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自哪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什么意思,《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原文出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赏析。
【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
【鉴赏】满座的人里面,谁流下的眼泪最多呢?那位江州司马的青衫都让泪水给沾湿了。江州,就是现今江西省的九江市。司马:是协助州刺史处理政务的小官。诗句中的江州司马就是指作者白居易自己,当时他被贬到九江担任司马,内心十分抑郁不乐。当那位弹琵琶的女子诉说自己不幸的遭遇以后,由于彼此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他的感受最深,眼泪也流得最多。通常形容在某种情况下,自己或某人最受感动的时候,就可用“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一句诗有时就可代表欢乐的事情,只要改为“座中笑声谁最多”就可以了。
【原诗】见“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坐中泣下谁最多。推荐。爱诗词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自哪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什么意思,《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原文出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赏析。【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鉴赏】满座的人里面,谁流下的眼泪最多呢?那位江州司马的青衫都让泪水给沾湿了。江州,就是现今江西省的九江市。司马:是协助州刺史处理政务的小官。诗句中的江州司马就是指作者白居易自己,当时他被贬到九江担任司马,内心十分抑郁不乐。当那位弹琵琶的女子诉说自己不幸的遭遇以后,由于彼此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他的感受最深,眼泪也流得最多。通常形容在某种情况下,自己或某人最受感动的时候,就可用“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一句诗有时就可代表欢乐的事情,只要改为“座中笑声谁最多”就可以了。【原诗】见“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隔叶黄鹂空好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出处】唐·柳宗元《江雪》。【意思1】群山中,不见一只飞鸟的影子:众多的小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的踪迹。千、万:虚指,形容其多。【意思2】巍巍群山中,见不到飞鸟的影子;条条小路上,找不见一个行人的脚印。两句诗写大雪时的空疏冷寂景象。【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空寂的景象。[例]而他们的工作也并不轻松,要从几十公里之外购菜、运粮、运煤,特别冬季一来临,道路难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邹荻帆《玉门秋色赋》)二、用以形容不见人烟,不见鸟兽的荒芜景象。[例]他们有种到了天涯海角被纷繁喧嚣的世界抛弃了的感觉,这里荒芜得惨无人道,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么一种凄凉景观。(李能《天边那群兵》)【全诗】《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①绝:尽。这里是绝迹的意思。人踪:人的足迹。②蓑(suo梭):蓑衣。用棕丝或莎草、稻草编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全诗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诗人外贬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期间。自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以后,唐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张变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作为曾积极参与革新运动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势力打击的对象,他被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永州,虽名为“司马”,却实为“囚犯”,政治上无人过问,生活上亦充满艰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过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间,唐代社会由于贼臣当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使他倍感压抑和苦闷,为了反抗,也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创作了一批山水诗歌,寄寓和披露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江雪》一诗便是他这一时期、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全诗只有四句,20个字,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幅寥廓、壮观而又凄清、冷寂的画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在写远景。举目四望,远处那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竟无一只飞鸟出现;辽阔原野上那纵横交错的小径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真是万籁俱寂!怎么会是这样呢?原来诗人描写的是一个严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整个自然界,也覆盖了千山和万径,致使人踪、鸟影皆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是写近景。它紧承前面两句,本来四野茫茫,一片银装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飞鸟,也见不到一个行人的脚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世界里,人们忽然发现,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着一叶渔舟,上坐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风冒雪,在那里执杆垂钓呢。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画面啊!多么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他在这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的天气里在钓什么啊。原来他正在独自钓“雪”。这首诗似乎纯是写景,四句诗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构成了一幅渔翁独钓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妙绝人间。但人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处于风雪之中而全然无畏,一杆独钓的老翁,尽管自然环境是如此险恶,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态安祥,难道由他的身上还不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吗。在这个“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的身上,寄托着诗人仕途失意后的苦闷与孤独,也表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诗人生活的理想。现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虽不能有所作为,但也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乎诗人便塑造了一个在飞雪之中执杆垂钓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样的高洁,伟岸而与众不同,是那样的洒脱,超然而置身尘外,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寻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出处】唐·柳宗元《江雪》。【意思1】群山中,不见一只飞鸟的影子:众多的小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的踪迹。千、万:虚指,形容其多。【意思2】巍巍群山中,见不到飞鸟的影子;条条小路上,找不见一个行人的脚印。两句诗写大雪时的空疏冷寂景象。【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空寂的景象。[例]而他们的工作也并不轻松,要从几十公里之外购菜、运粮、运煤,特别冬季一来临,道路难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邹荻帆《玉门秋色赋》)二、用以形容不见人烟,不见鸟兽的荒芜景象。[例]他们有种到了天涯海角被纷繁喧嚣的世界抛弃了的感觉,这里荒芜得惨无人道,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么一种凄凉景观。(李能《天边那群兵》)【全诗】《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①绝:尽。这里是绝迹的意思。人踪:人的足迹。②蓑(suo梭):蓑衣。用棕丝或莎草、稻草编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全诗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诗人外贬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期间。自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以后,唐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张变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作为曾积极参与革新运动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势力打击的对象,他被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永州,虽名为“司马”,却实为“囚犯”,政治上无人过问,生活上亦充满艰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过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间,唐代社会由于贼臣当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使他倍感压抑和苦闷,为了反抗,也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创作了一批山水诗歌,寄寓和披露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江雪》一诗便是他这一时期、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全诗只有四句,20个字,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幅寥廓、壮观而又凄清、冷寂的画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在写远景。举目四望,远处那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竟无一只飞鸟出现;辽阔原野上那纵横交错的小径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真是万籁俱寂!怎么会是这样呢?原来诗人描写的是一个严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整个自然界,也覆盖了千山和万径,致使人踪、鸟影皆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是写近景。它紧承前面两句,本来四野茫茫,一片银装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飞鸟,也见不到一个行人的脚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世界里,人们忽然发现,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着一叶渔舟,上坐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风冒雪,在那里执杆垂钓呢。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画面啊!多么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他在这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的天气里在钓什么啊。原来他正在独自钓“雪”。这首诗似乎纯是写景,四句诗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构成了一幅渔翁独钓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妙绝人间。但人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处于风雪之中而全然无畏,一杆独钓的老翁,尽管自然环境是如此险恶,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态安祥,难道由他的身上还不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吗。在这个“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的身上,寄托着诗人仕途失意后的苦闷与孤独,也表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诗人生活的理想。现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虽不能有所作为,但也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乎诗人便塑造了一个在飞雪之中执杆垂钓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样的高洁,伟岸而与众不同,是那样的洒脱,超然而置身尘外,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寻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活板原文及翻译注释。推荐。爱诗词网。宋·沈括板印②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③。五代时始印五经,已④后典籍,皆为板本⑤。庆历中⑥,有布衣毕昇⑦,又为⑧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⑨。每字为一印⑩,火烧令(11)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2)纸灰之类冒(13)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4)置铁板上,乃密布(15)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0)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1),更互(22)用之,瞬息(23)可就(24)。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25),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6)。有奇字(27)素(28)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30)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1)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32),用讫(33)再火(34)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5)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36)所得,至今保藏。【注释】①选自《梦溪笔谈》。活板,就是活字版。板,通“版”。在印刷术上,从雕刻整块的木板发展到使用可以装拆的活字版,是很大的进步。活字版最初使用瓦字,以后改用木字、铜字,现在一般用铅字。②〔板印〕用整块木板雕刻印刷。③〔尚未盛为之〕还没有大规模地使用。之,指“板印书籍”。我国在公元六百年左右已经发明雕板印刷术,但那时板印书籍还没有被广泛地使用。④〔已〕通“以”。⑤〔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⑥〔庆历中〕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庆历,宋仁宗年号。⑦〔布衣毕昇〕平民毕昇。古代平民百姓多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毕昇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术早四百多年,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项卓越贡献。⑧〔为〕做。⑨〔钱唇〕铜钱的边。⑩〔印〕这里指泥活字。(11)〔令〕使。(12)〔和(huò)〕混合。(13)〔冒〕盖。(14)〔范〕框子。(15)〔布〕摆,排。(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熔。(17)〔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版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19)〔止〕仅,只。(20)〔已自〕已经另外。(21)〔具〕准备好。(22)〔更(gēng)互〕交替,轮流。(23)〔瞬(shùn)息〕极短的时间。瞬,一眨眼。息,一呼吸。(24)〔就〕完成。(25)〔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贴在上面(作为标记)。(26)〔每韵为一帖,木格贮(zhù)之〕把字按韵分类,分别在木格里存放。(27)〔奇字〕不常见的字(生僻字)。(28)〔素〕平时。(29)〔旋〕随即,很快地。(30)〔文理〕这里指木纹。文,通“纹”。(31)〔兼〕并且。(32)〔燔(fán)土〕就是上文中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燔,烧。(33)〔用讫(qì)〕用完,指印完。(34)〔火〕烤。作动词用。(35)〔殊不〕一点儿不。(36)〔予群从〕我的弟侄辈。从,堂房亲属,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译文】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去做。自从五代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书籍,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宋仁宗)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制作了活字版。方法是:用胶泥刻字,薄得像铜钱边儿一样。每个字刻成一个泥活字,用火烧使它坚固。先设置一块铁板,那铁板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等类东西敷盖上。想要印刷时,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地排上泥活字,排满一铁框子算做一板,拿到火上烤它;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那字面,于是字面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上百、上千本,就快极了。通常用两块铁板,一块板印刷,一块板另外去排字,这块板才印完,那第二块板就已经准备好了,交替使用,很短时间就能印出很多。每个字都有几个泥活字,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泥活字,用来防备一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把活字分类标志出来,每一韵部算作一类,把它收藏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临时现刻,用草火烧,转眼间就可以制成。不用木头做活字的原因,是因为木纹有疏有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并且与药物互相粘在一起,不能拿下来;不如用火烧的黏土(制成的活字),用完了再用火烧使药物熔化,用手扒拉它,那活字就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沾上脏东西。毕昇死后,他的泥活字被我的弟侄辈们所得到,一直到今天还珍贵地保存着。字数:2068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83-385页.
【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出处】唐·杜牧《赤壁》【意思】唉!如果周郎当时没有东风之便【全诗】《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①赤壁:三国时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②销:销蚀。将:拿起。③东风两句:意为周瑜破曹全靠火攻,没有东风,火攻则败,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将不会形成。铜雀,台名,二乔,乔家两姐妹。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锁二乔,意指吴国灭亡。【全诗赏析】此诗咏史,作于会昌四年(844)黄州任上。长江上有赤壁多处,三国鏖兵之赤壁本在湖北蒲圻,而此诗所咏为黄州赤壁,当时亦传为火烧曹公处,诗人未予深究也无须深究。后苏东坡沿袭了这一附会,世又称东坡赤壁。前二是一个引子,它抛开了以山河形胜开端的老套,而从一片铁戟写起;而这一片出土的废铁与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相联系,磨洗去时间的斑斑锈迹,便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这样一个见微知著的开端,在构思上非常新颖巧妙。后二作史论,是全诗的精义所在。这不是抽象议论,而是假设推出的可能产生的形象画面:如果不是东风为周郎提供机遇,那么曹公就会打败吴国而掳走二乔,曹公呜呼之后,还会出现“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宫怨情景。宋人许彦周冒失地批评此诗“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穷书生)不识好恶。”殊不知两句之意实在此不在彼,特蕴藉言之,增人感慨。其好处一在以形象代抽象,一在见微知著。两句意味,或谓是“对周瑜的嘲讽”,即“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意。周郎何可嘲讽,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为曹公惋惜。曹操是赤壁一战的失败者,他和杜牧一样注过《孙子》,深谙兵法,就个人才略而言,不在周郎之下,岂能以一战之成败论英雄?对读《题乌江亭》:“胜败从来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以成败论英雄,机遇是十分重要的,这两个观念在杜牧是有着切身体会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他,深知“东风不与周郎便”是个什么味道。在诗中为历史人物翻案,内容的深曲严肃与形式的风流妩媚结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所谓独持峭拗,雄姿英发。
东风不与周郎便。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出处】唐·杜牧《赤壁》【意思】唉!如果周郎当时没有东风之便【全诗】《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①赤壁:三国时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②销:销蚀。将:拿起。③东风两句:意为周瑜破曹全靠火攻,没有东风,火攻则败,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将不会形成。铜雀,台名,二乔,乔家两姐妹。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锁二乔,意指吴国灭亡。【全诗赏析】此诗咏史,作于会昌四年(844)黄州任上。长江上有赤壁多处,三国鏖兵之赤壁本在湖北蒲圻,而此诗所咏为黄州赤壁,当时亦传为火烧曹公处,诗人未予深究也无须深究。后苏东坡沿袭了这一附会,世又称东坡赤壁。前二是一个引子,它抛开了以山河形胜开端的老套,而从一片铁戟写起;而这一片出土的废铁与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相联系,磨洗去时间的斑斑锈迹,便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这样一个见微知著的开端,在构思上非常新颖巧妙。后二作史论,是全诗的精义所在。这不是抽象议论,而是假设推出的可能产生的形象画面:如果不是东风为周郎提供机遇,那么曹公就会打败吴国而掳走二乔,曹公呜呼之后,还会出现“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宫怨情景。宋人许彦周冒失地批评此诗“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穷书生)不识好恶。”殊不知两句之意实在此不在彼,特蕴藉言之,增人感慨。其好处一在以形象代抽象,一在见微知著。两句意味,或谓是“对周瑜的嘲讽”,即“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意。周郎何可嘲讽,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为曹公惋惜。曹操是赤壁一战的失败者,他和杜牧一样注过《孙子》,深谙兵法,就个人才略而言,不在周郎之下,岂能以一战之成败论英雄?对读《题乌江亭》:“胜败从来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以成败论英雄,机遇是十分重要的,这两个观念在杜牧是有着切身体会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他,深知“东风不与周郎便”是个什么味道。在诗中为历史人物翻案,内容的深曲严肃与形式的风流妩媚结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所谓独持峭拗,雄姿英发。
【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意思】天子召见李白,他却不肯上船,仍然狂饮不止,嘴里还喊着“我是酒中的神仙”。天子:指唐玄宗。据载,玄宗曾泛舟白莲池,高兴之余,召李白前往写序。臣:官吏对皇帝的自称。【鉴赏1】原诗作者杜甫借这首诗描写饮中八仙,八位酒仙喜好杯中物者的事迹。“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两句诗是作者对李白的描述,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诗仙李白性情的豪放与潇洒。【鉴赏2】玄宗某日坐船游乐于江上,曾命令部下邀请李白上船共饮。其时,李白正在长安酒店饮酒,不但不肯遵命去谒见天子,并且很骄傲地回答:“我是酒中的仙人!”以此描写诗仙李白醉酒的情态,及其狂傲的性情。相传李白是个非常喜好喝酒的大诗人,只要喝过一斗酒,就能吟诗百篇。【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李白嗜酒成性,狂放不羁的性格。[例]但李白这个狂士早已勘破官场炎凉,乘酒兴,竟违旨拂袖离去。后来杜工部在《饮中八仙》的诗里才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名句。(张笑天、韦连城《睡美人之泪》)二、用以形容嗜酒者有酒便不顾其他的情状或酒后的张狂醉态。[例]狂酒论诗文,才知他酒量不小,且喝后醉态可掬,大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态势,李白是他的敬仰对象,于是“敢与李白拼千樽”成了他的名言。(一曲《写给他与自己》)【全诗】《饮中八仙歌》.[唐].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解析】关于杜甫这首诗的重叠押韵问题,自宋代开始,常常被诗歌评论家们提起。胡震亨在这里举出汉代的七言古诗《柏梁诗》,批评蔡绦《西清诗话》和刘辰翁《集千家注批点杜诗》“古无此体”的说法是失于深考,他的批评是正确的。《东方朔别传》说:汉武帝曾在柏梁台上召集群臣赋诗,每人各写一句,共同创作了这首《柏梁诗》。此诗每句押韵,共26个韵脚,其中三次出现“之”和“治”,而“时”、“材”、“来”、“哉”也各出现了二次。不过早在宋代,王观国的《学林》卷八即针对此诗说:“子美古、律诗重用韵者亦多,况于《歌》乎!”在列举了杜诗中一些重叠押韵的诗例后,王观国又根据《古诗十九首》中《东城高且长》一篇以及曹植《美女篇》等诗中也有重叠用韵的情况,指出:“子美诗非创意为此者”,“古人诗自有此体格”。事实正是如此,一直到唐代,诗人们对于押韵,创作态度还是相当洒脱灵活的,他们并不以押韵中重复出现同一个韵脚为病,但这必须是服从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杜甫的这首《饮中八仙歌》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即以诗中的贺知章和李白来说,前者掉在井中,居然就沉酣睡去,这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放;后者醉卧酒家,连皇帝的召见也不予理睬,同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傲。这两个“眠”字,能用别的字来代替吗?胡震亨说杜甫“原似有意犯重”,换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杜甫为了刻画笔下人物的醉态,“各极其平生醉趣”,以突出他们的性格,不以词害意,也不以韵害词,并不在乎韵脚的重叠。宋代以后,诗人们在押韵时,态度就远不如前代诗人洒脱了。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是以豪放旷达著称的苏轼,在《送江公著知吉州》诗中写下了“方将华省起弹冠,忽忆钓台归洗耳”,“簿书期会得余闲,亦念人生行乐耳”诗句后,因为韵脚重复了“耳”字,所以自己作注,声明:“二‘耳’意不同,故得重用。”虽然是同一个字,但一是名词,一是语气词,意义不同,所以不能认为是重韵。由此可见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是如何拘泥了。因此,杜甫这首诗的重叠用韵,才会长期成为他们议论的话题。不过他们在惊诧之余,终于发现了,在古体诗中,韵脚的适当重叠,倒是能表现出一种“错杂之趣”,而别有特色的。这就是杜甫叠韵成趣的《饮中八仙歌》给我们的宝贵启迪。
自称臣是酒中仙。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意思】天子召见李白,他却不肯上船,仍然狂饮不止,嘴里还喊着“我是酒中的神仙”。天子:指唐玄宗。据载,玄宗曾泛舟白莲池,高兴之余,召李白前往写序。臣:官吏对皇帝的自称。【鉴赏1】原诗作者杜甫借这首诗描写饮中八仙,八位酒仙喜好杯中物者的事迹。“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两句诗是作者对李白的描述,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诗仙李白性情的豪放与潇洒。【鉴赏2】玄宗某日坐船游乐于江上,曾命令部下邀请李白上船共饮。其时,李白正在长安酒店饮酒,不但不肯遵命去谒见天子,并且很骄傲地回答:“我是酒中的仙人!”以此描写诗仙李白醉酒的情态,及其狂傲的性情。相传李白是个非常喜好喝酒的大诗人,只要喝过一斗酒,就能吟诗百篇。【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李白嗜酒成性,狂放不羁的性格。[例]但李白这个狂士早已勘破官场炎凉,乘酒兴,竟违旨拂袖离去。后来杜工部在《饮中八仙》的诗里才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名句。(张笑天、韦连城《睡美人之泪》)二、用以形容嗜酒者有酒便不顾其他的情状或酒后的张狂醉态。[例]狂酒论诗文,才知他酒量不小,且喝后醉态可掬,大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态势,李白是他的敬仰对象,于是“敢与李白拼千樽”成了他的名言。(一曲《写给他与自己》)【全诗】《饮中八仙歌》.[唐].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解析】关于杜甫这首诗的重叠押韵问题,自宋代开始,常常被诗歌评论家们提起。胡震亨在这里举出汉代的七言古诗《柏梁诗》,批评蔡绦《西清诗话》和刘辰翁《集千家注批点杜诗》“古无此体”的说法是失于深考,他的批评是正确的。《东方朔别传》说:汉武帝曾在柏梁台上召集群臣赋诗,每人各写一句,共同创作了这首《柏梁诗》。此诗每句押韵,共26个韵脚,其中三次出现“之”和“治”,而“时”、“材”、“来”、“哉”也各出现了二次。不过早在宋代,王观国的《学林》卷八即针对此诗说:“子美古、律诗重用韵者亦多,况于《歌》乎!”在列举了杜诗中一些重叠押韵的诗例后,王观国又根据《古诗十九首》中《东城高且长》一篇以及曹植《美女篇》等诗中也有重叠用韵的情况,指出:“子美诗非创意为此者”,“古人诗自有此体格”。事实正是如此,一直到唐代,诗人们对于押韵,创作态度还是相当洒脱灵活的,他们并不以押韵中重复出现同一个韵脚为病,但这必须是服从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杜甫的这首《饮中八仙歌》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即以诗中的贺知章和李白来说,前者掉在井中,居然就沉酣睡去,这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放;后者醉卧酒家,连皇帝的召见也不予理睬,同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傲。这两个“眠”字,能用别的字来代替吗?胡震亨说杜甫“原似有意犯重”,换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杜甫为了刻画笔下人物的醉态,“各极其平生醉趣”,以突出他们的性格,不以词害意,也不以韵害词,并不在乎韵脚的重叠。宋代以后,诗人们在押韵时,态度就远不如前代诗人洒脱了。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是以豪放旷达著称的苏轼,在《送江公著知吉州》诗中写下了“方将华省起弹冠,忽忆钓台归洗耳”,“簿书期会得余闲,亦念人生行乐耳”诗句后,因为韵脚重复了“耳”字,所以自己作注,声明:“二‘耳’意不同,故得重用。”虽然是同一个字,但一是名词,一是语气词,意义不同,所以不能认为是重韵。由此可见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是如何拘泥了。因此,杜甫这首诗的重叠用韵,才会长期成为他们议论的话题。不过他们在惊诧之余,终于发现了,在古体诗中,韵脚的适当重叠,倒是能表现出一种“错杂之趣”,而别有特色的。这就是杜甫叠韵成趣的《饮中八仙歌》给我们的宝贵启迪。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贾谊过秦论。推荐。爱诗词网。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③。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⑤。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⑥,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⑦,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馀力而制其弊⑧,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伏,弱国入朝。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⑨,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⑩。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11),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12),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1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14),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馀威振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15),率疲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16),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17);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8),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注释】①窥:偷看,这里是伺机夺取的意思。②衡:通“横”。③拱手:两手合抱。这里是轻而易举的意思。④因:因袭。⑤相与:互相结交。⑥延敌:这里是迎击敌人的意思。延,延纳。⑦镞:箭头。⑧制其弊:意为利用六国衰败的时候控制它们。⑨履至尊:登上帝位。六合:天地和四方,这里泛指天下。敲扑:棍子。短的叫敲,长的叫扑。⑩委命:把性命交出去,任凭处置。(11)藩篱:篱笆、屏障。(12)燔(fan):焚烧。(13)隳:毁坏。鍉:通“镝”,箭头。(14)践:登,踩。华:华山。(15)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窗子,用绳子拴门轴。形容住宅简陋,出身贫寒。氓(meng)隶:即雇农。蹑足:插足,参加。行伍:军队。俛(mian)起:奋起。俛,通“勉”,尽力。(16)揭:举。(17)耰(you):平整土地的一种农具。棘矜:枣木棍。铦(xian):锋利。铩(sha):大矛。(18)度(duo)长絜(xie)大:比较长短大小。【译文】秦孝公依据殽山、函谷关坚固的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主臣民一起牢牢地固守着,并伺机夺取周王朝的政权。他们怀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的野心。就在这个时候,商君辅佐着他,对内制定法令制度,发展农业和纺织业,修造防守攻战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的策略,使各诸侯国互相争斗。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西河以外的大片土地。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固有的事业,遵循着传统的策略,向南攻占了汉中,向西夺取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收服地势险要的州郡。各诸侯国惊慌害怕,聚会结盟而商量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财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订立盟约,互相结为一体。此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个人,都睿明智慧而忠诚信义,宽大厚道而爱护百姓,尊敬贤良而重视士人,相约合纵以拆散连横,聚合起韩、魏、燕、赵、宋、卫、中山等国的众多人力。这时,六国的士人当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类人替他们出谋划策,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伙人为他们勾通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批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和百万士兵,直抵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国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九国的军队退的退、逃的逃,不敢前进。秦国没有破费一箭一簇,可是天下的诸侯已陷入困境了。于是合纵拆散,约定解除,诸侯争着割让土地贿赂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诸侯的困难去制服他们,追逐败逃的敌人,倒在地上的士兵成百上万,流淌的血液将盾牌都漂了起来。秦国凭借有利的条件,乘着大好的形势控制天下,分裂各国的河山。强国请求臣服,弱国到秦国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的时候,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发生重大的事变。等到了秦始皇,他继承、发扬了秦国六代积累下来的丰功伟绩,挥动长鞭而驾驭天下,吞并了东西二周而灭亡了各个诸侯国,登上了最尊贵的皇帝宝座,统治着整个天下,用严刑镇压天下人民,声威震动四海。他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设立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们低着头,脖子上系着绳索,把性命交给秦国的下级官吏。于是派蒙恬北筑长城来守住帝国的边界,打退匈奴七百多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匈奴的士兵不敢弯弓动武来报复仇怨。于是,秦始皇废弃先王的仁义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书,用来愚昧黎民百姓。毁坏各国的名城,杀戮豪杰俊才,没收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镕化锋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人,用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然后,他凭借华山作为城墙,依靠黄河为护城河,占据高达亿丈的城防,面临深不可测的河水,以此来作为坚固的屏障。派遣良将、配备强弓,守住城池的要害之处;忠诚的臣子,精锐的士兵,部署着锐利的武器,因而有谁敢来试探?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里,自以为关中地势险固,千里金城,已经完成了子子孙孙称帝称王,万世不败的基业了。秦始皇死后,他留下的威势还震慑着习俗不同的边远地区。但是,陈涉这个贫寒家庭的子弟,没有土地的农民,而且是被征发去守边的人,才能比不上一般人,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能,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夹杂在戍卒队伍里面,奋起于村野百姓之间,带领疲惫的戍卒,指挥几百人的军队,反过来攻打秦朝。他们砍断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作旗帜,却得到天下人民行云一样的响应。他们自带干粮,像影子一样地追随他们,华山以东的豪杰俊士于是都行动起来,消灭了秦朝的皇族。况且这时的天下并非又小又弱,殽山、函谷关的险固依然如故;陈涉的地位比不上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等国的君主们尊贵;锄头锄把和枣木杆比不上钩、戟和长矛锋利;贬谪服役的队伍不可以对抗九国的军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能力,比不上从前六国的谋士们。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变得不同,建功与立业恰好相反。假使让华山以东的诸侯国与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力量,是不可能相提并论的。但是秦国凭借它很小的一点地盘,发展到了万乘大国的权力,招来八州诸侯而使他们一同列班朝拜,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此后把天地四方作为秦国一家所有,把殽山、函谷关当作自家的宫室。结果一个普通百姓发难,秦王朝的宗庙就被毁掉了,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嘲笑,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打和守卫天下的势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鉴赏】秦王朝崛起于七国之中,吞并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封建王朝。它兵力强盛,地势险固,为什么却在短短的时间里便灭亡了呢?贾谊的这篇《过秦论》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过秦论”即论述秦朝的过失。文章从秦孝公时秦国任用商鞅变法谈起,极力描写秦国国君的雄才大略及秦国的强盛,铺张渲染,层层推进,气势极为宏大,到“及至始皇”一段达到了极点。同时,作者也描写了六国的人才之众和实力之强,但他们都被秦王朝吞并了。到此为止,作者笔锋一转,写到陈涉,并把他与六国之师对比,指出陈涉无论从才能和武装力量等各方面都不能与六国之师相提并论。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六国之师打不胜的秦国,却被陈涉推翻了,原因何在呢?作者最终画龙点睛地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本文是一篇极为生动有气势的政论文。它词汇丰富,铺张扬厉,加上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获得了极强的艺术效果。字数:3770知识来源:傅德岷,赖云琪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217-220页.