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蝶恋花
柳永(987—1053),崇安人。又称“柳七”。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之人,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量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歌妓姐妹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伫(zhù)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qiǎng)乐还(huán)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1.危楼:高楼。2.黯黯:迷蒙不明。3.拟把:打算。4.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6.强:勉强。7.强乐:强颜欢笑。8.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串译】久立在高楼上丝丝细细的微风拂面,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然地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和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这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烂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赏读提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片写登楼伫望情景,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下片抒情,直抒胸臆,写词人的情深志坚。“拟把”“强乐”两句辞意顿折,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到头来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无法排遣。最后揭明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为伊”,方始画龙点睛地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挟带着市民式的激情,真是荡气回肠。
诵读上片,应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婉约地描摹出春愁之景、春愁之态。词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抓住了这最后两句精髓就可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语气要“诚”,咬字力度应坚实一些。
【断句顿挫建议】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入/憔悴。
【推荐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推荐。爱诗词网。柳永·蝶恋花柳永(987—1053),崇安人。又称“柳七”。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之人,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量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歌妓姐妹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伫(zhù)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qiǎng)乐还(huán)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注释】1.危楼:高楼。2.黯黯:迷蒙不明。3.拟把:打算。4.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6.强:勉强。7.强乐:强颜欢笑。8.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串译】久立在高楼上丝丝细细的微风拂面,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然地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和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这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烂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赏读提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片写登楼伫望情景,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下片抒情,直抒胸臆,写词人的情深志坚。“拟把”“强乐”两句辞意顿折,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到头来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无法排遣。最后揭明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为伊”,方始画龙点睛地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挟带着市民式的激情,真是荡气回肠。诵读上片,应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婉约地描摹出春愁之景、春愁之态。词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抓住了这最后两句精髓就可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语气要“诚”,咬字力度应坚实一些。【断句顿挫建议】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入/憔悴。【推荐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新家孟城口。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向晚意不适。推荐。爱诗词网。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登上古原面对黄昏壮美景色时的复杂情绪。“乐游原”即乐游苑。汉宣帝时,在乐游苑上建乐游庙,旧址在今西安城东南,地势高敞,登原眺望,可俯视西安城。李商隐还有一首七言绝句,诗题同样是“乐游原”,在这首诗中,他写道:“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这首七绝与同题五绝可谓是异曲同工,抒写之情状可谓同出一辙。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前人或言其慨叹“唐祚将沦”,或言其抒发“迟暮之感,沉沦之痛”。周汝昌先生独标一帜,认为“只是”原本写作“祇是”,意即“止是”、“仅是”。则最后两句应当理解为诗人对将近黄昏时“灿烂辉煌”的斜阳表现出一种“惊叹和陶醉”。诗无达诂,成功的诗,不管其篇幅是长是短,总是象成功的音乐、绘画一般,给人留下味之不尽的余韵。李商隐的诗多以词藻的精美、想象的奇瑰而取胜。这首五绝,短短的四句二十字,文字简洁洗练、意蕴丰厚深沉,可谓深得“含蕴雋妙”之旨。其实,旭日东升是一种美,晚霞西沉也是一种美,只是这两种美所表含的意蕴却不尽相同。东升的朝阳预示一天的开始,是充满希望的开始;西沉的太阳或许更美,只是渐浓的暮色即将来临。这就犹如看见一朵盛开的鲜花,人们不自禁想到它即将残破凋零,令人徒生几许伤怀。李商隐这首诗想要表达的,也正是这种意境。乐游原是李商隐喜欢赏玩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其地势的高敞,登高望远,可使人心胸开朗,消忧解愁。这一天,临近傍晚时分,李商隐不知怎么会心境“不适”,至于究竟为何心境不佳,诗人没有点明,这就形成了此诗主旨的多向性、朦胧性。为摆脱这种烦闷的心绪,他驱车登上了古原。这两句诗的节奏旋律有一个由低沉到高亢的变化,一个动词“登”把诗人带上了古原的高处,也把诗的节奏由“不适”的低沉带到了高原的激昂。诗人登高远眺,看见了辉映着阳光的、高莽的古原。那即将西坠的太阳,把远山近原映照得金碧辉煌,使人宛如置身仙境一般。这一景象苍莽状观,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发人深思,催人振作,令人向往。诗人心绪翻诵,万千感慨,于是发出了一声由衷的惊叹:“夕阳无限好”!全诗的旋律在此达到了顶点。这一声嗟叹,寄寓了作者几多的感叹。在这一赞美声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不佳的心境受此环境的渲染,似乎暂时忘却了。李商隐是一个很有抱负,渴望一展所长,对国家作出贡献的诗人。他由于陷入了朋党的漩涡之中,毕生坎坷,沉沦幕府,四处漂泊,身世确实非常凄凉。这种凄凉的心境抑或便是他“意不适”的主要原由吧。残美的夕阳,使他感慨、陶醉,这种解脱只是一刹那间的幻觉而已。美丽的景色往往使人产生物我两忘的感觉。只是这种幻觉是多么的短暂,一生的沉寂落寞是任什么美景也难以排遣的。看到一轮夕阳即将消退,不适的情绪又象四围漫涌上来的暮色一般涌上心头,诗人终于发出一声惋叹:“只是近黄昏”。诗歌的旋律在高潮中顿住,下跌,留下了一个悠长的尾音。李商隐的同题七绝谓“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表达的也正是这一层意思。诗人感叹时光的流逝,抱负难以施展,时光不再。我们不难体会出诗人内心的追求所在:他不愿嗟老叹穷、徒费时光;他对人生尚充满着美好的期望。只是这种期望同现实产生了不可抗拒的矛盾,作者才生发了这种感叹。这是对命运的无奈,也是对现实的俯首与控诉。全诗语句简洁,韵律一波三折。形式的质朴与意蕴的丰厚构成完美的统一。尽管这首诗一读就懂,却味之无尽,使人在反复吟诵中领略到一种诗美,这正是本诗的魅力所在。
【诗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司马:官名。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唐代属文官八、九品,品服用青色。比喻极度悲伤。【例】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三折:“淋漓襟袖啼红泪,比~更湿。”‖她经不起打击,遇事总是~。【全诗赏析】《琵琶行》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琵琶女。诗中描写她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演奏家,因此整个诗中的思想感情,都是围绕着音乐的演奏来表现的。音乐是人物出场的引子,是倾诉衷肠的手段,又是引起另一失意者沦落之感的媒介。因此,整个诗的情节安排和进展,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感情的表露,都是结合着和伴随着铮铮然的乐曲进行的。浓烈的音乐气氛,对音乐的生动描写,是该诗艺术上的突出特色。从构思上说,它的情节安排和进展,环环相扣,紧密相接。全诗从诗人“浔阳江头夜送客”发端,在秋风萧瑟的送别场面中,作者特别点出了“举酒欲饮无管弦”的遗憾。这既暗示了主人乃是一个深嗜音乐者,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垫。“忽闻水上琵琶声”,在“千呼万唤”的殷勤召唤下,琵琶女出场了。诗人正面描写了她弹奏乐曲的情景,用诗的语言来形容繁音促节的乐声,用乐声的疾徐起伏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她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琵琶女的乐声和凄苦的自诉深深地打动了诗人,而诗人的同情和诉说竟又反转来激起了琵琶女更为凄苦、激荡的感情。而白居易的泪湿青衫,不单是由于他的多情,更主要的还在于诗人心中有忧国忧民的政治苦闷,这种感情比起任何单纯的个人不幸来说,更为深沉、激越。《琵琶行》的高度艺术技巧,还突出地表现在作者熟练地驾驭语言的能力上,尤其是在对音乐的描绘上。为了把无形的、动人的乐声传达给读者,诗人运用了许多新鲜、贴切的比喻来形容乐曲的声响和急缓不定的音乐旋律,从而令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特别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语,既形容了声响的轻重交错,又给人一种清脆圆润、和谐悦耳之感。除了对乐声的直接描摹,诗中还着意描写了演奏者的情态、动作,以及听乐者的感受,从而表现了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传达了乐曲的感情。而这又是直接为表现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平服务的。
座中泣下谁最多。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司马:官名。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唐代属文官八、九品,品服用青色。比喻极度悲伤。【例】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三折:“淋漓襟袖啼红泪,比~更湿。”‖她经不起打击,遇事总是~。【全诗赏析】《琵琶行》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琵琶女。诗中描写她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演奏家,因此整个诗中的思想感情,都是围绕着音乐的演奏来表现的。音乐是人物出场的引子,是倾诉衷肠的手段,又是引起另一失意者沦落之感的媒介。因此,整个诗的情节安排和进展,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感情的表露,都是结合着和伴随着铮铮然的乐曲进行的。浓烈的音乐气氛,对音乐的生动描写,是该诗艺术上的突出特色。从构思上说,它的情节安排和进展,环环相扣,紧密相接。全诗从诗人“浔阳江头夜送客”发端,在秋风萧瑟的送别场面中,作者特别点出了“举酒欲饮无管弦”的遗憾。这既暗示了主人乃是一个深嗜音乐者,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垫。“忽闻水上琵琶声”,在“千呼万唤”的殷勤召唤下,琵琶女出场了。诗人正面描写了她弹奏乐曲的情景,用诗的语言来形容繁音促节的乐声,用乐声的疾徐起伏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她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琵琶女的乐声和凄苦的自诉深深地打动了诗人,而诗人的同情和诉说竟又反转来激起了琵琶女更为凄苦、激荡的感情。而白居易的泪湿青衫,不单是由于他的多情,更主要的还在于诗人心中有忧国忧民的政治苦闷,这种感情比起任何单纯的个人不幸来说,更为深沉、激越。《琵琶行》的高度艺术技巧,还突出地表现在作者熟练地驾驭语言的能力上,尤其是在对音乐的描绘上。为了把无形的、动人的乐声传达给读者,诗人运用了许多新鲜、贴切的比喻来形容乐曲的声响和急缓不定的音乐旋律,从而令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特别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语,既形容了声响的轻重交错,又给人一种清脆圆润、和谐悦耳之感。除了对乐声的直接描摹,诗中还着意描写了演奏者的情态、动作,以及听乐者的感受,从而表现了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传达了乐曲的感情。而这又是直接为表现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平服务的。
于易水送人一绝。推荐。爱诗词网。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释】①燕丹:指战国末年的燕国太子丹。壮士:指甘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复仇的荆轲。冠:头巾或帽子。【鉴赏】这是一首借送别友人而抒发己情的五言绝句。作者骆宾王具有浓厚李唐王朝正统思想而又一生坎坷。他“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对自己的际遇,他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称帝,他极为不满;等待时机匡复李唐王朝,是他矢志不渝的心愿。本诗明白地表达了他摆脱压抑、干出一番事业的这种心境和愿望。上联写昔日荆轲在易水边与燕太子丹告别时,一曲悲歌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怒发冲冠。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替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迫燕割让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皆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荆轲踏节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荆轲的深深崇敬。如今作者在易水边送别友人,很自然地想起了荆轲的故事。本联在写作技巧上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友谊深长、别情依依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内容,大量芟夷枝蔓,直接纳入史实。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作者心中蕴藏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的易水送客融为一体,从而为下联的抒怀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怀古以慨今的气氛。下联用对仗的句式抒怀。前一句很自然地引出后一句,“今日水犹寒”是全诗的重心所在。写法上既寓情于景,又景中带比。说荆轲虽然死了,但他代表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却千载犹存。“人已没,水犹寒”,隐含了作者对当今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已”、“犹”两个虚词的运用和“昔时”与“今日”的对比,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畅,又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作者那种抑郁难申的悲痛。全诗题为“送人”,但却无一句是叙自己送别友人的情景,也未告知我们送别的是何许人。然而我们却由它的内容自然地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自然地想见那所送之人,一定是作者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惟有如此,诗人才愿意、也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此诗开了此风气之先。
梅妃,姓江氏,莆田人。父仲逊,世为医。妃年九岁,能诵《二南》,语父曰:“我虽女子,期以此为志。”父奇之,名之曰采蘋。开元中,高力士使闽、粤,妃笄矣。见其少丽,选归,侍明皇,大见宠幸。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几四万人,自得妃,视如尘土;宫中亦自以为不及。
妃善属文,自比谢女。淡妆雅服,而姿态明秀,笔不可描画,性喜梅,所居阑槛,悉植数株。上榜曰“梅亭”。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妃有《萧兰》、《梨园》、《梅花》、《凤笛》、《玻杯》、《剪刀》、《绮窗》七赋。
梅妃传。推荐。爱诗词网。梅妃,姓江氏,莆田人。父仲逊,世为医。妃年九岁,能诵《二南》,语父曰:“我虽女子,期以此为志。”父奇之,名之曰采蘋。开元中,高力士使闽、粤,妃笄矣。见其少丽,选归,侍明皇,大见宠幸。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几四万人,自得妃,视如尘土;宫中亦自以为不及。妃善属文,自比谢女。淡妆雅服,而姿态明秀,笔不可描画,性喜梅,所居阑槛,悉植数株。上榜曰“梅亭”。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妃有《萧兰》、《梨园》、《梅花》、《凤笛》、《玻杯》、《剪刀》、《绮窗》七赋。是时承平岁久,海内无事,上于兄弟间极友爱,日从燕间,必妃侍侧。上命破橙往赐诸王,至汉邸,潜以足蹑妃履,妃登时退阁。上命连宣,报言:“适履珠脱缀,缀竟当来。”久之,上亲往命妃。妃拽衣迓上,言胸腹疾作,不果前也。卒不至。其恃宠如此。后上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喜。会太真杨氏入侍,宠爱日夺。上无疏意,而二人相嫉,避路而行。上尝方之英、皇,议者谓广狭不类,窃笑之。太真忌而智,妃性柔缓,亡以胜。后竟为杨氏迁于上阳东宫。后上忆妃,夜遣小黄门灭烛,密以戏马召妃至翠华西阁,叙旧爱,悲不自胜。继而上失寤,侍御惊报曰:“妃子已届阁前,当奈何?”上披衣,抱妃藏夹幕间。太真既至,问:“梅精安在?”上曰:“在东宫。”太真曰:“乞宣至,今日同浴温泉。”上曰:“此女已放屏,无并往也。”太真语亦坚,上顾左右不答。太真大怒曰:“肴核狼藉,御榻下有妇人遗舄,夜来何人侍陛下寝,欢醉至于日出不视朝?陛下可出见群臣。妾止此阁俟驾回。”上愧甚,拽衾向屏假寐曰:“今日有疾,不可临朝。”太真怒甚,径归私第。上顷觅妃所在,已为小黄门送令步归东宫。上怒斩之。遗舄并翠钿命封赐妃。妃谓使者曰:“上弃我之深乎?”使曰:“上非弃妃,诚恐太真恶情耳。”妃笑曰:“恐怜我则动肥婢情,岂非弃也?”妃以千金寿高力士,求词人拟司马相如为《长门赋》,欲邀上意。力士方奉太真,且畏其势,报曰:“无人解赋。”妃乃自作《楼东赋》,略曰:玉鉴尘生,凤奁香殄。懒蝉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信摽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飏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楼上黄昏兮,听凤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燕,陪从宸旒。奏舞鸾之妙曲,乘画鹢之仙丹。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太真闻之,诉明皇曰:“江妃庸贱,以廋词宣言怨望,愿赐死。”上默然。会岭表使归,妃问左右:“何处驿使来,非梅使耶?”对曰:“庶邦贡杨妃荔实使来。”妃悲咽泣下。上在花萼楼,会夷使至,命封珍珠一斛密赐妃。妃不受,以诗付使者,曰:“为我进御前也。”曰: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上览诗,怅然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号《一斛珠》,曲名始此也。后禄山犯阙,上西幸,太真死。及东归,寻妃所在,不可得。上悲,谓兵火之后,流落他处。诏有得之,官二秩,钱百万。搜访不知所在。上又命方士飞神御气,潜经天地,亦不可得。有宦者进其画真,上言似甚,但不活耳。诗题于上,曰: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读之泣下,命模像刊石。后上暑月昼寝,仿佛见妃隔竹间泣,含涕障袂,如花朦雾露状。妃曰:“昔陛下蒙尘,妾死乱兵之手,哀妾者埋骨池东梅株傍。”上骇然流汗而寤。登时令往太液池发视之,不获。上益不乐。忽悟温泉池侧有梅十余株,岂在是乎?上自命驾,令发视。才数株,得尸,裹以锦茵,盛以酒槽,附土三尺许。上大恸,左右莫能仰视。视其所伤,胁下有刀痕。上自制文诔之,以妃礼易葬焉。赞曰:“明皇自为潞州别驾,以豪伟闻,驰骋犬马鄠杜之间,与侠少游。用此起支庶,践尊位。五十余年,享天下之奉,穷极奢侈,子孙百数。其阅万方美色众矣,晚得杨氏,变易三纲,浊乱四海,身废国辱,思之不少悔。是固有以中其心、满其欲矣。江妃者,后先其间,以色为所深嫉,则其当人主者,又可知矣。议者谓或覆宗,或非命,均其媢忌自取。殊不知明皇耄而忮忍,至一日杀三子,如轻断蝼蚁之命。奔窜而归,受制昏逆,四顾嫔嫱,斩亡俱尽,穷独苟活,天下哀之。”《传》曰:“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盖天所以酬之也。报复之理,毫发不差,是岂特两女子之罪哉?”汉兴,尊《春秋》,诸儒持《公》、《縠》角胜负,《左传》独隐而不宣,最后乃出。盖古书历久始传者极众。今世图画美人把梅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盖明皇失邦,咎归杨氏,故词人喜传之。梅妃特嫔御擅美,显晦不同,理应尔也。此传得自万卷朱遵度家,大中二年七月所书,字亦媚好,其言时有涉俗者。惜乎史逸其说。略加修润而曲循旧话,惧没其实也。惟叶少蕴与余得之,后世之传,或在此本。又记其所从来如此。梅妃的故事,未见于正式的历史记载。很可能是宋朝时出于对杨氏误国的义愤虚构出来的人物。唐朝人对杨玉环是充满同情的,到了宋朝,却严厉地把失国的过错算在她的帐上,因此臆造出一位与之对立的女子,这是完全可能的。由于作者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梅妃形象,至使人们相信历史上果真确有其人,曾有其事。本篇以唐玄宗与梅、杨二妃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通过梅妃与杨贵妃间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结局,揭露了宫廷生活的黑暗腐败,和封建帝王的一夫多妻制,对青年女子的青春年华的摧残,总结了一代兴亡的历史教训。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梅妃、杨贵妃、唐明皇三个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梅妃的哀怨,凄苦,令人悲而怜;贵妃的争风吃醋、心狠手毒,而最终未能逃脱悲惨结局,令人憎而怜;唐明皇荒淫、残暴,然而又在某种程度上忠于爱情,令人怒而怜。作者在展示这些人物性格特征时,注意在发展中,在矛盾中把握性格的统一,塑造的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梅妃“姿态明秀”,性情“柔缓”。作者通过对梅妃得宠时的娇媚与失宠后的凄苦的细节描写,展示了她悲剧性格的发展和变化。梅妃入宫时,宫中“几四万人”,唐明皇“自得妃,视如尘土。”梅妃位于一人之下,众人之上,享尽了皇帝宠爱。“上于兄弟间极友爱,日从燕间,必妃侍侧。上命破橙往赐诸王,至汉邸,潜以足蹑妃履,妃登时退阁。上命连宣,报言:‘适履珠脱缀,缀竟当来。’久之,上亲往命妃。妃拽衣迓上,言胸腹疾作,不果前也。卒不至。其恃宠如此。”这段文字描写,既使梅妃娇嗔、任性之态跃然纸上,也透露出了梅妃柔中有刚的性格。这一性格,在杨贵妃进宫与梅妃争宠,梅妃失宠后表现得比较强烈。为了追求幸福、为了挽回唐明皇的情意,“妃以千金寿高力士,求词人拟司马相如为《长门赋》,欲邀上意。”未能如愿,“妃乃自作《楼东赋》。由于杨贵妃作梗,梅妃的感情依然找不到寄托。事实上,即使没有杨贵妃,还会有李贵妃、王贵妃与之争宠。封建帝王嫔妃成群的荒淫无道,决定了皇帝不可能长久地集宠于一妃;宫廷生活的黑暗腐朽决定了梅妃的悲剧命运的不可逆转。梅妃出游,恰逢为杨贵妃进贡荔枝的驿使一段的描写,使梅妃的悲剧性格发展到了高潮。“会岭表使归,妃问左右:‘何处驿使来,非梅使耶?’对曰:‘庶邦贡杨妃荔实使来。’妃悲咽泣下。”唐明皇密赐荔枝与梅妃,“妃不受,以诗付使者,曰:‘为我进御前也。’”面对无法改变的悲剧命运,梅妃绝望了。她不再幻想唐明皇有朝一日会再回到她的身边。她拒绝了皇帝这一廉价的感情施舍。对于梅妃的对立面——杨贵妃,小说并没有正面描写她的家族势力对唐明皇的影响,只是通过皇帝宠臣高力士“且畏其势”一笔点出她的地位。小说着重描写了贵妃性格上“忌而智”的特点。唐玄宗密召梅妃,贵妃得知,妒火中烧,却用贻误国事来羞辱唐明皇:“……夜来何人侍陛下寝,欢醉至于日出不视朝?”梅妃自作《楼东赋》“太真闻之,诉明皇曰:‘江妃庸贱,以廋词宣言怨望,愿赐死。’”明知梅妃在向皇帝倾诉衷肠,却故意危言耸听,煽动唐明皇“赐死”于梅妃。只此两个情节的描写,便勾画出了贵妃倚仗家族势力,承恩专宠,专横跋扈的形象。唐明皇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作者对他有批判有同情。唐玄宗密召梅妃,闻贵妃到,“上披衣,抱妃藏夹幕间。”贵妃大闹走后,“上觅妃所在,已为小黄门送令步归东宫。上怒斩之。”唐明皇的残忍、凶暴可见一斑。然而虽为一国之君,在爱情生活中也有不尽如意的地方:他对梅妃本恩爱未绝,却因贵妃作梗,与梅妃相会还要“密召”;贵妃大闹不止,他只是“顾左右而不答”;梅妃自作《楼东赋》,贵妃闻之要求赐死,他只用“默然”以对。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唐明皇,为何在贵妃面前唯唯喏喏,难道只是爱情使然?非也,这是政治联姻的必然。对于这一点,作者未多加评论,只是介绍了历史史实:“后禄山犯阙,上西幸,太真死”,从反面映证了杨氏家族在唐朝的地位。唐明皇忠于爱情,在寻妃一段中表现得悲切感人。安史之乱后,唐明皇想尽办法寻梅妃而不得,痛苦万分,梦中得见梅妃后,方找到梅妃葬身之地,“上大恸,左右莫能仰视。”他亲自撰写诔文,悼念梅妃。在这里,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唐玄宗对梅妃的眷恋、怀念之情,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能够通过个性化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是本篇一大特点。梅妃自幼聪颖,才学过人,性情温柔,她的谈吐往往优美、含蓄、得体、动听。杨贵妃心胸狭窄,却又权势极大,她的语言就显得尖刻,严厉,咄咄逼人。唐明皇夹在梅妃与贵妃中间时则常吞吞吐吐。浓重的抒情色彩系本篇另一特点。小说大量引诗、词入文,梅妃的《楼东赋》、《一斛珠》,唐明皇的画像题诗,都极细腻、恰当地表达了主人公当时的思想感情,读来感人肺腑。梅、杨悲剧成为后世小说戏曲喜闻乐道的题材。明人吴世美的杂剧《惊鸿记》就是据此篇写成的。明清两代关于隋唐的一些历史小说如《隋唐演义》等也都引用了这个故事。
血沃中原肥劲草。推荐。爱诗词网。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注释】鲁迅日记1932年1月23日载:“午后为高良夫人写一小幅,句云:‘血沃中原肥劲草……’。”【析】绝句这种诗体,篇幅小、容涵大。在唐代诗人手里,其局面已被拓展得相当可观。鲁迅的绝句,则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被时代赋予了一些新的色彩和光华。这首以名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传世的《无题》,似可视为鲁迅绝句的代表作。以凝炼的文字烘染出笼罩全篇的沉郁悲愤的氛围,是这首绝句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色。“血沃中原”、“寒凝大地”,以深沉弘远的笔势,把读者带入沉郁悲愤的氛围之中。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中原千里,一望无垠;寒风从辽远的北方吹来,带来一片肃杀之气。然而,沃土深远的暖流却不断将热力传递给地表上的一切生命。于是,整个华复漠野上,草色青青,春花灿灿。你可以看到,那无数的小草,相互支撑着,面对寒流强劲地挺立起来。这精神,这情境,鼓舞了早春的使者即“春华”,一瞬间,由一二朵、三四朵、变成了一簇簇,一丛丛。花儿以它们浓烈的色彩和顽强的生命力,一路呼唤着春天,向着天边漫地涌去。当我们深入把握这两句诗的内涵时,越发感觉到这氛围烘染的准确性,以及这氛围强烈的历史震撼力。“血沃中原”之血,及中华民众、中华志士之心血、热血、鲜血。三十年代初的中国,仍然未能走到黑暗的尽头。漆一样黑的长夜,墨一般浓的阴云,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新的内忧外患,又在人民心灵上不断留下新的创伤。“九一八”以来,全国青年学生遭搜捕、被囚禁、被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血,血,全国到处在流血!这血浸透严寒的大地,这血使鲁迅悲愤不已。这血融入他的诗篇,恰同这血融入华夏大地。这血所浇灌的春华和劲草,正是鲁迅的希望之所在。“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这两句诗,由反语写实,过度到情境渲染,仍然以氛围的描写为归结。妙用反语,乃鲁迅笔法。“英雄”、“谋夫”者流,实有所指,“泪洒崇陵”,亦实有所指,自不待言。两句之妙,妙在“噪暮鸦”,古道西风,夕阳瘦马,萧萧暮鸦,江晚凄凉。国人以鸦噪为不详,鲁迅借向晚时的鸦噪烘染出一种凄楚的氛围,让读者在这氛围中去领会他对历史的反动者们前景的预见。这首绝句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通过鲜明的对比,传达出诗句中强烈的情感潜流。就前面两句而言,“血沃中原”(敌人屠杀志士)与“肥劲草”(志士生机蓬勃)形成对比;“寒凝大地”(反动派镇压人民)与“发春华”(人民革命不断壮大)形成对比。就全篇而言,“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人民)与“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反动统治者)形成对比。这对比之中,强烈流露出鲁迅对“劲草”、“春华”的爱和对“英雄”、“谋夫”的恨,使读者触摸到诗人强烈搏动的血脉——从全诗的第一个字起,到最后一个字止,有一股潜在的情感脉流在时起时伏,剧烈跳荡。鲁迅的爱和恨,已经化作了浇灌诗句的血,在诗篇的字里行间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