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善行,无辙迹。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译释
真正的善行,是不会留下痕迹的。
很多人都觉得善行就是你帮助我,我也得帮助你,其实这样已经不再是善行了,而成为一种交易了。真正的善行是不求回报的。真正的善行也不会斤斤计较,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当别人对你的行动有感激之情的时候,你的行为才是善行。上天是公平的,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但有时候回报不会是我们预期的那么多。因此我们要学会无所求。老子也认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总想着回报,想着回报就失去了行善的本义,也会让原本高尚的行囊蒙上了势力的灰。
解读
付出不要总想着回报
2015年7月,绍兴嵊州的袁佳在丢失了自己的钱包之后,本来对于捡回钱包已经不抱太大的希望。但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钱包被一个身无分文的街头流浪汉捡到之后交给了巡警。她的钱包失而复得了。这位流浪汉自己身无分文,面对别人遗失的钱包不动心,对于这样的人,我们除了赞美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这个时候就有人说:“那位被捡到钱包的人应该给予这位流浪汉帮助,至少应该拿出一点钱来作为回报,这样就可以让流浪汉少受一点苦。”其实这位流浪汉在把钱包交给警察的时候,他并没有想要什么回报,如果他想要什么回报,早就把钱包据为己有了。
老子说:“善行,无辙迹。”曾经有这样一个话题,说是付出应该要回报吗?这个话题也得到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觉得做了好事为什么不要回报呢?那好事不是白做了吗?有人觉得做好事想着有回报,那就不是真正的做好事了,这就变成了交易。人在做好事的时候目的都是不一样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人的善心不是用来交易的。如果一个人开始计较做好事的付出,这个人的心里就会失去安宁。
在英国有一个叫弗莱明的农民,有一天他正在干活。忽然,附近的沼泽地里传来了呼叫的声音,这个时候农民赶忙扔下自己手中的农具,向沼泽地跑去。到了沼泽地,他发现一个小孩正在沼泽中挣扎,淤泥已经到了他的腰部。农夫这个时候想都没想就把小孩救出来了。
第二天一大早,一辆豪华汽车停在了这个农夫劳动的田边,一位风度翩翩的英国贵族下车后说:“我是那个被救小孩的父亲,我是来表达谢意的。”农夫说:“这件事情不足挂齿。”贵族这个时候就拿出一笔钱,说这是答谢酬金。农夫这个时候说:“我不要报答,我不能因为自己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收酬金,这是我应该做的。”
这个时候,农夫的孩子正好来田间找父亲,被这个英国贵族看见了,他就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回答说:“是啊。”贵族说:“我有一个建议,就是我把你儿子带走,我给他提供好的教育。我保证以后他会成为令你骄傲的男子汉。”农夫想了想就同意了。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农夫的儿子在贵族的培养之下成为了一名医生,他享誉世界。而贵族的儿子却病倒了,经过注射青霉素,才慢慢地好起来。
那个英国贵族的名字是伦道夫·丘吉尔。他的儿子在二战期间担任英国首相,领导全国人民对抗德国的温斯顿·丘吉尔。农夫的儿子就是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朗明。
谁都不会想到,一件小小的善事竟然成就了两个伟大的人,这两个伟大的人一个改写了历史,一个获得了诺贝尔奖。如果这位农夫做好事想着回报,那他得到的只会是一些金钱罢了,这就错失了让自己儿子成才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要总想着做好事要什么回报,一个人的善心是无价的,他有可能让你认识一些人,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不管怎样,我们在做好事的时候,不要想着别人会感恩或者报恩,只享受帮助人的快乐已经足够。人类的天性容易忘记感激,所以,如果给予别人一点恩惠,就想着别人感激,那结果会让自己大为头疼。
古时候有一人,他每天为了这样那样的事情烦恼着,自己的事情还没忙完就担心邻居家的事情,但他在帮助了别人之后总想着别人回报他,别人总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对他感激一番,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表示了。他就这样想着别人回报,于是,很快病倒了,家里人给他看过很多的医生,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转。有一天这个人很无聊,自己生病什么事也不能干,就去山上转了一圈,刚好他看到一座寺庙,于是就走了进去。他向佛祖说明了自己的一切,然后问:“佛祖,不是总是说好人有好报吗?为什么我总是为别人着想,别人对我没有任何回报也就算了,我还生病了,而且怎么也看不好,这是为什么呢?”佛祖说:“其实你的病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真正的问题在你心里。”这位先生不解。于是佛祖指着山下的一条小何说:“你看这条小河是慢慢流淌着的吗?而且都是平均缓慢的。人就像这条河流一样,什么事情顺其自然就好,做了好事不要经常想着回报,这样会让自己很累,想多了自己身体就会受不了。”这个人好像明白了什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从此以后他开始不求回报,开开心心地帮助别人,没过多久他的病就好了。
亚里士多德说:“理想的人以施惠于人为乐,但却会因别人施惠于他而感到羞愧。因为表现仁慈就是高人一等。”不管怎样,如果我们想得到快乐,那就不要去想别人感恩或者报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得到真正的快乐。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一边付出一边索取,奇怪的是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付出的多,获得的少。这样想的人无异于自寻烦恼。仔细想想,自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是已经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尝到了给予的快乐了吗?你已经有所收获,那又何必再让别人回报这些恩情呢?
道德经鉴赏哲思
善行无辙迹。推荐。爱诗词网。善行无辙迹,施恩莫望报原典善行,无辙迹。——《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释真正的善行,是不会留下痕迹的。很多人都觉得善行就是你帮助我,我也得帮助你,其实这样已经不再是善行了,而成为一种交易了。真正的善行是不求回报的。真正的善行也不会斤斤计较,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当别人对你的行动有感激之情的时候,你的行为才是善行。上天是公平的,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但有时候回报不会是我们预期的那么多。因此我们要学会无所求。老子也认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总想着回报,想着回报就失去了行善的本义,也会让原本高尚的行囊蒙上了势力的灰。解读付出不要总想着回报2015年7月,绍兴嵊州的袁佳在丢失了自己的钱包之后,本来对于捡回钱包已经不抱太大的希望。但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钱包被一个身无分文的街头流浪汉捡到之后交给了巡警。她的钱包失而复得了。这位流浪汉自己身无分文,面对别人遗失的钱包不动心,对于这样的人,我们除了赞美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这个时候就有人说:“那位被捡到钱包的人应该给予这位流浪汉帮助,至少应该拿出一点钱来作为回报,这样就可以让流浪汉少受一点苦。”其实这位流浪汉在把钱包交给警察的时候,他并没有想要什么回报,如果他想要什么回报,早就把钱包据为己有了。老子说:“善行,无辙迹。”曾经有这样一个话题,说是付出应该要回报吗?这个话题也得到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觉得做了好事为什么不要回报呢?那好事不是白做了吗?有人觉得做好事想着有回报,那就不是真正的做好事了,这就变成了交易。人在做好事的时候目的都是不一样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人的善心不是用来交易的。如果一个人开始计较做好事的付出,这个人的心里就会失去安宁。在英国有一个叫弗莱明的农民,有一天他正在干活。忽然,附近的沼泽地里传来了呼叫的声音,这个时候农民赶忙扔下自己手中的农具,向沼泽地跑去。到了沼泽地,他发现一个小孩正在沼泽中挣扎,淤泥已经到了他的腰部。农夫这个时候想都没想就把小孩救出来了。第二天一大早,一辆豪华汽车停在了这个农夫劳动的田边,一位风度翩翩的英国贵族下车后说:“我是那个被救小孩的父亲,我是来表达谢意的。”农夫说:“这件事情不足挂齿。”贵族这个时候就拿出一笔钱,说这是答谢酬金。农夫这个时候说:“我不要报答,我不能因为自己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收酬金,这是我应该做的。”这个时候,农夫的孩子正好来田间找父亲,被这个英国贵族看见了,他就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回答说:“是啊。”贵族说:“我有一个建议,就是我把你儿子带走,我给他提供好的教育。我保证以后他会成为令你骄傲的男子汉。”农夫想了想就同意了。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农夫的儿子在贵族的培养之下成为了一名医生,他享誉世界。而贵族的儿子却病倒了,经过注射青霉素,才慢慢地好起来。那个英国贵族的名字是伦道夫·丘吉尔。他的儿子在二战期间担任英国首相,领导全国人民对抗德国的温斯顿·丘吉尔。农夫的儿子就是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朗明。谁都不会想到,一件小小的善事竟然成就了两个伟大的人,这两个伟大的人一个改写了历史,一个获得了诺贝尔奖。如果这位农夫做好事想着回报,那他得到的只会是一些金钱罢了,这就错失了让自己儿子成才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要总想着做好事要什么回报,一个人的善心是无价的,他有可能让你认识一些人,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管怎样,我们在做好事的时候,不要想着别人会感恩或者报恩,只享受帮助人的快乐已经足够。人类的天性容易忘记感激,所以,如果给予别人一点恩惠,就想着别人感激,那结果会让自己大为头疼。古时候有一人,他每天为了这样那样的事情烦恼着,自己的事情还没忙完就担心邻居家的事情,但他在帮助了别人之后总想着别人回报他,别人总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对他感激一番,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表示了。他就这样想着别人回报,于是,很快病倒了,家里人给他看过很多的医生,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转。有一天这个人很无聊,自己生病什么事也不能干,就去山上转了一圈,刚好他看到一座寺庙,于是就走了进去。他向佛祖说明了自己的一切,然后问:“佛祖,不是总是说好人有好报吗?为什么我总是为别人着想,别人对我没有任何回报也就算了,我还生病了,而且怎么也看不好,这是为什么呢?”佛祖说:“其实你的病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真正的问题在你心里。”这位先生不解。于是佛祖指着山下的一条小何说:“你看这条小河是慢慢流淌着的吗?而且都是平均缓慢的。人就像这条河流一样,什么事情顺其自然就好,做了好事不要经常想着回报,这样会让自己很累,想多了自己身体就会受不了。”这个人好像明白了什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从此以后他开始不求回报,开开心心地帮助别人,没过多久他的病就好了。亚里士多德说:“理想的人以施惠于人为乐,但却会因别人施惠于他而感到羞愧。因为表现仁慈就是高人一等。”不管怎样,如果我们想得到快乐,那就不要去想别人感恩或者报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得到真正的快乐。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一边付出一边索取,奇怪的是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付出的多,获得的少。这样想的人无异于自寻烦恼。仔细想想,自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是已经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尝到了给予的快乐了吗?你已经有所收获,那又何必再让别人回报这些恩情呢?道德经鉴赏哲思中国有句古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人就是如此,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已经获得了快乐,也没有比帮助别人更能体现出一个人宽广的胸怀了。有恩于人,也不要有什么优越感,更不要想自己会得到什么,这样的想法只会让你抵消这笔人情。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歌。郭沫若著。写于1919年末。诗歌为抗议日本新闻界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学生的诬蔑而作。诗人以热情的呼喊、愤激的反语,赞颂了古往今来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的“匪徒们”,对他们三呼万岁!充分体现了向旧传统、旧制度勇猛挑战的叛逆精神。其中对“实行共产主义的列宁”的歌颂,更显示了诗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的朦胧向往。
匪徒颂。推荐。爱诗词网。诗歌。郭沫若著。写于1919年末。诗歌为抗议日本新闻界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学生的诬蔑而作。诗人以热情的呼喊、愤激的反语,赞颂了古往今来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的“匪徒们”,对他们三呼万岁!充分体现了向旧传统、旧制度勇猛挑战的叛逆精神。其中对“实行共产主义的列宁”的歌颂,更显示了诗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的朦胧向往。
于易水送人一绝。推荐。爱诗词网。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释】①燕丹:指战国末年的燕国太子丹。壮士:指甘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复仇的荆轲。冠:头巾或帽子。【鉴赏】这是一首借送别友人而抒发己情的五言绝句。作者骆宾王具有浓厚李唐王朝正统思想而又一生坎坷。他“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对自己的际遇,他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称帝,他极为不满;等待时机匡复李唐王朝,是他矢志不渝的心愿。本诗明白地表达了他摆脱压抑、干出一番事业的这种心境和愿望。上联写昔日荆轲在易水边与燕太子丹告别时,一曲悲歌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怒发冲冠。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替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迫燕割让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皆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荆轲踏节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荆轲的深深崇敬。如今作者在易水边送别友人,很自然地想起了荆轲的故事。本联在写作技巧上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友谊深长、别情依依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内容,大量芟夷枝蔓,直接纳入史实。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作者心中蕴藏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的易水送客融为一体,从而为下联的抒怀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怀古以慨今的气氛。下联用对仗的句式抒怀。前一句很自然地引出后一句,“今日水犹寒”是全诗的重心所在。写法上既寓情于景,又景中带比。说荆轲虽然死了,但他代表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却千载犹存。“人已没,水犹寒”,隐含了作者对当今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已”、“犹”两个虚词的运用和“昔时”与“今日”的对比,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畅,又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作者那种抑郁难申的悲痛。全诗题为“送人”,但却无一句是叙自己送别友人的情景,也未告知我们送别的是何许人。然而我们却由它的内容自然地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自然地想见那所送之人,一定是作者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惟有如此,诗人才愿意、也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此诗开了此风气之先。
点击进入:孙犁《采蒲台的苇》原文
文章贵在出奇制胜,孙犁的《采蒲台的苇》便如此。初读它,感觉真是有点矛盾。一方面,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文字质朴,明白如话;歌颂抗日军民英勇无畏的主题,也并不新鲜。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确实被打动了、感染了,要不,何以那随处都是的苇,那“倒在冰上”、“血冻结了”的“他”,宛如挺立在眼前?何以那“沙着嗓子”喊出的“没有!没有!”会轰响在耳畔?于是,我们蓦然想起了古人说过的“看似寻常最奇崛”,饶有兴趣地寻觅其艺术魅力的奥秘。
采蒲台的苇。推荐。爱诗词网。点击进入:孙犁《采蒲台的苇》原文文章贵在出奇制胜,孙犁的《采蒲台的苇》便如此。初读它,感觉真是有点矛盾。一方面,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文字质朴,明白如话;歌颂抗日军民英勇无畏的主题,也并不新鲜。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确实被打动了、感染了,要不,何以那随处都是的苇,那“倒在冰上”、“血冻结了”的“他”,宛如挺立在眼前?何以那“沙着嗓子”喊出的“没有!没有!”会轰响在耳畔?于是,我们蓦然想起了古人说过的“看似寻常最奇崛”,饶有兴趣地寻觅其艺术魅力的奥秘。“艺术就是感情”(《罗丹艺术论》)这句话,是对艺术特征的一种概括。《采蒲台的苇》在根本上,是以炽热至真的感情征服人的。写景状物,叙事写人,无不如此。苇,本是“无情物”,但经过作者感情的投射,却变得那么通人性,有人情。作者到白洋淀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到处是苇”,但他既不写苇之茂盛状,也不写苇塘之浩荡貌,却从苇与人的关系上落笔:“人们依靠苇生活”,“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苇,是人的养育者,又是人形影相随的好朋友,引得读者也对它充满好感、亲切感。然后,作者介绍了苇也有若干品种,“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写的虽是苇的“性质”,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与人的品质的内在联系。作者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照样产生了赋人的色彩於苇的艺术效果,替本来并不熟悉苇的读者,减弱了陌生感。同时,四种用途的苇中,“有骨性”的正草,又为下文将出现的英雄气概作了情感上的预伏、铺垫。当写到苇的集中地时,作者便直接以拟人手法,使每一片苇塘,都染上了英雄的光辉。“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孙犁亲历了抗日战争,深切地理解苇与人的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关系,他在这里,饱蘸感情的浓汁写出了这种关系,也就使“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使苇具有感人的力量。文章转入叙事写人时,过渡句是“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名为写苇,实是写人了。“最好的苇”,显然指最坚强的人了。出色的白描,清楚地展示了作者的感情流程,牵动着读者的心,犹如身临其境。先是静的处理:妇女们默默地把“最后战斗流血”的危险接过去,把安全送给干部。作者几乎屏声息气地写着,敬佩的暖流在心里奔突。接着,是动的描写,主要是对话、声音。回答敌人的盘问,“他”一共只说了四句,都是否定句。十分明显,是拒绝回答。即使半边脖子被砍断,歪着头,他最后的一句,仍然是“没有”。四句回答,“简短有力”,凛然不屈,掷地有声。真的是“掷地有声”——因为紧跟着,所有的妇女都随之喊“没有!没有!”如回声般,齐心与“他”一起掩护着干部,反抗着兽行。“他”牺牲了,倒下去了,而悲壮的呼声“没有!没有!”却升腾起来,直冲云霄。作者的情感,此时已达到了沸点,他直抒胸臆,赞颂道:“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动情的歌颂,这至诚的希望,在今天,依然感人肺腑。文章以赤诚的心,点燃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点燃了民族的心。它,是永恒的。写得集中紧凑,是文章成功的又一因素。苇,作为歌颂立意的寓托物和行文的脉胳,贯串全文,地位显赫,几乎每一自然段都有苇出现。而苇,又因为被描写成品性通人,所以,处处皆苇,便处处皆人,便处处都有英雄气息。文章的对象,集中於人与苇,而所涉及的季节,又都在冬天:“我来的早”,是冬末;英雄壮举:发生在严冬。连牺牲的“他”,也刚“从苇塘打苇回来”。有如此集中的安排,短短的篇幅方能酿出浓烈的情味。文章十分朴实简洁,惜墨如金般的。这一方面暗合了苇的特点和普通民众的朴实,另一方面,也使短兵相接的场面,不致淹没在繁复的词藻中,反而“素以为绚兮”,有其自然天生、真挚可信的风采。
巧缘艳史。推荐。爱诗词网。巧缘艳史民国排印奉《巧缘艳史》正文书影民国排印本《巧缘艳史》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又名《巧缘浪史》。四卷十二回。不题撰人。实为“江海主人编”,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现仅存民国排印本。日本鬼磨子书房、台北“中国古艳稀品丛刊”影印民国排印本,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民国排印本。宋朝江南名士黄上卿,考中三甲,放了河南安阳县正堂。夫人病亡后,就到扬州娶了蔡监生之女为妻。新婚之夜,上卿见新人姿容绝世,国色无双,夫妻如鱼得水,曲尽一团恩情。回家后,凡家中大小事情均由蔡氏掌管,自己择日上任而去。两月后,蔡氏打听得华严寺十分热闹,就打扮得如花似玉,与随身使女爱莲乘轿来到寺内朝佛游玩。正巧被在寺中卖珠客曹悦心撞见。悦心年轻貌美,一见蔡氏,惊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一路随轿来到黄府,打听到家里实情。回寺一夜痴想。最后装作卖婆到蔡府卖珠。夫人在挑拣时,悦心故意将一串好珠撒落在地,借口天晚,明日来寻。夫人怕珠少说不清楚,就留宿悦心。悦心百般挑逗,两人遂做巫山之梦。事后,夫人串通爱莲,悦心黄昏即入黄家,三人月下花前饮酒,十分有趣。从此朝欢暮乐,朝藏夕出,无人知晓。本城衙行生理邬利,年三十方娶妻。妻玉奴柔顺聪明,夫妻二人十分眷恋。一日同到岳家拜寿,邬利先回。玉奴回家途中遇大雨,到寺中躲避,被悟明、悟净两个和尚撞见,假献殷勤,强抱入室凌辱。玉奴无奈,只得屈从,忍辱偷生。玉奴的丈夫邬利因不见妻子回家,往岳家接迎又不见人影,遂发生争吵,告到县衙。事关人命,县太爷只得先把邬利下狱。一夜玉奴为寺中老和尚侍宿,因思家心切,一味小心顺从,以求放归。并立下重誓,保证不说出老和尚之事。于是老和尚清晨悄悄打开山门,放了玉奴。那悦心与夫人朝欢暮乐,不觉二载。一日闻听老爷转升,将要回家取家眷赴任。夫人拿出十多封银子交给悦心,暂时分手,再想良策。黄上卿荣归回家,忙忙碌碌过了十余日。那天上午,上卿见床顶上有一块干唾,怀疑蔡氏有外遇,于是逼诱爱莲说出内情。于是先到华严寺,将曹悦心以往所做的事访查得八九不离十,然后报官假说失盗,大盗藏在寺里。县公准备派人到寺搜查,此时玉奴来到县前,将前事一一说明。县公大怒,即到华严寺,搜得三个和尚、三个妇人和一个卖珠客。在审讯中,玉奴特地为老和尚开脱。县公问明情况,判老和尚还俗,悟明、悟净问斩,曹悦心以盗银罪充军。本县差人孙昌,年轻无妻,经同事冯管介绍,娶了容貌标致的青年寡妇花玉兰为妻,如鱼得水。过了半年光景,孙昌常去走差,在家也不像初婚那样情意绵绵,玉兰心上不甚满意。再加上孙昌常吃醉酒撒酒疯,无故打骂玉兰,使玉兰心中冷落了几分。一日玉兰在后门汲水时,因力不济失手将桶落在井中。正在为难之时,得邻家浪子吴仁帮助。以后吴仁常来帮助打水,意欲勾搭玉兰。一次吴仁来时恰遇大雨,又值孙昌走差在外,玉兰就邀吴仁进屋小坐,后又一同吃酒谈笑。双方意通情通,自此夜夜同床,时时共笑。不久,双双来到西子湖畔住下。那孙昌回家,不见玉兰,但家中银物一些不少,疑惑不止。此事被城中一光棍杨禄知晓,假作玉兰表叔来勒索孙昌。未成,就写下状词告孙昌谋杀妻子,尸迹无存等情。知县见人命关天,就将孙昌下了狱。而吴仁与玉兰到杭后坐吃山空,又无生意可做。迫于生计,玉兰沦为妓女,打扮迎客。嫖客纷纷,车马不绝。不久官差冯管往都院下文,来到杭州,发现了玉兰的踪迹,报告官府,将她捉拿归案,孙昌才得以无罪释放。
【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注】我们都怀着超逸的兴致和宏大的志愿,飘然欲飞,想上青天把明月抱在怀中。揽(lǎn):拉拢,抱住。逸兴:豪迈超逸的兴致。意谓:我们俩共同怀有豪迈超逸的兴致,壮思飞动,欲上九天,摘取明月。抒发了诗人豪迈之情和追求美好理想的宏远之志。【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志向宏大,雄心勃勃。[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有为的青年,要给自己的思想插上为四化振飞的双翼,在革命的航程上勇于搏击,不停地奋进,让思想像郁郁青松,永远保持年轻!(贾宏州《青年的思想要年轻》)二、用以形容想要飞上天空或太空,近距离接触天体星辰。[例]明天全区召开“欢送飞行员大会”,他将在会上朗诵这首诗。他读得深沉而激动,脸上闪着光,眼里含着情,双眉一闪一闪,象奋飞的燕翅。我看着他的脸,忽然想起了李白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陈国华《飞的遐想》)【全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翻译】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挽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意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心如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
俱杯逸兴壮思飞。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注】我们都怀着超逸的兴致和宏大的志愿,飘然欲飞,想上青天把明月抱在怀中。揽(lǎn):拉拢,抱住。逸兴:豪迈超逸的兴致。意谓:我们俩共同怀有豪迈超逸的兴致,壮思飞动,欲上九天,摘取明月。抒发了诗人豪迈之情和追求美好理想的宏远之志。【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志向宏大,雄心勃勃。[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有为的青年,要给自己的思想插上为四化振飞的双翼,在革命的航程上勇于搏击,不停地奋进,让思想像郁郁青松,永远保持年轻!(贾宏州《青年的思想要年轻》)二、用以形容想要飞上天空或太空,近距离接触天体星辰。[例]明天全区召开“欢送飞行员大会”,他将在会上朗诵这首诗。他读得深沉而激动,脸上闪着光,眼里含着情,双眉一闪一闪,象奋飞的燕翅。我看着他的脸,忽然想起了李白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陈国华《飞的遐想》)【全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翻译】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挽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意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心如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赏析】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李白于上年在幽州目睹安禄山阴谋叛乱之嚣张气焰,忧心忡忡,游历河北河南后,本年秋来宣州,恰遇李华以监察御史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谢朓楼在今安徽宣州,名叠嶂楼,乃南齐宣城太守谢朓高斋地,又名北楼、谢公楼。诗中抒发年华虚度、无路报国之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朓诗歌之豪情逸兴,末复流露消极出世情绪。感情激荡,章法跳跃。起二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发兴无端”(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二),包含对时局之深切忧虑及自己无法施展才能之愤懑心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两句,描写无法摆脱之苦闷心境,用喻精巧贴切,均为后人传诵之名句。
【诗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译注】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全诗】《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渭河流域农村农家薄暮景致。面对农家安闲的生活,诗人顿生羡慕之情。全诗共十句,用笔似信手拈来,却形象之极,读来眼前如一段电影画面在徐徐滑过。“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用的是一组远景镜头对这幅农家晚归图刻画了一个总的背景。温暖的夕阳笼罩着小小的村庄,仿佛给小村披上了一层暖暖的柔纱,远远地可以看见有人赶着牛羊归来,隐入小巷深处。镜头慢慢地推近,便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望着远方,等着放牧的孙儿归来。接着镜头平移,我们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抽穗,而蚕儿成眠桑叶已经稀疏。这时,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鸡的啼叫,田埂上,农夫们扛着锄头回来了,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说着絮絮闲话。而不远处,一位诗人正看着他们,惆怅地摇头感慨。诗人为何会油然而生惆怅之心呢?这得联系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王维早年在政治上接近张九龄,倾向进步,但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后,王维深感在政治上无依无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信步来到田野,看到这样一幅农家晚归图,看到农家的生活是如此安然闲逸,而自己在仕途上却是坎坷波折,身心俱疲,不由得又陡生羡慕之心,退隐之念。《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反复复地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巧妙地化用《式微》篇名入诗,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念,表现含蓄但又蕴味深远。全诗前八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以“式微”暗扣第二句“穷巷牛羊归”的“归”字,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斜阳照墟落。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译注】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全诗】《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渭河流域农村农家薄暮景致。面对农家安闲的生活,诗人顿生羡慕之情。全诗共十句,用笔似信手拈来,却形象之极,读来眼前如一段电影画面在徐徐滑过。“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用的是一组远景镜头对这幅农家晚归图刻画了一个总的背景。温暖的夕阳笼罩着小小的村庄,仿佛给小村披上了一层暖暖的柔纱,远远地可以看见有人赶着牛羊归来,隐入小巷深处。镜头慢慢地推近,便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望着远方,等着放牧的孙儿归来。接着镜头平移,我们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抽穗,而蚕儿成眠桑叶已经稀疏。这时,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鸡的啼叫,田埂上,农夫们扛着锄头回来了,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说着絮絮闲话。而不远处,一位诗人正看着他们,惆怅地摇头感慨。诗人为何会油然而生惆怅之心呢?这得联系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王维早年在政治上接近张九龄,倾向进步,但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后,王维深感在政治上无依无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信步来到田野,看到这样一幅农家晚归图,看到农家的生活是如此安然闲逸,而自己在仕途上却是坎坷波折,身心俱疲,不由得又陡生羡慕之心,退隐之念。《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反复复地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巧妙地化用《式微》篇名入诗,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念,表现含蓄但又蕴味深远。全诗前八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以“式微”暗扣第二句“穷巷牛羊归”的“归”字,首尾呼应,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