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唐山水诗鉴赏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感觉写春天,画面优美,气氛柔和。
“迟日”,出自《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春天白昼渐长,光照充足;春天的太阳明亮而温暖怡人。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春天阳光和煦而万物欣欣的特点,并使诗中所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光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松软。轻盈的燕子飞去又飞来,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温沙暖,鸳鸯鸟儿相依相偎,安然静睡,十分娇慵可爱。燕子、鸳鸯都是候鸟。诗人有意描写候鸟以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两句以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笔勾勒的大场景,而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的强烈感觉;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小画面,既有紫燕飞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在燕子的繁忙、鸳鸯的偎依里,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飞燕的轻盈,睡鸳鸯的闲适,又透出温柔的春意。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之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难怪清人陶虞开称赞杜甫的笔力,谓之能“以诗为画”(见其《说杜》)。
但是,杜甫此诗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有他所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紫燕、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嗅觉、触觉所感之物,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却并非诗人的直接感觉。只是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疏松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诗人对飞燕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的春意之中。诗人非但善于观察物象,而且善于体察物情。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推荐。爱诗词网。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唐山水诗鉴赏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感觉写春天,画面优美,气氛柔和。“迟日”,出自《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春天白昼渐长,光照充足;春天的太阳明亮而温暖怡人。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春天阳光和煦而万物欣欣的特点,并使诗中所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光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松软。轻盈的燕子飞去又飞来,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温沙暖,鸳鸯鸟儿相依相偎,安然静睡,十分娇慵可爱。燕子、鸳鸯都是候鸟。诗人有意描写候鸟以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两句以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笔勾勒的大场景,而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的强烈感觉;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小画面,既有紫燕飞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在燕子的繁忙、鸳鸯的偎依里,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飞燕的轻盈,睡鸳鸯的闲适,又透出温柔的春意。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之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难怪清人陶虞开称赞杜甫的笔力,谓之能“以诗为画”(见其《说杜》)。但是,杜甫此诗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有他所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紫燕、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嗅觉、触觉所感之物,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却并非诗人的直接感觉。只是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疏松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诗人对飞燕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的春意之中。诗人非但善于观察物象,而且善于体察物情。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回答 北岛。推荐。爱诗词网。《北岛·回答》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此诗写于1976年4月,四人帮一手制造的天安门事件就发生在那一个时段。而十年动乱招致民怨沸腾,已即将走到尽头。显然,此诗狭义上锋芒直指“四人帮”制造的天安门事件,广义上是对十年浩劫的鞭笞。这是解读《回答》关键之所在。有了这把钥匙,一切似乎都迎刃而解了:《回答》是对那个时代滋生的残暴、肆虐、黑暗所作出的“回答”。起首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充满了哲理和义愤,俨然已成诗人北岛不朽的警句。在那个时代,卑鄙因卑鄙而通行无阻,高尚因高尚而屡屡罹难。所以才有了紧接的两句:“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全诗充满怀疑、愤怒。一连串的“为什么”:“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矛头直指那个人妖颠倒的岁月;一连串的“不相信”:不相信“天是蓝的”,不相信“雷的回声”,不相信“梦是假的”,不相信“死无报应”,锋芒直对那个是非混淆的年代。在怀疑和愤怒的背后,是诗的主人公“我”作为一个审判者的睿智,以及作为一个挑战者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诗人没有在对现实的怀疑和否定中陷入虚无,而是挺身而出,自觉承担起挑战者应尽的义务:“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我们透过诗行,窥见了挑战者高大的身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整首诗直抒胸臆、气势磅礴,但又并非平铺直叙,而是选择了多个有象征意味的物象来表达情绪,如过去了的“冰川纪”,对应的却是“到处都是冰凌”,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好望角”,对应的竟是“死海里千帆相竞”,这样的反差,增强了意象所蕴含的内容和力度,使诗变得犀利而又发人深省。末了,和首节遥相呼应,仍以天空作结。诗的开头所描述的“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的“镀金的天空”,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物换星移,光明终究要战胜黑暗,黎明终究要从黑夜的肩上升起。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诗的结尾再一次表现了诗人高超的建构意象的能力和才情,那天空闪闪的星斗在诗人审美直觉的观照下成了“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成了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文字记载历史,万古不灭;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良知永存。以此“回答”那个罪恶罄竹难书的十年浩劫,实在是意味深长、含茹不尽的。
【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鉴赏】昨夜星光璀璨,凉风习习,我们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设宴欢会。这是诗人在追忆昨日聚会之景。首句点明聚会时间,两个“昨夜”,回环往复、节奏舒缓;“画楼西畔桂堂东”句点明聚会地点。但诗人并没有直写,而是借用宴会地点旁边的精美的画楼和桂木厅堂来说明。在这样风光旖旎的夜晚,诗人经历了怎样动人的故事,没有直言,而是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全诗赏析】李商隐于文宗开成四年(839),任秘书省校书郎,故诗中有“走马兰台”之语。为了应官差,“听鼓”就得上班,身不由主,故叹“类转蓬”。诗中写的“送钩”、“射覆”都是酒席上的游戏。晋代周处《风土记》:“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分为二曹以校胜负。……一钩藏在数人手中,曹人当射知所在”,《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曹”,队、组的意思。“射”,猜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这首诗的诗眼。它成为千古名句,流播至今。这两句不仅典雅工丽,和全诗契合无间,而且含蕴之理,带有普遍性,能激起广泛的共鸣。彩凤双飞,常用来比喻美满的爱情,“无翼”,则爱情受阻。灵犀,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它的中心有一条贯通的白线(实为角质),以此形象容心理感应,两心相印,两情相通。“身无”、“心有”,“谓身不能至,而心则可通也”(寥文炳《唐诗鼓吹注解》)使人联想到主客观的矛盾,愿望与条件的关系。这首诗原意在写与王茂元家妓的关系,而“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名句,今人已视为人们之间的心心相印。只要是知己的,则所想往往不谋而合。这也就将其移植到交友之道上来了。
画楼西畔桂堂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鉴赏】昨夜星光璀璨,凉风习习,我们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设宴欢会。这是诗人在追忆昨日聚会之景。首句点明聚会时间,两个“昨夜”,回环往复、节奏舒缓;“画楼西畔桂堂东”句点明聚会地点。但诗人并没有直写,而是借用宴会地点旁边的精美的画楼和桂木厅堂来说明。在这样风光旖旎的夜晚,诗人经历了怎样动人的故事,没有直言,而是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全诗赏析】李商隐于文宗开成四年(839),任秘书省校书郎,故诗中有“走马兰台”之语。为了应官差,“听鼓”就得上班,身不由主,故叹“类转蓬”。诗中写的“送钩”、“射覆”都是酒席上的游戏。晋代周处《风土记》:“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分为二曹以校胜负。……一钩藏在数人手中,曹人当射知所在”,《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曹”,队、组的意思。“射”,猜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这首诗的诗眼。它成为千古名句,流播至今。这两句不仅典雅工丽,和全诗契合无间,而且含蕴之理,带有普遍性,能激起广泛的共鸣。彩凤双飞,常用来比喻美满的爱情,“无翼”,则爱情受阻。灵犀,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它的中心有一条贯通的白线(实为角质),以此形象容心理感应,两心相印,两情相通。“身无”、“心有”,“谓身不能至,而心则可通也”(寥文炳《唐诗鼓吹注解》)使人联想到主客观的矛盾,愿望与条件的关系。这首诗原意在写与王茂元家妓的关系,而“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名句,今人已视为人们之间的心心相印。只要是知己的,则所想往往不谋而合。这也就将其移植到交友之道上来了。
【诗句】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出处】唐·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意思】我在心中想念着你,正是秋天的夜里;此刻我一面散步,一面吟咏着初凉的天气。【全诗】《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唐].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注释】①诗题一作《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邱员外,指邱丹,苏州嘉兴人,曾为仓部员外郎、祠部员外郎,故名。韦应物在苏州任刺史时,邱丹隐居临平山(今浙江余杭县东北),二人常有唱和。②属(zhu):值。③幽人:幽居之人,指邱员外。【全诗赏析】这是一首怀人诗。邱二十二,名丹,诗人邱为之弟,当时邱丹正在山中学道。诗前二句写诗人自己,即怀人之人。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次句描写诗人徘徊低吟的情形,承接自然。后半首写在山中学道的邱丹,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由前二句生发,又是前两句的深化。全诗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这首诗是韦应物五绝的代表作之一。施补华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岘佣说诗》)
怀君属秋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出处】唐·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意思】我在心中想念着你,正是秋天的夜里;此刻我一面散步,一面吟咏着初凉的天气。【全诗】《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唐].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注释】①诗题一作《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邱员外,指邱丹,苏州嘉兴人,曾为仓部员外郎、祠部员外郎,故名。韦应物在苏州任刺史时,邱丹隐居临平山(今浙江余杭县东北),二人常有唱和。②属(zhu):值。③幽人:幽居之人,指邱员外。【全诗赏析】这是一首怀人诗。邱二十二,名丹,诗人邱为之弟,当时邱丹正在山中学道。诗前二句写诗人自己,即怀人之人。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次句描写诗人徘徊低吟的情形,承接自然。后半首写在山中学道的邱丹,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由前二句生发,又是前两句的深化。全诗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这首诗是韦应物五绝的代表作之一。施补华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岘佣说诗》)
【诗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出处】唐·白居易《望月有感》【意思】同看明月,分散各地的亲人都会垂泪,这一夜兄弟们虽分居五地,思乡之心却是一样的。乡心:怀乡思亲之情。【注释】语出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造语平常而表情深挚。以“共看明月”把五处相思之情关联在一起,构思奇妙。【鉴赏】今夜我们几个兄弟,人各一方,同时看着这天上的明月,应该都会流下伤心的眼泪;在这个夜晚,大家虽然身在五个不同的地方,但是思念家乡的心情,却是完全相同的。兄弟四散分离,面对美景也无心欣赏,反而增添了彼此思念家园的惆怅情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离散的亲人月夜思乡或相互思念的情景。[例]人人有家,家家有书。白居易有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骨肉之情,离别之苦,都盼着通邮,等着通邮,期待着“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早日结束。(汪金友《家书抵万金》)【全诗】《望月有感》.[唐].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注释】①时难:即“河南经乱”。年荒:即“关内阻饥”。世业:祖先传下的家产。②羁旅:他乡作客。③此句意谓战争后田园荒芜冷落。干戈:两种兵器,代指战争。④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指兄弟。⑤吊影:形影相吊,形容孤独。千里雁:兄弟分隔千里。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⑥此句意谓就像深秋的蓬草离开了根随风飞散。根:古代常以“同根”比喻兄弟。九秋:秋季九十天,此指深秋。蓬:蓬草,枯后断根,随风飞旋。⑦此句意谓五处弟兄一夜思乡之心情是相同的。五处:指浮梁、於潜、乌江、符离及作者所处的洛阳。而下邽则是故乡。【赏析】安史乱后,强大的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地方割据势力开始不听中央的指挥,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分裂战争不断发生。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为了避战乱而到了江南。“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描写。象白居易这样的人家犹且如此,更不用说是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因此,白居易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自己家里的事情,但在当时确是有其典型意义的,它概括了动荡时代老百姓的苦难生活,因而,这首诗也就具有了人民性。白居易写这首诗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的秋天。那时,他的大兄白幼文,在浮梁县(今江西景德镇)当主簿,七兄在于潜县(今浙江临安附近)当县尉,十五兄在乌江县(今安徽和县)当主簿,他们都是白居易的堂兄。他的弟妹有一部分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还有一部分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境)老家。白居易自己当时可能在符离。这一天,月色皎洁。他抬头望月,想到分散在各处的弟兄姐妹,心绪纷繁,悲哀垂泪,就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上句写兄弟离散的原因,下句写兄弟离散的现实。“时难”,指时世艰难。自河南经乱弟兄离散以后,兵荒马乱的局面始终没能结束过;“年荒”,指年成的不好,同时因为河南经乱,南方的粮食不能转运到这里,人民更是忍饥挨饿。“世业空”,是指白氏祖先世代遗下的产业空空如也。由于这些原因,从很早起,弟兄就离散了,而且“羁旅”在各处。“羁旅”是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意思。这说明弟兄离散、各自漂泊的局面已不是短时期的了。因此一提起这些来,诗人就禁不住感慨悲哀。他接着用一个整齐的对句控诉了当时的现实。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他指出,田园之所以寥落,是因为统治者之间的大动干戈。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争权夺利,不惜牺牲人民的生命,驱使他们去为自己卖命,使得田园无人耕种,荒凉冷落起来。战争,使人民财产生命蒙受损失,经过兵燹后的村镇,怎堪入目!多少人,拖儿带女,流离失所,奔波在道路之中!这样,诗人从自己家庭的遭变推开一笔,便诗的深度有了新的挖掘。“时难年荒”“田园寥落”和“骨肉流离”在当时是非常普遍而为所有人民都痛心疾首的事,这何止是白居易一家一姓的伤感啊!“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弟兄之间的离散。古人常用“雁行”来比喻兄弟。而现在这些雁行分散了,雁儿各自在千里之外,形单影只,——这是诗人在月光之下在吊伤自己的孤影时的感触。“吊影”,是对影感伤的意思。弟兄之间,犹如九秋辞根的飞蓬,被秋风连根拔起之后,在空中分散,飞转。古代诗人常用“飞蓬”来形容自己的漂泊不定的生活。“九秋”,就是秋天,因为秋季三个月,有九旬,所以叫“九秋”。通过把弟兄之间的分离比作失群的雁,飞转的蓬,使我们对诗人的遭遇——不,应该说是那个时代老百姓的遭遇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和更形象的认识。最后,诗人把自己的对弟兄骨肉的怀念,对悲惨现实的控诉,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一齐扩展开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弟兄们之间今夜大概都在看着明月吧,他们一定也会和我一样垂泪感伤的,今夜里怀念故乡之情,在五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乡心”,怀念故乡之情。在这里,我们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怀念故乡之情,在字面上看,当然也不错,但实际上,应该包含着更深刻的上述的内容的。因为在白居易这首诗里所想的,所伤的,就远远不止是故乡之情啊!他想,这种想法弟兄姐妹之间是同有的,也是一切为战乱饥饿被迫东西离散的人们所具有的吧!清薛雪在《一瓢诗话》里曾论及写诗的句法和章法,这一段话在这里用倒十分妥贴的。他说,“大凡诗中好句,左瞻右顾,承前启后,不突不纤,不横溢于别句之外,不气尽于一句之中,是句法也。起须劈空,承宜开拓,一联蜿蜒,一联崒嵂,景不雷同,事不疏忽,去则辞楼下殿,住则回龙顾祖;意外有余意,味后有余味,一落一路和平,自有随手虚实,是章法也。”应该说,白居易的这首句法章法都是很高妙的。首联直截了当地把问题提了出来,交代了骨肉离散的原因,二、三两联铺得开,有形象,又有深度,尾联收得住,而且“回龙顾祖”,能结住全篇之意。整首诗八句,与题意处处相合,丝丝入扣,而一气流转,极自然宛畅之妙。出以口语,看似轻松,而沉痛在骨,不能不说在白居易的诗中是属于上品的了。
共看明月应垂泪。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出处】唐·白居易《望月有感》【意思】同看明月,分散各地的亲人都会垂泪,这一夜兄弟们虽分居五地,思乡之心却是一样的。乡心:怀乡思亲之情。【注释】语出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造语平常而表情深挚。以“共看明月”把五处相思之情关联在一起,构思奇妙。【鉴赏】今夜我们几个兄弟,人各一方,同时看着这天上的明月,应该都会流下伤心的眼泪;在这个夜晚,大家虽然身在五个不同的地方,但是思念家乡的心情,却是完全相同的。兄弟四散分离,面对美景也无心欣赏,反而增添了彼此思念家园的惆怅情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离散的亲人月夜思乡或相互思念的情景。[例]人人有家,家家有书。白居易有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骨肉之情,离别之苦,都盼着通邮,等着通邮,期待着“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早日结束。(汪金友《家书抵万金》)【全诗】《望月有感》.[唐].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注释】①时难:即“河南经乱”。年荒:即“关内阻饥”。世业:祖先传下的家产。②羁旅:他乡作客。③此句意谓战争后田园荒芜冷落。干戈:两种兵器,代指战争。④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指兄弟。⑤吊影:形影相吊,形容孤独。千里雁:兄弟分隔千里。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⑥此句意谓就像深秋的蓬草离开了根随风飞散。根:古代常以“同根”比喻兄弟。九秋:秋季九十天,此指深秋。蓬:蓬草,枯后断根,随风飞旋。⑦此句意谓五处弟兄一夜思乡之心情是相同的。五处:指浮梁、於潜、乌江、符离及作者所处的洛阳。而下邽则是故乡。【赏析】安史乱后,强大的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地方割据势力开始不听中央的指挥,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分裂战争不断发生。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为了避战乱而到了江南。“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描写。象白居易这样的人家犹且如此,更不用说是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因此,白居易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自己家里的事情,但在当时确是有其典型意义的,它概括了动荡时代老百姓的苦难生活,因而,这首诗也就具有了人民性。白居易写这首诗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的秋天。那时,他的大兄白幼文,在浮梁县(今江西景德镇)当主簿,七兄在于潜县(今浙江临安附近)当县尉,十五兄在乌江县(今安徽和县)当主簿,他们都是白居易的堂兄。他的弟妹有一部分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还有一部分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境)老家。白居易自己当时可能在符离。这一天,月色皎洁。他抬头望月,想到分散在各处的弟兄姐妹,心绪纷繁,悲哀垂泪,就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上句写兄弟离散的原因,下句写兄弟离散的现实。“时难”,指时世艰难。自河南经乱弟兄离散以后,兵荒马乱的局面始终没能结束过;“年荒”,指年成的不好,同时因为河南经乱,南方的粮食不能转运到这里,人民更是忍饥挨饿。“世业空”,是指白氏祖先世代遗下的产业空空如也。由于这些原因,从很早起,弟兄就离散了,而且“羁旅”在各处。“羁旅”是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意思。这说明弟兄离散、各自漂泊的局面已不是短时期的了。因此一提起这些来,诗人就禁不住感慨悲哀。他接着用一个整齐的对句控诉了当时的现实。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他指出,田园之所以寥落,是因为统治者之间的大动干戈。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争权夺利,不惜牺牲人民的生命,驱使他们去为自己卖命,使得田园无人耕种,荒凉冷落起来。战争,使人民财产生命蒙受损失,经过兵燹后的村镇,怎堪入目!多少人,拖儿带女,流离失所,奔波在道路之中!这样,诗人从自己家庭的遭变推开一笔,便诗的深度有了新的挖掘。“时难年荒”“田园寥落”和“骨肉流离”在当时是非常普遍而为所有人民都痛心疾首的事,这何止是白居易一家一姓的伤感啊!“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弟兄之间的离散。古人常用“雁行”来比喻兄弟。而现在这些雁行分散了,雁儿各自在千里之外,形单影只,——这是诗人在月光之下在吊伤自己的孤影时的感触。“吊影”,是对影感伤的意思。弟兄之间,犹如九秋辞根的飞蓬,被秋风连根拔起之后,在空中分散,飞转。古代诗人常用“飞蓬”来形容自己的漂泊不定的生活。“九秋”,就是秋天,因为秋季三个月,有九旬,所以叫“九秋”。通过把弟兄之间的分离比作失群的雁,飞转的蓬,使我们对诗人的遭遇——不,应该说是那个时代老百姓的遭遇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和更形象的认识。最后,诗人把自己的对弟兄骨肉的怀念,对悲惨现实的控诉,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一齐扩展开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弟兄们之间今夜大概都在看着明月吧,他们一定也会和我一样垂泪感伤的,今夜里怀念故乡之情,在五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乡心”,怀念故乡之情。在这里,我们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怀念故乡之情,在字面上看,当然也不错,但实际上,应该包含着更深刻的上述的内容的。因为在白居易这首诗里所想的,所伤的,就远远不止是故乡之情啊!他想,这种想法弟兄姐妹之间是同有的,也是一切为战乱饥饿被迫东西离散的人们所具有的吧!清薛雪在《一瓢诗话》里曾论及写诗的句法和章法,这一段话在这里用倒十分妥贴的。他说,“大凡诗中好句,左瞻右顾,承前启后,不突不纤,不横溢于别句之外,不气尽于一句之中,是句法也。起须劈空,承宜开拓,一联蜿蜒,一联崒嵂,景不雷同,事不疏忽,去则辞楼下殿,住则回龙顾祖;意外有余意,味后有余味,一落一路和平,自有随手虚实,是章法也。”应该说,白居易的这首句法章法都是很高妙的。首联直截了当地把问题提了出来,交代了骨肉离散的原因,二、三两联铺得开,有形象,又有深度,尾联收得住,而且“回龙顾祖”,能结住全篇之意。整首诗八句,与题意处处相合,丝丝入扣,而一气流转,极自然宛畅之妙。出以口语,看似轻松,而沉痛在骨,不能不说在白居易的诗中是属于上品的了。
血沃中原肥劲草。推荐。爱诗词网。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注释】鲁迅日记1932年1月23日载:“午后为高良夫人写一小幅,句云:‘血沃中原肥劲草……’。”【析】绝句这种诗体,篇幅小、容涵大。在唐代诗人手里,其局面已被拓展得相当可观。鲁迅的绝句,则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被时代赋予了一些新的色彩和光华。这首以名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传世的《无题》,似可视为鲁迅绝句的代表作。以凝炼的文字烘染出笼罩全篇的沉郁悲愤的氛围,是这首绝句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色。“血沃中原”、“寒凝大地”,以深沉弘远的笔势,把读者带入沉郁悲愤的氛围之中。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中原千里,一望无垠;寒风从辽远的北方吹来,带来一片肃杀之气。然而,沃土深远的暖流却不断将热力传递给地表上的一切生命。于是,整个华复漠野上,草色青青,春花灿灿。你可以看到,那无数的小草,相互支撑着,面对寒流强劲地挺立起来。这精神,这情境,鼓舞了早春的使者即“春华”,一瞬间,由一二朵、三四朵、变成了一簇簇,一丛丛。花儿以它们浓烈的色彩和顽强的生命力,一路呼唤着春天,向着天边漫地涌去。当我们深入把握这两句诗的内涵时,越发感觉到这氛围烘染的准确性,以及这氛围强烈的历史震撼力。“血沃中原”之血,及中华民众、中华志士之心血、热血、鲜血。三十年代初的中国,仍然未能走到黑暗的尽头。漆一样黑的长夜,墨一般浓的阴云,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新的内忧外患,又在人民心灵上不断留下新的创伤。“九一八”以来,全国青年学生遭搜捕、被囚禁、被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血,血,全国到处在流血!这血浸透严寒的大地,这血使鲁迅悲愤不已。这血融入他的诗篇,恰同这血融入华夏大地。这血所浇灌的春华和劲草,正是鲁迅的希望之所在。“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这两句诗,由反语写实,过度到情境渲染,仍然以氛围的描写为归结。妙用反语,乃鲁迅笔法。“英雄”、“谋夫”者流,实有所指,“泪洒崇陵”,亦实有所指,自不待言。两句之妙,妙在“噪暮鸦”,古道西风,夕阳瘦马,萧萧暮鸦,江晚凄凉。国人以鸦噪为不详,鲁迅借向晚时的鸦噪烘染出一种凄楚的氛围,让读者在这氛围中去领会他对历史的反动者们前景的预见。这首绝句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通过鲜明的对比,传达出诗句中强烈的情感潜流。就前面两句而言,“血沃中原”(敌人屠杀志士)与“肥劲草”(志士生机蓬勃)形成对比;“寒凝大地”(反动派镇压人民)与“发春华”(人民革命不断壮大)形成对比。就全篇而言,“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人民)与“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反动统治者)形成对比。这对比之中,强烈流露出鲁迅对“劲草”、“春华”的爱和对“英雄”、“谋夫”的恨,使读者触摸到诗人强烈搏动的血脉——从全诗的第一个字起,到最后一个字止,有一股潜在的情感脉流在时起时伏,剧烈跳荡。鲁迅的爱和恨,已经化作了浇灌诗句的血,在诗篇的字里行间流淌。
【诗句】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出处】唐·王维《洛阳女儿行》。【翻译】洛阳有一位女子住在我家对门,正当十五六的芳年容颜非常美丽。【全诗】《洛阳女儿行》[唐]·王维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赏析】唐诗篇名。七古。王维作。见《王右丞集笺注》卷六。是新题乐府,故宋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乐府杂题》中。旧注“时年十六,一作十八”,是王维年轻时的作品。“洛阳女儿”,取自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洛阳女儿名莫愁”句,泛指一般贵族妇女。此诗描写唐代贵族少妇奢华无聊的生活情况,并与贫穷女子作对比,揭露当时社会的不合理。在诗尾还抒发作者的感慨不平。沈德潜评曰:“结意况君子不遇也,与《西施咏》同一寄托。”全诗铺排渲染,对照衬托,写得流丽酣畅,转折自如,艺术上已达到十分成熟的境地。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洛阳女儿对门居下一句。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出处】唐·王维《洛阳女儿行》。【翻译】洛阳有一位女子住在我家对门,正当十五六的芳年容颜非常美丽。【全诗】《洛阳女儿行》[唐]·王维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赏析】唐诗篇名。七古。王维作。见《王右丞集笺注》卷六。是新题乐府,故宋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乐府杂题》中。旧注“时年十六,一作十八”,是王维年轻时的作品。“洛阳女儿”,取自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洛阳女儿名莫愁”句,泛指一般贵族妇女。此诗描写唐代贵族少妇奢华无聊的生活情况,并与贫穷女子作对比,揭露当时社会的不合理。在诗尾还抒发作者的感慨不平。沈德潜评曰:“结意况君子不遇也,与《西施咏》同一寄托。”全诗铺排渲染,对照衬托,写得流丽酣畅,转折自如,艺术上已达到十分成熟的境地。玉,贫贱江头自浣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