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注释】
选自《左传·隐公六年》。
失:丧失,失去。
长:滋长。
【赏析】
鲁隐公六年五月,郑庄公派兵入侵陈国,俘获大批人员、物资。
以前,郑庄公曾派使者出使陈国,请求与陈国结好。陈桓公不同意。陈国大臣五父劝谏说:“亲近仁义,和睦邻邦,是国家的重要政策。希望君王答应与郑国结成友好。”陈桓公却认为,宋国、卫国才是最大的祸患,而郑国不可能危害到自己,拒绝了大臣五父的建议。人们由此得出结论说: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意思是:善事不可轻易丢失,恶事不能让其滋长。
郑国主动提出与陈国结交,本身就表达了一种善意。陈桓公拒绝郑国的善意,导致两国关系恶化。一方面失去了善,一方面滋长了恶。滋长恶而不改正,又怎么可以补救呢!
如果陈国当初与郑国结成友好邻邦,助善抑恶,战争原本不会发生。所以周朝大夫周任说:“治理国家的人,见到恶应该像农夫除草一样,把它割掉,堆起来做肥料,挖掉老根,不让它再次萌芽生长,这样善就能够发展了。”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恶不可积,过不可长。”其意源出于此。
善不可失。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注释】选自《左传·隐公六年》。失:丧失,失去。长:滋长。【赏析】鲁隐公六年五月,郑庄公派兵入侵陈国,俘获大批人员、物资。以前,郑庄公曾派使者出使陈国,请求与陈国结好。陈桓公不同意。陈国大臣五父劝谏说:“亲近仁义,和睦邻邦,是国家的重要政策。希望君王答应与郑国结成友好。”陈桓公却认为,宋国、卫国才是最大的祸患,而郑国不可能危害到自己,拒绝了大臣五父的建议。人们由此得出结论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意思是:善事不可轻易丢失,恶事不能让其滋长。郑国主动提出与陈国结交,本身就表达了一种善意。陈桓公拒绝郑国的善意,导致两国关系恶化。一方面失去了善,一方面滋长了恶。滋长恶而不改正,又怎么可以补救呢!如果陈国当初与郑国结成友好邻邦,助善抑恶,战争原本不会发生。所以周朝大夫周任说:“治理国家的人,见到恶应该像农夫除草一样,把它割掉,堆起来做肥料,挖掉老根,不让它再次萌芽生长,这样善就能够发展了。”《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恶不可积,过不可长。”其意源出于此。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推荐。爱诗词网。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现常用“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借以表明听取各方面人的意见的重要,也劝诫自以为聪明的人要多加谨慎。也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出处】唐·杜甫《月夜》。【译注】今夜鄜州明月当空,只有你一人在闺房中独自仰望。遥想我那可怜的年幼儿女,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爸爸。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作者妻小留居鄜州。闺:女子的卧室。未解:不懂得。忆:想念。【鉴赏】鄜:读作fu。鄜州:即今陕西富县。闺中:是指闺房中的妻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杜甫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自己一个人前往灵武(此时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途中被安禄山的军队俘获,押往长安。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长安面对明月,思念妻女所写的。这几句诗语译成白话是这样的:今天晚上的鄜州,只有我妻子一人在那儿独自看着月亮;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怜惜那四个小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想念我这沦落在长安的爸爸。在外流浪的男子,作客异乡,想念妻儿,最爱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四句诗,感受也最为深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而幼小的儿女并不理解。[例]想到这里她不禁眼眶湿润了,这倒不是悲自己的身世,她可怜怀里的孩子,又操心安林的事业和身体。……今天月下独思,不禁想起杜甫的那首《咏月》诗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梁衡《路,该这样走》)【全诗】《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①鄜(fu)州:今陕西富县。当时杜甫的妻子、儿女所在之地。②闺中:指妻子。③二句既点出上句“独看”的内心活动是“忆长安”,又进一层说明“独看”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且因为身边的儿女年小,还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父亲;或者说小儿女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长安的感情。④二句想象妻子看月久,思念深,以致云鬟被夜雾沾湿、玉臂被月光照冷而自己不觉得。清辉:月光。玉臂:洁白的手臂。⑤二句意谓何时才能两人团聚并倚在透明的窗帘边共同赏月,那就月光双照而泪痕消失了。虚幌:透明的薄幔。“双照”与前“独看”对应。【赏析】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玄宗奔蜀。七月,肃宗李亨即帝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安置在鄜州(鄜:读fu,鄜州即今陕西省富县。)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截获,掳到长安。这首诗就是同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这是一篇抒写离情的诗作。题为《月夜》,句句从月色中照出。首联诗人设想闺中的妻子正在“独看”“鄜州月”,衬托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颔联借小儿女点出妻子是因“忆长安”而望月,并加深了“独看”的含意: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而“独”,也因为小儿女“未解”而“独”。颈联想象妻子夜深不寐、独自望月怀人的情形,写得逼真感人,进一步表达出二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以希望之辞收束全篇。全诗构思巧妙,词语精工,情致曲折缠绵,遂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如黄生所云:“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遥怜小儿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出处】唐·杜甫《月夜》。【译注】今夜鄜州明月当空,只有你一人在闺房中独自仰望。遥想我那可怜的年幼儿女,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爸爸。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作者妻小留居鄜州。闺:女子的卧室。未解:不懂得。忆:想念。【鉴赏】鄜:读作fu。鄜州:即今陕西富县。闺中:是指闺房中的妻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杜甫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自己一个人前往灵武(此时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途中被安禄山的军队俘获,押往长安。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长安面对明月,思念妻女所写的。这几句诗语译成白话是这样的:今天晚上的鄜州,只有我妻子一人在那儿独自看着月亮;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怜惜那四个小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想念我这沦落在长安的爸爸。在外流浪的男子,作客异乡,想念妻儿,最爱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四句诗,感受也最为深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而幼小的儿女并不理解。[例]想到这里她不禁眼眶湿润了,这倒不是悲自己的身世,她可怜怀里的孩子,又操心安林的事业和身体。……今天月下独思,不禁想起杜甫的那首《咏月》诗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梁衡《路,该这样走》)【全诗】《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①鄜(fu)州:今陕西富县。当时杜甫的妻子、儿女所在之地。②闺中:指妻子。③二句既点出上句“独看”的内心活动是“忆长安”,又进一层说明“独看”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且因为身边的儿女年小,还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父亲;或者说小儿女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长安的感情。④二句想象妻子看月久,思念深,以致云鬟被夜雾沾湿、玉臂被月光照冷而自己不觉得。清辉:月光。玉臂:洁白的手臂。⑤二句意谓何时才能两人团聚并倚在透明的窗帘边共同赏月,那就月光双照而泪痕消失了。虚幌:透明的薄幔。“双照”与前“独看”对应。【赏析】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玄宗奔蜀。七月,肃宗李亨即帝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安置在鄜州(鄜:读fu,鄜州即今陕西省富县。)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截获,掳到长安。这首诗就是同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这是一篇抒写离情的诗作。题为《月夜》,句句从月色中照出。首联诗人设想闺中的妻子正在“独看”“鄜州月”,衬托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颔联借小儿女点出妻子是因“忆长安”而望月,并加深了“独看”的含意: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而“独”,也因为小儿女“未解”而“独”。颈联想象妻子夜深不寐、独自望月怀人的情形,写得逼真感人,进一步表达出二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以希望之辞收束全篇。全诗构思巧妙,词语精工,情致曲折缠绵,遂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如黄生所云:“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墓园挽歌。推荐。爱诗词网。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牛群在草原上迂回,吼声起落,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把整个世界留给了黄昏与我。苍茫的景色逐渐从眼前消退,一片肃穆的寂静盖遍了尘寰,只听见嗡嗡的甲虫转圈子纷飞,昏沉的铃声催眠着远处的羊栏。只听见常春藤披裹的塔顶底下一只阴郁的鸱枭向月亮诉苦,怪人家无端走近它秘密的住家,搅扰它这个悠久而僻静的领土。峥嵘的榆树底下,扁柏的荫里,草皮鼓起了许多零落的荒堆,各自在洞窟里永远放下了身体,小村里粗鄙的父老在那里安睡。香气四溢的晨风轻松的呼召,燕子从茅草棚子里吐出的呢喃,公鸡的尖喇叭,使山鸣谷应的猎号再不能唤醒他们在地下的长眠。在他们,熊熊的炉火不再会燃烧,忙碌的管家妇不再会赶她的夜活;孩子们不再会“牙牙”的报父亲来到,为一个亲吻爬到他膝上去争夺。往常是:他们一开镰就所向披靡,顽梗的泥板让他们犁出了垄沟;他们多么欢欣的赶牲口下地!他们一猛砍,树木就一棵棵低头!雄心别嘲讽他们实用的操劳,家常的欢乐、默默无闻的运命;豪华也不用带着轻蔑的冷笑来听讲穷人的又短又简的生平。门第的炫耀,有权有势的煊赫,凡是美和财富所能赋予的好处,前头都等待着不可避免的时刻:光荣的道路无非是引导到坟墓。骄傲人,你也不要怪这些人不行,怀念没有给这些坟建立纪念堂,没有让悠长的廊道、雕花的拱顶洋溢着洪亮的赞美歌,进行颂扬。栩栩的半身像、铭刻了事略的瓮碑,难道能恢复断气,促使还魂?荣誉的声音能激发沉默的死灰?谄媚能叫死神听软了耳根?也许这一块地方,尽管荒芜,就埋着曾经充满过灵焰的一颗心;一双手,本可以执掌到帝国的王笏或者出神入化的拨响了七弦琴。可是知识从不曾对他们展开它世代积累而琳琅满目的书卷;贫寒压制了他们高贵的襟怀,冻结了他们从灵府涌出的流泉。世界上多少晶莹皎洁的珠宝埋在幽暗而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上多少花吐艳而无人知晓,把芳香白白的散发给荒凉的空气。……远离了纷纭人世的勾心斗角,他们有清醒的愿望,从不学糊涂,顺着生活的清凉僻静的山坳,他们坚持了不声不响正路。……至于你,你关心这些陈死人,用这些诗句讲他们质朴的故事,假如在幽思的引领下,偶然有缘分,一位同道来问起你的身世——也许会有白头的乡下人对他说,“我们常常看见他,天还刚亮,就用匆忙的脚步把露水碰落,上那边高处的草地去会晤朝阳;“那边有一棵婆娑的山毛榉老树,树底上隆起的老根盘错在一起,他常常在那里懒躺过一个中午,悉心看旁边一道涓涓的小溪。“他转悠到林边,有时候笑里带嘲,念念有词,发他的奇谈怪议,有时候垂头丧气,像无依无靠,像忧心忡忡或者像情场失意。“有一天早上,在他惯去的山头,灌木丛、他那棵爱树下,我不见他出现;第二天早上,尽管我走下溪流,上草地,穿过树林,他还是不见。“第三天我们见到了送葬的行列,唱着挽歌,抬着他向坟场走去——请上前看那丛老荆棘底下的碑碣,(你是识字的)请念念这些诗句”:墓铭 这里边,高枕地膝,是一位青年,生平从不曾受知于富贵和名声;知识可没有轻视他生身的微贱,清愁把他标出来认作宠幸。他生性真挚,最乐于慷慨施惠,上苍也给了他同样慷慨的报酬:他给了坎坷全部的所有,一滴泪;从上苍全得了所求,一位朋友。别再想法子表彰他的功绩,也别再把他的弱点翻出了暗窖(它们同样在颤抖的希望①中休息),那就是他的天父和上帝的怀抱。(卞之琳译)注释:①“颤抖的希望”,是因为基督教义认为世界末日即最后审判日,届时死人都得从坟墓里起来接受审判。【赏析】托马斯·格雷是英国18世纪重要的“墓园派”诗人。格雷写诗,量少却质精。他最优秀的诗篇,往往表现出重沉思而不是行动、重个人冥想而不是大众狂欢的特征,语言优雅而较少雕琢,流畅却不显得松散,明晰却充满韵味。《墓园挽歌》正是这样一首诗歌。这首挽歌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哀悼他在伊顿公学时的好友理查德·威斯特。虽然中学毕业以后,格雷上了剑桥大学,威斯特去了牛津大学,两人并没有因此断了联系,而是书信往来不断。1642年,威斯特不幸去世,格雷备受打击,准备撰写挽歌,寄托哀思。这一写,便历经多年,直到1650年才完稿。纵观全诗,其内容明显超越了对具体个人的哀思,而是通过乡村墓地的描写,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权贵和虚荣的蔑视。诗歌语言中流露出一种难以排遣的感伤情怀,与当时英国社会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情感体验相呼应,体现了一代人的情绪。19世纪的作家斯温伯恩曾说,以悼亡诗而论,格雷的这首诗歌在今后的世世代代里将永远无可置疑地占据鳌头,就连对格雷存有偏见的约翰逊,也对该诗赞不绝口。可以说,《墓园挽歌》是英语诗歌中最有吸引力又最耐读的名篇之一。在诗歌开头三节,格雷首先进行设景:黄昏时分,牧人赶着牛群徐徐入村,农民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诗人孑然立于墓地。在这种“苍茫”、“肃穆”的背景之下,晚钟深沉而有力地回荡着、远处的铃声“昏沉”作响、不知名的甲虫“嗡嗡”地飞来飞去、阴郁的鸱枭“向月亮诉苦”……此情此景,此声此音,无不让人产生一种悲凉的感觉。尤其是第一句“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格雷巧妙地把夜的降临比作白天的死亡,点出了他在墓园冥思的下文。在紧接其后的四节诗歌里,格雷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描写墓园中沉睡着的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在世的时候,虽然“粗鄙”、清贫,却也过着田园式的纯朴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而如今,“香气四溢的晨风”的呼召、“燕子从茅草棚子里吐出”的呢喃、“公鸡的尖喇叭”以及“使山鸣谷应的猎号”都不能把他们从“荒堆”和“洞窟”里唤醒。他们长眠于此,默默无语。在随后四节诗歌里,格雷提出了死亡面前贫富均等的思想。权贵们虽然生前显赫,但“光荣的道路无非是引导到坟墓”,权力和财富并不能改变死神的意志。即使他们还要用“栩栩的半身像”、“铭刻了事略的瓮碑”夸耀自己的身份,也不可能带来丝毫的意义,因为这些身外的装饰并不能令他们“恢复断气,促使还魂”。死亡是众生同赴的归属,在死亡面前,权贵们不再有傲慢的资本,他们与那些生时勤俭朴实、死后墓地简陋的劳苦大众一起接受生命终止的宿命。在对权贵和虚荣进行谴责和嘲讽之后,格雷把同情的笔锋转向默默无闻的农民。他们没有投生到条件良好的家庭,被“贫寒”剥夺了学习和造就的机会,因而无法发挥才能、施展抱负。或许,正是在这些“粗鄙”的农民当中,有不亚于弥尔顿的诗歌天才,有强过汉普敦和克伦威尔的领袖人物,但现实的境况却压制了他们走向“光荣的道路”的可能。他们好似深埋在海底的“晶莹皎洁的珠宝”,或者在荒野上独自“吐艳”的花朵,遭命运无情地埋没。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相当不幸。然而,恰恰是这样的不幸,帮助他们“远离了纷纭人世的勾心斗角”,“坚持了不声不响正路”。他们没有“雄心”、“豪华”、“荣誉”、“谄媚”和“知识”,他们在“贫寒”中保留了自己的纯真本性。正所谓无权也无罪,地位低下,未尝不是一种福佑。在最后九节诗歌里,格雷对自己死后的情景展开了联想。有朝一日,偶然的缘分也许会将一位同样对往者心存感念的“幽思”之人引领到他的墓前。这位有心人可能会对他产生兴趣,向路过的“白头的乡下人”打听他的生平。于是,我们通过“白头的乡下人”的描述,看到了格雷平时的所作所为:他曾踏着“露水”去“会晤朝阳”,曾在午后“懒躺”在一棵“老根盘错”的山毛榉树下,也曾“转悠到林边”排遣自己的情感。他就像接下来的墓铭中概括的一样,远离尘世虚荣,“生性真挚”,“乐于慷慨施惠”,最后投入“天父和上帝的怀抱”。其中,“他给了坎坷全部的所有,一滴泪;/从上苍全得了所求,一位朋友”,刚好映衬了格雷感伤的情怀,以及与威斯特之间的友谊。全诗一共三十二节,每节由四行五音步抑扬格的诗句组成,押abab式的交韵,结构匀称,节奏齐整,韵脚严格,表现出古典主义的文雅气质。诗歌中不时出现的“雄心”、“豪华”、“荣誉”、“知识”之类的人格化抽象名词,也体现了古典主义作家们力图将具体事物扩展为普遍品质、表达“永恒真理”的用意。但在古典主义艺术的外衣之下,《墓园挽歌》传达的却是浪漫主义的情感,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时代纷乱状态的厌恶、对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渴望。正是从《墓园挽歌》开始,英国诗歌才逐渐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理性的优势地位被感情或感受所取代。(蔡海燕)
【诗句】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出处】唐·卢纶《晚次鄂州》。【意思】安史之乱使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漂泊。国难乡思已使诗人两鬓如霜,时值萧瑟的寒秋,心境就更加悲凉。所以虽然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回千里迢迢的故乡,此时此刻在秋风落叶中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注: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全诗】《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释】①二句意谓汉阳城在晴朗气候下已远远望见,但估计孤舟还需要一天的航程。汉阳: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北部,汉水之北,水北曰阳。②二句写舟行情景极为传神,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铨释云:“三句言浪平舟隐,估客高眠。凡在湍急处行舟,篙橹声终日不绝。惟江上扬帆,但闻船唇啮浪,吞吐作声,四无人语,水窗倚枕,不觉寐之酣也。四句言野岸维舟,夜静闻舟人相唤,加缆扣舷,众声杂作,不问而知为夜潮来矣。诵此二句,宛若身在江船容与之中。”估客:商人。舟人:船家。③二句意谓经过三湘之时,忧愁得鬓发花白,正逢萧瑟的秋色,离家万里,对着明月,思归之心更切。三湘:泛指今湖南境内。④二句意谓家乡的产业都已被战争摧毁殆尽,哪里再能忍受得了江上又有战争的声音!旧业:家产。江上鼓鼙声: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李璘镇江陵,以为天下大乱,惟南方富裕,宜据金陵,保有江南,如东晋故事,于是擅自率水兵东下。此句当即指此事。【鉴赏】此诗系作者有感于安史之乱而作,是一首“伤乱之诗”。前三联从漂泊异乡、衰鬓、归心诸方面暗诉战乱之苦;末联从旧业荡尽,鼓鼙不息等方面抒写伤乱之情,点明主题。据此,似觉前面金圣叹、赵臣瑷之说,尚未探明诗的主意;喻守真之说,则又面面俱到,亦未将主意突出。此诗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联在写法上的以情烘景,再以景染情。浪静、潮生,皆由“估客昼眠”、“舟人夜语”托出;而诗人之情怀,又由“浪静”、“潮生”触发而起。它不仅是景语,且有情在,情景之交融实难分开。这与一般诗词或以情烘景,或以景染情不一样,显得更有情致。所以,此联向为名句,颇得人所喜爱。
旧业已随征战尽。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出处】唐·卢纶《晚次鄂州》。【意思】安史之乱使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漂泊。国难乡思已使诗人两鬓如霜,时值萧瑟的寒秋,心境就更加悲凉。所以虽然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回千里迢迢的故乡,此时此刻在秋风落叶中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注: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全诗】《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释】①二句意谓汉阳城在晴朗气候下已远远望见,但估计孤舟还需要一天的航程。汉阳: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北部,汉水之北,水北曰阳。②二句写舟行情景极为传神,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铨释云:“三句言浪平舟隐,估客高眠。凡在湍急处行舟,篙橹声终日不绝。惟江上扬帆,但闻船唇啮浪,吞吐作声,四无人语,水窗倚枕,不觉寐之酣也。四句言野岸维舟,夜静闻舟人相唤,加缆扣舷,众声杂作,不问而知为夜潮来矣。诵此二句,宛若身在江船容与之中。”估客:商人。舟人:船家。③二句意谓经过三湘之时,忧愁得鬓发花白,正逢萧瑟的秋色,离家万里,对着明月,思归之心更切。三湘:泛指今湖南境内。④二句意谓家乡的产业都已被战争摧毁殆尽,哪里再能忍受得了江上又有战争的声音!旧业:家产。江上鼓鼙声: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李璘镇江陵,以为天下大乱,惟南方富裕,宜据金陵,保有江南,如东晋故事,于是擅自率水兵东下。此句当即指此事。【鉴赏】此诗系作者有感于安史之乱而作,是一首“伤乱之诗”。前三联从漂泊异乡、衰鬓、归心诸方面暗诉战乱之苦;末联从旧业荡尽,鼓鼙不息等方面抒写伤乱之情,点明主题。据此,似觉前面金圣叹、赵臣瑷之说,尚未探明诗的主意;喻守真之说,则又面面俱到,亦未将主意突出。此诗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联在写法上的以情烘景,再以景染情。浪静、潮生,皆由“估客昼眠”、“舟人夜语”托出;而诗人之情怀,又由“浪静”、“潮生”触发而起。它不仅是景语,且有情在,情景之交融实难分开。这与一般诗词或以情烘景,或以景染情不一样,显得更有情致。所以,此联向为名句,颇得人所喜爱。
民为贵。推荐。爱诗词网。《孟子》孟子曰:“民为贵②,社稷次之③,君为轻④。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⑤,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⑥,则变置⑦;牺牲既成⑧,粢盛既洁⑨,祭祀以时⑩,然而旱干水溢(11),则变置社稷。(12)”〔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孟子·尽心下》。体现了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②民,民众,百姓。贵,贵重,重要。③社稷,指国家。社,土神。稷,谷神。古时建立国家必置社稷神庙以祭祀崇奉。因此以社稷代表国家。之,指民众,百姓,即指代上句的民。④君,君王,君主。轻,轻微。⑤是故,因此,所以。丘民,民众。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曰:“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丘,众也。⑥危,危害,危及。⑦变置,更立,更换。变,更也。置,立也。⑧牺牲,用以祭祀的动物。既,已经。成,肥壮。牺牲以肥壮为贵,肥壮代表牺牲的长成。⑨粢盛,祭品。祭祀用的黍稷叫做粢,装在器皿中的食物叫做盛。洁,清洁,洁净。⑩以时,按照时令。(11)然而,然为代词,指上文;而,连词,表连接。然而,即使这样,但仍有的意思。旱干水溢,指水旱灾害。(12)“牺牲”五句意为,牺牲已经肥壮,祭品已经洁净,祭祀也不失时令,但仍有水旱灾害,就更换土神谷神。〔分析〕孟子早年曾游学齐、魏、滕等诸侯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也曾受到礼遇,有过“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滕文公下》)的显赫时刻。但是由于孟子主张的是实行“王道”、提倡“仁政”,极力要求统治者以恻隐之心推恩爱民,“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因此,这就与各强国诸侯“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野心格格不入,他的学说也被认为“迂阔而远于事情”而终不被采纳。在《民为贵》一章中,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并且认为如果诸侯危害国家,社神、稷神接受了祭祀而仍使百姓遭受旱涝之灾,都可以变置改立,反映了孟子较强的民本主义思想。这在当时无疑是大胆而进步的。但是,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并不是他把老百姓的地位看得比君王高。因为孟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性善”论,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行王道,施仁政”。他认为君王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要努力使百姓生活安定,如果得到百姓的归随,好像水向下奔流,谁也不能阻挡(《梁惠王上》)。桀和纣丧失天下,正是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离娄上》)。假如君王能够推恩爱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统治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东西那样容易(《梁惠王上》)。所以,“民贵君轻”的实质还是为了维护君王的统治。他那“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和“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且“民为贵”也仅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一个“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不致饿死”的基本生活条件。故而我们在看到孟子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把民心看作得天下的重要因素所具有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应看到他“民贵君轻”的历史局限性。孟子散文的风格特色是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读来使人感到一气呵成,淋漓痛快。本文同样也体现了这种风格,语言虽然简练,但表达意思很充分,有个性,有感情,有锋芒。〔评说〕朱熹《孟子集注》:“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李贽《四书评》:“劈头说来似太奇,细说来又甚正,只是有识故耳。”
【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意思】你们这些人的身躯与名声都消失了,却无碍于王、杨、卢、骆的作品像万古长流的江河那样永垂后世。尔曹:你们。不废:无伤,无碍。江河万古流:作者把“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作品比做长流的江河。【鉴赏】原诗中有王、杨、卢、骆:指初唐的四个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说称“初唐四杰”。当时体:指初唐时的文体。轻薄:肤浅的人。哂:讥笑。尔曹:你们这一伙人,指讥笑四诗人的人们。原诗意思是:王、杨、卢、骆四位诗人的文体是当时的风尚,某些轻薄的人写文章讥笑他们,谍谍不休。你们这些讥笑别人的人早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而四位诗人的诗,却像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一样,流传久远,绝不因为你们的诽谤而受到什么影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两句诗,今天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某些人的反对无碍于文学艺术家(亦可指思想家、科学家等)及其作品流芳后世。[例1]鲁迅也好,曹雪芹也罢,不因学者的誉词而增辉,也弗以恶人的诋毁而失色。古人所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真是绝妙的诗句,证之于群丑诋毁鲁迅,不亦可乎?(孙郁《棒喝时代: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保护鲁迅精神》)[例2]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反孔子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孔子依然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儒家的圣人。今后再有什么风云变幻,也不会改变这种局势。杜甫有两句诗很深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周桂钿《儒学与当代中国政治》)二、用以比喻无论反对者怎么样,都阻碍不了人或事物的发展或社会的前进。[例]幸而真理总是客观存在的,姚文痞的棍子虽然逞威于一时,到头来毕竟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梦想打尽天下的姚棍子,只是打倒了自己,而且连棍子也一起被人们丢到垃圾桶里去了。(冯英子《杂家何在》)【英文翻译】Butyourbodiesandsoulswillfallintodecay.Whiletheirfamewilllastastheriverflowsforever.(译者未知)Butyouwillperishwithyourcriticism,whileTheirfamewilllastjustastheriverflowsfore'er.(译者未知)【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导读入境】所选的这一首是论初唐四杰的。初唐诗文虽尚未摆脱六朝藻绘积习,但由于四杰的改革创新而起到继往开来、始畅唐风的作用。本篇以四杰为例说明,评论作家,不应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体现了作者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王杨卢骆一反当时宫廷淫靡之诗风,形成了初唐诗风的体制风格,而时人讥笑、批评“四杰”轻薄为文者至今仍未停止。其实,你们这些评论者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生命的消失,名字也就消失了。而四子的作品有如江河不息,万古常流,永远为后人传诵。【赏析1】这首论诗绝句肯定了四子的文学成就,对讥笑四子“轻薄为文”者予以辛辣的嘲讽,强调四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他们这些人所望尘莫及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世代传颂,历经千古而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它寓意深刻,具有丰富的哲里内涵。它意在指出:评价诗文的体制风格,要看它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如何。同时它使人领悟到: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新风尚或许不能尽善尽美,但因它代表了时代的发展,因而将得到世人的肯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启发人们要大胆探索,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发奋有为,对人类、对社会有所贡献。指出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或自以为是,贫图一己之利的浅薄之徒必将遭到历史的无情唾弃。也许时间能冲淡记忆,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要发展,社会要前进,那些促进历史发展,反映人们呼声,为广大人民众所欢迎的新文学、新风尚、新思想才可有长久的生命力。
【赏析2】第二首谈对初唐四杰的评价问题。如何评价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作家,在当时有严重的分歧。有如后来新旧《唐书》所反映的:《新唐书·文苑传序》赞扬四杰“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霸”;《旧唐书·文苑传上》则贬低说“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藻浅露”。杜甫既反对对四杰采取轻率否定的态度,也不同意夸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他首先提出四杰的创作是“当时体”,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体风格,指初唐四杰还没有完全摆脱相沿五百年之久的六朝浮艳诗风。当时许多人认识不到作家的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风尚的影响,因而无休止地哂笑四杰的文体轻浮。杜甫认为四杰的作品从内容上突破宫体诗的束缚,以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真实的思想感情,在唐诗发展中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所以后两句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指那些哂笑四杰的人,他们将湮没无闻,他们的哂笑也不能阻止四杰的创作如江河长久流传。【思考题】“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在赞颂四杰的文学成就,它证明了一个什么真理?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意思】你们这些人的身躯与名声都消失了,却无碍于王、杨、卢、骆的作品像万古长流的江河那样永垂后世。尔曹:你们。不废:无伤,无碍。江河万古流:作者把“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作品比做长流的江河。【鉴赏】原诗中有王、杨、卢、骆:指初唐的四个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说称“初唐四杰”。当时体:指初唐时的文体。轻薄:肤浅的人。哂:讥笑。尔曹:你们这一伙人,指讥笑四诗人的人们。原诗意思是:王、杨、卢、骆四位诗人的文体是当时的风尚,某些轻薄的人写文章讥笑他们,谍谍不休。你们这些讥笑别人的人早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而四位诗人的诗,却像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一样,流传久远,绝不因为你们的诽谤而受到什么影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两句诗,今天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用法例释】一、用以说明某些人的反对无碍于文学艺术家(亦可指思想家、科学家等)及其作品流芳后世。[例1]鲁迅也好,曹雪芹也罢,不因学者的誉词而增辉,也弗以恶人的诋毁而失色。古人所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真是绝妙的诗句,证之于群丑诋毁鲁迅,不亦可乎?(孙郁《棒喝时代: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保护鲁迅精神》)[例2]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反孔子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孔子依然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儒家的圣人。今后再有什么风云变幻,也不会改变这种局势。杜甫有两句诗很深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周桂钿《儒学与当代中国政治》)二、用以比喻无论反对者怎么样,都阻碍不了人或事物的发展或社会的前进。[例]幸而真理总是客观存在的,姚文痞的棍子虽然逞威于一时,到头来毕竟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梦想打尽天下的姚棍子,只是打倒了自己,而且连棍子也一起被人们丢到垃圾桶里去了。(冯英子《杂家何在》)【英文翻译】Butyourbodiesandsoulswillfallintodecay.Whiletheirfamewilllastastheriverflowsforever.(译者未知)Butyouwillperishwithyourcriticism,whileTheirfamewilllastjustastheriverflowsfore'er.(译者未知)【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导读入境】所选的这一首是论初唐四杰的。初唐诗文虽尚未摆脱六朝藻绘积习,但由于四杰的改革创新而起到继往开来、始畅唐风的作用。本篇以四杰为例说明,评论作家,不应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体现了作者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王杨卢骆一反当时宫廷淫靡之诗风,形成了初唐诗风的体制风格,而时人讥笑、批评“四杰”轻薄为文者至今仍未停止。其实,你们这些评论者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生命的消失,名字也就消失了。而四子的作品有如江河不息,万古常流,永远为后人传诵。【赏析1】这首论诗绝句肯定了四子的文学成就,对讥笑四子“轻薄为文”者予以辛辣的嘲讽,强调四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他们这些人所望尘莫及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世代传颂,历经千古而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它寓意深刻,具有丰富的哲里内涵。它意在指出:评价诗文的体制风格,要看它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如何。同时它使人领悟到: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新风尚或许不能尽善尽美,但因它代表了时代的发展,因而将得到世人的肯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启发人们要大胆探索,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发奋有为,对人类、对社会有所贡献。指出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或自以为是,贫图一己之利的浅薄之徒必将遭到历史的无情唾弃。也许时间能冲淡记忆,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要发展,社会要前进,那些促进历史发展,反映人们呼声,为广大人民众所欢迎的新文学、新风尚、新思想才可有长久的生命力。【赏析2】第二首谈对初唐四杰的评价问题。如何评价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作家,在当时有严重的分歧。有如后来新旧《唐书》所反映的:《新唐书·文苑传序》赞扬四杰“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霸”;《旧唐书·文苑传上》则贬低说“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藻浅露”。杜甫既反对对四杰采取轻率否定的态度,也不同意夸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他首先提出四杰的创作是“当时体”,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体风格,指初唐四杰还没有完全摆脱相沿五百年之久的六朝浮艳诗风。当时许多人认识不到作家的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风尚的影响,因而无休止地哂笑四杰的文体轻浮。杜甫认为四杰的作品从内容上突破宫体诗的束缚,以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真实的思想感情,在唐诗发展中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所以后两句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指那些哂笑四杰的人,他们将湮没无闻,他们的哂笑也不能阻止四杰的创作如江河长久流传。【思考题】“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在赞颂四杰的文学成就,它证明了一个什么真理?给你的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