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语出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百五十首之五。诗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落花。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落花并不是无情之物,回到大地,化成春天的泥土,养育着新花成长。诗人是以落花自比,说他像落花一样离开了官场,但对于自己的理想仍然执着地坚持,还要“化作春泥”,培育新花成长。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老一代退出历史舞台,但仍然关心国家、关心事业,培养新人成长起来;或表达爱才、惜才之情。
例如
①我当时有病,心境恶劣,我将这些零星的片段,记了下来,准备给我的学生路秉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摘自陈从周《书边人语》)
②现在,陈企霞同志也已作古。在他百日忌辰之际,我写就了此文,同时也想起了他常吟诵的两句古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某种意义上可以当作他这个人的写照。(摘自胡国华《他已化作春泥——写在陈企霞同志百日忌辰之际》)
③路边的树叶褪去青绿色的衣装,换上了金银色的美丽的衣服,偶尔飘落的几片落叶让人不禁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摘自郭玉婷《秋天,美丽的时节》)
④感恩就像一道闪亮的光芒,驱散黑暗与凄冷,照亮茫茫夜空,温暖着世间百态。龚自珍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感恩,是生命的答谢,是温情的延续,也是善意的传承。(摘自谢汝平《感恩之光点亮生活》)
⑤到了冬天,那些树光秃的枝干如同人的五指直指天空,它跟我们一样在凛冽的朔风中感到寒冷,但它牢牢抓住了脚下那一方泥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人们很轻易地就想起冰刀霜剑的时候,农场的树虔诚地挺拔在岁月深处,守望着又一度的春天。(摘自韩玉山《农场的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推荐。爱诗词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语出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百五十首之五。诗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落花。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落花并不是无情之物,回到大地,化成春天的泥土,养育着新花成长。诗人是以落花自比,说他像落花一样离开了官场,但对于自己的理想仍然执着地坚持,还要“化作春泥”,培育新花成长。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老一代退出历史舞台,但仍然关心国家、关心事业,培养新人成长起来;或表达爱才、惜才之情。例如①我当时有病,心境恶劣,我将这些零星的片段,记了下来,准备给我的学生路秉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摘自陈从周《书边人语》)②现在,陈企霞同志也已作古。在他百日忌辰之际,我写就了此文,同时也想起了他常吟诵的两句古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某种意义上可以当作他这个人的写照。(摘自胡国华《他已化作春泥——写在陈企霞同志百日忌辰之际》)③路边的树叶褪去青绿色的衣装,换上了金银色的美丽的衣服,偶尔飘落的几片落叶让人不禁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摘自郭玉婷《秋天,美丽的时节》)④感恩就像一道闪亮的光芒,驱散黑暗与凄冷,照亮茫茫夜空,温暖着世间百态。龚自珍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感恩,是生命的答谢,是温情的延续,也是善意的传承。(摘自谢汝平《感恩之光点亮生活》)⑤到了冬天,那些树光秃的枝干如同人的五指直指天空,它跟我们一样在凛冽的朔风中感到寒冷,但它牢牢抓住了脚下那一方泥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人们很轻易地就想起冰刀霜剑的时候,农场的树虔诚地挺拔在岁月深处,守望着又一度的春天。(摘自韩玉山《农场的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个最大的冤案。明朝建立后,皇权与相权矛盾,使朱元璋深感不安。1380年,朱元璋便以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借此大兴党狱,大肆屠杀功臣宿将。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杀韩国公李善长等,毒死刘基,先后株连被杀3万余人,前后持续达10年之久,史称“胡党大狱”。“胡党”而受牵连致死者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静宁侯叶昇等,1公、21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废除丞相后,其事有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蓝玉案是朱元璋时又一次大杀功臣的冤案。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杀蓝玉,死1公、13侯、2伯,因蓝玉案被杀的人数达2万人,史称“蓝党大狱”。该案与胡惟庸狱合称为“胡蓝之狱”。胡蓝党案前后达14年之久,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杀了5万人之多。经过“胡蓝之狱”明朝功臣宿将已被杀戮殆尽。由于杀人过多,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对以后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不利影响。
胡蓝之狱。推荐。爱诗词网。“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个最大的冤案。明朝建立后,皇权与相权矛盾,使朱元璋深感不安。1380年,朱元璋便以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借此大兴党狱,大肆屠杀功臣宿将。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杀韩国公李善长等,毒死刘基,先后株连被杀3万余人,前后持续达10年之久,史称“胡党大狱”。“胡党”而受牵连致死者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静宁侯叶昇等,1公、21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废除丞相后,其事有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蓝玉案是朱元璋时又一次大杀功臣的冤案。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杀蓝玉,死1公、13侯、2伯,因蓝玉案被杀的人数达2万人,史称“蓝党大狱”。该案与胡惟庸狱合称为“胡蓝之狱”。胡蓝党案前后达14年之久,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杀了5万人之多。经过“胡蓝之狱”明朝功臣宿将已被杀戮殆尽。由于杀人过多,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对以后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不利影响。
【诗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出处】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意思】休要问我这梁园旧日的宾客,我就是茂陵秋雨多病的相如。【全诗】《寄令狐郎中》.[唐].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全诗鉴赏】会昌五年(845)秋天,诗人因守母丧闲居洛阳,在收到旧友令狐綯的书信后,回赠了这一首诗,表现了感念故交旧恩、慨叹身世落寞之情。令狐綯是令狐楚的儿子,当年诗人受令狐楚赏识时,和令狐綯的关系也很好,开成二年进士及第也得力于令狐綯的帮助,后因诗人娶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两人疏远了。首句点明诗人和朋友分处两地。嵩山的云和秦川的树,分指自己所在的洛阳和令狐綯所在的长安,二人是各居一地,而且离别很久了。云、树常用作思念之情的寄托,含蓄而又贴切。该句既点明了作者与旧友久别离居的事实,又表现了他们遥望云树、相互思念的情景。词句优美,物象蕴藉,给人以深邃而悠远的想象。次句写令狐綯从远方寄来问候的书信。秋风渐起,秋雨潇潇,闲居在家,身染多病,凄凉孤寂而百无聊赖之际,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旧日好友的一纸书信,该在诗人心中激起多少温暖的涟漪。故人的殷殷情谊,诗人的欣慰、感念,都糅进了这貌似平淡的句子里。“迢迢”既照应前面的“嵩云秦树”,又写出了自己对旧友情谊的感激之情。三四两句化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写自己目前的境况,答复对方的关心。不要问当年梁孝王的宾客,现在仿佛茂陵秋雨中病废的司马相如。诗人自比梁园旧宾客,表明不忘当年知遇之恩;以秋雨中茂陵病相如自况,流露出深深的伤感、落寞和失意;“休问”,是感慨万千、欲说还休。全诗平淡中有隽永,失落中含真情。最后两句共用一个典故,将过去和朋友的关系、今日的凄清孤寂、接到旧友书信后的思绪万千融和在一起,可谓贴切而巧妙。
休问梁园旧宾客。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出处】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意思】休要问我这梁园旧日的宾客,我就是茂陵秋雨多病的相如。【全诗】《寄令狐郎中》.[唐].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全诗鉴赏】会昌五年(845)秋天,诗人因守母丧闲居洛阳,在收到旧友令狐綯的书信后,回赠了这一首诗,表现了感念故交旧恩、慨叹身世落寞之情。令狐綯是令狐楚的儿子,当年诗人受令狐楚赏识时,和令狐綯的关系也很好,开成二年进士及第也得力于令狐綯的帮助,后因诗人娶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两人疏远了。首句点明诗人和朋友分处两地。嵩山的云和秦川的树,分指自己所在的洛阳和令狐綯所在的长安,二人是各居一地,而且离别很久了。云、树常用作思念之情的寄托,含蓄而又贴切。该句既点明了作者与旧友久别离居的事实,又表现了他们遥望云树、相互思念的情景。词句优美,物象蕴藉,给人以深邃而悠远的想象。次句写令狐綯从远方寄来问候的书信。秋风渐起,秋雨潇潇,闲居在家,身染多病,凄凉孤寂而百无聊赖之际,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旧日好友的一纸书信,该在诗人心中激起多少温暖的涟漪。故人的殷殷情谊,诗人的欣慰、感念,都糅进了这貌似平淡的句子里。“迢迢”既照应前面的“嵩云秦树”,又写出了自己对旧友情谊的感激之情。三四两句化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写自己目前的境况,答复对方的关心。不要问当年梁孝王的宾客,现在仿佛茂陵秋雨中病废的司马相如。诗人自比梁园旧宾客,表明不忘当年知遇之恩;以秋雨中茂陵病相如自况,流露出深深的伤感、落寞和失意;“休问”,是感慨万千、欲说还休。全诗平淡中有隽永,失落中含真情。最后两句共用一个典故,将过去和朋友的关系、今日的凄清孤寂、接到旧友书信后的思绪万千融和在一起,可谓贴切而巧妙。
【诗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出处】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意思】王濬(jùn),西晋大将。金陵,今南京,东吴之都。王濬率领庞大的水军从益州顺江东下,征伐而来。东吴闻风丧胆,王气黯然消失。多用来形容得势者不可阻挡的气势及失势者日渐衰微的窘境。◇他在想,歼灭了归州路的宋军,大可乘胜东下,席卷荆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吞并南唐,与宋朝划江而守,割天下之半。(高阳《大将曹彬》)【全诗】《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东面长江南。②西晋:指王硔,晋武帝时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刺史。下益州:由益州沿江东下。王气:帝王所在地的祥瑞之气,古人迷信的说法。③千寻铁锁:吴人为了防晋,曾用巨大铁索横截江面,防止晋的兵船东下。后被王硔烧毁。石头: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旧址在南京清凉山,后用作南京市代称。④山形句:意为西塞山仍然紧挨着长江毫无不同。江流,长江。⑤四海为家:四海归于一家,即天下统一。故垒:旧时的吴国堡垒,也喻指当时的藩镇割据。【鉴赏导示】刘禹锡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著名诗人。他的怀古作品历来被传诵。《西塞山怀古》是其名篇。西塞山是六朝时的江防要塞,宪宗长庆四年(824),诗人经过此地时写下了这首诗。【鉴赏】此诗通过对晋、吴兴亡事迹的回顾,抒发了山川之险不足恃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强盛的深沉愿望。诗的首四句是对西晋灭吴的历史的回顾,叙述中深寓感慨。首二句: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远,一“下”即“收”,写出败亡之速。两字对举,一方声势煊赫,一方闻风丧胆。三、四句写战争及其结果:“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以“千寻铁锁”对“一片降幡”,一“沉”一“出”,通过鲜明的形象、动态的对比表现晋军的摧枯拉朽之势和东吴的彻底覆亡之状,说明无论是自然山川之险要,还是人为工事之坚固,对于一个腐朽的王朝政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颈联在叙述东吴灭亡的基础上,纵览历史,于感慨之中暗示出兴亡的原因。前一句说,吴亡以后,东晋、宋、齐、梁、陈败亡相继,逗起世人一次又一次的兴亡之感;后一句说虽然朝代屡易,江山却仍是旧貌。这就说明兴废不是由地理决定的,从而暗示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深刻哲理。尾联把笔触由历史转向现实。刘禹锡写作此诗时,河北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诗人描写芦苇丛中的“故垒”,意在告诫人们在这四海一家的今天,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一方面警告割据势力,分裂不会有好下场的;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希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败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因此,这首诗虽是“怀古”,实际上是借古喻今,抒发诗人对现实的感慨。【赏读】诗的前四句以精炼、紧凑的词句,运用对此手法叙写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和战争的结局。诗只在第一句写到晋军,余三句俱写东吴。“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何其神速。开言便先叙结果,以下便回讲这段历史,东吴想拒长江天险及沉锁江底来阻敌军,可是最后还是举起“降幡”。作者写这段历史,一方面揭示当时吴王的昏聩,用以讽刺后来者的愚蠢之至,国家统一乃必然;同时更进一步说明,虚妄的“王气”,险要的地势,弄虚作假是不足以为恃,不堪一击的。这几句写史之句气势雄浑,跌宕有致。接下五六句感慨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前四句内容深刻,故此四句可以从容而以“几回”来总括,用“收”来抒感叹,言简意赅;“依旧”显示出自然永恒变化人事短暂。最后二句作者宕笔而直写今事,展现作者冷静的历史感,而中间又加以作者感慨之情。这首诗看似在叙述历史,描述古迹,然而却把思想寓于对往事的叙写之中,格调酣畅淋漓;诗人把嘲弄锋芒直指妄想割据一方、昏聩无能的统治者,对腐败无能的唐王朝发出警示。【鉴赏要点】[1]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2]即景抒怀,借古讽今。[3]语言形象、生动。
王睿楼船下益州。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出处】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意思】王濬(jùn),西晋大将。金陵,今南京,东吴之都。王濬率领庞大的水军从益州顺江东下,征伐而来。东吴闻风丧胆,王气黯然消失。多用来形容得势者不可阻挡的气势及失势者日渐衰微的窘境。◇他在想,歼灭了归州路的宋军,大可乘胜东下,席卷荆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吞并南唐,与宋朝划江而守,割天下之半。(高阳《大将曹彬》)【全诗】《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东面长江南。②西晋:指王硔,晋武帝时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刺史。下益州:由益州沿江东下。王气:帝王所在地的祥瑞之气,古人迷信的说法。③千寻铁锁:吴人为了防晋,曾用巨大铁索横截江面,防止晋的兵船东下。后被王硔烧毁。石头: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旧址在南京清凉山,后用作南京市代称。④山形句:意为西塞山仍然紧挨着长江毫无不同。江流,长江。⑤四海为家:四海归于一家,即天下统一。故垒:旧时的吴国堡垒,也喻指当时的藩镇割据。【鉴赏导示】刘禹锡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著名诗人。他的怀古作品历来被传诵。《西塞山怀古》是其名篇。西塞山是六朝时的江防要塞,宪宗长庆四年(824),诗人经过此地时写下了这首诗。【鉴赏】此诗通过对晋、吴兴亡事迹的回顾,抒发了山川之险不足恃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强盛的深沉愿望。诗的首四句是对西晋灭吴的历史的回顾,叙述中深寓感慨。首二句: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远,一“下”即“收”,写出败亡之速。两字对举,一方声势煊赫,一方闻风丧胆。三、四句写战争及其结果:“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以“千寻铁锁”对“一片降幡”,一“沉”一“出”,通过鲜明的形象、动态的对比表现晋军的摧枯拉朽之势和东吴的彻底覆亡之状,说明无论是自然山川之险要,还是人为工事之坚固,对于一个腐朽的王朝政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颈联在叙述东吴灭亡的基础上,纵览历史,于感慨之中暗示出兴亡的原因。前一句说,吴亡以后,东晋、宋、齐、梁、陈败亡相继,逗起世人一次又一次的兴亡之感;后一句说虽然朝代屡易,江山却仍是旧貌。这就说明兴废不是由地理决定的,从而暗示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深刻哲理。尾联把笔触由历史转向现实。刘禹锡写作此诗时,河北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诗人描写芦苇丛中的“故垒”,意在告诫人们在这四海一家的今天,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一方面警告割据势力,分裂不会有好下场的;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希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败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因此,这首诗虽是“怀古”,实际上是借古喻今,抒发诗人对现实的感慨。【赏读】诗的前四句以精炼、紧凑的词句,运用对此手法叙写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和战争的结局。诗只在第一句写到晋军,余三句俱写东吴。“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何其神速。开言便先叙结果,以下便回讲这段历史,东吴想拒长江天险及沉锁江底来阻敌军,可是最后还是举起“降幡”。作者写这段历史,一方面揭示当时吴王的昏聩,用以讽刺后来者的愚蠢之至,国家统一乃必然;同时更进一步说明,虚妄的“王气”,险要的地势,弄虚作假是不足以为恃,不堪一击的。这几句写史之句气势雄浑,跌宕有致。接下五六句感慨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前四句内容深刻,故此四句可以从容而以“几回”来总括,用“收”来抒感叹,言简意赅;“依旧”显示出自然永恒变化人事短暂。最后二句作者宕笔而直写今事,展现作者冷静的历史感,而中间又加以作者感慨之情。这首诗看似在叙述历史,描述古迹,然而却把思想寓于对往事的叙写之中,格调酣畅淋漓;诗人把嘲弄锋芒直指妄想割据一方、昏聩无能的统治者,对腐败无能的唐王朝发出警示。【鉴赏要点】[1]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2]即景抒怀,借古讽今。[3]语言形象、生动。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尽,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辞序。推荐。爱诗词网。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尽,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①,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②,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③,恨晨光之熹微④。乃瞻衡宇⑤,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⑦。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⑧,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⑨,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乎矣!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⑩。登东皋以舒啸(11),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注释】①归去来:归去的意思。兮,语气词。②以心为形役:把心当成了形体的役使。意思是说:为了避免身受饥寒,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做官。③征夫:路上的行人。④熹(xī)微:天色微明。⑤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形容居处简陋。⑥眄(miǎn):斜视,这里是浏览之意。⑦容膝:只能容下膝盖,形容房屋很小。⑧翳(yì)翳:昏暗的样子。⑨窈(yǎo)窕(tiǎo):幽深曲折。⑩耘(yún)耔(zǐ):除草培土。(11)皋(gāo):水边高地,山岗。【鉴赏】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由于家境贫困,在亲友鼓励、叔父引荐之下,出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陶渊明决定自行去职,临行前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分为“序”和“辞”两部分。“序”的部分说明家贫出仕、辞官归田和撰写本文的前因后果,“辞”的部分抒写自己归田的决心和归田后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和真挚赞美。“辞”的部分分为四段。首先是对辞官归隐的反思,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喜爱田园生活,不忍心看到田地荒芜;二是自己以前为了温饱,才勉强做官;三是觉悟到过去做官是错误的,如今归隐才是正确的。接着,描述归途中的心情,“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景色怡然,恬淡自适。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还嫌天亮得太晚了。设想刚刚抵达家中,便看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派欣喜的景象,使他感受到田园之乐。虽然园里的小路已经荒芜,但是松树和菊花还和以前一样。坐在家中,可以自斟自饮,欣赏庭院的树木,可以涉足园中,享受清静悠闲的乐趣。接下来,作者想象归隐之后生活会给他带来的乐趣:可以与尘世相隔离,可以与亲朋好友叙旧谈心,可以抚琴读书,忘却尘世的一切烦恼。最后,作者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慨,明确表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人生态度,既不想奔走求富贵,也不愿服药求长生。并以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作结,“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想象在良辰美景,独来独往,躬耕农桑,啸吟东岗,赋诗清溪的生活,表达了作者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思想情怀。此文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意境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者创造了闲适的生活环境,多从具体生动的日常事物中取材,例如饮酒、涉园、观景、弹琴、读书、耕作、赋诗等等,自然亲切,引人入胜。文章句式灵活,骈中带散,骈散结合。绝大多数是四字句,但也有三字句“胡不归”“已乎矣”,也有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行文自然流畅,富有音节美。此文对后世影响较大。文中表现出陶渊明鄙弃官位,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一心向往田园,亲近自然,乐于劳动,独善其身,乐天知命的思想情怀,使他成为后世隐士的楷模。其写作艺术也让人称道。北宋散文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而已。”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两晋文章,此真杰然者。”作者:汪平秀知识来源: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80-182页.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聂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聂政末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发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而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复报!”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牛马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生者不见其父可得死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政形体于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金。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
聂政的事迹,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他作为“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侠士而名垂青史,为了回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他到韩国替严仲子杀死了韩相侠累,在《史记》中,他还将韩哀侯杀死。严仲子靠聂政结束了和韩相侠累的争端,这样,聂政也就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聂政刺韩王。推荐。爱诗词网。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聂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聂政末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发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而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复报!”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牛马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生者不见其父可得死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政形体于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金。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聂政的事迹,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他作为“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侠士而名垂青史,为了回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他到韩国替严仲子杀死了韩相侠累,在《史记》中,他还将韩哀侯杀死。严仲子靠聂政结束了和韩相侠累的争端,这样,聂政也就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然而,蔡邕却根据当时的民间传说,在《琴操故事》中讲述了另一种“聂政刺韩王”的故事,这个聂政,与史家名传中的聂政不同,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六国时代,有一位冶工为韩王铸剑,由于过了期限,被韩王杀死。他的遗腹子聂政长大后立志替父报仇。聂政曾乔装成泥瓦工混入王宫刺杀韩王,但未能成功。尔后跟仙人学琴,经过漆身改变了容貌,吞炭改变了嗓音,最后又击落了门牙,别妻离母,励精图治,整整十年,最后终于得以刺死韩王,实现了替父报仇的夙愿。“历史”上的聂政是以身许人的普通刺客,是统治阶级内部争端的客观参与者,而“民间”的聂政,则是不畏强暴,大智大勇的平民形象。“聂政刺韩王”是一个悲壮的复仇故事,它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写的是一个普通的冶工之子,要向一国之君讨还血债。他是孤立无援的,但又是正义的,因而他不屈服于艰难困苦,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身心磨难,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人民崇拜这样的英雄。整个故事的发展是通过五个层次表现出来的。第一个层次,简单交待聂政复仇之原由,以及聂政的第一次行刺,叙述之简练,过渡之流畅,令人叹服,从这一点来说,无论是蔡邕的创作技巧,还是汉代民间文学的发展,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以想见,聂政的初次失败是很自然的,一个普通的百姓要想接近戒备森严的国君,谈何容易!更何况要刺杀他呢!凭一时兴起,简单行事,缺乏深谋远虑和大智大勇,只能去白白送死。第二个层次是这样描述的:“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虽然仅仅十数字,却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聂政终于意识到了自已的幼稚,意识到了路途的艰难,但仍未改初衷,开始锲而不舍地刻苦磨砺自己。整整七年过去了,聂政的琴终于学成。七年间,多少风霜雪雨,他经受了数不清的折磨,这回,总该如愿以偿了吧!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篇故事的妙处就在于它的纡徐曲折,第三个层次又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事情:聂政正准备进入韩国,中途遇到了七年未见的妻子,虽然他“易容变声”,但妻子仍然从牙齿认出了他。面对哭泣的妻子,聂政只毅然决然地回答了一句话:“天下人的牙齿都象聂政的,你有什么可哭的!”这冷峻的声音里,隐藏着多么痛苦的一颗心!天下难道还有比亲人相逢却不能相认更令人心酸的吗?理想的实现,该有何等艰辛啊!难怪聂政要仰天长叹。但聂政毕竟成熟了,为了替父报仇,一切都已在所不惜,他的志向更加坚定了,重又返回山中,敲掉了自己的牙齿,重新学习了三年,才进入韩国。第四个层次是故事发展的关键。“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聂政的琴法达到了神妙的地步,使“观者成行,牛马止听”,终于吸引了韩王。韩王召见聂政,让聂政为他弹琴。机会终于到来了,聂政雄才大略,临阵不慌,他边弹边唱,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杀死韩王。这一层次的描写非常细腻,行文却很简练,表现聂政行动的果决,动作的麻利,歌颂了他的智慧。草菅人命的韩王“不得其死”,聂政的冤仇得报。十年磨砺,成于一朝,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部分,写聂政母亲认尸自首,聂政的行动公诸于众,使故事更加完整。“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是勇气和智慧的颂歌,是对献身精神的礼赞。它以聂政的十年苦练作为铺垫,表现他不同凡响的意志力,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一样,象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不可动摇的信念,为了理想的最终实现,勇于奋斗,敢于献身。人民世代传颂这些英雄的故事,它代表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为后世人民所宏扬。
榕叶满庭莺乱啼。推荐。爱诗词网。“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小小山城,袭来一场冷雨,百花凋落。零乱的榕树叶铺满庭院,黄莺乱喳喳地聒噪。诗人屡遭谪难,不得还家。政治和家庭双重的愁思压满诗人心头,于是在诗中抒发了压抑的情感。春天、春雨在诗人的心中意如扫荡百花的秋风秋雨;莺啼本婉转动听,但在诗人听来却杂乱刺耳。这正是诗人心烦意乱的表现。诗句深沉凝重,凄楚动人。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凄黯迷惘之情高度融合。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全唐诗”第3937页。繁体:“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季節時辰·春夏”類的詩句。小小山城,襲來一場冷雨,百花凋落。零亂的榕樹葉鋪滿庭院,黃鶯亂喳喳地聒噪。詩人屢遭謫難,不得還傢。政治和傢庭雙重的愁思壓滿詩人心頭,於是在詩中抒發瞭壓抑的情感。春天、春雨在詩人的心中意如掃蕩百花的秋風秋雨;鶯啼本婉轉動聽,但在詩人聽來卻雜亂刺耳。這正是詩人心煩意亂的表現。詩句深沉凝重,淒楚動人。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淒黯迷惘之情高度融合。柳宗元“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全唐詩”第3937頁。拼音:“ShanChengGuoYuBaiHuaJin,RongXieManTingYingLuanTi”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ShanChengGuoYuBaiHuaJin,RongXieManTingYingLuanTi”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JiJieShiChen·ChunXia”LeiDeShiGou。XiaoXiaoShanCheng,XiLaiYiChangLengYu,BaiHuaDiaoLa。LingLuanDeRongShuXiePuManTingYuan,HuangYingLuanChaChaDeGuoZao。ShiRenLvZaoZheNan,BuDeHaiJia。ZhengZhiHeJiaTingShuangChongDeChouSaiYaManShiRenXinTou,YuShiZaiShiZhongShuFaLeYaYiDeQingGan。ChunTian、ChunYuZaiShiRenDeXinZhongYiRuSaoDangBaiHuaDeQiuFengQiuYu;YingTiBenWanZhuaiDongTing,DanZaiShiRenTingLaiQueZaLuanCiEr。ZheZhengShiShiRenXinFanYiLuanDeBiaoXian。ShiGouShenChenNingChong,QiChuDongRen。HuaJinXieLaZhiJingYuXinZhongQiAnMiWangZhiQingGaoDuRongGe。LiuZongYuan“LiuZhouErYueRongXieLaJinOuTi”“QuanTangShi”Di3937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