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
【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推荐。爱诗词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处】唐·杜甫《春望》【译注】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率性之谓道。推荐。爱诗词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51〕可辞〔52〕也,白刃可蹈〔53〕也,中庸不可能〔54〕也。”〔注释〕 天命:这里指自然的禀赋。 性:天赋予人的本性。 率:遵循。 道:规范、人道。 修:修明、实行。 教:教化。 道:日常事物当行之理。 须臾:片刻、一会儿。 君子:《中庸》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行的人,有时指有地位的人。这里指有德行的人。 戒慎:警戒、谨慎。 睹:见、察看。 莫:无、没有。 见(xiàn):同“现”,体现。 隐:隐蔽。 微:细微小事。 发:表露、显露。 中:这里意为恰当。 中节:合于自然的道理。中,符合。节,法度、常理。 和:和谐。 达道:通达的道路,或说是天下人民共由之路,引申为天下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 致:到达。 位:安于其所、各得其所。 育:养育、生长。 中庸: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无不足。庸,“常”的意思。 反:违背、违反。 而:能、能够。 时中:应时而处中,即言行处处符合道的规范。 忌惮:畏惧。 至:极、最。 鲜:少。 知者:有智慧、有教养的人。知,同“智”。 明:著明、明了。 味:滋味。 矣夫:叹词。 知:同“智”。 也与:语气词连用。 迩(ěr)言:浅近之言。 执其两端:掌握它的两个方面。 斯:此。 予:我。 知:同“智”。 驱:驱逐、驱赶。 罟(gǔ):捕鱼的网。 擭: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 辟:同“避”。 期月:一个月。 回:颜回,孔子的学生。 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不舍。服,放置。膺,胸口。 均:平,指治理公正。 爵:爵位。 〔51〕禄:官吏的俸禄。 〔52〕辞:放弃。 〔53〕蹈:踩、踏。 〔54〕中庸不可能:上述三事,即平治国家、辞爵禄、蹈白刃虽难还是能做到,而行中庸之道看似容易,实际更难。〔鉴赏〕 《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本来是《小戴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中庸说》二篇,说明西汉时已有人专门研究《中庸》。南北朝宋散骑常侍戴颙的《礼记中庸传》二卷、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中庸讲疏》一卷,援佛入儒。唐中叶以后,李翱作《复性书》,发挥《中庸》的思想,试图建立起一套新的儒家的心性理论。北宋儒者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要籍,由曾子所传、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南宋朱熹根据北宋二程兄弟等理学开创者的观点,把《大学》和《中庸》从《礼记》中单独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并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称之为“集注”。本书《中庸》各章的划分即依据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四书》中,《中庸》的理论性、思辩性高于其他三者,这从朱熹对《四书》次序的排列中可以看出。《四书》的排列次序,今通行本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实际上,朱熹在其编排中曾把《中庸》置于最后。朱熹对此排列曾有说明:“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这里朱熹把《大学》看作纲领,故列于首位;把《中庸》看作精髓,故列于最后。这一起一结,首尾呼应,中间以孔、孟的言论作印证,从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朱熹之所以重视《中庸》,原因在于他视《中庸》为:“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学者玩索而有得,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卷首》)他指明了《中庸》所阐明的理论具有普遍性,思想深刻,分析透彻细致,同实际密切相关,对学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这些说法是符合实际的。第一至第九章论述道与中庸两个观念,这里所说的道即中庸之道,然而他先从哲学上阐述道的概念,不仅为中庸之道奠定了本体论基础,而且赋予道以天人合一的意义,从而发展了道的观念。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它作为宇宙的本体、本原和根本法则,是超越于人的。在孔子学说中道是一个政治学和伦理学概念,《中庸》则第一次把道论述为儒家哲学的基本范畴。它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之说规定了道的基本意义,既指出了道之本原出于天,体现了宇宙法则,又强调了道与本性、人性的一致性,从而避免了天与人、内与外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中庸》这几章主要论述中庸观念的意义和重要性。它首先提出中庸即“中和”,从词义上说中和表示适度,恰当。“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描绘此时情感、意念无所偏倚,当于理;“发而皆中节”是说情感、意念的表达有分寸,不乖戾。而从哲学上说,明代王阳明认为“未发之中”即良知,即本心,即宇宙本体。可见,根据中庸的观念,世界、本心、本性的本然状态是适度,适宜,恰当。其次,中庸意为“时中”,即人们在各方面的行为举止要合乎时宜,随时而处中。因为“中”无固定的标准,要根据时代条件和具体情况来确定。时中意味着要面对现实,尊重外部的客观条件,不能随心所欲。那些私心太重的人,往往肆欲妄行,所以《中庸》说小人反中庸,言行无所忌惮。再次,中庸是指无过无不及,这除了表示适度的意义之外,还是针对人性弱点提出的。所谓“知(读为“智”)者过之,愚者不及”、“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描述了普遍存在的认识和行动的误区:智者、贤者由于个人主观上的偏爱和过度自信而往往走过头;而愚者、不肖者则由于智识或人格上的缺陷而常常达不到要求或标准。当然无过无不及的涵义也是反对走极端。最后,中庸是一种执两用中的方法论,就是把握两个基本点,使两者保持均衡,也就是遵循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孔子在各种问题上都采用的方法,如他主张在政治上要宽猛并用,在学习方法上要“学”与“思”兼顾,在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做到“文质彬彬”等等。《中庸》作者看到,由于人性的弱点,人们容易落入认识的陷阱之中,所以他们的行为常常反中庸,即使有时能遵循中庸之道,但也不能持久,所以说“民鲜久矣”。《中庸》大力提倡中庸之道,说它是极端重要的法则,自然、社会以至于整个宇宙的秩序赖以建立和维持,因此要不惜任何代价加以实行。这样,中庸就同仁、义一起被确立为儒家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观念。
【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意思】桑叶落尽,一片萧瑟,蝉儿鸣叫,那么凄凉。这就是八月通往边塞路上的景象。荒凉、冷落、肃杀。注:萧关,关名。【鉴赏】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知了在叫,桑树林因已落叶而显得空旷,正是秋季八月,走在通往萧关的道路上。语出唐·王昌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用来描写北国仲秋时节的风光。◇我们结伴去山海关。一路上看不尽的风光景色,很像王昌龄写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自然另有幽燕的情调。(《杨朔散文选》)【全诗】《塞下曲四首(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注释】①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萧关:古关塞名。为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③幽并:古幽州和并州的并称。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游侠:古称重义轻生仗义助人之人为游侠。紫骝:紫燕和骝马,皆古良马。这里泛指骏马。【全诗赏析】这是一首赞美幽燕豪士而告诫莫学游侠儿的边塞诗。此诗一、二句点出边塞季节和地点,描写边塞景色:八月深秋,空阔桑林,知了鸣噪;萧关道上,天高气爽。三、四句描写边塞气候、景色的变化:出塞之后再入塞,气候变得寒冷,关塞内外,处处黄沙,丛丛芦草。此二句极写边塞的萧疏、苍凉、寒冷。五、六句写征人守边报国的精神。自古以来,幽燕多豪杰之士,他们守卫边疆,骁勇善战,常年伴黄沙,一直到老。这是诗人对戍边者的赞扬,也表示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此二句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意思切近,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最后二句说,不要学习游侠儿,自恃勇武,在众人面前,矜夸自己的“紫骝”宝马。此劝诫游侠少年之言,尤为实在而真诚。此诗前四句写景,突出边塞荒寒冷落;后四句通过“幽并客”与“游侠儿”的比较,表现了诗人的非战情绪。
蝉鸣空桑林。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意思】桑叶落尽,一片萧瑟,蝉儿鸣叫,那么凄凉。这就是八月通往边塞路上的景象。荒凉、冷落、肃杀。注:萧关,关名。【鉴赏】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知了在叫,桑树林因已落叶而显得空旷,正是秋季八月,走在通往萧关的道路上。语出唐·王昌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用来描写北国仲秋时节的风光。◇我们结伴去山海关。一路上看不尽的风光景色,很像王昌龄写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自然另有幽燕的情调。(《杨朔散文选》)【全诗】《塞下曲四首(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注释】①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萧关:古关塞名。为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③幽并:古幽州和并州的并称。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游侠:古称重义轻生仗义助人之人为游侠。紫骝:紫燕和骝马,皆古良马。这里泛指骏马。【全诗赏析】这是一首赞美幽燕豪士而告诫莫学游侠儿的边塞诗。此诗一、二句点出边塞季节和地点,描写边塞景色:八月深秋,空阔桑林,知了鸣噪;萧关道上,天高气爽。三、四句描写边塞气候、景色的变化:出塞之后再入塞,气候变得寒冷,关塞内外,处处黄沙,丛丛芦草。此二句极写边塞的萧疏、苍凉、寒冷。五、六句写征人守边报国的精神。自古以来,幽燕多豪杰之士,他们守卫边疆,骁勇善战,常年伴黄沙,一直到老。这是诗人对戍边者的赞扬,也表示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此二句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意思切近,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最后二句说,不要学习游侠儿,自恃勇武,在众人面前,矜夸自己的“紫骝”宝马。此劝诫游侠少年之言,尤为实在而真诚。此诗前四句写景,突出边塞荒寒冷落;后四句通过“幽并客”与“游侠儿”的比较,表现了诗人的非战情绪。
杨柳阴阴细雨晴。推荐。爱诗词网。“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适值细雨初晴,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树上的残花也已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叫的黄莺。这是一幅暮春的景物图画。杨柳深暗,细雨濛濛,残花落尽,流莺飘飞,这一连串意象,表明春色已阑珊,春光已在柳暗花残中悄悄离去。诗句的题旨是写春残,但绝无内涵俱现的叙述,全借有特征性的景物曲折地反映,所以形象而含蕴。武元衡“春兴”“全唐诗”第3571页。繁体:“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季節時辰·春夏”類的詩句。適值細雨初晴,楊柳的顏色已經由初春的鵝黃嫩綠轉為一片翠綠。樹上的殘花也已落盡,露出瞭在枝頭啼叫的黃鶯。這是一幅暮春的景物圖畫。楊柳深暗,細雨濛濛,殘花落盡,流鶯飄飛,這一連串意象,表明春色已闌珊,春光已在柳暗花殘中悄悄離去。詩句的題旨是寫春殘,但絕無內涵俱現的敘述,全借有特征性的景物曲折地反映,所以形象而含蘊。武元衡“春興”“全唐詩”第3571頁。拼音:“YangLiuYinYinXiYuQing,CanHuaLaJinJianLiuYing”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YangLiuYinYinXiYuQing,CanHuaLaJinJianLiuYing”ShiGuanYuMiaoXie“HuiJingZhuangWu·JiJieShiChen·ChunXia”LeiDeShiGou。KuoZhiXiYuChuQing,YangLiuDeYanSeYiJingYouChuChunDeEHuangNenLuZhuaiWeiYiPianCuiLu。ShuShangDeCanHuaYeYiLaJin,LouChuLeZaiZhiTouTiJiaoDeHuangYing。ZheShiYiFuMuChunDeJingWuTuHua。YangLiuShenAn,XiYu濛濛,CanHuaLaJin,LiuYingPiaoFei,ZheYiLianChuanYiXiang,BiaoMingChunSeYiLanShan,ChunGuangYiZaiLiuAnHuaCanZhongQiaoQiaoLiQu。ShiGouDeTiZhiShiXieChunCan,DanJueMoNeiHanJuXianDeXuShu,QuanJieYouTeZhengXingDeJingWuQuSheDeFanYing,SuoYiXingXiangErHanWen。WuYuanHeng“ChunXing”“QuanTangShi”Di3571Xie。
【题解】北固山在镇江东北江滨。北临长江,形势险要,因名北固。南朝梁武帝曾登此北望,因又名北顾山。分前峰、中峰和后峰。东吴孙权所建铁瓮城以及晋唐以来的郡治都在前峰下,现名鼓楼冈。明代因“倭寇”侵入长江,郡守为了守城,将前峰与中峰凿断。现在北固山即指中峰与后峰。此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最早见于唐人编的《国秀集》,唐人殷璠将其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多异文。诗写舟次北固山下,潮平岸阔,风轻帆直,残夜归雁,因而触发心中的乡思。全诗意境优美,尤其第三联驰誉当时,屡为人称道,张说曾将其手书于议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
此北固山下。推荐。爱诗词网。【题解】北固山在镇江东北江滨。北临长江,形势险要,因名北固。南朝梁武帝曾登此北望,因又名北顾山。分前峰、中峰和后峰。东吴孙权所建铁瓮城以及晋唐以来的郡治都在前峰下,现名鼓楼冈。明代因“倭寇”侵入长江,郡守为了守城,将前峰与中峰凿断。现在北固山即指中峰与后峰。此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最早见于唐人编的《国秀集》,唐人殷璠将其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多异文。诗写舟次北固山下,潮平岸阔,风轻帆直,残夜归雁,因而触发心中的乡思。全诗意境优美,尤其第三联驰誉当时,屡为人称道,张说曾将其手书于议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次北固山下》,唐诗篇名。五律。王湾作。见《全唐诗》卷一一五。此诗最早见于唐芮挺章编《国秀集》,唐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异文颇多。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约开元初诗人游江南时作,写途中泊船所见所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中扣住“次”字,描摹岁末江上之景和思乡之情,意境开阔,风华秀丽,具有盛唐诗歌的鲜明特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叙写江景和时序交替,极富动感和生机,且炼字炼句颇见工力,为传诵千古之名句。殷璠曰:“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胡应麟评此二句曰:“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并把此视为盛唐诗句的代表,认为与“中、晚界限斩然”(《诗薮》内编卷四)。沈德潜评云:“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与少陵‘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一种笔墨。”(《唐诗别裁》卷一○)【全诗】《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景元三年进士及第,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参与编录四部书目,九年任洛阳尉,后不知所终。早年曾往来吴、楚间,多有描写江南景色之作,《全唐诗》存其诗10首。【注释】①风正:此言风顺且和,故下言“帆悬”,垂帆而行。②“海日”两句写时序交替。上句写残夜未消红日已升,下句谓旧年未逝,而春意已来。两句既合自然,又合事理,遣词造句十分精警,殷璠誉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河岳英灵集》)明胡应麟也认为两句“妙绝”。③“乡书”两句用雁足传书的故事,表现对洛阳故乡的思念,亦以抒羁旅他乡之愁。【原诗今译】滴翠的青山贯通着逶迤的客路,腾浪的绿水飘行着过往的楫舟。春潮涨满了江面显得又平又宽,乘着顺风的桅樯上,高挂船帆。黎明的残夜迎来了海日的晨曦,旧岁到头了,江南报告着早春。我欲寄出乡书啊,凭谁去传达,哦,放雁北归,要经洛阳故地。【赏析】首联点题。意思是客旅的道路在青山外,我的小船停泊在山脚的绿色中。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出了诗人飘泊羁旅之情。中间两联写江上的景色,“潮平两岸阔”中的“阔”是“潮平”的意思。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一望,江面与岸相平。船上人的视野也开阔起来,这时又刮起了顺风,船儿升起风帆准备出发。一帆风顺的航程,反映诗人旅途的喜悦心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是历来传诵的佳句,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了;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种时序的匆匆交替,使“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很自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所以有“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之句,希望北归的鸿雁,替自己捎回一封平安家信,问候一下家里人。诗人用幻想结束全诗,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让人回味。这首诗语意清新,境界广阔,尤以第三联驰誉当世、传诵后世。【鉴赏】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之北。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是说作者乘舟路过青山之下,舟行在碧绿的江水之上。“青山”当指北固山。这两句紧扣题目,写出了自己的羁旅之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前一句是说,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拉平了,诗人向两岸望去觉得江面特别的宽阔。这里“两岸阔”是“潮平”的结果。后一句是说,船行在江中,江上的顺风徐徐吹来,船行得平稳而快速。这句诗中的“正”和“悬”两个字用得很好,写出了江风的和缓和船的平稳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是至今流传、脍炙人口的佳句。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说的称赞并非虚美之辞,这两句确是余味无穷的佳句。其意思是说,天将明未明之时,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江南的物候已带来春的气息。就在新的一年快要到来之际,诗人却依然漂泊于孤舟之上,怎能不产生羁旅之思呢?因而,作者在见到春天雁群北归之时,便想起了鸿雁传书的故事。他的故乡在北方的洛阳,鸿雁北归的时候大概要经过他的家乡吧!于是他呤出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全诗意境开阔而美丽,对仗工整,炼字颇见功底,第五六句尤为佳美。【解析1】“正意反挑”,是遣词造句以表情达意的艺术技巧。对某种事物特征或思想情感,不从正面表达,而故意采取从反面表达的方式,称为“正意反挑”。为了对这种技巧有一感性认识,我们先以王湾《次北固山下》为例做一解释。《次北固山下》之“次”字,有“至”或“停宿”之意。据《河岳英灵集》所选《次北固山下》的异文《江南春》,首联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故知《次北固山下》,即至北固山,乃诗人乘舟早行至江苏镇江北侧的北固山时,眼望江潮漫衍,海日涌生的景象,触发羁旅乡思之情而作。王湾家乡在河南洛阳,曾东行南国,往来吴楚间,正是背乡东行的方向。首联“客路青山外”,兼有客子路经青山(即北固山)之外与客路茫茫,尚在北固山以外的远方两层意思,即点明诗题,又为“行舟绿水前”预作铺衬,是舟行北固山下之长江前,而非舟停于长江边的北固山下。“潮平”以下四句,便是诗人在舟行北固山时,自舟中所望景象:颔联“潮平”、“风正”承“绿水”,早潮上涨,江面漫衍,两岸为之平阔;西风和顺,一舟直驶,船帆为之正悬。诗人正是借“风正一帆悬”之小景传达出风和波平、大江阔远的大景气象,为“客路青山外”做一形象补叙。颈联“海日”、“江春”承“行舟”,暗示出“次北固山下”是在岁暮入春,残夜将曙的特定时刻,更显出诗人羁旅乡思之情浓深、挚切。这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历来为人所激赏。殷璠讲:“‘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也认为:“‘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诗薮·内编》)这两句妙在何处呢?一是写长江舟行,破晓日出景象壮观,情理兼备。舟经北固东行,则近大海,在残夜将尽的时刻,初日浮海而生,故称“海日”。江上飘泊日久,已近岁暮,当冬尽春来之时,称“春入”,正言不到正月冬尽而已有新年春意了,准确地捕捉到江南气暖春早的时序特点,是客路异乡者的真实感受。这样,既加深了乡思之情,又从景物、时序的变迁中,生发了一种令人妙想联翩的自然理趣。二是这两句诗造语新奇,“正意反挑”,显示出高超的锤炼语言的技巧。一般讲日出于晨曦,春入于新年,才是正常的思维对事物常态之表述,而诗人偏偏不从正面做正常的表述,而是从反面挑出,对事物做非正常的表述:海日生于将尽的残夜,江春入于未尽的旧年,既抓住了日夜更迭,时序变迁的特定时刻,又显示了日夜交替,冬春消长的新陈代谢之物理特征,较之一般从正面静止地叙述事物的常态,这种从反面对事物做非正常表达便具有了动态性与理趣性。不仅造语新奇动人,而且意蕴深曲,耐人寻味。尾联抒情,江上孤帆,乡书何由而达?唯有盼归雁早至,可为传书洛阳家乡了。然而,时当腊春初交,江南雁归尚早,则此企盼又是诗人聊自宽慰的一种虚想妄思,令人莞尔!这写法也颇新颖,运用的是无中生有,凭虚击实的抒情技巧,(参见“无中生有”条),传达一片真切的乡情。据此简述,可知“海日”一联,从造句到意蕴,实为此诗之灵魂,堪称绝妙传神之笔。这种“正意反挑”的艺术技巧,必须切合描写对象的内在事理与特征,方可自然而不露斧凿痕迹,不致流于雕章琢句的文字游戏。王湾此诗是运用成功的诗例,其他如杨巨源《赠崔驸马》诗:“百尺梧桐画阁齐,箫声落处翠云低。平阳不惜黄金埒,细雨花骢踏作泥。”黄生评曰:“不言楼高而言翠云低,此反挑法。”李洞《赠唐山人》:“垂须长似发,七十色如黳。醉眼青天小,吟情太华低。千年松绕屋,半夜雨连溪。邛蜀路无限,往来琴独携。”黄生评曰:“起语便是一幅唐山人小象。‘三四’二句,其象赞也。‘青天小’,反挑醉眼之大;‘太华低’,反挑吟情之高。”综上所述,“正意反挑”技巧的运用,关键是一笔双挽,将主体意象(海日、江春、画阁、醉眼、吟情)与比衬意象(残夜、旧年、翠云、青天、太华)二者紧缩于一句之中,构成句中两种意象的并置或交错,产生对比或映衬的效果。这种技巧对新诗创作也颇有借鉴价值。【解析2】写景“炼意妙绝”,是王湾《次北固山下》诗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艺术技巧与艺术特色。其内涵包括两大层次:第一,是写景层次,“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第二,是炼意层次,“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上,一轮红日诞生,磅礴升腾,驱散宇宙沉沉残夜。江上,春天已然到来,春意盎然,送走人间残冬旧年。就在瞬间,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这是天地之大美呈现的一瞬间,亦是极富于启示意味的一瞬间。涵泳体味,这一联诗具有四个特征。第一,是写出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壮观。第二,是在诗句的构成中,自然意象描写比较叙述成分(“旧年”),占有优势。诗句中没有直接抒情的成分。自然意象优势,正是盛唐诗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征。以上两个特征,属于写景层次。第三,是有情化了大自然。日出而状之以“生”,立春而状之以“入”,便写出了“日”与“春”迫不急待来到人间的热情性格,极富于人情味。第四,是默示出了宇宙人生的哲理。中国文化传统之中,有一个集体意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辞》)“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孔颖达《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天行健”的美的呈现,“君子以自强不息”,则是这一联诗所启示的韵外之致。以上两个特征,属于炼意层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王湾这一联诗,描写出日出海上、春到天地之大美,默示着天行健、人自强不息之韵味,这是其写景炼意妙绝千古的美学、哲学意义之所在。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下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说是开元名相兼“一代词宗”,是开盛唐人文风气之先的人物。他的诗学主张,是“天然壮丽”,“奇情新拔。”(《洛州张司马集序》)无怪乎他要激赏王湾这一联诗,手题政事堂,示为天下楷式。而王湾这一联诗,确乎也象征了充满希望的盛唐时代,象征了盛唐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象征了盛唐诗以自然意象优势表现积极进取精神的艺术理想。宋太祖赵匡胤《咏初日》:“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残月。”写景宋太祖赵匡胤《咏初日》:“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残月。”写景炼意,与王湾这一联诗相似,但是不及王诗自然、优美。
【诗句】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处】唐·杜甫《八阵图》。【译注】首句概说诸葛亮有盖世之功业,辅佐刘备创立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接着又具体说他创制“八阵图”更加成就了他的威名。江水奔流而八阵图的垒石屹然不移。遗恨啊,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失计于刘备急于吞并东吴。这首怀古绝句,将议论融于诗中,把怀古与述怀结为一体,在绵绵的遗恨中,渗透了无限抑郁之情。注: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其遗迹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聚石成堆,纵横棋布,夏时水没不见,冬时水退仍然出现。【全诗】《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全诗鉴赏】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初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所作的一首吊古怀人、咏叹诸葛亮功绩之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第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无到有,创建蜀国,形成蜀、魏、吴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局面,其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政治才能,功盖一时,在三国之中无人能与之相比。第二句写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又据苏轼《东坡志林》:“诸葛亮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自山上俯视,八行为六十四蕝,蕝正圜不见凹凸处,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因创制八阵图,诸葛亮名声更为显赫。如成都武侯祠一副对联云:“躬耕南阳名成八阵,应召西蜀计压群雄。”(佚名)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第一句写八阵图的神奇特征。据《荆州图记》:“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有孔明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水退,复依然如故。”又据刘禹锡《嘉话录》:“三蜀雪消之际,水落平川,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迄今不动。”八阵图的坚定不移正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坚定,如磐石般不可动摇之象征。第二句写诸葛亮的“遗恨”,就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起数十万大军伐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根本战略,以致统一大业夭折,成了千古遗恨!这首诗叙议结合,全诗四句三转,从“功盖三国”一转“八阵图”;二转“石不转”,暗喻时间流逝而诸葛亮功勋长存;三转“遗恨”,步步深入,跌宕有致。怀古述怀,议论抒情,浑然一体,给人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全诗点评】八阵是指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据说诸葛亮在四川奉节的江滩上,为阻挡孙吴军队用石头堆成相生相克的奇阵。八阵纵横棋布,夏时涨水被淹没,冬时北退仍然出现。反映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诗的前两句颂诸葛亮的业绩。先从总的方面写诸葛亮实现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卓越功绩,再从创造八阵的具体内容方面说明诸葛亮的声名更加卓著。这两句对仗精巧工整,自然妥贴,既是对诸葛亮功绩的赞颂,又为下面凭吊作铺垫。三、四句是诗人结合眼前的八阵图抒发感慨。“江流石不转”感叹时光流逝,但也表现出诸葛亮的英名将与他布成的石头一样丝毫不会受影响。“遗恨失吞吴”是批判刘备伐吴失计。联吴抗曹是诸葛亮的根本策略,却因刘备为关羽报仇,贸然伐吴,以致大败,最后被魏所灭,统一大业中途夭折,成了千古遗恨。杜甫写了诸葛亮的遗恨,为诸葛亮惋惜,同时也渗透了自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这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把怀古和抒怀融为一体,给人以余意不尽的感觉。【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到夔州凭吊古迹而作此诗,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首二句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上句高屋建瓴,概括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下句用具体实例,点明诗题,赞扬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此二句对仗精工,概括凝练,自然妥帖。第三句紧承第二句,言石堆六百年来,依旧岿然不动,就写出了这一遗迹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此句有双关意:表面写“石不转”,实写“心不转”,表现了诸葛对蜀汉的忠贞不二,对统一大业的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摇也。故“八阵图”乃是诸葛亮留下千秋遗憾惋惜的一个象征。末句言刘备吞吴失策,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致使统一大业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这也透露出诗人“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处】唐·杜甫《八阵图》。【译注】首句概说诸葛亮有盖世之功业,辅佐刘备创立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接着又具体说他创制“八阵图”更加成就了他的威名。江水奔流而八阵图的垒石屹然不移。遗恨啊,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失计于刘备急于吞并东吴。这首怀古绝句,将议论融于诗中,把怀古与述怀结为一体,在绵绵的遗恨中,渗透了无限抑郁之情。注: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其遗迹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聚石成堆,纵横棋布,夏时水没不见,冬时水退仍然出现。【全诗】《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全诗鉴赏】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初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所作的一首吊古怀人、咏叹诸葛亮功绩之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第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无到有,创建蜀国,形成蜀、魏、吴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局面,其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政治才能,功盖一时,在三国之中无人能与之相比。第二句写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又据苏轼《东坡志林》:“诸葛亮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自山上俯视,八行为六十四蕝,蕝正圜不见凹凸处,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因创制八阵图,诸葛亮名声更为显赫。如成都武侯祠一副对联云:“躬耕南阳名成八阵,应召西蜀计压群雄。”(佚名)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第一句写八阵图的神奇特征。据《荆州图记》:“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有孔明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水退,复依然如故。”又据刘禹锡《嘉话录》:“三蜀雪消之际,水落平川,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迄今不动。”八阵图的坚定不移正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坚定,如磐石般不可动摇之象征。第二句写诸葛亮的“遗恨”,就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起数十万大军伐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根本战略,以致统一大业夭折,成了千古遗恨!这首诗叙议结合,全诗四句三转,从“功盖三国”一转“八阵图”;二转“石不转”,暗喻时间流逝而诸葛亮功勋长存;三转“遗恨”,步步深入,跌宕有致。怀古述怀,议论抒情,浑然一体,给人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全诗点评】八阵是指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据说诸葛亮在四川奉节的江滩上,为阻挡孙吴军队用石头堆成相生相克的奇阵。八阵纵横棋布,夏时涨水被淹没,冬时北退仍然出现。反映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诗的前两句颂诸葛亮的业绩。先从总的方面写诸葛亮实现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卓越功绩,再从创造八阵的具体内容方面说明诸葛亮的声名更加卓著。这两句对仗精巧工整,自然妥贴,既是对诸葛亮功绩的赞颂,又为下面凭吊作铺垫。三、四句是诗人结合眼前的八阵图抒发感慨。“江流石不转”感叹时光流逝,但也表现出诸葛亮的英名将与他布成的石头一样丝毫不会受影响。“遗恨失吞吴”是批判刘备伐吴失计。联吴抗曹是诸葛亮的根本策略,却因刘备为关羽报仇,贸然伐吴,以致大败,最后被魏所灭,统一大业中途夭折,成了千古遗恨。杜甫写了诸葛亮的遗恨,为诸葛亮惋惜,同时也渗透了自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这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把怀古和抒怀融为一体,给人以余意不尽的感觉。【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到夔州凭吊古迹而作此诗,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首二句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上句高屋建瓴,概括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下句用具体实例,点明诗题,赞扬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此二句对仗精工,概括凝练,自然妥帖。第三句紧承第二句,言石堆六百年来,依旧岿然不动,就写出了这一遗迹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此句有双关意:表面写“石不转”,实写“心不转”,表现了诸葛对蜀汉的忠贞不二,对统一大业的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摇也。故“八阵图”乃是诸葛亮留下千秋遗憾惋惜的一个象征。末句言刘备吞吴失策,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致使统一大业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这也透露出诗人“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处】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译注】白帝:即白帝城(于今四川奉节白帝山)。江陵:诗作者李白乘舟而下的目的地(今湖北江陵县)。白帝山上的白帝城隐现于彩云之间,早晨,从白帝山脚乘舟顺流而下,迢遥千里的江陵一日便可到达。轻舟疾速而行,两岸猿声不绝于耳,万山重峦似乎一瞬而过!诗写长江三峡乘舟速度之快的突出感受,同时也借以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喜悦之情及对美好江山的赞美。【鉴赏】清晨,我告别高耸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虽距离此地千里之遥,但船行一日便到了。长江两岸的猿,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而船却顺流直下,如脱弦之箭,在猿的叫声中已穿过万重青山。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李白流放夜郎,半道遇赦,从白帝城返舟东下江陵。舟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两岸猿的鸣叫声也混为一片,舟行之快速可想而知。诗歌以轻舟瞬息千里的速度表现出诗人遇赦后的欢快心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全诗】《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1】①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山上。②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③啼不住:指猿声此落彼起,连续不断。【诗大意】早晨离开了耸入彩云之间的白帝城,距离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便可到达。在两岸的猿声还没有停歇的时候,我所乘坐的轻舟已经掠过了万重山峦。【注释2】(1)题名又作《白帝下江陵》《下江陵》。早发:清晨出发。白帝城:曾名鱼复。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公孙述据此而建城。传说殿前井内曾有白龙飞出,因而自称白帝,山称白帝山,城为白帝城。山峻城高,上入云霄,下俯长江。乾元二年(759)三月,关内大旱,肃宗下诏大赦,这次李白也在大赦之列,故在白帝城掉转船头,东还江陵,特作此诗。(2)“朝辞”句:白帝城地势高峻,返舟这天早晨,又是一个晴日,故说离开白帝城,如彩云之间。(3)“千里”句:源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叠嶂,隐天遮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古时相传距白帝城一千二百里(实际仅六百余里)。(4)“两岸”句:源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轻舟:载得轻、行得快的船。【赏析心得】肃宗乾元二年(759)暮春三月,正当李白迂回沿溯,饱受逆水行舟之苦,感叹行路之难,好不容易到达奉节白帝城时,忽闻赦书,自己获得自由了,真是悲极而喜,一下子年轻了四十岁,重又成了出蜀时的李生,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以致误导多少人,错把夕阳当朝阳,认为此诗是李白年轻时的杰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人心情爽,天公也作美。第二天清晨是个好日子,他掉转船头,辞别白帝,张帆起航,从满天彩云中出发。一江春水浩浩荡荡,一叶扁舟载着诗人飞流东下,日暮就返回了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后两句,进一步描写了从白帝城返回江陵这段航程的愉快情景。与三朝三暮过黄牛苦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急水轻舟,下行如飞,两岸美景,目不暇接,不知不觉,万山已过,真是一泻而下,一日千里。尤其是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顿使全诗精神飞越。本来是“猿啼三声泪沾裳”,如今悲猿却一反常态,转悲为喜,为诗人获得自由而欢欣鼓舞。诗人站立船头,精神抖擞,浪遏飞舟,归心似箭;两岸猿声欢啼不住空谷传响,夹河相送。此情此景、胸怀舒展,饱经坎坷的诗人,一生能有几回?笔者大约十岁左右就能背诵这首诗。但那时总认为是李白年轻时写的,豪迈飞扬,好不神气!至今才知道,诗人写这首诗时,已是年近花甲的白发老人了。我真为古人高兴。他虽然壮志未酬,但从此获得新生,焕发青春,一切可以从头再来啊!有人说,李白无暮年,笔者举双手赞成,因为此诗即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鉴赏】“安史之乱”期间,永王李璘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叛军。李白被招致其幕府。不久永王被唐肃宗所杀,李白受牵连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被判流放夜郎。李白去夜郎是逆长江而上,第二年途经三峡到达夔州(今奉节),就遇赦得回。这首诗写于遇赦归途中,描写下江陵的舟行情景,以轻松的笔调,表达出愉快的心情,可谓绝唱。白帝城在奉节县。它建筑在高山之上,濒临长江,距瞿塘峡很近。郦道元《水经注》中有一段记录:“有时朝辞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写此诗时已经离开夔州,船行在江中。中途回望,只见群山高耸入云天,早上告别了的白帝城,已经看不见了。天气晴朗,五彩缤纷的云霞辉映在刚才走过的地方。“彩云间”三字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暗示了水流湍急,舟行速,地势高,距离远,天气好,心情舒畅。李白“早发白帝城”,江陵还没有到。所以诗中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文字上看是沿用《水经注》旧说,但用这样夸张的语句来表达极度兴奋的心情是非常传神的。此诗在表现舟行迅疾中,把两岸风物带出,使人如闻如见。船在江中流驶如飞,在岸边山上不断的猿声中,轻舟已飞驰过了万重山。第三四句还有言外之意:尽管两岸猿猴苦苦地啼叫,可是我,轻舟如箭,已经越过了一切艰难险阻,前途开阔,人脱劫难,心情无比轻松。其诗句也如江流奔泻,不可遏止,极尽浪漫飘渺之美。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此诗说:“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青山已过万重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处】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译注】白帝:即白帝城(于今四川奉节白帝山)。江陵:诗作者李白乘舟而下的目的地(今湖北江陵县)。白帝山上的白帝城隐现于彩云之间,早晨,从白帝山脚乘舟顺流而下,迢遥千里的江陵一日便可到达。轻舟疾速而行,两岸猿声不绝于耳,万山重峦似乎一瞬而过!诗写长江三峡乘舟速度之快的突出感受,同时也借以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喜悦之情及对美好江山的赞美。【鉴赏】清晨,我告别高耸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虽距离此地千里之遥,但船行一日便到了。长江两岸的猿,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而船却顺流直下,如脱弦之箭,在猿的叫声中已穿过万重青山。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李白流放夜郎,半道遇赦,从白帝城返舟东下江陵。舟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两岸猿的鸣叫声也混为一片,舟行之快速可想而知。诗歌以轻舟瞬息千里的速度表现出诗人遇赦后的欢快心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全诗】《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1】①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山上。②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③啼不住:指猿声此落彼起,连续不断。【诗大意】早晨离开了耸入彩云之间的白帝城,距离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便可到达。在两岸的猿声还没有停歇的时候,我所乘坐的轻舟已经掠过了万重山峦。【注释2】(1)题名又作《白帝下江陵》《下江陵》。早发:清晨出发。白帝城:曾名鱼复。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公孙述据此而建城。传说殿前井内曾有白龙飞出,因而自称白帝,山称白帝山,城为白帝城。山峻城高,上入云霄,下俯长江。乾元二年(759)三月,关内大旱,肃宗下诏大赦,这次李白也在大赦之列,故在白帝城掉转船头,东还江陵,特作此诗。(2)“朝辞”句:白帝城地势高峻,返舟这天早晨,又是一个晴日,故说离开白帝城,如彩云之间。(3)“千里”句:源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叠嶂,隐天遮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古时相传距白帝城一千二百里(实际仅六百余里)。(4)“两岸”句:源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轻舟:载得轻、行得快的船。【赏析心得】肃宗乾元二年(759)暮春三月,正当李白迂回沿溯,饱受逆水行舟之苦,感叹行路之难,好不容易到达奉节白帝城时,忽闻赦书,自己获得自由了,真是悲极而喜,一下子年轻了四十岁,重又成了出蜀时的李生,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以致误导多少人,错把夕阳当朝阳,认为此诗是李白年轻时的杰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人心情爽,天公也作美。第二天清晨是个好日子,他掉转船头,辞别白帝,张帆起航,从满天彩云中出发。一江春水浩浩荡荡,一叶扁舟载着诗人飞流东下,日暮就返回了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后两句,进一步描写了从白帝城返回江陵这段航程的愉快情景。与三朝三暮过黄牛苦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急水轻舟,下行如飞,两岸美景,目不暇接,不知不觉,万山已过,真是一泻而下,一日千里。尤其是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顿使全诗精神飞越。本来是“猿啼三声泪沾裳”,如今悲猿却一反常态,转悲为喜,为诗人获得自由而欢欣鼓舞。诗人站立船头,精神抖擞,浪遏飞舟,归心似箭;两岸猿声欢啼不住空谷传响,夹河相送。此情此景、胸怀舒展,饱经坎坷的诗人,一生能有几回?笔者大约十岁左右就能背诵这首诗。但那时总认为是李白年轻时写的,豪迈飞扬,好不神气!至今才知道,诗人写这首诗时,已是年近花甲的白发老人了。我真为古人高兴。他虽然壮志未酬,但从此获得新生,焕发青春,一切可以从头再来啊!有人说,李白无暮年,笔者举双手赞成,因为此诗即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鉴赏】“安史之乱”期间,永王李璘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叛军。李白被招致其幕府。不久永王被唐肃宗所杀,李白受牵连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被判流放夜郎。李白去夜郎是逆长江而上,第二年途经三峡到达夔州(今奉节),就遇赦得回。这首诗写于遇赦归途中,描写下江陵的舟行情景,以轻松的笔调,表达出愉快的心情,可谓绝唱。白帝城在奉节县。它建筑在高山之上,濒临长江,距瞿塘峡很近。郦道元《水经注》中有一段记录:“有时朝辞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写此诗时已经离开夔州,船行在江中。中途回望,只见群山高耸入云天,早上告别了的白帝城,已经看不见了。天气晴朗,五彩缤纷的云霞辉映在刚才走过的地方。“彩云间”三字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暗示了水流湍急,舟行速,地势高,距离远,天气好,心情舒畅。李白“早发白帝城”,江陵还没有到。所以诗中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文字上看是沿用《水经注》旧说,但用这样夸张的语句来表达极度兴奋的心情是非常传神的。此诗在表现舟行迅疾中,把两岸风物带出,使人如闻如见。船在江中流驶如飞,在岸边山上不断的猿声中,轻舟已飞驰过了万重山。第三四句还有言外之意:尽管两岸猿猴苦苦地啼叫,可是我,轻舟如箭,已经越过了一切艰难险阻,前途开阔,人脱劫难,心情无比轻松。其诗句也如江流奔泻,不可遏止,极尽浪漫飘渺之美。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此诗说:“惊风雨而泣鬼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