此诗时应注意另一个关键,人生经历的现实其实是作者创作想象的基础,不然就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样愤激的话语,因此这是一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诗篇。此外还要注意,李白固然天才纵横,但他并非不读书。他的有些诗通篇用典,足见其博学功夫。此诗写得浪漫,对前人典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屈原的《离骚》中飞腾上天的景象描写,不正是启发此诗的来源?诗中那些“兮”字,难道不是骚体的痕迹?因此,天空尽管绚烂奇妙,还须立地想去,没有地,何来天?诗如此,学习如此,人生如此。
使我不得开心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怎么能低着眉头,弯着腰去侍奉权贵,这样做绝不能使我开心欢笑。摧眉:低下眉头,一说低头。折腰:弯腰。事:侍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鄙于卑躬屈膝,不媚权贵的高贵品行。[例]唐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别人去攀附,找靠山,见了皇帝背朝天,他偏要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鄙弃权势,保持自我。(王维友《贱骨头、软骨头、硬骨头》)【鉴赏】原诗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两句大意是说,最好是到名山求仙。骑白鹿以遨游的典故,出自《楚辞·哀时命》:“浮云雾而人冥兮,骑白鹿而容与。”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出职,赋归去来。”这是李白这两句诗的出典。李白不得志于当时,遂有出世之想。不为权贵摧眉折腰,表明李白有一副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鼓舞了后人坚毅的独立人格。做人要有抱负,不随世浮沉,不做随风倒的墙头草。一般有气节的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清高自守,不向权贵低头。【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赏析】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作者人生最得意辉煌的长安经历之后。诗以梦境为线索,写了游天姥山遇见仙人的美妙过程;当梦醒回到现实后,诗人表达了人生万事如流水的虚无思想,最后又以高傲不屈的人格精神振起,预示了他将寻求“开心”的人生未来。此诗起笔飘忽,结尾豪放,梦境奇特,描写精彩,将本来没有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神仙洞天一节令人叫绝。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与作者的性情有关,更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生实践有关。由此解读此诗时应注意另一个关键,人生经历的现实其实是作者创作想象的基础,不然就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样愤激的话语,因此这是一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诗篇。此外还要注意,李白固然天才纵横,但他并非不读书。他的有些诗通篇用典,足见其博学功夫。此诗写得浪漫,对前人典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屈原的《离骚》中飞腾上天的景象描写,不正是启发此诗的来源?诗中那些“兮”字,难道不是骚体的痕迹?因此,天空尽管绚烂奇妙,还须立地想去,没有地,何来天?诗如此,学习如此,人生如此。
【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意思】天子召见李白,他却不肯上船,仍然狂饮不止,嘴里还喊着“我是酒中的神仙”。天子:指唐玄宗。据载,玄宗曾泛舟白莲池,高兴之余,召李白前往写序。臣:官吏对皇帝的自称。【鉴赏1】原诗作者杜甫借这首诗描写饮中八仙,八位酒仙喜好杯中物者的事迹。“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两句诗是作者对李白的描述,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诗仙李白性情的豪放与潇洒。【鉴赏2】玄宗某日坐船游乐于江上,曾命令部下邀请李白上船共饮。其时,李白正在长安酒店饮酒,不但不肯遵命去谒见天子,并且很骄傲地回答:“我是酒中的仙人!”以此描写诗仙李白醉酒的情态,及其狂傲的性情。相传李白是个非常喜好喝酒的大诗人,只要喝过一斗酒,就能吟诗百篇。【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李白嗜酒成性,狂放不羁的性格。[例]但李白这个狂士早已勘破官场炎凉,乘酒兴,竟违旨拂袖离去。后来杜工部在《饮中八仙》的诗里才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名句。(张笑天、韦连城《睡美人之泪》)二、用以形容嗜酒者有酒便不顾其他的情状或酒后的张狂醉态。[例]狂酒论诗文,才知他酒量不小,且喝后醉态可掬,大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态势,李白是他的敬仰对象,于是“敢与李白拼千樽”成了他的名言。(一曲《写给他与自己》)【全诗】《饮中八仙歌》.[唐].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解析】关于杜甫这首诗的重叠押韵问题,自宋代开始,常常被诗歌评论家们提起。胡震亨在这里举出汉代的七言古诗《柏梁诗》,批评蔡绦《西清诗话》和刘辰翁《集千家注批点杜诗》“古无此体”的说法是失于深考,他的批评是正确的。《东方朔别传》说:汉武帝曾在柏梁台上召集群臣赋诗,每人各写一句,共同创作了这首《柏梁诗》。此诗每句押韵,共26个韵脚,其中三次出现“之”和“治”,而“时”、“材”、“来”、“哉”也各出现了二次。不过早在宋代,王观国的《学林》卷八即针对此诗说:“子美古、律诗重用韵者亦多,况于《歌》乎!”在列举了杜诗中一些重叠押韵的诗例后,王观国又根据《古诗十九首》中《东城高且长》一篇以及曹植《美女篇》等诗中也有重叠用韵的情况,指出:“子美诗非创意为此者”,“古人诗自有此体格”。事实正是如此,一直到唐代,诗人们对于押韵,创作态度还是相当洒脱灵活的,他们并不以押韵中重复出现同一个韵脚为病,但这必须是服从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杜甫的这首《饮中八仙歌》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即以诗中的贺知章和李白来说,前者掉在井中,居然就沉酣睡去,这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放;后者醉卧酒家,连皇帝的召见也不予理睬,同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傲。这两个“眠”字,能用别的字来代替吗?胡震亨说杜甫“原似有意犯重”,换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杜甫为了刻画笔下人物的醉态,“各极其平生醉趣”,以突出他们的性格,不以词害意,也不以韵害词,并不在乎韵脚的重叠。宋代以后,诗人们在押韵时,态度就远不如前代诗人洒脱了。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是以豪放旷达著称的苏轼,在《送江公著知吉州》诗中写下了“方将华省起弹冠,忽忆钓台归洗耳”,“簿书期会得余闲,亦念人生行乐耳”诗句后,因为韵脚重复了“耳”字,所以自己作注,声明:“二‘耳’意不同,故得重用。”虽然是同一个字,但一是名词,一是语气词,意义不同,所以不能认为是重韵。由此可见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是如何拘泥了。因此,杜甫这首诗的重叠用韵,才会长期成为他们议论的话题。不过他们在惊诧之余,终于发现了,在古体诗中,韵脚的适当重叠,倒是能表现出一种“错杂之趣”,而别有特色的。这就是杜甫叠韵成趣的《饮中八仙歌》给我们的宝贵启迪。
自称臣是酒中仙。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意思】天子召见李白,他却不肯上船,仍然狂饮不止,嘴里还喊着“我是酒中的神仙”。天子:指唐玄宗。据载,玄宗曾泛舟白莲池,高兴之余,召李白前往写序。臣:官吏对皇帝的自称。【鉴赏1】原诗作者杜甫借这首诗描写饮中八仙,八位酒仙喜好杯中物者的事迹。“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两句诗是作者对李白的描述,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诗仙李白性情的豪放与潇洒。【鉴赏2】玄宗某日坐船游乐于江上,曾命令部下邀请李白上船共饮。其时,李白正在长安酒店饮酒,不但不肯遵命去谒见天子,并且很骄傲地回答:“我是酒中的仙人!”以此描写诗仙李白醉酒的情态,及其狂傲的性情。相传李白是个非常喜好喝酒的大诗人,只要喝过一斗酒,就能吟诗百篇。【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李白嗜酒成性,狂放不羁的性格。[例]但李白这个狂士早已勘破官场炎凉,乘酒兴,竟违旨拂袖离去。后来杜工部在《饮中八仙》的诗里才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名句。(张笑天、韦连城《睡美人之泪》)二、用以形容嗜酒者有酒便不顾其他的情状或酒后的张狂醉态。[例]狂酒论诗文,才知他酒量不小,且喝后醉态可掬,大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态势,李白是他的敬仰对象,于是“敢与李白拼千樽”成了他的名言。(一曲《写给他与自己》)【全诗】《饮中八仙歌》.[唐].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解析】关于杜甫这首诗的重叠押韵问题,自宋代开始,常常被诗歌评论家们提起。胡震亨在这里举出汉代的七言古诗《柏梁诗》,批评蔡绦《西清诗话》和刘辰翁《集千家注批点杜诗》“古无此体”的说法是失于深考,他的批评是正确的。《东方朔别传》说:汉武帝曾在柏梁台上召集群臣赋诗,每人各写一句,共同创作了这首《柏梁诗》。此诗每句押韵,共26个韵脚,其中三次出现“之”和“治”,而“时”、“材”、“来”、“哉”也各出现了二次。不过早在宋代,王观国的《学林》卷八即针对此诗说:“子美古、律诗重用韵者亦多,况于《歌》乎!”在列举了杜诗中一些重叠押韵的诗例后,王观国又根据《古诗十九首》中《东城高且长》一篇以及曹植《美女篇》等诗中也有重叠用韵的情况,指出:“子美诗非创意为此者”,“古人诗自有此体格”。事实正是如此,一直到唐代,诗人们对于押韵,创作态度还是相当洒脱灵活的,他们并不以押韵中重复出现同一个韵脚为病,但这必须是服从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杜甫的这首《饮中八仙歌》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即以诗中的贺知章和李白来说,前者掉在井中,居然就沉酣睡去,这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放;后者醉卧酒家,连皇帝的召见也不予理睬,同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傲。这两个“眠”字,能用别的字来代替吗?胡震亨说杜甫“原似有意犯重”,换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杜甫为了刻画笔下人物的醉态,“各极其平生醉趣”,以突出他们的性格,不以词害意,也不以韵害词,并不在乎韵脚的重叠。宋代以后,诗人们在押韵时,态度就远不如前代诗人洒脱了。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是以豪放旷达著称的苏轼,在《送江公著知吉州》诗中写下了“方将华省起弹冠,忽忆钓台归洗耳”,“簿书期会得余闲,亦念人生行乐耳”诗句后,因为韵脚重复了“耳”字,所以自己作注,声明:“二‘耳’意不同,故得重用。”虽然是同一个字,但一是名词,一是语气词,意义不同,所以不能认为是重韵。由此可见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是如何拘泥了。因此,杜甫这首诗的重叠用韵,才会长期成为他们议论的话题。不过他们在惊诧之余,终于发现了,在古体诗中,韵脚的适当重叠,倒是能表现出一种“错杂之趣”,而别有特色的。这就是杜甫叠韵成趣的《饮中八仙歌》给我们的宝贵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