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遇赋

士不遇赋朗读

感士不遇赋

【原文】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1],司马子长又为之[2]。余尝于三馀之日[3],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夫履信思顺[4],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5],君子之笃素[6]。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7]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8]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9],三闾发已矣之哀[10]。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己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11],屡伸而不能已者也。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咨大块[12]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志以藏照,秉三五[13]而垂名。或击壤[14]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15]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世流浪而遂徂[16],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山嶷嶷[17]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18]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淳源汩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奉上天之成命,师[19]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嗟乎!雷同[20]毁异,物恶其上[21]。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22],徒芳絜[23]而谁亮?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24]。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无爰生[25]之晤言,念张季[26]之终蔽。愍冯叟[27]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28]。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29]。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30]。悼贾傅[31]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32]。悲董相[33]之渊致[34],屡乘危而幸济[35]。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36]。承前王[37]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38]。澄得一[39]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40],悲茹薇[41]而殒身。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42]。伊[43]古人之慷慨,病[44]奇名之不立。广[45]结发[46]以从政[47],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48],竟尺土之莫及。留诚信于身后,恸众人之悲泣。商[49]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50]。奚[51]良辰之易倾,胡[52]害胜其乃急。苍旻[53]遐缅[54],人事无已。有感有昧[55],畴[56]测其理?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57]之非荣,岂缊袍[58]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59]。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60]。

【注释】

[1]董仲舒:西汉时儒家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著有《春秋繁露》等书,曾作《士不遇赋》。曾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

[2]司马子长:即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曾作《悲士不遇赋》。

[3]三馀:指闲暇的时候。三国时魏人董遇常教学生利用“三馀”的时间读书,“三馀”即“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也。”(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

[4]夫履信思顺:《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周易·系辞上》:“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5]守静:保持住内心的平静,不为外物所动。

[6]笃(dǔ)素:坚持志向专一毫不改变。

[7]闾阎:指代当时的社会。

[8]潜玉:比喻有德有才而隐居不仕的人。当年:风华正茂的时候。

[9]夷皓:指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和秦朝末年四位德高望重的大儒: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

[10]三闾:官职名称,这里指屈原。屈原曾任三闾大夫一职。

[11]染翰:浸湿毛笔,指写作。

[12]大块:即大自然。气:天地自然之气。

[13]三五:即三才五常的省略。三才:指天、地、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说的五项道德标准。

[14]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这里指隐居。

[15]见《诗经·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靡(mǐ):没有。潜:暗藏,这里指隐居。

[16]徂(cú):往,过去。

[17]嶷(nì)嶷:高耸貌。

[18]轩唐:轩辕与唐尧。

[19]师:效仿。

[20]雷同:人云亦云;相同。《楚辞·九辩》:“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

[21]物:指人。《晋书·袁宏传》:“物恶其上,世不容哲。”

[22]怀琼而握兰: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

[23]絜:通“洁”。

[24]炎帝帝魁之世:传说中炎帝、帝魁时期的上古太平的时代。炎帝即神农氏,帝魁即黄帝子孙,二人都是上古部落领袖。

[25]爰生:指爰(yuán)盎(《史记》作袁盎,此本《汉书》)。

[26]张季:字季,名释之。据《汉书·张释之列传》记载,张释之担任骑郎(管理宫廷马匹的小官)时,十年没有得到提升,经过爰盎向汉文帝的当面推荐,文帝任命释之为谒者仆射,后来任廷尉,处事得体,很合乎皇帝的心意。

[27]愍(mǐn):哀怜,忧虑。冯叟:指冯唐。叟是对老者的称呼。据《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任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一次匈奴进犯,魏尚亲自率车骑阻击,大胜。因为报功的文书上所载杀敌数字与实际不符(相差六人)而被削职。一次文帝经过郎署,冯唐谈起此事,经冯唐代为辩白,文帝即派冯唐前往赦免魏尚之罪,仍令担任云中太守。而冯唐也因此被封为车骑都尉。

[28]赖魏守以纳计:依靠魏尚昭雪一事,冯唐因向文帝提出建议而得以升迁。

[29]旷岁:耽搁许久。

[30]审夫:确实。眩:迷惑。这两句是说,人们常常被谣言迷惑,以为大家说的都是真的。

[31]贾傅:即贾谊。贾谊曾作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故称。

[32]纡远辔于促界:千里马只得囿于狭小的范围。

[33]董相:指董仲舒。董仲舒曾先后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故称。

[34]渊致:学识很渊博。

[35]屡乘危而幸济:多次遇险但幸免于难。

[36]袂(mèi):衣袖。

[37]前王:即素王,指古代圣哲。

[38]天道之无亲:天道对任何人都无亲疏之分。《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39]一:指天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40]请车以备椁(guǒ):据《论语·先进》记载,颜渊死后,家里无钱买棺材,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卖掉来筹办丧事。

[41]茹薇而殒(yǔn)身: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隐居在首阳山,采薇(野菜)而食,最后都饿死了。

[42]涩:艰苦。

[43]伊:语助词,无实义。

[44]病:担忧。

[45]广:即李广。

[46]结发:束发,指年轻的时候。

[47]从政:从军征伐匈奴。

[48]戚竖:外戚小人。

[49]商:指王商。

[50]言始顺而患入:汉成帝时,王商深受皇帝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将军;后任丞相。后来王商被王凤、张匡等人所害,被罢相后吐血而死。所以陶渊明说他开始很顺利,后来遭祸患。

[51]奚:疑问代词,何,什么。

[52]胡:为什么。

[53]苍旻(mín):苍天。《诗经·小雅·小旻》:“旻天疾威,敷于下土。”

[54]遐缅:遥远。

[55]昧:迷惑不解。

[56]畴:谁。

[57]轩冕:高官厚禄。

[58]缊(yùn)袍:用乱麻破絮做的袍子,穷人穿的。

[59]归止:解职归乡。止,语助词,无实义。

[60]谢良价于朝市:拒绝在市场上高价出卖,即即使有高官厚禄也不愿出仕。

【译文】

从前董仲舒写过《士不遇赋》,司马迁又写了《悲士不遇赋》。我曾经在冬天、夜晚和阴雨天等农闲时间,在学习讨论的空暇中,阅读了他们的作品,深深为之感慨惆怅。遵守信义,不忘忠孝,是人类的善行;胸怀淳朴,心地清静,是君子一向坚持的。自从真诚淳朴的风气宣告消失,虚伪的风气大肆盛行,廉洁谦让的操守在民间被逐渐减退,朝堂上追逐升官的心你追我赶。胸怀正直、立志遵守道义的士人,有的正年富力强却隐居不仕;洁身自好、清白守节的人,有的埋没众生之中白白辛劳。所以,伯夷、叔齐和“商山四皓”这样的人都有魂归何处的悲叹,三闾大夫屈原发出“完了”的哀声。可悲啊!人生百年,瞬息即逝;建立功业如此艰难,却得不到一座城池的赞誉。这就是古人慷慨挥笔的缘故,屡次抒发而难尽其情。能够抒发性情心意的,大概只有这篇文章了吧?掩卷思考,于是怀有感触地写下这篇文章。

敢问秉承自然的气息而万物诞生,为什么单单人类是万物之灵!禀受神志而藏有智慧,继承三才五常的灵气而流传英名故事。有人玩游戏来自娱自乐,有的人大范围地帮助天下的百姓。没有隐居和出仕谁是谁非的判定,常常骄傲地来使自己称心如意。世界在流浪一样一点点成就一点点消逝,人渐渐形成群体有了明显的分别。密织的网划过水面而鱼儿大为恐惧,巨大的罗网铺张开来而鸟儿心惊害怕。那些心智通达的人善于察觉,于是逃避官家俸禄隐居农耕。高峻山岭包容着他们的身影,广阔河流上隐藏了他们的声音。遥望远古而深深叹息,甘于贫贱来抛弃荣华。澄澈源头来永远分流,区分善恶来选择不同路途。探究各种行为的平凡和可贵者,没有比行善再让人欢娱的事。遵从上天规定好的命运,效法圣人流传下来的书籍。忠于君王孝敬双亲,在乡里建立信义。凭着真诚之心获得荣耀和名望,不虚伪做作而求取名誉。可叹哪!鹦鹉学舌毁灭异己,嫉恨别人比自己好。特别聪明的人被硬说成糊涂,追求大道的人被看作是疯子。坦诚到极点而当做幼稚,最后蒙受耻辱而遭到诽谤。虽然怀揣着美玉紧握着兰草,徒然芳香高洁而有谁知晓呢?

悲哀呀!作为怀才不遇的士,没赶上炎帝、帝魁时的时代。单单只能修身而独立勤勉,怎么能每天多次反省却有时荒废时光。希望提高德行而等待时机,时机到了却没有带来好处。没有爰盎向皇帝当面举荐,可想见张释之将永远被埋没。可怜冯唐虽年老卑微,靠进谏魏尚之事才得以升官。虽勉强最终得遇知己,也煎熬内心荒废岁月。清醒地知道市场上没有老虎,几个人说有便会有人受蒙蔽。怀念贾谊聪慧豁达,却委屈才华局促在狭窄的境界。可悲董仲舒才学渊博精深,屡遭危难而幸免一死。感慨哲人孤立无朋,泪流纵横以至于洒满我的衣袖。接受前代君王的教诲,言说天道没有亲疏之分。湛湛苍天能够按照统一标准而作为镜子,永远帮助善良的人保佑仁德的人。伯夷、叔齐到老因不食周粟而长期忍饥挨饿,颜回早逝而家境贫寒如洗。颜父悲伤地请求孔子卖车来准备棺椁埋葬颜回,可悲的是伯夷、叔齐以野菜为食而最终饿死。他们虽然好学仁义,为何无论生还是死总是痛苦艰难!我怀疑报答恩德的结果是这样的,恐惧天道无私是骗人的。哪里是天下之大没有贤才,只是几乎没有哪条道路不被阻塞。那些古人之所以感慨,忧虑奇伟的功名不能建立。李广刚能扎起头发就从军杀敌,封万户侯他也不愧受。雄心壮志受辱于外戚小人,竟然未能得赏尺寸之地。留下真诚信义在身后,感动众人为他悲泣。王商竭力谋划来补救弊端,开始得到信任和重用后来遭受祸患吐血而死。为什么良机容易失去,为什么害人这样急迫呢。苍天在上无法追上,繁杂的事务没完没了。有的明白有的迷惑,谁能探究其中的道理?宁愿恪守贫穷来满足心意,也不要委曲损害自己。既然仕途艰险难获荣耀,难道破袍加身就算羞耻?老老实实按照我不合时宜的理解来采取守拙的方式生活,暂且高高兴兴地隐居避世。怀抱孤介之志而安度此生,也不会在朝野之上高价出卖自己。

【赏析】

本赋作于公元416年,作者时年五十二岁,最后一次归隐已有十年之久。本文是一篇标准的辞赋,满纸幽忧孤愤之言。在先秦的语境下,此赋兼有辞赋之形与诗歌之神,也就是说,《归去来兮辞》继承了《诗经》的乐而不淫和哀而不伤。而《感士不遇赋》则是“哀而伤,怨而怒”的。本文让笔者想到屈原在被放逐后的作品,如《离骚》《远游》等。但同时注意到辞赋这一文体滥觞并异化于汉朝,这应该也是本文多处引用汉朝典故的原因之一。

开头一段长序,差不多有正文的一半长,叙述了从伯夷、叔齐到司马迁的郁郁不得志,正文叙述了不得志的状况及原因。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有不遇之叹,无论是董仲舒、司马迁还是陶渊明。因为社会的资源及话语权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因为机遇不同,才能和理想不同。文人善于表达这种忧愤。

从董仲舒和司马迁版本的《士不遇赋》说起,谈到自己在闲暇之余曾品读过他们的文章,感慨无论是儒家经典《论语》还是道家经典《老子》,它们所倡导的品质——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都与残酷的现实相左甚至相违。尤其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论语》。作者认为当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缅怀先民品格——“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

作者写到从伯夷、叔齐到屈原到“商山四皓”对于时代沉默的抗争——一如孔子所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寓形百年,而瞬息己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说明了秉持气节的士下场往往很悲惨。而陶渊明的总结就是为自己的选择寻找勇气。

进入正文。用了《庄子》(“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和《尚书》(“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的典故,开篇宏大,继而写到(西周之前)先民的自由选择。然后写到人心的逐渐不古(“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适逢东周乱世,于是高士哲人纷纷隐居(“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纷纷怀念三皇五帝的时代。接着描述了贤达们的选择,总结:只有行善才是快乐和可贵的(“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

下面的“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陶渊明宣泄一腔近于孤愤的幽忧之思。贤达之士的清白受到小人的诋毁,而陶渊明的感情不仅流诸笔端,也诉诸言外之意。

继而小结道:“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这话有两重含义:感喟人心不古;鄙夷私欲。面对窘境,作者依然选择恪守清贫(“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列举著名的例子,怀着自悼的心情追念先贤。

作者于是寄希望于天地,他不无自嘲地说道:“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陶渊明认为命运总是偏袒小人,而对待君子过分苛刻:伯夷、叔齐,颜回,李广和王商。陶渊明忍不住质问:“缘何施展才能的良机易尽,为什么陷害忠良的小人之心那么焦急!”或许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苦,正是这些因私欲而生的烦恼与误会铸就君子的脆弱性——面对同样的事情,小人比君子的脸皮厚。

千回百转间,陶氏态度也是坚定不移的:宁可穷困潦倒而终,也不会随波逐流曲意逢迎。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詩句出處:《琵琶引》;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

【诗句】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出处】唐.李端《听筝》【意思】在华美的房舍前,她用洁白的手拔弄着筝弦;【全诗】《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注释】①金粟柱:上有金色小点花纹的筝柱,柱为架弦的码子,木制,桥形,立在筝的面板上,一柱架一弦,定弦时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弹奏时则将弦的振动传导至音箱,使声音得到美化和增强。②素手:洁白的手。玉房:闺房的美称。③二句意谓为了得到周郎的眷顾,故意常常拨错弦。《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吴国名将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就回头向那人望一眼示意,当时人说:“曲有误,周郎顾。”二句化用此典。【鉴赏】咏弹筝女郎诗。唐代李端作:“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金粟:形容筝的弦轴(俗称柱)精美华贵。玉房:对筝的安枕(俗称横木)的美称,此处代指筝。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窈窕淑女,纤纤玉手,拨弄着筝弦。为了能得到意中人的眷顾,她常常成心地拂错筝弦。末两句诗人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吴国的周瑜,英俊潇洒,在24岁时即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且精通音律,人们美称之为周郎。周瑜喜欢听琴,每当他听到别人弹琴曲调有误时都会回过头去看上弹琴者一眼,故人们议之曰“曲有误,周郎顾”,后人又给他一个“顾曲周郎”的雅称。诗人细腻地写出了弹筝女郎的心理,通过她们“时时”拨错筝弦这一细节,巧妙地表现了她们对意中人无限爱恋的情意,筝也成了她们传达爱情的中介物。【鉴赏导示】清人徐增分析这首诗时说:“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何故知得恁细。”这一精辟见解可供鉴赏时参考。

【鉴赏】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琴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琴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

【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又一次为友人送行,那萋萋的芳草呀,也意蕴着别离的深情。【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得“题”的意思。【鉴赏】白居易的这首诗因四个方面的原因而闻名。一是为他青年时期作品。他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是现存白氏作品中最早的一首,该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年十五。”而这首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二是此诗为应考之作。按科场规定,应试作品限定题目,前加“赋得”二字。这种命题作文,不仅不是作者有感而发,而且体式上的规矩严格,不容易产生佳作,应制诗得以传世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此诗居然在白居易大量作品中,居于显要地位,一直为后世所乐道。三是白居易因此诗而一举成名,由此步入诗坛。据载,白居易自江南入京,晋谒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打趣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是当读到投献诗文中的“野火烧不尽”二句,大为激赏:“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并为之延誉,遂声名大振(见唐代张固《幽闲鼓吹》与宋代尤袤《全唐诗话》),竟至产生轰动效应。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叙白谒顾事如前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诗名动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论价,日日如是。”四是此诗原意以古原草写别情,本无惊人之处,只是按《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加以衍生而已,可是前四句的“咏草”却不同凡响,无怪乎顾况大为赏识。后世欣赏这首诗,也可以说大多数人已不着眼于写别情,而注目于咏草,由咏草获得哲理性启示。诗人原以草为喻,写景抒情,构成意境,本无意于说理,可是恰恰道出了哲理。这种“理语”仍是景语或情语。因为理融于形,如盐入于水,因而不使人觉得抽象概念,反觉得隽永有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上草,郊原上的草,覆盖面很广。离离,茂盛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绿草如茵的芳甸,也就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诗人由起句的景语一下子探入其内在规律,继之以“一岁一枯荣”的理语。由“荣”想到其“枯”,并点明“枯”能转化为现在的“荣”。一年生植物野草,虽然有荣、枯的变化,可是植根于大地,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虽枯仍会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递进一层,从不畏外界凌虐的角度,进一步说明野草的旺盛生命力。野火,秋冬草枯时放哨火。原为古代刀耕火耨时代的习俗。实为烧掉枯的叶茎,既芟锄芜杂,又消灭害虫卵,且可为肥料,都是为了日后草的萌发、生长。这里将“野火”视为焚毁草的力量。野火一烧,成燎原之势,火烈威猛,对于枯草来说,必然是“烧尽”。说“烧不尽”,是“春风吹又生”,因埋于地下的根仍在,从草的生命方面看,是不得“尽”的。枯、荣,写草的茎叶变化;尽、生,写草的体与根关系。草,虽枯仍能荣,虽尽还会生,草生命力的顽强可见。缘草不畏自然界的秋霜冬雪,不怕外力的纵火燃烧,始终能生能荣,且呈“离离”之势,使人可以联想到一切有根柢有生命力的事物,总是能战胜外力,永葆青春的。这首诗诗人意在以春草萋萋喻别情凄凄,一表草盛以示情深,一表草又生以喻情不绝。可是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往往将诗的前四句提取出来备加赞扬,津津乐道生命不绝、事物无穷的道理。尤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为人常常摘出引用,以说明论点。从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鉴赏来说,前四句与后四句是浑成一体的,而且前四句是为后四句服务的,可是从文学鉴赏的复杂性说,也不排斥截取诗的一部分由原意而引申新义的做法,因此这首抒情诗的部分可以视为哲理性的诗句。

()

各种神迹,除了可以正面地为宗教起张扬宣传作用,以利于它的弘传之外,还可以从反面起警戒威慑作用,以杜绝内部的背离倾向,恐吓异端。上天会以某种方式惩戒人类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即有灾异之说。“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汉书·宣帝纪》)。一旦遭遇,连统治者也要公开下罪己诏,调整政策,以“上顺天心,下安百姓”。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文学作品中描写神谴的故事便特别多。这里所说的神谴,主要是针对佛教内部的错误,从细行不端到僧人破戒都算。对于犯规的行为,僧团自有惩戒,而冥冥中来自神明的责罚,则似乎强制力更大。有故事说,一个叫释僧远的和尚生性疏诞,唯酒肉是好。终于有一夜,他梦见圣者告诫他:“再继续放荡下去,你难道还敢对着镜子照自己的模样吗?”次日他取水照面,但觉眼角处有些暗淡,伸手一摸,不料眉毛竟被抹掉了。至此他方知荒弃戒律,后果严重。于是痛下决心,一改常习,反形易性,严奉律仪。一年以后,圣者入梦表扬了他。不久他面部滋润,眉毛又长了出来。这类故事总要有一些惊人之点;唯其惊人,才可望收警戒之效。下边这个故事更为委曲婉转,因此也更著名。

有一天,某寺院举行斋会,来人很多。一个贫女正好路过此地,便带着两个幼子和一只狗入门乞食。由于身无分文,她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施给寺院,以表心意。看到午斋要等很久,她说还要他往,希望提前用斋。寺主答应了,让小僧给她端来三份饭食。她说不够,要求给狗一份,寺主也勉强答应了。她又说腹中还有一个胎儿,应该也给他一点吃的。寺主忍耐不住,喝斥道:“你这贪得无厌的女人,没有出生的胎儿难道也要饭吃?快快走吧!”贫女受辱,顿时离地升天,变做文殊菩萨;孩子亦随之化为善才和于阗王;狗成了狮子。同时五彩祥云满天,一时蔚为壮观。为告诫世人,文殊在空中留下一偈:“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我超三界,却被阿师嫌。”然后隐化而去。众人顶礼膜拜,嘘唏感叹,唯有寺主自恨无眼,睹面不识真圣。从此该地方风气淳厚,再也没有以贫富取人的事情发生。

()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

【诗句】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