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石达开·白龙洞题壁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太平天国庚申拾年,师驻庆远,时于季春①,予以政暇,偕诸大员巡视芳郊,山川竞秀,草木争妍。登兹古洞,诗列琳琅,韵著风雅。旋见粉墙刘云青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颇有斥佛息邪之概,予甚嘉之②。爰命将其诗句勒石③,以为世迷信仙佛者警。予与诸员亦就原韵立赋数章,俱刊诸石,以志游览云。
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
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
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
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
【注释】①季:每个季节的三个月依次称为孟、仲、季。季春指三月。②嘉:嘉奖,赞赏。③爰:于是。勒:刻。
【鉴赏】诗前小序说明,这首诗写于庚申年,也就是1860年(清咸丰十年)。作为天国将领,石达开不用清王朝的年号,而以“太平天国庚申拾年”记其写作时间。石达开于1859年9月攻克庆远,写诗时正驻守在这里。暮春三月,他利用政务的闲暇,偕同手下的几位官员到风景秀丽的郊野视察。看到山川一处比一处秀美,草木一处比一处鲜妍。登临古老的白龙洞,只见留下的诗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显示了风雅的诗歌传统。一会儿,看到白粉墙上刘云青的诗句意高词妙,有排斥佛教、压抑妖邪的气概,他很是赞赏。(太平天国只信奉上帝教,对儒、佛、道等教都视为妖邪,加以排斥。)于是命令把刘青云的诗句刻在石上,把它作为对那些迷信仙佛的人的一种警戒。最后石达开说,我与各位陪同的大员也步刘云青诗的原韵当即作诗数首,一起刊刻在石壁上,用它记下这次游览。
石达开写的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全用对仗。用韵响亮激越,格调雄浑豪迈。首联总写这次暇日郊游、登高览胜的情景。一个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统帅,能在政暇之余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来一次古洞寻幽,是并不容易的。你看他在崇山峻岭之间兴致勃勃的“挺身”攀登,向着辽阔无际的云天极目远眺,是何等的雄姿英发、娱目逞怀呵!
颔联写他的信仰和主张。按照上帝教的说法,上帝教所崇拜的“皇上帝”,与中国古代诗书中的“天帝”相同,中国古代人和西洋人一样,只崇奉独一的真神“皇上帝”。如:《诗·大雅·皇矣》就有“皇矣上帝”的说法;《诗·大雅·大明》又有“上帝临女(汝)”的说法;《书·立政》还有“吁俊尊上帝”的话。据说,自秦始皇以来,世人才舍上帝而信奉各种邪神。诗中的“移民复古风”,就是说要改变人民的信仰,恢复古时只崇奉上帝的社会风尚。这也正是太平天国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张。实质上是一种统一信仰、追求平等的美好愿望。
颈联和尾联是对自己和僚属们充满自信和豪情的夸耀。带兵打仗,称得上是勇冠三军的大将;古洞题诗,又不愧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将勇、诗雄、剑气、文光,都是写他们的文武全才,对石达开来说,这种自信,基本上是合乎事实的。“剑气冲星斗”,典出《晋书·张华传》,故事说,吴灭晋兴之际,尚书张华看见天空斗、牛两宿之间常有紫气,便问豫章人雷焕是怎么回事,雷焕回答说:“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并且按星宿对着的区域,指出剑气出自豫章郡的丰城。于是张华委任雷焕为丰城令。雷到任后,在丰城狱中,掘得宝剑两口,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剑出现以后,斗、牛之间的紫气就消失了。石达开用“剑气冲星斗”来形容他超群盖世的将才,用“文光射日虹”来描写自己光彩照人的诗才。“射日虹”当是从“白虹贯日”转化而来,这是荆轲的故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写道:“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裴骃集解引应劭的话说:“燕太子丹质于秦,始皇遇之无礼。丹亡去,故厚养荆轲,令西刺秦王。精诚感天,白虹为之贯日也。”据说,荆轲在易水之滨告别太子丹时,曾击节悲歌:“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欷歔兮入长虹。”所以后来有“白虹贯日而荆轲歌”的说法。石达开在这里借以表现自己非比寻常的文学才华。“射”与“冲”两个力度强烈的动词赋予了诗句鲜明的动感。合读后两联,将勇犹剑气冲天,诗雄如文光射日,用典不显迂拘,而是英气勃发,豪情四溢。全诗用简劲的语言抒写了作者的信仰、抱负和才干,显示了一个太平天国将军兼诗人的豪迈诗风。
文章作者:艾虹,陈淑宽
石达开诗词。推荐。爱诗词网。爱国诗词鉴赏《石达开·白龙洞题壁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太平天国庚申拾年,师驻庆远,时于季春①,予以政暇,偕诸大员巡视芳郊,山川竞秀,草木争妍。登兹古洞,诗列琳琅,韵著风雅。旋见粉墙刘云青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颇有斥佛息邪之概,予甚嘉之②。爰命将其诗句勒石③,以为世迷信仙佛者警。予与诸员亦就原韵立赋数章,俱刊诸石,以志游览云。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注释】①季:每个季节的三个月依次称为孟、仲、季。季春指三月。②嘉:嘉奖,赞赏。③爰:于是。勒:刻。【鉴赏】诗前小序说明,这首诗写于庚申年,也就是1860年(清咸丰十年)。作为天国将领,石达开不用清王朝的年号,而以“太平天国庚申拾年”记其写作时间。石达开于1859年9月攻克庆远,写诗时正驻守在这里。暮春三月,他利用政务的闲暇,偕同手下的几位官员到风景秀丽的郊野视察。看到山川一处比一处秀美,草木一处比一处鲜妍。登临古老的白龙洞,只见留下的诗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显示了风雅的诗歌传统。一会儿,看到白粉墙上刘云青的诗句意高词妙,有排斥佛教、压抑妖邪的气概,他很是赞赏。(太平天国只信奉上帝教,对儒、佛、道等教都视为妖邪,加以排斥。)于是命令把刘青云的诗句刻在石上,把它作为对那些迷信仙佛的人的一种警戒。最后石达开说,我与各位陪同的大员也步刘云青诗的原韵当即作诗数首,一起刊刻在石壁上,用它记下这次游览。石达开写的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全用对仗。用韵响亮激越,格调雄浑豪迈。首联总写这次暇日郊游、登高览胜的情景。一个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统帅,能在政暇之余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来一次古洞寻幽,是并不容易的。你看他在崇山峻岭之间兴致勃勃的“挺身”攀登,向着辽阔无际的云天极目远眺,是何等的雄姿英发、娱目逞怀呵!颔联写他的信仰和主张。按照上帝教的说法,上帝教所崇拜的“皇上帝”,与中国古代诗书中的“天帝”相同,中国古代人和西洋人一样,只崇奉独一的真神“皇上帝”。如:《诗·大雅·皇矣》就有“皇矣上帝”的说法;《诗·大雅·大明》又有“上帝临女(汝)”的说法;《书·立政》还有“吁俊尊上帝”的话。据说,自秦始皇以来,世人才舍上帝而信奉各种邪神。诗中的“移民复古风”,就是说要改变人民的信仰,恢复古时只崇奉上帝的社会风尚。这也正是太平天国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张。实质上是一种统一信仰、追求平等的美好愿望。颈联和尾联是对自己和僚属们充满自信和豪情的夸耀。带兵打仗,称得上是勇冠三军的大将;古洞题诗,又不愧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将勇、诗雄、剑气、文光,都是写他们的文武全才,对石达开来说,这种自信,基本上是合乎事实的。“剑气冲星斗”,典出《晋书·张华传》,故事说,吴灭晋兴之际,尚书张华看见天空斗、牛两宿之间常有紫气,便问豫章人雷焕是怎么回事,雷焕回答说:“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并且按星宿对着的区域,指出剑气出自豫章郡的丰城。于是张华委任雷焕为丰城令。雷到任后,在丰城狱中,掘得宝剑两口,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剑出现以后,斗、牛之间的紫气就消失了。石达开用“剑气冲星斗”来形容他超群盖世的将才,用“文光射日虹”来描写自己光彩照人的诗才。“射日虹”当是从“白虹贯日”转化而来,这是荆轲的故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写道:“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裴骃集解引应劭的话说:“燕太子丹质于秦,始皇遇之无礼。丹亡去,故厚养荆轲,令西刺秦王。精诚感天,白虹为之贯日也。”据说,荆轲在易水之滨告别太子丹时,曾击节悲歌:“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欷歔兮入长虹。”所以后来有“白虹贯日而荆轲歌”的说法。石达开在这里借以表现自己非比寻常的文学才华。“射”与“冲”两个力度强烈的动词赋予了诗句鲜明的动感。合读后两联,将勇犹剑气冲天,诗雄如文光射日,用典不显迂拘,而是英气勃发,豪情四溢。全诗用简劲的语言抒写了作者的信仰、抱负和才干,显示了一个太平天国将军兼诗人的豪迈诗风。文章作者:艾虹,陈淑宽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新家孟城口。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
纪信诈帝。推荐。爱诗词网。【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例句】郦寄卖友,纪信诈帝。(李瀚《蒙求》9962)这里举纪信冒充刘邦以掩护刘邦脱逃事作为提供学童学习典故之一则。
【诗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意思】漆黑的夜晚宿雁惊起高飞,敌人悄悄地逃跑。这首诗写雪夜追敌,显示了将士的果敢、善战和环境的艰苦。单(chan)于: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此指敌军统帅【全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鉴赏】一、二句点明敌军战败溃退,趁着黑夜逃跑的具体时间和情景。“雁飞高”,从侧面写敌人逃跑,因其惊起了栖息的雁群而飞向高空。这个“遁”字,把他们逃跑时的狼狈相勾勒得十分形象。同时,也是诗人有意地将敌人比作惊飞的雁群,用以表示蔑视之意。三、四句歌颂这场伏击战的指挥者的胆识与韬略。将军一声令下,率领轻骑追歼敌人,刹时间,大雪迎风扑面,将士们手中的弓刀上落满了一层雪花。其实,诗中所写仅是战斗的开始,并非是战争的高潮。而诗人却抓住一刹那间最富于表现力的“特写镜头”,加以集中概括,把当时的战争氛围突出地表现了出来。那种更激烈、更壮观的厮杀场景,却留在人们的联想之中。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确实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赏析】这一首是写将军雪夜围敌、乘胜追击的情景。由于指挥英明,将士奋勇,已将敌人团团围住,迫使敌人企图突围逃跑。月黑之夜,惊醒了栖睡的雁群,夜雁高飞的现象引起了将军的警觉,果断作出决定,单于要遁逃,立即派轻骑追击。就在乘胜追敌中,天下大雪,纷纷扬扬的白雪落满了出征将士的弓和刀。这是一幅多么雄壮的雪夜歼敌图景啊!必胜信心,顽强战斗,豪情满怀,沉雄气韵,边塞壮士保家卫国的飞扬神采跃然眼前。
单于夜遁逃。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意思】漆黑的夜晚宿雁惊起高飞,敌人悄悄地逃跑。这首诗写雪夜追敌,显示了将士的果敢、善战和环境的艰苦。单(chan)于: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此指敌军统帅【全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鉴赏】一、二句点明敌军战败溃退,趁着黑夜逃跑的具体时间和情景。“雁飞高”,从侧面写敌人逃跑,因其惊起了栖息的雁群而飞向高空。这个“遁”字,把他们逃跑时的狼狈相勾勒得十分形象。同时,也是诗人有意地将敌人比作惊飞的雁群,用以表示蔑视之意。三、四句歌颂这场伏击战的指挥者的胆识与韬略。将军一声令下,率领轻骑追歼敌人,刹时间,大雪迎风扑面,将士们手中的弓刀上落满了一层雪花。其实,诗中所写仅是战斗的开始,并非是战争的高潮。而诗人却抓住一刹那间最富于表现力的“特写镜头”,加以集中概括,把当时的战争氛围突出地表现了出来。那种更激烈、更壮观的厮杀场景,却留在人们的联想之中。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确实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赏析】这一首是写将军雪夜围敌、乘胜追击的情景。由于指挥英明,将士奋勇,已将敌人团团围住,迫使敌人企图突围逃跑。月黑之夜,惊醒了栖睡的雁群,夜雁高飞的现象引起了将军的警觉,果断作出决定,单于要遁逃,立即派轻骑追击。就在乘胜追敌中,天下大雪,纷纷扬扬的白雪落满了出征将士的弓和刀。这是一幅多么雄壮的雪夜歼敌图景啊!必胜信心,顽强战斗,豪情满怀,沉雄气韵,边塞壮士保家卫国的飞扬神采跃然眼前。
向晚意不适。推荐。爱诗词网。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登上古原面对黄昏壮美景色时的复杂情绪。“乐游原”即乐游苑。汉宣帝时,在乐游苑上建乐游庙,旧址在今西安城东南,地势高敞,登原眺望,可俯视西安城。李商隐还有一首七言绝句,诗题同样是“乐游原”,在这首诗中,他写道:“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这首七绝与同题五绝可谓是异曲同工,抒写之情状可谓同出一辙。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前人或言其慨叹“唐祚将沦”,或言其抒发“迟暮之感,沉沦之痛”。周汝昌先生独标一帜,认为“只是”原本写作“祇是”,意即“止是”、“仅是”。则最后两句应当理解为诗人对将近黄昏时“灿烂辉煌”的斜阳表现出一种“惊叹和陶醉”。诗无达诂,成功的诗,不管其篇幅是长是短,总是象成功的音乐、绘画一般,给人留下味之不尽的余韵。李商隐的诗多以词藻的精美、想象的奇瑰而取胜。这首五绝,短短的四句二十字,文字简洁洗练、意蕴丰厚深沉,可谓深得“含蕴雋妙”之旨。其实,旭日东升是一种美,晚霞西沉也是一种美,只是这两种美所表含的意蕴却不尽相同。东升的朝阳预示一天的开始,是充满希望的开始;西沉的太阳或许更美,只是渐浓的暮色即将来临。这就犹如看见一朵盛开的鲜花,人们不自禁想到它即将残破凋零,令人徒生几许伤怀。李商隐这首诗想要表达的,也正是这种意境。乐游原是李商隐喜欢赏玩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其地势的高敞,登高望远,可使人心胸开朗,消忧解愁。这一天,临近傍晚时分,李商隐不知怎么会心境“不适”,至于究竟为何心境不佳,诗人没有点明,这就形成了此诗主旨的多向性、朦胧性。为摆脱这种烦闷的心绪,他驱车登上了古原。这两句诗的节奏旋律有一个由低沉到高亢的变化,一个动词“登”把诗人带上了古原的高处,也把诗的节奏由“不适”的低沉带到了高原的激昂。诗人登高远眺,看见了辉映着阳光的、高莽的古原。那即将西坠的太阳,把远山近原映照得金碧辉煌,使人宛如置身仙境一般。这一景象苍莽状观,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发人深思,催人振作,令人向往。诗人心绪翻诵,万千感慨,于是发出了一声由衷的惊叹:“夕阳无限好”!全诗的旋律在此达到了顶点。这一声嗟叹,寄寓了作者几多的感叹。在这一赞美声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不佳的心境受此环境的渲染,似乎暂时忘却了。李商隐是一个很有抱负,渴望一展所长,对国家作出贡献的诗人。他由于陷入了朋党的漩涡之中,毕生坎坷,沉沦幕府,四处漂泊,身世确实非常凄凉。这种凄凉的心境抑或便是他“意不适”的主要原由吧。残美的夕阳,使他感慨、陶醉,这种解脱只是一刹那间的幻觉而已。美丽的景色往往使人产生物我两忘的感觉。只是这种幻觉是多么的短暂,一生的沉寂落寞是任什么美景也难以排遣的。看到一轮夕阳即将消退,不适的情绪又象四围漫涌上来的暮色一般涌上心头,诗人终于发出一声惋叹:“只是近黄昏”。诗歌的旋律在高潮中顿住,下跌,留下了一个悠长的尾音。李商隐的同题七绝谓“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表达的也正是这一层意思。诗人感叹时光的流逝,抱负难以施展,时光不再。我们不难体会出诗人内心的追求所在:他不愿嗟老叹穷、徒费时光;他对人生尚充满着美好的期望。只是这种期望同现实产生了不可抗拒的矛盾,作者才生发了这种感叹。这是对命运的无奈,也是对现实的俯首与控诉。全诗语句简洁,韵律一波三折。形式的质朴与意蕴的丰厚构成完美的统一。尽管这首诗一读就懂,却味之无尽,使人在反复吟诵中领略到一种诗美,这正是本诗的魅力所在。
【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处】唐·杜甫《赠花卿》。【意思】这样好听的曲子只应该天上才有,人间能听得到几回?【鉴赏】像这样美妙动听的曲子,应该只有天上才有,人间能里能够听到几回呢?花卿:是一名歌妓,作者以这两句诗赞美她歌声的美妙悦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时常用来赞美他人歌声的悦耳动听,或是演奏得神妙动人。【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歌曲、乐曲或其他音响悦耳动听,美妙绝伦。[例1]周信芳与梅兰芳合演《二堂舍子》(《宝莲灯》剧中的一折)。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江晓《“麒老牌”——京剧革新家周信芳》)[例2]“交响石壁”,不知迷恋了多少游客如醉如痴地在那里侧耳静听。它左无声,右无音,唯有走到那一米宽凹进去的金黄色花纹跟前,才会交响齐鸣,琴弦悠扬,宛转动听,令人惊叹叫绝。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曾国操《令人叫绝的交响石壁》)二、用以比喻奇怪罕闻的话语论调。[例]面对现今的“人民公仆”的所作所为,再向我们百姓提什么“焦裕禄精神”,听起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魏助增《这“烦”有理》)【全诗】《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①花卿:花敬定,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生活豪奢,号跋扈将军。②锦城:锦官城,指成都。纷纷:杂乱貌。《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③江:锦江。【鉴赏1】
这是一首讽刺跋扈武将花敬定的诗,揭露了他骄横豪奢的生活。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感宫中乐曲流传蜀中而作此诗。杨慎《升庵诗话》云:“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二人之言是可取的。首句采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描绘了管弦乐交错融会,达到了柔和美妙的境界。次句采用同样的手法,描写那宴会厅中悠扬婉转的音流,飞出雕花镂窗,荡漾在锦江之上,飘浮在白云之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极有情趣。此二句实写,下二句转入虚写。“天上”,使人想到仙界,也使人想到帝王的九重宫阙。这美妙的音乐本来自宫中,却在“人间”能够听到,在跋扈将军花敬定的府上能够听到。这里运用双关语,言外有二层意思:“天上”的音乐怎么会流传蜀中?这不是安史之乱造成梨园子弟流落四方的结果吗?“天上”的音乐“人间”众生怎么能享受?花敬定竟然恣意享受“天上”仙乐,岂非僭越大不敬吗?此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乃婉转含蓄之讽诗也。仇兆鳌云:“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王昌龄)无以过之。”亦可见此诗之高妙也。【鉴赏2】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四月,梓州剌史段子璋反叛,攻占了锦城并自称梁王。在平定叛乱的战斗中,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表现非常勇猛。但胜利回来后,他恃功自傲,整天饮酒作乐。还僭用天子音乐,不可一世。崔光远因此被罢官。杜甫这时也在蜀,所以作了这首似谀实讽的诗,赠给花敬定。锦官城中天天丝管交奏,乐声繁复悠扬。这一定是您在庆祝平定段子璋的胜利。听啊,那美妙动人的音乐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一半随江风在锦江上荡漾,一半冉冉升入云霄。唉,这样美妙无比的曲子只应该在天上才有啊,这人世间又能耳闻几回呢?【鉴赏3】这首诗似褒实贬,采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赞扬花的得胜归来,鼓乐升平,实际上却讽刺了花的骄恣奢靡。首联告诉我们花敬定平叛回来后的所作所为,但并不直接描述他如何的寻欢作乐,而是通过丝管之声的不绝于耳来表现他的骄奢无度。尾联表面看是在赞美花卿堂上丝管的非凡、乐曲的美妙,实际上是在暗示花不应该享用天子的礼乐。尾联将乐曲的美好赞誉到了极度,寓讽于谀,其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思考】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花敬定的。花的骄奢淫逸是多方面的,为什么诗人只选取音乐这个角度来写?
此曲只应天上有。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处】唐·杜甫《赠花卿》。【意思】这样好听的曲子只应该天上才有,人间能听得到几回?【鉴赏】像这样美妙动听的曲子,应该只有天上才有,人间能里能够听到几回呢?花卿:是一名歌妓,作者以这两句诗赞美她歌声的美妙悦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时常用来赞美他人歌声的悦耳动听,或是演奏得神妙动人。【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歌曲、乐曲或其他音响悦耳动听,美妙绝伦。[例1]周信芳与梅兰芳合演《二堂舍子》(《宝莲灯》剧中的一折)。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江晓《“麒老牌”——京剧革新家周信芳》)[例2]“交响石壁”,不知迷恋了多少游客如醉如痴地在那里侧耳静听。它左无声,右无音,唯有走到那一米宽凹进去的金黄色花纹跟前,才会交响齐鸣,琴弦悠扬,宛转动听,令人惊叹叫绝。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曾国操《令人叫绝的交响石壁》)二、用以比喻奇怪罕闻的话语论调。[例]面对现今的“人民公仆”的所作所为,再向我们百姓提什么“焦裕禄精神”,听起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魏助增《这“烦”有理》)【全诗】《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①花卿:花敬定,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生活豪奢,号跋扈将军。②锦城:锦官城,指成都。纷纷:杂乱貌。《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③江:锦江。【鉴赏1】这是一首讽刺跋扈武将花敬定的诗,揭露了他骄横豪奢的生活。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感宫中乐曲流传蜀中而作此诗。杨慎《升庵诗话》云:“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二人之言是可取的。首句采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描绘了管弦乐交错融会,达到了柔和美妙的境界。次句采用同样的手法,描写那宴会厅中悠扬婉转的音流,飞出雕花镂窗,荡漾在锦江之上,飘浮在白云之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极有情趣。此二句实写,下二句转入虚写。“天上”,使人想到仙界,也使人想到帝王的九重宫阙。这美妙的音乐本来自宫中,却在“人间”能够听到,在跋扈将军花敬定的府上能够听到。这里运用双关语,言外有二层意思:“天上”的音乐怎么会流传蜀中?这不是安史之乱造成梨园子弟流落四方的结果吗?“天上”的音乐“人间”众生怎么能享受?花敬定竟然恣意享受“天上”仙乐,岂非僭越大不敬吗?此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乃婉转含蓄之讽诗也。仇兆鳌云:“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王昌龄)无以过之。”亦可见此诗之高妙也。【鉴赏2】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四月,梓州剌史段子璋反叛,攻占了锦城并自称梁王。在平定叛乱的战斗中,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表现非常勇猛。但胜利回来后,他恃功自傲,整天饮酒作乐。还僭用天子音乐,不可一世。崔光远因此被罢官。杜甫这时也在蜀,所以作了这首似谀实讽的诗,赠给花敬定。锦官城中天天丝管交奏,乐声繁复悠扬。这一定是您在庆祝平定段子璋的胜利。听啊,那美妙动人的音乐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一半随江风在锦江上荡漾,一半冉冉升入云霄。唉,这样美妙无比的曲子只应该在天上才有啊,这人世间又能耳闻几回呢?【鉴赏3】这首诗似褒实贬,采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赞扬花的得胜归来,鼓乐升平,实际上却讽刺了花的骄恣奢靡。首联告诉我们花敬定平叛回来后的所作所为,但并不直接描述他如何的寻欢作乐,而是通过丝管之声的不绝于耳来表现他的骄奢无度。尾联表面看是在赞美花卿堂上丝管的非凡、乐曲的美妙,实际上是在暗示花不应该享用天子的礼乐。尾联将乐曲的美好赞誉到了极度,寓讽于谀,其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思考】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花敬定的。花的骄奢淫逸是多方面的,为什么诗人只选取音乐这个角度来写?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推荐。爱诗词网。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我想,你总会好起来……。”“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这怎么行?……”“那么,你带我去看去!”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这不行!主人要骂的!”“管他呢!”他仍然砸。“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析】《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篇近似寓言故事的散文诗,鲁迅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三种人物对待黑暗现实和奴隶悲惨生活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奴才”:他身受主人残酷的剥削压迫,从早到晚不停干活,“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着“连猪狗都不要吃的”东西,“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有时还挨皮鞭”……。但他丝毫不想反抗主人的压迫以改善自身的处境,只是逢人便流泪诉苦,满足于虚伪廉价的同情和空洞浅薄的安慰。当真有人以实际行动帮他反抗主人压迫时,他竟大喊打“强盗”,纠合其他奴才将其赶走,得意洋洋地向主人邀功请赏。二是“聪明人”:他倾听奴才的诉苦,尽力作出悲悯和同情的样子。但他既不打算给奴才任何实际的帮助,也不对主人残酷的压迫表示愤怒的谴责,而只用“你总会好起来”这样的空话来敷衍奴才。三是“傻子”:他为奴才的悲惨生活和主人的暴虐而愤懑不平,满腔怒火地亲自动手砸墙,替奴才黑暗阴湿的屋子开窗,即使奴才威胁他这样干“主人要骂的”也毫不畏惧。结果是奴才基于其“奴性”受到主人的夸奖,聪明人以其“聪明”得到奴才衷心的感谢,而见义勇为的傻子却被他欲帮助的奴才们赶走。鲁迅曾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①来概括自己散文写作的特征,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这一特征体现得格外鲜明。借助聪明人、傻子、奴才三个形象的刻划,鲁迅从国民性改造的角度,写出了国民性格的三种类型,暴露、讽刺了普遍存在于国民中的奴性、卑怯、巧滑等精神弊病,赞美了傻子的斗争精神和实干态度,并通过傻子的悲剧命运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对不觉悟民众的愤懑情绪。作品里的奴才形象,是长期封建专制统治所造成的“奴才性格”、“奴性心态”的代表,安于奴隶地位,不敢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用统治阶级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是其本质特征。对于统治者的残酷和自身的悲惨生活,他也愤愤不平,但正如作品所写的,“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这种奴才式的诉苦不过是其消极地渲泄内心痛苦、以获得暂时心理平衡的手段而已,丝毫无助于屈辱地位的改变,而只能经由消极的内心痛苦的渲泄使愤怒趋于缓和平息。具有这种奴才性格的国民,必然把自身处境的改变寄托在虚幻的“将来”和统治阶级的恩赐上,从而成为统治者镇压改革者、先觉者的帮凶。鲁迅对奴才形象的描绘,令人想起列宁著名的一段话:“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为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不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津津乐道地赞赏美妙的奴隶生活并对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②作品里的聪明人形象的塑造,寄寓着鲁迅对普遍存在于国民中的巧滑、伪善性格的批判,鲁迅又把这类人称为“巧人”、“伶俐人”。他们没有恒定的信仰操守和明确的是非观念,以自私、卑怯、狡诈、虚伪为其本质特征。他们善于见风使舵,讨好卖乖,知道怎样中庸骑墙、避祸趋福并假借大义、窃取美名。鲁迅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聪明人所谓“同情”、“悲哀”和“安慰”的欺骗性,暴露了这类人行私利己,充当统治阶级的帮闲的丑恶嘴脸。与奴才、聪明人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鲁迅笔下的傻子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一种民族性格,即不计私利、见义勇为、苦干实干、充满斗争精神的性格。作家用傻子形象来概括那些勇于反抗黑暗邪恶势力,常常为大众利益牺牲自己的改革者、战斗者、先觉者。他们身上的“傻劲”,正是鲁迅常常赞美的纯厚、正直、无私、坚韧、爱憎分明、决不敷衍苟且等品格。诚如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指出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值得注意的是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里,鲁迅描写了见义勇为、不计私利的傻子热心帮助奴才,最后却落得被奴才们赶走的悲剧性结局。这种描写与作家在《药》中写夏瑜的鲜血竟成为医治华小栓痨病的人血馒头一样,渗透着鲁迅对愚昧麻木的民众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的愤激和悲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以生动凝炼的笔调,寓深刻的哲理于具体的形象描绘中,在赞美傻子的斗争精神和实干性格的同时,将轻蔑和憎恶投向奴才、聪明人所代表的奴性、卑怯、圆滑、伪善。作品所蕴藏的丰富的思想内涵,至今仍给我们巨大的启迪。字数:2729注释①鲁迅《〈伪自由书〉前记》②列宁《纪念葛伊甸伯爵》作者:杨继兴知识来源:张效民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265-2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