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原诗出处,译文,注释
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移到檐底唱,九月伏在门槛下,十月钻进床底藏。这是描写蟋蟀在不同月份里的景象。诗人虽然只写出蟋蟀空间位置的转换,却暗传出天气由暖渐渐变凉的过程,令人感到寒气递增。诗句语言简炼。蕴义含蓄。
注:宇,屋檐。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诗句出处:《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推荐。爱诗词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原诗出处,译文,注释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移到檐底唱,九月伏在门槛下,十月钻进床底藏。这是描写蟋蟀在不同月份里的景象。诗人虽然只写出蟋蟀空间位置的转换,却暗传出天气由暖渐渐变凉的过程,令人感到寒气递增。诗句语言简炼。蕴义含蓄。注:宇,屋檐。《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诗句出处:《诗经·豳风·七月》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新家孟城口。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树红树碧高低影。推荐。爱诗词网。“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詩句出處:《題福唐觀二首》;是唐朝詩人杜光庭的作品。盤空躡翠到山巔,竹殿雲樓勢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舊碑文滅不知年。八州物象通簷外,萬裡煙霞在目前。自是人間輕舉地,何須蓬島訪真仙。曾隨雲水此山遊,行盡層峰更上樓。九月登臨須有意,七年岐路亦堪愁。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暫熟爐香不須去,佇陪天仗入神州。《題福唐觀二首》唐朝詩人杜光庭的作品。【註釋】:樹:①樹木。《禮記·祭義》:“樹木以時伐焉。”(以時:按時,適時。)②種植。《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折我樹杞。”(杞:一種樹。)③培養人才。《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吾聞子善樹人。”④豎立;建立。《後漢書·桓彬傳》:“乃共樹碑而頌焉。”⑤量詞。《齊民要術·序》:“種柑橘千樹。”⑥門屏風。《禮記·郊特牲》:“臺門而旅樹。”紅:①本義為淺紅;桃紅;粉紅。後泛指紅色。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鬧:濃盛。)②花的代稱。張先《天仙子》:“明日落紅應滿徑。”③通“工(gōng)”。指婦女所做的紡織、刺繡等工作。《漢書·酈食其傳》:“農夫釋耒(lěi),紅女下機。”(釋:放下。耒:農具名。)樹:①樹木。《禮記·祭義》:“樹木以時伐焉。”(以時:按時,適時。)②種植。《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折我樹杞。”(杞:一種樹。)③培養人才。《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吾聞子善樹人。”④豎立;建立。《後漢書·桓彬傳》:“乃共樹碑而頌焉。”⑤量詞。《齊民要術·序》:“種柑橘千樹。”⑥門屏風。《禮記·郊特牲》:“臺門而旅樹。”碧:①青綠色的玉石。《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②青綠色。宋·范仲淹《嶽陽樓記》:“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高: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低:①矮,與“高”相對。庾信《對宴齊使》:“沙迥(jiǒng)雁飛低。”(迥:遠。)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②泛指在一般水準之下。白居易《傷友》:“雖雲志氣在,豈免顏色低。”(顏色:臉色。)司空圖《歌者十二首》之二:“一聲初壓管弦低。”③下垂。謝胱《遊敬亭山》:“樛枝聳復低。”(樛:通“糾”。)煙:(一)①物質燃燒時產生的氣狀物。《國語·魯語上》:“既其葬也,焚,煙徹於上。”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墟裡上孤煙。”②泛指雲氣、霧靄等煙狀之物。陳子昂《春日登金華觀》:“山川亂雲日,樓榭入煙霄。”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③煙熏所積的灰。可制墨。簡文帝《與湘東王書》:“煙墨不言,受其驅染。”晁貫之《墨經·松》:“墨取廬山松煙。”代指墨。庾肩吾《謝賚銅硯筆格啟》:“煙磨青石。”(二)yīn[煙煴]1.古人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班固《東都賦》:“降煙煴,調元氣。”2.為陰陽二氣和合的樣子。張衡《思玄賦》:“天地煙煴,百卉含葩。”3.雲煙彌漫的樣子。江淹《別賦》:“襲青氣之煙煴。”淡:①不濃。《老子》第三十五章:“淡乎其無味。”②微弱;不強。楊萬裡《過百傢渡》詩:“一晴一雨路幹濕,半淡半濃山疊重。”③顏色淺。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錄·圖畫》:“其不設色者,曰水墨,以墨筆為濃淡之烘染者也。”④平淡;冷淡。《後漢書·張衡傳》:“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⑤清淡;沒意思;沒興味。《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如醴。”[淡淡]1.顏色淺。杜甫《行次鹽亭》詩:“雲溪花淡淡。”2.隱隱約約的樣子。《列子·湯問》:“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識其狀。”(莫識:莫有人認識。)3.水波動的樣子。潘嶽《金谷集作》詩:“綠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煙:(一)①物質燃燒時產生的氣狀物。《國語·魯語上》:“既其葬也,焚,煙徹於上。”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墟裡上孤煙。”②泛指雲氣、霧靄等煙狀之物。陳子昂《春日登金華觀》:“山川亂雲日,樓榭入煙霄。”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③煙熏所積的灰。可制墨。簡文帝《與湘東王書》:“煙墨不言,受其驅染。”晁貫之《墨經·松》:“墨取廬山松煙。”代指墨。庾肩吾《謝賚銅硯筆格啟》:“煙磨青石。”(二)yīn[煙煴]1.古人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班固《東都賦》:“降煙煴,調元氣。”2.為陰陽二氣和合的樣子。張衡《思玄賦》:“天地煙煴,百卉含葩。”3.雲煙彌漫的樣子。江淹《別賦》:“襲青氣之煙煴。”近:①距離短。陶淵明《桃花源記》:“忘路之遠近。”《列子·仲尼》:“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②歷時短。張居正《與薊遼總督》:“近屢得渠稟帖,極為感奮。”(渠:他的。)③接近;靠近。李商隱《樂遊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張居正《聞警》:“初聞鐵騎近神州,殺氣遙傳薊(jì)北秋。”(薊:地名,今北京市西南。)張先啟《對菊》:“種菊叢叢傍石根,凌晨坐臥近黃昏。”④親近的人。《韓非子·難言》:“昵近習親。”⑤淺近;淺顯。何景明《與李空同論詩書》:“辭艱者意反近,意苦者辭反常。”(常:尋常。)⑥相似。張儼《默記·述佐》:“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也。”(蜀相:指諸葛亮。)⑦副詞。大概;恐怕。《三國志·魏書·華佗傳》:“此近難濟,恒事攻治,可延歲月。”(濟:成功。恒:經常。事:從事。)秋:①谷物成熟。《禮記·月令》:“(孟夏之月)麥秋至。”②秋天的莊稼。趙汝鐩《耕織嘆》:“香穗垂頭秋登場。”③秋季,農歷七至九月。李紳《憫農二首》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④一年的時間段。《史記·梁惠王世傢》:“千秋萬歲後將傳於王。”⑤時刻;時候。《宋史·宗澤傳》:“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⑥喻白色。陸遊《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⑦形容飛的樣子。《漢書·禮樂志》:“飛龍秋,遊上天。”也作“秋秋”。《荀子·解蔽》:“鳳凰秋秋。”
【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出处】唐·王维《鸟鸣涧》【意思】人闲来无事,看桂花飘落,夜晚静谧无声,春天的山林一片空寂。桂花: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指春天开花的一种。【鉴赏1】夜沉静得听不到一丝声音,只有桂花轻轻地洒落一地,仿佛整座山是一片空无。原诗描写春天山中静夜的悠闲情趣,文句中荡漾着无限诗意,令人悠然神往。【鉴赏2】在寂静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而正是因为人内心闲静,没有外事干扰,细小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能被诗人觉察。长夜寂静,景色繁多的春山却显得空旷宁静。花落为动,却更显春山之幽静,以动衬静。诗人内心之清静与春山之静谧交相呼应。此句以声写景,运用通感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恬静清闲,又展示了春山夜晚的幽雅宁静。后世常以此表现环境的幽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林的夜晚花叶自落,幽静空寂。[例]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种大自然的幽静,可以叫做身外之宁静。(郭天一《品味宁静》)【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注释】①鸟鸣涧:此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之《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②桂花:大多在秋季开花,也有四季开花的,此以解释春天开花之桂树为妥。皇甫岳,事迹无考。云溪,有人考证即绍兴若耶溪,传说是西施浣纱处,也是越中著名的风景胜地。【鉴赏】这首诗被评论家特别称道之点,是它“旨在写静境,却纯用动景处理,最得画家烘托之妙,乃从宋(刘宋)王籍《入若耶溪》‘鸟鸣山更幽’悟入。”(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王籍原诗是:“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返回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抒写泛舟若耶溪所引发的羁思乡愁,其中“蝉噪”、“鸟鸣”二句饶有情致,被目为“文外独绝”是无愧的。或许鸟鸣涧即因此得名。王维来到若耶溪,要写鸟鸣涧,而“鸟鸣山更幽”的名句横在前面,该如何落墨呢?我们会想起李白。李白见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云云),口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心里却不服,欲拟之较胜负,便写了《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云云),《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结果无以过之。以李白之才,在这件事上却输给崔颢,说明艺术创作不能模仿。王维面对王籍的名作没有像李白那样刻意模拟,而是取其神而遗其貌,立意仍是“鸟鸣山更幽”,但却写出鸟是如何鸣,山何以更幽,这就等于将一个原本抽象的命题加以具体阐发,使之变得生动形象,易于为人接受。所以,《鸟鸣涧》之于王籍原句,既有悟入,又能化出,是面目一新的再创造。首先交代“人闲”,山居静夜,是诗人在安闲静默中领会的。人是感知外界的主体。由于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环境气氛相契合,他才能敏感地觉察到周围的动静、变化。月出之前,静夜空山什么也看不到,诗人用“桂花落”衬出这无光无声的宁静。桂花细微,落地无声,要感知其“落”,只能通过触觉,这就把“静”写得像是可以用手摸得到了。这是以局部的微动衬托整个空间的幽。继而月出,春山树影历历可辨;但月出无声,春山仍在沉睡状态中,诗人又凭视觉看到春山的“静”。这是以有光衬无声,以见空山之幽。山空月明,宿鸟误为曙光,时有响声出烟树间,一两声啼过之后,春涧又恢复寂静,诗人又凭听觉听出春山的“静”。这又是以短暂的有声衬托持续长久的无声。通过这样多角度的描摹,读者的触觉、视觉、听觉全被调动起来,春山的幽静遂被展示得清晰无比。花落、月出、鸟鸣这些景物,被安排在春山、春涧的背景之中,无不带有春的色彩。比之“鸟鸣山更幽”一句来,王维此诗所创造的意境无疑更优美动人。如果说王维写“君自故乡来”是将前人的诗“化多为一”,那么,这里则是“化一为多”,即化抽象为具体,化单一为丰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他虽无意与前人争胜,实际已超越前人。【赏析】《鸟鸣涧》是和友人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的和诗,描写了春山月下的静谧之景,表现出诗人恬静的心境。首二句写桂子飘落,春山夜静。“人闲桂花落”,写诗人置身山中欣赏夜景,在闲静的环境中感觉到桂花在飘落。花落本应无声,但由于“人闲”,没有杂乱的声音干扰,因而能感觉到自然界细密的动静。一切生物都睡着了,夜很静,仿佛春山已经空无一人,只有诗人独自在这万籁俱寂的山中参禅、习静,领略着清新的夜气。后二句写月出鸟惊,时鸣春涧。在静观中,月亮升起来了,银辉遍地,一下照亮了山林幽壑,把栖息在林中的山鸟惊醒了,鸟在山涧的树丛中不时地叫几声,衬托得春山春涧更为幽静。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手法,在静谧的整体意境中写出动态和声息,衬托出环境的幽静。因为局部的响动,是依赖于整个环境的寂静才被人觉察到的,而局部的响动不可能打破整个环境宁静的气氛,大小悬殊的对比反而能衬得出大环境更静谧。王维这样写,不仅是个艺术手法问题,而且是哲学理念的表现,是于动中求静,宣扬虽动而常静的禅宗寂灭思想。北朝佛学家僧肇所撰《肇论·物不迁论》说:“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王维正是把佛学的理论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求静于诸动”,宣扬虽动而常静的寂灭思想。桂花自开自落,归于寂灭;惊鸟时鸣,鸣后复静。《鸟鸣涧》写的就是王维“夜禅”、“习静”的实践(“禅”的原意是“静虑”)。明代胡应麟《诗薮》称《鸟鸣涧》等诗“却入禅宗”,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人世间的一切争逐名利的尘念都在这静谧的意境中净化了。
人闲桂花落。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出处】唐·王维《鸟鸣涧》【意思】人闲来无事,看桂花飘落,夜晚静谧无声,春天的山林一片空寂。桂花: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指春天开花的一种。【鉴赏1】夜沉静得听不到一丝声音,只有桂花轻轻地洒落一地,仿佛整座山是一片空无。原诗描写春天山中静夜的悠闲情趣,文句中荡漾着无限诗意,令人悠然神往。【鉴赏2】在寂静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而正是因为人内心闲静,没有外事干扰,细小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能被诗人觉察。长夜寂静,景色繁多的春山却显得空旷宁静。花落为动,却更显春山之幽静,以动衬静。诗人内心之清静与春山之静谧交相呼应。此句以声写景,运用通感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恬静清闲,又展示了春山夜晚的幽雅宁静。后世常以此表现环境的幽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林的夜晚花叶自落,幽静空寂。[例]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种大自然的幽静,可以叫做身外之宁静。(郭天一《品味宁静》)【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注释】①鸟鸣涧:此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之《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②桂花:大多在秋季开花,也有四季开花的,此以解释春天开花之桂树为妥。皇甫岳,事迹无考。云溪,有人考证即绍兴若耶溪,传说是西施浣纱处,也是越中著名的风景胜地。【鉴赏】这首诗被评论家特别称道之点,是它“旨在写静境,却纯用动景处理,最得画家烘托之妙,乃从宋(刘宋)王籍《入若耶溪》‘鸟鸣山更幽’悟入。”(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王籍原诗是:“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返回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抒写泛舟若耶溪所引发的羁思乡愁,其中“蝉噪”、“鸟鸣”二句饶有情致,被目为“文外独绝”是无愧的。或许鸟鸣涧即因此得名。王维来到若耶溪,要写鸟鸣涧,而“鸟鸣山更幽”的名句横在前面,该如何落墨呢?我们会想起李白。李白见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云云),口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心里却不服,欲拟之较胜负,便写了《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云云),《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结果无以过之。以李白之才,在这件事上却输给崔颢,说明艺术创作不能模仿。王维面对王籍的名作没有像李白那样刻意模拟,而是取其神而遗其貌,立意仍是“鸟鸣山更幽”,但却写出鸟是如何鸣,山何以更幽,这就等于将一个原本抽象的命题加以具体阐发,使之变得生动形象,易于为人接受。所以,《鸟鸣涧》之于王籍原句,既有悟入,又能化出,是面目一新的再创造。首先交代“人闲”,山居静夜,是诗人在安闲静默中领会的。人是感知外界的主体。由于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环境气氛相契合,他才能敏感地觉察到周围的动静、变化。月出之前,静夜空山什么也看不到,诗人用“桂花落”衬出这无光无声的宁静。桂花细微,落地无声,要感知其“落”,只能通过触觉,这就把“静”写得像是可以用手摸得到了。这是以局部的微动衬托整个空间的幽。继而月出,春山树影历历可辨;但月出无声,春山仍在沉睡状态中,诗人又凭视觉看到春山的“静”。这是以有光衬无声,以见空山之幽。山空月明,宿鸟误为曙光,时有响声出烟树间,一两声啼过之后,春涧又恢复寂静,诗人又凭听觉听出春山的“静”。这又是以短暂的有声衬托持续长久的无声。通过这样多角度的描摹,读者的触觉、视觉、听觉全被调动起来,春山的幽静遂被展示得清晰无比。花落、月出、鸟鸣这些景物,被安排在春山、春涧的背景之中,无不带有春的色彩。比之“鸟鸣山更幽”一句来,王维此诗所创造的意境无疑更优美动人。如果说王维写“君自故乡来”是将前人的诗“化多为一”,那么,这里则是“化一为多”,即化抽象为具体,化单一为丰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他虽无意与前人争胜,实际已超越前人。【赏析】《鸟鸣涧》是和友人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的和诗,描写了春山月下的静谧之景,表现出诗人恬静的心境。首二句写桂子飘落,春山夜静。“人闲桂花落”,写诗人置身山中欣赏夜景,在闲静的环境中感觉到桂花在飘落。花落本应无声,但由于“人闲”,没有杂乱的声音干扰,因而能感觉到自然界细密的动静。一切生物都睡着了,夜很静,仿佛春山已经空无一人,只有诗人独自在这万籁俱寂的山中参禅、习静,领略着清新的夜气。后二句写月出鸟惊,时鸣春涧。在静观中,月亮升起来了,银辉遍地,一下照亮了山林幽壑,把栖息在林中的山鸟惊醒了,鸟在山涧的树丛中不时地叫几声,衬托得春山春涧更为幽静。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手法,在静谧的整体意境中写出动态和声息,衬托出环境的幽静。因为局部的响动,是依赖于整个环境的寂静才被人觉察到的,而局部的响动不可能打破整个环境宁静的气氛,大小悬殊的对比反而能衬得出大环境更静谧。王维这样写,不仅是个艺术手法问题,而且是哲学理念的表现,是于动中求静,宣扬虽动而常静的禅宗寂灭思想。北朝佛学家僧肇所撰《肇论·物不迁论》说:“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王维正是把佛学的理论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求静于诸动”,宣扬虽动而常静的寂灭思想。桂花自开自落,归于寂灭;惊鸟时鸣,鸣后复静。《鸟鸣涧》写的就是王维“夜禅”、“习静”的实践(“禅”的原意是“静虑”)。明代胡应麟《诗薮》称《鸟鸣涧》等诗“却入禅宗”,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人世间的一切争逐名利的尘念都在这静谧的意境中净化了。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贾谊过秦论。推荐。爱诗词网。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③。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⑤。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⑥,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⑦,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馀力而制其弊⑧,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伏,弱国入朝。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⑨,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⑩。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11),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12),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1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14),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馀威振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15),率疲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16),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17);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8),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注释】①窥:偷看,这里是伺机夺取的意思。②衡:通“横”。③拱手:两手合抱。这里是轻而易举的意思。④因:因袭。⑤相与:互相结交。⑥延敌:这里是迎击敌人的意思。延,延纳。⑦镞:箭头。⑧制其弊:意为利用六国衰败的时候控制它们。⑨履至尊:登上帝位。六合:天地和四方,这里泛指天下。敲扑:棍子。短的叫敲,长的叫扑。⑩委命:把性命交出去,任凭处置。(11)藩篱:篱笆、屏障。(12)燔(fan):焚烧。(13)隳:毁坏。鍉:通“镝”,箭头。(14)践:登,踩。华:华山。(15)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窗子,用绳子拴门轴。形容住宅简陋,出身贫寒。氓(meng)隶:即雇农。蹑足:插足,参加。行伍:军队。俛(mian)起:奋起。俛,通“勉”,尽力。(16)揭:举。(17)耰(you):平整土地的一种农具。棘矜:枣木棍。铦(xian):锋利。铩(sha):大矛。(18)度(duo)长絜(xie)大:比较长短大小。【译文】秦孝公依据殽山、函谷关坚固的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主臣民一起牢牢地固守着,并伺机夺取周王朝的政权。他们怀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的野心。就在这个时候,商君辅佐着他,对内制定法令制度,发展农业和纺织业,修造防守攻战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的策略,使各诸侯国互相争斗。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西河以外的大片土地。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固有的事业,遵循着传统的策略,向南攻占了汉中,向西夺取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收服地势险要的州郡。各诸侯国惊慌害怕,聚会结盟而商量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财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订立盟约,互相结为一体。此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个人,都睿明智慧而忠诚信义,宽大厚道而爱护百姓,尊敬贤良而重视士人,相约合纵以拆散连横,聚合起韩、魏、燕、赵、宋、卫、中山等国的众多人力。这时,六国的士人当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类人替他们出谋划策,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伙人为他们勾通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批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和百万士兵,直抵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国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九国的军队退的退、逃的逃,不敢前进。秦国没有破费一箭一簇,可是天下的诸侯已陷入困境了。于是合纵拆散,约定解除,诸侯争着割让土地贿赂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诸侯的困难去制服他们,追逐败逃的敌人,倒在地上的士兵成百上万,流淌的血液将盾牌都漂了起来。秦国凭借有利的条件,乘着大好的形势控制天下,分裂各国的河山。强国请求臣服,弱国到秦国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的时候,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发生重大的事变。等到了秦始皇,他继承、发扬了秦国六代积累下来的丰功伟绩,挥动长鞭而驾驭天下,吞并了东西二周而灭亡了各个诸侯国,登上了最尊贵的皇帝宝座,统治着整个天下,用严刑镇压天下人民,声威震动四海。他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设立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们低着头,脖子上系着绳索,把性命交给秦国的下级官吏。于是派蒙恬北筑长城来守住帝国的边界,打退匈奴七百多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匈奴的士兵不敢弯弓动武来报复仇怨。于是,秦始皇废弃先王的仁义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书,用来愚昧黎民百姓。毁坏各国的名城,杀戮豪杰俊才,没收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镕化锋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人,用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然后,他凭借华山作为城墙,依靠黄河为护城河,占据高达亿丈的城防,面临深不可测的河水,以此来作为坚固的屏障。派遣良将、配备强弓,守住城池的要害之处;忠诚的臣子,精锐的士兵,部署着锐利的武器,因而有谁敢来试探?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里,自以为关中地势险固,千里金城,已经完成了子子孙孙称帝称王,万世不败的基业了。秦始皇死后,他留下的威势还震慑着习俗不同的边远地区。但是,陈涉这个贫寒家庭的子弟,没有土地的农民,而且是被征发去守边的人,才能比不上一般人,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能,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夹杂在戍卒队伍里面,奋起于村野百姓之间,带领疲惫的戍卒,指挥几百人的军队,反过来攻打秦朝。他们砍断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作旗帜,却得到天下人民行云一样的响应。他们自带干粮,像影子一样地追随他们,华山以东的豪杰俊士于是都行动起来,消灭了秦朝的皇族。况且这时的天下并非又小又弱,殽山、函谷关的险固依然如故;陈涉的地位比不上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等国的君主们尊贵;锄头锄把和枣木杆比不上钩、戟和长矛锋利;贬谪服役的队伍不可以对抗九国的军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能力,比不上从前六国的谋士们。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变得不同,建功与立业恰好相反。假使让华山以东的诸侯国与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力量,是不可能相提并论的。但是秦国凭借它很小的一点地盘,发展到了万乘大国的权力,招来八州诸侯而使他们一同列班朝拜,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此后把天地四方作为秦国一家所有,把殽山、函谷关当作自家的宫室。结果一个普通百姓发难,秦王朝的宗庙就被毁掉了,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嘲笑,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打和守卫天下的势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鉴赏】秦王朝崛起于七国之中,吞并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封建王朝。它兵力强盛,地势险固,为什么却在短短的时间里便灭亡了呢?贾谊的这篇《过秦论》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过秦论”即论述秦朝的过失。文章从秦孝公时秦国任用商鞅变法谈起,极力描写秦国国君的雄才大略及秦国的强盛,铺张渲染,层层推进,气势极为宏大,到“及至始皇”一段达到了极点。同时,作者也描写了六国的人才之众和实力之强,但他们都被秦王朝吞并了。到此为止,作者笔锋一转,写到陈涉,并把他与六国之师对比,指出陈涉无论从才能和武装力量等各方面都不能与六国之师相提并论。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六国之师打不胜的秦国,却被陈涉推翻了,原因何在呢?作者最终画龙点睛地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本文是一篇极为生动有气势的政论文。它词汇丰富,铺张扬厉,加上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获得了极强的艺术效果。字数:3770知识来源:傅德岷,赖云琪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217-220页.
【诗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出处】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译注】千山万壑树木参天,到处响起杜鹃的叫声。壑:山谷,一说此指山岭。两句互文见义,很有气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耳目应接不暇之状。诗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写山林风光,读来使人恍若置身其间。【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林树木参天,处处鸟鸣的景象。[例]累了,枕一堆落叶,赏“万壑树参天”,听“千山响杜鹃”,览“两边山木合”,品“终日子规啼”,一种亘古永恒博大精深之血液在大自然的生命体里涌流,循环往复,荣枯交替,四季如歌。(杨秀平《大森林,一首亘古的歌》)【全诗】《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赏析】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赠别佳作。诗的立意不在惜别,而是劝勉;不是由眼前景物写起,而是由遥写李使君即将赴任之梓州写起,描绘其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风土人情,气韵生动,使人神往,劝勉友人勤政爱民,寄于厚望,写得有声有色,别开生面。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
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由逆笔写起,大气磅礴:千山万壑,处处是参天大树,杜鹃的啼鸣。后世诗评家誉之为律诗发端的范例。颔联则又由细处承接:“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一夜大雨后,山间溪泉百道,由山下远望,如同挂在树梢上一般。写得雄奇秀美,清新鲜活,堪称千古绝唱。正如清冒春荣评这二联四句所云:“而一气赴之,尤为龙腾虎跃之笔。”(《葚原诗说》)王士禛亦云,此二联“兴来神往,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古夫于亭杂录》)。
万壑树参天。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出处】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译注】千山万壑树木参天,到处响起杜鹃的叫声。壑:山谷,一说此指山岭。两句互文见义,很有气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耳目应接不暇之状。诗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写山林风光,读来使人恍若置身其间。【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林树木参天,处处鸟鸣的景象。[例]累了,枕一堆落叶,赏“万壑树参天”,听“千山响杜鹃”,览“两边山木合”,品“终日子规啼”,一种亘古永恒博大精深之血液在大自然的生命体里涌流,循环往复,荣枯交替,四季如歌。(杨秀平《大森林,一首亘古的歌》)【全诗】《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赏析】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赠别佳作。诗的立意不在惜别,而是劝勉;不是由眼前景物写起,而是由遥写李使君即将赴任之梓州写起,描绘其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风土人情,气韵生动,使人神往,劝勉友人勤政爱民,寄于厚望,写得有声有色,别开生面。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由逆笔写起,大气磅礴:千山万壑,处处是参天大树,杜鹃的啼鸣。后世诗评家誉之为律诗发端的范例。颔联则又由细处承接:“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一夜大雨后,山间溪泉百道,由山下远望,如同挂在树梢上一般。写得雄奇秀美,清新鲜活,堪称千古绝唱。正如清冒春荣评这二联四句所云:“而一气赴之,尤为龙腾虎跃之笔。”(《葚原诗说》)王士禛亦云,此二联“兴来神往,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古夫于亭杂录》)。颈联写梓州民风。那里用橦(tong)木花织布,生产山芋,妇女按时向官府交布,农民又常为芋田发生诉讼。使君执政后常会遇到这些职事,选材十分贴切。尾联则用历史上治蜀的典故,进行劝勉。据《汉书·循吏传》载,“文翁”是汉景帝时的郡太守,曾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诗寓劝勉于典故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写得委宛含蓄,情真意切。
【诗句】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出处】唐·白居易《后宫词》【意思】眼泪湿透罗巾难以入眠,深夜前殿合拍的歌声还响成一片。青春未老皇帝的恩宠已断,长夜难熬啊,斜靠着薰笼坐到明天。【赏析】诗句描写了宫女们的凄惨遭遇。她们青春犹在,但已被皇帝抛弃,夜不能寐,只好斜倚在薰笼旁,坐捱到天亮。饱经蹂躏后,有家不得归,宫女的凄苦无奈令人断肠。前一句直言其事,后一句因情取景,情景交融,增强了感染力。注:薰笼,罩有笼子的薰炉,用以取暖。【鉴赏】美女的姿色尚未衰老,皇上却已断绝了往日的恩情。这是描写女子哀叹自己美色尚在,却惨遭被遗弃的无情命运;一方面也是指责男子负心别恋,丝毫不顾往日的恩爱情意。【全诗】《后宫词》.[唐].白居易.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鉴赏】
作为一位男性诗人,白居易却以一位诗人的锐感对女性的命运感受真切:“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太行路》)对身处囹圄般的宫廷女性,他给予了更为同情的笔墨,她们离隔亲族,“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后宫词》),有幽闭怨旷之苦(《请拣放后宫内人》),有的甚至“一生遂向空房宿”,独自咀嚼“夜长无寐天不明”、“日迟独坐天难暮”(《上阳白发人》)的痛楚。这首《后宫词》采用对比的手法结构,叙写了一位不幸宫人的不幸命运,展示了她由希望到失望到绝望的心理过程,倾注了诗人对这位不幸宫人乃至所有宫人的深切同情。泪与歌的对比。一位宫人经过一天的守候,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如愿,时已深夜,她不再盛妆苦待,而是上床而卧,退而求之好梦,以期更快地打发这漫漫的长夜,却辗转反侧,好梦难成。无望守候的凄苦与哀伤涌上心头,不觉已泪湿罗巾。正在如此难堪之际,却传来了前殿的阵阵笙歌。此处是泪湿罗巾,前殿却笙歌阵阵,如此情境,倍增宫人的寂寞与凄苦。于是,她强自挣扎,努力坐起,却深感更加难以消受这热闹的歌声与无边的寂寞。于是诗作转而叙写第二重对比——宫人今与昔遭际的对比。今与昔的对比。“红颜未老恩先断”透露了一个讯息,这位宫女并不似上阳宫人“未客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含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而是曾经得到“圣恩”,只是如今却“恩先断”。不难想象,曾几何时,前殿按歌的美妙乐声中就伴有这位宫人的曼妙舞姿,阵阵笙歌中她也曾一展夜莺般的歌喉。甚至也许,在君王与她前殿按歌之际,另一位宫人也如她此时一般泪湿罗巾,好梦难成。既未承恩,即便是一生痴痴地空想,尚好过这般三伏三九的热冷交替煎熬。尤难自抑的是,自己“红颜未老”,恰是青春年华,此时即断送青春,白首苦待,她心中有着太多的不甘,却无力去改变什么。她此时唯一能够做的,是“斜倚熏笼坐到明”,浓熏翠袖,以待召幸,由夕至晨,由晨至夕,开始另一天的等待。也许这种等待将日复一日地重复下去……短短四句,即细腻地写出了一位失宠宫人的复杂心理,她的命运并不是个偶然的个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泪尽罗巾梦不成。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出处】唐·白居易《后宫词》【意思】眼泪湿透罗巾难以入眠,深夜前殿合拍的歌声还响成一片。青春未老皇帝的恩宠已断,长夜难熬啊,斜靠着薰笼坐到明天。【赏析】诗句描写了宫女们的凄惨遭遇。她们青春犹在,但已被皇帝抛弃,夜不能寐,只好斜倚在薰笼旁,坐捱到天亮。饱经蹂躏后,有家不得归,宫女的凄苦无奈令人断肠。前一句直言其事,后一句因情取景,情景交融,增强了感染力。注:薰笼,罩有笼子的薰炉,用以取暖。【鉴赏】美女的姿色尚未衰老,皇上却已断绝了往日的恩情。这是描写女子哀叹自己美色尚在,却惨遭被遗弃的无情命运;一方面也是指责男子负心别恋,丝毫不顾往日的恩爱情意。【全诗】《后宫词》.[唐].白居易.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鉴赏】作为一位男性诗人,白居易却以一位诗人的锐感对女性的命运感受真切:“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太行路》)对身处囹圄般的宫廷女性,他给予了更为同情的笔墨,她们离隔亲族,“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后宫词》),有幽闭怨旷之苦(《请拣放后宫内人》),有的甚至“一生遂向空房宿”,独自咀嚼“夜长无寐天不明”、“日迟独坐天难暮”(《上阳白发人》)的痛楚。这首《后宫词》采用对比的手法结构,叙写了一位不幸宫人的不幸命运,展示了她由希望到失望到绝望的心理过程,倾注了诗人对这位不幸宫人乃至所有宫人的深切同情。泪与歌的对比。一位宫人经过一天的守候,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如愿,时已深夜,她不再盛妆苦待,而是上床而卧,退而求之好梦,以期更快地打发这漫漫的长夜,却辗转反侧,好梦难成。无望守候的凄苦与哀伤涌上心头,不觉已泪湿罗巾。正在如此难堪之际,却传来了前殿的阵阵笙歌。此处是泪湿罗巾,前殿却笙歌阵阵,如此情境,倍增宫人的寂寞与凄苦。于是,她强自挣扎,努力坐起,却深感更加难以消受这热闹的歌声与无边的寂寞。于是诗作转而叙写第二重对比——宫人今与昔遭际的对比。今与昔的对比。“红颜未老恩先断”透露了一个讯息,这位宫女并不似上阳宫人“未客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含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而是曾经得到“圣恩”,只是如今却“恩先断”。不难想象,曾几何时,前殿按歌的美妙乐声中就伴有这位宫人的曼妙舞姿,阵阵笙歌中她也曾一展夜莺般的歌喉。甚至也许,在君王与她前殿按歌之际,另一位宫人也如她此时一般泪湿罗巾,好梦难成。既未承恩,即便是一生痴痴地空想,尚好过这般三伏三九的热冷交替煎熬。尤难自抑的是,自己“红颜未老”,恰是青春年华,此时即断送青春,白首苦待,她心中有着太多的不甘,却无力去改变什么。她此时唯一能够做的,是“斜倚熏笼坐到明”,浓熏翠袖,以待召幸,由夕至晨,由晨至夕,开始另一天的等待。也许这种等待将日复一日地重复下去……短短四句,即细腻地写出了一位失宠宫人的复杂心理,她的命运并不是个偶然的个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