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以渐

傅以渐朗读

傅以渐

一、开代文章第一家

明末,社会动荡不安;清初,人民需要休养生息。清朝建立之后,经过一段恢复和发展,清廷便决定开科大选。在清代首次科考中,傅以渐一举夺魁,成为首科状元,名扬天下,声震故里。

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东昌府聊城(今属山东)人。聊城位于运河之畔,明清之际已是人文荟萃之地。据县志记载,此地民风极其淳朴,士多才俊,文风为诸邑之冠,武风亦极一时之盛。傅氏子孙便是借这个人杰地灵的环境发展起来的,不但出了政界要员,文苑名家,还出了武林高手。

翻阅傅氏族谱,便可知道傅状元的先世。其远祖是吉安府永丰(今属江西)人,其聊城初祖,名回祖,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任冠县(今属山东)县令。冠县在明代属东昌府。傅回祖治理冠县很有政绩。据清初人所撰傅氏碑文说,回祖公任冠县县令时,颇有善政,百姓不忍其离去,回祖公乃留三子以抚慰之。又据说,回祖公的夫人精勘舆之学,认为卜居聊城,后世必可腾达,因此寓居北方,不再南归。自此,傅氏在聊城繁衍生息,务农经商,治文习武,荣耀家室,兴国安邦,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家族。

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十月十二日,傅以渐出生在聊城这块宝地上。他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强记博闻,成绩斐然。

3岁能诵书,5岁熟读经史,10岁便写得一手好文章,曾被选为诸生,受业于莘县(今属山东)少司空孙兴公,每次考试皆夺魁,乡人赞不绝口。后在聊城城东南书院读书,众生辍学,惟独傅以渐攻读不懈。16岁时,随人去北京,见旅舍墙壁题有鼓励人砺志上进的话,大加感叹,矢志进取。时值明末大乱,他闭门苦读,无意应试,时人莫测其高深。当时他家境贫寒,作文章时苦于缺少纸张,便在墙壁上起草,文章写成后再将字迹擦去,以备再用;夜间读书,有时没有灯火,便焚香以为照明之具。有一次,土匪围攻聊城,城垣几被攻破,他仍朗诵典籍,有如平时。有人问他:“生死已在目前,还读什么书?”他坦然答道:“死生不过是天命罢了!”正是由于他不畏时乱,不避家贫,苦志力学,博通群书,所以才一举夺魁,终成大器。

顺治二年(1645),清廷首次开科取士。其时,傅以渐35岁,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参加乡试,得中举人。第二年二月,他马不停蹄赴京会试,三月发榜,他榜上有名,成为贡士。四月,参加殿试,得中一甲一名进士,成为清代第一个状元。此后,故里的傅氏过年写春联时,常以“开代文章第一家”为下联,以示荣耀。

二、仕宦15年

傅以渐得中状元,深受清廷重视,屡屡封官晋升。当年即授弘文院修纂,次年,充会试同考官。顺治五年,充《明史》纂修官。八年闰二月,迁国史院侍讲。九年正月,充《太宗文皇帝实录》纂修官;六月,迁左庶子。十年正月,迁秘书院侍讲学士;五月,迁少詹事;闰六月,擢国史院学士;七月,教习庶吉士。十一年八月,授秘书院大学士。十二年正月,傅以渐奉诏陈述时务,上安民三事,甚合国情君意,顺治皇帝又命他作《资政要览后序》。当年二月,又加封太子太保,自此他便成为康熙的尊师。不久,改任国史院大学士,兼文武殿试读卷官,并充任总裁,编辑《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圣训》和《通鉴》全书。后又奉命撰《内则衍义》,复核《赋役全书》。十四年二月,奉谕修《易经通注》。十五年二月,充任会试主考官;同年,因傅以渐久参机务,加少保,进阶光禄大夫,改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傅以渐在宦海生涯中,因品德正,学识博,任职勤谨,理事精慎,深得顺治皇帝赏识和器重,与皇帝过往密,交往多,情谊厚,形成较好的君臣关系,有几件事足以为证。顺治十三年八月,傅以渐因职多任重,力不胜负,在监察御史面前申请辞职,顺治帝立即“温旨慰留”,降旨说:“您是辅佐朕的重臣,办事淳诚朴慎,勤劳精细,现在任重道远,怎么能同他人一样引退呢?您应该施展自己的才干,辅佐朕教化人民,治理国家!”顺治对傅以渐特别垂青,圣眷隆重,倍于同僚。

次年,谕旨傅以渐和曹东荣编纂《易经通注》,但这不是通常的命令,而是详细说明编纂缘由,简要提出希望,说来娓娓动听,完全没有以上压下,盛气凌人的味道。顺治先说《易经》的重要,“义精而用溥”;又说自三国时的魏国,直到明朝,历代均很重视,都有研究,一一陈述,不厌其烦;接着又说,他们的研究和著述,各有长短,我们有必要殚心研究,取长补短,重新注释,这才自然地交待任务;最后,简约而恳切地提出要求和希望。傅以渐不但出色完成编注《易经》任务,而且在当年冬天,仅以3天时间,就独自审阅处理两个月所积压的800余件奏章。

事隔一年,到顺治十五年二月,傅以渐和学士李霨主持会试大考。入闱应试,按旧例允许携带书籍,如今有关人员却提出要定禁例,而众考官要求携书应试。对此,傅以渐态度明朗,直言敢谏,立即上奏皇帝,要求废除禁例,准许携书入试。最后,得到允许。

傅以渐主管大考,积劳成疾,吐血发病,提出“乞赐另遣一员,同李霨任事”。顺治允复,恩准回籍养病。1年之后,病仍未好,傅以渐乞求免职。顺治宽慰他:“加意调理,稍痊,即来京入直办事,不必引请处分。”下一年三月,傅以渐再次请求免职,顺治仍然劝说,要“加意调摄”,“不必求罢”,并称赞他多年辅佐理事,清慎素著。直到顺治十八年初,顺治帝驾崩,康熙即位,傅以渐仍上疏乞罢。这次,经下部议后,才准解任,在家调理,病痊起用。

三、名垂青史

傅以渐长得方脸丰颐,颏下多髯,伟腰大腹,看来是条硬棒棒的大汉,其实,他并不强健,且有咯血的毛病。从他病倒到去世,七八年时间里,多数是在籍养病。他病逝于康熙四年(1665)四月十九日午时,终年57岁。

傅状元身居相位,但并非行则马,衣则裘,他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和行为规范。他食不重味,衣皆再浣,无异寒素;临终遗言,勿请恤请谥——不要抚恤,不要追加封号。他不惯于骑马,常乘一小黑驴,令二仆牵缰,来往于宫廷之间。世祖(顺治)偶见,不禁大笑。事后,顺治亲笔绘画轴一幅,俨然傅以渐骑驴小像,并题诗于其上,有句云:“状元归去驴如飞”。顺治以此赐予,以渐泰然受之。他性情温和,善与人交,与同僚相处10余年,从无骄矜嫉妒之私。奖掖后进,惟恐不及。他闻百姓疾苦,痛切于身,心思拯济乃已。闾里有义举,必赞成之。在家养病期间,主持编修《聊城县志》,拖着病体为乡里做些有益事情。家人曾因宅基与邻居相争,他得知后,责令家人退后数尺。对方为之感动,也自动让出数尺。于是,便出现一条“仁义胡同”,传为千古佳话。

傅以渐严于治学,精于考究,四书五经,矻矻入解,天文地理,礼乐兵农,无所不通。众人尊为“星岩先生”,世人评论说“道德文章实为一时之冠”。他一生著述及奏议甚多,如《狐白解太史名篇》、《中规篇》、《诗经礼记春秋题说》、《贞固斋四书制义》、《贞固斋诗集》等等,但传到今天的甚少,除《四书易经制义》一书,《明史记事本末序》和《聊城县志序》两文,五律和七律两诗,其余悉毁于火。据说,他还作过一套鼓儿词,流传于北方民间,已无从查考。

傅以渐病逝后,悼之者烈烈,恸之者切切,赞之者纷纷。据《东郡傅氏族谱》(道光年间嘉荫亭藏版本)和《聊城县志》记载,皇清诰授其3代俱为光禄大夫,大学士高阳李霨亲撰碑文,史官宋弼撰《少保大学士傅公传》,掌京畿道监察御史榆山朱续为《东郡傅氏族谱》写序,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为重修《东郡傅氏族谱》撰序。朱续称他“为国元老”,“功业炳然”。宋弼赞他“不奔兢于势力,不诡随于门户”,“见可而进,审几而退,既清且慎,不争不党”。

这位崛起孤寒,首夺大魁,身居尊位,名播四海的状元,葬于聊城城南傅家坟祖茔。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意思2】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鸟那样的一双善于飞翔的翅膀,无法聚在一起,但彼此内心里却像有着犀牛角的白纹一样息息相通。原是比喻爱恋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常用后句泛指双方思想感情一致,彼此心领神会。灵犀:据说犀牛角中有一条细线似的白纹,贯通两端,感应非常灵敏。【释义】唐·李商隐诗词名句。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解析】“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心心相印,现多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是什么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中的角质有如一根白线,上下贯通,感应灵异,故以喻人心相通。说详晋·葛洪《抱朴子》。语见唐·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次酒宴上见到了一位官家小姐,二人一见倾心,但无法接触交谈,只是身隔心交,李商隐因此彻夜难眠,便写下了《无题》诗一首以抒胸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的大意是:猜酒行令你笑吟吟,款款春韵实在是动人。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何时能再见你倩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飞翼,彼此却有一颗眷恋的心。晨鼓已响我该上班去,寂寞无聊好似蓬草没有根!

后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语便传用开来【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注释】1.灵犀:即通犀。《汉·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2.送钩:藏钩于手中令人猜,又称藏钩。射覆:器皿下覆盖物品令人猜(射)指。这两种皆酒宴间的游戏,借以渲染欢乐气氛。3.听鼓应官:指听到鼓声必去官府应卯理事。兰台:汉代以来保存秘书图籍的宫观。《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走马兰台,说明诗人当时官秘书郎。这是一种职位不高、无大权势的清要之职。转蓬:《淮南子》:“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评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常比喻: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赏析】解释灵犀: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在犀牛角上有细线一样的白色花纹贯通两端,能够感应灵异。原用来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双方融洽一致,心领神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早年生活贫困,因文才出众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后来王茂元也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他因此遭到两派的排斥,后半生一直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情致深蕴,流丽婉转,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但由于他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当多的诗篇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追忆了他年轻时的一段恋情。诗人写道,在那星辰闪烁、爽风宜人的夜晚,我俩相遇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相遇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之中。人们隔着座位劝着酒,分组玩着送钩、射覆的猜谜游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俩双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们虽然没有凤凰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有犀牛的灵角,能够心心相通。在这无声的心灵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纵即逝,又该策马到兰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于是只能在泪光中分别,惆怅不已,叹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飘转的蓬草。

()

《第二性——女人》

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

()

《接吻门·严辰》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在罗马尼亚日乌县的布伦库什公园,有现代派名雕塑家康斯坦丁·布伦库什设计建成的三组艺术作品:“沉默的桌子”、“接吻门”、“未完的柱子”。“接吻门”由巨大的方石组成,正反两面左右石柱上,都同样刻有男女接吻的浮雕。

()

《孟子》

孟子曰:“民为贵

()

【名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与译文]彩笺,用来题诗或写信的彩色精美信笺。尺素,书写用的白色生绢,长约尺许,故称尺素。这里“彩笺”、“尺素”都是书信的代称。兼提二者,是表示寄情达意的殷切。两句的意思是,我想寄信给你诉说内心的思念和愁苦,可是你一去杳无音讯,而天地是这样的广阔,谁知你如今究竟在哪里呢?这两句词,表达了居家的思妇望远怀人而又难通音问的惆怅情绪,造语工巧,文字秀美。

()

【诗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出处】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译注】明天分别后,我们就被华山阻隔,今后各自在世上会怎样,你我都将茫然不知。山岳:西岳华山或指大山。世事: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鉴赏】今日难得相聚,彼此是何等的欢欣喜悦!明日又将离别,一南一北,隔着无数山岳;对于世事的变化无常,彼此都感到困惑茫然。好友久别重逢,把酒欢笑;但是马上又要分手,想到此去一别,彼此未来的际遇难测,内心有说不尽的依恋与伤痛。【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分别时感到双方别后将前程难料或难得再见。[例]送我到黄瓦衔,临歧分手,我念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结尾两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暗示他后会恐无期矣。(流沙河《锯齿啮痕录》)二、用以形容分别后彼此再不见面或再无音讯。[例]从此,我再也没和这家人见面,也不了解她们嗣后的任何消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舒《间谍夫人在上海》)【全诗】《赠卫八处士》.[唐].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