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出自哪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什么意思,《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原文出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赏析。
【出处】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鉴赏】狗在深巷中吠叫,鸡飞到桑树顶上鸣叫。这两句诗描写田园人家鸡犬相闻,一片平静祥和,与世无争的情景。安乐朴实的生活,给人一种十分惬意的感觉。
【原诗】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鸡鸣桑树颠。推荐。爱诗词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出自哪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什么意思,《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原文出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赏析。【出处】晋·陶渊明《归园田居》【鉴赏】狗在深巷中吠叫,鸡飞到桑树顶上鸣叫。这两句诗描写田园人家鸡犬相闻,一片平静祥和,与世无争的情景。安乐朴实的生活,给人一种十分惬意的感觉。【原诗】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出处】唐·李白《怨情》。【译注】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全诗】怨情[唐]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注释】①卷珠帘:是指闺中女子在卷帘盼望所思今的人归来。②深坐:久坐。颦蛾眉:皱眉头。这句写久等不归的失望情态。【翻译】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赏析】有一位哲人说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古代的闺怨诗诉说的就是这种铭心刻骨的爱情痛苦。李白此首闺怨小诗,通过一个幽居闺房的美人独坐帘下、深坐孤寂的情形,于工笔刻画中层层揭示美人由思而待、由待而哭、由哭而怨的心态活动过程,含蓄而细腻地展示了她内心复杂难言的爱情痛楚。首句,“美人”点明主人之身份,“卷珠帘”这一动作展示了美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而有所待的思春心态。“珠帘”两字,点出美人所处环境——寂寞幽深的闺房,为下句“深坐”伏笔。次句“深坐颦蛾眉”,此“深”字,写出了坐待时间的长久、心境的孤寂。“颦蛾眉”三字,刻画美人外貌神态,透露怨苦之情。第三句“但见泪痕湿”,如电影特写镜头,把焦点集中照射美人脸庞,美人内心的痛苦,通过脸上的“泪痕湿”和盘托出。诗的前三句,通过“卷珠帘”的动作,“坐”而“颦”的沉思,“泪痕湿”的表现,一层深一层地展示美人心态发展的轨迹,将她心中的怨恨,可以说已全部写尽,诗至此似可结束。可是结句却说“不知心恨谁?”这一问,使诗情陡起回澜。是啊,她的痛苦该怨谁呢?似乎她本人也不知道。主人公遭遇的悲剧性也就愈深一层。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独守空闺?以问收束全诗,使诗情有弦外之音,扩大了诗的容量,让短短四句小诗蕴藏了含蓄深婉的魅力。李白的绝句小诗常常深有此种情韵!
不知心恨谁。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出处】唐·李白《怨情》。【译注】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全诗】怨情[唐]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注释】①卷珠帘:是指闺中女子在卷帘盼望所思今的人归来。②深坐:久坐。颦蛾眉:皱眉头。这句写久等不归的失望情态。【翻译】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赏析】有一位哲人说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古代的闺怨诗诉说的就是这种铭心刻骨的爱情痛苦。李白此首闺怨小诗,通过一个幽居闺房的美人独坐帘下、深坐孤寂的情形,于工笔刻画中层层揭示美人由思而待、由待而哭、由哭而怨的心态活动过程,含蓄而细腻地展示了她内心复杂难言的爱情痛楚。首句,“美人”点明主人之身份,“卷珠帘”这一动作展示了美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而有所待的思春心态。“珠帘”两字,点出美人所处环境——寂寞幽深的闺房,为下句“深坐”伏笔。次句“深坐颦蛾眉”,此“深”字,写出了坐待时间的长久、心境的孤寂。“颦蛾眉”三字,刻画美人外貌神态,透露怨苦之情。第三句“但见泪痕湿”,如电影特写镜头,把焦点集中照射美人脸庞,美人内心的痛苦,通过脸上的“泪痕湿”和盘托出。诗的前三句,通过“卷珠帘”的动作,“坐”而“颦”的沉思,“泪痕湿”的表现,一层深一层地展示美人心态发展的轨迹,将她心中的怨恨,可以说已全部写尽,诗至此似可结束。可是结句却说“不知心恨谁?”这一问,使诗情陡起回澜。是啊,她的痛苦该怨谁呢?似乎她本人也不知道。主人公遭遇的悲剧性也就愈深一层。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独守空闺?以问收束全诗,使诗情有弦外之音,扩大了诗的容量,让短短四句小诗蕴藏了含蓄深婉的魅力。李白的绝句小诗常常深有此种情韵!
《虞姬自刎(虞姬别霸王)》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又,《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中记虞姬和项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别霸王。推荐。爱诗词网。《虞姬自刎(虞姬别霸王)》出处、释义和例句【出典】《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又,《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中记虞姬和项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又,宋·范成大《虞姬墓》诗:“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姬有墓田。”又,宋·曾巩《虞美人草》诗(一说许彦国作):“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先飞,青血化为原上草。”又,元·王伯成套曲[般涉调·哨遍]《项羽自刎》中[耍孩儿]:“唯除个植楚怀忠政,错认做奸人暗等。误截一臂不任疼。猛魂飘已赴幽冥。碧澄澄万里天如水,明朗朗十分月满营。马首立虞姬氏,翠蛾低敛,粉泪双擎。[么]绝疑的宝剑挥圆颈,不二色的刚肠痛。怎教暴露在郊墟,惜香肌难入山陵,望碧云芳草封高塚。对黄土寒沙赴浅坑。伤情兴,须臾天晓,仿佛平明。”又,元·张时起有杂剧《霸王垓下别虞姬》,已佚。【释义】《史记·项羽本纪》记虞姬事,并未说明她是否自刎,但后世有“虞姬墓”。历来诗人对虞姬多有歌咏,皆以为自刎死。又,宋金杂剧、院本多有霸王剧目,最完整的、涉及虞姬的剧本应是元代张时起的《霸王垓下别虞姬》,惜已佚。而元代保留戏曲、小说中霸王故事最多的,是王伯成的套曲。其中说到霸王马上别虞姬,虞姬立马首,拔剑自刎,这也应是张时起剧本的关目。【例句】①你你你,做了个别霸王自刎虞姬。(关汉卿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二折[梁州第七])张珪与妻相别,借用霸王别姬典故。“自刎”事自然是虚的。②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镇西将。(马致远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雁儿落])剧中汉元帝被迫送昭君出塞,很觉怆然,所以用楚霸王比喻自己的处境。
各种神迹,除了可以正面地为宗教起张扬宣传作用,以利于它的弘传之外,还可以从反面起警戒威慑作用,以杜绝内部的背离倾向,恐吓异端。上天会以某种方式惩戒人类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即有灾异之说。“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汉书·宣帝纪》)。一旦遭遇,连统治者也要公开下罪己诏,调整政策,以“上顺天心,下安百姓”。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文学作品中描写神谴的故事便特别多。这里所说的神谴,主要是针对佛教内部的错误,从细行不端到僧人破戒都算。对于犯规的行为,僧团自有惩戒,而冥冥中来自神明的责罚,则似乎强制力更大。有故事说,一个叫释僧远的和尚生性疏诞,唯酒肉是好。终于有一夜,他梦见圣者告诫他:“再继续放荡下去,你难道还敢对着镜子照自己的模样吗?”次日他取水照面,但觉眼角处有些暗淡,伸手一摸,不料眉毛竟被抹掉了。至此他方知荒弃戒律,后果严重。于是痛下决心,一改常习,反形易性,严奉律仪。一年以后,圣者入梦表扬了他。不久他面部滋润,眉毛又长了出来。这类故事总要有一些惊人之点;唯其惊人,才可望收警戒之效。下边这个故事更为委曲婉转,因此也更著名。
有一天,某寺院举行斋会,来人很多。一个贫女正好路过此地,便带着两个幼子和一只狗入门乞食。由于身无分文,她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施给寺院,以表心意。看到午斋要等很久,她说还要他往,希望提前用斋。寺主答应了,让小僧给她端来三份饭食。她说不够,要求给狗一份,寺主也勉强答应了。她又说腹中还有一个胎儿,应该也给他一点吃的。寺主忍耐不住,喝斥道:“你这贪得无厌的女人,没有出生的胎儿难道也要饭吃?快快走吧!”贫女受辱,顿时离地升天,变做文殊菩萨;孩子亦随之化为善才和于阗王;狗成了狮子。同时五彩祥云满天,一时蔚为壮观。为告诫世人,文殊在空中留下一偈:“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我超三界,却被阿师嫌。”然后隐化而去。众人顶礼膜拜,嘘唏感叹,唯有寺主自恨无眼,睹面不识真圣。从此该地方风气淳厚,再也没有以贫富取人的事情发生。
神谴。推荐。爱诗词网。各种神迹,除了可以正面地为宗教起张扬宣传作用,以利于它的弘传之外,还可以从反面起警戒威慑作用,以杜绝内部的背离倾向,恐吓异端。上天会以某种方式惩戒人类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即有灾异之说。“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汉书·宣帝纪》)。一旦遭遇,连统治者也要公开下罪己诏,调整政策,以“上顺天心,下安百姓”。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文学作品中描写神谴的故事便特别多。这里所说的神谴,主要是针对佛教内部的错误,从细行不端到僧人破戒都算。对于犯规的行为,僧团自有惩戒,而冥冥中来自神明的责罚,则似乎强制力更大。有故事说,一个叫释僧远的和尚生性疏诞,唯酒肉是好。终于有一夜,他梦见圣者告诫他:“再继续放荡下去,你难道还敢对着镜子照自己的模样吗?”次日他取水照面,但觉眼角处有些暗淡,伸手一摸,不料眉毛竟被抹掉了。至此他方知荒弃戒律,后果严重。于是痛下决心,一改常习,反形易性,严奉律仪。一年以后,圣者入梦表扬了他。不久他面部滋润,眉毛又长了出来。这类故事总要有一些惊人之点;唯其惊人,才可望收警戒之效。下边这个故事更为委曲婉转,因此也更著名。有一天,某寺院举行斋会,来人很多。一个贫女正好路过此地,便带着两个幼子和一只狗入门乞食。由于身无分文,她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施给寺院,以表心意。看到午斋要等很久,她说还要他往,希望提前用斋。寺主答应了,让小僧给她端来三份饭食。她说不够,要求给狗一份,寺主也勉强答应了。她又说腹中还有一个胎儿,应该也给他一点吃的。寺主忍耐不住,喝斥道:“你这贪得无厌的女人,没有出生的胎儿难道也要饭吃?快快走吧!”贫女受辱,顿时离地升天,变做文殊菩萨;孩子亦随之化为善才和于阗王;狗成了狮子。同时五彩祥云满天,一时蔚为壮观。为告诫世人,文殊在空中留下一偈:“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我超三界,却被阿师嫌。”然后隐化而去。众人顶礼膜拜,嘘唏感叹,唯有寺主自恨无眼,睹面不识真圣。从此该地方风气淳厚,再也没有以贫富取人的事情发生。怠慢俗人尚且受到如此的警示,轻侮佛教,自然要有更加严重的惩戒。在这方面,法敏不敬佛经的故事可作一例:唐贞观年间,金陵栖玄寺住着高僧道琼。他善诵《法华经》,由于声韵清雅,别人都很爱听。某夏,道琼端坐诵经至深夜,法敏裸身而卧,躺在一旁。忽然,他从床上跌到地下,同时左搪右挡,哎哟求饶,继而满地翻滚,似乎有人揍他。如此折腾了一夜,直至他鼻青脸肿,面目全非。过后他承认是露体仰卧,不敬《法华》,被神鬼嗔怪,打了一顿。经过此番责打,他的行为真地检点起来。
【诗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出处】唐·李商隐《为有》。【意思】没想到嫁了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得去早朝,害得我独守闺房。金龟:唐武则天时,三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上用金线绣有龟形。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有异曲同工之妙。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绮思妙笔,固《香屑集》中佳选也。”【全诗】《为有》.[唐].李商隐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注释】①云屏:用云母石做的屏风。凤城:指京师。②金龟婿:佩有金龟袋的夫婿。《新唐书》:“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衾(qin):被子。【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借描述宦家夫妇的怨情,抒发自己受党争挤压而痛苦不堪的诗。大中四年(850),令狐绹任宰相,五年夏秋之交,诗人之妻王氏病故。这期间,他的处境尤为艰难。其妻病故前他写了此诗,反映了这一期间的痛苦心情。前二句言,寒冬已过,云屏之内,暖香融融,娇媚少妇,与丈夫两情缱绻,最怕春宵苦短。这正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之意。一个“怕”字暗示了少妇留连枕衾、爱恋丈夫的深情;也造成一种悬念,引人思考,她为什么“怕春宵”?原来是嫁给做高官的夫婿,辜负香暖衾枕,要去上早朝。此无端抱怨,是“闺人满志之时,乃转怨金阙之晓钟,破锦帷之同梦”(俞陛云《诗境浅说》)也。前二句,道出了妻之苦亦夫之苦,妻之怨亦夫之怨。此诗蕴藉含蓄,另有言外之意。清冯浩于篇末批云“言外有刺”(《玉溪生诗集笺注》)。屈复云:“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玉溪生诗意》)李商隐才高落魄,是因为陷入党争之急流漩涡,屡遭牛党之攻讦排挤,沉沦下僚终身坎廪,备受污辱,岂无悔恨、怨愤、痛苦之情乎?喻守真云:“此诗神韵,全在‘为有’与‘无端’四字,有这样的娇妻当然可爱,没来由作了金龟婿,却又可恨,一种闺房之乐,两口怨情,全在这四字曲曲道出。”(《唐诗三百首详析》)此诗与王昌龄之《闺怨》意同,重在一“悔”字,但《闺怨》用语,未有《为有》尖刻、华艳也。
无端嫁得金龟婿。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出处】唐·李商隐《为有》。【意思】没想到嫁了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得去早朝,害得我独守闺房。金龟:唐武则天时,三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上用金线绣有龟形。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有异曲同工之妙。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绮思妙笔,固《香屑集》中佳选也。”【全诗】《为有》.[唐].李商隐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注释】①云屏:用云母石做的屏风。凤城:指京师。②金龟婿:佩有金龟袋的夫婿。《新唐书》:“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衾(qin):被子。【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借描述宦家夫妇的怨情,抒发自己受党争挤压而痛苦不堪的诗。大中四年(850),令狐绹任宰相,五年夏秋之交,诗人之妻王氏病故。这期间,他的处境尤为艰难。其妻病故前他写了此诗,反映了这一期间的痛苦心情。前二句言,寒冬已过,云屏之内,暖香融融,娇媚少妇,与丈夫两情缱绻,最怕春宵苦短。这正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之意。一个“怕”字暗示了少妇留连枕衾、爱恋丈夫的深情;也造成一种悬念,引人思考,她为什么“怕春宵”?原来是嫁给做高官的夫婿,辜负香暖衾枕,要去上早朝。此无端抱怨,是“闺人满志之时,乃转怨金阙之晓钟,破锦帷之同梦”(俞陛云《诗境浅说》)也。前二句,道出了妻之苦亦夫之苦,妻之怨亦夫之怨。此诗蕴藉含蓄,另有言外之意。清冯浩于篇末批云“言外有刺”(《玉溪生诗集笺注》)。屈复云:“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玉溪生诗意》)李商隐才高落魄,是因为陷入党争之急流漩涡,屡遭牛党之攻讦排挤,沉沦下僚终身坎廪,备受污辱,岂无悔恨、怨愤、痛苦之情乎?喻守真云:“此诗神韵,全在‘为有’与‘无端’四字,有这样的娇妻当然可爱,没来由作了金龟婿,却又可恨,一种闺房之乐,两口怨情,全在这四字曲曲道出。”(《唐诗三百首详析》)此诗与王昌龄之《闺怨》意同,重在一“悔”字,但《闺怨》用语,未有《为有》尖刻、华艳也。
【诗句】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出处】唐·张泌《寄人二首·其一》【意思】暮春时节,落英纷纷,一片凄清。只有春庭上空的明月,默默多情,撒着淡淡的月光,为那些离人照着地上的片片落红。诗人用移情的手法,将离人之哀情转嫁于空中月,更见离人别离之苦。【鉴赏1】只有那庭前的春月最多情,仍然为充满离情的我,照映着一地的落花。这两句诗是描写怀念意中人,并怨叹意中人的冷漠无情。【鉴赏2】最是多情的只有那天上的明月,还为离别的人照亮了庭院里的落花。诗人梦里来到昔日与情人约会的地方,看到明月照落花,不禁触景生情,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昔日盛开的花虽已凋落,但明月却一如既往地照耀着,不离不弃。多情的只有明月,而你却如此薄情,自从离别后就杳无音讯。明月的痴情与诗人思念之人的薄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愈发激起诗人对思念之人的埋怨以及欲见心上人而不得的失落之感。诗人通过明月多情来反衬伊人无情,进一步抒发自己对伊人的思念、埋怨,语言含蓄委婉,比直抒胸臆更为动人。另外,旧时明月照旧时花,而旧时的人儿却不再,更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之感。【全诗】《寄人二首·其一》.[唐].张泌.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作者小传】张泌,生卒年不详。一作张佖,字子澄,淮南(今江苏扬州)人。南唐后主时登进士第,授句容尉。曾上书后主,言为政之要,词甚激切。召为监察御史。历考功员外郎、内史舍人。曾知贡举。事迹散见《徐公文集》、马令《南唐书》卷五、《江南别录》、《十国春秋》卷二五等。其诗多为七言近体,调高才逸,诗风婉丽,时有佳句。今存诗一卷。【解题】此诗作年不详。原诗有二首,此为其一。相传张泌早年与邻女相爱,后经年不相见,却常于梦中相遇,泌乃作此二诗寄之。此诗中写别后相思之情。首句写入梦,次句写梦境,三、四两句写醒后情景,明月为离人而照落花,多情之至。全诗极写相思,感情真挚,却含蓄蕴藉,委转动人。【注释】①依依:依恋貌。谢家:借指所寄女子之家。②此句写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绕。小廊回环,曲阑斜出,暗示相见在深隐处。【题解】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作者以诗代信,以诗传情,希望能重温旧情。【鉴赏】张泌的《寄人》共两首,本诗为其第一首,这是一首有名的追忆爱情的诗。据清人李良年的《词坛纪事》记载,诗人少年时曾与邻女浣衣相爱,“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写绝句云云”。指的就是这首诗。少年时代的感情是纯真的、深切的,有时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别梦依依到谢家”,诗人从别后做梦,因为恋恋不舍,便梦见自己轻轻款款地来到自己所爱的人家里写起(这里“谢家”是借用东晋才女谢道韫之姓代称自己心爱的人的家),接着写到梦中在情人家里的所见:“小廊回合曲阑斜”,即回环的走廊,曲折的阑干。梦得并不是很特别,但很有深情。如弗洛伊德所说,梦是愿望的达成。诗人在千里之外的他乡做梦,他最甜美的愿望是什么呢?他梦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人的家里,并且重新看见了当年的走廊、亭榭和阑干。但诗人在这里就打住了,没有再往下说。其实很明白,他到了自己恋爱甚至定情的地方,所以往日的相偎相依、山盟海誓又重现于眼前。无疑,他最大的愿望是见到自己的爱人,与她软语温存,与她长相厮守。但他的梦是不是做完了,是不是达成了他的最大愿望呢?从后句推测,作者大概在梦中快要实现他的愿望时醒了。因为后两句很清楚,诗人已回到了现实中,梦已经在给他一种甜美的感受的同时残酷地消失了。满院的落花在明月的映照下美丽而凄冷,正如作者的美好而没有结果的感情一样。这是作者笔下的少年时代的感情在他现实人生中的映照,是无望的,也是凄美的。【鉴赏】
此诗主要抒写别后相思,但是又不寻常写出,而是俱托梦境表现。诗的一开篇就直接以梦境起。“别梦依依到谢家”,意思是说诗人梦见自己回到了心中思念的那位女子之家。“谢家”,原指东晋才女谢道韫的家,此处则借为诗人所思念女子的家。一个“别”字,点明相思和产生此梦的原因。因为分别不能相见,所以相思至深;相思至深却又不得纾解,只好梦中寻之,以求相聚。这一句不但把诗人的相思之情渲染得深重缠绵,而且还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其内心微妙复杂、千回百转的心理感受。大概诗人以前曾在这位女子的家中住过,或是共同赏玩嬉游过,所以对其家中的情况非常了解。此次梦中重游旧地,看到迂回曲折的小院走廊和栏杆,一切都那么熟悉,以往的美好记忆顿时涌上诗人的心头。再想到马上就能与朝思暮想的人儿见面了,内心更是激动不已。然而,这一次他却大大地失望了。他寻遍旧时二人共游的场所,却始终不见女子的身影。诗人本是因为相思不得相见,所以寄托于梦中相聚,以诉衷肠,而今却连梦中也难寻所爱之人,这又该是一种怎样的难堪啊!以上两句一扬一抑,先出以一种期待的心情,然后再叙写希望落空,从而将诗人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更加哀怨动人。诗人刻意进入梦境寻找心爱的女子,但是却没有见到,不免要怨恨起她的无情了。相较之下,倒是那多情的月亮,怜惜他的一片心意,仍旧为这位怨恨离别的人照着落花。“只有”二字,表现出诗人的遗憾,言外之意就是希望这位女子能够和自己再次联系。此诗含蓄委婉、意味深厚,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虽写相思,却不直接正面描写,而是借助梦境侧面表现。既写梦境,却又不写相见的情形,而是以不得相见强调相思的痛苦。不仅如此,诗人还刻意隐去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典型景物的烘托,营造一种缠绵悱恻的氛围,表达出一种深沉委婉的感情。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出处】唐·张泌《寄人二首·其一》【意思】暮春时节,落英纷纷,一片凄清。只有春庭上空的明月,默默多情,撒着淡淡的月光,为那些离人照着地上的片片落红。诗人用移情的手法,将离人之哀情转嫁于空中月,更见离人别离之苦。【鉴赏1】只有那庭前的春月最多情,仍然为充满离情的我,照映着一地的落花。这两句诗是描写怀念意中人,并怨叹意中人的冷漠无情。【鉴赏2】最是多情的只有那天上的明月,还为离别的人照亮了庭院里的落花。诗人梦里来到昔日与情人约会的地方,看到明月照落花,不禁触景生情,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昔日盛开的花虽已凋落,但明月却一如既往地照耀着,不离不弃。多情的只有明月,而你却如此薄情,自从离别后就杳无音讯。明月的痴情与诗人思念之人的薄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愈发激起诗人对思念之人的埋怨以及欲见心上人而不得的失落之感。诗人通过明月多情来反衬伊人无情,进一步抒发自己对伊人的思念、埋怨,语言含蓄委婉,比直抒胸臆更为动人。另外,旧时明月照旧时花,而旧时的人儿却不再,更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之感。【全诗】《寄人二首·其一》.[唐].张泌.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作者小传】张泌,生卒年不详。一作张佖,字子澄,淮南(今江苏扬州)人。南唐后主时登进士第,授句容尉。曾上书后主,言为政之要,词甚激切。召为监察御史。历考功员外郎、内史舍人。曾知贡举。事迹散见《徐公文集》、马令《南唐书》卷五、《江南别录》、《十国春秋》卷二五等。其诗多为七言近体,调高才逸,诗风婉丽,时有佳句。今存诗一卷。【解题】此诗作年不详。原诗有二首,此为其一。相传张泌早年与邻女相爱,后经年不相见,却常于梦中相遇,泌乃作此二诗寄之。此诗中写别后相思之情。首句写入梦,次句写梦境,三、四两句写醒后情景,明月为离人而照落花,多情之至。全诗极写相思,感情真挚,却含蓄蕴藉,委转动人。【注释】①依依:依恋貌。谢家:借指所寄女子之家。②此句写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绕。小廊回环,曲阑斜出,暗示相见在深隐处。【题解】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作者以诗代信,以诗传情,希望能重温旧情。【鉴赏】张泌的《寄人》共两首,本诗为其第一首,这是一首有名的追忆爱情的诗。据清人李良年的《词坛纪事》记载,诗人少年时曾与邻女浣衣相爱,“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写绝句云云”。指的就是这首诗。少年时代的感情是纯真的、深切的,有时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别梦依依到谢家”,诗人从别后做梦,因为恋恋不舍,便梦见自己轻轻款款地来到自己所爱的人家里写起(这里“谢家”是借用东晋才女谢道韫之姓代称自己心爱的人的家),接着写到梦中在情人家里的所见:“小廊回合曲阑斜”,即回环的走廊,曲折的阑干。梦得并不是很特别,但很有深情。如弗洛伊德所说,梦是愿望的达成。诗人在千里之外的他乡做梦,他最甜美的愿望是什么呢?他梦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人的家里,并且重新看见了当年的走廊、亭榭和阑干。但诗人在这里就打住了,没有再往下说。其实很明白,他到了自己恋爱甚至定情的地方,所以往日的相偎相依、山盟海誓又重现于眼前。无疑,他最大的愿望是见到自己的爱人,与她软语温存,与她长相厮守。但他的梦是不是做完了,是不是达成了他的最大愿望呢?从后句推测,作者大概在梦中快要实现他的愿望时醒了。因为后两句很清楚,诗人已回到了现实中,梦已经在给他一种甜美的感受的同时残酷地消失了。满院的落花在明月的映照下美丽而凄冷,正如作者的美好而没有结果的感情一样。这是作者笔下的少年时代的感情在他现实人生中的映照,是无望的,也是凄美的。【鉴赏】此诗主要抒写别后相思,但是又不寻常写出,而是俱托梦境表现。诗的一开篇就直接以梦境起。“别梦依依到谢家”,意思是说诗人梦见自己回到了心中思念的那位女子之家。“谢家”,原指东晋才女谢道韫的家,此处则借为诗人所思念女子的家。一个“别”字,点明相思和产生此梦的原因。因为分别不能相见,所以相思至深;相思至深却又不得纾解,只好梦中寻之,以求相聚。这一句不但把诗人的相思之情渲染得深重缠绵,而且还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其内心微妙复杂、千回百转的心理感受。大概诗人以前曾在这位女子的家中住过,或是共同赏玩嬉游过,所以对其家中的情况非常了解。此次梦中重游旧地,看到迂回曲折的小院走廊和栏杆,一切都那么熟悉,以往的美好记忆顿时涌上诗人的心头。再想到马上就能与朝思暮想的人儿见面了,内心更是激动不已。然而,这一次他却大大地失望了。他寻遍旧时二人共游的场所,却始终不见女子的身影。诗人本是因为相思不得相见,所以寄托于梦中相聚,以诉衷肠,而今却连梦中也难寻所爱之人,这又该是一种怎样的难堪啊!以上两句一扬一抑,先出以一种期待的心情,然后再叙写希望落空,从而将诗人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更加哀怨动人。诗人刻意进入梦境寻找心爱的女子,但是却没有见到,不免要怨恨起她的无情了。相较之下,倒是那多情的月亮,怜惜他的一片心意,仍旧为这位怨恨离别的人照着落花。“只有”二字,表现出诗人的遗憾,言外之意就是希望这位女子能够和自己再次联系。此诗含蓄委婉、意味深厚,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虽写相思,却不直接正面描写,而是借助梦境侧面表现。既写梦境,却又不写相见的情形,而是以不得相见强调相思的痛苦。不仅如此,诗人还刻意隐去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典型景物的烘托,营造一种缠绵悱恻的氛围,表达出一种深沉委婉的感情。
【诗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出处】唐·李白《春思》【译注】罗帷,丝织的帐子。这是思妇在向春风发问:我与你春风素不相识,你为何要进入我的闺房?表现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鉴赏】原诗中的燕:古时燕国地方,今河北、辽宁一带。诗中用“燕草”来喻指那个秦妇所思念的丈夫,他很可能是从军到燕地去戍守边防。秦:指古时秦国地方,今陕西一带。怀归:思念家乡的父母妻儿。罗帷:丝织的帷幕。古时人家堂前所挂的帷幕。这首诗写一个秦地妇女怀念远行的丈夫,感情真挚动人。末两句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语意天真巧妙。望风怀想,倍增思妇怀念征夫的情怀。现今人们引用此两句诗,或从字面上来取义,表示对于意外的幸福感到惊喜。【全诗】《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释1】①燕草二句:意谓我心如秦桑,思君日久;君心若燕草,相思才萌。燕北地气寒冷,生草迟,当秦地桑绿枝低的时候,燕草方生。此处是借眼前景物作兴。燕,丈夫戍边处。秦,妻子居处。②断肠:这里指喜极而泣。【注释2】①春思:春日之思。“春”字语带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也喻指男女双方的爱情。②燕草:燕地的春草。宋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故见春草而思归。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乃唐王朝东北边境。③秦:今陕西一带。④罗帏:质地轻软的丝织罗帏。卢照邻《长安古意》:“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翻译】燕草碧如丝,燕地寒野草细如青丝,秦桑低绿枝。三秦暖桑树低垂绿枝。当君怀归日,当良人及春怀归之日,是妾断肠时。却是妾柔肠寸断之时。春风不相识,春风吹闺房却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怎么能轻率进入罗帏?【题解】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中描写一位留居秦中的少妇,面对明媚的春光,思念远在边塞的丈夫,流露出少妇忠贞的情感。【赏析】这是一首热烈而又温柔的古相思曲。诗歌开始即以燕草、秦桑起兴,通过对燕、秦两地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描绘,表现思妇天涯此时浓厚的相思之情。“燕草如碧丝”是思妇对丈夫服役地境况的虚想;这一虚想本身就包含着思妇的一片深情。试想,在古代,交通、气象均不发达,如果没有一千次、一万次对燕地冷暖的密切关注,没有“万户捣衣声”的秋夜唤起的刻骨相思,没有“一夜絮征袍”的针眼织进的绵密深情,何以有燕草状如碧丝的准确推想?紧承首句,作者的笔触突然又从远到近,从“燕草”转到“秦桑”,不仅突出了所思的遥遥不可期突出了思妇春思的凄苦,而且“燕草”、“秦桑”的场景转换,也使这首叙写春愁闺怨的诗作铅华去尽,走出了闺房、庭院的狭小天地,在空间上拓宽了诗歌抒情的深度厚度,显示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独特风格。另外,选取“秦桑”这一与古代妇女劳作密切相关的典型景物,也显得别具匠心。时当暮春或初夏,这时候绿肥红瘦,正是落花季节,桑叶肥硕,已使绿枝不胜重负。由此我们不难想起《诗经·氓》中以桑之荣枯比弃妇容颜、际遇变迁,浮沉的著名比喻。杜牧有一首《叹花诗》云:“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然,这是写一位晚归者的追悔与懊恼,而“秦桑低绿枝”则是望归者的自况与感伤,暗寓着备受冷落的思妇的深切期盼。两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有了前面比兴句的铺垫,第三、四句的抒情便显得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可谓痛极之语。天涯同时,而景物两异,正是“天长路远思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的煎熬,使少妇颇尝“摧心肝”的痛苦,于是情不自禁,作哀怨语。绝少温柔敦厚,言情大胆率直。五、六句是前面所抒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少妇思夫,肝肠寸断,于是眼前的一切都为之黯然失色。“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在古典诗词中常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然而少妇对此却颇不领情,反而怨其多事,撩人情思。春风化雨,复苏万物,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少妇嫉妒不已,懊恼不已,而且,长期的空闺独守生活,使少妇不愿面对这姹紫嫣红的季节,孤寂、幽黯的心灵无法承认、接受眼前世界的大红大绿,故而发出“春风不相识”的慨叹。敦煌曲子词《鹊踏技》“叵耐灵鹊多漫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与此可谓异曲同工,都是痴人痴语,无理而妙,表现了思妇的失望和哀伤情绪。李白曾作诗《寄内》:“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颇能体察、理解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在李白集中,这种描写“太常妻”们寂寞生活的作品占有不少分量,显示了一代诗人既豪放不羁又儿女情长的丰富精神世界。
春风不相识。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出处】唐·李白《春思》【译注】罗帷,丝织的帐子。这是思妇在向春风发问:我与你春风素不相识,你为何要进入我的闺房?表现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鉴赏】原诗中的燕:古时燕国地方,今河北、辽宁一带。诗中用“燕草”来喻指那个秦妇所思念的丈夫,他很可能是从军到燕地去戍守边防。秦:指古时秦国地方,今陕西一带。怀归:思念家乡的父母妻儿。罗帷:丝织的帷幕。古时人家堂前所挂的帷幕。这首诗写一个秦地妇女怀念远行的丈夫,感情真挚动人。末两句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语意天真巧妙。望风怀想,倍增思妇怀念征夫的情怀。现今人们引用此两句诗,或从字面上来取义,表示对于意外的幸福感到惊喜。【全诗】《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释1】①燕草二句:意谓我心如秦桑,思君日久;君心若燕草,相思才萌。燕北地气寒冷,生草迟,当秦地桑绿枝低的时候,燕草方生。此处是借眼前景物作兴。燕,丈夫戍边处。秦,妻子居处。②断肠:这里指喜极而泣。【注释2】①春思:春日之思。“春”字语带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也喻指男女双方的爱情。②燕草:燕地的春草。宋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故见春草而思归。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乃唐王朝东北边境。③秦:今陕西一带。④罗帏:质地轻软的丝织罗帏。卢照邻《长安古意》:“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翻译】燕草碧如丝,燕地寒野草细如青丝,秦桑低绿枝。三秦暖桑树低垂绿枝。当君怀归日,当良人及春怀归之日,是妾断肠时。却是妾柔肠寸断之时。春风不相识,春风吹闺房却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怎么能轻率进入罗帏?【题解】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中描写一位留居秦中的少妇,面对明媚的春光,思念远在边塞的丈夫,流露出少妇忠贞的情感。【赏析】这是一首热烈而又温柔的古相思曲。诗歌开始即以燕草、秦桑起兴,通过对燕、秦两地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描绘,表现思妇天涯此时浓厚的相思之情。“燕草如碧丝”是思妇对丈夫服役地境况的虚想;这一虚想本身就包含着思妇的一片深情。试想,在古代,交通、气象均不发达,如果没有一千次、一万次对燕地冷暖的密切关注,没有“万户捣衣声”的秋夜唤起的刻骨相思,没有“一夜絮征袍”的针眼织进的绵密深情,何以有燕草状如碧丝的准确推想?紧承首句,作者的笔触突然又从远到近,从“燕草”转到“秦桑”,不仅突出了所思的遥遥不可期突出了思妇春思的凄苦,而且“燕草”、“秦桑”的场景转换,也使这首叙写春愁闺怨的诗作铅华去尽,走出了闺房、庭院的狭小天地,在空间上拓宽了诗歌抒情的深度厚度,显示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独特风格。另外,选取“秦桑”这一与古代妇女劳作密切相关的典型景物,也显得别具匠心。时当暮春或初夏,这时候绿肥红瘦,正是落花季节,桑叶肥硕,已使绿枝不胜重负。由此我们不难想起《诗经·氓》中以桑之荣枯比弃妇容颜、际遇变迁,浮沉的著名比喻。杜牧有一首《叹花诗》云:“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然,这是写一位晚归者的追悔与懊恼,而“秦桑低绿枝”则是望归者的自况与感伤,暗寓着备受冷落的思妇的深切期盼。两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有了前面比兴句的铺垫,第三、四句的抒情便显得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可谓痛极之语。天涯同时,而景物两异,正是“天长路远思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的煎熬,使少妇颇尝“摧心肝”的痛苦,于是情不自禁,作哀怨语。绝少温柔敦厚,言情大胆率直。五、六句是前面所抒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少妇思夫,肝肠寸断,于是眼前的一切都为之黯然失色。“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在古典诗词中常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然而少妇对此却颇不领情,反而怨其多事,撩人情思。春风化雨,复苏万物,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少妇嫉妒不已,懊恼不已,而且,长期的空闺独守生活,使少妇不愿面对这姹紫嫣红的季节,孤寂、幽黯的心灵无法承认、接受眼前世界的大红大绿,故而发出“春风不相识”的慨叹。敦煌曲子词《鹊踏技》“叵耐灵鹊多漫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与此可谓异曲同工,都是痴人痴语,无理而妙,表现了思妇的失望和哀伤情绪。李白曾作诗《寄内》:“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颇能体察、理解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在李白集中,这种描写“太常妻”们寂寞生活的作品占有不少分量,显示了一代诗人既豪放不羁又儿女情长的丰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