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古诗赏析
这是李白诗歌中的长篇名作之一,是李诗成熟高峰时期的作品,作于天宝八载(749)之后,客居金陵时期,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酬答友人之诗。王十二,弟兄间排行十二,名字和生平不详,从诗中内容来看,王十二也是一个磊落英才,与李白有着深厚的情谊。
一场纷飞的江南大雪,触发了王十二的豪情逸兴,他多么想与好友李白雪夜围炉畅饮啊,可是觅而不得,于是对雪作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诗寄赠。李白就作此诗作为酬答。诗中将多年来郁积在心底的愤懑和牢骚一齐排遣出来,指陈时事,抨击黑暗,笑傲王侯,浮云富贵,挥斥幽愤,痛快淋漓,充溢着一股怀才不遇的勃郁不平之气。
全诗长达五十一句,细绎诗意,明显可将全诗分成四个段落。
①第一段,从“昨夜吴中雪”至“且须酣畅万古情”,共十句。
设想王十二寒夜怀念自己的情景,领起全诗,为下面倾心畅抒情怀奠定感情基调。“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开头两句,用东晋王子猷雪夜访戴逵的故事,将时间、地点、环境的交代巧妙地融化在典故中,简洁蕴藉,出神入化。以王子猷比王十二,以戴逵自比,又显得别有一番风流情趣。接着四句,“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描写寒夜的景色。浮云碧山,青天孤月,沧浪河汉,北斗错落,从黄昏一直到天明,景中烘托和寄寓着豪达之士卓荦不羁的生活态度和孤高霜洁的品格节操。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我之境,以物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李诗名篇多能创造不平凡的氛围,以表现“奇之又奇”的境界。“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传神地想象出王十二寒夜独酌的环境,感情真挚,气象奇伟。“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诗人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对上承接“怀余对酒”,对下开启汹涌而至的万古情怀的闸门。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
②从“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至“有如东风射马耳”九句为第二段。
诗人以愤怒的笔触,直刺时事,揭露权贵专横跋扈、志士寒窗孤寂的黑暗现实,点明共同的遭遇是两人引以为知己的基础。“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诗人连用两个“君不能”,形成排比的气势,声声赞美王十二正直高洁的人品。
前人都认为此四句,是告诫王十二之辞,其实不然。这里的“君不能”犹言“君不会”,王十二乃一介书生,是个正直之士,对斗鸡徒与黩武者也是深恶痛绝的,故李白谓其不善于取悦统治者。斗鸡小儿们挖空心思,不择手段邀胜请宠。
“狸膏”指用狐狸的油脂熬成的膏,《尔雅翼》:“斗鸡,私取狸膏涂其头,辄斗无敌。此非有厌胜,特是狸能捕鸡,异鸡闻狸之气则畏而走。”金距,带锯齿的铁片,在斗鸡时缚在鸡足上,可以增大杀伤力。《吕氏春秋》云:金距,施金芒于距也。“坐令鼻息吹虹霓”,他们鼻子里的呼吸简直可以冲到天上干扰彩虹,极言斗鸡徒的得势气焰,勾勒出一幅小人得志猖狂嘴脸。李白另有《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可参证。当时玄宗骄宠斗鸡小儿贾昌之流,所以民间谚语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第二个“君不能”,是针对玄宗的不义战争而言。《旧唐书·哥舒翰传》记载,天宝八载(749),哥舒翰以数万唐军的生命为代价,强克在青海地区的石堡城,擒吐蕃四百余人,屠杀全城百姓。又载,歌舒翰因克石堡有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加摄御史大夫。紫袍,指三品以上官服。哥舒翰以残忍凶悍换取紫袍,西鄙人歌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濠。”所有这些行径,都是为仁人志士所鄙弃的,王十二也不善于干这样的事。
王十二既不会斗鸡取悦统治者,又不会屠杀边疆人民取得高官厚禄,那王十二会什么呢?李白诗中接着说:“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王十二只会在北窗下吟诗作赋,可是纵有诗赋万言,它的价值连一杯水都不如,世人听了只把头一扭,就象东风吹进马耳一般,无动于衷,毫不关心。诗人悲慨王十二白首下帷,不被世人理解的境遇,寄寓着无限同情。而王十二的这种境遇,岂不正是诗人自己的遭遇吗?于是由别人推及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在胸中翻腾起伏,蓄积起更大的感情气势,化作狂波巨澜,冲决而下,诗就转入第三段。
③第三段,从“鱼目亦笑我”至“谗言三及慈母惊”十四句。
抒发愤慨不已的情感,抨击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小人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现实,为自己遭到谗毁和诬陷的不幸大鸣不平。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明月,珍珠名,即明月珠。那班庸碌无能之辈居然也耻笑我,自称他们与有才德的人一样。真是鱼目混珠,贤佞不分!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千里马屈伏在马厩里受饥挨馁,而跛足的驴子却在春风中得意长鸣,这里比喻贤人被贬斥受屈辱,奸佞小人窃取高位,气焰嚣张。“《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折杨》、《黄华》都是古代流行的俗曲,《庄子·天地篇》:“大声不入里耳,《折杨》、《黄华》则嗑然而笑。”“清角”典出《韩非子·十过篇》:春秋时晋平公很昏庸,却强迫师旷为他演奏清角,结果,晋国大旱三年,晋平公也得了病。二句意思是说:只有《折杨》、《黄华》等曲调符合流俗,而昏君听清角,结果反而带来灾难。“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这里用两个典故。前句用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句用《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先后三次向三位楚王献璞玉,前二次都认为是石头,以欺君之罪砍去双足。第三次使人剖璞,果得宝玉。诗人悲叹世俗只爱唱《下里》、《巴人》那样的俚语俗曲,谁肯去附和《阳春》、《白雪》那样高雅的曲调?统治者历来把奇璞当石头,不识宝玉,这里显然是比喻统治者只会起用庸碌之徒,而不识杰出人才。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两句,诗人感叹世风的浇薄势利。想当初诗人曾慷慨解囊,高歌“千金散尽还复来”,以为“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可是,他想不到如今黄金挥尽,朋友难交。自己一辈子读书作赋,却被人轻视。世道实在太肮脏啊!接着,诗人又悲慨自己遭谗受逐的不幸:“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前二句意思是说,对待权贵稍有不敬,不以笑脸相迎,奸佞小人就制造谣言。罗织罪状。苍蝇,典出《诗经·小雅》:“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李白诗中经常说:“青绳易相点,白雪难同调”(《翰林读书言怀》);“楚国苍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鞠歌行》),等等。贝锦,典出《诗经·小雅》:“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太甚”。都是说小人进谗。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典出刘向《新序·杂事》:春秋时,曾参在郑国,一个和他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去告诉他母亲,先后二次母亲都不相信,但到第三次她就相信了。当时曾母正在织布,她扔下机梭,越墙逃走。这里意思是说曾参并没有杀人,可是最信任儿子的慈母听了三次报告,还是相信谣言而逃走了,可见谗言的可怕。诗人亲身遭受谗逐,所以对小人进谗深恶痛绝。李白在不少诗中曾指斥当时统治者不分贤愚,颠倒是非:“珠玉买歌笑,糟慷养贤才”(《古风》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古风》三十九);“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鸣皋歌送岑征君》)。在此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譬喻和用典,把被颠倒了的是非现象排列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铺张扬厉,历数小人得志猖狂,志士贤才受害的黑暗,衬现出诗人磊落??傺、纯洁高尚的人格力量。
④“与君论心握君手”至“见此弥将钟鼎疏”十八句,是全诗的第四段。
写诗人睥睨富贵,笑傲王侯的气概,表达诗人轻视功名,寻求自由,看破世俗的情绪,最后决心全身远祸,归隐江湖,表示对黑暗现实的抗争。
“与君论心握君手,”论心握手,这是诗人与王十二的深情厚谊,只有他们知己之间才能披心沥胆,坦诚相见。面对丑恶现实,诗人敢说敢为,置荣辱于身外,傲然卓立,“荣辱于余亦何有?”诗意奇突,情感激愤。“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孔圣指孔子,《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又《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因鲁人猎获麒麟而叹息曰:“吾道穷矣!”这句意思是说,被人们视为圣人的孔子尚且不得志,更何况自己呢!
也就是李白诗中说的:“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董龙”句,典出《晋书·苻生传》:十六国前秦宰相王堕性格刚直,不愿理睬小人董龙,有人劝王堕敷衍一下,王堕骂道:“董龙是何鸡狗,而令国士与之言乎?”诗人在这里矛头直指当朝权奸,表现出刚肠疾恶如仇,决不与小人合流的坚定意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行为的总结语。
李白一生傲岸颉颃,不屈己,不干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诗人高傲的个性,皇帝疏远他,荐举的人白白烦劳了一阵,自己的志向却被人看作乖戾不合时。可是,诗人还是坚持自己高士的人格:“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他要象当年严子陵对待汉光武那样,长揖不拜,何必一定要站在君门玉阶之下,长剑柱颐侍奉皇帝呢?因为诗人觉得“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做高官也不值得尊贵,处困境也不必悲伤,诗人超尘拔俗,一切都无所谓了。
接下二句“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当年韩信羞于与周勃、灌婴同列诸侯,祢衡更把当时名人陈群、司马朗看作宰猪卖酒之人,不愿与他们交往。诗人在这里自比韩信、祢衡,傲视权贵,蔑视礼教,不仅因为他要追求人格自由,更因为他自己的抱负根本不是当朝权贵们所可比拟的。接着,诗人笔锋又一转,犀利之笔直指黑暗时事:“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天宝六载,奸相李林甫杖杀北海太守李邕,逼死刑部尚书裴敦复。这两个人物在当时是众臣仰望的正直之士,与李白曾有深厚友谊。他们的被杀不仅使李白极为愤怒,而且朝廷上下都大为震恐。但权奸李林甫当道,人们敢怒不敢言。诗人在此悲愤地呼喊李北海的英风豪气不见,裴尚书的土坟长满蒿棘,这是对权奸的强烈控诉。
诗人深感正直的人不得善终,世道实在太黑暗了,终于又产生了退隐思想:“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五湖去”,典出《吴越春秋》: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功成退隐,泛舟五湖。“钟鼎”,古代贵族家中饮食时鸣钟列鼎,这里借指富贵荣华。诗人少年时代就立志要象范蠡那样功成身退,如今看到世道如此艰险,朝廷政治如此腐败,更加把富贵荣华看得疏淡了,退隐思想弥加坚定。这既是诗人的自述志向,也可看作对王十二的规劝。诗写到此,话都讲完了,诗也就此结束,但愤慨的余音却仍在篇外回荡。
全诗感情跌宕多变,骨气端翔,直抒胸中不平之气,痛快淋漓。尤见李白诗歌纵横捭阖、奇突不平的特色。可是,元、明二代的李诗注家萧士赟、朱谏、胡震亨等人都把此诗断为伪作。萧注云:“按此篇造语叙事错乱颠倒,绝无伦次,董龙一事尤为可笑,决非太白之作。”其实,如果抓住诗人抒情的特点,沿着诗人感情脉搏探索,不难理出此诗头绪,根本不存在“错乱颠倒,绝无伦次”的地方。
此诗抒情的最大特点是感情如火山喷发,强烈如注,跌宕起伏。意象跳跃不定,乍读似乎若断若续不相连;但仔细品味,就可看出意脉一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在句法上,以七言为主,又有五言交错,排句散句,交杂使用,也体现出多变的情韵,与诗人激烈变化的感情相吻合。清代方东树评李白诗说:“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昭昧詹言》)说得很对,此诗的脉络确实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的。
孤月沧浪河汉清。推荐。爱诗词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古诗全文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古诗赏析这是李白诗歌中的长篇名作之一,是李诗成熟高峰时期的作品,作于天宝八载(749)之后,客居金陵时期,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酬答友人之诗。王十二,弟兄间排行十二,名字和生平不详,从诗中内容来看,王十二也是一个磊落英才,与李白有着深厚的情谊。一场纷飞的江南大雪,触发了王十二的豪情逸兴,他多么想与好友李白雪夜围炉畅饮啊,可是觅而不得,于是对雪作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诗寄赠。李白就作此诗作为酬答。诗中将多年来郁积在心底的愤懑和牢骚一齐排遣出来,指陈时事,抨击黑暗,笑傲王侯,浮云富贵,挥斥幽愤,痛快淋漓,充溢着一股怀才不遇的勃郁不平之气。全诗长达五十一句,细绎诗意,明显可将全诗分成四个段落。①第一段,从“昨夜吴中雪”至“且须酣畅万古情”,共十句。设想王十二寒夜怀念自己的情景,领起全诗,为下面倾心畅抒情怀奠定感情基调。“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开头两句,用东晋王子猷雪夜访戴逵的故事,将时间、地点、环境的交代巧妙地融化在典故中,简洁蕴藉,出神入化。以王子猷比王十二,以戴逵自比,又显得别有一番风流情趣。接着四句,“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描写寒夜的景色。浮云碧山,青天孤月,沧浪河汉,北斗错落,从黄昏一直到天明,景中烘托和寄寓着豪达之士卓荦不羁的生活态度和孤高霜洁的品格节操。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我之境,以物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李诗名篇多能创造不平凡的氛围,以表现“奇之又奇”的境界。“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传神地想象出王十二寒夜独酌的环境,感情真挚,气象奇伟。“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诗人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对上承接“怀余对酒”,对下开启汹涌而至的万古情怀的闸门。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②从“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至“有如东风射马耳”九句为第二段。诗人以愤怒的笔触,直刺时事,揭露权贵专横跋扈、志士寒窗孤寂的黑暗现实,点明共同的遭遇是两人引以为知己的基础。“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诗人连用两个“君不能”,形成排比的气势,声声赞美王十二正直高洁的人品。前人都认为此四句,是告诫王十二之辞,其实不然。这里的“君不能”犹言“君不会”,王十二乃一介书生,是个正直之士,对斗鸡徒与黩武者也是深恶痛绝的,故李白谓其不善于取悦统治者。斗鸡小儿们挖空心思,不择手段邀胜请宠。“狸膏”指用狐狸的油脂熬成的膏,《尔雅翼》:“斗鸡,私取狸膏涂其头,辄斗无敌。此非有厌胜,特是狸能捕鸡,异鸡闻狸之气则畏而走。”金距,带锯齿的铁片,在斗鸡时缚在鸡足上,可以增大杀伤力。《吕氏春秋》云:金距,施金芒于距也。“坐令鼻息吹虹霓”,他们鼻子里的呼吸简直可以冲到天上干扰彩虹,极言斗鸡徒的得势气焰,勾勒出一幅小人得志猖狂嘴脸。李白另有《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可参证。当时玄宗骄宠斗鸡小儿贾昌之流,所以民间谚语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第二个“君不能”,是针对玄宗的不义战争而言。《旧唐书·哥舒翰传》记载,天宝八载(749),哥舒翰以数万唐军的生命为代价,强克在青海地区的石堡城,擒吐蕃四百余人,屠杀全城百姓。又载,歌舒翰因克石堡有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加摄御史大夫。紫袍,指三品以上官服。哥舒翰以残忍凶悍换取紫袍,西鄙人歌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濠。”所有这些行径,都是为仁人志士所鄙弃的,王十二也不善于干这样的事。王十二既不会斗鸡取悦统治者,又不会屠杀边疆人民取得高官厚禄,那王十二会什么呢?李白诗中接着说:“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王十二只会在北窗下吟诗作赋,可是纵有诗赋万言,它的价值连一杯水都不如,世人听了只把头一扭,就象东风吹进马耳一般,无动于衷,毫不关心。诗人悲慨王十二白首下帷,不被世人理解的境遇,寄寓着无限同情。而王十二的这种境遇,岂不正是诗人自己的遭遇吗?于是由别人推及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在胸中翻腾起伏,蓄积起更大的感情气势,化作狂波巨澜,冲决而下,诗就转入第三段。③第三段,从“鱼目亦笑我”至“谗言三及慈母惊”十四句。抒发愤慨不已的情感,抨击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小人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现实,为自己遭到谗毁和诬陷的不幸大鸣不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明月,珍珠名,即明月珠。那班庸碌无能之辈居然也耻笑我,自称他们与有才德的人一样。真是鱼目混珠,贤佞不分!“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千里马屈伏在马厩里受饥挨馁,而跛足的驴子却在春风中得意长鸣,这里比喻贤人被贬斥受屈辱,奸佞小人窃取高位,气焰嚣张。“《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折杨》、《黄华》都是古代流行的俗曲,《庄子·天地篇》:“大声不入里耳,《折杨》、《黄华》则嗑然而笑。”“清角”典出《韩非子·十过篇》:春秋时晋平公很昏庸,却强迫师旷为他演奏清角,结果,晋国大旱三年,晋平公也得了病。二句意思是说:只有《折杨》、《黄华》等曲调符合流俗,而昏君听清角,结果反而带来灾难。“《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这里用两个典故。前句用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句用《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先后三次向三位楚王献璞玉,前二次都认为是石头,以欺君之罪砍去双足。第三次使人剖璞,果得宝玉。诗人悲叹世俗只爱唱《下里》、《巴人》那样的俚语俗曲,谁肯去附和《阳春》、《白雪》那样高雅的曲调?统治者历来把奇璞当石头,不识宝玉,这里显然是比喻统治者只会起用庸碌之徒,而不识杰出人才。“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两句,诗人感叹世风的浇薄势利。想当初诗人曾慷慨解囊,高歌“千金散尽还复来”,以为“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可是,他想不到如今黄金挥尽,朋友难交。自己一辈子读书作赋,却被人轻视。世道实在太肮脏啊!接着,诗人又悲慨自己遭谗受逐的不幸:“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前二句意思是说,对待权贵稍有不敬,不以笑脸相迎,奸佞小人就制造谣言。罗织罪状。苍蝇,典出《诗经·小雅》:“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李白诗中经常说:“青绳易相点,白雪难同调”(《翰林读书言怀》);“楚国苍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鞠歌行》),等等。贝锦,典出《诗经·小雅》:“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太甚”。都是说小人进谗。“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典出刘向《新序·杂事》:春秋时,曾参在郑国,一个和他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去告诉他母亲,先后二次母亲都不相信,但到第三次她就相信了。当时曾母正在织布,她扔下机梭,越墙逃走。这里意思是说曾参并没有杀人,可是最信任儿子的慈母听了三次报告,还是相信谣言而逃走了,可见谗言的可怕。诗人亲身遭受谗逐,所以对小人进谗深恶痛绝。李白在不少诗中曾指斥当时统治者不分贤愚,颠倒是非:“珠玉买歌笑,糟慷养贤才”(《古风》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古风》三十九);“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鸣皋歌送岑征君》)。在此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譬喻和用典,把被颠倒了的是非现象排列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铺张扬厉,历数小人得志猖狂,志士贤才受害的黑暗,衬现出诗人磊落??傺、纯洁高尚的人格力量。④“与君论心握君手”至“见此弥将钟鼎疏”十八句,是全诗的第四段。写诗人睥睨富贵,笑傲王侯的气概,表达诗人轻视功名,寻求自由,看破世俗的情绪,最后决心全身远祸,归隐江湖,表示对黑暗现实的抗争。“与君论心握君手,”论心握手,这是诗人与王十二的深情厚谊,只有他们知己之间才能披心沥胆,坦诚相见。面对丑恶现实,诗人敢说敢为,置荣辱于身外,傲然卓立,“荣辱于余亦何有?”诗意奇突,情感激愤。“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孔圣指孔子,《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又《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因鲁人猎获麒麟而叹息曰:“吾道穷矣!”这句意思是说,被人们视为圣人的孔子尚且不得志,更何况自己呢!也就是李白诗中说的:“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董龙”句,典出《晋书·苻生传》:十六国前秦宰相王堕性格刚直,不愿理睬小人董龙,有人劝王堕敷衍一下,王堕骂道:“董龙是何鸡狗,而令国士与之言乎?”诗人在这里矛头直指当朝权奸,表现出刚肠疾恶如仇,决不与小人合流的坚定意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行为的总结语。李白一生傲岸颉颃,不屈己,不干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诗人高傲的个性,皇帝疏远他,荐举的人白白烦劳了一阵,自己的志向却被人看作乖戾不合时。可是,诗人还是坚持自己高士的人格:“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他要象当年严子陵对待汉光武那样,长揖不拜,何必一定要站在君门玉阶之下,长剑柱颐侍奉皇帝呢?因为诗人觉得“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做高官也不值得尊贵,处困境也不必悲伤,诗人超尘拔俗,一切都无所谓了。接下二句“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当年韩信羞于与周勃、灌婴同列诸侯,祢衡更把当时名人陈群、司马朗看作宰猪卖酒之人,不愿与他们交往。诗人在这里自比韩信、祢衡,傲视权贵,蔑视礼教,不仅因为他要追求人格自由,更因为他自己的抱负根本不是当朝权贵们所可比拟的。接着,诗人笔锋又一转,犀利之笔直指黑暗时事:“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天宝六载,奸相李林甫杖杀北海太守李邕,逼死刑部尚书裴敦复。这两个人物在当时是众臣仰望的正直之士,与李白曾有深厚友谊。他们的被杀不仅使李白极为愤怒,而且朝廷上下都大为震恐。但权奸李林甫当道,人们敢怒不敢言。诗人在此悲愤地呼喊李北海的英风豪气不见,裴尚书的土坟长满蒿棘,这是对权奸的强烈控诉。诗人深感正直的人不得善终,世道实在太黑暗了,终于又产生了退隐思想:“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五湖去”,典出《吴越春秋》: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功成退隐,泛舟五湖。“钟鼎”,古代贵族家中饮食时鸣钟列鼎,这里借指富贵荣华。诗人少年时代就立志要象范蠡那样功成身退,如今看到世道如此艰险,朝廷政治如此腐败,更加把富贵荣华看得疏淡了,退隐思想弥加坚定。这既是诗人的自述志向,也可看作对王十二的规劝。诗写到此,话都讲完了,诗也就此结束,但愤慨的余音却仍在篇外回荡。全诗感情跌宕多变,骨气端翔,直抒胸中不平之气,痛快淋漓。尤见李白诗歌纵横捭阖、奇突不平的特色。可是,元、明二代的李诗注家萧士赟、朱谏、胡震亨等人都把此诗断为伪作。萧注云:“按此篇造语叙事错乱颠倒,绝无伦次,董龙一事尤为可笑,决非太白之作。”其实,如果抓住诗人抒情的特点,沿着诗人感情脉搏探索,不难理出此诗头绪,根本不存在“错乱颠倒,绝无伦次”的地方。此诗抒情的最大特点是感情如火山喷发,强烈如注,跌宕起伏。意象跳跃不定,乍读似乎若断若续不相连;但仔细品味,就可看出意脉一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在句法上,以七言为主,又有五言交错,排句散句,交杂使用,也体现出多变的情韵,与诗人激烈变化的感情相吻合。清代方东树评李白诗说:“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昭昧詹言》)说得很对,此诗的脉络确实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的。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山高路远沟深。推荐。爱诗词网。毛泽东诗词《六言诗①·给彭德怀同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一九三五年十月山高路远坑深②,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③!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一九四七年八月一日《战友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注释】①六言诗,诗体名。全篇都是六字句,故称。始于汉代。后来也有古体、近体之分。本篇不拘平仄,属于古体。②“山高”句,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为组织这次战斗而草拟的电报中,论及吴起镇一带的地形特点,有“山高路远沟深”之句。这里就用电报中的语句,稍改一字。坑,指沟壑。陕甘根据地地处黄土高原,村与村之间往往隔着一条条深沟,有的深达几十米,长达几十里,彼此鸡犬之声相闻,但要往来,则需爬上爬下,曲折迂回,甚至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③彭大将军,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大革命时期,曾在北伐军中任营长、团长。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中毅然于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7月领导平江起义,创建了红五军,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参加过井冈山的斗争、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历任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团总指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员、红军前敌总指挥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司令、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协助朱德率军挺进敌后,开辟了华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率所部解放了大西北。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当选为党的第六届至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因反对党的“左”倾错误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和组织处理。“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政治迫害,于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病逝。他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深受人民的爱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赏析】1935年10月,自中央红军主力进入西北高原后,敌“中央军”毛炳文部和宁夏马鸿逵、马鸿宾以及东北军的骑兵部队一直尾追不舍。10月19日,当红军进入陕北吴起镇时,毛泽东提出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要把“尾巴”切掉。当日,毛泽东电召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来吴起镇商行动方针”。彭德怀20日赶到吴起镇后,毛泽东即与他筹划退敌之计,并决定由彭德怀指挥作战。经策划,红军准备在吴起镇西北面的头道川、二道川一带山上设伏。10月21日,敌马鸿宾部35师骑兵团进入二道川,即遭红军猛烈袭击而溃败;而敌白凤翔率领的东北骑兵师刚进入头道川,也陷入重围。这一仗红军消灭敌军1个骑兵团,击溃2个骑兵团,俘虏敌官兵700余人,使敌骑再也不敢轻易追击红军,从而远离陕北革命根据地。战斗的当天上午,毛泽东本来在安全地点,由于非常关心作战情况,下午四五点钟,带了警卫员和通讯班到指挥位置。警卫班陪着毛主席直到阵地,毛泽东不断用望远镜观察情况,又用心倾听枪声的方向,直到枪声稀落,估计敌人远逃后才回驻地。赢得这场恶战后,毛泽东激动不已,他握着彭德怀的手,爽朗地笑着说:“步兵追骑兵,只有我们红军才能创造出来的奇迹啊!”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下了这首六言诗以赞彭德怀。毛泽东的这首诗,廿四字,刻画了一位英勇无敌的大将军形象。与汉高祖刘邦廿三字的《大风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颇有些他曾熟读的《三国演义》中张飞收缰勒马、在长坂桥喝退百万曹兵的雄风。“横刀立马”当然只是一个艺术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因彭德怀指挥作战时并未骑在马上,而是隐藏在壕沟里。他使用的枪也不是短距离格斗的大刀长矛一类的古代兵器,而是能够较远距离射击的近代武器“盒子炮”。但该句确实刻画了一个挺身拒敌、勇猛无比的彭大将军形象。征战场上,彭德怀见到这首诗后,将诗的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并把原诗送还了毛泽东。遗憾的是,这首诗的原稿并未存留下来。但该诗不胫而走。12年后,它非正式地发表于1947年8月1日的《战友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后来又以来信的方式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57年4月号。这首诗正式收编入《毛泽东诗词选》是在1986年。该选集由长期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主持编辑,中央文献研究室的编辑人员根据多方可靠史料,证实毛泽东创作这首六言军旅诗的基本情节确凿无误后,便首次将之收入其中,并增加题目为“给彭德怀同志”。该选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自此,这首流传数十年诗作正式入集。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集》,亦将它编入其中。但是,《彭德怀自述》中所记录的毛泽东这首诗却是这样的:“山高路远沟深,骑兵任你纵横。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样,毛泽东赞彭德怀的六言诗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收录在《毛泽东诗词集》中、在军中久已流传的版本,一个是1962年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凭记忆写出的版本。这首六言诗的两个版本大体相同,但在字词使用上有很大差异,有一句完全不一致,总共24字竟有8字不同,如果加上位置的改动可说有10字不同。出于对彭德怀回忆的尊重,以王焰为组长的《彭德怀传》编写组在《彭德怀传》中引述这首诗时,采用的是彭德怀凭记忆写出的版本。彭德怀凭记忆写出的版本,其优越之处在于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它鲜明地反映出,毛泽东把陕北的地形地貌恰当地描绘出来了,把红军伏击敌骑兵大获全胜的意境展现出来了,把彭德怀的英勇形象刻画出来了。“山高路远坑深”,此句确实是当地地貌的真实写照。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曾描写红军过六盘山后在白杨城出发的情景:“一出城就要过沟,队伍集结在东门外,等待下沟。……队伍继续下沟,一直下到三四十丈的沟底,才又上行二三里路,离开了沟。”“过完了这道沟,又上了山,接着又过了三道深沟,直到半夜才到达杨家园子,已经走了百多里路。我们夜行军的经验是丰富的,但是黑夜过深沟的经验以前还没有过。沟越深,越阴暗,看不清道路,而路又很窄,稍不注意,就很危险。”确实,由于水土流失,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吴起镇一带多是高山深沟险壑。只是红军在越过陕甘宁三省交界的老爷山后往东走时,地势逐渐低落,正是谓“山高路远坑深”。依据《彭德怀自述》的版本来分析,“骑兵任你纵横”,是谓看你们这些骑兵还能横行几时。“纵横”,强横无忌、奔行无阻之意,是写敌骑气焰嚣张。该句体现了毛泽东及所率领的红军将士志在歼敌、胜利在握的从容镇定和对骄横之敌骑的藐视。“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与古时战场的勇猛战将重叠在一起,令人景仰。然而,也有人认为存在毛泽东在1947年对这首诗的重书版本。1979年,黄克诚在《人民日报》撰文悼念彭德怀时,其中提到毛泽东在1947年曾经重新书写赞彭德怀的六言诗。他说:“毛主席对彭老总的出色指挥和辉煌战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沙家店战役胜利后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毛主席乘兴即席挥笔,为彭老总重新书写了他在长征路上热情赞扬彭老总的诗篇: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但黄克诚所说毛泽东重书该诗并非他所亲见,因为1947年8月他远在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时,这篇悼念文章如果不是黄克诚亲自起草,代起草人就有可能将有关信息写到文章中去。假若毛泽东1947年重新书写赞彭德怀的六言诗实有其事,彭德怀在回忆中应该会忆及的。但他没有忆及。而毛泽东在1947年曾重书六言诗的说法得到了一些毛泽东诗词研究者的赞同。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魏艾民先生在《哪家报纸最先刊用“彭大将军”这首诗》一文中披露了这样一些信息:曾在《解放军报》担任过重要职务、并任《彭德怀传》编写组组长的王焰,在1990年曾对他说:“‘彭大将军’那首诗,出自毛泽东之手,有了更多的直接证据。后来,看到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录,记述了1947年8月我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地区歼灭敌整编36师后,毛泽东再录此诗的经过。”王焰还说,1947年《战友报》发表的此诗全文,是“毛泽东从整个革命战争的长期性着眼”,“路远坑深”“使这首诗具有更深刻的意境”。“彭总回忆第二句‘骑兵任你纵横’和第三句‘谁敢横枪立马’,看来他的回忆是不准确的。”但是,这里存在两个矛盾:第一,如果毛泽东是在1947年8月19日“沙家店大捷”后重书的此诗,那么刊于1947年8月1日《战友报》的诗就不是来源于毛泽东重书的这首,而确实是从流传中搜集到的“在长征中所作的”诗。第二,当年毛泽东身边的卫士李银桥在回忆录中忆及1947年沙家店大捷后,毛泽东并非重书六言诗,只是书写两句:“毛泽东很是兴奋,挥毫给彭德怀写了12个大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但书写地点不是在“军事会议”上,而是在梁家岔住地。凑巧的是,毛泽东书写的这12个字与伍修权回忆1935年的情况相同:“毛主席曾经写了一首词,赞扬彭德怀同志道:‘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所以,毛泽东1947年是否重书六言诗尚无确证。再者,收录在《毛泽东诗词集》中的版本,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不经意地改变了,以至说法前后矛盾。比如,1935年10月毛泽东给彭德怀拟写的一份电报中有‘山高路远沟深’句,但这类电报并未在《毛泽东军事文集》中见到。由上可以推断,1947年《战友报》首次发表的传抄本可能就与彭德怀的回忆本同源,它并未由毛泽东重新书写过。如果作一比较,彭德怀忆写的诗可信度和艺术性更高,况且彭德怀是当事人,也是最后一句诗的修改人,采信彭德怀忆写的版本更可靠些。当然,“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也不失其壮美。它可以理解为彭德怀在军中当大任,指挥红军一路远征,突破敌军重重包围,战胜一路险阻。这位将军横刀立马,有万夫不当之勇,使敌闻风丧胆,令人钦佩之至,根本让人想不到一路纵横无阻的红军,是从江西出发的八万大军变成的七千之众!文章作者:胡为雄
【诗句】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出处】唐.李端《听筝》【意思】在华美的房舍前,她用洁白的手拔弄着筝弦;【全诗】《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注释】①金粟柱:上有金色小点花纹的筝柱,柱为架弦的码子,木制,桥形,立在筝的面板上,一柱架一弦,定弦时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弹奏时则将弦的振动传导至音箱,使声音得到美化和增强。②素手:洁白的手。玉房:闺房的美称。③二句意谓为了得到周郎的眷顾,故意常常拨错弦。《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吴国名将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就回头向那人望一眼示意,当时人说:“曲有误,周郎顾。”二句化用此典。【鉴赏】咏弹筝女郎诗。唐代李端作:“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金粟:形容筝的弦轴(俗称柱)精美华贵。玉房:对筝的安枕(俗称横木)的美称,此处代指筝。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窈窕淑女,纤纤玉手,拨弄着筝弦。为了能得到意中人的眷顾,她常常成心地拂错筝弦。末两句诗人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吴国的周瑜,英俊潇洒,在24岁时即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且精通音律,人们美称之为周郎。周瑜喜欢听琴,每当他听到别人弹琴曲调有误时都会回过头去看上弹琴者一眼,故人们议之曰“曲有误,周郎顾”,后人又给他一个“顾曲周郎”的雅称。诗人细腻地写出了弹筝女郎的心理,通过她们“时时”拨错筝弦这一细节,巧妙地表现了她们对意中人无限爱恋的情意,筝也成了她们传达爱情的中介物。【鉴赏导示】清人徐增分析这首诗时说:“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何故知得恁细。”这一精辟见解可供鉴赏时参考。
【鉴赏】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琴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琴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鸣筝金粟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出处】唐.李端《听筝》【意思】在华美的房舍前,她用洁白的手拔弄着筝弦;【全诗】《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注释】①金粟柱:上有金色小点花纹的筝柱,柱为架弦的码子,木制,桥形,立在筝的面板上,一柱架一弦,定弦时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弹奏时则将弦的振动传导至音箱,使声音得到美化和增强。②素手:洁白的手。玉房:闺房的美称。③二句意谓为了得到周郎的眷顾,故意常常拨错弦。《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吴国名将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就回头向那人望一眼示意,当时人说:“曲有误,周郎顾。”二句化用此典。【鉴赏】咏弹筝女郎诗。唐代李端作:“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金粟:形容筝的弦轴(俗称柱)精美华贵。玉房:对筝的安枕(俗称横木)的美称,此处代指筝。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窈窕淑女,纤纤玉手,拨弄着筝弦。为了能得到意中人的眷顾,她常常成心地拂错筝弦。末两句诗人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吴国的周瑜,英俊潇洒,在24岁时即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且精通音律,人们美称之为周郎。周瑜喜欢听琴,每当他听到别人弹琴曲调有误时都会回过头去看上弹琴者一眼,故人们议之曰“曲有误,周郎顾”,后人又给他一个“顾曲周郎”的雅称。诗人细腻地写出了弹筝女郎的心理,通过她们“时时”拨错筝弦这一细节,巧妙地表现了她们对意中人无限爱恋的情意,筝也成了她们传达爱情的中介物。【鉴赏导示】清人徐增分析这首诗时说:“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何故知得恁细。”这一精辟见解可供鉴赏时参考。【鉴赏】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琴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琴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首句用“金粟”形容筝柱装饰华贵。作者一落笔就擒题,写装饰漂亮的筝发出了鸣弹之声,不只用笔简省,而且“先声夺人”,引起读者注意。第二句,写弹琴人。用“画龙点睛”法,只写她的纤纤“素手”在玉房(筝上安枕的地方)前摆动。通过这只灵巧洁白的纤手,人们可以想见其人的美貌和精湛的技艺。前二句合起来,好像一个特写镜头,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和充分想象的余地。三、四句,仍然没有描绘弹琴女郎的形貌,却借助细微的动作,透露了她别有心意的情思。这里诗人巧妙化用了“曲有误,周郎顾”这一典故,用“周郎”比喻弹琴女子属意的知音者。“欲得”二字,表明这位女子渴望看到意中人的顾盼;“时时”二字,强调她一再出错,显示故意撩拨的情态,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献艺博知音,而在其他。此诗的妙处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琴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诗的写法像速写,似素描,对弹琴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鉴赏要点】[1]名句:“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2]描写抓住细节,刻画形象、传神。[3]巧于用典。[4]形象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