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出处】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
【译文】
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置身于这山中。
【赏析与启迪】
这两句诗说明,只看到庐山的一个局部而没有真正认识庐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身在此山中”。由于身在庐山之中,就不可能看清庐山的全貌。
这两句诗看似在分析观景时所见庐山或成峰,或成岭的原因,实际上却通过庐山形貌变化的生动形象,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看问题不够全面,导致作出错误的决断,结果使自己深陷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却还自以为是。
为人处世一定要有全局观念,观察事物一定要跳出事物本身,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推荐。爱诗词网。【原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处】《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译文】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置身于这山中。【赏析与启迪】这两句诗说明,只看到庐山的一个局部而没有真正认识庐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身在此山中”。由于身在庐山之中,就不可能看清庐山的全貌。这两句诗看似在分析观景时所见庐山或成峰,或成岭的原因,实际上却通过庐山形貌变化的生动形象,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看问题不够全面,导致作出错误的决断,结果使自己深陷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却还自以为是。为人处世一定要有全局观念,观察事物一定要跳出事物本身,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合抱之木。推荐。爱诗词网。【注释】选自《老子》六十四章。合抱:两臂围拢那么粗。形容树木粗大。毫末:极细微。指刚刚萌芽的小树。累土:一筐一筐土累积起来。【赏析】老子主张,防止祸患产生应在其没有发生之前,或刚发生之际。他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成于细小的树苗;九层的高台,兴起于一筐筐泥土;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起步。老子认为,合抱的大树,生成于细小的树苗;九层的高台,兴起于一筐筐泥土;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起步。老子以此说明,事物是由小到大,由弱而强的。当祸乱刚出现苗头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当坏事尚处在脆弱微小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平时做好防微杜渐的工作,就能在祸乱发生之前及时消除。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睛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周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鲁迅 风筝。推荐。爱诗词网。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睛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周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析】《风筝》写于1925年,作者带着歉疚的心情,以质朴清新的语言,浓郁优美的抒情笔触,回忆儿时对喜爱风筝的小兄弟的粗暴行为——不许他放风筝,踏扁他即将制成的风筝。全文以风筝为线索,小小的风筝牵动着作者浓浓的情思: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深深忏悔,对严酷现实的强烈的忿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篇精湛的散文诗中,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描绘形象,抒发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融情于事,情景交融,天衣无缝。作品记叙的是生活中值得咀嚼难以忘怀的往事,通篇叙事,也通篇抒情,洋溢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写得墨淡情浓,感人肺腑。往事带给作者“无可把握的悲哀”,心如铅块般沉重,这是觉醒后内心的负疚,精神的负重。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自己行为的实质是对儿童一次“精神的虐杀”,表现出作者对儿童诚挚爱护的高尚情怀,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光明坦荡的伟大胸襟。这使我们想起了作者的名言:“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更难得的是,作者坦诚解剖自己的同时也无情地解剖社会,作品首尾反复渲染了北方严冬的肃杀,揭示了现实的冷酷黑暗。作品将具体事件的回忆置于典型的社会背景中,反映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深化了作品主题。作品所述之事,是细小平凡的,然而事里蕴蓄的情感则是真挚浓烈的。难忘的愧疚,深沉的悲哀,强烈的郁懑都蕴寓于平实冷静叙述之中,朴素生动的叙事与深沉淳挚的情感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精巧圆熟。作品描绘了北方冬天和江南春天两种自然景色,赋予景物以象征意义,成为表达心境和情感的一种手段。现实中的北京严冬,浓重的肃杀气氛,令人窒息,正是北洋军阀统治下北方严酷现实的象征。而怀想中的江南早春风筝时节的景象,则令人神往;天上各式各样风姿怡人的风筝与地上的杨柳、山桃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这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绮丽多姿的故乡春色,正是美好境界和光明未来的象征。冬天的肃杀和春天的温煦两种景象强烈对比,互相映衬,鲜明地构成丑与美,黑暗与光明,现实与理想的尖锐对立,不仅强化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否定,且热切表现了作者身处严冬般现实,心存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对美好春天的缅怀和倾慕,充分展现了作者在黑暗重压下奋勇抗争、顽强求索的内心世界。作者借景抒情,托物咏怀,景物描写寄寓了无限深情,创造了广阔深远、令人遐想的抒情意境。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真切传神。作品对小兄弟形象的刻划细腻丰满,极富神韵。小兄弟“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一个静的神态,两个动的细节,将他对风筝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神情毕肖,情趣横生,让人又爱又怜。他躲在堆积杂物的小屋偷做风筝,看见“我”来时,“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简洁准确地揭示了他的秘密被发现时的惶悚心理。目睹“我”傲然摧毁他自制待成的风筝时,“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绝望的神态似无声的抗议,传达出他幼小心灵深处无法言说的悲痛。《风筝》色彩素朴,感情深挚,格调高雅,不愧为一篇晶莹凝炼,清新明丽,极富人情味的抒情美文。
列子御风。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疏:“姓列,名御寇,郑人也。与郑繻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林,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乘风游行,泠然轻举,所以称善也。”释义用法列御寇学得仙术,能够乘风而行。后以此典形容仙人乘风飞游;或用以形容乘车、船、马等奔驶疾速,如乘风一般。用典形式【仙寇】宋·杨亿:“泠然知有待,仙寇异吾曹。”【驭气】宋·范成大:“舍舟得马如驭气,步入青松三十里。”【驭风】唐·韩愈:“还随蹑凫骑,来访驭风襟。”宋·范成大:“控临缥缈疑无地,指点虚无欲驭风。”【乘风】宋·范成大:“玉宵有客方东望,竟欲乘风御气游。”明·陈子龙:“方见燕雀笑黄鹄,安能乘风凌九州。”【御风】唐·李商隐:“御风知有在,去国肯无聊。”宋·史达祖:“独自卷帘栊,谁为开尊俎。恨不得御风归去。”【驭风仙】唐·白居易:“我无缩地术,君非驭风仙。”【列子车】唐·刘禹锡:“云是淮王宅,风为列子车。”【列御风】清·赵执信:“我身列御风,舟子僚弄丸。”【列御至】唐·骆宾王:“人疑列御至,客似令威还。”【御风列】宋·苏轼:“愿因骑鲸李,追此御风列。”【御泠然】宋·孔平仲:“便欲御泠然,因之游广寒。”【御寇风】宋·陆游:“横空我欲江湖去,谁借泠然御寇风?”【列子御风】宋·苏轼:“列子御风殊不恶,犹被庄生讥数数。”宋·范成大:“列子御风犹有待,邹生吹律强生春。”【列生御风】唐·顾况:“列生御风归,饲豕如人焉。”【泠然御风】唐·刘禹锡:“仙子东南秀,泠然善御风。”【乘空列御】清·黄景仁:“乘空列御是耶非,广袖飘如鹢退飞。”
【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处】唐·杜甫《偶题》。【意思】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事业,但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心里明白。文章:诗和文章。千古事: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寸心:内心。【意思2】寸心:内心。此联的意思是: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大事情,文章的优劣成败作者自己心里完全清楚。后用来说明文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的心态。【用法例释】用以说明写诗作文或创作其他作品,能够立身扬名,传之后世,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例1]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为是“千古事”,所以必须认真严肃,同时由于改得好或改得不好只有“寸心知”,所以写作品的人和改作品的人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善意的、平等的、互相切磋求教的态度和关系。(夏衍《生活·题材·创作》)[例2]他先后去崂山二十多次,爬了几十座主要的山头,常常从日出画到日落,共得画稿百余幅。《崂山写生画展》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纪宇《海之旋律》)
文章千古事。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处】唐·杜甫《偶题》。【意思】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事业,但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心里明白。文章:诗和文章。千古事: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寸心:内心。【意思2】寸心:内心。此联的意思是: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大事情,文章的优劣成败作者自己心里完全清楚。后用来说明文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的心态。【用法例释】用以说明写诗作文或创作其他作品,能够立身扬名,传之后世,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例1]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为是“千古事”,所以必须认真严肃,同时由于改得好或改得不好只有“寸心知”,所以写作品的人和改作品的人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善意的、平等的、互相切磋求教的态度和关系。(夏衍《生活·题材·创作》)[例2]他先后去崂山二十多次,爬了几十座主要的山头,常常从日出画到日落,共得画稿百余幅。《崂山写生画展》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纪宇《海之旋律》)
【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意思】天子召见李白,他却不肯上船,仍然狂饮不止,嘴里还喊着“我是酒中的神仙”。天子:指唐玄宗。据载,玄宗曾泛舟白莲池,高兴之余,召李白前往写序。臣:官吏对皇帝的自称。【鉴赏1】原诗作者杜甫借这首诗描写饮中八仙,八位酒仙喜好杯中物者的事迹。“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两句诗是作者对李白的描述,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诗仙李白性情的豪放与潇洒。【鉴赏2】玄宗某日坐船游乐于江上,曾命令部下邀请李白上船共饮。其时,李白正在长安酒店饮酒,不但不肯遵命去谒见天子,并且很骄傲地回答:“我是酒中的仙人!”以此描写诗仙李白醉酒的情态,及其狂傲的性情。相传李白是个非常喜好喝酒的大诗人,只要喝过一斗酒,就能吟诗百篇。【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李白嗜酒成性,狂放不羁的性格。[例]但李白这个狂士早已勘破官场炎凉,乘酒兴,竟违旨拂袖离去。后来杜工部在《饮中八仙》的诗里才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名句。(张笑天、韦连城《睡美人之泪》)二、用以形容嗜酒者有酒便不顾其他的情状或酒后的张狂醉态。[例]狂酒论诗文,才知他酒量不小,且喝后醉态可掬,大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态势,李白是他的敬仰对象,于是“敢与李白拼千樽”成了他的名言。(一曲《写给他与自己》)【全诗】《饮中八仙歌》.[唐].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解析】关于杜甫这首诗的重叠押韵问题,自宋代开始,常常被诗歌评论家们提起。胡震亨在这里举出汉代的七言古诗《柏梁诗》,批评蔡绦《西清诗话》和刘辰翁《集千家注批点杜诗》“古无此体”的说法是失于深考,他的批评是正确的。《东方朔别传》说:汉武帝曾在柏梁台上召集群臣赋诗,每人各写一句,共同创作了这首《柏梁诗》。此诗每句押韵,共26个韵脚,其中三次出现“之”和“治”,而“时”、“材”、“来”、“哉”也各出现了二次。不过早在宋代,王观国的《学林》卷八即针对此诗说:“子美古、律诗重用韵者亦多,况于《歌》乎!”在列举了杜诗中一些重叠押韵的诗例后,王观国又根据《古诗十九首》中《东城高且长》一篇以及曹植《美女篇》等诗中也有重叠用韵的情况,指出:“子美诗非创意为此者”,“古人诗自有此体格”。事实正是如此,一直到唐代,诗人们对于押韵,创作态度还是相当洒脱灵活的,他们并不以押韵中重复出现同一个韵脚为病,但这必须是服从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杜甫的这首《饮中八仙歌》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即以诗中的贺知章和李白来说,前者掉在井中,居然就沉酣睡去,这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放;后者醉卧酒家,连皇帝的召见也不予理睬,同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傲。这两个“眠”字,能用别的字来代替吗?胡震亨说杜甫“原似有意犯重”,换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杜甫为了刻画笔下人物的醉态,“各极其平生醉趣”,以突出他们的性格,不以词害意,也不以韵害词,并不在乎韵脚的重叠。宋代以后,诗人们在押韵时,态度就远不如前代诗人洒脱了。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是以豪放旷达著称的苏轼,在《送江公著知吉州》诗中写下了“方将华省起弹冠,忽忆钓台归洗耳”,“簿书期会得余闲,亦念人生行乐耳”诗句后,因为韵脚重复了“耳”字,所以自己作注,声明:“二‘耳’意不同,故得重用。”虽然是同一个字,但一是名词,一是语气词,意义不同,所以不能认为是重韵。由此可见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是如何拘泥了。因此,杜甫这首诗的重叠用韵,才会长期成为他们议论的话题。不过他们在惊诧之余,终于发现了,在古体诗中,韵脚的适当重叠,倒是能表现出一种“错杂之趣”,而别有特色的。这就是杜甫叠韵成趣的《饮中八仙歌》给我们的宝贵启迪。
自称臣是酒中仙。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意思】天子召见李白,他却不肯上船,仍然狂饮不止,嘴里还喊着“我是酒中的神仙”。天子:指唐玄宗。据载,玄宗曾泛舟白莲池,高兴之余,召李白前往写序。臣:官吏对皇帝的自称。【鉴赏1】原诗作者杜甫借这首诗描写饮中八仙,八位酒仙喜好杯中物者的事迹。“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两句诗是作者对李白的描述,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诗仙李白性情的豪放与潇洒。【鉴赏2】玄宗某日坐船游乐于江上,曾命令部下邀请李白上船共饮。其时,李白正在长安酒店饮酒,不但不肯遵命去谒见天子,并且很骄傲地回答:“我是酒中的仙人!”以此描写诗仙李白醉酒的情态,及其狂傲的性情。相传李白是个非常喜好喝酒的大诗人,只要喝过一斗酒,就能吟诗百篇。【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李白嗜酒成性,狂放不羁的性格。[例]但李白这个狂士早已勘破官场炎凉,乘酒兴,竟违旨拂袖离去。后来杜工部在《饮中八仙》的诗里才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名句。(张笑天、韦连城《睡美人之泪》)二、用以形容嗜酒者有酒便不顾其他的情状或酒后的张狂醉态。[例]狂酒论诗文,才知他酒量不小,且喝后醉态可掬,大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态势,李白是他的敬仰对象,于是“敢与李白拼千樽”成了他的名言。(一曲《写给他与自己》)【全诗】《饮中八仙歌》.[唐].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解析】关于杜甫这首诗的重叠押韵问题,自宋代开始,常常被诗歌评论家们提起。胡震亨在这里举出汉代的七言古诗《柏梁诗》,批评蔡绦《西清诗话》和刘辰翁《集千家注批点杜诗》“古无此体”的说法是失于深考,他的批评是正确的。《东方朔别传》说:汉武帝曾在柏梁台上召集群臣赋诗,每人各写一句,共同创作了这首《柏梁诗》。此诗每句押韵,共26个韵脚,其中三次出现“之”和“治”,而“时”、“材”、“来”、“哉”也各出现了二次。不过早在宋代,王观国的《学林》卷八即针对此诗说:“子美古、律诗重用韵者亦多,况于《歌》乎!”在列举了杜诗中一些重叠押韵的诗例后,王观国又根据《古诗十九首》中《东城高且长》一篇以及曹植《美女篇》等诗中也有重叠用韵的情况,指出:“子美诗非创意为此者”,“古人诗自有此体格”。事实正是如此,一直到唐代,诗人们对于押韵,创作态度还是相当洒脱灵活的,他们并不以押韵中重复出现同一个韵脚为病,但这必须是服从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杜甫的这首《饮中八仙歌》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即以诗中的贺知章和李白来说,前者掉在井中,居然就沉酣睡去,这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放;后者醉卧酒家,连皇帝的召见也不予理睬,同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傲。这两个“眠”字,能用别的字来代替吗?胡震亨说杜甫“原似有意犯重”,换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杜甫为了刻画笔下人物的醉态,“各极其平生醉趣”,以突出他们的性格,不以词害意,也不以韵害词,并不在乎韵脚的重叠。宋代以后,诗人们在押韵时,态度就远不如前代诗人洒脱了。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是以豪放旷达著称的苏轼,在《送江公著知吉州》诗中写下了“方将华省起弹冠,忽忆钓台归洗耳”,“簿书期会得余闲,亦念人生行乐耳”诗句后,因为韵脚重复了“耳”字,所以自己作注,声明:“二‘耳’意不同,故得重用。”虽然是同一个字,但一是名词,一是语气词,意义不同,所以不能认为是重韵。由此可见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是如何拘泥了。因此,杜甫这首诗的重叠用韵,才会长期成为他们议论的话题。不过他们在惊诧之余,终于发现了,在古体诗中,韵脚的适当重叠,倒是能表现出一种“错杂之趣”,而别有特色的。这就是杜甫叠韵成趣的《饮中八仙歌》给我们的宝贵启迪。
【诗句】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出处】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意思】邻近的人听到此曲多叹息,远客听罢思念家乡皆泪垂。世人只知听曲儿不知欣赏,筚篥声像在狂飙中独来往。【全诗】《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唐].李颀.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飀,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鉴赏】李颀是一位顾曲高手。在一首他人听之皆垂泪的音乐中,他却品味出了音乐的美感。“枯桑老柏寒飗”以下十句,即写诗人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安万善所奏觱篥之声,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作响,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秋天万籁与百泉齐奏。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常绿的老柏,二者在寒风中发出的声响不同,可见诗人听觉的敏锐与下笔的细致。九雏鸣凤,典出汉乐府《陇西行》“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常形容琴声细杂清越。而诗人加一“乱”字,则将觱篥之乐的细杂清越更加突显出来。此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四句又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此时乐调忽然转为沉郁慷慨的《渔阳掺挝》之曲,一瞬时,原来风声劲疾的天地之间,换作了一幅黄云萧条白日暗的景象。不一会,乐声又作一转,仿佛听到了杨柳吐绿,袅袅弄晴,一派明媚春光,就像上林苑的似锦繁花,映入眼中,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一般。至此,李颀不禁感叹安万善的觱篥技艺之高,在这冬夜的高堂,排列起明亮的蜡烛,喝一杯美酒,听一曲安万善的觱篥,此乐何如!诗歌至此完美地结束。
世人解听不解赏。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出处】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意思】邻近的人听到此曲多叹息,远客听罢思念家乡皆泪垂。世人只知听曲儿不知欣赏,筚篥声像在狂飙中独来往。【全诗】《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唐].李颀.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飀,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鉴赏】李颀是一位顾曲高手。在一首他人听之皆垂泪的音乐中,他却品味出了音乐的美感。“枯桑老柏寒飗”以下十句,即写诗人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安万善所奏觱篥之声,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作响,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秋天万籁与百泉齐奏。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常绿的老柏,二者在寒风中发出的声响不同,可见诗人听觉的敏锐与下笔的细致。九雏鸣凤,典出汉乐府《陇西行》“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常形容琴声细杂清越。而诗人加一“乱”字,则将觱篥之乐的细杂清越更加突显出来。此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四句又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此时乐调忽然转为沉郁慷慨的《渔阳掺挝》之曲,一瞬时,原来风声劲疾的天地之间,换作了一幅黄云萧条白日暗的景象。不一会,乐声又作一转,仿佛听到了杨柳吐绿,袅袅弄晴,一派明媚春光,就像上林苑的似锦繁花,映入眼中,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一般。至此,李颀不禁感叹安万善的觱篥技艺之高,在这冬夜的高堂,排列起明亮的蜡烛,喝一杯美酒,听一曲安万善的觱篥,此乐何如!诗歌至此完美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