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明代剧曲·明代传奇·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文与翻译、赏析
(旦上,唱)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盼,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牡丹亭》一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即汤辞官返乡那年。故事情节主要依据明人何大抡辑《重刻增补燕居笔记》中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剧写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之独生女儿丽娘,因读《诗经·关雎》篇而情有所动,私出闺房,到后花园游玩,至牡丹亭小憩,睡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随即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自画小像,抑郁而终,葬于后花园中。杜宝升官离任,按丽娘遗愿,在后花园筑起一座梅花观。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赴试,路经此地,借宿观中。一日,于花园中拾得丽娘自画像,万分倾慕,礼拜呼之。适逢丽娘之游魂四处飘荡,寻其意中人,闻得柳生呼唤,遂与之共寝。柳生依丽娘的嘱托,掘墓开棺,丽娘复活,二人结为夫妇。柳生前往临安应试,又值金兵入侵,延期发榜,乃乘间去
杜宝的淮安任上报告丽娘生还的喜讯。不料杜宝非仅不信,反诬之为盗墓贼,吊打拷问。幸而传来得中状元的消息,柳生方才获释。杜宝因抗金有功,擢升平章军国政事。他虽然接受了女儿还魂再生,但对其与柳生的自主婚姻仍不予承认,直到最后皇帝出面调停,夫妇才得团圆。
《惊梦》为全剧第十出。所谓“惊梦”乃因杜丽娘梦见书生柳梦梅与之幽会而得名。之所以得梦,又因游了后花园引发春情所致。故此剧在演出时常将“游园惊梦”联称。今选数曲即本出之前半“游园”。
杜丽娘虽然曾在《训女》(第三出)中出来听从父亲的严训,也曾在《闺垫》(第七出)中出来领教垫师的教诲,但作为主人公的正面出现,本出还是第一次,所以作者付之以不同一般的意义。首先是变被动为主动。听训也好,领教也好,她都是被动的,独独这一次迈出闺阁去游后花园,却完全出自她的主动。其次是破天荒头一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她在历赏花园景色之后曾嗔怪道:“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可见近在咫尺的后花园对她是一直关闭着的。而当神秘的大门被打开,满园春色扑面而来,她在喜出望外之后,义无反顾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而完成了这位久遭禁锢的大家闺秀的青春觉醒,就成为理之当然,完全可以理解了。所选数曲恰恰反映了这种觉醒的心路历程。
春眠不觉晓。黄莺儿的叫声吵醒了主人公的迷梦,纷乱的阳光照得人顿时兴奋起来,禁不住跑到户外去一吸这沁人肺腑的春意。从“梦回”到“人立”,一开场就表现出杜丽娘(“旦”扮)在春天的醒悟。
【步步娇】和【醉扶归】二曲,则表现的是杜丽娘在准备游园时的欢愉的心态。望着庭院里那飘动的游丝突显春光四溢,少女的春心也随之躁动起来,穿衣裙,梳云髻,插花钿,忙之不迭。临出门,照照镜,这一照竟被自己的美貌惊呆了。对此,她正话反说,不说自己想照镜,而是镜子在偷看她,由于“没揣”的——不曾料到,所以猛的一闪,结果闪歪了刚刚梳好的云髻,又嗔怪起镜子来了。这一生动的细节,把青春少女面对自己的美貌而不忍对视的那种激动、娇羞、天真和调皮,真个一展无遗。仅只一照面庞便有如此光彩,当着步出春闺,全身呈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其娇美的风姿神韵更复何言。
这时听到使女春香(“贴”扮)夸赞小姐“今日穿插的好”(可见小姐今日打扮连身边侍女也难得一见),丽娘却颇不以为然,回答说,你看到的只是红艳艳衣裙的艳丽,亮晶晶头饰的珍贵,哪知道我平生喜好的是天然呢!说到“天然”,自会想到李白诗中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丽娘所追求的“爱好是天然”,正是一种不事雕饰的来自天然的本色美。所以当她唱出“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时,既指出春天的美好——自有“天然”的不被人赏识的遗憾,也流露出自己青春的美丽——另一重“天然”被人埋没的幽怨。于是乎在这小庭深院,天然的少女和天然的春光开始融汇在一起。所谓“沉鱼落雁”、“羞花闭月”虽是形容女子美貌的现成语汇,用在这里却显不俗,因为主人公就置身于鱼、雁、月、花的天然景色之中,鱼沉、雁落、月闭、花羞也就成为突出主人公自然美丽的真实写照。
下一支【皂罗袍】更是脍炙人口的名曲。它之所以为人赞赏,由自少女情怀和春意氤氲的完美结合,奏出一曲春天的颂歌、青春的礼赞。“姹紫嫣红”是百花怒放呈现出来的绚丽色彩,“良辰美景”是气象万千表现出来的春意流动,这是连天也奈何不得的,只能任其沛然四溢。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个完美画面之后,都附之以煞风景的事物,“姹紫嫣红”付与了“断井(废井)颓垣(残壁)”,“良辰美景”又无“谁家院”去欣赏;天都奈何不得的景色却惨遭人事的摧残,两两相对,更映衬出春色的孤独堪怜。下面的曲辞是四字一组组成的对偶句:“朝飞暮卷”,指云气舒卷;“云霞翠轩”,以彩云缭绕形容阁轩的高耸;“雨丝风片”,指和风细雨;“烟波画船”,以烟波浩渺形容画船的远去,这些都是温煦春日的典型征象,组成一幅天上人间、色彩飞动、春意盎然的三维图画。话锋一转,如此景致却被“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笔抹煞。“锦屏人”指的是富贵人家,他们只知圈在锦屏包围的狭小天地里,哪里懂什么春光的明媚、天然的美好?丽娘虽也在“锦屏”中长大,但一句“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分明已与父母那样的“锦屏人”划清了界限,因而也就跃身“锦屏”之外,自立“天然”之中,别具只眼,不同流俗,最终形成孤芳自赏、傲然独立的天然美的化身。
看着万紫千红、百花齐放,却听得春香说:花儿都开了,只有那群花之首的牡丹尚在含苞待放。这自然反映了一种期盼。而杜丽娘在【好姐姐】一曲中所作的回答却似乎另有一番深意:不论是早开的杜鹃花如啼血般的红遍远山,抑或迟开的荼蘼花像醉酒似的软伏地下,高贵的牡丹会同它们一道送春归去,一样会凋谢下来,了却其青春生命。这里的牡丹显然有其自喻的成分,即虽然独领风骚,但因没有爱的呵护,依然会孤零零地萎顿下去。若不是生发出这样哀思,就不会在听到春香提醒时,望着那成双结对的莺莺燕燕发呆愣神儿:羡慕它们呢喃软语“明如剪”似的清晰、“溜的圆”似的甜美,尽情享受着爱情的滋润了。如果联系后面的情节,梦中得到爱情,梦醒若有所失,终至思恋不已,憔悴而亡,这句“春归怎占的先”竟不幸成为青春早夭的谶语,无疑也给游园所获得的回归天然的个性解放又敷上了一层郁郁寡欢的悲剧色彩。
游园一节,可谓是满兴而来,扫兴而归。春香想的是园中景致“委是观之不足”,丽娘却报以观之不足的景致任由他人去观赏,对于我来说,即或所有景致都游遍了也毫无意义,倒不如回房休息,这显然是气话,一种叹无知音的苦闷涌上心头,再难排遣。然而,面对良辰美景叹惜无人共赏的思绪,岂不正反映了丽娘的青春觉醒吗!
牡丹亭游园惊梦。推荐。爱诗词网。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明代剧曲·明代传奇·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文与翻译、赏析(旦上,唱)【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盼,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牡丹亭》一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即汤辞官返乡那年。故事情节主要依据明人何大抡辑《重刻增补燕居笔记》中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剧写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之独生女儿丽娘,因读《诗经·关雎》篇而情有所动,私出闺房,到后花园游玩,至牡丹亭小憩,睡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随即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自画小像,抑郁而终,葬于后花园中。杜宝升官离任,按丽娘遗愿,在后花园筑起一座梅花观。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赴试,路经此地,借宿观中。一日,于花园中拾得丽娘自画像,万分倾慕,礼拜呼之。适逢丽娘之游魂四处飘荡,寻其意中人,闻得柳生呼唤,遂与之共寝。柳生依丽娘的嘱托,掘墓开棺,丽娘复活,二人结为夫妇。柳生前往临安应试,又值金兵入侵,延期发榜,乃乘间去杜宝的淮安任上报告丽娘生还的喜讯。不料杜宝非仅不信,反诬之为盗墓贼,吊打拷问。幸而传来得中状元的消息,柳生方才获释。杜宝因抗金有功,擢升平章军国政事。他虽然接受了女儿还魂再生,但对其与柳生的自主婚姻仍不予承认,直到最后皇帝出面调停,夫妇才得团圆。《惊梦》为全剧第十出。所谓“惊梦”乃因杜丽娘梦见书生柳梦梅与之幽会而得名。之所以得梦,又因游了后花园引发春情所致。故此剧在演出时常将“游园惊梦”联称。今选数曲即本出之前半“游园”。杜丽娘虽然曾在《训女》(第三出)中出来听从父亲的严训,也曾在《闺垫》(第七出)中出来领教垫师的教诲,但作为主人公的正面出现,本出还是第一次,所以作者付之以不同一般的意义。首先是变被动为主动。听训也好,领教也好,她都是被动的,独独这一次迈出闺阁去游后花园,却完全出自她的主动。其次是破天荒头一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她在历赏花园景色之后曾嗔怪道:“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可见近在咫尺的后花园对她是一直关闭着的。而当神秘的大门被打开,满园春色扑面而来,她在喜出望外之后,义无反顾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而完成了这位久遭禁锢的大家闺秀的青春觉醒,就成为理之当然,完全可以理解了。所选数曲恰恰反映了这种觉醒的心路历程。春眠不觉晓。黄莺儿的叫声吵醒了主人公的迷梦,纷乱的阳光照得人顿时兴奋起来,禁不住跑到户外去一吸这沁人肺腑的春意。从“梦回”到“人立”,一开场就表现出杜丽娘(“旦”扮)在春天的醒悟。【步步娇】和【醉扶归】二曲,则表现的是杜丽娘在准备游园时的欢愉的心态。望着庭院里那飘动的游丝突显春光四溢,少女的春心也随之躁动起来,穿衣裙,梳云髻,插花钿,忙之不迭。临出门,照照镜,这一照竟被自己的美貌惊呆了。对此,她正话反说,不说自己想照镜,而是镜子在偷看她,由于“没揣”的——不曾料到,所以猛的一闪,结果闪歪了刚刚梳好的云髻,又嗔怪起镜子来了。这一生动的细节,把青春少女面对自己的美貌而不忍对视的那种激动、娇羞、天真和调皮,真个一展无遗。仅只一照面庞便有如此光彩,当着步出春闺,全身呈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其娇美的风姿神韵更复何言。这时听到使女春香(“贴”扮)夸赞小姐“今日穿插的好”(可见小姐今日打扮连身边侍女也难得一见),丽娘却颇不以为然,回答说,你看到的只是红艳艳衣裙的艳丽,亮晶晶头饰的珍贵,哪知道我平生喜好的是天然呢!说到“天然”,自会想到李白诗中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丽娘所追求的“爱好是天然”,正是一种不事雕饰的来自天然的本色美。所以当她唱出“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时,既指出春天的美好——自有“天然”的不被人赏识的遗憾,也流露出自己青春的美丽——另一重“天然”被人埋没的幽怨。于是乎在这小庭深院,天然的少女和天然的春光开始融汇在一起。所谓“沉鱼落雁”、“羞花闭月”虽是形容女子美貌的现成语汇,用在这里却显不俗,因为主人公就置身于鱼、雁、月、花的天然景色之中,鱼沉、雁落、月闭、花羞也就成为突出主人公自然美丽的真实写照。下一支【皂罗袍】更是脍炙人口的名曲。它之所以为人赞赏,由自少女情怀和春意氤氲的完美结合,奏出一曲春天的颂歌、青春的礼赞。“姹紫嫣红”是百花怒放呈现出来的绚丽色彩,“良辰美景”是气象万千表现出来的春意流动,这是连天也奈何不得的,只能任其沛然四溢。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个完美画面之后,都附之以煞风景的事物,“姹紫嫣红”付与了“断井(废井)颓垣(残壁)”,“良辰美景”又无“谁家院”去欣赏;天都奈何不得的景色却惨遭人事的摧残,两两相对,更映衬出春色的孤独堪怜。下面的曲辞是四字一组组成的对偶句:“朝飞暮卷”,指云气舒卷;“云霞翠轩”,以彩云缭绕形容阁轩的高耸;“雨丝风片”,指和风细雨;“烟波画船”,以烟波浩渺形容画船的远去,这些都是温煦春日的典型征象,组成一幅天上人间、色彩飞动、春意盎然的三维图画。话锋一转,如此景致却被“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笔抹煞。“锦屏人”指的是富贵人家,他们只知圈在锦屏包围的狭小天地里,哪里懂什么春光的明媚、天然的美好?丽娘虽也在“锦屏”中长大,但一句“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分明已与父母那样的“锦屏人”划清了界限,因而也就跃身“锦屏”之外,自立“天然”之中,别具只眼,不同流俗,最终形成孤芳自赏、傲然独立的天然美的化身。看着万紫千红、百花齐放,却听得春香说:花儿都开了,只有那群花之首的牡丹尚在含苞待放。这自然反映了一种期盼。而杜丽娘在【好姐姐】一曲中所作的回答却似乎另有一番深意:不论是早开的杜鹃花如啼血般的红遍远山,抑或迟开的荼蘼花像醉酒似的软伏地下,高贵的牡丹会同它们一道送春归去,一样会凋谢下来,了却其青春生命。这里的牡丹显然有其自喻的成分,即虽然独领风骚,但因没有爱的呵护,依然会孤零零地萎顿下去。若不是生发出这样哀思,就不会在听到春香提醒时,望着那成双结对的莺莺燕燕发呆愣神儿:羡慕它们呢喃软语“明如剪”似的清晰、“溜的圆”似的甜美,尽情享受着爱情的滋润了。如果联系后面的情节,梦中得到爱情,梦醒若有所失,终至思恋不已,憔悴而亡,这句“春归怎占的先”竟不幸成为青春早夭的谶语,无疑也给游园所获得的回归天然的个性解放又敷上了一层郁郁寡欢的悲剧色彩。游园一节,可谓是满兴而来,扫兴而归。春香想的是园中景致“委是观之不足”,丽娘却报以观之不足的景致任由他人去观赏,对于我来说,即或所有景致都游遍了也毫无意义,倒不如回房休息,这显然是气话,一种叹无知音的苦闷涌上心头,再难排遣。然而,面对良辰美景叹惜无人共赏的思绪,岂不正反映了丽娘的青春觉醒吗!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
不薄今人爱古人。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
浑沌之死。推荐。爱诗词网。《庄子》南海之帝为倏②,北海之帝为忽③,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④相与⑤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⑥。倏与忽谋⑦报浑沌之德⑧,曰:“人皆有七窍⑨,以视、听、食、息⑩,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11)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注释】①选自《庄子·应帝王》。浑沌:天地未开辟前模糊一团的状态,文中指中央之帝。②〔倏(shū)〕极快地。这里是南海之帝的名字。③〔忽〕短暂的。这里是北海之帝的名字。④〔时〕常常。⑤〔相与〕相会,在一起。⑥〔甚善〕非常和善。⑦〔谋〕商量。⑧〔德〕恩情。⑨〔七窍〕眼、耳、口、鼻七个孔。⑩〔息〕呼吸。(11)〔日〕每天。【译文】南海的大帝叫倏,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大帝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约在浑沌住处见面,浑沌对待二人非常和善。倏与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善待之情,说:“人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用来看、听、吃、呼吸,单单浑沌没有,我们尝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于是每天凿一个孔,凿了七天浑沌就死了。字数:458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45页.
【诗句】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二【意思】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横暴风波的摧折,象芬芳的桂叶,却无月露的滋润让它飘香。【全诗】《无题二首》其二.[唐].李商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赏析】第二首,是对前一首的发展和补充,其基本规定情境与上一首相同,即都是从男子视角来写女子不如意的爱情生活,因此诗的内容大体仍由旁观者的体察描叙和设身处地的感叹两部分构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补写出前一首未能顾及的女主人公的居室环境。“莫愁堂”,含义有多层,既说明这是一间陈饰华美的闺房,又暗示女主人公长得像传说里著名的莫愁女那么美丽。而“重帏深下”则不但使屋内陈饰具体化,而且更直接显示出女主人公被拘于深闺、形同幽囚般的生活。“卧后清宵”云云,是说女主人公短暂的睡眠后(请别忘记,昨日深夜她还在缝帐子),在清晨早早醒来,只觉得时间过得那么缓慢,就像抽不完的长丝,使她痛感寂寞的时光难熬。这一联,上句是诗人对女主人公生活的设想和描绘,下句已不仅是客观描写,而加入了代女主人公抒慨的成分。这就为向颔联的过渡作好了准备。“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两句,性质与前联下句相似,是诗人充满感情的旁述,又是女主人公心底的慨叹。
风波不信菱枝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二【意思】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横暴风波的摧折,象芬芳的桂叶,却无月露的滋润让它飘香。【全诗】《无题二首》其二.[唐].李商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赏析】第二首,是对前一首的发展和补充,其基本规定情境与上一首相同,即都是从男子视角来写女子不如意的爱情生活,因此诗的内容大体仍由旁观者的体察描叙和设身处地的感叹两部分构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补写出前一首未能顾及的女主人公的居室环境。“莫愁堂”,含义有多层,既说明这是一间陈饰华美的闺房,又暗示女主人公长得像传说里著名的莫愁女那么美丽。而“重帏深下”则不但使屋内陈饰具体化,而且更直接显示出女主人公被拘于深闺、形同幽囚般的生活。“卧后清宵”云云,是说女主人公短暂的睡眠后(请别忘记,昨日深夜她还在缝帐子),在清晨早早醒来,只觉得时间过得那么缓慢,就像抽不完的长丝,使她痛感寂寞的时光难熬。这一联,上句是诗人对女主人公生活的设想和描绘,下句已不仅是客观描写,而加入了代女主人公抒慨的成分。这就为向颔联的过渡作好了准备。“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两句,性质与前联下句相似,是诗人充满感情的旁述,又是女主人公心底的慨叹。
【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出处】唐·王维《鸟鸣涧》【意思】月亮出来惊吓了山鸟,偶尔会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涧:山间流水的沟。【鉴赏1】月亮从东边山头悄悄地冒了出来,惊醒了山林中沉睡的鸟儿。此诗描写山中之夜的寂静。明月爬上了山头,放射出如同太阳般的光亮。沉睡中的山鸟被惊醒,竟以为是天亮了。【鉴赏2】明月东升,给夜幕笼罩的山谷洒满了银辉,受惊的山鸟在春涧中不时发出喳喳的惊叫声。“月出”、“鸟惊”不仅使静的环境增添了生机,而且更加反衬出春涧的幽静,万籁俱寂。【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夜山林寂静,偶有鸟飞鸟鸣。[例]在这里,听不到任何喧闹,只有被车轮的鸣响声惊飞的山鸟在月光里飞过,能让人感受大山的律动。友人吟出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芦茜《风景》)【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释】1.鸟鸣涧:地名。皇甫岳别墅所在的一个山涧,在云溪。2.闲:当寂静讲。桂花:也叫木犀。常见品种为秋天开花,但也有四季开花的。此处指的是“四季桂”,春天也开花。一说是冬季开花的桂树,春深花落。“闲”“空”二字王维诗中常见,它正是诗人空灵闲适心态的表现。3.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心态的空、静,然不同的是佛徒追求物外的空无静寂,维诗却静中有动,动静相衬。故后二句转出山鸟的惊叫。【赏析】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写春夜溪山的清幽境界。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但诗人并非以静写静,使诗中的意境一片死寂;而往往是以动写静,使诗境在静谧中又显出活泼生机。这首诗中,有桂花花瓣飘坠的声息和它所散发出的丝丝芬芳,有从山间升起的皎洁月亮,还有因月出感到惊异而啁啾啼鸣的山鸟;也许,还有那春涧中潺潺流淌的水声。因此,尽管这溪山的春夜是静谧的,却浮动着安恬、温馨的气息,蕴含着春天特有的活泼生机。我们在这静美迷人的大自然中,不也可以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吗?【鉴赏】王维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是描写友人别墅风光的一组诗,《鸟鸣涧》即其一。鸟鸣涧是云溪一处地名,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多鸟而幽静的山沟。王维“晚年唯好静”,对大自然的幽美境界多所发现。这首描写春天月色,空山鸟语的小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关于鸟鸣和山幽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古代诗人是很感兴趣的。梁代诗人王籍就有“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诗人王安石却反其意而用之,在诗中写道:“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它们似乎都不如王维《鸟鸣涧》善于体察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创造出更为深邃的境界。诗的前二句包含四个片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闲”、“静”、“空”,是诗人王维最喜欢使用的字眼,在诗中它们分别表出了人的心境的平静、夜的宁静、山的寂静,加之桂花(这是春桂或月桂)落地静无声这样一个细节,就充分地写出了月出以前春山毫无声息的静谧。它使人联想到“山中不隐响,一叶动亦闻”(孟郊)或“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那样幽寂的境界,正是“一鸟不鸣山更幽”。如果仅此而已,诗境便不免单调,缺乏意趣,尤其是不能见出“鸟鸣涧”的特色。所以诗人进而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月出,使鸟儿受到惊扰,不时发出一两声啼鸣,打破了夜的寂静,却又反衬出深夜空山的寂静。这就是“鸟鸣山更幽”。如果没有月出前春山绝对的寂静,鸟儿就不会因月出而惊啼;而月出后整个空山的氛围仍是一片寂静,偶而传来一两声鸟鸣,反而更衬出春山的寂静,这里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关系,也有整体与局部的对比关系;鸟声乍停之后,更显得春山无边的寂静。这里,“鸟鸣山更幽”又回到“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意境却更加深邃了。因为读者不仅从比较中加深了对静的感受,而且体味到春山的寂静中包孕的无限生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出处】唐·王维《鸟鸣涧》【意思】月亮出来惊吓了山鸟,偶尔会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涧:山间流水的沟。【鉴赏1】月亮从东边山头悄悄地冒了出来,惊醒了山林中沉睡的鸟儿。此诗描写山中之夜的寂静。明月爬上了山头,放射出如同太阳般的光亮。沉睡中的山鸟被惊醒,竟以为是天亮了。【鉴赏2】明月东升,给夜幕笼罩的山谷洒满了银辉,受惊的山鸟在春涧中不时发出喳喳的惊叫声。“月出”、“鸟惊”不仅使静的环境增添了生机,而且更加反衬出春涧的幽静,万籁俱寂。【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夜山林寂静,偶有鸟飞鸟鸣。[例]在这里,听不到任何喧闹,只有被车轮的鸣响声惊飞的山鸟在月光里飞过,能让人感受大山的律动。友人吟出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芦茜《风景》)【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释】1.鸟鸣涧:地名。皇甫岳别墅所在的一个山涧,在云溪。2.闲:当寂静讲。桂花:也叫木犀。常见品种为秋天开花,但也有四季开花的。此处指的是“四季桂”,春天也开花。一说是冬季开花的桂树,春深花落。“闲”“空”二字王维诗中常见,它正是诗人空灵闲适心态的表现。3.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心态的空、静,然不同的是佛徒追求物外的空无静寂,维诗却静中有动,动静相衬。故后二句转出山鸟的惊叫。【赏析】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写春夜溪山的清幽境界。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但诗人并非以静写静,使诗中的意境一片死寂;而往往是以动写静,使诗境在静谧中又显出活泼生机。这首诗中,有桂花花瓣飘坠的声息和它所散发出的丝丝芬芳,有从山间升起的皎洁月亮,还有因月出感到惊异而啁啾啼鸣的山鸟;也许,还有那春涧中潺潺流淌的水声。因此,尽管这溪山的春夜是静谧的,却浮动着安恬、温馨的气息,蕴含着春天特有的活泼生机。我们在这静美迷人的大自然中,不也可以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吗?【鉴赏】王维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是描写友人别墅风光的一组诗,《鸟鸣涧》即其一。鸟鸣涧是云溪一处地名,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多鸟而幽静的山沟。王维“晚年唯好静”,对大自然的幽美境界多所发现。这首描写春天月色,空山鸟语的小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关于鸟鸣和山幽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古代诗人是很感兴趣的。梁代诗人王籍就有“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诗人王安石却反其意而用之,在诗中写道:“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它们似乎都不如王维《鸟鸣涧》善于体察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创造出更为深邃的境界。诗的前二句包含四个片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闲”、“静”、“空”,是诗人王维最喜欢使用的字眼,在诗中它们分别表出了人的心境的平静、夜的宁静、山的寂静,加之桂花(这是春桂或月桂)落地静无声这样一个细节,就充分地写出了月出以前春山毫无声息的静谧。它使人联想到“山中不隐响,一叶动亦闻”(孟郊)或“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那样幽寂的境界,正是“一鸟不鸣山更幽”。如果仅此而已,诗境便不免单调,缺乏意趣,尤其是不能见出“鸟鸣涧”的特色。所以诗人进而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月出,使鸟儿受到惊扰,不时发出一两声啼鸣,打破了夜的寂静,却又反衬出深夜空山的寂静。这就是“鸟鸣山更幽”。如果没有月出前春山绝对的寂静,鸟儿就不会因月出而惊啼;而月出后整个空山的氛围仍是一片寂静,偶而传来一两声鸟鸣,反而更衬出春山的寂静,这里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关系,也有整体与局部的对比关系;鸟声乍停之后,更显得春山无边的寂静。这里,“鸟鸣山更幽”又回到“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意境却更加深邃了。因为读者不仅从比较中加深了对静的感受,而且体味到春山的寂静中包孕的无限生机。
活板原文及翻译注释。推荐。爱诗词网。宋·沈括板印②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③。五代时始印五经,已④后典籍,皆为板本⑤。庆历中⑥,有布衣毕昇⑦,又为⑧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⑨。每字为一印⑩,火烧令(11)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2)纸灰之类冒(13)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4)置铁板上,乃密布(15)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0)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1),更互(22)用之,瞬息(23)可就(24)。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25),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6)。有奇字(27)素(28)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30)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1)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32),用讫(33)再火(34)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5)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36)所得,至今保藏。【注释】①选自《梦溪笔谈》。活板,就是活字版。板,通“版”。在印刷术上,从雕刻整块的木板发展到使用可以装拆的活字版,是很大的进步。活字版最初使用瓦字,以后改用木字、铜字,现在一般用铅字。②〔板印〕用整块木板雕刻印刷。③〔尚未盛为之〕还没有大规模地使用。之,指“板印书籍”。我国在公元六百年左右已经发明雕板印刷术,但那时板印书籍还没有被广泛地使用。④〔已〕通“以”。⑤〔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⑥〔庆历中〕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庆历,宋仁宗年号。⑦〔布衣毕昇〕平民毕昇。古代平民百姓多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毕昇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术早四百多年,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项卓越贡献。⑧〔为〕做。⑨〔钱唇〕铜钱的边。⑩〔印〕这里指泥活字。(11)〔令〕使。(12)〔和(huò)〕混合。(13)〔冒〕盖。(14)〔范〕框子。(15)〔布〕摆,排。(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熔。(17)〔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版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19)〔止〕仅,只。(20)〔已自〕已经另外。(21)〔具〕准备好。(22)〔更(gēng)互〕交替,轮流。(23)〔瞬(shùn)息〕极短的时间。瞬,一眨眼。息,一呼吸。(24)〔就〕完成。(25)〔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贴在上面(作为标记)。(26)〔每韵为一帖,木格贮(zhù)之〕把字按韵分类,分别在木格里存放。(27)〔奇字〕不常见的字(生僻字)。(28)〔素〕平时。(29)〔旋〕随即,很快地。(30)〔文理〕这里指木纹。文,通“纹”。(31)〔兼〕并且。(32)〔燔(fán)土〕就是上文中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燔,烧。(33)〔用讫(qì)〕用完,指印完。(34)〔火〕烤。作动词用。(35)〔殊不〕一点儿不。(36)〔予群从〕我的弟侄辈。从,堂房亲属,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译文】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去做。自从五代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书籍,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宋仁宗)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制作了活字版。方法是:用胶泥刻字,薄得像铜钱边儿一样。每个字刻成一个泥活字,用火烧使它坚固。先设置一块铁板,那铁板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等类东西敷盖上。想要印刷时,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地排上泥活字,排满一铁框子算做一板,拿到火上烤它;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那字面,于是字面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上百、上千本,就快极了。通常用两块铁板,一块板印刷,一块板另外去排字,这块板才印完,那第二块板就已经准备好了,交替使用,很短时间就能印出很多。每个字都有几个泥活字,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泥活字,用来防备一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把活字分类标志出来,每一韵部算作一类,把它收藏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临时现刻,用草火烧,转眼间就可以制成。不用木头做活字的原因,是因为木纹有疏有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并且与药物互相粘在一起,不能拿下来;不如用火烧的黏土(制成的活字),用完了再用火烧使药物熔化,用手扒拉它,那活字就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沾上脏东西。毕昇死后,他的泥活字被我的弟侄辈们所得到,一直到今天还珍贵地保存着。字数:2068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83-385页.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前出师表。推荐。爱诗词网。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②,引喻失义③,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④,俱为一体,陟罚臧否⑤,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⑥,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⑦,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⑧,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⑩,猥自枉屈(1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1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13),深入不毛(14)。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15),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6)。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17),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注释】①先帝:指刘备。崩殂(cú):死。古代帝王死亡称“崩”,或“殂”。②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③引喻失义:言谈不合大义,指说话不合宜。引,称引。喻,譬喻。④宫中:宫廷内,指内臣。府中:丞相府,指朝官。⑤陟(zhì):提升。臧(zāng):善,引申为赞扬。否(pǐ):恶,引申为批评。⑥有司:主管部门或官吏。⑦愚:对自己的谦称。⑧淑:和善。均:公平。⑨桓:汉桓帝。灵:汉灵帝。是东汉末期两个极昏庸的皇帝。⑩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11)猥:谦词,卑下。枉屈:枉驾、屈尊。(12)夙夜:日夜。(13)泸:即金沙江。(14)不毛:指荒凉之地。毛,草木。(15)驽钝:比喻才能低劣。(16)旧都:指两汉都城长安与洛阳。(17)咨诹(zōu):询问。【鉴赏】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准备兴兵北伐,征伐曹魏。行前,他深感国事正当安危存亡之际,而后主刘禅却在醉生梦死之中,颇有后顾之忧,于是上表,表达自己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志向,并劝诫后主应采纳忠言,亲贤远佞,就是这篇《前出师表》。文章从当前的天下形势谈起,劝诫刘禅要接纳忠谏,严明赏罚,广开言路,任用贤良。接着,向刘禅举荐关于宫中、军中之事所应咨询的大臣,劝诫刘禅记住东汉倾颓的教训,亲贤臣远小人。然后,追叙先帝刘备对自己的殊遇,自陈出师图报的愿望。最后,请求刘禅责成自己北伐,劝诫刘禅自己思考谋划国家大事,采纳忠谏。全文围绕君子、小人展开论述,亲贤臣、远小人是全文的宗旨,中间正反对比直接谈论这一中心,而其余话题——开言路纳忠谏,平刑赏明法治,宫中府中一视同仁,感知遇之恩,愿出师图报,看似离题,实际上却无不与这一主旨相关。此文采用拉近距离,反复叮咛的方式,与刘禅促膝晤谈。清代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十七评论道:“伊尹频称先王,武乡频引先帝,具圣贤气象,兼骨肉恩情。似老家人出外,丁宁幼主人,言言声泪兼并。而一时外攘内顾,双管并下,于事则主行师,于情而主居守,平侧自见也。”有人批评它“过于叮咛周至”,但宋人苏轼说它“简而且尽,真而不肆”,明人归有光说它“沛然从肺腑中流出,不期文而自文”。清代刘熙载分析道:“文有仰视,有俯视,有平视。仰视者,其言恭;俯视者,其言慈;平视者,其言直。”(《艺概·文概》)诸葛亮被后主刘禅尊为仲父,故此表的视角为俯视与平视,语言极慈极直。此文与屈原的《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此文以散文的形式,语言朴实,与《离骚》以诗歌的形式,瑰伟奇丽,幽隐诡幻,文字华美不同,但是二者在抒发忠贞为国之情上并无二致。两者都是一字一句从肺腑中流出,感情真挚、饱满,爱国忠君,可歌可泣,同样为文章胜境。此文刻画了诸葛亮受恩感激,忠心耿耿,励精图治,公正贤明的性格,其爱国忠君、忧国忘身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代爱国志士、仁人君子。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歌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爱国志士文天祥歌唱“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正气歌》),可见此文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作者:汪平秀知识来源: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66-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