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大梦谁先觉》原文|译文|赏析
大梦谁先觉①?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②
【释词】
①这句诗是从李白《与元丹丘方城谈玄作》:“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点化而来的。觉,佛家语,意思是会得真理以开心智为觉悟。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十:“觉悟名觉,如人睡寤。”先秦诸子著作中就已使用这个词汇。《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②日迟迟:迟,慢。天长夜短,太阳落得很晚。《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赏析】
刘、关、张三访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下马,知诸葛亮正昼寝,乃拱立阶下。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睡醒,口吟一绝句。
亮相吟诗,是自我形象的集中写照。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时期,诸葛亮为躲避战乱,隐居在当时相对安定的荆襄之地。他虽身在草庐,但熟识天下之势。而那些怀抱利器,争先恐后,朝秦暮楚的政客文人,看似明白,实则昏昧。他不仅头脑清醒,见识卓绝,而且十分自信:“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大梦谁先觉”,看似字句很平平,实则寄寓了很深的哲理,不能简单地归之为佛家、道家或儒家思想的阐释。佛家讲“觉”,《佛地论》卷一:“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大乘义章》卷二十:“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寤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所谓“佛”,就是完全、彻底的觉悟者。道家也讲超然世外,洞明世间的境界,如道家尊为“老祖”的陈抟那首《对御歌》所唱:“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儒家典籍中早有“觉悟”一词,《荀子·成相篇》:“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意为醒悟。因此说,儒道释三者在长期的文化交融和浸润过程中,形成一种文化心理深层结构,影响着封建文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选择,很难说清是哪一种学说的直接赋予。隐伏在历史人物内心深处的文化积淀,常常在不同的境遇下就有不同的思想倾向的侧面表现,如“诸葛亮出山”这一回的不同场合下,诸葛亮亮相时,侧重于他的道家形貌:“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当他纵论天下三分之时,俨然是出将入相的儒官风度。待其出山之时,又嘱其弟“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又是一种儒道互补的心态。总之,是一种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表现,很难用抽象的哲理语言概述,用李白诗句概括诸葛亮当时的心态最为恰当:“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
“平生我自知”,暗合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如果说“大梦谁先觉”是虚指,那么“平生我自知”则是实指,它紧紧扣应在诸葛亮隆中对策的一篇系统而又精到的论述中。“自知”是十年隐居之静而修养成的正果。这里既包含着良臣择主而事的政治选择,又涵盖着出将入相的战略思想。既有远大的抱负,又有鞠躬尽瘁的责任。既顺乎天时、识三分天下,又承复兴汉室为己任的毕生奋斗。然而,这一切又都笼罩在轻松、自然、闲适的氛围里,忘情于草庐高眠,春日迟迟,悠然自得,遂心所适之中,充分展示诸葛亮的情趣和风范,“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这首小诗是诸葛亮出场后第一次亮相,既是人物的心声,又是人物的剪影,整个色调是淡雅的,为浓墨重彩地描写诸葛亮隆中决策,做了一种白描式的铺垫。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推荐。爱诗词网。三国诗词《大梦谁先觉》原文|译文|赏析大梦谁先觉①?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②【释词】①这句诗是从李白《与元丹丘方城谈玄作》:“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点化而来的。觉,佛家语,意思是会得真理以开心智为觉悟。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十:“觉悟名觉,如人睡寤。”先秦诸子著作中就已使用这个词汇。《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②日迟迟:迟,慢。天长夜短,太阳落得很晚。《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赏析】刘、关、张三访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下马,知诸葛亮正昼寝,乃拱立阶下。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睡醒,口吟一绝句。亮相吟诗,是自我形象的集中写照。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时期,诸葛亮为躲避战乱,隐居在当时相对安定的荆襄之地。他虽身在草庐,但熟识天下之势。而那些怀抱利器,争先恐后,朝秦暮楚的政客文人,看似明白,实则昏昧。他不仅头脑清醒,见识卓绝,而且十分自信:“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大梦谁先觉”,看似字句很平平,实则寄寓了很深的哲理,不能简单地归之为佛家、道家或儒家思想的阐释。佛家讲“觉”,《佛地论》卷一:“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大乘义章》卷二十:“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寤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所谓“佛”,就是完全、彻底的觉悟者。道家也讲超然世外,洞明世间的境界,如道家尊为“老祖”的陈抟那首《对御歌》所唱:“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儒家典籍中早有“觉悟”一词,《荀子·成相篇》:“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意为醒悟。因此说,儒道释三者在长期的文化交融和浸润过程中,形成一种文化心理深层结构,影响着封建文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选择,很难说清是哪一种学说的直接赋予。隐伏在历史人物内心深处的文化积淀,常常在不同的境遇下就有不同的思想倾向的侧面表现,如“诸葛亮出山”这一回的不同场合下,诸葛亮亮相时,侧重于他的道家形貌:“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当他纵论天下三分之时,俨然是出将入相的儒官风度。待其出山之时,又嘱其弟“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又是一种儒道互补的心态。总之,是一种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表现,很难用抽象的哲理语言概述,用李白诗句概括诸葛亮当时的心态最为恰当:“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平生我自知”,暗合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如果说“大梦谁先觉”是虚指,那么“平生我自知”则是实指,它紧紧扣应在诸葛亮隆中对策的一篇系统而又精到的论述中。“自知”是十年隐居之静而修养成的正果。这里既包含着良臣择主而事的政治选择,又涵盖着出将入相的战略思想。既有远大的抱负,又有鞠躬尽瘁的责任。既顺乎天时、识三分天下,又承复兴汉室为己任的毕生奋斗。然而,这一切又都笼罩在轻松、自然、闲适的氛围里,忘情于草庐高眠,春日迟迟,悠然自得,遂心所适之中,充分展示诸葛亮的情趣和风范,“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这首小诗是诸葛亮出场后第一次亮相,既是人物的心声,又是人物的剪影,整个色调是淡雅的,为浓墨重彩地描写诸葛亮隆中决策,做了一种白描式的铺垫。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
许地山 落花生。推荐。爱诗词网。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文章开头就说出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觉得“让它荒芜着怪可惜”,便提议“辟来做花生园罢”。姊弟们一听“都很喜欢”表示对这一提议的赞成和拥护。接着作者只用“买种底买种,动土底动土,灌园底灌园”三个整齐的短句,形象、简洁的概括了种花生的全过程。最后写几个月后花生“居然收获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用自己辛勤劳动换来成果时的欢快、喜悦、兴奋之情。以后就写全家过收获节时的愉快的情景。尽管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母亲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平时难得出场的父亲也参加了。这可以看出过收获节的重要和意义。在父亲的启示下,孩子们争说花生的好处。在大家谈的基础上,父亲开始谈花生的真正用处:把它和水果比较,它只是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这写了花生的内在之美。接着父亲又向孩子们说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并借“我”的体会,进一步形象地道出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个主题是多么深刻、多么富有哲理意味,又发人深省。最后以“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结束全文,含意极其深远。后来作者便以“落华生”为笔名,以时时警策自己。《落花生》的立意很深刻,同时也非常巧妙。它托物言志,深入浅出,言近旨远,使人深受教育与启发。文章用朴实无华的笔调,毫无铺张地叙述童年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断。从种花生写起,然后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处处扣紧题旨。文章主题是阐述关于做人的道理,所以种、收、吃花生都是略写,只用简洁的文字把这些过程记叙清楚。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由吃花生很自然地引入议花生,并在赞美花生的时候,引出做人的人生哲理,点明题旨“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言简意深。表明作者在竞逐高官厚禄、争名夺利、钻营成风的社会恶习下,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笔法,看似信笔所至,实际上结构相当严谨。有人说:“散文,朴素最美”。诚哉斯言。《落花生》是在迷人的朴素之中,展示那惊人的优美。它的语言清新自然,朴实含蓄。既没有冗长的叙述,也没有铺张的描写,作者只用一支白描的笔,娓娓地叙谈故事,勾勒了几个人物,写了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对话又具有独特的个性。母亲温和善良、勤劳朴实。姐弟们天真活泼,幼稚单纯。父亲循循善诱,慈爱严正。虽然每个人的话都只三言两语,但都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种朴素的语言,是真正的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的形式中的流露,是朴素与优美的辩证统一。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平淡而又深刻的立意非常谐调。这体现了老作家许地山作品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落花生》问世六十余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