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黄花岗烈士序。推荐。爱诗词网。孙文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门前冷落,车马稀少,年纪也大了,就嫁给了一个商人。车:一作“鞍”。老大:上了年纪。【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非凡(色相、技艺、家族等不凡)女子因年老色衰等缘故,风光不再,遭受冷遇,落魄下嫁。[例]令她看破人生虽可能明艳煊赫一时,却终不免“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之悲剧命运的,正是那宦海沉浮、饱读诗书的东坡先生。(姜琍敏《禅边浅唱》)二、前一句用以形容来往人少,门户冷清。[例]我和李宗仁孤零零地守在傅厚岗副总统官邸,门庭冷落车马稀,殊无聊赖。(程思远《白崇禧和蒋介石之间》)三、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一事物很少有人过问或关心。[例]比如投考理工的人最多,这当然不是坏事情;但跟其他部门相比,有的就冷落得不像样子。比如师范,就是这么一个“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最可怜、最倒霉的部门。(魏巍《做新型的知识分子》)
嫁做商人妇。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门前冷落,车马稀少,年纪也大了,就嫁给了一个商人。车:一作“鞍”。老大:上了年纪。【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非凡(色相、技艺、家族等不凡)女子因年老色衰等缘故,风光不再,遭受冷遇,落魄下嫁。[例]令她看破人生虽可能明艳煊赫一时,却终不免“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之悲剧命运的,正是那宦海沉浮、饱读诗书的东坡先生。(姜琍敏《禅边浅唱》)二、前一句用以形容来往人少,门户冷清。[例]我和李宗仁孤零零地守在傅厚岗副总统官邸,门庭冷落车马稀,殊无聊赖。(程思远《白崇禧和蒋介石之间》)三、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一事物很少有人过问或关心。[例]比如投考理工的人最多,这当然不是坏事情;但跟其他部门相比,有的就冷落得不像样子。比如师范,就是这么一个“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最可怜、最倒霉的部门。(魏巍《做新型的知识分子》)
破匈奴。推荐。爱诗词网。(节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②。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③,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④!”匈奴每人,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⑤。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⑥,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⑦。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⑧,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⑨。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⑩,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11),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12),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译文】李牧是赵国北部边防的优秀将领,经常驻防在代和雁门两郡,以防备匈奴入侵。并因实际需要,可以自行任命地方和军中官吏,所收得的租税都纳入李牧军中的办事机构,作为养兵的经费。每天宰杀好几头牛供给军士食用,军士们练习射击、骑马,小心把守着警报台,多多地派遣侦察敌情的人员,优厚地对待战斗人员。发出约束命令:“匈奴一旦侵入边境来抢夺,我们应立即把人马物资收拾起来,退入堡垒中固守。如有人胆敢去捕捉匈奴就处斩。”每当匈奴侵入,烽火台就报警,全部人马都迅即进入堡垒,不敢出战。这样过了好几年,军队也没有什么损失。然而,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即便是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帅太胆小了。赵王责怪李牧不出兵应战,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很气愤,将李牧召回,用其他人代替为将。之后一年多,每次匈奴来犯,都出兵与匈奴作战。出兵应战,屡次战败,伤亡损失很多,使得赵国的边民不能耕田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做边将,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便强行派遣李牧带兵守边,李牧说:“大王你必定要用我,那就要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做,才能接受你的命令。”赵王允许了他的要求。李牧到了边关,像从前一样约束官兵。好几年来,匈奴都没有从赵国得到什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得到许多赏赐而不使用他们,他们都愿意为国一战。于是,李牧便为作战,挑选出合格的战车一千三百辆;挑选出合格的骑兵一万三千人;挑选出曾获过百金之赏的勇士五万名;能拉硬弓的善射之兵十万名,并把这些入选的人、马、车辆全部组织起来,进行作战训练。然后,在边境大肆放牧,放牧的百姓遍布边境的田野。匈奴人用少量的人马侵入抢劫,李牧假装打不赢而败走,并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的君主听到这一消息后,便大举领兵来入侵赵的边境。李牧多用奇特的战阵,向敌左右两面包抄攻击,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多万骑兵。灭掉了襜褴族,打败了东胡族,降服了林胡族,单于败逃远奔。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匈奴不敢靠近赵国的边境城邑。【鉴赏】本文记叙了赵国良将李牧保卫边疆,大破匈奴的战绩。歌颂了李牧不急功,不近利,不逞匹夫之勇,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惜触怒赵王而罢将丢官,一切以战事为重,一切以护边为重的爱国精神。塑造了貌似“不敢战”,实则英勇善战,貌似“怯弱”,实则大智大勇,匈奴“小入”则“佯北不胜”,匈奴“大人”则“大破大胜”,善为奇谋,独具风采的良将形象。通篇用“赋”的手法,轻描淡写,平实道来,然淡中有浓,平中有奇。平实的陈述与李牧“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的丰功伟绩,形成强烈的反差,鲜明地托出一代良将的形象,可谓以平凡显神奇,以淡泊寄至味。文章还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李牧“不敢战”,匈奴“以李牧为怯”;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也因此责备李牧,并“使他人代将”。一抑再抑,李牧之“无能”似乎已登峰造极。但结果是,代他为将之人,以匹夫之勇“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这与李牧原来守边时的“数岁,亦不亡失”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李牧以“不战”为战的策略的英明,这是一扬。最后,赵王不得不再请李牧“将兵”,李牧仍按“如前”之“故约”带兵,抗击匈奴。果然,“匈奴数岁无所得”,这是二扬。最后,李牧训练精兵,布杀阵,诱敌深入,待匈奴“大率众来入”之时,“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这是三扬。这种以“怯”写勇,以“抑”写“扬”,以“不敢战”写“大破之”的手法,使李牧的形象特别突出,独具异采。同时,以李牧的赫赫战功说明他不是真“怯”,而是一种麻痹敌人的奇谋,有力地呼应了开篇的“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使文章首尾完整,浑然一体。
各种神迹,除了可以正面地为宗教起张扬宣传作用,以利于它的弘传之外,还可以从反面起警戒威慑作用,以杜绝内部的背离倾向,恐吓异端。上天会以某种方式惩戒人类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即有灾异之说。“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汉书·宣帝纪》)。一旦遭遇,连统治者也要公开下罪己诏,调整政策,以“上顺天心,下安百姓”。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文学作品中描写神谴的故事便特别多。这里所说的神谴,主要是针对佛教内部的错误,从细行不端到僧人破戒都算。对于犯规的行为,僧团自有惩戒,而冥冥中来自神明的责罚,则似乎强制力更大。有故事说,一个叫释僧远的和尚生性疏诞,唯酒肉是好。终于有一夜,他梦见圣者告诫他:“再继续放荡下去,你难道还敢对着镜子照自己的模样吗?”次日他取水照面,但觉眼角处有些暗淡,伸手一摸,不料眉毛竟被抹掉了。至此他方知荒弃戒律,后果严重。于是痛下决心,一改常习,反形易性,严奉律仪。一年以后,圣者入梦表扬了他。不久他面部滋润,眉毛又长了出来。这类故事总要有一些惊人之点;唯其惊人,才可望收警戒之效。下边这个故事更为委曲婉转,因此也更著名。
有一天,某寺院举行斋会,来人很多。一个贫女正好路过此地,便带着两个幼子和一只狗入门乞食。由于身无分文,她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施给寺院,以表心意。看到午斋要等很久,她说还要他往,希望提前用斋。寺主答应了,让小僧给她端来三份饭食。她说不够,要求给狗一份,寺主也勉强答应了。她又说腹中还有一个胎儿,应该也给他一点吃的。寺主忍耐不住,喝斥道:“你这贪得无厌的女人,没有出生的胎儿难道也要饭吃?快快走吧!”贫女受辱,顿时离地升天,变做文殊菩萨;孩子亦随之化为善才和于阗王;狗成了狮子。同时五彩祥云满天,一时蔚为壮观。为告诫世人,文殊在空中留下一偈:“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我超三界,却被阿师嫌。”然后隐化而去。众人顶礼膜拜,嘘唏感叹,唯有寺主自恨无眼,睹面不识真圣。从此该地方风气淳厚,再也没有以贫富取人的事情发生。
神谴。推荐。爱诗词网。各种神迹,除了可以正面地为宗教起张扬宣传作用,以利于它的弘传之外,还可以从反面起警戒威慑作用,以杜绝内部的背离倾向,恐吓异端。上天会以某种方式惩戒人类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即有灾异之说。“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汉书·宣帝纪》)。一旦遭遇,连统治者也要公开下罪己诏,调整政策,以“上顺天心,下安百姓”。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文学作品中描写神谴的故事便特别多。这里所说的神谴,主要是针对佛教内部的错误,从细行不端到僧人破戒都算。对于犯规的行为,僧团自有惩戒,而冥冥中来自神明的责罚,则似乎强制力更大。有故事说,一个叫释僧远的和尚生性疏诞,唯酒肉是好。终于有一夜,他梦见圣者告诫他:“再继续放荡下去,你难道还敢对着镜子照自己的模样吗?”次日他取水照面,但觉眼角处有些暗淡,伸手一摸,不料眉毛竟被抹掉了。至此他方知荒弃戒律,后果严重。于是痛下决心,一改常习,反形易性,严奉律仪。一年以后,圣者入梦表扬了他。不久他面部滋润,眉毛又长了出来。这类故事总要有一些惊人之点;唯其惊人,才可望收警戒之效。下边这个故事更为委曲婉转,因此也更著名。有一天,某寺院举行斋会,来人很多。一个贫女正好路过此地,便带着两个幼子和一只狗入门乞食。由于身无分文,她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施给寺院,以表心意。看到午斋要等很久,她说还要他往,希望提前用斋。寺主答应了,让小僧给她端来三份饭食。她说不够,要求给狗一份,寺主也勉强答应了。她又说腹中还有一个胎儿,应该也给他一点吃的。寺主忍耐不住,喝斥道:“你这贪得无厌的女人,没有出生的胎儿难道也要饭吃?快快走吧!”贫女受辱,顿时离地升天,变做文殊菩萨;孩子亦随之化为善才和于阗王;狗成了狮子。同时五彩祥云满天,一时蔚为壮观。为告诫世人,文殊在空中留下一偈:“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我超三界,却被阿师嫌。”然后隐化而去。众人顶礼膜拜,嘘唏感叹,唯有寺主自恨无眼,睹面不识真圣。从此该地方风气淳厚,再也没有以贫富取人的事情发生。怠慢俗人尚且受到如此的警示,轻侮佛教,自然要有更加严重的惩戒。在这方面,法敏不敬佛经的故事可作一例:唐贞观年间,金陵栖玄寺住着高僧道琼。他善诵《法华经》,由于声韵清雅,别人都很爱听。某夏,道琼端坐诵经至深夜,法敏裸身而卧,躺在一旁。忽然,他从床上跌到地下,同时左搪右挡,哎哟求饶,继而满地翻滚,似乎有人揍他。如此折腾了一夜,直至他鼻青脸肿,面目全非。过后他承认是露体仰卧,不敬《法华》,被神鬼嗔怪,打了一顿。经过此番责打,他的行为真地检点起来。
【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鉴赏】昨夜星光璀璨,凉风习习,我们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设宴欢会。这是诗人在追忆昨日聚会之景。首句点明聚会时间,两个“昨夜”,回环往复、节奏舒缓;“画楼西畔桂堂东”句点明聚会地点。但诗人并没有直写,而是借用宴会地点旁边的精美的画楼和桂木厅堂来说明。在这样风光旖旎的夜晚,诗人经历了怎样动人的故事,没有直言,而是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全诗赏析】李商隐于文宗开成四年(839),任秘书省校书郎,故诗中有“走马兰台”之语。为了应官差,“听鼓”就得上班,身不由主,故叹“类转蓬”。诗中写的“送钩”、“射覆”都是酒席上的游戏。晋代周处《风土记》:“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分为二曹以校胜负。……一钩藏在数人手中,曹人当射知所在”,《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曹”,队、组的意思。“射”,猜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这首诗的诗眼。它成为千古名句,流播至今。这两句不仅典雅工丽,和全诗契合无间,而且含蕴之理,带有普遍性,能激起广泛的共鸣。彩凤双飞,常用来比喻美满的爱情,“无翼”,则爱情受阻。灵犀,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它的中心有一条贯通的白线(实为角质),以此形象容心理感应,两心相印,两情相通。“身无”、“心有”,“谓身不能至,而心则可通也”(寥文炳《唐诗鼓吹注解》)使人联想到主客观的矛盾,愿望与条件的关系。这首诗原意在写与王茂元家妓的关系,而“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名句,今人已视为人们之间的心心相印。只要是知己的,则所想往往不谋而合。这也就将其移植到交友之道上来了。
画楼西畔桂堂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鉴赏】昨夜星光璀璨,凉风习习,我们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设宴欢会。这是诗人在追忆昨日聚会之景。首句点明聚会时间,两个“昨夜”,回环往复、节奏舒缓;“画楼西畔桂堂东”句点明聚会地点。但诗人并没有直写,而是借用宴会地点旁边的精美的画楼和桂木厅堂来说明。在这样风光旖旎的夜晚,诗人经历了怎样动人的故事,没有直言,而是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全诗赏析】李商隐于文宗开成四年(839),任秘书省校书郎,故诗中有“走马兰台”之语。为了应官差,“听鼓”就得上班,身不由主,故叹“类转蓬”。诗中写的“送钩”、“射覆”都是酒席上的游戏。晋代周处《风土记》:“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分为二曹以校胜负。……一钩藏在数人手中,曹人当射知所在”,《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曹”,队、组的意思。“射”,猜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这首诗的诗眼。它成为千古名句,流播至今。这两句不仅典雅工丽,和全诗契合无间,而且含蕴之理,带有普遍性,能激起广泛的共鸣。彩凤双飞,常用来比喻美满的爱情,“无翼”,则爱情受阻。灵犀,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它的中心有一条贯通的白线(实为角质),以此形象容心理感应,两心相印,两情相通。“身无”、“心有”,“谓身不能至,而心则可通也”(寥文炳《唐诗鼓吹注解》)使人联想到主客观的矛盾,愿望与条件的关系。这首诗原意在写与王茂元家妓的关系,而“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名句,今人已视为人们之间的心心相印。只要是知己的,则所想往往不谋而合。这也就将其移植到交友之道上来了。
【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意思】贬谪到岭外,同家人的音信便已中断,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了一个春天。岭外:即岭南,五岭以外或以南的地方,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参见“五岭皆炎热”条注。音书:音信。【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远离亲人,久无音讯。[例]但家中有部电话,它缩地有方,千里之遥刹那间可成咫尺,就不必像古人那样叹息“岭外音书绝,经冬复之春”了。(李元洛《一勺灵泉》)【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全诗鉴赏】这首诗是写久居在外的人即将回家时的感受。本诗又传李频作。从本诗的地名和表达的心情来看,比较符合宋之问的情况。宋之问因为攀附张易之曾贬岭南。本诗可能为他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时途径汉江所作。“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主要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前一句写空间上的隔绝,后一句写时间上的隔绝。而作者传达的感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绝的叠加。这自然加强了自己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困居贬所,无依无靠,孤苦零丁的情态也历历可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描写自己快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感受。写得既别出心裁,却也在情理之中。本来常年在贬所生活,现在终于回来了,应该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家乡亲人的情况,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却道出了不同寻常之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这很符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情。作者贬居岭南好多年,而且音书俱绝,他在想经历了这么久的年月,家乡的亲人们是否还依然健在,有没因为自己的贬谪而受到牵连。正如杜甫所写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感受。前两句为后两句的原因,后两句更曲折地表达了前两句的感情。宋之问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王翃)金昌绪余杭(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仅录诗一首。【点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追叙岭南的情况。在荒远的岭南与家人断绝了音讯,而且经冬历春,度过了漫长的时间,表现了诗人在贬居之地的苦闷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断”字写出了诗人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是抒情名句,准确的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心情。因为诗人被贬岭外,与家人音讯隔绝,既时刻思念家人,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遭到不幸,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这种“情怯”、“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就越加明显。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渡过汉江后的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抒写真切,富于情致,耐人咀嚼。
岭外音书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意思】贬谪到岭外,同家人的音信便已中断,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了一个春天。岭外:即岭南,五岭以外或以南的地方,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参见“五岭皆炎热”条注。音书:音信。【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远离亲人,久无音讯。[例]但家中有部电话,它缩地有方,千里之遥刹那间可成咫尺,就不必像古人那样叹息“岭外音书绝,经冬复之春”了。(李元洛《一勺灵泉》)【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全诗鉴赏】这首诗是写久居在外的人即将回家时的感受。本诗又传李频作。从本诗的地名和表达的心情来看,比较符合宋之问的情况。宋之问因为攀附张易之曾贬岭南。本诗可能为他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时途径汉江所作。“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主要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前一句写空间上的隔绝,后一句写时间上的隔绝。而作者传达的感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绝的叠加。这自然加强了自己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困居贬所,无依无靠,孤苦零丁的情态也历历可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描写自己快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感受。写得既别出心裁,却也在情理之中。本来常年在贬所生活,现在终于回来了,应该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家乡亲人的情况,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却道出了不同寻常之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这很符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情。作者贬居岭南好多年,而且音书俱绝,他在想经历了这么久的年月,家乡的亲人们是否还依然健在,有没因为自己的贬谪而受到牵连。正如杜甫所写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感受。前两句为后两句的原因,后两句更曲折地表达了前两句的感情。宋之问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王翃)金昌绪余杭(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仅录诗一首。【点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追叙岭南的情况。在荒远的岭南与家人断绝了音讯,而且经冬历春,度过了漫长的时间,表现了诗人在贬居之地的苦闷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断”字写出了诗人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是抒情名句,准确的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心情。因为诗人被贬岭外,与家人音讯隔绝,既时刻思念家人,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遭到不幸,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这种“情怯”、“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就越加明显。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渡过汉江后的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抒写真切,富于情致,耐人咀嚼。
【诗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将士们不肯前进毫无办法,要求处死杨玉环这一祸水红颜【鉴赏】六军行至马嵬坡时,不再继续前进,要求处死杨玉环这一祸水红颜。唐玄宗无可奈何,欲救贵妃而不得,只好赐其自尽,以慰六军之心。此处描写的是马嵬兵变这一历史事件。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叛军直捣长安,唐玄宗被迫逃离四川,行至今陕西马嵬驿时,发生了马嵬兵变。“六军”,是指护拥唐明皇离京至蜀的军队。宛转,同“婉转”。指杨贵妃楚楚动人的情态;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后成美女的代称,此处指杨贵妃。在整个故事中,贵妃之死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俩天人永隔,其爱情成为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后文唐玄宗追忆贵妃、二人仙境重聚、长生殿起誓等事情的发生也因此而引出。
宛转蛾眉马前死。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将士们不肯前进毫无办法,要求处死杨玉环这一祸水红颜【鉴赏】六军行至马嵬坡时,不再继续前进,要求处死杨玉环这一祸水红颜。唐玄宗无可奈何,欲救贵妃而不得,只好赐其自尽,以慰六军之心。此处描写的是马嵬兵变这一历史事件。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叛军直捣长安,唐玄宗被迫逃离四川,行至今陕西马嵬驿时,发生了马嵬兵变。“六军”,是指护拥唐明皇离京至蜀的军队。宛转,同“婉转”。指杨贵妃楚楚动人的情态;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后成美女的代称,此处指杨贵妃。在整个故事中,贵妃之死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俩天人永隔,其爱情成为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后文唐玄宗追忆贵妃、二人仙境重聚、长生殿起誓等事情的发生也因此而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