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赠郭给事①》唐诗赏析,《赠郭给事》原文与注释
王维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②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③
【注释】①给事:即给事中,门下省的要职。②奉:通“捧”。③无那:无奈。
【鉴赏】此诗题为《赠郭给事》,给事,即给事中,乃唐代门下省要职,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相当显赫。从诗题便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酬和诗,是王维赠与给事中郭某的。在王维晚年半官半隐的生活中,此类应酬性的诗甚多。这类诗内容上大都是称赞对方,感慨自身。
首联意在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霭余晖”,“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乃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柳絮飞”,“桃李阴阴”是写郭给事桃李满天下,“柳絮飞”是写他的门生个个飞扬显达。这两句看似写景,实乃运用象征手法形象地写出郭给事上承皇恩,下受门生拥戴,突出了他地位之显赫。
颔联“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着意写郭给事奉职贤劳,居官清廉闲静。这里除了用“疏”与“稀”两字来渲染这种闲静的气氛外,还着意描写了“省中啼鸟”这一现象。省中本应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之所,但现在居然是清闲安静得听得到鸟叫。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因为讼事无多,时世清平,所以吏人稀少,省中清闲。这一句明里是在描写郭给事居官的环境,写他居官清闲,其实是在暗写他政绩卓越,时世太平,乃至衙内清闲。酬和之作往往都免不了赞谀之词,但王维这样的写法,却有婉转曲折不落俗套之妙。
颈联“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这是直接写郭给事本人,早晨盛装朝拜,傍晚捧诏下达,不辞辛劳。两个动词“趋”、“拜”形象刻画出郭给事毕恭毕敬的样子,而“晨”、“夕”二字又使人很容易想到郭给事从早到晚侍奉在皇帝左右,深受皇上重视。
尾联“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诗人感慨自己老病,无法相从,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许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对方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自己希冀引荐提拔之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常见套路,别有一番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赠郭给事。推荐。爱诗词网。《王维·赠郭给事①》唐诗赏析,《赠郭给事》原文与注释王维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②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③【注释】①给事:即给事中,门下省的要职。②奉:通“捧”。③无那:无奈。【鉴赏】此诗题为《赠郭给事》,给事,即给事中,乃唐代门下省要职,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相当显赫。从诗题便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酬和诗,是王维赠与给事中郭某的。在王维晚年半官半隐的生活中,此类应酬性的诗甚多。这类诗内容上大都是称赞对方,感慨自身。首联意在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霭余晖”,“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乃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柳絮飞”,“桃李阴阴”是写郭给事桃李满天下,“柳絮飞”是写他的门生个个飞扬显达。这两句看似写景,实乃运用象征手法形象地写出郭给事上承皇恩,下受门生拥戴,突出了他地位之显赫。颔联“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着意写郭给事奉职贤劳,居官清廉闲静。这里除了用“疏”与“稀”两字来渲染这种闲静的气氛外,还着意描写了“省中啼鸟”这一现象。省中本应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之所,但现在居然是清闲安静得听得到鸟叫。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因为讼事无多,时世清平,所以吏人稀少,省中清闲。这一句明里是在描写郭给事居官的环境,写他居官清闲,其实是在暗写他政绩卓越,时世太平,乃至衙内清闲。酬和之作往往都免不了赞谀之词,但王维这样的写法,却有婉转曲折不落俗套之妙。颈联“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这是直接写郭给事本人,早晨盛装朝拜,傍晚捧诏下达,不辞辛劳。两个动词“趋”、“拜”形象刻画出郭给事毕恭毕敬的样子,而“晨”、“夕”二字又使人很容易想到郭给事从早到晚侍奉在皇帝左右,深受皇上重视。尾联“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诗人感慨自己老病,无法相从,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许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对方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自己希冀引荐提拔之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常见套路,别有一番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声声慢原文。推荐。爱诗词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流落江南时的作品,是她的名篇之一。金兵南侵,国家亡破,丈夫死去,家庭离散,一个孤独无依的寡妇,在战乱穷愁的生活中,真是有抒写不尽的悲痛,驱遣不完的哀怨。当时的李清照,没有办法不如此地“凄凄惨惨戚戚”。寒暖不定的秋天,自己很难生活,几杯淡酒,抵不住晚上的冷风,当年“雁字回时”,捎有丈夫来信,可今年要托它给丈夫捎信,已因人亡事变,不再可能。眼前唯见黄花憔悴,梧桐泣雨,一个人坐守窗前,怎能挨得到黑夜,听得了雨滴梧桐?这般情景,用一个“愁”字怎能抒写得尽?这首词以奇笔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处的诗音。李清照在金兵南侵后夫妇渡淮南奔;国家不幸家难幸,在丈夫赵明诚死后,她只身飘泊江南,流离失所,情景极其悲惨。她所经历的生活中,国家的、家庭的、个人的,全是失去的记录,国土、家物、丈夫、收藏、希望、快乐……失去的实在是太多了,所剩的仅有愁苦,多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地步。一切可以宝贵和值得留恋的东西,都失去之后,心中总感到“空牢牢”的,要问寻找什么,因为所失太多,一句两句还说不清楚。这时要说心中情境,只有“寻寻觅觅”最为合适。李清照失去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在“寻寻觅觅”中可以得到的,特别是家破人亡的遭遇,那是无法挽回的,她每日孤独的生活环境,使她的心境从内到外地感到凄凉,这种心灵上的体验,变成具有深含厚蕴的文字,就是“冷冷清清”,这是在无可指望的寻求动作之后的一种外境的心感。但在词中的地位,它主要是表现情境气氛,这种气氛一旦形成,并环绕人心,就会造成心理上强烈的凄惨哀伤感觉。“凄凄惨惨戚戚”,就是这种沉重、杂错心理状态的体验性的揭示。这十四个叠字,字字无虚张,其自然妥贴,蕴情深厚,向来受到人们的称誉。在心情上有了这重重的失望、冷清、凄惨、悲愁感之后,它们还要在人的心田上随现实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而滋生蔓延,以致旧有新添完全交汇一起,不可解脱,不可忍受。首先是秋来时的寒近风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位有多般不幸遭遇的女作家,心情脆弱而又无比敏感,外在的一切变化对她具有特殊作用力,她内在感受中的那十四个叠字,每一个都象触一根而全响应的心弦,“乍暖还寒”气候,使比黄花还瘦的身体消受不了。而要支撑身体,安慰病苦,以淡酒来浇浓愁,“三杯两盏淡酒”,刚入愁肠,就被凉秋的急风吹尽,剩下的还是那难以将息的病体和无法消退的愁情。正是在这急风消淡酒,病体苦愁情的时候,心弦上又被外力狠重地一击,诸弦同发一声裂响,这就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阵横空,鸣声清苦,好熟悉的节候的信使,好熟悉的哀怨的叫声,它们从北而南,正是自己当年流亡江左的方向路线,特别是丈夫在世之日,也曾以它的来去为约期,传书递意,可今天是旧友重逢,再写信也传无递处,所余唯有极度伤心和难禁的绝望。这时李清照甚想摆脱这种粘滞的愁情,岂知她的愁情已经积于心并又化于物了,因而心志不改,愁不能销,物色不移,情不能禁。她到窗外庭院中,见满地菊花堆积,憔悴损弃,无可采取,不由得同命相怜,想菊残人惨,悲叹满地西风,零落无依。在秋风欺病体,淡酒惹浓愁,归雁叫伤心,残菊助憔悴的生活氛围里,人不堪悲苦,想教时间快一点过去,让眼前所见所闻所想所恶的一切,都消失在黑暗当中,以便在睡乡中不了了之,可是这白天向黑夜过渡的路是那么远,脚步是那样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人们习惯上都以为黑天是从远处走向窗前,然后跨进室中,李清照此时心中再别无期待了,她在窗前竟等待和迎接起那可怕的黑暗来。可就是对一切人都同等赐予的东西,也因她的特别需要而有意延缓了脚步,可是一旦迎来了黑夜,一个人又怎么能消受得了呢!果然黑天来了,还带来了另外一种更助秋愁之物——连绵的凉秋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梧桐细雨落在窗前,给心中的最后一点“寻寻觅觅”也造成失望的收场。它使凝聚在心中的那些“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加扩延,与那“点点滴滴”的梧桐细雨,掺杂搅拌,带着它们挨入黄昏,那时人进夜里,雨滴心头,凭经验可以料想那黑夜将会是怎样的虚空,那虚空又会是怎样的难耐?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这位女作家的这种情境,如用一个“愁”字来形容,那简直是太浅薄无力了!李清照的心境已经发展到了至极的地步,再紧缩一分心弦就该崩断了;而就诗的创作来说,也到了生发至极的地步,再增加一分就不能进行诗的创造了。也许是这位女作家在至极的顶点仍在不能自已地向上“寻寻觅觅”,走向了她虽不甘愿但又不能避免的生命与诗的双重绝境。《声声慢》应被视为李清照的绝命诗篇。
《虞姬自刎(虞姬别霸王)》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又,《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中记虞姬和项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别霸王。推荐。爱诗词网。《虞姬自刎(虞姬别霸王)》出处、释义和例句【出典】《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又,《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中记虞姬和项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又,宋·范成大《虞姬墓》诗:“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姬有墓田。”又,宋·曾巩《虞美人草》诗(一说许彦国作):“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先飞,青血化为原上草。”又,元·王伯成套曲[般涉调·哨遍]《项羽自刎》中[耍孩儿]:“唯除个植楚怀忠政,错认做奸人暗等。误截一臂不任疼。猛魂飘已赴幽冥。碧澄澄万里天如水,明朗朗十分月满营。马首立虞姬氏,翠蛾低敛,粉泪双擎。[么]绝疑的宝剑挥圆颈,不二色的刚肠痛。怎教暴露在郊墟,惜香肌难入山陵,望碧云芳草封高塚。对黄土寒沙赴浅坑。伤情兴,须臾天晓,仿佛平明。”又,元·张时起有杂剧《霸王垓下别虞姬》,已佚。【释义】《史记·项羽本纪》记虞姬事,并未说明她是否自刎,但后世有“虞姬墓”。历来诗人对虞姬多有歌咏,皆以为自刎死。又,宋金杂剧、院本多有霸王剧目,最完整的、涉及虞姬的剧本应是元代张时起的《霸王垓下别虞姬》,惜已佚。而元代保留戏曲、小说中霸王故事最多的,是王伯成的套曲。其中说到霸王马上别虞姬,虞姬立马首,拔剑自刎,这也应是张时起剧本的关目。【例句】①你你你,做了个别霸王自刎虞姬。(关汉卿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二折[梁州第七])张珪与妻相别,借用霸王别姬典故。“自刎”事自然是虚的。②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镇西将。(马致远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雁儿落])剧中汉元帝被迫送昭君出塞,很觉怆然,所以用楚霸王比喻自己的处境。
【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处】唐·杜甫《偶题》。【意思】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事业,但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心里明白。文章:诗和文章。千古事: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寸心:内心。【意思2】寸心:内心。此联的意思是: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大事情,文章的优劣成败作者自己心里完全清楚。后用来说明文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的心态。【用法例释】用以说明写诗作文或创作其他作品,能够立身扬名,传之后世,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例1]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为是“千古事”,所以必须认真严肃,同时由于改得好或改得不好只有“寸心知”,所以写作品的人和改作品的人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善意的、平等的、互相切磋求教的态度和关系。(夏衍《生活·题材·创作》)[例2]他先后去崂山二十多次,爬了几十座主要的山头,常常从日出画到日落,共得画稿百余幅。《崂山写生画展》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纪宇《海之旋律》)
文章千古事。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处】唐·杜甫《偶题》。【意思】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事业,但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心里明白。文章:诗和文章。千古事: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寸心:内心。【意思2】寸心:内心。此联的意思是: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大事情,文章的优劣成败作者自己心里完全清楚。后用来说明文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的心态。【用法例释】用以说明写诗作文或创作其他作品,能够立身扬名,传之后世,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例1]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为是“千古事”,所以必须认真严肃,同时由于改得好或改得不好只有“寸心知”,所以写作品的人和改作品的人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善意的、平等的、互相切磋求教的态度和关系。(夏衍《生活·题材·创作》)[例2]他先后去崂山二十多次,爬了几十座主要的山头,常常从日出画到日落,共得画稿百余幅。《崂山写生画展》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纪宇《海之旋律》)
【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意思】一道残阳铺映在江中,江水一半色碧如玉,另一半色红如血。瑟瑟:原指一种碧色宝石,这里指未被夕阳照到的水面的颜色。【鉴赏】一道残阳平铺水面,半江如同碧玉,半江闪烁着耀眼的红光。“铺”写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江面照过来。“铺”字又显得平缓,状摹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适之感。“瑟瑟”、“红”也是当时江面实景的逼真写照。在夕阳的照射下,江面受光的部分显现“红色”,没受光的部分呈现出晶莹的深碧色。诗人抓住了傍晚时,在晚霞的映照下,江上的瞬息景象,摄下了千古称道的暮江图景。注:瑟瑟,绿宝石般的碧色。【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夕阳下江河水面斑斓的景色。[例]夕阳像一把火染红了西山的晚霞,湖水也一半是红一半是蓝。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周静《我爱家乡的水库》)【全诗】《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①残阳:夕阳。②此句意谓夕阳照射江面,江水一半是碧色,一半是红色。此与戎昱《采莲曲》“日落半江阴”意同。瑟瑟:碧色。白居易《出府归吾庐》诗“嵩碧伊瑟瑟”,亦为碧色。③可怜:可爱。【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2]可怜九月初三夜,[3]露似真珠月似弓。[1]长庆二年,白居易为避开朝廷中的党争风波,请求外任,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这首诗大约写于赴任途中。白居易把它编为“杂律诗”。这类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真率而自然地表现内心的情思。这是首绝句。[2]瑟瑟:原为一种碧色美玉,这里借以形容残阳照射不到的一半江面呈现碧绿色。[3]怜:爱。初三夜:正是新月初升之时。这首绝句随口吟成,抒发了诗人当时远离政治漩涡的轻松愉快的心境。诗人描写了夕阳初下和新月初升两个画面。前两句写残阳落照的清秋江面:斜阳贴近地平线在半个江面铺展开红彤彤的光彩,与斜阳照不到的蓝宝石一样的半个江面相衬,色彩鲜明而光艳。后两句写天上新月、地下露珠,弯月皎洁而明亮,露珠圆润而晶莹,上下映照,整个天地无边明净,闪耀着光辉,欣悦与赞美之辞,脱口而出。作者寓情于景,捕捉住景色中最突出的特征,用精巧的比喻,为大自然敷彩着色,创造了明丽、清新又优美、宁静的意境。【鉴赏】这首诗,有如一幅印象派绘画,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敏锐地把握住景物的光色变化,使画面处处闪动着奇妙的光点,使人清晰地感觉到天光变化给自然景物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效果。“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两句描绘日暮时分的秋江印象,极为传神。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日暮时分的江景最为动人。这时平缓的江流或衔落日,或映馀晖,静谧柔和中杂糅着壮丽与悲凉,往往有一种使人净化、使人震撼、使人陶醉的美。故而南朝齐代诗人谢朓即吟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句,白居易诗将如绮之霞与如练之江联系起来,诗中最有表现力的“诗眼”“铺”字,在诗法上将余霞与江水叠映在一起;在字意上准确地刻画出落日余光平射水面时的景象。因为夕阳平射水面,才不会照澈江水而是在江面镀一层红光。说“残阳铺水”,会使人感到残阳好似一匹柔软、光亮的红绸,在江面上微微地起伏、漂动。诗歌不仅捕捉到日暮时江面上的光色,而且体现出秋江特点。“半江瑟瑟”即与清秋九月的时日相应合。因为秋天雨季已过,潦尽水清,支流夹带泥沙减少;此时江水清碧,如琼如玉,用“瑟瑟”来形容,最为恰切。据明代大学者杨升庵的考证,“瑟瑟”本是宝石名称,因其色碧,故以瑟瑟影指碧色。诗中“瑟瑟”与“红”对举,自然是写江水颜色之青碧。但在读者的潜意识中,会不自觉地用瑟瑟宝石之石质去体味江水之水质,因而对秋江之清澄更增加几分爱重。“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出了诗人刹那间对江水的一种感觉和印象。因为江水在流动,日光在变化,江面颜色不会机械地分割成红绿两半,或许近处天光下澈,江水呈碧色,远处余晖平铺,江水呈红色;或许微浪迎光处是红色,背光处是碧色。然而只有用“半江瑟瑟半江红”这种大面积的色块对比,才能充分表现出江面上的光色效果。欣赏这样的诗句,或许如久居伦敦的人看到画布上紫色的伦敦雾一样,在诧异、震撼之余才会深深感到其色彩的力度和艺术的真实。“可怜九月初三夜”是转关之句,它贯通首尾,说明诗人从日落到月出,一直在江边流连。因此才有“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夜景印象。“怜”即“怜爱”、“喜爱”。全诗通篇写景,惟“可怜”二字带出感情,而这两个情字却为全诗景语注入诗人的主观色彩。溥露如珠,弦月似弓,并不是多么非凡的景致,也不是多么新奇的比喻,在白居易之前的诗文中即有类似的语词。南朝齐王融《风赋》曰“韵珠露之参差”、陈后主《三善殿夕望山灯诗》曰“涸浦如珠露,雕树似花钿。”隋明馀庆《军行》曰“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然而作者将自己的主观印象强化、明确化,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组合和表现,便使人感到这一道残阳、半江红碧、如珠秋露、似弓新月都是诗人一己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这感觉完全是属于诗人自己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才“丽绝韵绝,令人神往”(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历久弥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这首诗是白居易长庆元年(821)在长安任中书舍人时所作,所写当是长安城外曲江的景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意思】一道残阳铺映在江中,江水一半色碧如玉,另一半色红如血。瑟瑟:原指一种碧色宝石,这里指未被夕阳照到的水面的颜色。【鉴赏】一道残阳平铺水面,半江如同碧玉,半江闪烁着耀眼的红光。“铺”写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江面照过来。“铺”字又显得平缓,状摹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适之感。“瑟瑟”、“红”也是当时江面实景的逼真写照。在夕阳的照射下,江面受光的部分显现“红色”,没受光的部分呈现出晶莹的深碧色。诗人抓住了傍晚时,在晚霞的映照下,江上的瞬息景象,摄下了千古称道的暮江图景。注:瑟瑟,绿宝石般的碧色。【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夕阳下江河水面斑斓的景色。[例]夕阳像一把火染红了西山的晚霞,湖水也一半是红一半是蓝。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周静《我爱家乡的水库》)【全诗】《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①残阳:夕阳。②此句意谓夕阳照射江面,江水一半是碧色,一半是红色。此与戎昱《采莲曲》“日落半江阴”意同。瑟瑟:碧色。白居易《出府归吾庐》诗“嵩碧伊瑟瑟”,亦为碧色。③可怜:可爱。【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2]可怜九月初三夜,[3]露似真珠月似弓。[1]长庆二年,白居易为避开朝廷中的党争风波,请求外任,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这首诗大约写于赴任途中。白居易把它编为“杂律诗”。这类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真率而自然地表现内心的情思。这是首绝句。[2]瑟瑟:原为一种碧色美玉,这里借以形容残阳照射不到的一半江面呈现碧绿色。[3]怜:爱。初三夜:正是新月初升之时。这首绝句随口吟成,抒发了诗人当时远离政治漩涡的轻松愉快的心境。诗人描写了夕阳初下和新月初升两个画面。前两句写残阳落照的清秋江面:斜阳贴近地平线在半个江面铺展开红彤彤的光彩,与斜阳照不到的蓝宝石一样的半个江面相衬,色彩鲜明而光艳。后两句写天上新月、地下露珠,弯月皎洁而明亮,露珠圆润而晶莹,上下映照,整个天地无边明净,闪耀着光辉,欣悦与赞美之辞,脱口而出。作者寓情于景,捕捉住景色中最突出的特征,用精巧的比喻,为大自然敷彩着色,创造了明丽、清新又优美、宁静的意境。【鉴赏】这首诗,有如一幅印象派绘画,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敏锐地把握住景物的光色变化,使画面处处闪动着奇妙的光点,使人清晰地感觉到天光变化给自然景物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效果。“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两句描绘日暮时分的秋江印象,极为传神。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日暮时分的江景最为动人。这时平缓的江流或衔落日,或映馀晖,静谧柔和中杂糅着壮丽与悲凉,往往有一种使人净化、使人震撼、使人陶醉的美。故而南朝齐代诗人谢朓即吟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句,白居易诗将如绮之霞与如练之江联系起来,诗中最有表现力的“诗眼”“铺”字,在诗法上将余霞与江水叠映在一起;在字意上准确地刻画出落日余光平射水面时的景象。因为夕阳平射水面,才不会照澈江水而是在江面镀一层红光。说“残阳铺水”,会使人感到残阳好似一匹柔软、光亮的红绸,在江面上微微地起伏、漂动。诗歌不仅捕捉到日暮时江面上的光色,而且体现出秋江特点。“半江瑟瑟”即与清秋九月的时日相应合。因为秋天雨季已过,潦尽水清,支流夹带泥沙减少;此时江水清碧,如琼如玉,用“瑟瑟”来形容,最为恰切。据明代大学者杨升庵的考证,“瑟瑟”本是宝石名称,因其色碧,故以瑟瑟影指碧色。诗中“瑟瑟”与“红”对举,自然是写江水颜色之青碧。但在读者的潜意识中,会不自觉地用瑟瑟宝石之石质去体味江水之水质,因而对秋江之清澄更增加几分爱重。“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出了诗人刹那间对江水的一种感觉和印象。因为江水在流动,日光在变化,江面颜色不会机械地分割成红绿两半,或许近处天光下澈,江水呈碧色,远处余晖平铺,江水呈红色;或许微浪迎光处是红色,背光处是碧色。然而只有用“半江瑟瑟半江红”这种大面积的色块对比,才能充分表现出江面上的光色效果。欣赏这样的诗句,或许如久居伦敦的人看到画布上紫色的伦敦雾一样,在诧异、震撼之余才会深深感到其色彩的力度和艺术的真实。“可怜九月初三夜”是转关之句,它贯通首尾,说明诗人从日落到月出,一直在江边流连。因此才有“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夜景印象。“怜”即“怜爱”、“喜爱”。全诗通篇写景,惟“可怜”二字带出感情,而这两个情字却为全诗景语注入诗人的主观色彩。溥露如珠,弦月似弓,并不是多么非凡的景致,也不是多么新奇的比喻,在白居易之前的诗文中即有类似的语词。南朝齐王融《风赋》曰“韵珠露之参差”、陈后主《三善殿夕望山灯诗》曰“涸浦如珠露,雕树似花钿。”隋明馀庆《军行》曰“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然而作者将自己的主观印象强化、明确化,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组合和表现,便使人感到这一道残阳、半江红碧、如珠秋露、似弓新月都是诗人一己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这感觉完全是属于诗人自己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才“丽绝韵绝,令人神往”(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历久弥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这首诗是白居易长庆元年(821)在长安任中书舍人时所作,所写当是长安城外曲江的景色。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推荐。爱诗词网。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物,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食指的名字对许多人是陌生的,但他的确是一位有特殊重要地位的诗人。他的诗在六十年代末就以手抄的形式在青年中辗转,滋润了一颗颗失血的心。而且他的诗还启发了后来《今天》的那些诗人。这里选的作品,就是他早年写的。虽算不上准确意义上的“朦胧诗”,但它们却是启发朦胧诗的先导,是功不可没的。这首诗是诗人写在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的。当时的祖国阴云密布,邪恶的力量砅崖转石。整整一代青年被迫离开生养他们的北京,就要到遥远的边疆抛洒那盲目的热血了。诗人是清醒的,他将痛苦的别情发而为诗,紧紧围绕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一特定的时空,抒发了当时许多人共有而不能表达的彻骨之痛。诗中用了一些细节,是异常生动传神的。如火车开动的一刹,“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物,/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这既是视觉的印象,又是心理的感受。还有“我”的心感到了难忍的绞痛,是对亲人的爱和留恋使然。但如果这样说,就不能更细微更深入地传达痛苦的体验。诗人说“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接着由“线”联想开去,“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真是言辞剀切,热血灼人。诗歌中的描写,一定要具体细微,这样不仅是为了逼真,而是只有准确的细微的事物才容易被读者领悟,激发他一道进入诗的情感系统中去。最后两节,诗人选择了真实的场景。一是“我”挥手向北京告别,一是“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不能放开“我的最后的北京”,此将情感推向高潮,成为历史想象力的定格,永远在我们心灵的视线中了。这就使全诗丰满而完整。这首诗在艺术上并没有对传统诗歌进行大幅度的超越,它的胜利乃在情真与细节的苦心提炼上。别林斯基在论普希金的抒情诗时说:“艺术并不容纳抽象的哲学思想,更不容纳理性的思想:它只容纳‘诗的思想’,而这‘诗的思想’——它不是三段论法,不是教条,不是箴言,而是活的热情,是‘真情’!”食指的诗正是这种真情的产物。当动荡的年代过去,浮泛喧嚣的“理想之歌”已零落成尘泥,但这种由心血滴注的诗却日益显出了它的光彩。生命不灭,真情的诗也不会熄灭。未经过动荡年代的读者,请庄重地对待这“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吧!
【诗句】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天生美丽的姿容自己想舍弃也难以办到,终于有一天被选到君王的身旁。丽质:美丽的体貌。【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天生美丽,让人发现后被选送到帝王或显贵富豪身旁。[例]日本诸神为此震惊不安,集合一道,商讨对策,最后决定派热田大神到唐土,化为杨家美女。“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于是惑乱玄宗,阻止了他东征的野心。(孙望、吴锦《东瀛行》)二、用以形容天生美丽聪明的人或天然美好的事物即使自甘寂寞,也难免被发现而受到人们的赏识。[例]当然,要数杭州和桂林两地的知名度最高。这倒不像人的名气,既不是什么社会惯性,也不是什么马太效应使然,完全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中国青年出版社编《业余生活向导》)三、前一句用以形容天生美丽聪颖的人不会自甘埋没,要争取脱颖而出。[例]有一天,她偶然发现了《红楼梦》剧组招聘演员的广告,不禁怦然心动了,正所谓“天生丽质难自弃”,她决心要参加这次全国范围的挑选青春佳丽的角逐,力争去圆了那童年就有的演员梦。(宋燕《多姿多彩的金莉莉》)
一朝选在君王侧。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天生美丽的姿容自己想舍弃也难以办到,终于有一天被选到君王的身旁。丽质:美丽的体貌。【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女子天生美丽,让人发现后被选送到帝王或显贵富豪身旁。[例]日本诸神为此震惊不安,集合一道,商讨对策,最后决定派热田大神到唐土,化为杨家美女。“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于是惑乱玄宗,阻止了他东征的野心。(孙望、吴锦《东瀛行》)二、用以形容天生美丽聪明的人或天然美好的事物即使自甘寂寞,也难免被发现而受到人们的赏识。[例]当然,要数杭州和桂林两地的知名度最高。这倒不像人的名气,既不是什么社会惯性,也不是什么马太效应使然,完全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中国青年出版社编《业余生活向导》)三、前一句用以形容天生美丽聪颖的人不会自甘埋没,要争取脱颖而出。[例]有一天,她偶然发现了《红楼梦》剧组招聘演员的广告,不禁怦然心动了,正所谓“天生丽质难自弃”,她决心要参加这次全国范围的挑选青春佳丽的角逐,力争去圆了那童年就有的演员梦。(宋燕《多姿多彩的金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