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季,高兴亭在南郑市城外。《剑南诗稿》卷五十四《重九无菊有感》自注:“高兴亭在南郑子城(大城外的小城——笔者)西北。”对着正北方的大散关和正东面的南山。南山即终南山,横亘陕西南部,主峰在长安(今西安市)南。当时陆游一展宿愿,到了前线。《宋史·陆游传》:“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秋日,他与幕友身着戎装,来到高兴亭,登高远眺,这是宋金交界不远的地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雄关莽野,气势非凡。他抗敌志气高涨,喝酒助兴,舞剑抒怀,壮怀激烈,写下了这首词。词牌下标明人、地、时、事。
上片写前线战斗气氛和人们高涨的热情。“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边城,即宋金交界线边的城。这条分界线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南郑城位近此线。角声,军中号角的声音。高台即高兴亭亭台。这两行写气氛,“角声哀”有两重含义,一是用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飒飒,边境上的草木一片枯黄,而敌人又不断叩边,充满杀气,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二是放眼远望,长安仍在敌人手中,心头不禁涌起阵阵黍离之悲。这就更加溅起南宋爱国军民积极收回失地的愿望,“烽火照高台”,反击战即将开始,号角声声,慷慨悲壮。面对此景,作者热血沸腾:“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筑是古乐器,似琴而有十三弦,以竹尺击打。《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去秦国时,燕太子丹与宾客送至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十分壮烈。左思《咏史》第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旁无人。”陶渊明《咏荆轲》也说:“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烟生。”他们都歌颂壮士们的侠义行为。陆游在这首词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与友人象当年荆轲、高渐离一样,慷慨歌唱,高亢动人,以表达与金国贵族不共戴天的仇恨,战而胜之的决心。刘克庄说:“其激昂慷慨,稼轩不能过。”(见《后村诗话》)“凭高酹酒”,登上高兴亭这样的险峻处,把酒洒在地上祭奠,祈祷收复失地,预祝胜利。“此兴悠哉”,心情十分亢奋,意味深长!这三行写出作者与战友积极乐观的心境。
下片抒雄心壮志,写胜利在望。“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此以拟人手法,说有谁象南山升起的明月一样多情,特地冲散暮云,朗朗地照着雄伟的长安城!这是一幅优美的月出图,不仅赞美月光的清辉使人们看到了梦魂牵萦的长安城,而且意境深远,音韵悠扬。“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灞桥在长安城东二十多里的灞水上,是长安人送往迎来的所在,也是古代诗人折柳吟别之处。它是历史胜迹。曲江池馆指长安东南曲江池边的楼台亭馆。唐人康骈《剧谈录》:“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杜甫、白居易诗中屡屡写到。它也是著名风景区。作者以一当十,用两个胜境代替雄伟壮丽的长安城。杨柳如烟,池馆优美,它们也似盈盈月,也象多情的人,“应待人来”,等待收复它们的宋军到来。下片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驰骋想象,估测胜利,抒发喜悦之情。实际上却掩盖着内心深处的悲怨,从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长安失守以来,已整整四十五年过去了。这些年中,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杀害岳飞等爱国将领,对失地不闻不问,多么荒唐!而作者自己从三十岁赴礼部考试起就一直主张恢复中原,却先后触怒了秦桧、曾觌、龙大渊乃至高宗、孝宗,频频遭到迫害打击,被贬至四川。现在依靠抗战派王炎,一生中才第一次有了直接走上前线的机会。他当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朝廷的态度又如何呢?事实是写此词后一个多月,王炎就被召还,“幕僚皆散”,陆游的梦又一次自然破灭。因此词里蕴藏着深深的忧虑与哀怨。
这首词想象丰富,写不能见到之长安、灞桥、曲江,正借以表达强烈的思念。用典稳当,写荆轲、高渐离之事,正借以表达驱除金国贵族决心之坚定。善于拟人,使下片显得委婉幽雅,使全词兼有阳刚与阴柔结合之美。夏承焘《论陆游词》评曰:“他写这种寝寐不忘中原的大感慨,不必号呼叫嚣为剑拔弩张之态,称心而言,自然深至动人,在诸家之外,却自有其特色。”
秋波媚陆游。推荐。爱诗词网。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季,高兴亭在南郑市城外。《剑南诗稿》卷五十四《重九无菊有感》自注:“高兴亭在南郑子城(大城外的小城——笔者)西北。”对着正北方的大散关和正东面的南山。南山即终南山,横亘陕西南部,主峰在长安(今西安市)南。当时陆游一展宿愿,到了前线。《宋史·陆游传》:“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秋日,他与幕友身着戎装,来到高兴亭,登高远眺,这是宋金交界不远的地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雄关莽野,气势非凡。他抗敌志气高涨,喝酒助兴,舞剑抒怀,壮怀激烈,写下了这首词。词牌下标明人、地、时、事。上片写前线战斗气氛和人们高涨的热情。“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边城,即宋金交界线边的城。这条分界线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南郑城位近此线。角声,军中号角的声音。高台即高兴亭亭台。这两行写气氛,“角声哀”有两重含义,一是用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飒飒,边境上的草木一片枯黄,而敌人又不断叩边,充满杀气,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二是放眼远望,长安仍在敌人手中,心头不禁涌起阵阵黍离之悲。这就更加溅起南宋爱国军民积极收回失地的愿望,“烽火照高台”,反击战即将开始,号角声声,慷慨悲壮。面对此景,作者热血沸腾:“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筑是古乐器,似琴而有十三弦,以竹尺击打。《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去秦国时,燕太子丹与宾客送至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十分壮烈。左思《咏史》第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旁无人。”陶渊明《咏荆轲》也说:“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烟生。”他们都歌颂壮士们的侠义行为。陆游在这首词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与友人象当年荆轲、高渐离一样,慷慨歌唱,高亢动人,以表达与金国贵族不共戴天的仇恨,战而胜之的决心。刘克庄说:“其激昂慷慨,稼轩不能过。”(见《后村诗话》)“凭高酹酒”,登上高兴亭这样的险峻处,把酒洒在地上祭奠,祈祷收复失地,预祝胜利。“此兴悠哉”,心情十分亢奋,意味深长!这三行写出作者与战友积极乐观的心境。下片抒雄心壮志,写胜利在望。“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此以拟人手法,说有谁象南山升起的明月一样多情,特地冲散暮云,朗朗地照着雄伟的长安城!这是一幅优美的月出图,不仅赞美月光的清辉使人们看到了梦魂牵萦的长安城,而且意境深远,音韵悠扬。“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灞桥在长安城东二十多里的灞水上,是长安人送往迎来的所在,也是古代诗人折柳吟别之处。它是历史胜迹。曲江池馆指长安东南曲江池边的楼台亭馆。唐人康骈《剧谈录》:“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杜甫、白居易诗中屡屡写到。它也是著名风景区。作者以一当十,用两个胜境代替雄伟壮丽的长安城。杨柳如烟,池馆优美,它们也似盈盈月,也象多情的人,“应待人来”,等待收复它们的宋军到来。下片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驰骋想象,估测胜利,抒发喜悦之情。实际上却掩盖着内心深处的悲怨,从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长安失守以来,已整整四十五年过去了。这些年中,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杀害岳飞等爱国将领,对失地不闻不问,多么荒唐!而作者自己从三十岁赴礼部考试起就一直主张恢复中原,却先后触怒了秦桧、曾觌、龙大渊乃至高宗、孝宗,频频遭到迫害打击,被贬至四川。现在依靠抗战派王炎,一生中才第一次有了直接走上前线的机会。他当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朝廷的态度又如何呢?事实是写此词后一个多月,王炎就被召还,“幕僚皆散”,陆游的梦又一次自然破灭。因此词里蕴藏着深深的忧虑与哀怨。这首词想象丰富,写不能见到之长安、灞桥、曲江,正借以表达强烈的思念。用典稳当,写荆轲、高渐离之事,正借以表达驱除金国贵族决心之坚定。善于拟人,使下片显得委婉幽雅,使全词兼有阳刚与阴柔结合之美。夏承焘《论陆游词》评曰:“他写这种寝寐不忘中原的大感慨,不必号呼叫嚣为剑拔弩张之态,称心而言,自然深至动人,在诸家之外,却自有其特色。”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出处】唐·王维《洛阳女儿行》。【翻译】谁来怜爱貌美如玉的西施,她出身贫贱,在那江头独自漂洗棉纱。越女:指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贫贱时曾在江边浣纱,后被越王勾践选中献给吴王夫差。颜:容颜。浣(huàn):洗。【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女子貌美,出身贫苦,无人怜爱。[例]有道是古诗说得好: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只因为一个贫字,那千古佳人西施不也曾做过江头浣纱女!但我看小香艳却比西施有志得多!(苗长水《秋雨之艳》)【全诗】《洛阳女儿行》[唐]·王维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谁怜越女颜如玉。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出处】唐·王维《洛阳女儿行》。【翻译】谁来怜爱貌美如玉的西施,她出身贫贱,在那江头独自漂洗棉纱。越女:指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贫贱时曾在江边浣纱,后被越王勾践选中献给吴王夫差。颜:容颜。浣(huàn):洗。【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女子貌美,出身贫苦,无人怜爱。[例]有道是古诗说得好: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只因为一个贫字,那千古佳人西施不也曾做过江头浣纱女!但我看小香艳却比西施有志得多!(苗长水《秋雨之艳》)【全诗】《洛阳女儿行》[唐]·王维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意思】贬谪到岭外,同家人的音信便已中断,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了一个春天。岭外:即岭南,五岭以外或以南的地方,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参见“五岭皆炎热”条注。音书:音信。【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远离亲人,久无音讯。[例]但家中有部电话,它缩地有方,千里之遥刹那间可成咫尺,就不必像古人那样叹息“岭外音书绝,经冬复之春”了。(李元洛《一勺灵泉》)【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全诗鉴赏】这首诗是写久居在外的人即将回家时的感受。本诗又传李频作。从本诗的地名和表达的心情来看,比较符合宋之问的情况。宋之问因为攀附张易之曾贬岭南。本诗可能为他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时途径汉江所作。“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主要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前一句写空间上的隔绝,后一句写时间上的隔绝。而作者传达的感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绝的叠加。这自然加强了自己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困居贬所,无依无靠,孤苦零丁的情态也历历可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描写自己快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感受。写得既别出心裁,却也在情理之中。本来常年在贬所生活,现在终于回来了,应该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家乡亲人的情况,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却道出了不同寻常之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这很符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情。作者贬居岭南好多年,而且音书俱绝,他在想经历了这么久的年月,家乡的亲人们是否还依然健在,有没因为自己的贬谪而受到牵连。正如杜甫所写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感受。前两句为后两句的原因,后两句更曲折地表达了前两句的感情。宋之问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王翃)金昌绪余杭(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仅录诗一首。【点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追叙岭南的情况。在荒远的岭南与家人断绝了音讯,而且经冬历春,度过了漫长的时间,表现了诗人在贬居之地的苦闷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断”字写出了诗人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是抒情名句,准确的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心情。因为诗人被贬岭外,与家人音讯隔绝,既时刻思念家人,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遭到不幸,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这种“情怯”、“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就越加明显。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渡过汉江后的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抒写真切,富于情致,耐人咀嚼。
岭外音书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意思】贬谪到岭外,同家人的音信便已中断,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了一个春天。岭外:即岭南,五岭以外或以南的地方,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参见“五岭皆炎热”条注。音书:音信。【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远离亲人,久无音讯。[例]但家中有部电话,它缩地有方,千里之遥刹那间可成咫尺,就不必像古人那样叹息“岭外音书绝,经冬复之春”了。(李元洛《一勺灵泉》)【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全诗鉴赏】这首诗是写久居在外的人即将回家时的感受。本诗又传李频作。从本诗的地名和表达的心情来看,比较符合宋之问的情况。宋之问因为攀附张易之曾贬岭南。本诗可能为他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时途径汉江所作。“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主要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前一句写空间上的隔绝,后一句写时间上的隔绝。而作者传达的感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绝的叠加。这自然加强了自己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困居贬所,无依无靠,孤苦零丁的情态也历历可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描写自己快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感受。写得既别出心裁,却也在情理之中。本来常年在贬所生活,现在终于回来了,应该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家乡亲人的情况,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却道出了不同寻常之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这很符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情。作者贬居岭南好多年,而且音书俱绝,他在想经历了这么久的年月,家乡的亲人们是否还依然健在,有没因为自己的贬谪而受到牵连。正如杜甫所写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感受。前两句为后两句的原因,后两句更曲折地表达了前两句的感情。宋之问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王翃)金昌绪余杭(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仅录诗一首。【点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追叙岭南的情况。在荒远的岭南与家人断绝了音讯,而且经冬历春,度过了漫长的时间,表现了诗人在贬居之地的苦闷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断”字写出了诗人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是抒情名句,准确的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心情。因为诗人被贬岭外,与家人音讯隔绝,既时刻思念家人,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遭到不幸,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这种“情怯”、“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就越加明显。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渡过汉江后的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抒写真切,富于情致,耐人咀嚼。
杨柳阴阴细雨晴。推荐。爱诗词网。“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适值细雨初晴,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树上的残花也已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叫的黄莺。这是一幅暮春的景物图画。杨柳深暗,细雨濛濛,残花落尽,流莺飘飞,这一连串意象,表明春色已阑珊,春光已在柳暗花残中悄悄离去。诗句的题旨是写春残,但绝无内涵俱现的叙述,全借有特征性的景物曲折地反映,所以形象而含蕴。武元衡“春兴”“全唐诗”第3571页。繁体:“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季節時辰·春夏”類的詩句。適值細雨初晴,楊柳的顏色已經由初春的鵝黃嫩綠轉為一片翠綠。樹上的殘花也已落盡,露出瞭在枝頭啼叫的黃鶯。這是一幅暮春的景物圖畫。楊柳深暗,細雨濛濛,殘花落盡,流鶯飄飛,這一連串意象,表明春色已闌珊,春光已在柳暗花殘中悄悄離去。詩句的題旨是寫春殘,但絕無內涵俱現的敘述,全借有特征性的景物曲折地反映,所以形象而含蘊。武元衡“春興”“全唐詩”第3571頁。拼音:“YangLiuYinYinXiYuQing,CanHuaLaJinJianLiuYing”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YangLiuYinYinXiYuQing,CanHuaLaJinJianLiuYing”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JiJieShiChen·ChunXia”LeiDeShiGou。KuoZhiXiYuChuQing,YangLiuDeYanSeYiJingYouChuChunDeEHuangNenLuZhuaiWeiYiPianCuiLu。ShuShangDeCanHuaYeYiLaJin,LouChuLeZaiZhiTouTiJiaoDeHuangYing。ZheShiYiFuMuChunDeJingWuTuHua。YangLiuShenAn,XiYu濛濛,CanHuaLaJin,LiuYingPiaoFei,ZheYiLianChuanYiXiang,BiaoMingChunSeYiLanShan,ChunGuangYiZaiLiuAnHuaCanZhongQiaoQiaoLiQu。ShiGouDeTiZhiShiXieChunCan,DanJueMoNeiHanJuXianDeXuShu,QuanJieYouTeZhengXingDeJingWuQuSheDeFanYing,SuoYiXingXiangErHanWen。WuYuanHeng“ChunXing”“QuanTangShi”Di3571Xie。
别称《道书一百种》或《一百种道书》。盖因撷取一百种道书成帙,故名。道教经籍汇编。分十集,每集十种,总一百种道书,计一百四十八卷。近人丁福保编撰。成书于一九四八年。(撰者事迹参见“《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条)
丁氏感于“虽以老庄之精深,尚以为徒劳诵读,永无至言,况余子乎!”(《抱朴子·释滞》语)兼道教修炼法则多门,学道者无所适从;又嫌《道藏》及《道藏辑要》卷帙浩瀚,阅读极为不易,且《道藏》书世不数数觏,即《道藏》书目录,甚至《道藏辑要目录》亦不易得见。丁氏有鉴于此,爱竭其数年之勤,采辑道书一百种,窃以为精华者,编成本书。
道藏精华录。推荐。爱诗词网。别称《道书一百种》或《一百种道书》。盖因撷取一百种道书成帙,故名。道教经籍汇编。分十集,每集十种,总一百种道书,计一百四十八卷。近人丁福保编撰。成书于一九四八年。(撰者事迹参见“《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条)丁氏感于“虽以老庄之精深,尚以为徒劳诵读,永无至言,况余子乎!”(《抱朴子·释滞》语)兼道教修炼法则多门,学道者无所适从;又嫌《道藏》及《道藏辑要》卷帙浩瀚,阅读极为不易,且《道藏》书世不数数觏,即《道藏》书目录,甚至《道藏辑要目录》亦不易得见。丁氏有鉴于此,爱竭其数年之勤,采辑道书一百种,窃以为精华者,编成本书。本丛书的编排是以道旨玄妙、内功丹法为宗旨。主要着眼于道教有关修持炼养的经典著述,其中选择《道藏》及《道藏辑要》中,并搜罗古籍中关于玄学之书,共一百种。书前有丁氏撰写《绪言》,简述了道教源流、道藏源流及其编纂此书的宗旨;并附有所选一百种道书目录及内容简介。举凡道家学术、南北宗之玄学、养生要诀、导引捷法以及道教之名山洞府、传记文集,无不毕备。又编辑者精于医道,勤于实践,故尤重视修持炼养之祛病延年作用,则有关著述之选录更为精当切用。该书于编排体例及所选书之内容上,能够首尾通贯,始终把握住内丹功法之阶梯,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眉目清新,做到了在编者则博观而约取,于读者实事半而功倍。总其特色约有三点:第一是所选者大都属道书之精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说做到了“精”。凡是儒家类、小说家类、术数家类之书,概不滥入。即使是道教的著作,如斋醮科仪、符箓图记、清规戒律之类,亦一律删汰,务求醇正。且入选之著述,无有超过十卷者。不仅选书之精,而且篇幅亦精。第二是道教经典之属修持炼养者,注释往往汗牛充栋,本类书独能于中撷挑善本,可以说做到了“善”。如被誉为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选者仅取宋俞琰与清董德宁两种注本,前者则旁征博采,后者则平正通达,被誉为群注之冠,读此即毋劳他求。又道书之脱衍倒讹,远较他书为甚,本书详加校定勘正,使成完善之本。其内容不仅贯通完善,而且校勘书本亦善。第三是道教中极可贵的思想内容及其人生观是“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丹家的宗旨,是以祛病延年、修持炼养为首务,其目的在于“长生久视”。是故,道教贵生,最重炼养。其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之修持炼养方法特多,诸如吐故纳新、存思守一、按蹻导引、内功修炼,以及外丹服食等等均是。然“金石之药候资费而难求,习学之功弥岁年而易远”,故本书收录此类著述甚严,仅备要籍,以供治科技史者之查考;而内功丹法法则多门,最驳杂不纯,选辑者能够结合新科学之观念,去取得当,剔除繁难,撷取精要,最富实用价值者,故本书多加甄录,可以说做到了“切用”。如钟吕金丹道系统之著述,悉有收录。古之丹家出于对内丹术之珍秘,因而在涉及到具体实践方门时,往往藏本露枝,曲譬旁喻,虽理论著于篇章,然仍艰涩晦喻,使读者迷离往返,无处下手。本书编纂者博通古训,谙知三教之弊,尤精医道,不仅著重于理论之探讨,而且亲身历行,付诸于实验,故是书则特别重视选取明白示人门径之作。如《性命圭旨》、《天仙正理直论》之类,力求切合实用。该书虽以道旨玄妙、内丹功法为选录宗旨,然也有其他方面内容的道书。如汉刘向之《列仙传》,晋葛洪之《神仙传》,唐沈汾之《续仙传》,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金莲正宗记》、《道藏目录详注》,刘师培《读道藏记》等等,系研究道教之重要史料,亦为治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民俗、小说者所不可缺。足见不独修持炼养功夫者之切用,而且于了解道教的历史、宗派、经籍、人物、洞天福地以及其他著述亦切用。由于作者之观点、宗旨及时代背景之局限,加之该书属于营业性质,是故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曾评其说“所选者并非全是精华,而道书精华亦不止于此”。然本书是继《道藏辑要》之后的一部巨帙类书,虽不能与《道藏辑要》相较,但仍号称是一部好书,且对道书之流通亦有一定贡献。是书初版于一九四八年,由上海诂林精舍出版付梓。一九八九年九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分为上、下两集。
何必金与钱。推荐。爱诗词网。“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人际关系·交友”类的诗句。人生最可贵的在于彼此理解,何必用什么金钱?表现出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金钱的蔑视。言短意深,掷地有声。此名言至今仍有启迪作用。李白“赠友人三首”“全唐诗”第1761页。繁体:“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是關於描寫“諭理警世·人際關系·交友”類的詩句。人生最可貴的在於彼此理解,何必用什麼金錢?表現出詩人對友誼的珍視,對金錢的蔑視。言短意深,擲地有聲。此名言至今仍有啟迪作用。李白“贈友人三首”“全唐詩”第1761頁。拼音:“RenShengGuiXiangZhi,HeBiJinYuQian”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RenShengGuiXiangZhi,HeBiJinYuQian”ShiGuanYuMiaoXie“YuLiJingShi·RenJiGuanJi·JiaoYou”LeiDeShiGou。RenShengZuiKeGuiDeZaiYuBiCiLiJie,HeBiYongShenMeJinQian?BiaoXianChuShiRenDuiYouYiDeZhenShi,DuiJinQianDeMieShi。YanDuanYiShen,ZhiDeYouSheng。CiMingYanZhiJinRengYouQiDiZuoYong。LiBai“ZengYouRenSanShou”“QuanTangShi”Di1761Xie。
【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出处】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思】春天洛阳的夜晚,不知是从谁家传来吹玉笛的乐音?这带有哀调的乐音随着春风而到处散布着。同时,今天晚上也听到了“折柳”的乐曲,每当听到这种哀怨的歌曲时,有谁不会产生思乡的愁情呢?“折柳”是送别曲,又古人于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所以借“折柳”为离别的代称。【鉴赏1】折柳:古人习惯折柳赠别。笛调中有一首叫做“折杨柳”的曲子语译这两句诗是:在这样的夜里,听到有人用笛吹奏着“折杨柳”的曲子,那充满伤感、思念的声音,又有谁听了不会油然兴起怀乡之情呢?沦落异乡的浪子,原本就思念故园,何况又在寂寞的深夜里,听到伤感的曲调,自然更加深了怀乡情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诗是大诗人李白描写怀乡情切的名句,后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追念故园的情怀。【鉴赏2】“折柳”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诗人并不言今夜听到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杨柳》本就多抒发离情别绪。“柳”与“留”谐音,故亲友送别,多折柳相赠。因此,“折柳”二字便不仅仅指曲名,它还代表着送别的场景,能够引起人们对送别亲人场面的回忆,也就能够唤起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情。当时李白作客洛阳,夜闻笛声,引起思家之情。作者禁不住设想,这天下所有离乡在外之人,但凡听到这《折杨柳》之笛声,莫不引起思念故乡之情。诗歌言浅意深,很容易引起游子们的共鸣。后人多用此句表示思乡之情。【译注】谁家的笛声暗暗飞扬,随着春风飘散整个洛阳城。今夜听到笛子吹奏的《折杨柳》曲,哪个人不产生思乡之情呢?玉笛:笛子。洛城: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折柳:《折杨柳》曲,多叙离情别绪。故园:故乡。【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笛声或其他歌声乐曲清越凄婉,悠悠传扬,引起人的思乡怀人之情。[例]我初次远离家乡,远离慈母,只身一人,举目无亲,触景生情,倒有几分悲凉感。正好此时耳旁忽有一阵笛声飞过,不由引发起我的思乡之情,随着笛声我也低吟起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程树榛《母校假山忆趣》)【全诗】《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①洛城:河南洛阳。②折柳:《折杨柳》,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译文】是谁人吹起了玉笛?在这静静的暗夜里荡漾,随着那无影无形的春风,洒遍了古城洛阳。今夜笛中的曲调,恰是抒写离情的《折杨柳》,呵!谁能不思念自己的故乡。【解题】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春。时李白作客洛阳,因夜闻笛声而引起思家之情。洛城:洛阳城,今河南洛阳。诗中写闻笛之感受,柔和优美,散逸潇洒。晚年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用意相似,但章法不同:本诗顺叙,着力在前二句,条理通畅自然;彼诗倒叙,着力在后二句,含蓄深沉。【点评】
先从笛声写起,想象乐曲随春风洒满了夜幕笼罩下的洛阳。玉笛吹奏的是充满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自始至终沉浸在乐曲声里的作者,在优美音乐的感召下陶入了对故乡的思念中。它没有一般思乡之作的低沉、忧郁,而给人一种洒脱、俊逸之感,但思乡之情虽不渲染,却留给读者去体味。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鉴赏1】
此夜曲中闻折柳全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出处】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思】春天洛阳的夜晚,不知是从谁家传来吹玉笛的乐音?这带有哀调的乐音随着春风而到处散布着。同时,今天晚上也听到了“折柳”的乐曲,每当听到这种哀怨的歌曲时,有谁不会产生思乡的愁情呢?“折柳”是送别曲,又古人于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所以借“折柳”为离别的代称。【鉴赏1】折柳:古人习惯折柳赠别。笛调中有一首叫做“折杨柳”的曲子语译这两句诗是:在这样的夜里,听到有人用笛吹奏着“折杨柳”的曲子,那充满伤感、思念的声音,又有谁听了不会油然兴起怀乡之情呢?沦落异乡的浪子,原本就思念故园,何况又在寂寞的深夜里,听到伤感的曲调,自然更加深了怀乡情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诗是大诗人李白描写怀乡情切的名句,后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追念故园的情怀。【鉴赏2】“折柳”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诗人并不言今夜听到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杨柳》本就多抒发离情别绪。“柳”与“留”谐音,故亲友送别,多折柳相赠。因此,“折柳”二字便不仅仅指曲名,它还代表着送别的场景,能够引起人们对送别亲人场面的回忆,也就能够唤起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情。当时李白作客洛阳,夜闻笛声,引起思家之情。作者禁不住设想,这天下所有离乡在外之人,但凡听到这《折杨柳》之笛声,莫不引起思念故乡之情。诗歌言浅意深,很容易引起游子们的共鸣。后人多用此句表示思乡之情。【译注】谁家的笛声暗暗飞扬,随着春风飘散整个洛阳城。今夜听到笛子吹奏的《折杨柳》曲,哪个人不产生思乡之情呢?玉笛:笛子。洛城: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折柳:《折杨柳》曲,多叙离情别绪。故园:故乡。【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笛声或其他歌声乐曲清越凄婉,悠悠传扬,引起人的思乡怀人之情。[例]我初次远离家乡,远离慈母,只身一人,举目无亲,触景生情,倒有几分悲凉感。正好此时耳旁忽有一阵笛声飞过,不由引发起我的思乡之情,随着笛声我也低吟起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程树榛《母校假山忆趣》)【全诗】《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①洛城:河南洛阳。②折柳:《折杨柳》,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译文】是谁人吹起了玉笛?在这静静的暗夜里荡漾,随着那无影无形的春风,洒遍了古城洛阳。今夜笛中的曲调,恰是抒写离情的《折杨柳》,呵!谁能不思念自己的故乡。【解题】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春。时李白作客洛阳,因夜闻笛声而引起思家之情。洛城:洛阳城,今河南洛阳。诗中写闻笛之感受,柔和优美,散逸潇洒。晚年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用意相似,但章法不同:本诗顺叙,着力在前二句,条理通畅自然;彼诗倒叙,着力在后二句,含蓄深沉。【点评】先从笛声写起,想象乐曲随春风洒满了夜幕笼罩下的洛阳。玉笛吹奏的是充满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自始至终沉浸在乐曲声里的作者,在优美音乐的感召下陶入了对故乡的思念中。它没有一般思乡之作的低沉、忧郁,而给人一种洒脱、俊逸之感,但思乡之情虽不渲染,却留给读者去体味。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鉴赏1】这是一个醇香的夜晚,渐熄了万家灯火,寂灭了日间喧闹,轻风骀荡,带来了一阵婉转悠扬的笛声,在婉转悠扬中,还有一份深隐的凄清与哀伤。这笛声随风飞遍东都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有一个地方,有一位诗人,正被这不知何处飘来的笛声打动了、感动着。此刻,他再也无法入眠,揽衣出户,在月色的清辉中放飞自己的思乡之情,一如笛声的飞扬与悠扬。引起他一怀愁绪的,正是这样一首凄清的《折杨柳》的曲子!这是一首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人离别时,正是从路边折取长长的、柔柔的柳枝相送,以示离别之情。柳枝的绵长一如离人的依念之情,又如惹人思绪的带刺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在这样的时刻,在这样的夜晚,这样满含离怀愁绪、略带凄清与哀伤的曲子,怎能不撩人情怀、惹人产生不尽的思乡之情呢!所以诗人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情到浓处的自然之语,不带丝毫斧斫的痕迹,正如笛声吹奏技艺的纯熟,是那样随意地挥洒!此时,诗人正沉浸在浓浓的乡思之中,心潮澎湃,而笛声的吹奏者或许正致力于发抒自己当下的心绪感受,并未曾想到他的心绪会打动、感染着另一个地方的痴情听众。这位痴情听众又将他的情绪蔓延开去,认为这首曲子会打动更多的、甚至是全部的旅人的心——“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一种情感的推移,更是肺腑之语!【鉴赏2】这是一首闻悠扬动人笛声而引发思乡之情的诗。前二句写,春夜里,东都洛阳,万家灯火渐灭,白日喧嚣已静,忽然一阵凄清婉转的笛声,不知从谁家飞出,飞遍了整个洛城。“暗”字见出吹笛人的不可知;“飞”字见出笛声的清妙空灵;“散”“满”二字,用了夸饰的手法,见出笛音飘飞的广、远,仿佛整个洛城都已听见。后二句写,静夜之中谛听,乃知为《折杨柳》之曲,此曲饱含离愁,诗人内心能不激荡起故园之情?此诗紧扣一“闻”字,又以“折柳”关联诗意,生思乡之情,真妙合无间矣。此诗与上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相较,一为先闻笛而后有情,一是先有情而后闻笛;一为因物而动情,一是因情而感物。二诗用意略同,却章法迥异,给人感受不同:此篇有一唱三叹之妙,上篇有含蓄不尽之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