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朗读

《三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解说与赏析

以人妖相恋为题材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大传统。白蛇故事从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以来,经无数小说家和说唱艺人的补充和加工,到晚明就成了一篇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的白话小说,后来,清朝人又有弹词《义妖传》,加入白娘子生子、中状元等情节,却没有这篇干净、简洁。

白娘子故事发生在南宋杭州城。小官吏李仁的妻子有个胞弟许宣,一天,他去保俶塔寺追荐亡亲,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一位小寡妇,两人一见钟情。经过多次接触,彼此商议起婚嫁来。那天,小寡妇给了许宣五十两银子,没想到,这银子原是官府失窃的库银。当许宣被迫供出实情,带公人来到白娘子住处时,那里只剩下一座空宅,不见白娘子的踪影。案发后,许宣被发配苏州。白娘子又带丫头青青找上门来,两人终于结了亲。一天,许宣闲游承天寺回来,一个道士说他被妖怪所缠。为了取信于许宣,次日,白娘子重重惩罚了道士。不久,许宣又因带着白娘子给他的扇子而被捕,原来这东西是别人的,于是许宣第二次吃官司。尽管许宣再次见到白娘子时有无穷疑忌,但在白娘子的婉言巧饰下两人又和好如初。后来,许宣在金山寺遇到法力高强的法海禅师,白娘子不得不带着青青逃跑。然而,当许宣重新回到杭州时,不想白娘子已先期达到。最后,法海施法将白娘子现出本相,变成三尺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

从表面上看,作品所写的是一个蛇精幻化成美女缠人、最后被佛法镇服的故事。然而,小说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白娘子不幸遭遇的描写,颂扬了年轻妇女对自由和爱情的执着追求,控诉了扼杀人性的封建势力。

小说中的白娘子,除了某种特殊的场合略现妖身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作者不仅赋予她美丽的容貌和机智的性格,更给了她一个渴求幸福、充满人性的心灵。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白娘子既主动大胆又执着顽强,许宣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破坏和干扰,白娘子毫不畏惧,勇敢地与他们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她先后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败了道士,戏弄了捉蛇先生。同时,她对爱情又是那样的忠贞,面对李克用的引诱,她毫不动心。可是,阻挠自由婚姻的势力是强大的,无论她怎么挣扎,最后还是被法海征服。作者对白娘子的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通过白娘子的悲剧,揭露了封建势力的黑暗与残酷,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广大妇女追求自由幸福却无法实现的悲惨命运。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白娘子这一人物典型,这个形象得到古往今来广大群众的喜爱,充分说明了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除此以外,许宣等人物形象也写得十分生动。在许宣的性格中,既有下层人物的忠实厚道,又有小市民的谨慎小心,他渴望爱情,但又畏缩自私,充满着矛盾。作为一个小商人,许宣在大胆主动的白娘子面前是胆小、被动的,然而,他对白娘子所采取的宽容态度则显示了他的善良品格。相比之下,李仁的性格比较复杂。作为许宣的亲人,李仁对许宣还算关照,但一旦遇到危险,他想到的首先是自己。为了免受牵连,是他狠心地告了许宣的密,使许宣身陷囹圄。但过后,他又深表不安,于是出钱求情。此外,像吝啬鬼李克用的好色,酒鬼王二的冒失,以及其他一、笔带过的人物,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这些人物的存在使一篇充满怪异因素的小说具有真实感。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的细节描写的繁富也具有特点。整篇小说的故事线索并不复杂,但情节却跌宕起伏。从许宣与白娘子相遇起,故事就一起一伏,波折不断。开始是银子事件使刚遇到喜事的许宣吃了官司;接着在他们重归于好后,又冒出了一个道士打岔;道士风波方平,许宣又遭受了第二次官司;当他们再度和好时,却碰上了李员外这个好色之徒;躲开了李员外,却又招来了法海,接着又是一个捉蛇先生,最后又是法海。作品就是这样,紧紧扣住白娘子这个特殊的神奇人物,在许宣和白娘子的爱情中不断地掀起波澜,从而使故事在变化中充满了戏剧性。

小说的语言保持着讲唱文学的叙述风格,质朴而少故实。在白娘子的肖像描写中,作者几乎没有采用任何华丽的词藻,但一个美貌动人的女性形象已跃然纸上。人物对话也很生动,如李仁怀着疑虑察看许宣的银子时,发现竟是贼赃,于是大叫一声:“苦!不好了,全家是死!”寥寥数字,把李仁的惊慌、恐惧之情暴露无遗。言词简洁平实,但又生动传神。另外,这篇小说没有落入大团圆的俗套,后来的《义妖传》增加了许宣的儿子中状元、祭塔等情节,便显得俗气、芜杂,两相对比,美学品格的高低就一目了然了。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论雅俗共赏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

【诗句】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出处】唐·卢纶《晚次鄂州》。【意思】安史之乱使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漂泊。国难乡思已使诗人两鬓如霜,时值萧瑟的寒秋,心境就更加悲凉。所以虽然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回千里迢迢的故乡,此时此刻在秋风落叶中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注: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全诗】《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释】①二句意谓汉阳城在晴朗气候下已远远望见,但估计孤舟还需要一天的航程。汉阳: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北部,汉水之北,水北曰阳。②二句写舟行情景极为传神,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铨释云:“三句言浪平舟隐,估客高眠。凡在湍急处行舟,篙橹声终日不绝。惟江上扬帆,但闻船唇啮浪,吞吐作声,四无人语,水窗倚枕,不觉寐之酣也。四句言野岸维舟,夜静闻舟人相唤,加缆扣舷,众声杂作,不问而知为夜潮来矣。诵此二句,宛若身在江船容与之中。”估客:商人。舟人:船家。③二句意谓经过三湘之时,忧愁得鬓发花白,正逢萧瑟的秋色,离家万里,对着明月,思归之心更切。三湘:泛指今湖南境内。④二句意谓家乡的产业都已被战争摧毁殆尽,哪里再能忍受得了江上又有战争的声音!旧业:家产。江上鼓鼙声: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李璘镇江陵,以为天下大乱,惟南方富裕,宜据金陵,保有江南,如东晋故事,于是擅自率水兵东下。此句当即指此事。【鉴赏】此诗系作者有感于安史之乱而作,是一首“伤乱之诗”。前三联从漂泊异乡、衰鬓、归心诸方面暗诉战乱之苦;末联从旧业荡尽,鼓鼙不息等方面抒写伤乱之情,点明主题。据此,似觉前面金圣叹、赵臣瑷之说,尚未探明诗的主意;喻守真之说,则又面面俱到,亦未将主意突出。此诗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联在写法上的以情烘景,再以景染情。浪静、潮生,皆由“估客昼眠”、“舟人夜语”托出;而诗人之情怀,又由“浪静”、“潮生”触发而起。它不仅是景语,且有情在,情景之交融实难分开。这与一般诗词或以情烘景,或以景染情不一样,显得更有情致。所以,此联向为名句,颇得人所喜爱。

()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

《北岛·回答》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
()

【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意思】你们这些人的身躯与名声都消失了,却无碍于王、杨、卢、骆的作品像万古长流的江河那样永垂后世。尔曹:你们。不废:无伤,无碍。江河万古流:作者把“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作品比做长流的江河。【鉴赏】原诗中有王、杨、卢、骆:指初唐的四个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说称“初唐四杰”。当时体:指初唐时的文体。轻薄:肤浅的人。哂:讥笑。尔曹:你们这一伙人,指讥笑四诗人的人们。原诗意思是:王、杨、卢、骆四位诗人的文体是当时的风尚,某些轻薄的人写文章讥笑他们,谍谍不休。你们这些讥笑别人的人早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而四位诗人的诗,却像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一样,流传久远,绝不因为你们的诽谤而受到什么影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两句诗,今天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某些人的反对无碍于文学艺术家(亦可指思想家、科学家等)及其作品流芳后世。[例1]鲁迅也好,曹雪芹也罢,不因学者的誉词而增辉,也弗以恶人的诋毁而失色。古人所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真是绝妙的诗句,证之于群丑诋毁鲁迅,不亦可乎?(孙郁《棒喝时代: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保护鲁迅精神》)[例2]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反孔子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孔子依然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儒家的圣人。今后再有什么风云变幻,也不会改变这种局势。杜甫有两句诗很深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周桂钿《儒学与当代中国政治》)二、用以比喻无论反对者怎么样,都阻碍不了人或事物的发展或社会的前进。[例]幸而真理总是客观存在的,姚文痞的棍子虽然逞威于一时,到头来毕竟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梦想打尽天下的姚棍子,只是打倒了自己,而且连棍子也一起被人们丢到垃圾桶里去了。(冯英子《杂家何在》)【英文翻译】Butyourbodiesandsoulswillfallintodecay.Whiletheirfamewilllastastheriverflowsforever.(译者未知)Butyouwillperishwithyourcriticism,whileTheirfamewilllastjustastheriverflowsfore'er.(译者未知)【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导读入境】所选的这一首是论初唐四杰的。初唐诗文虽尚未摆脱六朝藻绘积习,但由于四杰的改革创新而起到继往开来、始畅唐风的作用。本篇以四杰为例说明,评论作家,不应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体现了作者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王杨卢骆一反当时宫廷淫靡之诗风,形成了初唐诗风的体制风格,而时人讥笑、批评“四杰”轻薄为文者至今仍未停止。其实,你们这些评论者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生命的消失,名字也就消失了。而四子的作品有如江河不息,万古常流,永远为后人传诵。【赏析1】这首论诗绝句肯定了四子的文学成就,对讥笑四子“轻薄为文”者予以辛辣的嘲讽,强调四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他们这些人所望尘莫及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世代传颂,历经千古而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它寓意深刻,具有丰富的哲里内涵。它意在指出:评价诗文的体制风格,要看它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如何。同时它使人领悟到: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新风尚或许不能尽善尽美,但因它代表了时代的发展,因而将得到世人的肯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启发人们要大胆探索,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发奋有为,对人类、对社会有所贡献。指出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或自以为是,贫图一己之利的浅薄之徒必将遭到历史的无情唾弃。也许时间能冲淡记忆,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要发展,社会要前进,那些促进历史发展,反映人们呼声,为广大人民众所欢迎的新文学、新风尚、新思想才可有长久的生命力。

【赏析2】第二首谈对初唐四杰的评价问题。如何评价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作家,在当时有严重的分歧。有如后来新旧《唐书》所反映的:《新唐书·文苑传序》赞扬四杰“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霸”;《旧唐书·文苑传上》则贬低说“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藻浅露”。杜甫既反对对四杰采取轻率否定的态度,也不同意夸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他首先提出四杰的创作是“当时体”,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体风格,指初唐四杰还没有完全摆脱相沿五百年之久的六朝浮艳诗风。当时许多人认识不到作家的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风尚的影响,因而无休止地哂笑四杰的文体轻浮。杜甫认为四杰的作品从内容上突破宫体诗的束缚,以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真实的思想感情,在唐诗发展中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所以后两句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指那些哂笑四杰的人,他们将湮没无闻,他们的哂笑也不能阻止四杰的创作如江河长久流传。【思考题】“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在赞颂四杰的文学成就,它证明了一个什么真理?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