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农民起义

元末农民起义朗读

元末农民起义(151~167年)

元至正十一至二十七年(1351至1367年)九月,以红巾军为主力的农民武装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

至正十一年五月,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门徒刘福通等,聚集3,000人首先起义,攻占安徽和河南交界地区十余州县,发展至10万余人。在其影响下,徐寿辉、李二、王权、郭子兴等相继起义。不久,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部。起义军以红巾、红旗为号,故称红巾军。同时,方国珍于台州、张士诚于淮东也起兵反元。

十月,徐寿辉以蕲水(今湖北浠水)为都称帝,国号天完。即将所部兵力,一路逆江而上,克武昌、江陵(今湖北荆州)等地;另一路顺江而下,攻取长江中下游一些州县,尔后进军江西和江浙。十二年七月,攻克江南重镇杭州。起义军以“摧富济贫”为口号,得到贫民拥护,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元朝廷急令丞相脱脱率大军南下,于徐州击败李二义军,继集江南数省元军,攻克杭州,对起义军进行全面镇压。各义军相继受挫,转入低潮。十四年,脱脱率军40万向淮东张士诚部进攻,元顺帝诏削脱脱官爵,临阵易将,使元军军心涣散。张士诚乘机夺取淮东,进占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其他各支义军亦乘机主动出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徐寿辉部重新占领湖广、江西大部。朱元璋组成一支以徐达、常遇春等人为骨干的武装,在郭子兴病卒后,统领其军。

十五年二月,刘福通在亳州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号小明王,国号宋。十六年,刘福通为分散元军主力,命部将分路攻入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十七年,遣军三路北上伐元。次年五月,刘福通攻占汴梁(今河南开封),定为宋都。随之三路北伐军先后失败。十九年八月,元军攻破汴梁。

十六年正月,天完将领倪文俊移都汉阳(今属湖北),自任丞相,十七年欲杀徐寿辉未果,反被部将陈友谅袭杀。十九年底,陈友谅迫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汉。时在重庆(今重庆)的天完陇蜀行省右丞明玉珍,得知陈友谅称帝,也宣布自立,二十三年,在重庆称帝,国号夏。

十六年三月,朱元璋率水陆军攻克元集庆(今江苏南京),改称应天,以此为中心建立基地。尔后向元统治薄弱的东南地区用兵。二十一年,乘元军战力削弱、其他起义军内部发生分裂之机,开始兼并各方势力。采用谋士刘基建策,确定先灭陈友谅、后攻张士诚,统一东南,再北上灭元的方略,于二十三至二十四年正月,灭陈友谅,二十七年灭张士诚,从而控制了江南广大地区。

元末农民军,分路进攻,歼灭元军大量有生力量,加速了元朝灭亡。

中国古代将士用于防护头部的装具,亦称“兜鏊”、“头鏊”、“盔”等。通常与铠甲配套使用,所谓“甲胄”、“盔甲”等词是古代防护装具的统称。

在新石器时代,胄多用藤条和兽皮制作。商周时期,军队开始使用青铜铸造的胄,皮胄由于轻便和制作更为便捷,仍是主要装备。战国晚期,出现了用铁甲片编缀的铁胄,较之铜胄有更好的防护能力。由于外形似鏊(锅),故称之为“兜鏊”,其后部还装有保护颈部的“顿项”。秦汉时期,军队普遍装备铁胄,能够有效地防御青铜和铁制兵器的攻击。秦始皇兵马俑坑还出土过用石片编缀的“石胄”和“石甲”。唐朝以后,多采用网状的环锁胄。宋明时期以后,胄多称为“盔”。清朝的盔,表面髹漆,额前正中有突出遮眉,盔顶竖有插饰缨枪或獭尾用的铁管,后垂缀有铜钉的护颈。

元军头盔

元朝军队编制简表

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占领杭州后,改筑杭州城,还专筑水门5座。图为其中的凤山水门。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作者简介遇罗锦(1946—),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1966年文革开始,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受牵连,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1969年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年迁至北大荒落户,并在那里与当地一知青结婚。1979年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随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个冬天的童话》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头轻》。《一个冬天的童话》最早发表于《当代》杂志1980年第3期,先后被译为德、日、英、法四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强烈的感情讲述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悲惨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天看来,她的作品有时感情宣泄太直接,缺乏艺术的表达,文字也尚显粗糙,缺乏雕琢。

()

《庄子》

南海之帝为倏

()

【诗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夜阑人静,梦里重温了年轻时的欢乐生活。于是便哭泣起来,泪水冲淡了胭脂,在脸上凝成了纵乱的痕迹。梦中回忆,空垂悲泪。是对往日韶华虚度的追悔,也有对现实艰难处境的哀愤。“红阑干”逼真地再现了琵琶女哭后的状态。注:少年事,年轻时欢乐的生活。阑干,纵横貌。形容泪流的样子。【鉴赏】夜深的时候,忽然在梦中回想起少年时代的许多往事,忍不住泪流满面,把脸上的红色胭脂都弄得凌乱模糊了。阑干:在这里指的是脸上的脂粉被泪水沾湿,顺着泪水流下,仿佛是一排排的阑干。过去的欢乐往事,突然在梦中涌上心头,抚今追昔,感叹身世飘零,只觉满心凄楚,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

【诗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出处】唐·杜甫《洗兵马》。【意思】怎么能找到一位壮士,挽来天河的水,洗干净铠甲和兵器,永不使用。天河:银河。【鉴赏】安得:怎么能够。挽:牵引;导引。天河:银河。甲兵:盔甲和兵器。此联的意思是:怎么能得到一位膂力过人的人,把银河里的水引下来,洗净兵器,永远不再动用!后用来表达一种制止战争、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用法例释】用以表达停止战争,实现永久和平的愿望。[例]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努力是为了实现杜甫诗中“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和平主义理想,寻求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高洪《中日友好有大局人间正道是沧桑》)

()

宋·沈括

板印

()

【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又一次为友人送行,那萋萋的芳草呀,也意蕴着别离的深情。【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得“题”的意思。【鉴赏】白居易的这首诗因四个方面的原因而闻名。一是为他青年时期作品。他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是现存白氏作品中最早的一首,该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年十五。”而这首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二是此诗为应考之作。按科场规定,应试作品限定题目,前加“赋得”二字。这种命题作文,不仅不是作者有感而发,而且体式上的规矩严格,不容易产生佳作,应制诗得以传世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此诗居然在白居易大量作品中,居于显要地位,一直为后世所乐道。三是白居易因此诗而一举成名,由此步入诗坛。据载,白居易自江南入京,晋谒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打趣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是当读到投献诗文中的“野火烧不尽”二句,大为激赏:“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并为之延誉,遂声名大振(见唐代张固《幽闲鼓吹》与宋代尤袤《全唐诗话》),竟至产生轰动效应。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叙白谒顾事如前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诗名动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论价,日日如是。”四是此诗原意以古原草写别情,本无惊人之处,只是按《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加以衍生而已,可是前四句的“咏草”却不同凡响,无怪乎顾况大为赏识。后世欣赏这首诗,也可以说大多数人已不着眼于写别情,而注目于咏草,由咏草获得哲理性启示。诗人原以草为喻,写景抒情,构成意境,本无意于说理,可是恰恰道出了哲理。这种“理语”仍是景语或情语。因为理融于形,如盐入于水,因而不使人觉得抽象概念,反觉得隽永有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上草,郊原上的草,覆盖面很广。离离,茂盛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绿草如茵的芳甸,也就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诗人由起句的景语一下子探入其内在规律,继之以“一岁一枯荣”的理语。由“荣”想到其“枯”,并点明“枯”能转化为现在的“荣”。一年生植物野草,虽然有荣、枯的变化,可是植根于大地,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虽枯仍会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递进一层,从不畏外界凌虐的角度,进一步说明野草的旺盛生命力。野火,秋冬草枯时放哨火。原为古代刀耕火耨时代的习俗。实为烧掉枯的叶茎,既芟锄芜杂,又消灭害虫卵,且可为肥料,都是为了日后草的萌发、生长。这里将“野火”视为焚毁草的力量。野火一烧,成燎原之势,火烈威猛,对于枯草来说,必然是“烧尽”。说“烧不尽”,是“春风吹又生”,因埋于地下的根仍在,从草的生命方面看,是不得“尽”的。枯、荣,写草的茎叶变化;尽、生,写草的体与根关系。草,虽枯仍能荣,虽尽还会生,草生命力的顽强可见。缘草不畏自然界的秋霜冬雪,不怕外力的纵火燃烧,始终能生能荣,且呈“离离”之势,使人可以联想到一切有根柢有生命力的事物,总是能战胜外力,永葆青春的。这首诗诗人意在以春草萋萋喻别情凄凄,一表草盛以示情深,一表草又生以喻情不绝。可是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往往将诗的前四句提取出来备加赞扬,津津乐道生命不绝、事物无穷的道理。尤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为人常常摘出引用,以说明论点。从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鉴赏来说,前四句与后四句是浑成一体的,而且前四句是为后四句服务的,可是从文学鉴赏的复杂性说,也不排斥截取诗的一部分由原意而引申新义的做法,因此这首抒情诗的部分可以视为哲理性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