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苏轼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①,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②。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③,流年暗中偷换。
【注释】
①孟昶:五代后蜀国君。花蕊夫人:孟昶的贵妃,姓徐,别号花蕊夫人。摩诃池:初建于隋,前蜀时改名宣华池,后又改称宣华苑。故址在今成都城外昭觉寺。②欹:倚,斜靠。③不道:不知不觉。
【译文】
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骨,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徐来幽香弥漫。绣帘被风吹开,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佳人还没有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
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随时可见流星横穿河汉。试问夜已多深?夜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她掐着手指计算,秋风几时吹来,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
【评点】
本篇为续补蜀主孟昶佚词之作。诗人就蜀主和花蕊夫人一夜纳凉摩诃池上展开想象,上片描绘花蕊夫人非比凡俗的天生丽质;下片写花蕊夫人和蜀主携手在庭院赏月,面对秋夜西风而感伤时光流逝的惆怅之情,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全词情思深婉,声调清越,“如空山鸣泉,琴筑并奏”。
洞仙歌 苏轼。推荐。爱诗词网。洞仙歌苏轼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①,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②。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③,流年暗中偷换。【注释】①孟昶:五代后蜀国君。花蕊夫人:孟昶的贵妃,姓徐,别号花蕊夫人。摩诃池:初建于隋,前蜀时改名宣华池,后又改称宣华苑。故址在今成都城外昭觉寺。②欹:倚,斜靠。③不道:不知不觉。【译文】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骨,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徐来幽香弥漫。绣帘被风吹开,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佳人还没有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随时可见流星横穿河汉。试问夜已多深?夜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她掐着手指计算,秋风几时吹来,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评点】本篇为续补蜀主孟昶佚词之作。诗人就蜀主和花蕊夫人一夜纳凉摩诃池上展开想象,上片描绘花蕊夫人非比凡俗的天生丽质;下片写花蕊夫人和蜀主携手在庭院赏月,面对秋夜西风而感伤时光流逝的惆怅之情,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全词情思深婉,声调清越,“如空山鸣泉,琴筑并奏”。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隔叶黄鹂空好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推荐。爱诗词网。清·徐珂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②,敦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④之,不立券⑤。亡何⑥,其人亡。蔡召⑦其子至,归之。愕然⑧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⑨语⑩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11)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12)而致(13)之。【注释】①本文选自《清稗类钞·敬信》。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人。旃,音zhān。②〔诺责〕诺言和责任。③〔敦风义〕重视情谊。④〔寄〕寄存,寄放。⑤〔券〕书面证明。⑥〔亡(wú)何〕没多久。⑦〔召〕召唤,召集。⑧〔愕(è)然〕很吃惊的样子。⑨〔未尝〕未曾。⑩〔语〕告诉。(11)〔而翁〕你的父亲。而,同“尔”。(12)〔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13)〔致〕归还。【译文】蔡璘,字勉旃,吴县人。很注重诺言和责任,对情谊很忠厚,笃实。有一位朋友将很多钱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字据。没过多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呼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那人的儿子)感到惊讶没有接受,说:“哎,没有这件事呀,怎么会有寄放那么多钱却不立字据的人呢?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呀。”蔡璘笑着说:“字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很了解我(的为人),所以没有告诉你。”于是便用车子(把钱)运到(那人)家中。字数:638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56-457页.
《侠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流溢着奇光异彩的小说。全篇没有头尾完整、交待详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于人物的一二奇行异事,写得虚虚实实、闪闪烁烁。小说写家境贫困,以书画为生计赡养老母的顾生,与其母常周济不知从何而来、对门而居的老妪少女,甚至老妪病逝后代为安葬。女则知恩图报,为其生子,但又不肯嫁与顾生。其女行踪诡异,剑术超群,曾以匕首掷杀纠缠顾生并侵犯自己的白狐娈童,最后提仇人头来与顾告别,自言是司马官之女,为报籍家之仇,隐姓埋名三年之久。小说极写此女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森严的社会,一个年轻女子,不怕抛头露面,不避男女之嫌,而又冷若冰霜;受顾家母子周济,不拒亦不谢,然又入顾家代母操作,为顾母洗创敷药,俨然如妇。尤其是她为报顾生养母送终之德,怜顾贫不能成婚,为之生子的异行,乃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之尤,济贫助人的侠义之极。篇名题为“侠女”,作品突出侠女的侠义之行,充分表现出作者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气和尊崇女性的民主意识。
这篇小说从思想到艺术明显地受到司马迁史传文学的影响。《史记·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瞻,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写郭解“急人之难,免雠于更。“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对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的高尚品格给予热烈赞扬。《刺客列传》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聂政、荆轲等五名刺客勇敢抗暴、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热情歌颂他们自我牺牲,以报知己者的侠义精神。作者于篇末赞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侠女》写侠女为报顾生孝养其母,以身相报,为其延一线之续,以成彼之孝的侠行,又写其以一孤弱女子,独力抗暴报仇的异行,明显可以见出是兼采游侠之同情贫苦百姓,“专趋人之急”,“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与刺客的勇敢抗暴和自我牺牲、以报知己的侠义精神。甚至司马迁借句践之语惋惜荆轲“不讲刺剑之术”而失败,《侠女》就大写侠女剑术之神异而大功告成。《侠女》在艺术表现上也继承了《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不重故事情节的首尾联贯、完整铺写,而注重人物奇行异事的描绘,以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特点,重在以为人作妇生子的异行来表现侠女的侠义性格。如将三篇作品对照看,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见出这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的承继关系。
聊斋志异之侠女。推荐。爱诗词网。《侠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流溢着奇光异彩的小说。全篇没有头尾完整、交待详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于人物的一二奇行异事,写得虚虚实实、闪闪烁烁。小说写家境贫困,以书画为生计赡养老母的顾生,与其母常周济不知从何而来、对门而居的老妪少女,甚至老妪病逝后代为安葬。女则知恩图报,为其生子,但又不肯嫁与顾生。其女行踪诡异,剑术超群,曾以匕首掷杀纠缠顾生并侵犯自己的白狐娈童,最后提仇人头来与顾告别,自言是司马官之女,为报籍家之仇,隐姓埋名三年之久。小说极写此女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森严的社会,一个年轻女子,不怕抛头露面,不避男女之嫌,而又冷若冰霜;受顾家母子周济,不拒亦不谢,然又入顾家代母操作,为顾母洗创敷药,俨然如妇。尤其是她为报顾生养母送终之德,怜顾贫不能成婚,为之生子的异行,乃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之尤,济贫助人的侠义之极。篇名题为“侠女”,作品突出侠女的侠义之行,充分表现出作者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气和尊崇女性的民主意识。这篇小说从思想到艺术明显地受到司马迁史传文学的影响。《史记·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瞻,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写郭解“急人之难,免雠于更。“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对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的高尚品格给予热烈赞扬。《刺客列传》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聂政、荆轲等五名刺客勇敢抗暴、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热情歌颂他们自我牺牲,以报知己者的侠义精神。作者于篇末赞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侠女》写侠女为报顾生孝养其母,以身相报,为其延一线之续,以成彼之孝的侠行,又写其以一孤弱女子,独力抗暴报仇的异行,明显可以见出是兼采游侠之同情贫苦百姓,“专趋人之急”,“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与刺客的勇敢抗暴和自我牺牲、以报知己的侠义精神。甚至司马迁借句践之语惋惜荆轲“不讲刺剑之术”而失败,《侠女》就大写侠女剑术之神异而大功告成。《侠女》在艺术表现上也继承了《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不重故事情节的首尾联贯、完整铺写,而注重人物奇行异事的描绘,以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特点,重在以为人作妇生子的异行来表现侠女的侠义性格。如将三篇作品对照看,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见出这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的承继关系。为了塑造好这位卓尔不群的侠女形象,作者在现实描绘上涂抹了一层神异色彩。侠女与顾生母子的互相帮助完全是现实的街邻交往,侠女以身相报、为其生子延嗣的细节描写虽为异行,却也极为生活化。而侠女的来无影去无踪,以匕首掷杀白狐,以革囊提仇人头,甚而知顾生“福薄无寿,此儿可光门闾”,最后“女一闪如电,瞥尔间遂不复见”。以上种种描写,倍增侠女神异,这种把现实神幻化的艺术手法,使得人物灵光四射,异采夺目,使其侠行义胆更加光彩过人。这种把现实神异化的艺术手法,还起到了把现实的内容虚化的作用,如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似真似幻。如小说实写侠女灭狐:“女以匕首望空抛掷,戛然有声,灿若长虹;俄一物堕地作响。生急烛之,则一白狐,身首异处矣。”而对其报仇之大事,则只用笑提仇人头来与顾生告别这样的侧面描写,即虚写来表现。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正如但明伦所评:“报仇是本文正面,剑术是报仇实迹,正面难写,而实迹又不可不写。乃于此处借狐以写匕首之神异。后之杀仇取头,只用虚写便足。”说明虚写(侧面描写、概略说明)避免了难写的实事,而又达到、甚至超过了实写(正面描写、直接具体的描绘)的艺术效果。试想如果在一短篇小说中大段大段地铺叙侠女报仇过程,反而会令人感到冗长平淡,不如仅用极少的笔墨写她用匕首击杀白狐,后只点出她取回仇人之头这样的虚实结合的写法来得强烈集中、凝炼含蓄,使侠女性格特征的表现更为深刻有力。这种把现实神异化,对侠女虚虚实实的描写,使得侠女是人似仙,如真似幻,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王渔洋回末评)。小说还采用这种写法,实写详写侠女与顾生母子的交往,以突出她以身相报的侠义行为,虚写略写她的来历、行踪、报仇经过,“只一句两句,正不知包却几许事情,省却几许笔墨”(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的虚写)。一方面倍增侠女的神异,一方面以简省的笔墨反映了更为广泛复杂的情节内容,增加了作品内容的容量,同时又使作品结构紧凑、集中、精炼,充分显示出蒲翁对于短篇小说谋篇布局的精湛造诣。悬念是小说引人入胜的重要因素,设置悬念是小说结构艺术的重要手段。《侠女》善设悬念,将侠女行动诡秘、身份来历不明、剑术高超神异写得闪烁迷离,使人频生疑窦,悬想不已,直到最后侠女挟人头而至,慷慨陈词,才使人释疑。紧接着又境界翻新,写侠女“一闪如电,瞥尔间遂不复见”,给读者留下悬想的无穷天地,比之一般小说篇末释疑即止,匠心独运,结构巧妙,艺术魅力更大,显示出作者营构短篇的过人功力。
【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出处】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意思】在家乡蜀地曾时常听到那子规鸟的哀鸣,现今到宣城又频频见到杜鹃花,令人念及家乡的子规鸟。想起子规的悲啼,叫一声令人肠断一回,我在这阳春三月天情不自禁又思念起故乡三巴。此诗结构,对法别致,语言清浅生动,如谚如谣,寓情于景。“一”、“三”的复沓运用,真实地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注:子规,即杜鹃鸟。其鸣凄恻。宣城,在安徽南部。三巴,此指四川。【全诗】《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鉴赏】
李白二十五岁出蜀后,至老也没有再回故乡。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他流露思乡情绪。乡土之思即使偶尔闪现在诗中,也是非常轻微的。不过,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满怀信心与期待的,这使他的诗风旷放而飘逸。然而长期漂泊,屡屡受挫,人老年衰,壮志难酬,一向乐观的诗人也难免会情绪低落,乡思也会涌上他的心头。这首诗应该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姹紫嫣红的暮春三月,杜鹃花花团锦簇,满山遍崖,灿然若火。想当年,诗人在家乡的时候,每每看到杜鹃花盛开,就会听到阵阵的杜鹃鸟声。提起杜鹃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从而激起思乡之情。古代蜀中之帝杜宇,又称望帝,自以为德薄,不愿意窃据帝位,为避位而出走,死后精魂化为杜鹃鸟,每到暮春时分,就啼叫起来,没完没了,似乎在呼喊着“不如归去”。看着宣城艳丽的杜鹃花,诗人耳旁顿时响起了杜鹃鸟凄恻动人的啼叫声,好像在提醒他也“不如归去”。但诗人又怎能这样空手而归呢?当年意气风发,仰天大笑出门而去,自以为功名俯拾可取,唾手可得,谁知一再受挫,一事无成。看着眼前的朵朵杜鹃花,想着家乡亲人的苦苦期待,诗人又怎能不愁肠寸断呢?诗的前两句,巧用花、鸟、地名,形成自然的对仗,以空间的延伸和时间的延续,真实地再现了诗人乡思涌动的过程。“杜鹃”一语双关,诗人借花写鸟,借鸟抒情。由眼前的实景,写到记忆中的虚景,思绪由安徽宣城而飞越千里回到蜀国的故乡,环环相扣,虚实相生,远近结合。三、四两句巧用数字,进一步渲染浓重的思乡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颇能引起游子的共鸣。
蜀国曾闻子规鸟。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出处】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意思】在家乡蜀地曾时常听到那子规鸟的哀鸣,现今到宣城又频频见到杜鹃花,令人念及家乡的子规鸟。想起子规的悲啼,叫一声令人肠断一回,我在这阳春三月天情不自禁又思念起故乡三巴。此诗结构,对法别致,语言清浅生动,如谚如谣,寓情于景。“一”、“三”的复沓运用,真实地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注:子规,即杜鹃鸟。其鸣凄恻。宣城,在安徽南部。三巴,此指四川。【全诗】《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鉴赏】李白二十五岁出蜀后,至老也没有再回故乡。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他流露思乡情绪。乡土之思即使偶尔闪现在诗中,也是非常轻微的。不过,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满怀信心与期待的,这使他的诗风旷放而飘逸。然而长期漂泊,屡屡受挫,人老年衰,壮志难酬,一向乐观的诗人也难免会情绪低落,乡思也会涌上他的心头。这首诗应该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姹紫嫣红的暮春三月,杜鹃花花团锦簇,满山遍崖,灿然若火。想当年,诗人在家乡的时候,每每看到杜鹃花盛开,就会听到阵阵的杜鹃鸟声。提起杜鹃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从而激起思乡之情。古代蜀中之帝杜宇,又称望帝,自以为德薄,不愿意窃据帝位,为避位而出走,死后精魂化为杜鹃鸟,每到暮春时分,就啼叫起来,没完没了,似乎在呼喊着“不如归去”。看着宣城艳丽的杜鹃花,诗人耳旁顿时响起了杜鹃鸟凄恻动人的啼叫声,好像在提醒他也“不如归去”。但诗人又怎能这样空手而归呢?当年意气风发,仰天大笑出门而去,自以为功名俯拾可取,唾手可得,谁知一再受挫,一事无成。看着眼前的朵朵杜鹃花,想着家乡亲人的苦苦期待,诗人又怎能不愁肠寸断呢?诗的前两句,巧用花、鸟、地名,形成自然的对仗,以空间的延伸和时间的延续,真实地再现了诗人乡思涌动的过程。“杜鹃”一语双关,诗人借花写鸟,借鸟抒情。由眼前的实景,写到记忆中的虚景,思绪由安徽宣城而飞越千里回到蜀国的故乡,环环相扣,虚实相生,远近结合。三、四两句巧用数字,进一步渲染浓重的思乡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颇能引起游子的共鸣。
江天一传。推荐。爱诗词网。汪琬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1)。少丧父,事其母(2),及抚弟天表(3),具有至性(4)。尝语人曰(5):“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6)。”前明崇祯间(7),县令傅岩奇其才(8),每试辄拔置第一(9)。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10)。家贫屋败(11),躬畚土筑垣以居(12)。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13)。雨至,淋漓蛇伏(14)。或张敝盖自蔽(15)。家人且怨且叹(16),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17)。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18)。当是时(19),徽人多盗(20),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21)。而会张献忠破武昌(22),总兵官左良玉东遁(23),麾下狼兵哗于途(24),所过焚掠(25)。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26)。天一腰刀帓首(27),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28),斩馘大半(29),悉夺其马牛器械(30),徽赖以安(31)。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32),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33),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34)。先是(35),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36),诸县皆有阻隘可恃(37),而绩溪一面当孔道(38),其地独平迤(39),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掎角(40)。”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41),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42);间出逆战(43),所杀伤略相当(44)。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45),而别从新岭入(46),守岭者先溃(47),城遂陷(48)。大帅购天一甚急(49)。天一知事不可为(50),遽归(51),属其母于天表(52),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53),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54)?我不死,祸且族矣(55)。”遇佥事公于营门(56),公目之曰(57):“文石!女有老母在(58),不可死。”笑谢曰(59):“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60)?公幸勿为我母虑也(61)。”至江宁(62),总督者欲不问(63),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64)。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65),南向再拜讫(66),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67),天表往收其尸,瘗之(68)。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69)。当狼兵之被杀也,凤阳督马士英怒(70),疏劾徽人杀官军状(71),将致佥事公于死。天一为赍辩疏(72),诣阙上之(73),复作《吁天说》(74),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75)。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76)。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77),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78)。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士无以尚也(79)。予得其始末于翁君汉津(80),遂为之传。汪琬曰:方胜国之末(81),新安士大夫死忠者有汪公伟、凌公驹与佥事公三人(82),而天一独以诸生殉国。予闻天一游淮安(83),淮安民妇冯氏者到肝活其姑(84),天一征诸名士作诗文表章之(85),欲疏于朝,不果(86),盖其人好奇尚气类如此87)。天一本名景,别自号石嫁樵夫(88),翁君汉津云(89)。〔注释〕(1)徽州歙(she)县:徽州府(统辖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歙县(今安徽省歙县)。(2)事:侍奉,奉养。(3)抚:扶养。(4)至性:纯厚的本性。(5)语(yu):告诉。(6)无文章:写不好文章。(7)前:前朝,指明朝。崇祯:明思宗年号(1628—1644)。(8)县令:知县。傅岩:字野清,明末义乌(现在浙江省义乌县)人。崇祯进士,官至监察御史。(9)试:童生的岁考。辄(zhe):就。拔:选取。(10)补诸生:考取秀才,入学为生员。(11)败:残破。(12)躬:亲身。畚(ben)土:以畚运土。畚:用草绳或竹篾编织的盛物器具。垣:墙。(13)盛暑:大热天。暴(pu):同“曝”,晒。(14)淋漓:沾湿或下滴的样子。这里指全身湿透。蛇伏:象蛇那样蜷伏在地上。(15)张:打开。敝盖:破伞。蔽:遮。(16)且怨且叹:一面抱怨一面叹息。(17)自若:还是象原来的样子,不在意。(18)同郡:指同是徽州府的人。徽州府古名新安郡。金佥(qian)事公声:作佥事官的金声。“公”是尊称。金声,字正希,明末休宁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其后授御史、山东佥事,皆未就。南明福王时授左佥都御史,未赴任。南京被清军攻破后,在家乡组织义军抗清,兵败不屈,被杀。谥文毅。知:赏识。(19)是时:此时,指明末。(20)盗:指结伙抢劫或起义反抗明朝统治的人。(21)为守御计:作防守的打算。(22)会:适逢。张献忠破武昌:事在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明末延安柳树涧(今陕西省定边县东)人。崇祯三年在陕北米脂起兵,转战南北,大破明军。于四川建立大西国。后被清军战败,中箭而亡。(23)左良玉:字昆山,明末临清(今山东省临清县)人。曾率兵在辽东与清军作战有功,升总兵官。又于河南一带与张献忠、李自成军作战有功,封宁南伯(福王时进爵为侯),驻武昌。福王时,率兵东下讨伐朝中专权的马士英,病死九江。据《明史·金声传》:“(崇祯)十六年,凤阳总督马士英遣使者李章玉征贵州兵讨贼,迂道掠江西,为乐平吏民所拒击。比抵徽州境,吏民以为贼,率众破走之。章玉讳激变,谓声及徽州推官吴翔凤主使,士英以闻。声两疏陈辨,帝察其无罪,不问。”可见,“狼兵哗于途”,是指马士英部下李章玉,不是左良玉。汪琬此文盖传闻之误。遁:逃。(24)麾(hui)下:部下。麾:指挥军队的旗帜。狼兵:广西西部东兰、那地、南丹等土司以狼人(住在广西西部各地的一种少数民族,历史上称为“蛮”族)为兵,称为狼兵,强悍善战。土司归顺之后,狼兵编为官军。哗:哗变,喧哗叛变,不受指挥。(25)焚掠:又烧又抢。(26)以委天一:把(拒狼兵的)任务委托江天一。(27)腰刀:腰间挂刀。帓(mo)首:以巾裹头。(28)鏖(ao)战:激战。(29)斩馘(guo):杀死。馘:原指割下已死敌人的左耳(拿回计功)。(30)悉:全部。(31)赖以安:赖(此)而平安。(32)望风:意思是看到某种形势,赶紧随着。内附:归附己方。汪琬在清朝著文,照例要这样说。顺治二年(1645),多铎率清兵往征江南,明将许定国、李际遇等先后投降,河南各州县相继归附。五月,清兵渡长江,由丹阳、句容攻南京。福王逃走,至芜湖投降。(33)唐藩自立于福州:南京被清兵攻破后,当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聿(yu)键在福州(改名福京)即皇帝位,改元隆武。藩:古代称分封之王所统辖的地区为藩国。(34)监纪推官:不详。推官,原是知府下掌司法的官员。(35)先是:以前。(36)形胜之地:地理形势优越的地方,险要之地。(37)阻隘(ai):险要之地。恃(shi):依赖,凭藉。(38)孔道:大路。(39)平迤(yi):平坦绵延。迤:延伸。(40)相掎(ji)角:互相支援。掎角:据《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角之,抓住鹿的角;掎之,抓住鹿的腿,引申为互助夹击敌人。(41)已而:不久。师:军队。(42)援兵登陴(pi):带兵登城防守。陴:原指城上的女墙。(43)间(juan):间或。逆战:迎战。(44)略相当:指敌我双方死伤差不多。(45)少骑(ji):少数骑兵。缀:拖住,牵制。(46)新岭:在休宁县南七十里,连山,有险可守。(47)溃:混乱奔逃。(48)陷:失陷。(49)购:悬赏缉捕。(50)事不可为:无成功之望。(51)遽(ju):急。(52)属(zhu):同“嘱”,托付。(53)知天一:与江天一有交情。(54)邪:通“耶”。(55)族:灭族。(56)营门:清军的营门。(57)目之:看他。(58)女:同“汝”。(59)谢:兼有感谢和谢绝的意思。(60)焉有:岂有,哪里有。难(nan):灾难,通常指死。(61)幸勿:千万不要。幸:文言里常用的表示希冀的词。(62)江宁:清朝的江宁府治,明朝名南京。(63)总督者:指洪承畴。他原在明朝总督蓟、辽军务,被俘降清。而明廷传说他已殉国。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清以洪承畴为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承畴欲降天一,天一朗诵明思宗谕祭承畴文以愧之,遂被杀。不问:不问罪,释放。(64)诣:往,到。通济门:南京城南边稍偏东的城门。(65)高皇帝:明太祖谥高皇帝。(66)南向:向南,表示不臣服清朝(在北方)。再拜:跪拜两次。讫(qi):完毕。(67)越数日:过了几天。(68)瘗(yi):埋葬。(69)是日:指江天一死难之日。(70)凤阳督:镇守凤阳府的总督。马士英:字瑶草,明末贵阳(今贵州省贵阳市)人。万历进士。崇祯时官右佥都御史、兵部侍郎。福王时任东阁大学士,进太保。专权弄势,误国害民。清军渡江,逃往杭州。后被清军杀死。(71)疏(shu):上皇帝的奏章。劾(he):揭发罪状。(72)赍(ji):送,带着。辩疏:声辩无罪的奏章。(73)诣阙:往皇帝那里。阙:宫殿前左右对峙的高建筑物,引申为皇帝居住的地方。(74)吁(yu)天:呼天诉苦。(75)得白:得以辨明。白:清楚,明白。(76)幕:幕府,地方军政大官的官署。其中的参谋、文书等办事人员称幕僚或幕宾。(77)侠客:侠义之士。号知兵者:号称通兵法的人。(78)机:机要,机密。悉取决:完全(从他那里)取得决定,都听从。(79)无以尚:不能超过。(80)得:获得,了解到。始末:首尾,事情的经过。翁君汉津:翁汉津,生平不详。(81)方:正当。胜国:已亡之国,前朝。(82)新安:新安郡,也就是徽州府。死忠:为忠君或忠于故国而死。汪公伟:汪伟,字叔度,明末休宁人。崇祯进士。任检讨、东宫讲官。北京被李自成攻破,自缢死。谥文烈。凌公駉(jiong):凌駉,初名云翔,字龙翰,明末歙县人。崇祯进士。福王时授监察御史,巡按河南,守归德。城为清军所破,自缢死。(83)淮安:淮安府,府治在今江苏省淮安县。(84)刲(kui)肝:割下己身一片肝作药。活其姑:治好她婆母的不治之症。(85)征:征求,请。表章:表扬,表彰。(86)不果:没有成为事实。(87)盖:表推断的发语词。意思相当于“大概是”。好奇尚气:喜爱罕见的好人好事,崇尚义气、气节。类如此:都象这样。(88)别自号:另外还自称。(89)云:说。〔鉴赏〕我国古代散文中,忠臣、义士传记很多,传世名篇也颇不少。后来的人,写得不好就容易落套,流于公式化、“老面孔”。然而,清初著名散文家汪琬所作的《江天一传》,却自有特色,不同凡响处令人瞩目。首先是传主的选择。历代忠臣传记,传主大多是身居高位、负有重任或有大功业、大影响的人物。这种传主,事迹轰轰烈烈,有好写的一面;由于其为人们广泛关注,写了较易流传。但为文之道,如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是不能绝对化的。明末清初,公卿大夫、文人学者坚决抗清的甚多。江天一不过是一个生员(秀才),又没有什么文名诗望,用今天的话来说属于普通知识分子。汪琬与他非亲非故,也不是老乡(以前文人往往喜欢表彰同乡),仅仅听翁汉津所说,就为之作传。参加过修撰《明史》的汪琬,自然知道不少大人物的事迹,但却没有去争赶热门,而对江天一这个不大有名的人满怀兴趣,一听说就选为传主,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显然,作家是被江天一的事迹所激动的,并且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典范;他可风可传,但照清代一般史官们看来又不能单独立传(事实上《明史》只在《金声传》末附带提了一句而已);同时,作家也想借他寓寄自己内心深处那一部分不可明言的思想感情。在传记创作中,作家对传主的选择,往往是作品成败的基础。不走人们已经踏平的坦途,必然包含着艺术上的风险。独到的选择和独特的发现,可以使小变大,使冷变热——以江天一为传主在颇大的程度上就是如此。汪琬对传主有准确的把握。江天一活了四十几岁,一生可写的事迹很多,倘若巨细无遗地罗列出来,就会“通体平均而根本残缺”,形象反而模糊了。油画人物写生,要求找出对象的最亮点、次亮点;同时要求将对象所具有的五光十色统一在一个光调里。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尤其是传记文学创作中,也有可以互相发明之处。这就是要从传主一生丰富复杂的事迹中,准确把握能表现心灵品性的最突出与次突出的事迹,并且将所写的各种事迹统一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江天一之所以可风可传,主要在于他一生最后二、三年。这几年正是时局动荡,江南大乱,明被清亡的时期。疾风知劲草,时穷节乃见。作家把握了江天一协助金声组织老百姓,打败哗变后沿途又烧又抢的“狼兵”,保卫了徽州人民的安全,又为此事奋不顾身地替被权奸马士英诬陷的金声辩护。不过,这些崇祯十六年(1643)的事,还是“次亮点”。两年后,即顺治二年,又率众抗清救亡,终因大势已去,城破被执,与金声同时慷慨献身。对于一个人,生死往往是最严峻的考验。那个最后终于杀了江天一的洪承畴,就是因为受不住这考验而降清的。这是江天一人生历程最后也是最有光彩之所在,或者说是他心灵品格的“最亮点”。作家用约四成的篇幅来写“最亮点”,用约三成的篇幅写“次亮点”,其余几十年的事迹及必要说明、议论只用了不到三成的笔墨,而且议论中又有为其壮烈牺牲而发。短篇传记就是应当这样抓住根本之处,大写特写。准确的把握,不但要抓住一生中最可传之事,而且要选取最生动最有特征的细节和人物语言。也就是要从整体着眼,集中笔力写关键之处,以具体的举止言谈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心灵品格。《江天一传》在这方面有许多出色之处。当清兵南下,江南大乱,许多州县望风归附之时,江天一带兵据守丛山关。清兵攻之不下,转而攻新岭,守新岭的黄澍投降,于是徽州城陷落。江天一看到徽州抗清事业已经失败,急忙将老母托付于弟弟,然后挺身而出,昂然就捕。有了解他的人要释放他,他说:“我不死,祸且族矣。”他是以牺牲自己来保存亲属的。更为感人的是下面所写的事迹——遇金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间,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金声劝他争取活下来以事奉老母。他理解这一好意,但却谢绝了。“笑谢”一个“笑”字,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决心、坦然和胸有成竹。“哪有同人家共事而独自逃避死难呢?”这样的反问比正面陈词更有力地表现出他的尚义。“请您千万不要为我的老母顾虑。”既含蓄地暗示了自己对赡养老母已作了安排,同时也是为了让金声放心,或者说宽慰金声。在敌军营门里他不可明说做了什么安排,匆匆一见之间他不可能多说无关紧要的话。简短的对答,说明了在被捕后突然见面时彼此最关切的事。而江天一的回答,不但表明他的义与孝,表明了他对金声的深切了解,也表明了他的从容和机智。含笑回答的短短两句话,表面上并不慷慨激烈,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反映了坚定的信念和深挚的感情,使人从几星飞沫中听出浩瀚心灵的涛声。固然,金声是他的知己,但他愿与金声同死,并不只是遵循“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训,而主要是出于抗清救国的忠诚。这在他被押解到江宁(今南京)后,对总督洪承畴所说的话中反映出来。洪承畴想不予追究、问罪,他却说:“我为你打算,你还是杀我;要是不杀,我必定再起兵抗清。”使洪承畴不能不杀,不敢不杀。这是智激的话,倘真被释放,再起兵的可能性已近于零,万一能再起兵也必然随即失败的。所以,这些智激洪承畴的话,说明他铁了心要以死殉国而不愿苟活偷生。据记载,他还曾朗诵明思宗谕祭洪承畴文,来羞辱这个降清投敌的显贵,只是此事太犯忌讳,汪琬不便也不敢写罢了。到了通济门外刑场,他又三呼“高皇帝”,向南——明朝抗清残余再拜,从容就义。以致使在场的老百姓都为之叹息流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借用文天祥这两句诗来说明江天一的牺牲,是很恰当的。于是,作家生动地写出了传主的大节、晚节,写出了他“立品”的最后完成和最高境界。将江天一之牺牲写得廉顽立懦、气贯长虹,其心灵品格的根本之点镌刻在读者心上的时候,这篇传记也就实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再来就是点和面的结合。作为传记,固然要大写特写最主要之点,但也不宜只写一点不及其余,有点无面。否则,读者也会感到不满足。所以,作家先写江天一的孝悌、怀才不遇、安贫好学。接着,又写传主深沉多智,勇武知兵,挺身保卫乡里,亲率壮士打败哗变劫掠的“狼兵”。在笔酣墨饱地写了传主抗清救亡事迹之后,又回叙因杀“狼兵”之事,金声将被权奸马士英置之死地,他为之亟力辩白,与金声可谓生死之交。此事在前而却后写,这种倒叙的运用,不但为了避免流水帐式的行文,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读者误会,以为江天一壮烈牺牲主要是出于对金声的义气。最后又用插叙,写了传主努力表彰淮安民妇冯氏对婆婆之孝。所有这些,都围绕着传主所说过的“立品”来写的,所以和抗清救亡而壮烈牺牲,不但一脉相通,而且构成众星拱月的作用,使读者了解传主一生为人,明白他最后慷慨献身并不是偶然的。这些都表现出汪琬“叙事有法”。最突出的一点是寓一己之情于叙他人之事。前面谈传主的选择时已接触到这个问题。汪琬是在清朝做官的人,但明亡时他已经二十岁。虽然他在明朝不过是个老百姓,但在心灵深处却有故国之情。他在清朝做官,内心显然是矛盾的,所以一再称病辞官隐居。他第二次出仕是因为被荐参加博学鸿词考试一等,而参加修《明史》。在当史官期间,“棘棘争议不阿”,以致只到任六十日,就再次称病辞官。这既说明他为人正直,也说明他由于故国之情而与一些秉承清王朝旨意的史官格格不入,看法很不相同。他被江天一事迹所感动,要表彰江天一,但却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处境。所以他行文谨慎,措词斟酌。他尽量多从正面写传主,不得已须写到清朝官兵时,就作客观叙述,或者不指明姓名,个别犯讳之事(如江天一羞辱洪承畴)只好避而不写。但是,他将江天一抗清牺牲作为传记的重心,将传主被捕到就义写得具体生动以至笔歌墨舞,实际上是寓一己之情于叙事之中,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观者无不叹息泣下”,如果闻者的汪琬自己内心不“叹息泣下”,就不会为江天一立传,即使立传也不会这样写了。在不涉及抗清事迹时,作家用了“具有至性”,“深沉多智”,“好奇尚气”这样一些概括性评语。末段特地指出,江天一是明末徽州府“独以诸生殉国”者,这是点睛之笔,看似叙述客观事实,而赞叹之情溢于纸上;同时,又是用春秋笔法对明朝显要降清的鞭挞。所以前段说他为金声辩白,受金声器重之后,忽然笔锋一转,说“其后竟与公(指金声)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也”,这不但是赞颂他的义,更是赞颂他“以诸生殉国”。这些赞语都浸渍着作家深切的崇敬与无限感慨之情。《江天一传》无疑是一篇出色的传记。但它也和许多同类作品一样,只写传主的优点而不写缺点、弱点,以致几乎是个完人。末段论赞中说到江天一表彰冯氏割肝医治婆婆不治之症,既反映了作家的迷信,从传记的艺术角度看来也多少有蛇足之嫌。最后一句“翁君汉津云”,也与前文重复。不过,通篇看来,作家匠心独运,写得颇有特色,其成就是很值得重视的。字数:8020作者:潘旭澜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481-14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